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第3章
2、政体: 政体:
3、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 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基本适合 基本不适合 基本适合
(形式) 形式)
上层建筑
适应
阻碍
滞后
不适应
变革 发展
上层建筑
生产力
劳动 资料 劳动 对象 劳动 者 科学 技术 科学 管理
实体性要素
渗透性要素 返回
二、生产关系系统
1.生产关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1.生产关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 的、 与一定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 必然的、 的、 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 观物质关系。 观物质关系。它所表明的是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 的关系。
资本 共产 奴隶 封建 主义 主义 原始 制 制 社会 社会 社会 社会 社会
其第一 阶段是 社会主 义社会
返回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 样性
1、统一性: 统一性:
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 般过程和一般规律, 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 性
2、多样性: 多样性: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A. B.
C.
D.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 及相应的制度、 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法律 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 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政治上层建筑)等两部分 组成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 是核心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实质是一 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总体概况本部分主要围绕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三大问题展开论述。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本质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 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由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所组成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徙、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
社会意识: 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 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它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2、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物史观认为,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特别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2、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
3、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根本观点出发,唯心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看成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B、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 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各要素中的决定性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说的一个重要区别。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
这是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下形成的。
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反映和表现。
社会意识的变革必然要从社会存在的变革中得以实现。
只有当社会存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时,社会意识才会发生突破性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主张改变社会存在,创造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使社会意识得到彻底的改变。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人们对外界物质世界进行认识和改造的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实践被认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客观世界中获取真理,而不是凭空臆想或主观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和本质的反映。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从而获取真理。
通过实践的不断实践和检验,人们可以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对客观世界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实际操作。
实践不仅是理论的指导,也是理论的来源和基础。
只有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方法论。
它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以辩证法为中心的一种哲学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矛盾和运动组成的。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推动事物前进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矛盾的存在和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矛盾的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展,而矛盾的统一使事物得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了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马克思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规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列宁指出:人们的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历史理论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 。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 , 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根本不同。
唯物史观认为 , 人类社会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 唯心史观则否认这种客观规律的存在 , 而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精神决定的。
第二 , 对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认识根本不同。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理性、意志、观念等所推动的。
第三 , 对历史的创造者的认识根本对立。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唯心史观则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所创造的。
第四 , 最根本的对立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山林、水系、矿藏资源、动物和植物的分布等。
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地理环境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第三章
1.社会意识对社会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是自发过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
3.经济社会形态-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自由个性)。
4.技术社会形态-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5.阶级的实质是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6.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历史继承性。
8.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夺取国家政权问题。
9.社会发生阶级分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
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的私有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三章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历史观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决定唯心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二)社会存在定义: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其中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方面。
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再次,其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形态更替。
真题练习11年单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 D ) A.社会形态 B.地理环境 C.人口因素 D.生产方式06年单选——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说明:( A )A.人们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三)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
按照社会意识主体的不同,社会意识是由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构成的。
按照社会意识反映层次的高低,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构成的。
按照同经济基础关系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章
第三章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第一节唯物辩证法概述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辩证法的发展阶段: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2、唯物辩证是关于联系的学说:(1)联系的含义与特征(2)联系与系统3、唯物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学说:(1)发展的实质(2)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3)联系与发展的关系二、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及其对立的表现(2)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1、矛盾的含义: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3、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方法论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事物的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1)共性与个性是对立的(2)共性与个性是相互联系的(3)在一定条件下两者相互转化三、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发展的不平衡(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含义和关系。
(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对于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发展的不平衡(1)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关系。
(2)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对于正确评价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形势的指导意义。
(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对我们的工作方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作用的表现(2)斗争性作用的表现:①在事物的量变时期促使事物双方力量彼此消长。
②在事物的质变时期促使事物突破原来的平衡状态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内部矛盾(内因)和外部矛盾(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2)对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第三节质量互变规律一、质、量、度1、质:(1)含义(2)质与属性(3)质与事物的直接同一性(4)认识质的意义2、量:(1)含义(2)量与事物的非直接同一性(3)认识量的意义3、度:(1)含义(2)认识度的意义二、量变和质变1、什么是量变和质变(1)量变的含义(2)质变的含义(3)量变质变区别的根本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在度的范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生产
分配 动态 (广义)
消费
交换
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起决定和支配的作用 首先,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劳动得以 进行的前提。 其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性质决定着生 产关系的基本性质。 再次,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 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 最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产品的分 配关系。
5
2、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6
唯心史观的两种类型:
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唯意志论:认为人的意志决定社会 的发展; 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宿命论:认为超自然的某种神秘精 神决定社会的发展。
7
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 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 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 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 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 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 众的活动,……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 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 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 别方面。‛ —— 列宁
8
唯心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主要原 因 认识根源:社会历史现象与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很容易使人们在考察它时只看到人的意志、思想和动 机,而忽略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社会历史根源: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以前各个民族、 国家生产规模比较狭小,之间缺乏紧密联系,社会进 程缓慢,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阶级根源:剥削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总是不愿面对 历史发展的真相,却竭力去歪曲这种真相。
13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 包括: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地理环境。 其中 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 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条件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第三章
认为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劳动发社会存在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包 括
地理因素、人口因素、资料 生产方式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 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报复。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所以我国一直强调群众观点,并坚持走群众路线,一切为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Thank y you ou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生产力
劳动者:具有一定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
劳动资料: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料或物质 条件是人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劳动劳动者:具有一定劳动经验 和劳动技能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
作用
产品的分配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社会地位和互相交换 活动的关系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的 观点之一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从质上说是指一切社会历史发展起的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 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是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不 有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 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生 产关系、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精神文化条件。
劳动对象:劳动过程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
含义:生产力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便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三章
矛盾运动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由 适应-不适应-新的适应的循环往复发展的过程。 现实意义: 在当代中国,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 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思考:
5
思考:
1、科学理论水平高低是衡量生产力水 平高低的客观尺度。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① 广义的生产关系指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 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 ② 狭义的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 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全部 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的 分配关系。
社 会 形 态 结 构
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形态)
观念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经济形态)
上层建筑 作 用 生产关系 作 用 反 作 用 反 作 用 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经济基础
封建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生产方式
生产力
ﻼ统一性
社会历史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思考:
试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阐述邓 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
社会基本矛盾基本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其 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根本, 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状况;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革,生产关系和 上层建筑的变革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 的。
1、上层建筑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就会推动 社会进步。 2、试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 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3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智能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①它可以武装劳动者,转化为劳动者的生产、管理经验和技能,提高劳动生 产率 ②它可以物化为劳动资料,使劳动工具日益复杂化,成为改造自然的强大手 段 ③科技的广泛应用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用劳动对象,创造出新的劳动对象。 ④科学技术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成为现代生产力的生长点和决定性因 素。
(2)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人口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 人口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 人口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 人口不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马尔萨斯:人口决定论(数量级、几何级;战争和疾病)
(3)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决定社会的结构、形式和面貌 • 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否适应经济基础
四、社会形态的更替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 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统一体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三)社会形态更替必然性和历史选择性 (四)社会形态更替前进性和曲折性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使其适 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1)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实体性要素) ①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衡量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尺度 ②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主导因素。
第三节 人民群总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总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的内涵: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指一切对历史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不同历 史阶段它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2、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巨大作用的人物 3、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第三章
在辩证法范畴体系中,运动、变化、 发展是属于同一序列的范畴。 • 运动时一般的变化,即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 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移动到复杂的人类思 维活动,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 • 变化相对运动来说更具体一些的范畴,侧重于 揭示事物内部和外部联系的变化以及物质运动 形式的转化。 • 发展则不同,是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反映着 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或从一 种运动形式中产生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过程。
• 恩格斯根据当时科学发展的水 平,把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 按其复杂程序和发展顺序划分 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 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等 五种基本运动形式。每一种基 本运动形式又包括着无限多样 的具体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 式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并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二、世界发展的方向性
一、整体与部分
• 1.整体和部分的概念 • 2.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 3.整体与部分关系原理的意义
1.整体和部分的概念
• 整体与部分是反映事物和过程的包含与 组合关系的范畴。 • 整体是指构成事物的诸要素和关系的全 部总和,是事物的组成、结构、性质、 功能以及多样性的联系和复杂的相互作 用的辩证统一。 • 部分是指整体中的各种要素和各种关系。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和发展
•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 一,它不仅论证了世 界的物质统一性,而 且揭示了物质世界的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 第二节 世界的运动发展 • 第三节 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 恩格斯指出:当我们 恩格斯指出: 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 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 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 候,首先呈现在我们 眼前的,是一幅由种 眼前的, 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 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 画面。 画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
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 方法和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 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2)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 会生活; (3)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 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 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措施。 改革的类型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
社会改革的普遍性
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存在 于人类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之中,并 对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商鞅变法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阶级斗争的作用
首先,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 自身的发展。
陈胜、吴广起义
黄巢起义
太平天国革命
阶级斗争的作用
其次,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 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 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
广州起义
法国大革命
阶级斗争的作用
经济基础
反作用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 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 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 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 ,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 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
信息网络
多媒体技术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
人口因素的含义及作用: 人口因素的含义及作用:
人口的自然繁殖状况,包括人口的数量、 人口的自然繁殖状况,包括人口的数量、 构成、分布、质量( 构成、分布、质量(健康状况和科学文化 技术水平)以及增长速度和迁移情况等。 技术水平)以及增长速度和迁移情况等。 第一、 第一、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 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 第二、它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第二、它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第三、它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 第三、它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 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地理环境的含义及作用: 地理环境的含义及作用:
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人类所处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 气候、土壤、山脉、河流、海洋、森林、 气候、土壤、山脉、河流、海洋、森林、 矿藏、动植物的分布情况等。 矿藏、动植物的分布情况等。 第一、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的 第一、 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 第二、它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第二、它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第三、它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 第三、它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 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 首先 ,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 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是人类其他一切活 动的首要前提。 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 其次 ,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 结构、 性质和面貌, 结构 、 性质和面貌 , 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活 、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 最后, 最后 ,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 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决定社会形 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 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
生产力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生产力
真舒服!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定义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 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 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居主导地位, 国家 政权 是核 心 。
政法思想
道
德
术
上 层 建 筑
艺
群体意识 低层次的社会心理
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式
政法思想
道
德
术 教 学
社 会 意 识 形 式
艺 宗 哲
意识 形态
自然科学 技术科学 管理科学 语 言 学 逻 辑 学
非 意识 形态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
(1)联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它主要是指社会形 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 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究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
果,其中,生产力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 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 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 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 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 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 产力的总量。” ——《共产党宣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课件
经过60年的时间,德国的这座石雕像已经彻底被酸雨毁坏了。
精品课件
环境问题
B、世界性水源危机
精品课件
环境问题
C、森林惨遭毁灭
精品课件
环境问题
D、臭氧层变薄
精品课件
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使 我们认识到:人类和环境, 与荣俱荣,与毁俱毁。没有 生态的良性发展,也不可能 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 在历史中的作用,忽视人
研究它背后的物质原因 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
精品课件
用
(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精品课件
• 唯物史观的创立: 社会历史条件:生产力发展,社会制度的变化 思想理论来源: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的重大意义: 第一,建立了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第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第三 ,使研究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成为科学
(1)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要的物质条件。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可以起促进或延缓作用。 地理环境以系统、整体的形式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2)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地理环境的作用和影响的大小,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
会制度的制约
精品课件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 风俗、道德和精神面貌及其法律性质 和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对此不同的回答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 。
决定
唯心史 观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决定
精品课件
唯物史 观
3、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心史观、唯物史观
(1)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心史观的两种理论形态
①主张人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的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②主张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决定历史的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精品课件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又称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 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 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 素。
精品课件
2、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地理环境:人类所处的所有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精品课件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夏一统,商周继之,春秋战国乱之; 秦一统,两汉继之,三国魏晋南北朝乱之; 隋一统,大唐继之,五代十国宋辽金乱之; 元一统,明清继之,民国乱之。
我国历史上“分合”的原因是什么?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否存在规律?
精品课件
第三章要目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三、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精品课件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 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基本观点
精品课件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 本问题。
精品课件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人口与生产方式的状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
巨大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既是一
个哲学问题,又是一个十分迫切的现实问题。
•
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是一个
引起生态系统变化的强有力因素,它比任何生物
的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都大得多。
精品课件
环境问题
A、空气污染严重
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显著的抑制。
③这些抑制全部归纳为道德节制、贫困和罪
恶
精品课件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 活资料的谋得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精品课件
(2)生产方式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 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上帝 客观精神 神秘力量
思想和 动机
人的 活动
历史
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客观唯心主义精历品课史件观
唯心史观的共同本质 ①把社会历史归结为精神发展史。 ②认为只有少数杰出人物才是历史的主宰。 ③抹煞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精品课件
唯心史观主要缺陷
孙
中
山
与
辛
亥
革
希特勒与二战
命
1、只考察人们历史活动 2、只考察少数英雄人物
的发展。 (2)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 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前提。 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不能决定社会性质和
社会形态的更替。
精品课件
人口决定论
人口是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更替的根本 原因。
马
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生活
尔 萨
资料是按算术级数增长。
斯
①人口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限制。
②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增长,除非
政治思想
德
意识
层 建
会
宗教
形态 筑
意
艺术
识
自然科学
形 式
技术科学 管理科学
非 意识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全面理解社会基本矛盾 五、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 的主体力量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军事
精品课件
艺术
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 貌
生产方式
决定
基本 阶级
政治
法律 道德
制度 结构
观点
观点 观点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 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精品课件
——马克思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 社会
资本主资本主 义社会义社会
巴克尔
孟德斯鸠
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热带民 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 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 位,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精品课件
3、人口因素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1)人口因素的作用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人口状况、数量、素质、结构等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
精品课件
2、社会意识
(1)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 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反映,例如,政治、法律、道德、文 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和各种社会心理。
政
法
道
宗
治
律
德
教
科
艺
哲
学
术
精品课件 学
社会意识 的类型
从主体不同
从层次不同
精品课件
个人意识
群众意识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