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原文、翻译、精要笔记

合集下载

九上必背文言文翻译

九上必背文言文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解读:这段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待友情的真诚和宽容。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持之以恒,而对待朋友要真诚相待,不计较得失。

二、《孟子·离娄上》原文: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孟子说:“得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失道的人则会失去帮助。

失去帮助到了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得到帮助到了极点,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

用整个天下的人来攻打背叛自己的亲戚,所以君子有不战的时候,但战必胜。

”解读:这段话阐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或个人,只有坚持正义之道,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

而那些背离道德的人,最终会失去朋友和亲人。

三、《庄子·逍遥游》原文:逍遥游于六合之外,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其喜洋洋者,如也;其怒勃勃者,如也;其哀戚戚者,如也;其乐陶陶者,如也。

此人之所以乐也,非吾所谓乐也。

翻译:在六合之外自由自在地游玩,独自与天地精神相互交流。

他高兴的样子,像水一样平静;他愤怒的样子,像火一样炽热;他悲伤的样子,像风一样哀怨;他快乐的样子,像花一样绚烂。

这就是这个人之所以快乐的原因,不是我所说的快乐。

解读:这段话表达了庄子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

他认为,只有超越世俗的束缚,才能达到真正的快乐。

庄子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平静。

四、《史记·孔子世家》原文:孔子既没,世之衰也,风俗日薄,道德日衰,天下莫不以为然。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翻译:孔子去世后,世道衰败,风俗日益败坏,道德日益衰落,天下人都认为是这样。

孔子说:“必须正名!”解读:这段话反映了孔子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

初三要背的文言文

初三要背的文言文

初三文言文背诵篇目及解释一、《出师表》- 诸葛亮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董允之责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董允等,以彰其慢。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解释•第一段:先帝开创大业尚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困乏、物资短缺,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

初中全部文言文及其翻译

初中全部文言文及其翻译

【文言文】《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孟子》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庄子》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翻译】《论语》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处世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可以成为老师了。

”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一无所获;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再困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能顺应环境,七十岁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

”《孟子》孟子说:“得道的人会得到众人的帮助,失道的人会失去众人的支持。

失去众人的支持到了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得到众人的支持到了极点,天下都会顺从他。

用天下人的支持去攻击亲戚的背叛,所以君子有不战而胜的可能。

”孟子说:“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会放弃鱼而选择熊掌。

初中文言文大全必背及翻译【12篇】(最新)

初中文言文大全必背及翻译【12篇】(最新)

初中文言文大全必背及翻译【1】《核舟记》明代: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箬篷一作:篛篷)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翻译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成了石青色。

初三需背文言文翻译

初三需背文言文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翻译:孔子说:“政治,就是端正。

你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三、《论语·八佾》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只是一个器具。

”四、《论语·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居住在仁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选择不住在仁的地方,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五、《论语·雍也》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通过背诵这些文言文,初三学生可以了解到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同时,这些文言文语言精炼、寓意深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此外,背诵文言文还有以下益处:1.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背诵文言文需要耐心和毅力,通过长期坚持,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文言文语言精炼,富有表现力,背诵文言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增强文化底蕴。

背诵文言文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

4. 锻炼思维能力。

文言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背诵文言文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背诵文言文对初三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背诵这些经典文言文,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还可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收获丰富的知识,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初中文言文大全必背及翻译【12篇】(最新)

初中文言文大全必背及翻译【12篇】(最新)

初中文言文大全必背及翻译【1】《核舟记》明代:魏学洢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箬篷一作:篛篷)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嘻,技亦灵怪矣哉!翻译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

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成了石青色。

初一全部文言文及翻译

初一全部文言文及翻译

一、《论语》节选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君子吗?”二、《孟子》节选原文: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孟子说:“得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失道的人会得到很少帮助。

帮助最少的时候,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最多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三、《庄子》节选原文: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之为宝,置于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翻译: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先去邀请他,说:“希望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您。

”庄子拿着鱼竿却不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经有三千岁了,大王把它当作宝贝,供奉在庙堂上。

这只神龟,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而显贵,还是宁愿活着在泥地里拖着尾巴呢?”四、《史记》节选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戒律:年轻的时候,血气未定,要戒除对美色的追求;到了壮年,血气旺盛,要戒除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弱,要戒除贪得无厌。

”五、《战国策》节选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也有什么对我国家有利的事情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也有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国家有利,大夫问如何使家族有利,士人和普通百姓问如何使自己有利,上上下下都只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翻译文言文的笔记

翻译文言文的笔记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百乘之家,破其臣,万乘之国乱,则有百万之家;千乘之国乱,则有千乘之家。

是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仁者,爱人;义者,正我。

仁者无敌;义者,政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译文:孟子去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难道有什么好处可以给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定要说‘利’呢?只要讲究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您问怎样使国家有利,大夫们问怎样使自己的家族有利,士人和普通百姓问怎样使自己个人有利,上下都只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国君被杀,那么拥有百辆兵车的家族就会被打破;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混乱,那么就会有拥有百万家产的家族;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混乱,那么就会有拥有千家资产的家族。

因此,不必担心国家人口少,而应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不必担心国家贫穷,而应担心百姓不安。

如果财富分配公平,那么就不会有贫穷;如果社会和谐,那么就不会人口不足;如果百姓安宁,那么国家就不会倾覆。

仁者爱人,义者正己。

仁者无所畏惧,义者是国家的政治。

大王,您也应该只说仁义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要说‘利’呢?”笔记:1. 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重利轻义的现象。

孟子试图通过阐述仁义的重要性来引导梁惠王关注国家治理的根本。

2. 孟子认为,国家的富强不应以追求利益为出发点,而应以仁义为根本。

他强调,如果上下都只追求个人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3. 孟子提出了“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观点,即财富分配公平、社会和谐、百姓安宁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4. 孟子认为仁者无敌,义者政也,强调仁义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国家治理的准则。

5. 孟子的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政治家、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启示。

初中必背文言文及翻译

初中必背文言文及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改正自己的不足。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某件事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翻译:孔子说:“不担心自己贫穷而担心贫富不均,不担心自己地位低下而担心社会不安定。

”7.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最后凋谢。

”8.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常常忧愁。

”这些文言文及翻译都是《论语》中的经典语句,通过学习这些语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同时,这些语句也富含哲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启示。

在初中阶段,我们要认真学习这些文言文,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完整)初中必背古文16篇原文及翻译

(完整)初中必背古文16篇原文及翻译

高考初中必背古文16篇翻译1、论语十则第一则:学习方法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重点字词解释:(1)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第二则:为人处事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初中文言文全文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全文及翻译

吾少时,家贫,不得读书。

及长,离家游学,历尽千辛万苦。

每思及此,不禁泪下。

然人生如梦,世间万象,无不令人感慨。

遂作《游子吟》以抒怀。

原文:嗟乎!人生如梦,世事如烟。

吾游子也,离乡背井,远行千里,以求知识。

途中山川壮丽,水木清华,然吾心忧思,不能自抑。

日暮途穷,夜阑人静,仰天长啸,浩荡乾坤,独我何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吾行万里,访名师,学经史,以求真知。

途中遇贤达,结良友,谈笑风生,乐亦在其中矣。

然人生无常,世事无常,转眼间,岁月如梭,吾已至暮年。

昔日少年,意气风发,今日老矣,鬓发斑白。

回首往事,恍若隔世。

吾尝问心,吾之志向何在?吾之理想何在?然人生短暂,吾之精力有限,唯有珍惜当下,奋发向前。

嗟乎!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世间万象,变幻莫测,吾心亦随之起伏。

然吾终不改初心,砥砺前行,以期无悔此生。

翻译:唉!人生如梦,世事如烟。

我身为游子,离开家乡,远行千里,追求知识。

路途中山川壮丽,水木清华,然而我心中的忧思,无法自抑。

日暮时分,路途尽头,夜深人静,我仰天长啸,广阔的天地,我究竟在寻求什么?过去我曾远行,杨柳依依;如今我归来,雨雪纷纷。

行路难,行路难,路途多歧,如今我在何处?长风破浪终有时,扬帆远航渡沧海。

我行走万里,拜访名师,学习经史,追求真知。

途中遇到贤达,结交良友,谈笑风生,乐在其中。

然而人生无常,世事无常,转眼间,岁月如梭,我已经到了暮年。

曾经的少年,意气风发,如今已经老去,鬓发斑白。

回首往事,恍若隔世。

我曾问心,我的志向何在?我的理想何在?然而人生短暂,我的精力有限,唯有珍惜现在,奋发向前。

唉!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世间万象,变幻莫测,我心亦随之起伏。

然而我终不改初心,坚定前行,以期无悔此生。

初中必背文言篇目+翻译

初中必背文言篇目+翻译

1、《论语》十则(七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桃花源记陶渊明(八上)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3、陋室铭刘禹锡(八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初中文言文原文+翻译大全

初中文言文原文+翻译大全

初中文言文原文+翻译大全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形式,它以古代汉字和古代汉语为基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现代汉字相比,文言文的特点是字义丰富,语法结构复杂。

由于有些人对文言文不太熟悉,下面是初中文言文原文+翻译大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1.《论语•学而篇》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来远方,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适时复习,岂不快乐?有朋友从远方来,岂不喜乐?人们不了解却不生气,岂不是君子的表现吗?”2.《史记•汉武帝本纪》原文:高帝始为骑将,群臣皆屈服,莫敢当争。

焚其外舍,省其内室,视其随便如初行。

在察临之巾车中时,洗破车及舆,饮暴傍人之血。

翻译:高祖开始担任骑将,所有臣子都屈服,没有人敢争夺。

焚烧他的外辅建筑,精简他的内卫室,让他的随从如同刚开始服侍一样。

在查临帝时,闻破坏马车和轿车,还饮用恶霸旁人的血。

3.《水浒传•英雄祠》原文:董平正身子,立脚,在石上吃了两碗传勺人顶日馄饨,灌了两碗传勺人顶日水,好不快活。

他且不枉来此山喝水。

武松取拿得小磨手熟练,收在身上前刺当胯上,吃了升酒粿,备细柔按宝刀纡在前刺上。

董平只管顶日羹饭,不能去理他。

翻译:董平挺起身子,站在石头上,吃了两碗由传勺人送来的热馄饨,喝了两碗由传勺人送来的热水,非常愉快。

他觉得来山上喝水一点也不亏本。

武松取下小磨尖刀,灵巧地藏在身前的胯下,吃了一块酒粿,细细地摩擦挂在刀上的纱布。

董平只管享用美味的羹饭,没有理会武松。

4.《红楼梦•贾宝玉离家》原文:宝玉自打了李纨家的事,凡走到那里,就见那里的风景。

他欢喜者贾母和凤姐,常因出游闲玩回家便病,这个苦头,宝玉全不理会,一门使统领打了巴掌拉青锁,骂了侯天锡,于是出了大门。

翻译:自从贾宝玉揭穿了李纨的事情后,无论走到哪里,他都看到那里的风景。

他的高兴之处,会让贾母和凤姐常常因为出游和闲玩而生病,但贾宝玉完全不顾这个苦头,他一门使打了巴掌,拽着青锁,骂了侯天锡,于是走出了大门。

初一必考文言文及翻译

初一必考文言文及翻译

一、《论语·学而》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翻译:孔子说:“政治,就是端正。

你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三、《论语·里仁》原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孔子说:“居住在有仁爱之心的地方才是美好的。

选择居住在不仁爱的地方,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四、《论语·八佾》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翻译:孔子说:“君子不是器物。

”五、《论语·述而》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改正自己的不足。

”通过以上五个章节的文言文及翻译,我们可以了解到《论语》中的核心思想,如学习、修身、治国等。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积累词汇,掌握语法规则,同时还要理解文章的内涵,体会古人的智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1. 注重词汇积累。

文言文中有很多实词和虚词,我们要通过查阅字典、词典等方式,掌握它们的意思和用法。

2. 理解句子结构。

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我们要学会分析句子成分,理解句子的含义。

3. 掌握修辞手法。

文言文中常用比喻、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我们要学会欣赏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

4. 理解文章内涵。

文言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我们要通过学习,体会古人的思想观念和人生哲理。

5. 勤于练习。

学习文言文需要反复练习,我们要多读、多背、多写,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初中生必背文言文及译文5篇

初中生必背文言文及译文5篇

初中生必背文言文及译文5篇1.初中生必背文言文及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先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2.初中生必背文言文及译文爱莲说周敦颐〔宋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甚爱一作: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初中必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初中必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初中必考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一)论语十则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释:1、[子]先生,指孔子。

2、[时习]时常的复习。

3、[说]“悦”的古字,愉快。

4、[愠]生气,发怒。

5、[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6、[日]每天。

7、[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6、[信]真诚,诚实。

7、[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8、[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9、[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0、[殆]有害。

11、[女]同“汝”,人称代词,你。

12、[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通“智”。

13、[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14、[弘毅]刚强,勇毅。

15、[凋]凋谢。

16、[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翻译:1.孔子说:“学习并时常的去复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这里,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复提醒自己:替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着这一点做老师了。

初中重点文言文加翻译

初中重点文言文加翻译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林子两边几百步以内,没有别的树木,花草鲜美,落花纷纷扬扬,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看个究竟。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边有个小洞,洞里似乎透着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和竹林等。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声此起彼伏。

人们在其中往来耕作,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界的人一样。

不论老少,都安闲快乐。

村民们看到渔人,都感到非常惊讶,问他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村民们便邀请渔人到家里去,摆酒杀鸡款待他。

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纷纷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和外界的人断绝了联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文言文原文、注释、译文及精要笔记《童趣》【原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注释】1、物外,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2、强,通“僵”,僵硬。

3、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4、徐,慢慢的。

5、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译文】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我又留几只蚊子在白色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边飞边叫,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我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把丛草当成树林,把虫子、蚊子当成野兽,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便蹲下来)观察,兴味正浓厚,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吃掉。

我那时年纪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声惊叫起来。

待到神智恢复,捉住癞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

【精要笔记】1、作者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

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

工诗画、散文。

著有《浮生六记》。

2、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写了夏蚊成雷、鹤唳云端、神游山林和鞭驱蛤蟆四个画面,作者用“物外之趣”一语来统摄,意在说明他幼年时已有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表现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山市》【原文】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注释】1、恒,经常。

2、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3、近中,近处。

4、无何,不久,不一会儿。

与后面的“未几”意思相同。

5、高垣睥睨,高高低低的城墙。

6、连亘,连绵不断。

7、居然,竟然。

8、莽莽然,形容尘土之大。

莽莽,广大。

9、依稀,隐隐约约。

10、乌有,没有。

乌,同“无”。

11、危楼,高楼。

危,高。

12、裁,同“才”。

13、黯然缥缈,昏暗得看不分明。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14、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

15、凭,靠。

16、不一状,形状不一。

17、逾时,过了一会儿。

18、倏忽,突然。

19、市肆,集市。

肆,店铺。

【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

(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

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精要笔记】1、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人。

热衷功名却屡试不第。

著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

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2、全文分三个阶段写山市的出现:(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

”颇有恢宏的气象。

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释】1、内集,家庭聚会。

2、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精要笔记】1、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2、两个比喻哪个更好?胡儿的比喻虽形似,但缺乏意境,道韫的比喻虽不形似,但有意境,优劣已判。

谢安虽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

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1、期行,相约而行。

期,约定。

2、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3、乃至,才到。

乃,才。

4、尊君在不,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不,通“否”。

5、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委,丢下,舍弃。

去,离开。

6、引,拉。

7、顾,回头看。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

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

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精要笔记】对话可分两层:前一层属于信息交流性质,作铺垫用;后一层是对话的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陈纪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义正而辞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

作者的意图是借陈纪的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

结尾陈纪的语言虽也无理,但对一小儿来说,不必求全责备。

《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受于人也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注释】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3.【未尝】不曾。

4. 【异】对…感到奇怪。

5. 【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6. 【收】聚,团结。

7. 【自是】从此。

8. 【立就】立刻完成。

9.【文理】文采和道理。

10. 【邑人】同县的人。

11. 【稍稍】渐渐。

12.【宾客】用宾客之礼款待,名词动用(请客)。

13. 【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

14. 【利其然】】以此有利可图。

15. 【扳】通“攀”,牵,引。

16. 【环谒】到处拜访。

17. 【称】相当。

18. 【泯然】消失。

19.【通悟】通达聪慧。

20.【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

贤,胜过,超过。

21.【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22. 【彼其】他。

23. 【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