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1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对法律有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较为模糊,法治观念不够强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更好地理解法律的作用,增强法治观念,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3.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
2.如何培养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作用。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法治观念。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供学生查阅。
3.准备情景模拟道具和场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法律的标志,引导学生关注法律的重要性。
提问:“你们对法律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展示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法律的作用。
案例内容可以涉及盗窃、抢劫等违法行为,以及法律如何制裁这些行为。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法律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
例如,设置一个购物场景,让学生扮演消费者和商家,模拟消费纠纷解决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法律如何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法律的作用和重要性。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法律法规,了解法律对社会的影响。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课时《法不可违》说课稿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课时《法不可违》说课稿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框《法不可违》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课题是《法不可违》,我打算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理念这五个方面说一说对本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本框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青少年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法律意识淡薄,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制约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所以我们要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
接着我来说一说教学目标。
我把它归纳成:掌握三个概念: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区别三种行为:行政违法、民事违法、刑事违法行为;培养两种能力:明辨是非、法律意识;教学重点是:学会判断三种违法行为教学难点是:如何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的思想认识。
二、说教法本节课采用“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进行教学。
为了讲清教学的重难点,变“讲堂”为“学堂”,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我采用:故事导入、情景创设、活动讨论的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寻求落实答案,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自主学习精神。
三、说学法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理论时,主要运用的是思考评价、归纳总结、合作探究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教学理念,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的主要特点,我在教学环节上,主要设计了五个环节:1.教师导入;2.自主学习,明确新知;3.合作探究;4.展示升华;5.拓展应用并进行总结。
五、设计理念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是道德与法治科目运用“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的尝试。
我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注重情感体验,真正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积极参与并合理有效的引导作用。
板书设计:违法无小事1.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准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全体社会成员都要遵守法律。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以及违法行为的危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增强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理解较为肤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法律的认识。
在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操练、巩固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他们对法律的理解。
在拓展环节,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法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法律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法律对社会秩序的作用。
2.学生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法律的作用。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教材内容、案例、图片等的多媒体课件。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法律案例,用于教学实践。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与法律相关的道具,如警察帽、法庭模型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现象,如交通法规、校园纪律等,引导学生思考法律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通过PPT展示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教材案例,分析法律在案例中的作用,讨论如何遵守法律。
5.1法不可违(教案)-2024-2025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一线自用课件+教案(部编版)
了某项法律,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2、合作探究——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小试牛刀:判断以下属于哪种违法行为?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探究与分享思考:想一想,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学生发言略教师总结: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是指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侵权和违约)。
民事违法行为:指平等的社会成员在民事活动中的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通常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赔偿损失、赔礼道歉、返还财产2、根据你的经验,下列行为违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3、判断违法行为类型的技巧:一看所违法的法律:如,《治安管理处罚法》二看承担的法律责任:如,拘留、罚款三看典型行为:如,扰乱公共秩序4、小结:如何做到遵章守法?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针对行政违法行为)②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针对民事违法行为)③在社会交往中,依法从事民法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法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请同学们谈收获学生自由回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发言检测反馈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权或者名称权。
”这直接体现了法律(C )A.告知我们可以做什么B.告诉我们必须做什么C.告知我们不应当做什么D.提示我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2.“厌学逃学辍学流失社会劣迹行为违法犯罪”,这是多数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的行为轨迹。
这警示我们( B )①要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②要防微杜渐,远离违法犯罪③违法犯罪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④要重视道德修养,增强法治观念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小结巩固学生根据本课所学说出自己的收获教学反思。
初中八年级上册政治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法律的了解,明辨是非,自觉遵守法律,增强守法的意识,维护法律尊严。
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从中学生身边的“两件小事”到社会上相同性质的违法犯罪案件,提升学生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帮助学生意识到,看似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已经违法,增强学生守法意识。
2.通过学习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加深对违法行为的了解,知法懂法。
3.通过介绍违法行为要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引导学生知道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从而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做尊法护法的人。
二、教学内容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已有基本认识,并着重了解了道德方面应遵循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第五课关注“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规则。
《法不可违》是第五课的第一框,帮助学生相对系统地了解法律的起始。
同时,本单元的内容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深入,从七年级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视角,推广到整个社会的视角去看待法律,又为八年级下册打下知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学情方面,有以下特点。
违法而不自知。
青少年学生缺乏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淡薄,日常生活中即使做出违法行为,或者遭遇侵权也不自知,无法将这些行为与违法联系起来,更无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知法而有偏差。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法律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规则,但是对于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判定等了解并不深入,很多学生只能认识到杀人、纵火等严重犯罪是违法行为,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了解极少。
守法而存侥幸。
青少年学生易受到环境影响,加之易冲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他们懂得要遵守法律的道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觉得“小事”无所谓,不拘小节,容易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
基于以上分析,我力图通过本课的探讨,让学生明辨是非,加深对法律的了解,增强守法意识,自觉遵守法律。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教案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法律的作用;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了解典型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警惕违法行为;尊重他人的权益;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区别,我们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要防微杜渐。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一般违法与犯罪的行为的异同难点:法律的作用,从事民事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不要认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认为好事很小就不去做。
启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善,即使是小善也必须要做;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去做。
我们的社会需要规范,而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很多人因为他们不懂法,不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有不良行为不注意加以矫治有很大关系。
(二)、讲授新课一、违法无小事:1、法律的作用:规范:规范是指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具有明晰性和合理性。
法律:法律通常是指由社会认可国家确认立法机关制定规范的行为规则,并由国家强制力(主要是司法机关)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社会规范)。
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
拾到东西不交还失主是民事违法行为,所谓的民事违法行为,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权利,需要进行赔偿或承担其他责任的行为。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说课逐字稿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说课稿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本框题下有两个目题:一是违法无小事,这里主要了解法律的概念、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含义;二是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了解违法行为的具体表现尤其是行政和民事违法行为,树立遵章守法意识。
本框是学生对法治了解基础阶段,为后面法理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框题概念多,理论性较强,宜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典型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使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形成认识。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叛逆心出现端倪,做事易冲动;遇事开始有主见,勇于怀疑,但往往很片面,对法律、违法行为等内容了解不多,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产生偏差。
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大部分学生上进心强,遵纪守法,但也有少数学生规则意识淡薄,行为习惯不好,或者误以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特殊保护,犯了法也无所谓,需要教育矫正。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遵守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一般违法行为,远离违法行为,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知识目标】知道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课的重难点为:【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五、说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我会运用多媒体播放微视频《公共场所的行为百态》播放完毕,请同学们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原创)最新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8年级上册第5课第1框《法不可违》精品教案
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尊法、学法、守法、护法、用法。
2、能力目标:能够反思日常行为,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自觉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明确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教学重难点:重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难点: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俗语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我们必须自觉守法。
而且法律所规定的内容,必定是着眼于公民的利益,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反对,没有理由不遵循,更没有理由背道而驰。
虽然我们有追求个性的自由,但这并不意味我们能标新立异,无视法律的存在。
与法律抗衡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自毁前程。
在我们身边,同龄人知法犯法的例子不胜枚举,而为了灿烂的明天,我们能不守法吗?二、自主学习(一)自学要求:预习课本46-51页,依据下列问题认真勾画,限时6分钟。
(二)自学问题:1.法律的作用?2.违法行为的含义。
3.违法行为的分类。
4.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5.如何做到遵章守法?(如何远离这些违法行为?三、新课学习:一、违法无小事(一)违法行为的类别活动情境:教师展示教材第47页“探究与分享”中的三个案例,请学生思考。
教师提问:1.你认为以上三个镜头中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吗?2.这些行为造成了哪些不同的影响和危害?触犯了何种法律?(提示:可以引导学生从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角度思考这些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并对危害的严重性进行区分,也可以提供几种不同的违法类别,让学生对号入座。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注意自己的言行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以上三个镜头中的行为均属于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核心素养目标)5.1 法不可违 教案(2024年)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一课时法不可违【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围绕违法无小事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展开,本节课既是第五课的第一课时,又为下面内容的学习起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初中阶段乃至以后的健康成长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本节课重点在于区分违法行为的种类,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做守法好公民。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有主见,但往往又很片面,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所以,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就非常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谨遵法律要求,积极预防违法犯罪,运用法律维护权益,提高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依法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通过探讨法律对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作用,培养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的意识。
法治观念通过身边的违法行为分析,明确违法无小事,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责任意识通过违法行为的辨析,明确违法的后果,做到遵章守法,依法办事。
【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违法行为的类别。
【教学难点】学会辨别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都要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时代,尊法守法是我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违反法律的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法不可违》。
设计意图:明确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进一步认识法律。
二、新课讲授学生自主学习1.如何理解法不可违? (P46,48,51)2. 什么是违法行为? (P48)3.◆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有哪些? (P48)4.◆根据情节和社会危害性,违法行为分成哪两类? (P48)5.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法不可违说课课件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四、教学有法说策略
【教法】 案例分析法 活动探究法 小组合作法 信息技术融合应用
【学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五、条分缕析说过程
【设计意图】反思、提升。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一框 法不可违
说课流程
一、心中有文说教材
二、眼中有生说学情
三、有的放矢说目标
四、教学有法说策略
五、条分缕析说过程
六、水到渠成说板书
七、教而思进说反思
一、心中有文说教材
《法不可违》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 单元第五课的第一框。本框分别介绍法律的作用、什么 是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含义,以及两者的 联系和区别等内容。本框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 深入,又为八年级下册打下知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 作用。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情景案例导入】
【设计意图】从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案例入 手,利用数字资源创设情境并设计问题激发学 生对法律知识深入探讨的兴趣,使学生以饱满 的热情进入课堂。
【解决了什么问题】知道法是最刚性的社会规 则,且法不可违,引出课题。
五、条分缕析说过程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 独立的分析、探究、实践、质疑、创造等活动,培养学生自 主探究能力。 【解决了什么问题】带几个问题有针对性的自学, 整体感知课文知识。
二、眼中有生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实 践能力,法律意识淡薄,违法而不自 知、知法而有偏差、守法而心存侥幸。 因此,我力图通过本课的探讨,让学 生明辨是非,增强守法意识,自觉遵 守法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但对法律的认识还比较片面,法律意识不够强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法律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习惯。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教学难点: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法律意识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小组讨论卡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真实的法律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
3.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
5.情景模拟:设计一个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法律的作用。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布置作业:布置一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1框《法不可违》教案 新人教版
《法不可违》教案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某某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某某行为。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某某无小事(一)法律的规X作用活动一:行为的底线(学生阅读教材P46“运用你的经验”)1.思考:小勤为什么会被送到派出所?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教师讲述:小勤不懂法,不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实施了某某行为。
这样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了解法律,不做违反法律的事。
教师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某某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二)某某行为的含义活动二:认识某某行为(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1.思考:上述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给社会造成哪些危害?行为人落得什么结果?2.什么是某某行为?3.根据这三个案例和教材知识,回答某某行为有哪些。
教师讲述:朱某拾到苏某的手表拒不返还,违反了民法典,给苏某造成了财产损失,被法院判决限期归还苏某的手表;李某等人的行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破坏了体育馆的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处罚;赵某的行为触犯了刑法,损害了国家的财产安全,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
教师总结:含义: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某某行为分为民事某某行为、行政某某行为、刑事某某行为、违宪行为。
(三)某某行为与法律责任活动三:认识某某行为与法律责任(展示表格和学生阅读教材P47“探究与分享”)1.观察与思考: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某某行为又可以分为哪几种?2.从“承担的法律责任”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总结:民事某某行为和行政某某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某某行为;刑事某某行为是某某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通常称为犯罪。
无论是一般某某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目标导学二:警惕身边的某某行为(四)警惕和远离某某行为活动四:警惕身边的行政某某行为(学生了解教材P49“探究与分享”)思考:你自己或者身边有人做过这些事吗?教师总结:谎报险情制造混乱行为,是指行为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需要,明知没有发生险情,而故意编造实际不存在的危险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以此引起社会混乱、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的行为。
人教版《道德及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说课教案稿
教师讲课表备课夏艳凤讲课人时间备课第五课做守纪的公民题目第一框法不行违对应课标内容关于课标的解读说教材说地位策略学习目标教课内容标准:权益与义务是一致的,我们要求他人保1.本课所依照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护自己的人身权益,相同也有义务不伤分一是“课程目标”中的“能力”害他人的人身权益。
这是道德要求,更和“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
是法律的要求。
保护公民的人身权益,详细对应的内容标准是:“学习运用是保护法律尊严的重要内容,是保持正法律保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常的社会关系,保障公民正常生活。
工的合法权益”;“知道不执行法律规作的基础。
任何非法损害他人人身权益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严禁的行为的行为,都要肩负相应的法律责任。
都是违纪行为,理解任何违纪行为都要肩负相应的法律责任,收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认识违纪与犯法的差别,知道不良知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纪犯法。
”七年级下册已经接触过法律并掌握法律的特色和作用等知识点,本节课是对法律作用的一个深入学习。
经过三种违纪行为的学习,知道什么是违纪,认识违纪行为的类型。
感觉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纪用法的人。
增强自己涵养,增强法制观点,防微杜渐。
逐渐形成分辨是非、鉴别善恶的能力。
经过人物“王大锤”,惹起学生学习兴趣。
再经过人物碰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知识解说。
此中,经过微课学习和前置性学习联合,让学生掌握将本课的重难点三种违纪行为的差别与联系。
知道什么是违纪,认识违纪行为的类型。
感觉法律的尊严,做尊法学法守纪用法的人。
增强自己涵养,增强法制观点,防微杜渐。
逐渐形成分辨是非、鉴别善恶的能力。
教课环节以及对应课标内容第1 页环节候课任务:以及对应环节一:运用你的经验课标王大锤家里生活比较困难,要强的他想经过自己的劳动减少家里的负担。
看到捡废品能赚钱,大锤决定试一试。
他到达建筑工地,捡了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准备拿到废品收买站去卖。
工地保安发现后,把他送到了派出所。
王大锤为何会被送到派出所?这样的事情能够防止吗?结论:要做到不违纪,就要认识法律。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法不可违》说课
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
规 范 作 用 可以做什么 必须做什么 应当做什么 不应当做什么
必须做什么而没有做
不应当做而做了
……
违 法 行 为
评 价 作 用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小事”不小,关涉法律
第 一 环 节
法律在身边,规范亦评价
知违法行为,守行为底线
四、教学过程
第二环节: 两件“大事”探析违法: 违法行为的分类
第三环节: 认清后果自觉守法—— 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小事一: 欠债不还
违反民事法律规范
小事二: 盗窃损毁 公共财物
违反行政法律规范
违反刑事法律规范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两件“小事”走近法律: 违法行为是什么 通过对中学生小A“两件小事”是否违法的“明辨 是非”,引发对法律的思考;通过对法律条文的 解读,明确法律的作用和违法行为的含义。 通过与“两件小事”类似的真实法律案件的介绍 和分析,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澄清和加深 对违法行为的认识。 通过分析不同违法行为适用的法律责任,学生感 受法律的尊严,在知法的基础上自觉守法,依法 规范自身行为。
《法不可违》说课
《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上册 第源自课第一节说 课 内 容一、教学背景分析
二、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思路
四、教学过程
说 课 内 容
一、教学背景分析
二、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思路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背景分析
针对学情的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 学生相对系统 了解法律的起 始课 • 承上启下
知 法 尊 法 守 法
小事二: 盗窃损毁 公共财物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法不可违”。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内容是对法律知识的初步介绍,是后续学习法律相关内容的基础。
通过本框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违法,以及违法的类别和后果,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知道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表现。
2、能力目标能够区分各种违法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2、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区分。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法律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还比较浅显。
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些违法的行为,但却没有意识到其严重性。
因此,通过本框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法律知识。
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讲授法对于一些抽象的法律概念和知识,通过讲授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初步了解相关知识。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法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违法犯罪的新闻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法不可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说课表
案例三:17岁中学生赵某,多次持刀抢夺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1000多元。
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刑事违法行为。
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处刑罚。
)
环节四:火眼金睛
王大锤:虽然我只捡了工地上的一个铁卡子,但通过同学们刚刚的讲解我了解到我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但
为什么我走到路上还是有人叫我犯罪份子?难道只要违法就是犯罪吗?
请大家帮助大锤解决疑惑。
同学们各抒己见
师图片指导
通过学生对图片的展示和选择,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违法犯罪的区别。
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课程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让学生在合作与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