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建筑风格历程

合集下载

三坊七巷的建筑特点

三坊七巷的建筑特点

福州及三坊七巷的古建筑特点福州的古建筑很有魅力,原因何在?宋代曾任过福州知州的散文大家曾巩在他所撰的《道山亭记》中,已为我们道出了个中的缘由。

"麓多杰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居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

"然而三坊七巷,正是福州古建筑的代表。

其中,有许多灰墙青瓦古朴大方的普通人家住宅,布局严谨,院落相连,中轴对称,以木结构承重,有精雕细刻的石木构件和舒展的大红斗门,宅院四周或左右围有土筑的马鞍形风火墙,有的墙峰饰以飞龙飞凤、花鸟鱼虫及人物风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三坊七巷其独特的居住生态和建筑风格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街区群落,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

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

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

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

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

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

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

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结构上与众不同之外,在围墙、雕饰、门面等方面也独树一帜。

马鞍墙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

福州历史文化(二)

福州历史文化(二)

福州历史文化(二)引言概述:福州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本文将以福州历史文化为主题,探讨福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特点。

文章将分为五个大点进行阐述,包括福州的建城历史、福州的古代文化遗产、福州的传统艺术、福州的名人故居和福州的宗教文化。

通过深入了解福州的历史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正文:1. 福州的建城历史(1) 福州作为一座古老的港口城市,其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2) 在宋代,福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推动了福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

(3) 明代时期,福州成为东南沿海最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之一,留下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和文物。

2. 福州的古代文化遗产(1) 福州拥有众多的古代文化遗产,其中包括闽南建筑、福州城墙和福州古街巷等。

(2) 福州的众多古建筑展示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工艺技艺,体现了福州特有的文化传统。

(3) 福州的古街巷保存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记忆,成为人们了解福州历史文化的窗口。

3. 福州的传统艺术(1) 福州的土楼是福州传统艺术的代表之一,通过独特的建筑形式展现了福州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

(2) 福州还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舞蹈、音乐和戏曲表演,反映了福州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3) 福州的传统艺术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福州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福州的名人故居(1) 福州是众多名人的故居之地,包括了许多文化名人、政治家和思想家。

(2) 这些名人故居通过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展示了福州历史文化的瑰宝。

(3) 名人故居也成为了人们了解福州历史人物和历史风貌的重要场所。

5. 福州的宗教文化(1) 福州有着丰富多样的宗教文化,包括佛教、道教和基督教等。

(2) 福州的寺庙、道观和教堂是福州宗教文化的重要代表,展示了福州人民的信仰和精神追求。

(3) 福州的宗教文化对于福州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影响。

天一阁的介绍与历史

天一阁的介绍与历史

天一阁的介绍与历史
天一阁,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西路,是中国现存最
早的私立图书馆,也是中国古代私人图书馆的代表之一。

天一阁的建
立可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由明朝第一位福建籍状元戚继光所创建。

天一阁最初是戚继光自己的私人藏书阁楼,戚继光潜心治军、崇
尚文化,因此收集了大量的兵书、文献和经典著作。

他将这些珍贵的
藏书整理、收纳于阁楼之中,并命名为“天一阁”,寓意“天地万物,无过於一”。

天一阁在明朝时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东南地区最重要的私人图
书馆之一,馆内藏书数量超过八万余卷,包含了文学、历史、典籍、
科学和医学等各个学科的著作。

馆内书籍丰富多样,成为学习和研究
的宝贵资源。

然而,天一阁在明朝末年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火灾,几乎全部馆
藏书籍被焚毁。

幸运的是,戚继光于火灾前将一部分重要书籍埋藏于
地下保护起来,使它们得以保存下来。

清朝时期,天一阁经历了多次修复和重建。

如今的天一阁是于20世纪50年代重建的,建筑风格保留了明代的特色。

馆内陈设展示了天
一阁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和珍贵文物。

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私立图书馆,天一阁见证了中国古代私人文
化的繁荣与辉煌。

它不仅代表了一位杰出人物的文化气质,也见证了
中国古代图书馆发展的历程。

今天,天一阁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
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文化爱好者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福州城市建设史

福州城市建设史

谢谢
三.形态演变特征分析 1.城市地域空间扩展特征 自汉冶城的建立到清末,福州城市地域 空间不断扩展变化。 (1)由北向南,从中轴线向东西两个 方向延伸发展。 (2)城市用地超出城垣所限后,在城 外扩展。明清时期,在城外南部沿江地块形 成较为独立的用地组团,城市用地呈跳跃式 扩展。 (3)在城垣内部亦同时不断地进行内向 填充式扩展。城市用地形态从封闭发展到封 闭与开放相结合。
二.民国前中期 1.拆城筑路,城墙消失。城市道路网络雏形形成 近代福州随着城市政治经济的发展,老城区的城墙失去了原有的防御功能。 民国8年(1919年),拆除古城墙修筑西南环城路。近代福州城市道路的拓宽修建 形成了福州城市道路网络的雏形,也改变了城市街道空间的尺度和格局。
2.城市主轴——近代商业街市的成型 南街是老城区内的历史发展主轴。近代开埠以后.台江和仓前山的繁荣发展对 老城区、台江和仓前山的交通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适应交通工具发展的需要。 l928年福建省建设厅对城内鼓楼前经南门兜、洋头口、小桥头、万寿桥至仓前 山的主干道进行扩建,并对沿线进 行改造,形成了福州近代城市的主 轴。此发展主轴以南街、茶亭街和 中亭街为主体,构成以商业、手工 作坊为主要用地类型的近代商业街 市。

一.城市概况 福州市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 部,地处闽江下游.作为福建省省会,福 州市东临东海和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 海相望,西邻三明地区,北接宁德地区, 南连莆田市,为全省水陆运输的交通枢 纽和防卫门户.
福州位于闽江三角洲河口盆地,四周 群山环抱,其海拔在600至1000米之间, 形成天然屏障。盆地之内,丘陵垄岗,星 罗棋布,错落有致,闽江横贯于盆地中央。 福州地区西北部、西部峰岭重叠,境内地 势自西北向东南成倾斜。福州居福建沿海 岸线中点,福州沿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 优越的地理条件促进了福州作为省内商品 集散地和福建海上贸易重要口岸的形成。

福州闽南文化的代表与海洋之城

福州闽南文化的代表与海洋之城

福州闽南文化的代表与海洋之城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中部。

福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被誉为“福建文化之源”和“海峡文化之窗”。

作为闽南文化的代表,福州融合了福建本土文化及外来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风味。

福州的文化传统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在这个城市的发展历程中,闽南文化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闽南文化是广东、福建、台湾等地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世人所称道。

它独特的方言、建筑、饮食、艺术等方面的表现形式,使福州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代表。

闽南方言是福州的一大特色,被称为“半壁闽粤”。

闽南方言的独特音调、词汇和语法,使得福州人在交流中体现出独特的语言美感。

福州人善于用闽南方言诙谐幽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也使得他们在全国范围内颇具口才和幽默感的形象。

福州的建筑风格也是闽南文化的代表。

福州传统建筑以“坊、街、巷”为基本布局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四合院”建筑风格。

福州的四合院集中体现了闽南地区传统建筑的特点,以其独特的布局和精美的雕刻而闻名。

在福州的街头巷尾,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充满传统文化氛围的建筑,它们见证了福州悠久的历史和繁荣的文化。

福州的饮食文化也是闽南文化的代表之一。

闽菜作为福建菜系中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口味而享誉全国。

福州美食如鱼翅、花雕鸡、海蛎煎等已经成为福州的代表菜品。

福州人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味道的突出,以自然、清淡的口味为主,体现了福州人对生活的独特追求和品味。

福州作为一个海滨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

海洋文化与闽南文化融合在福州这座城市中,形成了独特的“海洋之城”的形象。

福州以其优美的海滩、壮丽的海景和丰富的海鲜资源而闻名。

人们可以在福州的沙滩上享受阳光、海浪和海风,体验到独特的海滨休闲文化。

此外,福州还拥有丰富的海洋历史和传统,这也为城市增添了浓厚的海洋氛围。

福州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海上贸易的繁荣为福州带来了许多外来文化的影响。

福州白塔的介绍

福州白塔的介绍

福州白塔的介绍福州白塔是福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福州城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它位于福州市鼓楼区白塔岭上,是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白塔建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历经数百年的历史风雨,如今仍然屹立在福州市的市中心地带,成为福州市的地标性建筑,被誉为“福州城市之冠”。

一、历史沿革福州白塔建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是为了抗击倭寇而兴建。

在明朝宣德年间(1426年至1435年)进行过重修,随后在清朝康熙年间(1662年至1722年)再次进行了修缮,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在历经战火洗礼和自然风雨的侵袭之后,白塔曾多次被毁坏,但每一次都始终得到重修和保护。

二、建筑特色福州白塔高约三十四米,为砖木结构的八角形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

塔基为石质方形,上部为砖砌建筑,塔身上设有攀爬的石阶,八面墙壁上有雕刻精美的佛像、神兽、草花等图案,反映了当时的建筑艺术和雕刻技艺。

塔刹部分为铜制,上面镶嵌着数十块汉白玉板,塔刹顶端为一尊铜制宝相花轮,非常精美。

三、文化价值福州白塔作为福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不仅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福州市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见证了福州城市的发展历程。

塔内保存有大量的佛教文化资料,其中包括佛像、佛经、佛塔等,为研究福州佛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四、现代变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福州白塔所在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在的白塔岭已经不再是一片荒山蛮地,而是一座现代化的公园,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和观赏白塔的壮丽景象。

此外,福州白塔也成为了福州市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游览。

总之,福州白塔是福州市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还是福州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无论是从历史、文化、艺术还是旅游的角度来看,福州白塔都值得人们珍视和保护。

在未来的发展中,相信它会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福州市的文化和旅游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坊七巷简介

三坊七巷简介

区群落,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习惯上讲,我们都先说三坊后讲七巷,其实,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
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 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 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 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
衣锦坊
旧名通潮巷,因为它是三坊七巷街区最靠近西湖的坊巷,古时被河泽包围着。据说,当 年西湖的潮水与巷子里的沟渠相通,充满乡野情趣。到了宋代,水乡的景致逐渐消失,巷子 里又有人出仕当了大官,先是宋代陆蕴、陆藻两兄弟衣锦还乡,后来明朝王益祥当了更大的 江东提刑,为了荣耀乡里,从此改名衣锦坊。
文儒坊
原始状态下的文儒坊是一条穿过小山包的林荫道。这些小山后来都被高大的风火墙围进 了深宅大院,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山荫巷。当小山看不见,林荫又消失的时候,坊内住下的人 物个个以"鸿儒"自居,于是改名为"儒林巷",进一步将"白丁"们拒之巷外。宋时,国家最高 学府的"校长"--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安居,里人学风日盛,巷人引为自豪大笔一挥改成了" 文儒坊"。明清两代文武官员聚居于此,有明代的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
塔巷
塔巷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五代闽国之时,这里的居民住宅刚刚构筑成小巷的模 式,王审知的部将便在此募缘建造木制佛塔,并建有附属的寺院。后不知毁于何时。虽然官 方曾给它定名为"修文巷"、"兴文巷",后又改为"文兴里",但老百姓始终称之为"塔巷"。他们 将塔看成了小巷文化的结晶。清代,在巷内曾造半爿小塔,以示名副其实。20世纪50年代, 小塔移至巷口。

福州古厝的介绍

福州古厝的介绍

福州古厝的介绍福州古厝是福州独特的建筑形式,也是福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州古厝是一种具有浓郁东南亚特色的建筑,其独特的形式和精湛的工艺使之成为福州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福州古厝的建筑风格独特,通常由厅堂、天井和厢房组成,形成了独特的“一进三厅”的布局。

厅堂通常位于房屋的正中间,是厝内人们休息、接待客人的地方。

天井则位于厅堂的前方,起到采光和通风的作用。

厢房则位于厅堂的两侧,用来居住和储藏物品。

整个建筑结构严谨有序,展现了福州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

福州古厝的建筑材料多使用木材,这是因为福州地处于山区,木材资源丰富。

福州古厝的屋顶通常采用青瓦,经过精心的制作和装饰,使整个建筑更加美观大方。

厝内的门窗和雕花也是福州古厝的特色之一,精致的雕花工艺展现了福州人民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福州古厝的建筑风格受到了东南亚文化的影响,体现了福州作为一个港口城市的特点。

古厝的外墙通常会涂上鲜艳的颜色,以吸引人们的注意。

厝内的装饰也非常讲究,雕花、彩绘等都体现了福州人民对美的追求。

福州古厝不仅是建筑艺术的代表,也是福州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古厝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和传统文化的底蕴。

福州古厝通常代代相传,是福州人民家族历史的见证,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标志。

在古厝中,人们可以了解到福州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社会关系,感受到福州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福州古厝的保护和传承是福州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

福州市政府高度重视古厝的保护工作,通过加大投入和加强管理,努力保护福州古厝的独特魅力。

同时,福州市也加强了对古厝的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的人们来福州参观和体验福州古厝的魅力。

福州古厝作为福州独特的建筑形式,不仅展现了福州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也体现了福州作为一个港口城市的特点。

古厝的保护和传承是福州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加强管理和推广,福州古厝将继续展现其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的人们来福州感受和了解福州传统文化的魅力。

福州十大古厝介绍

福州十大古厝介绍

福州十大古厝介绍福州十大古厝包括:1.闽王祠:全称是忠懿闽王祠,位于福州市庆城路上,原是五代闽国国王王审知的故居。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奉旨重建后,改称闽王祠,后于清末及民初重修。

2.开元寺:全称是怀安开元寺,是福州现存最古老的佛寺之一,今坐落于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路,而当年门口这条路因寺得名“开元路”,寺则位于芝山上。

寺内有两大观。

一是中国佛教史与刻经史上影响重大的《毗卢大藏经》。

它是在福州完成雕刻印刷工程的,又是我国最早私刻的藏经,因此又称作《福州开元寺本》,由此足见宋时福州雕版印刷水平之高。

二是辟支佛即铁佛,铁佛外贴金箔,颇具唐代风格,也是镇寺之宝。

开元寺因此别称铁佛寺。

3.林文忠公祠:又称林则徐纪念馆,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创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4.马江昭忠祠:用于纪念在马江海战中壮烈殉国的福建水师官兵。

5.严复故居:是清光绪年间复园主人所建,严复在此度过了青少年时代。

6.冰心故居: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中的郎官巷西侧,是一座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

7.二梅书屋:坐落于鼓岭宦溪镇宜夏村五柱厝的“二梅书屋”,为林纾中举后回乡修建的书斋。

8.萨镇冰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路86号。

建于清道光年间,为清末民国初典型的福州“三坊七巷”传统建筑。

9.郭柏荫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光禄坊,是一座保留较为完好的清代建筑群。

10.陈绍宽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路衣锦坊,坐北朝南,四面围墙。

前墙及左右两侧墙均为高耸的青砖砌筑。

此外,还有罗源陈太尉宫、长乐玉田书舍、永泰青石寨、连江贵安吴氏后门田庄厝等也是福州十大古厝的一部分。

这些古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福州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

白鹿洞书院福建的历史文化遗址

白鹿洞书院福建的历史文化遗址

白鹿洞书院福建的历史文化遗址白鹿洞书院,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五一北路,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代书院遗址。

下面将从历史渊源、建筑风格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对白鹿洞书院进行介绍。

一、历史渊源白鹿洞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初年,据《福州府志》记载,白鹿洞书院最早建于唐代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当时由湖广黄冈人郭泄以及琅琊琅琊士康元吉等人共同创办。

建院之初,白鹿洞书院以招收学子、培养人才为宗旨,迅速成为当地知名的学府。

清代乾隆年间,白鹿洞书院经过多次扩建和改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建筑格局,是当时福建省内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书院之一。

二、建筑风格白鹿洞书院的建筑风格融汇了福建传统建筑的特色,充分展现了福建古代建筑的魅力。

整个书院主要由三进院落组成,前厅庑殿,布局严谨有序。

主体建筑采用红砖木构结构,建筑风格匠心独运,雕梁画栋、彩绘饰物精美华丽。

尤其是书院的正殿,其建筑形式独特,屋顶呈折角状,檐部影翘,给人以峻拔、雄伟之感。

除了建筑本身的独特之处之外,书院内还保存着丰富多样的文物和文化遗迹,如石碑、匾额、字画等,这些都为深入了解白鹿洞书院提供了重要的物证。

三、文化意义白鹿洞书院作为福建省历史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首先,它见证了古代中国书院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白鹿洞书院曾是培养人才、传播文化的重要场所,孕育了许多知名学者和文化名人,对于当地的文化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白鹿洞书院也是研究古代建筑、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总结白鹿洞书院作为福建的历史文化遗址,承载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历史渊源的延续,建筑风格的独特性以及文化意义的深远影响,使得白鹿洞书院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和学术研究对象。

今天,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保护白鹿洞书院这一宝贵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后人能够领略到这段历史的魅力与智慧。

福州清真寺

福州清真寺

福州清真寺福州清真寺是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的一座清真寺,也是福建省内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它的建造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时期,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福州清真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吸引着许多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膜拜。

福州清真寺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占地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

整座清真寺由多座建筑组成,包括主礼拜大殿、礼拜堂、钟楼以及寺内的其他辅佐建筑。

清真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伊斯兰教传统的风格和福建地区的建筑特色,形成了一种独具魅力的建筑风格。

主礼拜大殿是整座清真寺的核心建筑,也是信徒举行礼拜和祷告的场所。

这座建筑以它大气磅礴的外观和精美细致的内部装饰而著名。

大殿的外墙采用了传统的砖砌和木质结构,富有浓厚的伊斯兰建筑风格。

内部则以大理石、镀金和彩绘等装饰元素为主,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大殿内还设有多个祈祷室,供信徒们进行个人祈祷。

除了主礼拜大殿外,福州清真寺还有一座宏伟的礼拜堂。

这座礼拜堂位于清真寺的一角,也是信徒们进行礼拜和集会的场所。

礼拜堂的建筑风格与主礼拜大殿相似,但规模较小。

它通常用于举办周五礼拜和重要宗教节日的活动。

清真寺内还有一座高耸入云的钟楼,是整座寺内最醒目的建筑之一。

钟楼的建筑采用了传统的伊斯兰钟楼风格,具有独特的设计和装饰。

钟楼内设置了多层台阶,供游客爬上欣赏福州市的美景。

福州清真寺不仅是福州市重要的宗教场所,也是一处文化遗产。

除了建筑本身的价值,清真寺还收藏有许多历史文物和艺术品。

这些文物和艺术品反映了伊斯兰教在福建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历程,对于研究该地区的宗教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福州市的重要旅游景点,福州清真寺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膜拜。

清真寺的开放时间通常是每天早上8点到下午5点。

游客可以自由进入寺内参观,但需尊重清真寺的相关规定和礼仪。

福州清真寺还提供导游服务,游客可以雇佣导游,了解更多关于清真寺历史和文化的知识。

福州清真寺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展示了伊斯兰教在福建地区的发展历程和多样性。

福州上下杭景点和文化介绍

福州上下杭景点和文化介绍

福州上下杭景点和文化介绍福州上下杭上下杭是上杭路与下杭路的统称,这里早年是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杭’是“航”音衍化来的。

老街自然以古老著称,目之所极处处皆古,几条石板古街将几百座砖木古建组合在一起,斑驳的墙皮和木质的窗写满了岁月的痕迹。

入口处立一木结构牌楼,上书楷体“上下杭”三个大字。

牌楼虽略显矮小,但也透露出文化的久远和历史的厚重。

一、福州上下杭景点介绍1.永德会馆永德会馆坐落于福州下杭路张真君祖殿斜对面的永德会馆,历史悠久,中西融合,文化内涵丰富,极具保护价值。

福州永德会馆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光绪间重修,民国20年重建,均为两县在榕商帮集资所建。

现永德会馆是一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元素相融合的近现代优秀建筑。

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224平方米。

2.建宁会馆建宁会馆位于上杭路63号,建于清嘉庆年间。

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

前临上杭街,后背彩气山,依山势而建。

正面红砖清水门墙。

进入大门,依次为戏台、天井(两侧走酒楼)、正殿。

殿后花园,有鱼池、假山、花坛、石椅桌,环境清幽雅致。

园中建有文昌阁,原作为书斋。

阁呈八角形,直径5米,双层,飞檐翘角,重檐歇山顶。

3.闽清会馆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帮洲街道后田新闽街71号。

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闽清籍华侨募捐,黄乃裳主持修建,坐东向西,占地面积540平方米,大门临街,青砖清水墙,石基础,正面用二块花岗石大板,制3条线脚,形成上下两托座,承墙接地,造型古朴,石面磨琢精细,体现明、清建筑风格。

4.三通桥沿河漫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静静矗立漫长岁月的三通桥。

旧时这里水运发达,百舸争流,是交通要道,两岸的人们建造了这座石桥,便于南来北往的商旅往返。

漫步桥上,听着河水流淌,偶尔瞥见水中的小鱼泛起涟漪,伴着清风徐徐,好不惬意。

5.张真君祖殿张真君祖殿是上下杭中的一道风景线,祖殿正对星安河,边上遮蔽在茂盛的榕树下,据说每当涨潮时还会出现“圣君殿前河水两头涨”的奇特景观。

福州基督教教堂史迹考察与研究

福州基督教教堂史迹考察与研究

福州基督教教堂史迹考察与研究福州基督教教堂历史悠久,自19世纪上半叶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在福州地区发挥着重要的宗教、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福州基督教教堂的建筑、艺术、信仰等方面均有一定的特点和价值。

本文将对福州基督教教堂的史迹进行考察与研究,并通过举例来证明其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

一、福州四一八基督教堂福州四一八基督教堂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下东街道潮山西路23号,始建于1847年,是福州最早的基督教堂之一。

该堂建筑风格为欧式文艺复兴风格,拥有密集的浮雕、雕刻和色彩缤纷的彩绘窗户等特点。

1999年,福州四一八基督教堂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二、福州圣保罗基督教堂福州圣保罗基督教堂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白马洋路193号,是福州最大的基督教堂之一,创建于1880年,建筑风格为哥特式。

该堂内部堂顶上有若干神路矩形花窗玻璃,点缀着颜色浓烈而富有教义的圣经故事,深受信徒喜爱。

福州圣保罗基督教堂早年曾经历过十年的废墟期,直到1985年才开始重修。

1996年,该堂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福州文星教堂福州文星教堂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津泰路62号,建于1907年,形制为欧式古典式。

该堂建筑风格朴实大方,富有典型的欧式特色。

教堂内侧立面呈“十”字形,主殿和侧殿呈“T”字形。

福州文星教堂近年来已经被改为大学教学楼使用。

四、福州浪卡子基督教堂福州浪卡子基督教堂位于福州市台江区五一南路9号,建于1915年,是福州市唯一的藏式建筑,比较罕见。

该堂保留了藏族古典建筑的各种特点,包括明间、暗间、手工石窗、大雄宝殿等。

福州浪卡子基督教堂是福建省地方文化保护单位。

五、福州崇真堂基督教堂福州崇真堂基督教堂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东街157号,始建于1918年,是一座集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建筑元素于一体的近代建筑。

该堂建筑外壳采用中国传统的披青色琉璃瓦,鲜红的门楼上还挂有一面巨大的钟,经过多年风吹雨打,中英文标志被剥落,大钟也深陷生锈,历经半个世纪风霜之后,仍保持着历史的沧桑感。

福州古厝的介绍

福州古厝的介绍

福州古厝的介绍福州古厝是福建省福州市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也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州古厝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雕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福州古厝起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是福州市民居建筑的代表。

它是一种集住宅、商业和宗教于一体的建筑形式,既满足了人们居住的需要,又展示了当地的文化和艺术水平。

福州古厝的建筑风格独特,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坊厝式,多为四合院式布局,形状像一个大的“回”字,中间是天井,四周是房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系;二是巷厝式,多为直线布局,房屋沿街排列,形成了一条条狭长的巷道。

福州古厝的建筑风格独特,它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各种元素,如抱厦、假山、宝顶、花窗等,形成了独特的建筑特色。

古厝的外观多采用木结构,红色砖墙,灰色瓦顶,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古厝的内部布局也非常讲究,一般有正厅、左右厅和后厅,正厅是主要活动场所,左右厅是客人接待场所,后厅是家庙或神龛。

古厝的门窗、梁柱、栏杆等部分都雕刻精美,充满了艺术气息。

福州古厝不仅在建筑上独具特色,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古厝一般都有自己的家训和家训堂,家训是古厝主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家训堂是传承家训的场所。

古厝还有自己的神龛和祠堂,供奉着祖先和神明,人们在节日和特殊场合会举行祭祀仪式。

古厝还有丰富的民间艺术表演,如木偶戏、布袋戏等,这些艺术形式也是福州文化的一部分。

福州古厝的保护和传承是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

福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对古厝的保护和修缮,同时也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到古厝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福州古厝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对福州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我们自身文化认同的一种表达。

福州古厝的介绍到此结束。

福州古厝作为福建省福州市特有的建筑形式,凭借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雕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福州的一张靓丽名片。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州古厝的魅力将会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了解和欣赏。

福州建筑风格历程

福州建筑风格历程

中式风格的福禄坊西班牙风格的天鹅湾北美风情的阳光丹宁顿小镇威尼斯风情的禹洲·东方威尼斯欧式新古典风格的三盛·中央公园2005-2007年“欧风美雨”当道楼盘“洋味十足”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福州最早一批“舶来品”别墅也以欧美风格为主,但只是简单的外形模仿。

而2005年以后,重新回潮的“欧风”更加看重对建筑及景观细节的处理,力求尽可能呈现原汁原味的异域生活。

在欧美风格盛行的同时,也有不少开发商结合福州本土的亚热带气候特征和地域特点,引进热带、亚热带区域的建筑风情。

比如:三盛·巴厘岛美伦·浩洋丽都的巴厘岛风情园林汇诚·东方水都的夏威夷风情社区实华·蓝湾雅境的泰式皇家园林等。

长滩美墅的产品设计更是独树一帜,在热带风情中融入了现代简约元素,演绎出简单而温暖的自然风格,成为本土建筑与国际化风格结合的代表作。

这一阶段住宅产品品质的提升,仍然由品牌开发商所主导。

开发商为了更好地移植异域建筑风情和居住品质,都纷纷主动与国际、国内一线建筑设计团队合作,带来社区品质的总体提升。

2008年至今中式元素回归楼市风情百花齐放在“西洋风”风行之时,一些福州开发商也开始“寻根”,回归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民族风”随之而来。

在福州楼市之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个楼盘是福禄坊与尚林苑。

而后来,几乎所有开发商都意识到,单纯地依靠对西方建筑形式的模仿和改良,并不能完全满足福州人的居住需求,中式传统建筑中对多重庭院空间的巧妙利用,值得借鉴。

于是,融合中西方建筑特点的现代中式风格逐渐成为主流,并被人们认同并看好,比如正祥·橘郡,就在西式别墅里融入了中式庭院的设计手法,营造四大私家围合庭院。

可以发现,除了对建筑风格的不断探索研究,近两年来,品牌开发商在景观和建筑用材上的投入也不断增加,大量的高档石材、树种等景观材料开始应用在一些福州的楼盘中。

融信·大卫城斥资4亿造园林,泰禾创新打造社区的景观生物链,让社区生活中充满绿色植物……如今,福州建筑的园林风情出现了一种百花齐放的态势,各种风格并存,大多数建筑风格都被消费者所接受。

三坊七巷文化保护报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三坊七巷文化保护报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三坊七巷文化保护报告-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作如下: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保护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城市,三坊七巷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各界人士和游客的目光。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三坊七巷的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篇报告旨在对三坊七巷的文化保护状况进行全面的调研与分析。

首先,我们将探讨三坊七巷的历史背景,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

其次,我们将揭示三坊七巷的文化价值,探究其为何能够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最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研究三坊七巷文化保护的现状,包括政府的政策措施、社会组织的参与以及居民的文化意识等方面。

通过全面了解现状,我们将总结目前文化保护所取得的成果,同时也要面对一些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全面总结三坊七巷文化保护的成果,评估目前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和对策。

同时,我们也将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以确保三坊七巷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与发展。

本报告将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以及对相关文献和研究的综合利用,力求客观公正地呈现三坊七巷文化保护的现状和问题,为相关机构和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我们希望通过本报告的撰写和发布,能够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参与,促进三坊七巷文化保护工作的全面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组织文章内容。

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三坊七巷的文化保护背景和重要性,引起读者的兴趣,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

2. 正文:正文部分将分为三个小节,探讨三坊七巷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以及文化保护的现状。

2.1 三坊七巷的历史背景:在本小节中,我们将回顾三坊七巷作为福州历史文化名片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介绍其作为古代重要商业街区的历史背景。

2.2 三坊七巷的文化价值:在本小节中,我们将详细探讨三坊七巷作为传统建筑群的独特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福州鳌峰坊建筑介绍

福州鳌峰坊建筑介绍

福州鳌峰坊建筑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福州鳌峰坊,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鳌峰山下,是一座集观光、购物、美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商业景区。

鳌峰坊建筑风格独特,充满浓厚的福建传统文化气息,成为福州市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鳌峰坊建筑呈现出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红砖瓦房、木雕石雕、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古朴典雅。

建筑外墙粉刷的牛筋灰,灰色瓦片的屋顶,让人仿佛置身于古老的闽南乡村之中。

整个建筑群以鳌峰山为背景,山石环抱,翠竹掩映,环境清幽,令人心旷神怡。

夜晚,鳌峰坊灯火辉煌,流光溢彩,给人一种温暖而梦幻的感觉。

鳌峰坊内部设施齐全,各式商铺琳琅满目,各种特色商品应有尽有。

各大品牌的服装、饰品、美妆、家居等琳琅满目,让人流连忘返。

在这里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闽南美食,如鱼丸、鱼饼、南瓜饼、芋头糕等美食,让人大饱口福。

鳌峰坊还设置了文创区和茶文化区,展示了闽南传统文化和茶文化的魅力,让游客感受到当地独特的文化魅力。

鳌峰坊不仅是一座商业综合体,更是福州市的文化和历史见证者。

坊内保存有大量历史建筑,如万木屋、柳荫公所等,这些建筑见证了福州市的发展历程,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厚重。

坊内还设置有多个文化展览馆,展示了福州市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品藏品,让人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

鳌峰坊作为福州市的地标建筑,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观光。

特别是节假日和周末,游客如织,人头攒动。

他们来这里购物、品尝美食、感受文化,度过一段愉快的时光。

鳌峰坊还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吸引了众多文化爱好者前来参与,成为福州市的文化交流平台。

福州鳌峰坊是一座集观光、购物、美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商业景区,建筑风格独特,环境幽雅,文化底蕴深厚。

它不仅是福州市的地标性建筑,更是福州市的文化象征,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与未来,是人们休闲、娱乐、学习的好去处。

希望福州鳌峰坊能够越来越好,为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写满2000字】。

第二篇示例:福州鳌峰坊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鳌峰社区,是一座集商业、文化、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城市综合体。

东山圣母宫的文化价值考略

东山圣母宫的文化价值考略

东山圣母宫的文化价值考略东山圣母宫是一座拥有420年历史的教堂建筑,位于中国福州市台江区的东山岛上,其建筑风格独特,建筑结构严谨,被誉为中国东南沿海最早的天主教堂之一。

东山圣母宫的建筑风格为中西合璧的典型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是福州乃至中国天主教文化历史的珍贵遗产。

下文将从建筑、雕塑、绘画、历史等多个方面探讨东山圣母宫的文化价值。

建筑价值:东山圣母宫的建筑风格兼具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的元素,其建筑形式为典型的明清式建筑,教堂本体花岗石造,外表牡蛎石砌成,墙壁均为一座座小圆拱组成。

建筑整体现代感十足,同时吸收了本土民俗文化。

更为难得的是,教堂内部展现的大量细嫩苍劲的手工木雕、石雕、石刻等,为中国传统美学艺术与西方宗教文化的艺术相结合的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该教堂内部有多处木质拱宸,其存在也是东南沿海地区的特有形式之一。

该建筑的独特特点在于,文化融合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同时传统建筑的雕刻、镶嵌、绘画等工艺也得到精湛的呈现,体现出了两种文化间的融合,亦见证了建筑发展的历程。

雕塑价值:东山圣母宫内部的雕塑精湛,是中国现代天主教史上的一个珍贵的文化遗产。

教堂拥有众多的石、木雕像、石刻、镶嵌装饰等,其中最为著名的雕塑即是教堂的主祭坛“圣母圣殿”。

圣殿外型为古罗马式的橄榄枝形,高8.6米,宽10.1米,由10只大天使像组合成一个巨大的拱形,天使雕像生动传神,身姿优美、神态各异。

教堂内其他的雕像如十字架、石阶和各种壁画都做工精细,造型逼真、极具艺术价值。

绘画价值:东山圣母宫内部的绘画作品也是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堂内部有多幅宗教题材的油画、壁画,其特点在于其优美的线条,色彩协调,体现出传统艺术价值。

例如,东山圣母宫内的“圣母显现”壁画,即描绘了一个神圣的画面:玛丽亚的出现意味着神的力量存在,基督的驾临是为了拯救人类。

此画精美绝伦,自信、宁静、慈祥、神秘,风格独特,教堂内还有多幅女人和婴儿、十字架和圣母等主题的壁画和木刻,这些画作以形象鲜明、清晰的色彩和线条表现出基督教信仰与中国民族传统美学艺术的完美融合。

古代福州的城空间变迁

古代福州的城空间变迁

古代福州的城市空间变迁福州是福建省历史上最早建立的一座古城。

据考古证明,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时器时代,这一地区已经有人类活动。

到距今2200多年的西汉时代,闽越王无诸在此建立了第一个城池,称冶城。

自冶城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福州城市空间不断变迁,城市规模日益壮观。

一、古代福州城市空间变迁几个主要阶段(一)城池初创(汉晋时期)1 .汉冶城福州最早的城,称冶城。

汉高祖五年(202年),因无诸佐汉灭秦击楚有功,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都城称冶城。

关于冶城城址多有争议。

主要有三说:(1)浙江南部说。

(2)闽北说。

(3)福州说。

近年来,随着新店古城址、屏山宫殿遗址的发现及汉代“瓦当”等文物出土的考古确认,冶城在福州已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

但在持福州说的学者中,对于冶城处于福州何处还存在着不同看法:(1)福州闽侯南通一带。

(2)北郊新店古城村一带。

(3)新店闽越城是无诸初创之冶城,屏山宫殿遗址是后来东越王余善的宫殿区。

(4)屏山南麓、冶山一带。

其中第四种说法与有关志书所载基本相符,现代考古发掘在当地发现的汉代宫殿遗址及万岁瓦当等文物也进行了进一步印证。

笔者对此一说法较为赞同。

东冶,“冶在中国之东,故亦名东冶”。

①冶城在海边,《后汉书・郑弘传》记载:“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风波限阻,沈溺相系。

”《三国志・魏书・王朗传》记载:“王朗为孙策所败,从会稽浮海至东冶”。

由记载中“从东冶泛海”“浮海至东冶”的情形看,冶与处于闽江下游入海口的福州方位相吻合,当是闽越故都。

《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对汉武帝云:“故东越王居保泉山,,”这里的泉山系指屏山之泉山。

《读史方舆纪要》还载到:“越王山在府城北,半蟠城外,东连冶山”,“又名泉山”,“闽越王都冶山前,故曰越王山”。

②《三山志》明确记载:“闽越王故城,在今治北二百五步。

晋太康三年(282年),既诏置郡。

命严高治故城”③这就清楚的标示了府治与闽越故城的距离。

鳌峰坊故事

鳌峰坊故事

鳌峰坊故事(原创版3篇)目录(篇1)1.鳌峰坊的背景和历史2.鳌峰坊的故事:名人故居、传统文化、民间传说3.鳌峰坊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正文(篇1)鳌峰坊,位于我国福建省福州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它不仅是福州市的文化名片,更是福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鳌峰坊的背景和历史、故事以及现状和未来发展三个方面,详细介绍这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首先,我们来了解鳌峰坊的背景和历史。

鳌峰坊,因山似鳌而得名,是福州市鼓楼区的一个地名。

据史书记载,鳌峰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

自宋代以来,这里就是福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许多名人雅士曾在此居住、创作。

因此,鳌峰坊也被誉为“福州的文化摇篮”。

接下来,我们来讲述鳌峰坊的故事。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这里曾是近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林则徐的故居。

林则徐在鳌峰坊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这里的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他的成长和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鳌峰坊还有许多关于传统文化和民间传说的故事。

比如,这里有一座古刹叫涌泉寺,传说唐代高僧玄奘曾在此翻译《大般若经》。

另外,还有关于鳌峰坊的民间传说,如“鳌峰三奇”等,都为这个地方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最后,我们来关注一下鳌峰坊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随着福州市的快速发展,鳌峰坊也在不断地焕发新生。

这里已成为一个集文化、旅游、商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区域。

同时,福州市政府也加大了对鳌峰坊的保护力度,对这里的古建筑、文化遗产进行修复和保护。

在未来,鳌峰坊将继续发挥其文化优势,成为福州市乃至全国的一张亮丽名片。

总之,鳌峰坊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它见证了福州市的历史变迁,承载着福州人民的文化记忆。

目录(篇2)1.鳌峰坊简介2.鳌峰坊的历史3.鳌峰坊的文化内涵4.鳌峰坊的保护与发展正文(篇2)鳌峰坊位于我国福建省福州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古建筑群。

它是福州市的文化名片之一,也是福州市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

鳌峰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式风格的福禄坊
西班牙风格的天鹅湾
北美风情的阳光丹宁顿小镇
威尼斯风情的禹洲·东方威尼斯
欧式新古典风格的三盛·中央公园
2005-2007年“欧风美雨”当道楼盘“洋味十足”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福州最早一批“舶来品”别墅也以欧美风格为主,但只是简单的外形模仿。

而2005年以后,重新回潮的“欧风”更加看重对建筑及景观细节的处理,力求尽可能呈现原汁原味的异域生活。

在欧美风格盛行的同时,也有不少开发商结合福州本土的亚热带气候特征和地域特点,引进热带、亚热带区域的建筑风情。

比如:
三盛·巴厘岛
美伦·浩洋丽都的巴厘岛风情园林
汇诚·东方水都的夏威夷风情社区
实华·蓝湾雅境的泰式皇家园林等。

长滩美墅的产品设计更是独树一帜,在热带风情中融入了现代简约元素,演绎出简单而温暖的自然风格,成为本土建筑与国际化风格结合的代表作。

这一阶段住宅产品品质的提升,仍然由品牌开发商所主导。

开发商为了更好地移植异域建筑风情和居住品质,都纷纷主动与国际、国内一线建筑设计团队合作,带来社区品质的总体提升。

2008年至今中式元素回归
楼市风情百花齐放在“西洋风”风行之时,一些福州开发商也开始“寻根”,回归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民族风”随之而来。

在福州楼市之中,颇具代表性的两个楼盘是福禄坊与尚林苑。

而后来,几乎所有开发商都意识到,单纯地依靠对西方建筑形式的模仿和改良,并不能完全满足福州人的居住需求,中式传统建筑中对多重庭院空间的巧妙利用,值得借鉴。


是,融合中西方建筑特点的现代中式风格逐渐成为主流,并被人们认同并看好,比如正祥·橘郡,就在西式别墅里融入了中式庭院的设计手法,营造四大私家围合庭院。

可以发现,除了对建筑风格的不断探索研究,近两年来,品牌开发商在景观和建筑用材上的投入也不断增加,大量的高档石材、树种等景观材料开始应用在一些福州的楼盘中。

融信·大卫城斥资4亿造园林,泰禾创新打造社区的景观生物链,让社区生活中充满绿色植物……
如今,福州建筑的园林风情出现了一种百花齐放的态势,各种风格并存,大多数建筑风格都被消费者所接受。

楼盘在借鉴传统的欧式、中式风格的同时,都融入了现代的元素和材料,力求更人性化。

社区由此不仅具有富于时代感的建筑外观,还有实用舒适的居住空间、每户都能观赏的精致庭院、社区内部的各式休闲活动配套。

住宅已经逐渐进入了成熟开发和消费阶段,在规划、单体建筑立面、户型、景观、安防等各方面,都有相应的配置要求,突出全方位的居住品质。

风格三问→福州楼市偏爱“欧风”?
观察福州商品房的建筑风格历程可以发现,福州住宅偏爱欧式风格,不管是西班牙、英伦、地中海、法国、北欧,还是意大利,都是欧派风格的分支。

欧式风格的景观为何最为福州开发商和购房者所钟爱?从开发商的角度来说,相比于其他的建筑风格,欧式建筑的线条、色调最显豪华气派,更能体现出楼盘的高档品质,因此成为大多数豪宅楼盘的首选。

也有专家指出,华丽欧风的盛行,与福州市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品味提高有关。

福州是沿海城市,近代五口通商以后,仓山就出现了大量西洋建筑,其优雅的建筑造型给福州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们在居住水平提高以后,都向往能拥有一套带有奢华、浪漫的欧式主义风格的房子。

→楼盘建筑风格谁作主?
楼盘的建筑风格往往成为项目的“标签”和“名片”,那么,究竟一个项目的建筑风格是由谁决定的呢?
目前福州楼盘的建筑风格和园林景观的制定大致经过以下程序:
首先:定位。

先由项目策划代理公司对市场经过分析研究后提出建议方案;而后交由开发商确认,方案确定后由景观公司进行设计,而后由建设单位施工。

这其中,开发商起到执行和监督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开发商项目运营经验的积累成熟,品牌开发商在项目风格定位上逐渐占据了主动权和话语权,依据不同目标群体的需求,根据其爱好来确认项目景观风格。

不少品牌房企还为此专门设立了市场研发部,形成独特的产品风格,比如福晟集团就成立了“中国·福晟中产阶级研究院”。

福州城市各种建筑多沿河、沿湖而建,形成水乡建筑“小桥流水人家”的一大特色,比如采用新中式主义风格的唐乾明月,为了营造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感,巧妙结合了中式景观的设计手法,如山路多用石板、木栏杆,小路多用鹅卵石等,营造出独特的景观意境。

2011年
art deco风格-----上城国际
造价比较贵今年最流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