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

合集下载

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重点

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重点

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重点中国景观生态学发展历程与未来研究重点一、引言景观生态学是研究人类与自然景观相互作用的交叉学科。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回顾中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并探讨未来的研究重点。

二、发展历程1. 初期阶段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起步较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在这个初期阶段,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已经被破坏的景观的恢复与重建。

这些研究主要参考了国外的经验,探索适用于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2. 建立景观生态学理论体系随着研究的深入,中国的景观生态学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2000年后,景观生态学的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熟知,并成为中国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分支。

这一时期,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涉及景观格局及其对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和环境影响的影响。

同时,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学模型等工具的应用。

3.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逐渐从单纯的自然景观转向了人类活动与自然景观相互作用的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逐渐崭露头角。

这一时期的重点研究内容包括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生态城市的建设、城市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等。

三、未来研究重点1. 生态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

未来中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需要关注生态保护与恢复,寻找有效的生态修复方法,并加强对于各种生态系统的保护。

2. 城市化与景观生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景观生态的研究成为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方向。

未来的研究应关注城市景观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景观与居民健康的关系等。

3. 景观生态与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中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应关注气候变化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寻找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修复与管理策略。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问答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问答

定义:由生态系统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复杂网络,用于描述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
组成:包括生态系统、群落、种群等层次,各层次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 互影响。
作用:生态网络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应用:生态网络在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城市规划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空间异质性可以通过空间格局、空间关联和空间动态等方面来研究,对于生态保护、生态恢复 和生态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异质性的形成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植被、人类 活动等。
定义:景观稳定性是指景观在面对干扰或变化时保持结构和功能 相对稳定的能力。
意义:景观稳定性在景观生态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生态系统 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保持景观的稳定性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减少自 然灾害的发生,并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
定义:指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系统,具有物 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
组成: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等组成。
类型:生态系统可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
重要性: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容之一。
应用:景观单元在 生态保护、城市规 划、土地利用等方 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价值,有助于实现 生态、经济和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
定义:生态流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物 质、能量和信息流动,是生态系统 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重要性:生态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 征之一,它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 性有着重要影响。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概述
景观生态学
• 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 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 作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强调 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 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景观生态学 研究的核心所在。
•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多学 科之间交叉的学科,其主体是
地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
景观的含义
1、景观的含义
• 景观的对比度也存在季节上的差异,尤其在季节分明的 地区。
• 景观对比度高低只是描述景观外貌特征的一个指标,其 高低大小无绝对的优劣之分。
四、景观连通性和连接度
• 景观连通性是指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 • 景观连接度是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
系。
具有相同面积但不同结构景观连通性的差异(引自Farina, 1998) 从(a)到(d)依次降低
廊道
• 廊道(corridor)是指线性的景观单元,景观中的廊
道通常具有通道与阻隔的双重作用, 一方面几乎所 有的景观都会由廊道分割,另一方面景观要素又被廊 道连接在一起,成为功能 的整体。
一、廊道的作用与起源
―廊道的作用:通道(运输)的作用和阻隔(资源保
护)的作用。
―廊道起着运输、保护资源和观赏的作用。 ―廊道的起源 廊道的起源和形成与斑块的形成相似。
基底的判定方法:
1. 在一个景观中占的相对面积最大; 2. 连通性最大,并把其它景观要素包围; 3. 对景观动态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4. 相对面积、连通性、控制程度三者结合
• 孔隙度(porosity)是景观中所含斑块密度的量度, 与斑块大小无关,即包括在基质内的单 位面积的 闭合边界(不接触所研究空间或景观的周界)的数目, 与研究对象的尺度和分辨率有 关。具有闭合边界 的斑块数量越多,基质的孔隙度越高。

景观生态学概述

景观生态学概述

景观生态学概述1景观生态学自20世纪30年代德国生物地理学家C.Troll提出景观生态一词以来,景观生态学作为生态学中最年轻的学科在过去的20多年中得到迅猛的发展.在现代地理学和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景观生态学,以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由不同系统组成的景观结构、功能和演化及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探讨景观优化用于管理保护的原理和途径。

其研究核心是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

景观生态学强调应用性,并已在景观规划、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经营管理、物种保护等方面显示了较强的生命力。

其中,在景观生态评价方面的发展尤为迅速。

2景观生态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遍适用于各类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业、草原、郊区和建成区景观(Forman and Godron,1986),景观中任意一点或是落在某一斑块内,或是落在廊道内,或是在作为背景的基质内。

这一模式为比较和判别景观结构,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改变景观提供了一种通俗、简明和可操作的语言。

这种语言和景观与城乡规划师及决策者所运用的语言尤其有共通之处,因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观察结果很快可以在规划中被应用,这也是为什么景观生态规划能迅速在规划设计领域内获得共鸣,特别在一直领导世界景观与城乡规划设计新潮流的哈佛大学异军突起的原因之一。

运用这一基本语言,景观生态学探讨地球表面的景观是怎样由斑块、廊道和基质所构成的,如何来定量、定性地描述这些基本景观元素的形状、大小、数目和空间关系,以及这些空间属性对景观中的运动和生态流有什么影响。

如方形斑块和圆形斑块分别对物种多样性和物种构成有什么不同影响,大斑块和小斑块各有什么生态学利弊。

弯曲的、直线的、连续的或是间断的廊道对物种运动和物质流动有什么不同影响。

不同的基质纹理(细密或粗散)对动物的运动和空间扩散的干扰有什么影响等等。

景观生态学讲义(打印版)

景观生态学讲义(打印版)

《景观生态学》讲义绪论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生态学以及系统论、控制论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的综合学科。

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作为一门学科,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一直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景观生态学在北美才受到重视,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很有朝气的学科,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与参与。

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和地理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已成为生态学和地理学和前沿学科之一。

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一景观生态学中的基本概念1 生态学2 景观3 景观生态系统4景观生态学1 景观景观的特征与表象是丰富的,人们对景观的感知和认识也是多样的。

因此,对于景观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理解,甚至在同一学科中(如地理学)也长期存在着不同解释。

由于景观概念的不确定性,经常导致它与“风景”、“土地”、“环境”等词意的混淆。

1.1景观定义理解:景观(landscape)的定义有多种表述,但大都是反映内陆地形、地貌或景色的(诸如草原、森林、山脉、湖泊等),或是反映某一地理区域的综合地形特征。

(图)在生态学中,景观的定义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景观是指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如Forman 和Godron,1986;Forman,1995)。

而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相应地称为区域(region;见Forman,1995)。

狭义景观和区域即人们通常所指的宏观景观;广义景观则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缀块性的空间单元。

广义景观概念强调空间异质性,景观的绝对空间尺度随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而变化。

(图)它体现了生态学系统中多尺度和等级结构的特征。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的《圣经》(旧约全书)中,用来描绘具有所罗门王国教堂、城堡和宫殿的耶路撒冷城美丽的景色。

第一章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共28页文档

第一章 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发展共28页文档

2.2 景观生态学的重要学派
1.美国的景观格局和景观功能研究(Forman, Risser, Turner)
2.荷兰和德国的土地生态设计(Zorreveld,Haber 国 家公园景观规划)
3.东欧的景观综合研究和景观生态规划(Mazur, Ruzicka(捷克)最优设计)
4.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土地生态分类 5.前苏联的景观地球化学研究(波雷诺夫)
景观结构指的是斑块间的空间关系; 景观功能指的是空间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景观变化则包括了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改变。
2.1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
2.1.1国外
1.萌芽(19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 首先生态学的出现,19世纪中期Haeckel,把
研究生物和环境关系的科学称之为生态学。其后, 从个体生态学发展到群落生态学。
一种是直观的,认为景观是基于人类尺度上的一个具体区 域,具有数公里到数百公里的生态系统综合体,由森林、 草地、农田、城市、村落等可视别实体组成。(狭义的景 观)
另一种是抽象的,代表任意尺度上的空间异质性,即景观 是一个对任何生态系统进行空间研究的生态学标尺。(广 义的景观)
综合理解:
• 景观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组成,具有异质性;
• 伍业钢和李哈滨的《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发展》(1992) 和《景观生态学的数量研究方法》(1992);
• 傅伯杰的《黄土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分析》(2019)、 《景观多样性分析及其制图研究》(2019)、《景观多样 性的类型及其生态意义》(2019);
• 2019年在沈阳举行“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景观生态学国际 会议”
1988年,李哈滨发表了《景观生态学——生态 学领域里的新概念构架》一文。
1990年肖笃宁主持翻译了R.T.T.Forman和M. Godron的《景观生态学》一书。

景观生态学第一章

景观生态学第一章

LANDSCAPE ECOLOGY
干扰
干扰(disturbance):是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发生在一定地 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干扰的类型 按干扰产生的来源分: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 依据干扰的功能分: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 依据干扰的形成机制分:物理干扰、化学干扰和生物干扰 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干扰与景观异质性 干扰与景观破碎化 干扰与物种多样性
LANDSCAPE ECOLOGY
学科的全面发展时期(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1982年10月在捷克斯洛伐克召开的“第六次景观生态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正式 成立了“国际景观生态学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国际景观生态学会” 国际景观生态学会 Ecology(IALE) .学会成立后,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显示出三个特点:一是研究和教学活 动普遍化,二是国际学术活动频繁,三是出版物大量涌现。 研究活动普遍:美国70年代末才开始研究景观生态学,但发展极快。 美国景观生态学基本是继承生态学传统,强调景观生态研究的生物学基础,确立合理 的研究对象,将许多相关科学关于景观空间、和时间割据的知识统合成一个协调的整体, 以便更好的理解景观的行为。 10年间总结出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如Forman的7项原则;Risser关于景观尺度的5条 法则;
然地域综合体”的概念。 德国的地理学家Buchwald 认为,景观可以理解为地表某一空间的综合特征,包括景观
的结构特征和表现为景观各因素相互作用关系的景观流,以及人的视觉所触及的景观像、 景观功能及其历史发展。因此景观是一个多层次的生活空间,是一个由地圈生物圈组成的、 相互作用的系统。 前苏联的景观地理学 类型方向 区域方向 生物地理群落 地球化学景观 肖笃宁(1997)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 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

当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

当代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进展
成效,为决策提供科:研究气候变化对 景观生态的影响
03
生态修复:研究如何修复受损的 生态系统,恢复其生态功能
05
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如何通过景观规划 与设计,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
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如何保护生 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02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飞机等手段获取 地球表面的图像和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将遥感数据与地理信息 相结合,进行空间分析
应用领域:景观生态学、环境监测、城 市规划等
技术特点:高精度、高效率、实时性
发展趋势: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 融合与应用
生态模型与模拟
生态模型:描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 能的数学模型
模拟技术:通过计算机模拟生态系 统的行为和过程
生态过程如何改变景观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
人类福祉:改善生活质量,提 高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研究领域: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 福祉的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的可
持续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提供清洁空气、 水源、食物等基本生存需求
研究进展: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 法,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发展的
平衡
研究挑战:生态系统服务的量化 和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
背 景 : 2 0 世 纪5 0年 代, 美国 生态 学家 Rob er t H. Whittaker提出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
应用:20世纪60年代,景观生态学开始应 用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
研究进展:21世纪初,景观生态学研究开始 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议题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意义
研究景观生态学 的起源与背景, 有助于了解其发 展历程和研究进 展
分布、组合和空间关系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动态变化:研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之定义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之定义

景观生态学 Landscape ecology一、景观生态学之定义德国植物学家Carl Troll于1939年以航空相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首先提出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一词,并于1968 年将其定义为:对景观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的主要的,综合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相互关系可以从明确的分布组合(景观镶嵌,景观组合)和各种大小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划表现出来。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的最高层次的生态学。

景观有着多种的意义与含义:①美学上的理解。

作为视觉美学上的概念,它与“风景”一词同意,景观大致均一的地区风景,直观景象,这个概念主要应用于景观建筑学,风景园林学。

②地理上的理解。

它将景观理解为地球表面气候、地貌、土壤和生物多种成分的综合体。

发生上是立的,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方面最一致的地域地段,具有自己的形态,单位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并以此与其相邻景观区别。

此概念充分反映了自然界的特点和天资的多样性,完整的土地利用单位。

作这种理解时,景观的概念就很接近于生态系统或生物地理群落的一类术语。

③景观生态学上的理解。

此时,景观指的是一个包括有若干种生态系统的地域空间范围,是一个生态镶嵌体。

上述三种理解有明显不同,但实质上有历史的渊源。

景观这个概念就使从直观的美学观到地理上的综合观,再到景观生态学的异质地域观逐步发展而来的。

我们从景观生态学上理解,景观应是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聚合。

一个景观包括空间上彼此相邻,功能上互相有关,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若干个生态系统的聚合。

R.Forman和M.Godron在他们所著的《景观生态学》一书中将景观定义为“景观是以相似形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地貌、过程、生物定居和干扰作用形成景观的结构。

(又称异质地域观)”。

进一步,它们认为一个景观应该具备下述四个特征:①生态系统的聚合;②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流动和相互影响;③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④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对应。

《景观生态学》课件

《景观生态学》课件

3
生态适应性原理在景观生态学中应用于指导生物 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 持续性的维护等方面。
03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飞机等平台对地球表面进 行远距离感知,获取地表信息,为景 观生态学研究提供大量数据。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将地理空间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数 据管理和分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提 供强大的空间分析工具。
自然保护区设计案例
总结词
自然保护区设计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保护和管理自然生态系统。
详细描述
自然保护区设计案例包括对保护区的选址、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景 观生态学的方法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高保护区的生态服务功
能等方面的探讨。这些案例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空间异质性原理
空间异质性是指景观空间格局、结构和功能的 多样性、复杂性和不均匀性。
空间异质性原理认为,景观空间异质性的维持 和演替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对于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异质性原理在景观生态学中应用于指导景 观格局的优化、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以及城 市和区域规划等方面。
景观格局原理
景观格局是指景观的空间布局和结构 ,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量、 大小、分布和排列等特征。
景观格局原理在景观生态学中应用于 指导景观生态系统的分析和模拟,以 及景观规划和管理等方面。
景观格局原理认为,景观格局的演变 和形成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 同影响,其变化会对生态系统的功能 和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评估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综述3000字》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综述3000字》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综述1.1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景观生态学是从欧洲开始出现的。

在19世纪中叶,德国地理学家洪堡(Alex ander V on Humboldt)将“景观是地球上一个区域的总体”引入地理学当中并且提出了景观是地理学当中的中心问题。

“景观生态学”这个名词是由德国的地植物学家Carl Troll在1939年提出来的,表示景观是一个地区不同地域单元的中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世界第二次大战结束后,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粮食的稀缺以及环境污染等现象的出现,如何合理的使用土地资源,成为了人们集中关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后期,景观生态学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研究热点,即以土地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等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应用的研究。

其中,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在德国、荷兰、原捷克斯洛伐克。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观生态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981年“第一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在荷兰Veldhoven举行,1982年“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IALE)正式在原捷克斯洛伐克成立[11]。

自从国际景观生态协会成立以后,国际学术研讨会曾多次在欧洲举行,其中第二次世界大会和第三次世界大会分别于1991年在加拿大Ottawa和1995年在法国Toulouse召开,反应出近年来世界规模的学术交流更加的活跃[3]。

1987年,由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创办的国际性杂志《Landscape Ecology》,很好的推动了国际景观生态学学术论文的交流和探讨。

到目前为止,有许多关于景观生态学的书籍不断地出现,Forman在1981年到1983间通过一系列的文章介绍了欧洲景观生态学的些许概念,提出了“斑块-廊道-基质”模式[6~8]。

在这些不断出现的书籍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著作有:作为景观生态学领域的第一本教科书Naveh和Lieberman的《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应用》;由zonnveld与Forman 一起编写的《变化着的景观一生态学透视》;Turner和Gardner主要编写的《景观生态学中的数量化学方法》;Forman的《土地镶嵌:景观与区域生态学》等,这些著作不仅相对集中的表述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也极大地促进了景观生态学的发展[9]。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1.萌芽(19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
首先生态学的出现,19世纪中期Haeckel,把研究 生物和环境关系的科学称之为生态学。其后,从个体 生态学发展到群落生态学。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术 语。
2.巩固(20世纪30年代后期~60年代中期)
1939年,德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特罗尔,在利 用航片中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提出了景观生态 学一词。 随后,一些科学家将景观生态学 作为生 态学一分支进行研究。二战爆发过程中,景观生态 学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二战后,由于人口、粮 食、环境问题,景观生态学得到蓬勃发展,中欧成 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地区。(例德国、荷兰、 捷克等) 美国从70年代开始景观生态学研究,发展很快。
1.4 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和基本原理
1.4.1 研究内容
1.景观结构 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 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 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例到物活 动等)。 3.景观变化 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的变化。 4.景观管理 通过分析景观特征,提出景观利用管 理最优化方案。
景观生态学: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
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由相互作 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其他定义: 1 Troll(1983) 德国 景观是控制某一地区不同空间单元的自然与生物 的关系。 2 Zonneveld 荷兰 景观是地球表面空间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水、 空气、植物、动物以及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系统的复 合体,并通过其外貌构成一个可识别的实体。 3 Vink 荷兰
要求:
1. 不无故缺课(缺课5次,不允许参加期末考试)。 2. 上课时保持安静。
3. 希望对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速度等提出建 议和意见。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前景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前景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发展摘要:景观生态学在最近10年内,在世界范围内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在它的起源地中欧,而且在西欧、东欧、北美、亚洲都获得了迅猛发展。

我国从80年代初长白山苔原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开始,在地理学、生物学、林学、农学及城市园林建筑等部门广泛开展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工作。

现从景观生态学的相关概念、发展以及前景加以概述。

关键词:生态学地理学生态规划北美学派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

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

它已成为当今北美生态学的前沿学科之一。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系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它是以景观为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物质流在地球表层的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内部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景观生态学的优势在于集中了地理学与生态学的精华,克服了两者的弱点,把地理学研究空间相互作用的水平方法与生态学研究功能相互作用的垂直方法结合起来,探讨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及对空间异质性的管理。

目前,在国际上对景观生态学的认识并非完全一致。

地理学中的景观学产生于德国,19世纪末叶,由近代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德国的洪堡(Alexander V on Humboldt)将景观的概念引入地理学中,他认为景观的地理学含义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

作为一门研究景观形成、演变和特征学科的景观学产生于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

1938年,德国地理植物学家特罗尔首先提出了景观生态学这一概念。

1939年在他利用航空照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提出来,从一开始,特罗尔就认为:“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由两种科学思想结合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是地理学的(景观),另一种是生物学的(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表示支配一个区域不同地域单元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互关系的分析”。

景观生态学发展

景观生态学发展

我国过去几十年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进展内容摘要:回顾我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对现阶段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领域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论述,总结了我国学者在景观生态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我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方向。

为我国景观生态学学者了解我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和把握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一门新兴的、正在深入开拓和迅速发展的交叉学科。

作为一门学科,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20世纪80年代初,景观生态学在北美得到迅速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我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起步较晚,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也很快,从事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人越来越多,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根据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展望我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关键词:理论发展原理生态规划变化景观研究景观生态学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1、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1)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景观生态学是80年代以来掘起的新兴学科,是地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

早在十九世纪中期(1939),欧美学者就开展过基础性研究工作。

著名的德国地理植物学家C.Troll在利用航空像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首先提出“景观生态学”一词。

二战后,中欧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地区,德国、荷兰、捷克成为三大研究中心。

1968年Rintelen理论与应用植物社会学私立研究所所长Tuxen主持召开了首届国际景观生态学研讨会。

1972年荷兰成立了荷兰景观生态学会。

该学会在1981年组织了首届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还负责筹备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ALE)。

1982年10月,在捷克举行的第六届景观生态问题国际研讨会上成立了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ALE),标志着景观生态学走向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ALE)成立以来,景观生态学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异常活跃,有关景观生态学的专著、文献等出版物大量涌现。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第一章1.景观(概念)是由各个在生态上和发生上共轭的、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最简单的地域单元组成的复杂地域系统,并且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过程总体,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景观动态。

2.景观生态学(概念)(Landscape Ecology)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要素以及人类之间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傅伯杰,1991)。

3.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了解):1.景观生态学的萌芽阶段(1806-1939年);2.景观生态学的形成阶段(1939-1981年);3.景观生态学的全面发展阶段(1981年至今)第二章1.景观生态学的三个重要理论基础(1)系统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

(2)等级理论等级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在系统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关于复杂系统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理论。

等级理论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具有多水平分层等级结构的有序整体,在这个有序整体中,每一个层次或水平上的系统都是由低一级层次或水平上的系统组成,并产生新的整体属性。

(3)地域分异理论地域分异是指景观在地球表层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一定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自然环境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对景观空间分异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景观生态学重要理论(填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复合种群理论、渗透理论3.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格局、过程与尺度●格局(pattern)是指空间格局,即斑块和其它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过程(process)是指生态过程,包括种子或生物体的传播、动物的迁徙和种群动态、群落演替、干扰扩散、养分循环等。

●尺度(scale)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量度。

4.格局与过程的关系:(景观格局是景观形成因素与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第二节景观生态学的发展一、国外1.景观思想的萌芽(19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首先生态学的出现,19世纪中期Haeckel,把研究生物和环境关系的科学称之为生态学。

其后,从个体生态学发展到群落生态学。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术语。

2. 景观思想的巩固(20世纪30年代后期—60年代中期)1939年,德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特罗尔,在利用航片中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提出了景观生态学一词。

随后,一些科学家将景观生态学作为生态学一分支进行研究。

二战爆发过程中,景观生态学研究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二战后,由于人口、粮食、环境问题,景观生态学得到蓬勃发展,中欧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地区。

(例德国、荷兰、捷克等)美国从70年代开始景观生态学研究,发展很快。

3. 景观思想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后期—80年代初,初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全面发展)80年代进入景观生态学研究热潮。

1981年,在荷兰召开“第一届景观生态学大会”;1982年,国际景观生态学协会成立(IALE);1984年,Narch.Z和Lieberman(美国)出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应用》,第一本景观生态学专著;1986年,Forman.R&Godron出版《景观生态学》教材,标志景观生态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1987年,国际性杂志《景观生态学》出版。

4. 景观思想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学科的全面提高时期)90年代,景观生态学全球化普遍提高,技术、手段更为先进。

(例GIS、遥感等)二、国内从80年代初开始,1989年10月在沈阳召开首届景观生态学学术讨论会。

1998年在沈阳举行“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景观生态学国际会议”。

1、80年代:起步阶段,侧重于国外文献的介绍1981年,黄锡畴在《地理科学》上发表了《德意志联帮共和国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一文。

同期还发表了刘安国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景观生态研究》。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选择、判断、问答)第一章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与发展1.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2.景观生态学的概念是由德国植物学家特罗尔在1939年提出的3.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是构成并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一个基本模式斑块是在景观的空间比例尺上所能见到的最小异质性单元,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非线性的,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或生态系统,即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

斑块可以是植物群落、湖泊、农田、居民区等。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斑块,连接度、结点及中断等是反映廊道结构特征的重要指标。

常见的廊道有:农田间的防风林带、河流、道(铁)路、峡谷、输电线路等。

基质是景观中范围最广阔、相对同质且连通性最强的背景区域,是一个重要的景观元素,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

常见的基底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城市用地基底等。

在许多景观中,景观总体动态常常受到基底所支配和控制。

4.景观结构是指景观的组分构成及其空间分布形式,包含景观的空间特征(景观元素的大小、形状及空间组合)和非空间特征(景观的类型以及面积比率),是景观性状最直观的体现,也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内容之一;5.景观格局是景观组分的空间分布和组合特征,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具有强烈的尺度特征。

6.异质性是指在一个景观中,景观元素类型、组成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特征。

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理论,也是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论基础和核心。

7.全球景观生态学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北美学派、欧洲学派。

前者是从生态学中发展起来的,主要进行景观生态学研究,侧重于景观的多样性、异质性、稳定性的研究,形成景观生态学基础和理论研究的核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肖笃宁景观地理学是诞生于德国与俄罗斯的一个地理学学派[1,2],可说是源远流长。

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充分吸收了生态学、系统学与人类科学的重要思想,逐步推陈出新,至本世纪80年代,更是形成了以景观生态学为代表的新一代的景观科学。

景观生态学将生态学中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与地理学中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有机融合,形成了以不同时空尺度下格局与过程、人类作用为主导的景观演化等概念为中心的理论框架,形成强调自然与人文因子相结合的景观规划与管理等实际应用领域。

景观规划建筑学则体现了景观学与工程科学的交叉,它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营建能充分展示景观多重价值的人居环境[3~5]。

本文系统论述了现代景观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从科研认识论的角度对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做了重点介绍。

1景观地理学的源流本世纪初景观地理学在德国的兴起,标志着用发生学的观点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划分地表类型并研究其发展演变的近代地理学的诞生。

景观一词源于德语Landschaft,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和某个限定性区域的双重含义[6]。

施吕特尔(O.Schluter1872-1952)是德国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从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综合外貌角度来理解景观,倡导景观研究作为地理学的中心问题,探索由原始景观变成人类文化景观的过程。

帕萨格(S.Passarge)创造了景观地理学一词,于1913年建立了一套地理学性质的景观学体系,强调对分类要素的描述和解释。

他在小区域的详细考察方面及在全球范围内对景观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其代表作有:《景观学基础》和《比较景观学》,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空间景观等概念,力求完善景观形态与分类的解释。

由于中欧地区有限的生态地理空间和较长的开发历史,使得景观外貌呈现出高度的人文化,同时由于德国地理学研究有着很深的地质地貌学渊源,因而德国的景观地理学以重视人文景观及具有强烈的地理、地貌学色彩为其特色,制图分析是其主要研究方法[7~9]。

1939年特罗尔(G.Troll)在利用航空像片判读进行东非土地利用研究时,提出了"将地理学的区域空间分析与生态学的结构功能研究相结合"的景观生态学新方向,这一思想对欧美各国的景观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美国的景观地理学深受德国的影响,索尔(C.O.Sauer)也是从地貌入手转入文化地理研究,他于20年代中期发表的著作"景观形态学",把景观看作地表的基本单元,认为景观是由自然与文化要素两部分叠加而成。

以他为代表的伯克利(Berkeley)学派研究了大量景观变迁的实例,揭示了人在改变地球面貌中的作用,促进了景观学派的发展。

按照A.F.伊萨钦科的观点(1959),景观学说与自然地理分异理论和综合自然区划一起构成了俄国与苏联景观地理学的三大理论成就[2]。

与德国和美国的地理学家不一样,原苏联的地理学家多偏重于自然景观的研究,认为自然景观即自然综合体是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景观的类型方向和区域方向并存。

这当然是与原苏联的国土辽阔、开发程度较低有关。

贝尔格(L.S.Berg)发表了"苏联景观地带"提出了关于自然区以下尺度土地单元的等级与类型划分的景观学说,主要依据植物群落和地形单元的组合。

1942年苏卡切夫(V.N.Sukachev)提出了与生态系统相近似的生物地理群落概念,并将其作为景观的最小单元,重点研究群落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

60年代,苏联开始了景观结构与功能的定位实验研究,着重于水热平衡、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监测和实验,波雷诺夫(B.B.Poleinov)建立了景观地球化学的研究方向,卡列斯尼克(S.V.Kalesnik)提出景观学定义和景观分类、类型和结构等概念。

A.A.克劳克利斯的"实验景观学"和B.Б.索恰瓦的"地理学系统学说导论"作为其理论总结,反映了苏联地理景观研究的实验思想、系统思想和生态学方向的新趋势[2]。

德国和苏联在景观地理学方面的理论成就,特别是关于自然区划和土地单元的等级、类型划分的理论与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激发了欧美各国广泛的应用研究,包括景观及其以下尺度的土地资源分类、评价和区划规划、景观制图、景观设计和综合管理。

其中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的工作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特别是引进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广泛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手段为景观学的新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概言之,1950年以前的景观学主要是地理学性质,植被、土地利用与环境的关系只是作为自然综合体中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

其后的景观学经过三十多年的应用与发展,生态系统概念的影响日渐深入,生物(包括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成为景观结构的中心,研究从分析走向预测。

80年代以来,景观学再次成为地理科学中的瞩目问题,在景观的形态与发生、景观的稳定与演化、景观的分析与综合、景观与环境、景观的价值与应用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并产生了若干新的分支,如景观生态学、景观地球化学、人文景观学等。

2景观地理学的推陈出新景观学本来是从综合自然地理学中脱胎而来,在苏联经多方面发展,景观地理学形成了第一个高峰,但是后来一些学者的经院式研究使其逐步进入了死胡同。

80年代以后北美景观生态学的兴起,为景观学带来了新的理论突破,加之在广泛应用中的技术发展,形成了景观学的第二个高峰。

目前新一代的景观科学可以景观生态学为代表,在理论层面上包括原有的景观地理学和景观地球化学等,在应用层面上包括景观建筑规划学,景观生态建设(建设地理学与建设生态学)等和众多的交叉分支学科。

除了研究范围的扩大与原有研究内容的深化,景观科学的推陈出新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一代景观科学突破了原先只是从类型和区域角度对自然综合体进行研究,发展到从过程与类型(或区域)两方面对自然-人文综合体进行有强烈应用色彩的研究。

除空间结构与地域分异以外,地理过程与生态过程也成为研究的重心[10]。

2)从单纯的地理过程研究发展到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研究。

人地关系中地域关系的优化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而以可持续空间格局的研究为热点。

在景观和区域尺度上对人地关系的调整和构建可称之为景观生态建设,这应成为建设地理学的研究重点[11]。

3)学科的交叉融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景观科学,并形成了若干新的学科框架体系。

如理论地理学与宏观生态学的交叉形成了景观生态学;而在应用层面上,可以说建设地理学与生态工程学的交叉形成了景观生态建设这一新的研究范畴。

国际景观生态学会的新会章中对于景观生态学作出了如下的新定义(IALE mission statement, 1998):"景观生态学是对于不同尺度上景观空间变化的研究,它包括景观异质性的生物、地理和社会的原因与系列,无疑它是一门连接自然科学和相关人类科学的交叉学科。

"可见景观研究还涉及自然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如景观生态美学、生态经济学与环境伦理学等。

关于景观生态建设可定义为一定区域、跨生态系统、适于特定景观类型的生态建设措施,以景观单元的空间结构调整或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改善受胁迫或受损失的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景观系统的总体(生物)生产力。

其主要内容包括:景观空间结构的调整,优化组合原有景观组分或引入新的成分;控制人类活动的方式与程度,补偿与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按生态学规律进行可更新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生产活动;建设与自然系统和谐协调、适于人类生存的可持续景观模式等[11]。

3景观生态学的理论贡献景观生态学在当代景观科学中的"一枝独秀",是因为其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进步,为一种正在形成中的"尺度-等级系统"新模式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12]。

从科研认识论的角度对于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和一般原理可作如下归纳[13]:3.1景观系统的整体性和景观要素的异质性景观是由景观要素(elements)有机联系组成的复杂系统,含有等级结构,具有独立的功能特性和明显的视觉特征,是具有明确边界、可辨识的地理实体。

一个健康的景观系统具有功能上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只有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来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才能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景观系统同其它非线性系统一样,是一个开放的、远离平衡态系统,具有自组织性、自相似性、随机性和有序性等特征。

异质性本是系统或系统属性的变异程度,而对空间异质性的研究成为景观生态学别具特色的显著特征,它包括空间组成、空间构型和空间相关等内容。

异质性同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有密切关系,景观异质性程度高有利于物种共生而不利于稀有内部种的生存。

景观格局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表现,可运用负熵和信息论方法进行测度。

景观异质性也可理解为景观要素分布的不确定性,其出现频率通常可用正态分布曲线描述[10]。

3.2景观研究的尺度性尺度是研究客体或过程的空间维和时间维,可用分辨率与范围来描述,它标志着对所研究对象细节了解的水平。

在景观学研究中,空间尺度是指所研究景观单元的面积大小或最小信息单元的空间分辨率水平,而时间尺度是其动态变化的时间间隔。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基本上对应于中尺度范围,即从几平方公里到几百平方公里、从几年到几百年[14]。

格局与过程的时空尺度化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尺度分析和尺度效应受到格外重视和发展[15]。

尺度分析一般是将小尺度上的斑块格局经过重新组合而在较大尺度上形成空间格局的过程,与之相伴的是斑块形状趋向规则化以及景观类型的减少。

尺度效应表现为:最小斑块面积和随尺度增大而增大,其类型则有所转换,景观多样性减小。

通过建立景观模型和应用GIS技术,可以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最佳尺度,并对不同尺度的研究成果进行转换。

由于景观尺度上进行控制性实验代价高昂,因此尺度的转换技术愈显重要。

尺度外推涉及到如何穿越不同尺度约束体系的限制,至今仍是一难点。

时空尺度的对应性、协调性和规律性是一重要特征,通常研究地区越大、相关的时间尺度越长,生态平衡即自然界在动荡中表现出的与尺度有关的协调性。

生态系统在小尺度上常表现出非平衡特征,而大尺度上仍可体现出与平衡模型相似的结果,景观系统常常可以克服其中局部生物反馈的不稳定性。

尺度性与持续性有着重要联系,细尺度生态过程可能会导致个别生态系统出现激烈波动,而粗尺度的自然调节过程可提供较大的稳定性。

在较高尺度上,作为非线性耗散系统演化中一种普遍现象的混沌可提高景观生态系统的持续性而避免碎裂种群(Metapopulation)灭绝。

大尺度空间过程包括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生境破碎化、引入种的散布、区域性气候波动和流域水文变化等。

在更大尺度的区域中,景观是互不重复、对比性强、粗粒格局的基本结构单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