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简爱和苔丝不同人生结局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简爱和苔丝不同人生结局的原因

孙璎楠

摘要:《简爱》和《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两个主人公都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而结果却相差悬殊,。一个得到了向往已久的幸福,另一个则走向了灭亡。造成这一切巨大差异的原因有三个:人物性格,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和写作风格。

《德伯家的苔丝》和《简爱》是同处19世纪的两部影响巨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而苔丝和简爱这两个经典女性形象又以不同的命运结局给予世界不同时期女性以不同的启示。一位是夏洛蒂布朗特笔下饱尝了童年和爱情苦难折磨,经历了艰难跋涉终于找到幸福的归宿的平民女子;另一位是托马斯哈代塑造的出生农民家庭,一生饱受捉弄,最终走向了生命尽头的农场女工。这两个女子同样在生活中举步维艰,同样都在困境中艰难地挣扎,最終得到如此不同命运的原因和两人性格上的差异,她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思想都是息息相关的。

简·爱的性格堅強,无论面临什么样的艰难困苦她都能够应对自如,并严格遵守自己的人生准则。她可以毅然决然的撇开爱情和金钱的诱惑,离开罗切斯特。宁可独自承担生活中和心理上的所有的压力。而正是因为这样内心的坚强,才使得她从不被外界所谓苦难和困境打垮。她的坚强就是她人生最终得到幸福的源泉。而苔丝却恰恰相反,在外界困难来临之际,她虽然也有过内心的复杂的抗争,但由于她个性中存在的懦弱,让她在与人生激烈的抗争中失去了自我。在这样的抗争中,苔丝一次次在妥协,同时也一寸一寸的让出了自己灵魂的阵地。如果说她第一次失去自己的童贞是因为她的无知而不可避免的,那么第二次,无论是因为生活所迫还是精神需求,她再次回到亚雷身边都是可以避免的。可是他却因为自身的软弱把自己的幸福和全部的希望寄托在男性身上,而因此失去了自己作为女性的自尊和地位。這也正是她命運悲慘的一大原因。

當然性格上的差異並不是造成她們人生巨大不同的全部因素,他們所處的不同的社會背景也是值得关注的一点。《简·爱》创作的年代是维多利亚早期,英国国内随着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在新兴资产阶级奇迹般的暴富起来的同时,劳动者却不得不在残酷的压迫下过着越来越穷困的生活。也正是这一时期,爆发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宪章运动。作者夏洛蒂.勃郎特就以这样的社会背景塑造了一个有独立人格,有理想有抱负的具有新兴阶级特征的女性形象,刻画表现了工业革命时期的时代精神。而简爱的命运正像当时的新兴阶级一样,通过磨砺和无数的坎坷,必将迎来灿烂的曙光。而苔丝生活在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大规模浸入农村的时期,新式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和富民的压迫使个体农民逐步走向破产。小说中的大牛奶厂和富农葛露卑的农场就是这时期这种生产方式的真实写照。而苔丝则是农村被雇佣劳动者的代表,她为了谋生而飘荡,做零活打短工受尽了剥削和压迫。她经常从事男人都做不来的繁重劳动,一个人承担往机器里传递麦捆的工作,最后因劳累过度而晕倒在地。苔丝和她全家的遭遇,也正是当时英国成千上万的个体农民的必然结局。是这个悲剧的时代使苔丝成了彻头彻尾的受害者。

另外,夏洛蒂勃朗特和哈代的写作思想和一贯风格对小说主人公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因素。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將自己的理想和對女人獨立自主權利的渴望全部寄托在她的创作当中。小说中主人公的生活经历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她对自己生活的回忆和期望。正因为作者对创作寄托了如此深刻的情感,使得小说中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离奇而又唯美的情节。不仅仅是简爱这一部作品,在她另外三部作品《雪莉》《维莱特》和《教师》中,作者对女权的强烈愿望都顽强且十分明显地表现了出来。这正是简爱人生完满结局的原因。

哈代一生都在捕捉和怨恨着资本主义毁灭农民的罪恶。所以缺乏对社会规律的理解的他便把他悲观的情绪毫不保留的抒发到了他的创作当中。他的作品中无一例外都存在着一批具有悲剧性命运的角色。无论是《无名的裘德》中裘德一家的遭遇,《卡斯特桥市长》中亨查得的悲剧结局,《还乡》中一对青年男女的悲惨命运,还是苔丝惨死的下场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了作者心中的悲观情绪。而这也是造成简爱和苔丝人生结局天壤之别的因之一。

简爱和苔丝,两个历史上经典的女性形象虽然有着同样坎坷的人生经历,可是却因为他们自身性格上的差异,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等主观和客观上的差异而得到了天堂和地狱般悬殊的结局。这不仅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而且也是我们现在社会和个体发展不可缺少的参照。

1.《简爱》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2.《德伯家的苔丝》中国人们出版社 2009年版

3.《19世纪现实文学》山西大学出版社 200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