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上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上科学全册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依据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编写,旨在指导教师系统地进行科学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五年级上册科学的基本知识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球科学等领域的基础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和交流等科学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物质的性质1.1 物质的形态-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三种基本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 教学内容:介绍物质形态的基本概念,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
1.2 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学会计算密度。
-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解释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单元:力和运动2.1 力的作用- 教学目标: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三要素。
-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演示力的作用效果,讨论力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
2.2 运动和力- 教学目标: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一定律。
-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探究力和运动的关系,讨论惯性的概念。
第三单元:植物的生长3.1 植物的生命周期- 教学目标: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开花和结果。
- 教学内容: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过程,讨论植物生长的条件。
3.2 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 教学内容:通过实验演示光合作用,讨论光合作用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第四单元:动物的适应4.1 动物的分类- 教学目标:了解动物的分类方法,认识常见的动物种类。
- 教学内容:通过观察和比较,学习动物的分类标准。
4.2 动物的适应性- 教学目标: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机制。
- 教学内容:讨论不同动物如何适应其生存环境,包括形态、行为和生理上的适应。
第五单元:地球和宇宙5.1 地球的结构- 教学目标: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套】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一)
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二)
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第4课蚯蚓的选择
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
第7课改变生态瓶
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
第二单元光
第1课光和影
第2课阳光下的影子
第3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第4课光的反射
第5课光与热
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第7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第8课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第3课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第4课土壤中有什么
第5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6课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1章:生物与环境第1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2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2. 第2章:光与影子第1节:光与影子第2节:光的传播3. 第3章:力的作用第1节:力的认识第2节:力的作用效果4. 第4章:电与磁第1节:简单电路第2节:磁铁的性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培养学生探究光与影子、力的作用以及电与磁现象的能力。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光的传播、力的作用效果、简单电路。
2. 教学重点: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影子形成原理、力的作用效果、磁铁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实验器材、教学课件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记录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图片,引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演示光的传播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进行力的作用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效果。
展示简单电路,激发学生对电与磁的兴趣。
2.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通过光的传播例题,解释影子形成原理。
以力的作用例题为例,讲解力的作用效果。
结合简单电路例题,解释电流的形成。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进行光的传播实验,观察影子变化,并完成练习题。
让学生动手操作力的作用实验,观察现象,完成练习题。
指导学生搭建简单电路,观察电路现象,完成练习题。
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2. 光与影子:光的传播、影子形成原理。
3. 力的作用:力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4. 电与磁:简单电路、磁铁的性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与环境:描述一个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例子,并解释其原理。
光与影子:画出一个影子形成的示意图,并解释影子变化的原因。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精彩教案一、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第一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目标: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观察并记录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定义及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案例,如沙漠中的骆驼、水中的鱼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校园或社区观察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并记录下来。
2.第二课《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生物如何改变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迁徙等。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分类。
(3)案例分析分析几个典型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案例,如森林火灾、过度捕捞等。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生物如何改变环境。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过程。
二、第二单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第三课《物质的性质》教学目标:理解物质的性质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性质及分类。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制作物质性质的展示板。
2.第四课《物质的变化》教学目标:理解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分类观察并描述不同物质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物质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变化的概念。
(2)新课导入简要介绍物质变化的概念及其分类。
(3)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主要涉及第一单元《物质世界》的第三节《物质的构成》以及第四节《物质的转化》。
具体内容包括:1. 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2. 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4. 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例如,铁和氧气反应铁锈。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能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构成对物质的性质有决定性的影响。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物质转化的过程,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一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难点:物质转化的过程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铁、氧气、水等)、黑板、粉笔。
学具:实验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现象,例如,将一块冰放入一杯水中,观察水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物质由微小粒子组成的图像,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铁与氧气反应铁锈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转化的过程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4. 练习:让学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例如,为什么湿衣服会在阳光下晒干。
六、板书设计物质构成:分子、原子、离子分子特点:微小、有间隔、不断运动物质转化:铁 + 氧气→ 铁锈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什么特点。
答案: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2. 铁和氧气反应铁锈,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答案:在铁和氧气的反应中,铁原子和氧原子结合了铁氧化物,即铁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入日常现象和实验,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2024年度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可打印
01
02
03
地球自转
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 的运动,周期为24小时, 导致昼夜交替现象。
2024/2/3
地球公转
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运 动,周期为365.25天,形 成四季变化。
地球倾斜
地球轴线相对于公转轨道 平面的倾斜,导致不同地 区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 从而影响季节变化。
28
天文现象观察及记录方法
2024/2/3
实验步骤
03
06
分析比较不同条件下绿豆生长的差异,得 出结论
8
植物繁殖方式探讨
2024/2/3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
种子繁殖
通过开花、结果、种子成熟等过程进行繁 殖
营养繁殖
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 繁殖,如分株、扦插、压条等
繁殖方式的比较
分析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的优缺点及适用 情况
分析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如森林、 草原、湖泊等。
动物适应性
探讨动物如何适应不同类型的生态环 境,如食性、繁殖方式、栖息地的选 择等。
2024/2/3
环境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分析环境变化(如气候变化、人类活 动)对动物行为和生存的影响。
动物对环境的影响
探讨动物对环境的影响,如动物对植 物的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对土壤质量 的影响等。
复习与测试
每个单元结束后设有复习课和单元测试,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2024/2/3
02
植物生长与繁殖探究
7
植物生长条件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01
实验材料:绿豆、水Biblioteka 土壤、阳光、温度 计等02
04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contents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的行为与习性•物质变化与能量转换•地球运动与宇宙探索•科技创新与未来展望目录01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与结构01020304010204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03教学方法与手段02植物的生长与繁殖植物的生长过程01020304种子萌发根的生长茎的生长叶的生长植物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水分实验光照实验土壤实验肥料实验温度实验植物生长条件实验03动物的行为与习性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动物行为类型及特点在白天活动的动物,如狮子、猎豹等,它们的视觉和听觉在白天更为敏锐,有利于捕猎和避免天敌。
昼行性动物在夜间活动的动物,如猫头鹰、蝙蝠等,它们的听觉和嗅觉在夜间更为发达,适应于夜间觅食和繁殖。
夜行性动物在水中生活的动物,如鱼类、海豚等,它们的身体形态和肌肉结构适应于水中的游泳和捕食。
水生动物在地下或洞穴中生活的动物,如老鼠、蚯蚓等,它们的身体形态和感觉器官适应于在黑暗环境中生活和觅食。
穴居动物动物习性及其适应环境方式1.选择观察对象2.制定观察计划确定观察时间、地点和观察内容,准备必要的观察工具(如望远镜、记录本等)。
3. 进行观察记录4. 分析整理数据1. 保持安全距离在观察过程中保持与动物的安全距离,避免对动物造成干扰或伤害。
2. 尊重自然环境在观察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3. 耐心细致观察在观察过程中保持耐心和细心,认真记录和分析动物的行为特点。
04物质变化与能量转换1 2 3物质的三态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物质状态变化的实例物质状态变化及原理能量的定义和种类能量转换的原理能量转换的实例030201能量转换过程及实例分析物质变化与能量转换的实例分析:燃烧、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等。
物质变化与能量转换的意义:了解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控制自然界的各种资源。
五年级科学上册 全部教案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一、教案第一章:物质的世界1.1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定义和分类。
掌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1.2 教学内容物质的定义和分类:物质的概念,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举例说明。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变化过程的观察。
1.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物质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定义。
讲解:讲解物质的分类,性质和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实验:安排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
总结:强调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用途。
1.4 教学评价评估学生对物质定义和分类的理解。
评估学生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掌握程度。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二、教案第二章:力的作用2.1 教学目标了解力的定义和作用。
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2.2 教学内容力的定义: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定义和作用。
力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物体受力后的变化。
2.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力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定义。
讲解:讲解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安排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总结:强调力的作用和力的三要素的重要性。
2.4 教学评价评估学生对力定义的理解。
评估学生对力的三要素的掌握程度。
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三、教案第三章:热现象3.1 教学目标了解热现象的基本概念。
掌握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
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3.2 教学内容热现象的基本概念:温度、热量、热能的定义。
热传递的原理:热传递的条件,热量的传递方式。
热现象的实验观察:热传导、对流、辐射的实验观察。
3.3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热现象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热现象的基本概念。
讲解:讲解热传递的原理和方式,热现象的实验观察。
实验:安排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热现象的实验结果。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质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等基本方法。
2. 《生物的多样性》:学习生物的分类,了解不同生物的特征,探讨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光与影》:研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探索影子的形成原因。
4. 《电与磁》:学习电流、磁场的基本概念,了解电与磁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对光与影、电与磁现象的兴趣,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与应用;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光与影、电与磁现象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过程的实践;生物分类与特征的记忆;光学和电磁学基本概念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标本、实验器材、光与影演示装置、电流和磁场演示器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生物分类卡片、光学和电磁学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a) 展示生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提问。
b) 演示光与影、电与磁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2. 新课内容学习:a) 讲解科学探究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践。
b) 学习生物分类和特征,进行生物分类游戏。
c) 探索光与影、电与磁现象,进行实验操作。
3.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流程图。
2. 生物分类表格。
3. 光与影、电与磁现象示意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观察身边的生物,绘制生物分类表格。
b) 利用光与影现象,设计一个有趣的影子游戏。
c) 制作一个简单的电磁铁,并描述其工作原理。
2. 答案:a) 生物分类表格见附件。
b) 影子游戏示例:利用手电筒和纸片,制作动物影子,进行故事表演。
c) 电磁铁工作原理:电流通过导线,产生磁场,吸引铁质物体。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1.1地球的结构1.2地球上的资源1.3地球上的气候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2.1生物的分类2.2生物与环境2.3生物的适应与进化3.第三单元:物质的变化3.1物质的状态3.2物质的变化3.3物质的性质4.第四单元:技术与生活4.1技术的发展4.2技术与生活4.3技术的利与弊5.第五单元:宇宙探索5.1宇宙的奥秘5.2太阳系5.3宇宙探索三、教学安排1.第一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第1课时地球的结构教学过程:1.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1.2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1.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地球的结构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作业:绘制地球结构示意图。
第2课时地球上的资源教学过程:2.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
2.2讲解自然资源的分类和利用。
2.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和节约自然资源。
作业: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自然资源。
第3课时地球上的气候教学过程:3.1引导学生观察气候变化,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2讲解气候的成因和变化规律。
3.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作业: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
2.第二单元:奇妙的生命第4课时生物的分类教学过程:4.1引导学生观察生物,了解生物的分类。
4.2讲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4.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分类的意义。
作业:绘制生物分类图。
第5课时生物与环境教学过程:5.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5.2讲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法。
5.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现象。
作业:调查学校附近的生物与环境。
第6课时生物的适应与进化教学过程:6.1引导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2课:生物的适应与进化第3课: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第4课: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 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3. 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生态瓶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2. 新课导入:(1)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实例。
(2)介绍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以动物为例,让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3)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通过生态瓶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
3.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和重点,进行详细讲解。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 生物适应环境的特点3. 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4.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举例说明生物如何适应环境。
(3)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 答案:(1)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2)如:鸟类的翅膀适应飞行,鱼类的鳃适应水中呼吸。
(3)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非生物因素;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自然保护区,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开展环保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024年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科版新版完整版
2024年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科版新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五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新版,涉及第三章《力的作用》的第二节《力的表现形式》和第三节《力的作用效果》。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以及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力的作用规律,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到力的作用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弹簧测力计、实验器材(如小车、滑轮、钩码等)。
学生准备:学习资料、实验报告单、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如两个人拉扯一根绳子,让学生感受到力的存在,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配合实验现象进行讲解。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让学生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4.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计算和力的作用效果的相关题目。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力的作用和应用,激发学生兴趣。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
2. 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力的计算:例题及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设计相关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
2. 答案:在课后提供详细答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学生表现等方面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生物多样性》:第1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第2节《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2. 第二章《力的世界》:第1节《力的概念与作用》;第2节《简单机械的应用》。
3. 第三章《电的奥秘》:第1节《电的基本概念》;第2节《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4. 第四章《光的传播》:第1节《光的传播现象》;第2节《光的反射与折射》。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生物的分类与进化。
2. 让学生掌握力的概念与作用,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
3. 让学生了解电的基本概念,理解电路的组成与原理。
4. 让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现象,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与进化、简单机械的应用、电路的组成与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2.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力的概念与作用、电的基本概念、光的传播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工具、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兴趣,为新课铺垫。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挂图、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
3. 示例: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学会解题方法。
4. 练习: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6.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疑问,提高课堂氛围。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如下所示:第一章生物多样性1.1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1.2 生物的分类与进化第二章力的世界2.1 力的概念与作用2.2 简单机械的应用第三章电的奥秘3.1 电的基本概念3.2 电路的组成与原理第四章光的传播4.1 光的传播现象4.2 光的反射与折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举例说明力的作用。
(3)什么是电路?列举三种简单电路。
(4)简述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题目:小学科学全册(教学设计)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五年级上册共有六个单元,分别是《新的一天》、《细胞和组织》、《固体与液体》、《力与机械》、《电》、《风与天气》。
针对每个单元,我们来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一、《新的一天》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时间、季节、天象及仪器的使用。
学生需要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一年四季的变化以及日常使用的计时工具。
教学设计:1. 利用观察图片和实物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 通过观察和讨论四季的特点、草木的生长变化以及不同季节的天气等来帮助学生理解一年四季的变化。
3. 制作简易的太阳钟,让学生亲自体验时间的变化,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二、《细胞和组织》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学生需要了解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掌握不同细胞的形态及其功能。
教学设计:1. 通过展示显微镜图片和实物细胞模型,学生能够认识到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并了解细胞的形态与大小。
2. 利用实例向学生介绍不同细胞的特点和功能,例如植物细胞的纹理和动物细胞的活动性。
3. 进行细胞模型的制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模型,深入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三、《固体与液体》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固体与液体的性质及其变化。
学生需要了解物质的不同状态、固体与液体的特点以及常见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
教学设计:1. 通过观察物体的形态、触摸物体的表面感受等方式,学生能够认识到物质存在的不同状态。
2. 利用物质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眼观察和记录物质状态的变化。
3. 进行常见物质的变化实验,例如冰的熔化、水的汽化等,加深学生对固体与液体性质及其变化的理解。
四、《力与机械》本单元主要内容是介绍力的作用及机械的原理。
学生需要了解力的分类、大小和方向,以及简单的机械原理。
教学设计:1. 利用拉、push等动作引导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方向和大小的变化。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 动物世界常见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的生存与适应3. 植物王国常见植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的生长与繁殖4. 物质与材料物质的基本性质常见材料的分类与用途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认识生物的分类与特征。
2. 培养学生对动物和植物的兴趣,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认识常见材料的分类与用途。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1. 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 动物的生存与适应3. 植物的生长与繁殖4. 物质的基本性质重点:1. 生物的多样性2. 动物和植物的特征与分类3. 物质与材料的分类与用途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生物多样性图片、动物和植物标本2. 物质与材料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天平等)3.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如种子、土壤、植物生长记录表等)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图片,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 教学新课:(1)讲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让学生观察动物和植物标本,进行分类练习。
(2)介绍动物世界,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特征、生存与适应。
(3)讲解植物王国,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特征、生长与繁殖。
(4)讲解物质与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
3. 例题讲解:针对教学难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 动物世界动物的特征与分类动物的生存与适应3. 植物王国植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的生长与繁殖4. 物质与材料物质的基本性质材料的分类与用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你所了解的动物和植物,并说明它们的特征。
(2)简述物质的基本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例如:蝴蝶、蜻蜓、兔子、猴子、玫瑰、小草等。
特征:蝴蝶和蜻蜓属于昆虫,有翅膀、六条腿等;兔子是哺乳动物,有毛发、四条腿等;猴子是灵长类动物,有尾巴、手等;玫瑰是植物,有根、茎、叶、花等;小草是植物,有根、茎、叶等。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世界1.1 生命的起源1.2 生物的分类1.3 生态系统的组成2. 动物的生活2.1 动物的运动2.2 动物的食性2.3 动物的适应性3. 植物的生活3.1 植物的生长3.2 植物的繁殖3.3 植物的适应性4. 光与影4.1 光的传播4.2 影子的形成4.3 眼睛与视觉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认识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2. 使学生了解动物的运动、食性和适应性,以及植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性。
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光的传播和影子的形成。
2. 教学重点:动物和植物的生活特点,光的传播和视觉的形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图片、生态系统模型、动物和植物标本、手电筒、凸透镜等。
2. 学具:学习手册、画笔、剪刀、胶水、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生物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多样性。
2. 新课导入:讲解生命的起源、生物的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组成。
3. 实践活动:观察动物的运动、食性和适应性,以及植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性。
4. 例题讲解:结合生活实例,解释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和视觉原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光的传播现象,绘制生态系统图。
六、板书设计1. 生命的起源、生物分类、生态系统的组成。
2. 动物的运动、食性、适应性;植物的生长、繁殖、适应性。
3. 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眼睛与视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物分类的方法和原则。
(2)举例说明动物和植物的适应性。
(3)解释光的传播原理和影子形成的原因。
2. 答案:(1)生物分类的方法有形态分类、遗传分类等,原则包括相似性、差异性等。
(2)动物适应性如鸟类有翅膀适应飞行,植物适应性如仙人掌叶片退化适应干旱环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一章:科学探究的方法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主要讲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内容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探究活动中。
2. 能够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与运用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资料卡片、多媒体设备等。
2. 学具:记录本、画图工具、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为什么纸飞机能飞?为什么树叶会变色?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解答这些问题。
3. 讲解与示范:(1)介绍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等科学探究方法。
(2)以一个简单的实验为例,示范如何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探究。
4. 课堂实践:(1)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探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
(2)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
(3)小组汇报,分享实验成果。
5. 例题讲解:以“为什么纸飞机能飞”为例,讲解如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答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用所学方法解答其他科学问题。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强调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资料分析法2. 实验设计步骤:提出问题、假设、实验、观察、分析、结论3. 学生实验成果展示七、作业设计2. 答案:树叶变色是由于季节变化,叶绿素分解,其他色素(如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显现出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将所学方法应用到生活中,探索更多科学奥秘。
组织科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多样性;2.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3. 地球上的水;4. 简单机械与能量;5. 电磁现象;6. 光与色彩。
具体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的保护;植物的生长过程、光合作用、营养物质运输;地球上的水资源、水循环、节约用水;简单机械的原理、能量转换;电磁现象、电路的组成;光的传播、色彩的形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2. 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基本生理功能,培养对自然的热爱;3. 认识地球上的水资源,提高节约用水意识;4. 掌握简单机械原理和能量转换,培养动手操作能力;5. 了解电磁现象,激发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6. 掌握光与色彩的知识,培养审美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循环、能量转换、电磁现象、光的传播。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植物生长过程、节约用水、简单机械原理、电路组成、色彩的形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模型、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内的生物、植物,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思考;2.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分类、植物生长过程、水循环等知识点;3. 随堂练习:进行生物分类、制作植物生长模型、设计节水方案等;4. 实验探究:开展光合作用、简单机械、电磁现象、光传播的实验;6. 知识巩固:通过问答、讨论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多样性:概念、分类、保护;2. 植物生长:过程、光合作用、营养物质运输;3. 地球上的水:水资源、水循环、节约用水;4. 简单机械与能量:原理、能量转换;5. 电磁现象:概念、电路组成;6. 光与色彩:光的传播、色彩的形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身边的生物,进行分类;(2)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解释光合作用;(3)设计一个节水方案,并说明原因;(4)列举三种简单机械,并说明其原理;(5)绘制一个电路图,并解释各部分作用;(6)简述光的传播和色彩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种子发芽实验(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
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
(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五、总结六、作业布置第二课时种子发芽实验(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三、交流实验信息: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一是温度。
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
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五、总结六、作业布置第三课时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重点指导:(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五、总结六、作业布置第四课时蚯蚓的选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第五课时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
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第六课时做一个生态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