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60de71f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2f.png)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以下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的知识点复习整理:第一单元:变化中的世界1. 物体的三种基本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2. 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 物体的颜色、气味等性质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
第二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分类1. 物质可以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2. 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3. 化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4.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第三单元:生活中的能量1. 能量是物体发生变化所需要的,也是物体进行工作所需要的。
2. 能量的形式有:光能、热能、声能、电能和机械能。
3. 能源是供给物体能量的来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第四单元:物体的运动和力1. 物体的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循环运动。
2. 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作用才能发生。
3.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是物体下落的原因。
4. 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第五单元:力的作用和效果1. 力的大小可以用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的位置来表示。
2.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状的变化和位置的变化。
3. 力还可以使物体停止运动或改变运动的速度和方向。
4. 力是向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第六单元:生活中的光和影1. 光是物体发出的电磁波,具有传播速度和传播路径。
2. 光的传播有直线传播和向外扩散的特点。
3. 镜子可以反射光,产生影子。
4. 白光经过三棱镜折射后会分成七种颜色的光谱。
第七单元:动物和植物的适应环境1. 动物和植物适应生活环境的方式有避暑、冬眠、迁徙等。
2. 不同的动物和植物适应不同的环境,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特征。
第八单元:物质与能量的变化1. 物质与能量的转化是物质发生变化时伴随的能量的变化。
2. 物质的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物质与能量转化的过程。
3. 燃烧需要燃料、氧气和适当的温度。
以上是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的知识点复习整理。
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全)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全)](https://img.taocdn.com/s3/m/a0865385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10a536d.png)
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3.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它们没有处在发光的状态,所以不是光源。
8.我们是如何看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
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4.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专用版)附教案
![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专用版)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5f43f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c3.png)
最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复习专用版)附教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概要第一单元:光第一课:光源光源是指那些能自发地发出光的物体,如太阳、激光笔等。
这些光源的光线非常强烈,直接观察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而夜视仪可以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物体。
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的传播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不像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传播。
第三课:光的阻碍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但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会在表面发生反射或反光。
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当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近似一线时,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第四课:光的改变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第五课:棱镜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实际上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雨后出现彩虹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
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
第六课:光的反射镜子的反光指的是光的反射。
从镜子中能看到自己,是因为光发生了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的第一课,也是本册书的开端。
教材用一幅阳光照射树林的图片作为单元的标题页,简单介绍了光,并提出了本单元的研究问题:光有什么特性?光是怎样传播的?光在现代科技中有哪些应用?本课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帮助学生梳理对光的原有认知,为本单元的研究确定起点;二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什么是光源。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复习资料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4ec083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7c.png)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复习资料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知识总结一、种子发芽实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1.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2. 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和水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 在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应该保持一致。
4. 在做水是否会影响绿豆种子发芽实验时,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水分,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是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5. 做种子发芽实验时,为了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一般在每个盒子里放三粒种子。
6. 水是否会影响种子发芽实验的具体实验步骤。
(1)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2)在盒内垫纸巾并按三个洞(3)在纸巾上各放三粒绿豆(4)往一个盒子里的纸巾上滴水,另一个不滴7.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8. 在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中,发生的第一个变化是种子膨大。
9. 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实验中我们需要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
10. 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绿豆幼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11. 在做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实验时,观察发现靠近水源、水分充足的生长得最快最好,离水源最远的生长的最缓慢。
12.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蚯蚓的选择1.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中。
2. 同学们设计的“蚯蚓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什么样的”实验中,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将捉来的蚯蚓5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观察到大多数蚯蚓待在盒子的盖子没有剪下的部分。
3. 在做“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实验时,在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将捉来的蚯蚓10条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到大多数蚯蚓都爬向湿润的土壤一端。
4. 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新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新科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3289176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18.png)
新教科版科学知识点整理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光1.1.有关光的思考1.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近代物理学之父。
2.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我们根据是否有人类参与分为: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灯笼鱼,发光水母等。
人造光源如:电灯,蜡烛,手电筒,火把等。
3.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的标志就看这个物体自身是否能发光。
4.常见的光源有太阳光、电灯光、萤火虫、烛光、发光鱼、荧光灯、激光、手电筒发出的光、火光等等。
不是光源的物体有:人眼看到的物体、汽车后视镜、月球等等。
5.人眼是通过接收物体反射回来的光线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并不是人的眼睛会发光。
1.2.光是怎样传播的1.像声音一样,光也有自己的传播方式,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小孔成像;瞄准;排队看齐等。
3.光沿直线传播的其他事例: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的形成,皮影戏等。
1.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在受到一个物体或者一种物质的影响前能一直保持原来的传播方向(沿直线传播)。
2.光(能)穿过一些透明的物体,比如玻璃;光(能部分)穿过半透明的物体,比如纸巾;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比如木板,书本等。
3.在实验过程中不能用激光笔发出的光直接照射眼睛。
4.当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某个部位时,会部分或全部遮挡住太阳光,我们从地球上就能观测到日食(发生在农历的初一左右);而当月球运行至地球的阴影中时,就会发生月食(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左右)。
(谁被遮挡,就发生什么食。
)日食月食原理1.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什么是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是指光从一种物质斜射进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物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的现象。
2.光的折射条件(1)光从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2)光斜射。
(当光从一种物质垂直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不会)发生折射。
2023年秋新改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精编知识点(后附问答题)
![2023年秋新改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精编知识点(后附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98915be0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c6.png)
2023年秋新改版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精编知识点(后附问答题)一、第一单元:认识生物1.生物的分类-生物可以分为动物和植物两大类。
-动物根据其身体结构特征,可以进一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植物可以分为种子植物和非种子植物。
2.动物的饮食习性-食肉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如老虎、狼等。
-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物,如牛、羊等。
-杂食动物:既吃植物又吃其他动物,如猪、猴子等。
-腐食动物:以死去的植物和动物尸体为食物,如蚯蚓、蟑螂等。
3.植物的不同部位及功能-根:吸收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在土壤中。
-茎:支持植物体,将水分和养分从根部传输到其他部位。
-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
-花:进行有性繁殖,结出果实。
-果实:保护种子,帮助种子传播。
4.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动物从幼体逐渐长大成为成体,这个过程叫做生长。
-不同动物有不同的生长方式,如昆虫经历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
-动物还可以通过繁殖产生后代,如鸟类的卵孵化成雏鸟。
二、第二单元:认识植物1.植物的生长条件-光照: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温度:不同植物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
-水分:植物需要适量的水分来吸收养分。
-二氧化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2.植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两个不同的植物结合,通过花粉传递进行受精。
-无性繁殖:植物通过茎、根、叶等部位进行繁殖,如匍匐茎、扦插等。
3.植物的生活习性-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呼吸作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将养分分解释放能量。
-蓄水作用:有些植物可以在干旱时蓄积大量水分。
4.植物的适应性特征-根系的不同:有些植物的根系发达,可以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
-叶子的形状:有些植物的叶子表面较小,可以减少水分蒸发。
-种子的传播方式:植物通过风、动物、水等方式传播种子。
三、第三单元:认识物质1.物质的分类-固体: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石头、木头等。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体积的物质,如水、饮料等。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https://img.taocdn.com/s3/m/2585a2e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3.png)
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汇总(含实验问答题)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主要内容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月亮不是光源。
(3)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3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部分穿过半透明物体。
(2)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2)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第5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2)棱镜可以利用光的折射定律控制改变光的传播线路。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第6课《光的反射现象》(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7课《制作一个潜望镜》(1)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在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上有很多用途。
(2)制作简单的潜望镜至少需要两块平面镜,让光发生两次反射传到眼睛。
(3)潜望镜里面的平面镜应该以45度角放置。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重点实验实验名称:制作一个潜望镜实验器材:牙膏盒、小平面镜、铅笔、尺子、剪刀、双面胶等。
实验方法:1. 2.实验现象:利用潜望镜,光经过两次反射后进入人的眼睛。
反射用途:被广泛用于军事和科学研究中。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典型练习一名四年级的同学向小明请教潜望镜的做法,小明耐心地向他解释。
1.潜望镜两块镜片的镜面应该()放置。
A.相对、平行B.相背、平行C.随便2.为了使看到的视野范围最大,两块镜片应与镜筒呈()放置。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e5751c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5c.png)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1.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水分、空气和温度的充足。
2.为了探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我们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只有一个条件不同。
3.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
4.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它们都喜欢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
5.生物的生存不仅需要自然条件,也需要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6.生物之间形成的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被称为食物链,存在于被吃和吃的关系之间。
7.食物链中能够制造食物的生物称为生产者,而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称为消费者。
绿色植物通常是食物链的生产者,后面跟着的生物都是消费者。
8.食物链通常以绿色植物为起点,以凶猛的肉食动物为终点。
9.同一种植物可以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形成的复杂食物关系形成了食物网。
10.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了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例如树林、草地、湖泊和海洋等。
11.自然界中,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称为生物群落。
12.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3.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4.香蕉、松树和仙人掌都有适宜的生活环境和特点,例如香蕉的宽大叶子适合生长在水分丰富的热带雨林中,而仙人掌的刺适合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
15.在生态瓶中增加植物可以为其中的动物提供氧气。
16.我们进行了绿豆种子发芽实验和蚯蚓生活环境试验。
绿豆种子发芽必须有水,而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
17.在对比实验中,我们只改变了一个条件,即水的存在与否。
实验组是让种子得到水并保持湿润,而对照组则不给种子水,保持干燥。
18.光源是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例如太阳、萤火虫、打开的电灯、点燃的蜡烛和手电筒等。
2.影子的产生条件是需要光线、屏幕和遮挡物。
3.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为光源,首先需要在发光的前提下,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而不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da8e322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d.png)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复习整理〔完好版〕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假如〔体积〕一样,〔重〕的物体容易沉;假如〔重量〕一样,〔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可以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一样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严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开展做出了宏大奉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2024年9月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2024年9月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一二单元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1b7ab217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92f0369.png)
2024年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光1.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2、太阳、打开的电灯、发光鱼、萤火虫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注:星光不再考虑)3、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速度每秒 30 万千米。
4、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到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5、运用光的反射的有汽车反光镜、平面镜、测月亮和地球的距离、潜望镜、医生用的额镜、把墙涂成白色。
6、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作光的折射现象。
7、潜望镜光的路线图潜望镜有两片平面镜,镜子的反射面是相对的。
8、把房间里的墙壁涂成白色,会使房间更明亮,也是利用光的反射。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3、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4、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地壳的运动常常会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5、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6、长白山天池是由火山喷发形成的。
敦煌地区的雅丹地貌是由于风的作用形成的。
7、火山喷发对环境的影响: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灾难,比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和城市,污染空气,导致滑坡、山崩、泥石流、地震等。
但落在火山周围的火山灰能提高土壤肥力,使森林和庄稼生长得更好;火山地热是一种清洁能源,加热后的水能作为热源被人们利用;火山灰和火山岩还是筑路的好材料。
8、大风或洪水的力量可以把大块岩石破碎后形成的细小的沙、土搬运到远方,只留下大大小小砾石,这便形成了戈壁滩。
9、被带走的沙子在风或流水速度减小时沉积下来,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沙漠。
10、黄土高原的沟壑是由于水(降雨)的作用形成的。
11、地面的岩石、沙土在水、风、重力等作用下,被破坏和搬走的现象叫作侵蚀。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d0b1c0e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c9.png)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生物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天空一样。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种子发芽的条件。
种子要发芽,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它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一定的空气。
比如说,在寒冷的冬天,很多种子都不会发芽,因为温度太低啦;要是没有足够的水,种子也会干巴巴地睡大觉;要是周围的空气不流通,种子也会觉得憋闷,不愿意醒来。
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
阳光就像是植物的“能量餐”,没有阳光,植物就没办法进行光合作用,也就长不好啦。
而且,不同的植物对阳光的需求还不一样呢。
有些植物喜欢阳光充足的地方,比如向日葵;而有些植物则喜欢在阴凉的地方生长,像苔藓。
在动物的世界里,动物们也有自己适应环境的方式。
比如,冬天来了,大雁会往南飞,这是它们的迁徙行为,为了找到更温暖、食物更丰富的地方过冬。
青蛙和蛇会冬眠,它们在冬天呼呼大睡,降低身体的消耗,等春天来了再醒来。
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比如温度、水、阳光、空气等,还会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一片草地上,如果草太多了,羊可能就吃不饱;要是羊太多了,草又会被吃光。
第二单元光光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但你真的了解它吗?光沿着直线传播。
我们可以做个小实验,在一个黑暗的房间里,用手电筒照射,会看到直直的光线。
影子的形成就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
当光被物体挡住,就会在物体的后面形成影子。
而且,物体离光源越近,影子就越短;物体离光源越远,影子就越长。
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我们照镜子能看到自己,就是因为光的反射。
在生活中,反光镜就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来帮助我们看到拐角处的情况。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就是因为太阳在发光发热。
但是,有些光源是冷光源,比如萤火虫,它们发光但产生的热量很少。
光的颜色也是有讲究的。
白光其实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通过三棱镜可以把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202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x1500字
![202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x15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39fd2e5a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9.png)
202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x1500字202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一、物质性质1.物质的多样性:物质由不同的元素组成,不同组合形成不同的物质。
2.物质的颜色:物质的颜色取决于它所吸收和反射的光的颜色。
3.物质的透明性:物质的透明性取决于光线通过的程度,可分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
4.物质的硬度:物质的硬度可以用来说明物质的坚硬程度。
5.物质的燃烧性:物质的燃烧性取决于其是否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并释放热。
6.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取决于其与溶剂之间的化学互作用。
二、物质的变化1.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在改变外部条件下发生的变化,如溶解、热胀冷缩等。
2.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发生的变化,如燃烧、腐蚀等。
3.物质的相变:物质在温度和压强发生变化时发生的相态转变,如融化、凝固等。
三、空气和水的性质1.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组成。
2.空气的体积变化:空气在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
3.水的性质:水具有透明、无色、无味、无臭、可溶于许多物质等性质。
4.水的存在形式:水存在于地表、地下、大气中和生物体内,具有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种形态。
四、能量的转化和利用1.能量的种类:能量包括光能、热能、化学能、机械能等多种形式。
2.能量的转化: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相互转化,如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
3.能源的利用:能源的利用可以通过将一种能源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源,如水电、风能、太阳能等。
五、力和运动1.力的作用: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物体发生运动或改变形状。
2.力的效果:力可以使物体加速、减速或改变方向。
3.平衡力和不平衡力:多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时,如果它们的合力为零,则物体保持平衡;如果合力不为零,则物体会发生运动。
4.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相互接触时的一种阻碍运动的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5.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物体的速度可以通过距离和时间的比值来计算,方向表示物体运动的路径。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71b331ca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00.png)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教科版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一、生物与环境。
1. 种子发芽实验。
-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在做种子发芽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变量),其他条件保持相同。
例如,研究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时,一组种子给予适量水分,另一组种子不给予水分,但两组种子都要放在相同的温度和有空气的环境中。
2. 蚯蚓的选择。
-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蚯蚓在明亮和干燥的环境中会表现出不适,而在阴暗潮湿的土壤里活动较为活跃。
这说明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3.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由生产者、消费者组成,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例如:草→兔→鹰。
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食物网。
食物网中的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如果一种生物数量发生变化,会影响到整个食物网中的其他生物。
-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生产者,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是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还有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它们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
二、光。
1. 光和影。
- 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和屏。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斜射时影子变长。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
- 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投影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皮影戏等。
2. 阳光下的影子。
- 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早晨和傍晚影子较长,中午影子最短。
这是因为地球自转导致太阳位置的变化,从而影响了影子的长短和方向。
3. 光是怎样传播的。
- 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可以通过小孔成像实验来证明,蜡烛的光通过小孔后在光屏上形成倒立的像,这表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传播的速度很快,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千米/秒。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https://img.taocdn.com/s3/m/b32ef109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21.png)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生命起源与进化1.什么是生命?生命是具有代谢、生长、繁殖、适应环境等基本特征的物质体现象。
2.生命起源的基本环境要素生命起源的基本环境要素包括有机物质、水、温度、辐射等。
3.生命起源的主要假说生命起源的主要假说包括生命由地球上的简单物质逐步演化而来、生命是由外星生命体传播到地球而形成等。
4.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也是生命现象的基本基础。
5.动物界与植物界的分类特征动物界与植物界的分类特征主要体现在结构特征上,如细胞、组织、器官的种类、结构和功能等。
生物多样性1.生物物种的定义生物物种是指在形态、生理、遗传等方面相似,可以自由繁殖后代,具有一定独立生存能力,且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与其他物种有效区分的一组个体。
2.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种类丰富程度及在空间分布,生物丰富度及其多样性与维持、养护人类社会的生态系统功能有着密切关系。
3.生物多样性的意义生物多样性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捕捞和砍伐、培育保护型经济等。
物质的组成与分离1.物质的三态物质的三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2.物质分离的方法物质分离的方法包括过滤、蒸馏、溶解、磁性分离、沉淀、扩散等。
3.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组成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两类,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4.原子和分子原子是物质由最细小、不可再分的颗粒,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互相结合而成的微小颗粒。
物质的变化1.物质状态的变化物质状态的变化主要包括物质的相变,如冰变成水、水变成水蒸气等。
2.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分子和原子彼此结合或分离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如酸变成盐和水、金属在酸性溶液中溶解形成盐等。
3.物质变化的计量方法物质变化的计量方法包括化学分析法和实验室做法。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精心梳理【详细完整】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精心梳理【详细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ba225d0f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7b.png)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精心梳理【详细完整】第一单元光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4.(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得(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5.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6.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7.当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并且会观察到光在不透明的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光或反射)。
8.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9.日食形成时,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者近似一线,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第四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10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11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12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
第五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象。
13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14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15雨后出现彩虹,除了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16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
“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
第六课《光的反射现象》1我们通常说的镜子“反光”在科学上指的是光的(反射)。
五年级科教版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教版科学上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b139740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d.png)
五年级科教版科学上册知识点一、生物与环境。
1. 种子发芽实验(一)-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等。
- 在研究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分的实验中,要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给予水分,对照组不给予水分,其他条件(如温度、空气、种子的种类等)保持相同,这样才能准确探究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 种子发芽实验(二)- 对比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例如在探究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时,一组放在适宜温度下(如25℃左右),另一组放在低温(如5℃)或高温(如35℃)环境中,而水分、空气和种子本身等条件不变。
- 通过多组对比实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
3.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 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等条件。
- 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绿豆芽会朝着有光的方向生长。
这是因为植物的生长素在光照不均匀时分布不均匀,背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快,从而使植物表现出向光性。
4. 蚯蚓的选择。
-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 通过实验可以发现,蚯蚓在明亮和干燥的环境中会感到不适,会向阴暗、潮湿的地方移动。
这说明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并且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5. 食物链和食物网。
- 食物链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消费者是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它们能把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
- 例如:草→兔→狼,这就是一条简单的食物链。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 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生物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如果其中一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会影响到其他生物的数量。
例如,如果草原上的狼大量减少,兔的数量会先增加,然后由于兔大量繁殖导致草被过度啃食,草的数量减少,兔的数量又会因为缺少食物而减少。
6. 做一个生态瓶。
- 生态瓶是一个模拟的生态系统。
制作生态瓶时需要考虑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考点汇总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考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63ff980f9b6648d7c1c7469e.png)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3.研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实验中,如果推测“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那么,实验中让种子有水的这组就叫实验组,另一组(得不到水的)就是对照组。
(说一说: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实验计划。
课本第3页)第二课:种子发芽实验(二)4.在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中,我研究的是“种子发芽与的关系。
”5.绿豆种子发芽必需条件有: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第三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说一说:研究“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实验计划。
)6.绿豆芽生长需要的条件有:水分、温度、空气、阳光、土壤。
7.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第四课:蚯蚓的选择8.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
9.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10.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如:蔷薇蚜虫瓢虫小鸟11.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
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2.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3.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14.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把它们看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15.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第七课:改变生态瓶16.减少生态瓶里的水,会减小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17.改变生态瓶中其中一种生物,会影响其他生物。
18.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但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
第八课:维护生态平衡19.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了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20.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动植物遭到灭绝或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基本)条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在探究影响种子发芽条件时,我们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在对比实验中只有1个条件不同。
3.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4.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5.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
6.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生物之间的存在的是被吃(→)...的食物关系。
7.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食物链中绿色植物一般是生产者,绿色植物后面跟着的生物都为消费者。
8.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9.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0. 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1.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2. 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3. 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4. 知道香蕉,仙人掌,松树的生活环境和叶子特点(书本第8面)香蕉的叶(宽大)水分丰富的热带雨林松树的叶(针形)水分较多的地区仙人掌的叶(刺)干旱的沙漠地区15. 在生态瓶里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里的动物提供氧气。
绿豆种子发芽实验蚯蚓生活环境试验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提出的问题:蚯蚓喜欢有光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我们的猜想: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两个组不同的条件:水不改变的条件:湿润的泥土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三粒大小相同绿豆种子改变的条件:光实验组: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实验组:将蚯蚓放在黑暗的盒子里对照组:让另一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对照组:将蚯蚓放在透明的盒子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那样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我们叫做光源,会举例:太阳、萤火虫、打开的...蜡烛、...电灯、点燃的打开的...手电筒等。
2.影子产生的条件:光,屏,遮挡物。
3.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光源 1.首先是要在发光的前提下 2.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不是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4.影子总是在背光一侧,与光源方向相反;光源的照射角度大时,影子短,光源的照射角度小时,影子长;遮挡物与光源越近,影子越大;越远,影子越小。
影子的形状与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形状有关。
不同侧面的形状不同,照得的影子形状也不同。
我们把这种方法获得的影子叫投影。
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5.不同时间物体影子的方向不同。
一天中,正午影子最短,早晨和傍晚影子最长,并且与太阳运行的方向相反。
早晨影子指向西方,正午影子指向北方,傍晚影子指向东方。
6.影子会变化是因为不同的时间太阳光照射的角度是不同的。
一天中影子的规律是长→短→长,上午由长变短,下午由短变长。
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与太阳的方向相反。
同一时间不同物体的影子方向相同。
不同时间同一物体的影子方向、长短、大小不同。
7.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速度为每秒30万千米。
会举例:汽车大灯发出的光、舞台灯、窗帘缝里漏进的阳光等。
8.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会举例:万花筒、潜望镜、汽车的反光镜、医生的额镜等。
9.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结合在一起。
)10.光线强烈时,瞳孔缩小;光线弱时,瞳孔放大。
11.光强度越大,温度越高,光强度越小,温度越低。
12. 凹面镜和凸透镜也有会聚光线,获得强光和高温的作用。
13.物体表面反光强,吸热本领就小;物体表面反光弱,吸热本领就大。
深色比浅色升温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升温快。
在黑色、黑色蜡光纸、红色、白纸中,黑色升温最快,白色升温最慢。
与阳光垂直摆放,升温快。
14.夏天为什么人们喜欢浅色的衣服?(浅色衣服反光能力强,吸收热较少)15.会画出物体在阳光下、灯光下看到书上的字时的传播路线、潜望镜里光线的传播路线。
(要用直尺、带上箭头)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热的作用(模拟实验....)和动、植物的作用。
....)、流水的作用(模拟实验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盐分(矿物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7、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距离越近。
4、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5、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6、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喷气式飞机、火箭、鞭炮都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7、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8、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9、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10、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1、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2、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
14、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1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6、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表面、刹车橡皮、手柄(设计花纹或增加压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大小齿轮、链条(安装滚珠或加润滑油)。
17、赛车的设计特点:(1)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动力要大)(2)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空气阻力要小)(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不会翻车)。
(4)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轮胎不打滑)作者留言:您好!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该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作者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