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总结(必背)
中医妇科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科科知识点总结中医妇科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知识点:一、生理期1. 月经月经是妇女生理周期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和出血。
月经周期正常为28天左右,但也存在个体差异。
月经的周期和量都可以反映与女性身体健康状况相关的信息。
2. 卵泡期卵泡期是指月经后,在下一个排卵之前的这段时间,此时卵巢内的卵泡开始发育。
3. 排卵期排卵期是指卵巢内的卵子成熟并释放,进入输卵管,准备受精。
4. 黄体期排卵后卵巢内的卵泡残迹形成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为受精卵提供生长所需的环境。
二、病理期1. 闭经闭经是指女性停经的现象,可能由各种生殖系统疾病或其他非妇科因素引起。
2. 崩漏崩漏是指月经过多或不断,常见于病后、久病、素体虚弱者或内分泌失调引起。
3. 痛经痛经是指在月经来潮时,出现下腹或腰骶部刺痛、绞痛等症状的情况。
4. 不孕症不孕症是指女性在正常性生活一年以上未能怀孕的现象,常见原因包括输卵管疾病、内分泌紊乱、子宫肌瘤等。
5. 妇科肿瘤妇科肿瘤包括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宫颈癌等,中医有自己的治疗方法。
三、常见疾病及治疗1.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器官肿瘤之一,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腹痛腹块等症状。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常采用活血化瘀、理气养血等方法。
2. 卵巢囊肿卵巢囊肿是卵巢内的囊性肿物,可能对月经产生影响,甚至影响生育。
中医治疗卵巢囊肿常以温疏肝胆、祛痰软坚为主。
3.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腹疼痛、月经不规律、不孕等症状。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常以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为主。
4. 宫颈炎宫颈炎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多由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白带异常、盆腔疼痛、月经不调等症状。
中医治疗宫颈炎常以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为主。
5. 经前综合症经前综合症是指月经前一周以及月经期间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的疾病,如情绪低落、头痛、乳房胀痛等。
中医治疗经前综合症常以活血化瘀、调理气血为主。
中医妇科学必背方歌
中医妇科学必背方歌妇科调经,古有方歌,传承智慧,历久弥新。
以下为中医妇科学必背方歌,字里行间,皆含医者仁心,愿读者细细品味,铭记于心。
一、四物汤四物汤中补血良,当归川芎白芍良。
养血调经功独擅,久服可令血气旺。
二、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汤中妙,黄芪当归配伍妙。
补血生血功卓越,经血不足症易消。
三、生化汤生化汤中养血宜,当归川芎配桃仁。
产后血虚寒腹痛,此汤温养可安宁。
四、八珍汤八珍汤中补气血,四物八君共相宜。
气血两虚诸症见,八珍调补最为宜。
五、十全大补汤十全大补汤名扬,气血双补功效长。
阴阳并调体康健,久服身体强如壮。
六、参芪四物汤参芪四物汤名扬,补气养血功效强。
气血两虚宜此方,久服身体强如虎。
七、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中珍,黄芪人参甘草匀。
升阳举陷功卓越,脾胃虚弱宜此方。
八、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丸调经,丹皮桃仁芍药寻。
妇人瘀血块腹痛,此丸温经效如神。
九、生化丸生化丸中补养血,当归川芎配桃仁。
产后血虚寒腹痛,此丸温养可安宁。
十、安神定志丸安神定志丸中珍,远志茯苓菖蒲仁。
心神不宁失眠症,此丸安神最宜人。
十一、逍遥散逍遥散中调肝脾,柴胡当归白芍齐。
肝郁脾虚诸症解,疏肝解郁功独擅。
十二、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丹中珍,黄芩黄连滑石仁。
湿热下注诸症除,清热解毒功效神。
十三、养血安神丸养血安神丸中珍,当归远志酸枣仁。
心神不宁失眠症,此丸安神最为宜。
十四、养血和营丸养血和营丸中珍,当归白芍熟地黄。
养血调经功效好,久服身体康如常。
十五、乌鸡白凤丸乌鸡白凤丸中珍,当归黄芪白芍寻。
妇科调经功卓越,久服身体康健身。
方歌虽短,意蕴深长。
中医妇科学之精髓,尽在此歌。
愿读者牢记于心,传承发扬,为妇女健康保驾护航。
中医妇产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产科知识点总结一、常见的妇科疾病1.月经不调:包括经期提前、延后、经量过多或过少等情况。
2.痛经:指月经期或经前期出现的腹痛、腰酸等不适症状。
3.子宫肌瘤:是指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肿块。
4.盆腔炎症:包括子宫、卵巢、输卵管以及盆腔周围组织的炎症性疾病。
5.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异位到子宫以外的其他位置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
6.乳腺增生:是指乳腺组织部分或是全部肿胀增生,乳房出现肿块、胀痛等症状。
7.不孕症:是指夫妻双方在正常的性生活条件下一年内未能获得妊娠。
8.妊娠反应:是指孕妇在怀孕初期出现的恶心、呕吐、乏力等症状。
二、中医对妇科疾病的认识1.月经不调: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肾气不足、肝郁气滞、脾虚湿困、气血运行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主要以调理气血、清理湿热、疏肝解郁为主。
2.痛经: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气血不调、肝郁气滞、肾虚冲任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痛经主要以调理气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3.子宫肌瘤:中医认为子宫肌瘤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肾虚不固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主要以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4.盆腔炎症:中医认为盆腔炎症是由于湿热瘀滞、气滞血瘀、肝郁气滞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盆腔炎症主要以清热利湿、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主。
5.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肾虚冲任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以调理气血、疏肝解郁、温补肾阳为主。
6.乳腺增生:中医认为乳腺增生是由于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气血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主要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凉血通络为主。
7.不孕症:中医认为不孕症是由于气血不足、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不孕症主要以温补肾阳、调理气血、散瘀通络为主。
8.妊娠反应:中医认为妊娠反应是由于肝郁气滞、脾虚湿困、气血不畅等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妊娠反应主要以疏肝解郁、清理湿热、调理气血为主。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妇科疾病在女性生活中非常常见,对女性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妇科知识。
本文将对中医妇科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对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中医妇科的基本理论1. 中医妇科的基本理论是“先天禀赋”和“后天寒热”。
根据中医理论,女性在先天上与男性存在着差异,这一差异使得女性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引发各种妇科疾病。
2. 中医妇科的病因病机诊断主要包括气滞、血瘀、湿浊、热盛等四种病机。
其中,气滞主要指气机不畅,血瘀指血液循环不畅,湿浊指体内湿气过盛,热盛指体内热气过盛。
3. 中医妇科治疗强调“调气活血”和“健脾化湿”。
调气活血是指调节体内气血循环,消除血液停滞和瘀滞,使气血通畅;健脾化湿是指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减少湿气的产生和蓄积。
二、常见的中医妇科疾病和治疗方法1. 宫寒症:宫寒是中医妇科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调、腰酸背痛和寒湿宿疾等。
治疗宫寒症的方法主要包括温补宫寒、活血化瘀和祛湿化痰。
2. 血瘀症:血瘀是中医妇科常见的病症之一,多与月经不调、痛经和不孕症等相关。
治疗血瘀症的方法主要包括活血祛瘀、调经通络和消除因素等。
3. 血虚症:血虚是中医妇科常见的病症之一,常表现为月经稀少或不畅、面色苍白等。
治疗血虚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补血养血和调养脾胃等。
4. 气滞症:气滞是中医妇科常见的病症之一,常表现为月经不调和痛经等。
治疗气滞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机、疏通经脉和通经活络等。
5. 血热症:血热是中医妇科常见的病症之一,常表现为月经过多、经血颜色深红等。
治疗血热症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凉血、化瘀通络和调节体内阴阳平衡等。
三、中医妇科的预防和保健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例如补益气血的食物可以常食用,而寒凉和刺激性食物应少食甚至避免。
2. 身体锻炼:适度的身体锻炼对女性的妇科健康有益,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增强体质。
中医妇科学总结范文
中医妇科学总结范文一、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1.阴阳平衡:中医妇科学认为,妇女的身体机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以阴为主。
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保持妇女身体的健康。
2.经络系统:中医妇科学认为,妇女的经络系统较为复杂,女性特有的经脉和经络对妇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脏腑系统:中医妇科学研究妇女疾病时,注重人体脏腑系统的整体性,认为脏腑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对妇科疾病有着重要的影响。
4.气血调理:中医妇科学强调气血的调理是妇科保健的重要手段。
良好的气血循环可以促进妇女的生理功能正常运行。
5.病因病机:中医妇科学强调病因病机的分析,认为人体的疾病是由于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导致的,通过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可以找到适合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妇科学常见疾病的防治和调理1.月经不调:中医妇科学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气血不畅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
调理方法包括调节饮食起居,缓解情绪压力,同时配合中药治疗以促进气血的流通。
2.痛经:痛经多由于寒凉侵袭或气滞血瘀引起,调理方法包括保持温暖,避免寒冷刺激,调整饮食结构,同时配合中药治疗以促进经络畅通。
3.不孕不育:中医妇科学将不孕不育归为"男虚女寒"、"气滞血瘀"、"痰湿内蕴"等类型,调理方法包括调节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情,进行中药调理以促进生殖系统功能的恢复。
4.妇科炎症:中医妇科学强调调整内分泌,增强抵抗力,调理子宫环境,改善患者体质,同时通过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5.子宫肌瘤:中医妇科学认为,子宫肌瘤是血瘀气滞、痰湿内蕴等所致,调理方法包括调节饮食,促进气血的循环,同时采用中药治疗以缩小肌瘤。
三、中医妇科学的特点和优势1.辨证论治:中医妇科学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病因等,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调理整体性:中医妇科学注重调理整体性,即综合考虑人体的内外因素,通过调节气血、阴阳、脏腑系统等,实现身体的整体平衡。
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
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第一篇:中医妇科重点大总结第一章1、“带下医”是最早的妇产科医生,扁鹊2、《黄帝内经》记载了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茹丸。
3、中医专科的分化始于汉代,设太医令;唐代设太医署;宋代设太医局。
4、临产六字要诀:睡、忍痛、慢临盆。
第二章1、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
月经病: 凡月经的周期、经期或经量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绝经前后出现一系列症状的病症,统称为月经病。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月经的生理现象:(1)初潮一般13~14岁之间,可早至11~12岁,也可迟至16岁。
(2)周期月经有明显的节律。
两次月经第一天的间隔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
一般为28~30天。
(3)经量、经色、经质一般经期第2~3天经量最多,总量约为30~80ml,经色黯红,初时较浅,量多时经色加深,将净时渐淡。
经质稀稠适中,不凝固,无血块,无臭气。
(4)绝经以停经一年以上的最后一次月经位标志。
45~55,也可早至40晚至57岁。
4、天葵:天葵源于先天,属阴精,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
5、冲任二脉:冲脉、任脉与督脉皆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属奇经。
6、妊娠五个月可用听诊器听到胎心音,胎动120~160次/分,胎心率多为150~160次/分。
7、预产期的计算是以末次月经第一天的日期为基数,月数加9(或减3),日数加7(阴历则加14),前后14天分娩属正常。
8、影响分娩的因素:产力、产道、胎儿和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
9、分娩结束后,产妇的全身脏腑、气血与胞宫逐渐恢复到正常未孕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为产褥期,一般需要6周。
10、分娩后,子宫内的淤血浊液经阴道排除,称为恶露。
中医妇科总结知识点
中医妇科总结知识点在中医妇科学中,有许多重要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和保护女性健康。
下面我将结合中医妇科学的专业知识,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妇女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妇女生殖生理1. 妇女月经周期:妇女正常的月经周期为28天左右,但也有个别妇女周期为26-30天,属于正常变异范围。
月经周期的长短和规律性是评价妇女生殖健康的重要标志,不规则的月经周期表明妇女的生殖功能可能出现问题。
2. 月经量和质量:正常月经周期内应出现3-7天的月经期,每次月经的出血量为20-80ml,颜色应鲜红,如出现血块、色淡或色紫黑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3. 卵巢的生理功能:卵巢是妇女身体的重要生殖器官,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
正常情况下,卵巢应该定期排卵,分泌适量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维持妇女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
4. 子宫的生理特点:子宫是妇女的重要生殖器官,具有收缩和蠕动功能,负责胚胎的着床和胎儿的生长。
在月经周期内,子宫壁会有一定的变化,如厚度和内膜的脱落等。
二、妇女生殖健康1. 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病原因: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包括内分泌失调、感染、情志不畅、饮食不当、气血不足等多种因素。
中医学认为,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主要与“气血阴阳”的失调有关。
2. 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包括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月经前期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等。
3. 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包括调节生活作息,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保持精神愉悦等。
在治疗上,中医学主要通过调理气血、滋阴养血、和解气机等方法,通过中药治疗或针灸疗法来调理患者的身体状况。
三、中医妇科治疗技术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妇科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用于调理妇女的气血阴阳,滋养生殖系统,调节月经周期等。
妇科中医知识点总结
妇科中医知识点总结一、妇科中医的理论基础1. 五脏六腑辨证:妇科疾病辨证要从五脏六腑辨证的角度入手,通常将妇科疾病分为肝郁证、脾虚证、肾虚证、心神不宁、气滞血瘀等类型,针对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2. 经络辩证:妇科疾病常涉及到经络失调,比如经络阻滞、经血不调等,针对经络的辩证是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环节。
3. 气血阴阳辩证:气血阴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妇科疾病常常与气血阴阳失调有关,辩证时需要注意气血阴阳的平衡。
4. 脏腑辩证:根据妇科疾病的特点,对女性生殖系统的脏腑进行辨证,比如肝郁可引起月经不调,脾虚易导致不孕,肾虚可导致早衰等。
二、常见妇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1. 月经不调:月经不调包括闭经、经期过长、经期过短、经量过多、经量过少等。
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调经汤剂、调经活血汤剂、调和气血汤剂等,可根据病情辨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2. 不孕不育:不孕不育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问题,中医治疗主要从调理月经、补益脾肾、滋阴养血等方面入手,如四物汤、逍遥丸、补中益气汤等常用于调理不孕不育患者的身体。
3. 带下症:带下症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清热利湿、化浊止带、滋阴养血等,常用的方剂有五苓散、茯苓甘露汤等。
4.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妇科常见疾病,中医治疗注重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积极采取中医药治疗能有效缓解症状。
5. 妇科炎症:妇科炎症包括盆腔炎、宫颈炎、阴道炎等,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清热解毒、利湿泻火、化浊消肿等,常用的方剂有消炎退热汤、六味地黄丸等。
三、妇科中医保健知识1. 调理月经:月经是女性生理周期的重要标志,中医强调调理月经对女性健康至关重要,可以通过食疗、穴位按摩、中药调理等方式来调理月经。
2. 痛经保健:痛经是女性常见问题,中医认为痛经是气血运行不畅、络脉拘急所致,可以通过中药调理、穴位按摩、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预防和治疗。
3. 预防乳腺疾病:中医强调女性乳腺保健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的锻炼、中药调理和穴位保健来预防乳腺疾病。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妇科疾病是指妇女因生理、病理变化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和功能障碍。
在中医中,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等。
中医妇科治疗以中药为主,有“药补为主,医食同源”之说。
下面对中医妇科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介绍。
一、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女性生理期的周期、周期次数和量的异常变化,包括月经提前、延后、脱期、腹痛、出血量过多或过少、闭经等症状。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气血失调、肝经郁滞、脏腑失调等因素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用调经中药如当归、川芎、益母草等药物进行调理,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十宣、四神等方针灸穴位,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二、痛经痛经是指月经期间或经前腹部阵发性剧痛,也称月经痛。
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寒凝血瘀等引起的经络不畅所致。
治疗时,可以选择行气活血的中药如川芎、丹参、桃仁等药物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疏肝行气、月经调暖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三、月经过少月经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但月经量明显减少。
中医认为,月经过少是由于气血两虚、肝肾不足、气血阴虚等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择益气养血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熟地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补肾养血、调经和血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四、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子宫肌层。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是由于气血郁滞、肝肾不和、气滞血瘀等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赤芍、桃仁、三七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破气活血、祛瘀止痛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五、不孕症不孕症是指夫妻一年内规律性同房而未避孕而未成功受孕。
中医认为,不孕症是由于气血不足、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用滋补肾气的中药如人参、熟地、枸杞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补肾培元、调经养血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妇科学》必背54首方歌!建议收藏
《中医妇科学》必背54首方歌!建议收藏1、一贯煎(《柳州医话》)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杞子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2、四物汤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经带胎产俱可治,加减运用在胸中。
3、八珍汤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4、大补元煎(《景岳全书》)大补元煎景岳方,淮山杜仲熟地黄,人参当归枸杞子,枣仁甘草共煎尝。
5、失笑散失笑灵脂蒲黄同,等量为散酽醋冲;瘀滞心腹时作痛,祛瘀止痛有奇功。
6、活络效灵丹活络效灵主丹参,当归乳香没药存;癥瘕积聚腹中痛,煎服此方可回春。
7、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益肾肝,茱薯丹泽地苓专。
8、金铃子散:金铃子散止痛方,玄胡酒调效更强,疏肝泄热行气血,心腹胸肋痛经匡。
9、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10、开郁种玉汤(《傅青主女科》)开郁种玉傅氏方,归芍茯苓丹皮藏,白术香附天花粉,舒肝解郁功效彰。
11、止带方(《世补斋》)止带泽泻猪茯苓,茵陈赤芍丹皮寻,车前黄柏牛膝栀,清热利湿止带灵。
12、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草壳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劳。
13、少腹逐瘀汤少腹茴香与炒姜,元胡灵脂没芎当;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
14、膈下逐瘀汤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15、逍遥散(《和剂局方》)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16、艾附暖宫丸(《沈氏尊生书》)艾附暖宫四物配,吴萸续断芪肉桂,温经养血暖宫寒,止带调经腹痛退。
17、左归丸(《景岳全书》)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18、右归丸(《景岳全书》)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19、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中医妇科必背方剂整理
中医妇科必背方剂整理一、调经止痛类方剂1. 舒经汤【方剂组成】当归、白芍、川芎、红花、生姜、大枣。
【适应症】用于经期不调、经量过多、经期痛经等症状。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
2. 安胎药【方剂组成】桃仁、川芎、香附、当归、白芍、龙葵、苏木、红花、生姜、大枣。
【适应症】用于妊娠早期流产倾向、胎动不安等症状。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
3. 补中益气汤【方剂组成】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川芎、当归、白芍、芎藭子、枳壳。
【适应症】用于月经不调、气虚血瘀等症状。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
二、治疗痛经类方剂1. 理中汤【方剂组成】川芎、桂枝、白芍、干姜、大枣。
【适应症】用于经前或经期腹痛、腰酸等症状。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
2. 调经丸【方剂组成】当归、白芍、川芎、香附、茯苓、枳壳、生姜、大枣。
【适应症】用于经期腹痛、经量不调等症状。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0克,每日2次。
3. 芍药丸【方剂组成】白芍、枳壳、桂枝、半夏、川芎、生姜、大枣。
【适应症】用于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症状。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0克,每日2次。
三、调理月经类方剂1. 舒肝解郁汤【方剂组成】柴胡、白芍、茯苓、川芎、当归、白术、香附、枳壳、生姜、大枣。
【适应症】用于月经不调、情绪波动等症状。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
2. 养血调经汤【方剂组成】当归、白芍、川芎、白术、茯苓、黄芪、熟地、山药、红枣、生姜。
【适应症】用于月经不调、经期疼痛等症状。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
3. 四物汤【方剂组成】当归、白芍、川芎、熟地。
【适应症】用于月经不调、经期痛经等症状。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
以上是中医妇科必背的方剂整理,这些方剂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调理月经、治疗痛经、调经止痛等。
在应用时需根据具体病情和中医辨证施治原则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佳疗效。
同时,也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使用。
中医妇科知识点大总结
中医妇科知识点大总结妇科疾病在中医理论上分别属于“妇人病”、“经病”、“白带病”等范畴。
其中,妇人病主要是指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如乳房、子宫、卵巢等。
经病主要是指经血不调、痛经、闭经等与月经有关的疾病。
白带病主要是指妇女外阴部和阴道的疾病,如带下症、阴道炎等。
这些疾病在中医理论中具有独特的认识和诊疗方法。
一、妇科疾病的病因和病机1. 妇科疾病的病因:妇科疾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情志不畅、营养不良、体力劳累、寒暑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外伤感染以及遗传等因素。
在中医理论中,这些病因与人体的脏腑、气血、精气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2. 妇科疾病的病机:妇科疾病的病机主要包括气机不畅、血瘀淤滞、湿热内蕴、虚寒互结等。
这些病机主要是指人体内脏腑、气血、精气在受到外邪或内伤的侵袭后所产生的异常变化和病理状态。
二、妇科疾病的诊断方法中医诊断妇科疾病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即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全面、系统地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体征、脉象等,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
1. 望诊:望诊主要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眼底、舌脉等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2. 闻诊:闻诊主要是通过闻取患者的气息、声音、带下等来了解患者的呼吸状况、声音特点以及病情。
3. 问诊:问诊主要是通过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饮食、情志等,从而进一步了解疾病的病因和病机。
4. 切诊:切诊主要是通过切诊脉搏,了解患者的脉象变化,以判断患者的气血、脏腑状况,从而作出诊断。
三、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妇科疾病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以及推拿治疗等方法。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主要方法。
在选择药物时,要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和气血状况,选用具有祛邪、活血、调经、益气等作用的中药方剂,从而改变病因和病机,达到治疗目的。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常用方法。
通过针刺或灸烧穴位,调节患者的气血、脏腑功能,改善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学是我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和理论知识。
中医妇科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妇女生殖系统的功能和疾病,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
本文将对中医妇科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妇科知识。
第一部分: 基本理论与诊断
1. 中医妇科基本理论
中医妇科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气血理论等。
其中,阴阳学说是中医妇科理论的核心,强调了人体的阴阳平衡对于妇科健康的重要性。
2. 中医妇科诊断方法
中医妇科诊断主要包括望、问、切、闻四诊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方面的变化,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通过切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以及通过闻气味等方式来辅助诊断。
第二部分: 常见妇科疾病与治疗
1.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认为月经不调多由气血
不调引起。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调理气血、益气活血、调理脾胃等。
2.更年期综合症
中医将更年期综合症归为“养阴不足”、“肝肾亏虚”等证型。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益肾养阴、调理肝气、舒肝利湿等方法。
3.子宫肌瘤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多与气滞血瘀、肝郁脾虚等有关。
治疗方法
包括活血化瘀、调理经络、健脾理气等。
4.乳腺增生
中医将乳腺增生分为“气滞血瘀”、“肝胆不和”等证型。
常
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通络化瘀、调理肝胆、调理气血等。
5.阴道炎
中医将阴道炎分为“湿热”、“寒湿”等证型。
治疗方法包括
清热解毒、祛寒祛湿、调理脾胃等。
中医妇科学必背方歌
中医妇科学必背方歌妇科学问深,方歌传千家,调经养胎产,妙手护佳人。
一、调经方歌
经水不调难,四物汤为先,当归川芎芍,地黄血海连。
二、养胎方歌
胎元需保养,参芪归脾丸,人参黄芪草,当归白术全。
三、胎动不安方歌
胎动不安惊,安胎饮宜煎,参芪芎归地,砂仁陈皮煎。
四、胎漏方歌
胎漏常缠身,固冲汤来寻,黄芪白术草,芎归芍地春。
五、胎萎不长方歌
胎萎不长忧,芎归地黄煎,人参黄芪草,枸杞当归煎。
六、产后发热方歌
产后发热急,当归四物煎,芎归地黄芍,白术黄芩煎。
七、产后腹痛方歌
产后腹痛疼,生化汤为先,当归川芎芍,炮姜甘草煎。
八、产后恶露不尽方歌
恶露不尽愁,生化汤宜求,当归川芎芍,炮姜甘草煎。
九、产后缺乳方歌
缺乳愁满怀,通乳散来排,王不留行草,穿山甲归芎。
十、产后身痛方歌
产后身痛苦,独活寄生煎,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草。
十一、产后便秘方歌
产后便秘难,麻子仁丸宽,麻子仁柏仁,杏仁芍药煎。
十二、产后尿潴留方歌
产后尿难出,五苓散来疏,茯苓泽泻白,桂枝猪苓煎。
十三、产后身肿方歌
产后身肿肿,五皮饮来消,陈皮茯苓皮,大腹皮生姜。
十四、产后乳汁自出方歌
乳汁自出惊,黄芪当归煎,黄芪当归草,白芷川芎煎。
十五、产后汗出方歌
产后汗如珠,当归六黄煎,当归黄芪草,黄柏黄芩煎。
妇科学问广,方歌传千古,用心记方歌,守护妇女安康。
中医妇科学重点笔记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5.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妇人血为根本”。
第一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
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妇科病的发生原因1、病因病机病因即导致疾病产生的原因,病机即疾病产生的机理。
中医妇科认为,女性妇科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寒暑失调等,甚至与年龄、季节、地域、体质等有关。
在病机方面,中医妇科认为,疾病的形成与体内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失调有关。
2、外感内伤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发生有外感和内伤两种方式。
外感即外界的邪气通过皮肤、口鼻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病变,如湿邪、寒邪、热邪等;内伤即由内在的因素引起疾病,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过劳等。
3、妇科常见病因中医妇科常见病因包括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经络气血运行失调等。
在经期生活中过度劳累、疲劳、情志不宁、饮食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闭经等疾病。
二、妇科病的诊断1、望、闻、问、切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其中望诊包括面色、舌苔、舌质、舌体等方面,闻诊包括听取病人语音,闻其气味等,问诊包括询问病人的病情,切诊则主要是通过脉搏和脉象来诊断。
2、辩证分型在中医诊断中,辩证是十分重要的。
在妇科疾病的诊断中,中医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望、闻、问、切的情况,辨明病情的实质,分辨病证的虚实,辨别病证的寒热,以便对病人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
3、八纲辩证中医辩证的方法之一即为八纲辩证。
在妇科疾病的诊断中,中医医生会通过辨别病情的八纲(即表里、寒热、疼痛、脉象、舌象、汗象、唇色、尿便)来进行辩证,以确定病人的病性病机,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三、妇科病的治疗1、中药治疗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中药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药治疗妇科疾病较为常见的病名有月经不调、痛经、病后调理、产后恢复等。
中药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选用具有调经补血、清热利湿、活血化淤、滋养身体等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
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妇科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针灸治疗妇科疾病常用的针灸手法有调理月经、痛经、闭经、不孕症等。
【妇科知识】中医妇科知识汇总共15页文档
第一节 卵巢的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一、卵巢的功能及周期性变化
1.卵巢的功能 卵巢为女性的性腺,其主要功能为产生成熟卵子并排卵、产生女性激素和多
肽激素等局部调节因子,这两种功能分别称为生殖功能和内分泌功能。
2.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是从卵泡发育至成熟,排卵及黄体形成至萎缩为一
个周期。 (1)卵泡的发育及成熟:未发育的卵泡称始基卵泡。每一始基卵泡中含有一个卵母细胞,
清
一般较小,超 大小不一,活动 一般较小,亦有较
过脐者较少见 差
大者
多为实质性
囊性或实质性
质地较实,界限较 清
妇科 检查
超声 波 病史
实验 室检 查
宫颈软,紫蓝 色,宫体软, 大小与停经月 份相符
下腹膨隆, 肿块位于子
因膀胱充 宫旁,一般
盈扪诊困 难
无压痛
子宫增大, 质硬,或表 面不平
脓性白带,宫颈举 痛,宫体压痛,有 时界限不清,宫旁 组织增厚,压痛明 显,附件可扪及包 块,有压痛
有胎心胎动波, 液平段 羊水囊液平波 宽度大
或实性波或 实质性肿块波, 有粘连反射波,
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波
波形衰减
亦呈活跃的低小
波
有停经史,多数 有排尿不
有早孕反应
畅史
无特殊病史, 可有月经变化 有慢性盆腔感染
常偶然发现 史,可有压迫 史,急性发作时
症状
伴高热寒战
轻度贫血, WBC轻度增 高,尿妊娠试 验+
一般无异 常
腹部可扪及包块, 有压痛,腹肌较 紧张
无停经史,下腹疼痛, 有腹膜炎时有压
多为双侧,伴发热,阴 痛和反跳痛,腹
道分泌物增多,有异味, 肌紧张明显,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总结气虚证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治法: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肾气虚证:——固阴煎或归肾丸。
治法: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月经先期阳盛血热证:——清经散。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血热证阴虚血热证:——两地汤。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肝郁血热证:——丹栀逍遥散。
治法: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肾虚证:——当归地黄饮。
治法:补肾养血调经。
血虚证:——大补元煎。
治法:补血益气调经。
月经后期血寒证虚寒证:——温经汤(《金匮要略》)或艾附暖宫丸。
治法:扶阳祛寒调经。
实寒证:——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治法:温经散寒调经。
气滞证:——乌药汤。
治法:理气行滞调经。
月经先后无定期肝郁证:——逍遥散。
治法:疏肝理气调经。
肾虚证:——固阴煎。
治法:补肾调经。
气虚证:——举元煎或安冲汤。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
月经过多血热证:——保阴煎加地榆、茜草。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血瘀证:——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肾虚证:——归肾丸或当归地黄饮。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月经过少血虚证:——滋血汤或小营煎。
治法:养血益气调经。
血瘀证:——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治法:活血化瘀调经。
痰湿证:——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
治法:化痰燥湿调经。
气虚证:——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经期延长虚热证:——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蘆茹丸或固经丸。
治法:养阴清热止血。
血瘀证:——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
治法:活血祛瘀止血。
肾阴虚证:——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
治法: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经间期出血湿热证:——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治法:清利湿热,固冲止血。
血瘀证:——逐瘀止血汤。
治法:化瘀止血。
1.出血期辨证论治(塞流、澄源为主)脾虚证:——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肾气虚证:——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
治法: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肾虚证肾阳虚证:——右归丸加党参、黄芪、田七。
治法:温肾益气,固冲止血。
崩漏肾阴虚证:——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
治法: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血热证虚热证:——上下相资汤。
治法: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实热证:——清热固经汤。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4)血瘀证:——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
治法: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2.止血后治疗崩漏止血后治疗是治愈崩漏的关键。
但临证中个体化治疗要求较高。
对青春期患者,有两种治疗目标:一是调整月经周期,并建立排卵功能以防复发;二是调整月经周期,不强调有排卵。
气血虚弱证:——人参养荣汤。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
肾气亏损证:——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
治法: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闭经阴虚血燥证:——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气滞血瘀证:——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治法:理气活血,祛瘀通经。
痰湿阻滞证:——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气滞血瘀证:——膈下逐瘀汤或痛经方。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寒凝血瘀证:——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痛经湿热瘀阻证:——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苡仁、败酱草或银甲丸。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气血虚弱证:——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肾气亏损证:——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经行乳房胀痛肝气郁结证:——逍遥散加麦芽、青皮、鸡内金。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通络。
肝肾亏虚证:——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加麦芽、鸡内金。
治法:滋肾养肝,和胃通络。
肝火证:——羚角钩藤汤。
治法:清热平肝息风。
经行头痛血瘀证:——通窍活血汤。
治法:化瘀通络。
血虚证:——八珍汤加首乌、蔓荆子。
治法:养血益气。
风寒证:——荆穗四物汤。
治法:解表散寒,和血调经。
经行感冒风热证:——桑菊饮。
治法:疏风清热,和血调经。
邪入少阳证:——小柴胡汤。
治法:和解表里。
经行身痛血虚证:——当归补血汤加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
治法:养血益气,柔筋止痛。
血瘀证:——趁痛散。
治法:活血通络,益气散寒止痛。
经行泄泻脾虚证:——参苓白术散。
治法:健脾渗湿,理气调经。
肾虚证:——健固汤合四神丸。
治法:温阳补肾,健脾止泻。
经行浮肿脾肾阳虚证:——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治法:温肾化气,健脾利水。
气滞血瘀证:——八物汤加泽泻、益母草。
治法:理气行滞,养血调经。
经行吐衄肝经郁火证:——清肝引经汤。
治法:清肝调经。
肺肾阴虚证:——顺经汤加牛膝或加味麦门冬汤。
治法:滋阴养肺。
肾阴虚证:——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制首乌、龟甲。
治法:滋养肾阴,佐以潜阳。
绝经前后诸证肾阳虚证:——主方:右归丸加减。
治法:温肾扶阳。
肾阴阳俱虚证:——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
治法:阴阳双补。
脾虚肝郁证:——安老汤。
治法:健脾调肝,安冲止血。
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
治法:滋阴清热,安冲止血。
经断复来湿热下注证:——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叶、大小蓟。
治法:清热利湿,止血凉血。
湿毒瘀结证:——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
治法:利湿解毒,化瘀散结。
脾虚证:——完带汤。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肾阳虚证:——内补丸。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带下过多阴虚夹湿证:——知柏地黄汤。
治法:滋肾益阴,清热利湿。
湿热下注证:——止带方。
治法: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
热毒蕴结证:——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
治法:清热解毒。
带下过少肝肾亏损证:——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
治法:滋补肝肾,养精益血。
血枯瘀阻证:——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治法:补血益精,活血化瘀。
妊娠恶阻脾胃虚弱证:——香砂六君子汤。
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肝胃不和证:——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加姜半夏、枇杷叶、竹茹、乌梅。
治法:清肝和胃,降逆止呕。
血虚证:——当归芍药散。
治法:养血安胎止痛。
气滞证:——逍遥散。
治法:疏肝解郁,养血安胎。
妊娠腹痛虚寒证:——胶艾汤。
治法:暖宫止痛,养血安胎。
血瘀证:——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治法:养血活血,补肾安胎。
未破损期:——宫外孕Ⅱ号方加蜈蚣、全蝎、紫草。
治法:活血化瘀、消癥杀胚。
休克型:——生脉散和宫外孕I号方。
治法:益气固脱,活血祛瘀。
异位妊娠. 已破损期不稳定型:——宫外孕I号方加党参、黄芪。
治法:活血化瘀,佐以益气。
包块型:——宫外孕Ⅱ号方。
治法:活血祛瘀消癥。
肾虚证:——寿胎丸加党参、白术或安奠二天汤或滋肾育胎丸。
治法:补肾健脾,益气安胎。
胎漏、胎动不安血热证:——保阴煎或清热安胎饮或当归散。
治法:清热凉血,养血安胎。
气血虚弱证:——胎元饮。
治法: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血瘀证:——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加减。
治法:活血消癥,补肾安胎。
堕胎、小产凡妊娠l2周内,胚胎自然殒堕者,称为“堕胎”。
妊娠l2~28周内,胎儿已成形而自然殒堕者,称“小产”,亦称“半产”。
怀孕一月不知其已受孕而殒堕者,称为“暗产”。
二、治疗原则:本病的治疗原则以益母下胎为主。
——补肾固冲丸或安奠二天汤。
治法:补肾健脾,调理冲任。
肾虚证肾阳亏虚:——肾气丸去泽泻,加菟丝子、杜仲、白术。
治法:温补肾阳,固冲安胎。
滑胎——育阴汤治法:补肾填精,固肾安胎。
气血虚弱证:——泰山磐石散。
治法:益气养血,固冲安胎。
血瘀证:——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治法:祛瘀消癥,固冲安胎。
脾虚证:——白术散加砂仁或健脾利水汤。
治法:健脾利水。
子肿肾虚证:——真武汤或肾气丸。
治法:补肾温阳,化气行水。
气滞证:——天仙藤散或正气天香散。
治法:理气行滞,除湿消肿。
阴虚津亏证:——知柏地黄丸。
治法:滋阴清热,润燥通淋。
妊娠小便淋痛.心火偏亢证:——导赤散加玄参、麦冬。
治法:清心泻火,润燥通淋。
湿热下注证:——加味五苓散。
治法:清热利湿,润燥通淋。
妊娠小便不通(定义)妊娠期间,小便不通,甚至小腹胀急疼痛,心烦不得卧,称“妊娠小便不通”,古称“转胞”或“胞转”。
感染邪毒证:——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加减或解毒活血汤加减。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外感证:——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或参苏饮。
治法:养血祛风,疏解表邪。
产后发热血瘀证:——生化汤加味或桃红消瘀汤。
治法:活血化瘀,和营退热。
血虚证:——补中益气汤加地骨皮。
治法:补血益气,和营退热。
气血两虚证:——肠宁汤或内补当归建中汤或当归生姜羊肉汤。
治法:补血益气,缓急止痛。
产后腹痛瘀滞子宫证:——生化汤加益母草或散结定疼汤或补血定痛汤。
治法:活血化瘀,温经止痛。
血虚证:——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当归、秦艽、丹参、鸡血藤。
治法:养血益气,温经通络。
风寒证:——独活寄生汤或趁痛散、防风汤。
治法: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产后身痛血瘀证:——身痛逐瘀汤或生化汤加味。
治法:养血活血,化瘀祛湿。
肾虚证:——养荣壮肾汤加秦艽、熟地。
治法:补肾养血,强腰壮骨。
气虚证:——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
产后恶露不绝血瘀证:——生化汤加益母草、炒蒲黄。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气血虚弱证:——通乳丹。
治法:补气养血,佐以通乳。
缺乳肝郁气滞证:——下乳涌泉散。
治法:疏肝解郁,通络下乳。
痰浊阻滞证:——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
治法:健脾化痰通乳。
气滞血瘀证:——主方:香棱丸或大黄虫丸。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消癥。
痰湿瘀结证:——主方:苍附导痰丸合桂枝茯苓丸。
治法:化痰除湿,活血消癥。
癥瘕湿热瘀阻证:——主方:大黄牡丹汤加木通、茯苓。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消癥。
肾虚血瘀证:——主方: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
治法:补肾活血,消癥散结。
急性盆腔炎热毒炽盛证:——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排脓。
湿热瘀结证:——仙方活命饮加薏苡仁、冬瓜仁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盆腔炎湿热瘀结证:——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加丹参、毛冬青、忍冬藤、田七片。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慢性盆腔炎气滞血瘀证:——膈下逐瘀汤。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寒湿凝滞证:——少腹逐瘀汤。
治法:祛寒除湿,活血化瘀。
气虚血瘀证:——理冲汤。
治法:益气健脾,化瘀散结。
肾气虚证:——毓麟珠。
治法:补肾益气,温养冲任。
肾虚证肾阳虚证:——温胞饮或右归丸。
治法:温肾暖宫,调补冲任。
肾阴虚证:——养精种玉汤。
治法:滋肾养血,调补冲任。
不孕症肝气郁结证:——开郁种玉汤或百灵调肝汤。
治法:疏肝解郁,理血调经。
瘀滞胞宫证:——少腹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
治法:逐瘀荡胞,调经助孕。
痰湿内阻证:——苍附导痰丸。
治法:燥湿化痰,行滞调经。
肝经湿热证:——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
治法: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阴痒肝肾阴虚证:——知柏地黄汤加当归、栀子、白鲜皮。
治法:滋阴补肾,清肝止痒。
外治法盆浴蛇床子30g,百部30g,苦参30g,徐长卿l5g,黄柏20g,荆芥(或薄荷)20g(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