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分析
关于推动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
![关于推动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d34be091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c8.png)
尊敬的领导:我针对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提出如下建议:一、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1.政府应加大对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建立统一的政策框架,为跨区域产业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健全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区域间产业合作交流评台,促进信息对接和资源共享。
二、优化区域经济布局1.优化城市规划布局,推动成渝地区城市协同发展,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协调发展的城市裙。
2.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成渝地区交通网络建设,打通交通瓶颈,提高物流效率。
三、加强产业协同创新1.重点打造一批产业协同创新示范基地,鼓励企业间合作研发和技术转移,提高成渝地区产业创新能力。
2.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成渝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加大资金支持1.加强跨区域产业合作的资金支持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融资支持力度。
2.建立跨区域产业合作发展基金,为符合条件的产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财政补贴。
五、强化人才支撑1.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搭建成渝地区人才交流合作评台,促进人才共享和流动。
2.支持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产教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适应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以上是我针对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提出的一些建议,希望领导能够采纳和支持。
我坚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成渝地区的产业协同发展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尊敬的领导:针对成渝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的建议,我进一步扩充并补充以下内容:六、促进农业现代化1. 实施农业产业协同发展政策,鼓励农业企业与农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促进农业产业链的优化整合。
2. 加大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业科研院所与农业企业深度合作,推动农业现代化技术和设施引进,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竞争力。
七、优化金融支持政策1. 为跨区域产业合作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金融产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供定制化融资方案,满足不同产业合作发展的需求。
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7761a29a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7f.png)
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成渝地区协同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1. 城市规模缺乏梯度:除了成都和重庆生产总值达到万亿级以外,成渝间仅4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双核独大”但“中部塌陷”。
2. 内部同质竞争严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城市之间同质竞争严重,战略协同不足。
大多数城市产业没有比较优势,没有集聚效应,产业趋同现象加剧,导致恶性竞争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3. 城际交通联结不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城际高铁建设水平不高,仍未实现1小时通勤,城市之间高速公路没有形成“网络”格局,人流、物流、信息流未实现顺畅流通。
4. 产业层级差距明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产业层级上与成熟经济圈存在巨大差距。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 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制定更加具体的区域协同发展政策,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发展。
2. 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协作,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分工体系。
3.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通达性和便利性,打造立体交通网络,促进区域内的互联互通。
4. 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转化,提升区域整体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5.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共同建设美丽成渝。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可以查阅成渝地区协同发展相关资料获取更多信息。
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783e4fc7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7e.png)
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成渝协同发展是指成渝两大城市群之间协同发展,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中国西部发展的重要战略,成渝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成渝协同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问题和建议两个方面来探讨成渝协同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成渝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1. 发展不平衡:成都市作为成渝两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远远超过重庆市。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导致了成渝两大城市群内部发展差距较大,影响了协同发展的进程。
2. 交通瓶颈:成渝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拥堵问题严重。
成都和重庆之间的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连接不畅,影响了跨城市的人员流动和经济交流。
3. 产业结构单一:成渝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为主,缺乏高端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
这种产业结构单一导致了成渝地区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面临较大的挑战。
4. 生态环境问题:成渝地区的生态环境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空气质量、水质污染等问题严重。
生态环境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成渝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1. 加强政策协同: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应考虑成渝两地的实际情况,加强政策协同,推动成渝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城市规划等方面要形成一致性和协调性。
3.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成渝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高端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力度。
发挥成都和重庆在不同领域的比较优势,形成互补性的产业布局。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空气质量和水质。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5. 加强文化交流:加强成渝地区的文化交流,促进两地人民的心灵交流和思想碰撞。
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交流会议,增进成渝两地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成渝协同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只有通过解决存在的问题,采纳有效的建议,才能推动成渝地区实现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4acad84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2d.png)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经成为了国家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成渝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同时成都、重庆两大城市经济实力雄厚,地理位置优越,对外开放程度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建设双城经济圈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七个方面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对策。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成都、重庆两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设施建设不足,制约了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解决对策:政府应加大对双城经济圈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加大政府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和发展与基础设施相关的金融产品,加快推进双城经济圈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二、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在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成都、重庆两地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加剧了经济和社会的不平衡发展。
解决对策:政府应加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协调发展,在资源开发利用和产业转型升级上加强合作,打破城市之间的壁垒,推动资源配置均衡。
三、城市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成都、重庆两地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阻碍了双城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对策:政府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的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环境修复和治理力度,促进双城经济圈的绿色发展。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不均衡,制约了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解决对策:政府应推动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两地间的产业合作与交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五、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和双城经济圈的发展。
解决对策:政府应加大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双城经济圈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金融创新,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成渝双城经济圈
![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成渝双城经济圈](https://img.taocdn.com/s3/m/7421484f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dc.png)
虽然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 临一些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 展进入新常态,成渝双城经济圈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 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 加速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需要抓住机遇,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势互补与互利共赢
二是加快推进科技创 新和人才培养,提升 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
力
三是注重生态环境保 护与绿色发展,推动 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得
益彰
四是深化开放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
合作
五是优化营商环境, 吸引更多国内外投资
和优质资源聚集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 相信成渝双城经济圈 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产 业布局将迎来更加美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 的投入,严格落实环 保政策法规。推动绿 色低碳发展,鼓励企 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和环保设备。加强生 态修复和环境治理, 提升环境质量
政策建议
政策建议
5.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城市资本 、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村流动。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促进土地资源优化 配置
在中国,成渝双城经济圈作为 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对于 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全国区
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将就成渝双城经济圈的 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进行
深入分析
成渝双城经济圈概述
成渝双城经济圈概述
1
成渝双城 经济圈概 2
述
3
成渝双城经济圈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成都市和重庆 市主城九区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具备发展经 济的良好基础
成渝经济区产业布局的现状、特点
![成渝经济区产业布局的现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c5a39ef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eb.png)
西部地区产业布局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一)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历史演进1、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建国后西部地区产业初步形成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大规模的能源原材料工业项目的建设起步,西部地区的现代产业开始出现。
“一五”和“二五”期间,国家根据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西部地区的资源状况,按照“交通先行、基础配套、集中布局、渐次推进”的原则对西部进行了密集的资金投入,拉开了西部工业化建设的序幕,西部地区初步形成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网络。
在西部形成了以西安、兰州、成都等城市为依托的新工业基地和若干新的工业中心,如贵州、云南组成的西南工业基地,分布在鄂西、湘西、豫西的机械工业基地,汉中机床、轴承工业区,天水机床、工具、农机工业区,银川仪表、机床制造工业区,西宁机床、内燃机、拖拉机制造工业区,攀枝花钢铁基地,黔西大型煤矿、电力基地,以及西安、成都等新兴技术和高精尖产品生产基地。
西部的工业能力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部分省份一跃成为工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的地区。
同时,“三线建设”还为西部聚集了一大批人才,建立了许多科研教育机构。
1952-1978年,西部地区的第二产业比重由1952年21%上升到1975年的46%,且一直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同期,第一产业下降了18个百分点,但第三产业比重变化较小。
这一阶段初步实现了向第二产业占主导转变的产业结构演变。
表 1949-1978年西部地区主要年份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西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全国西部地区全国1952 50 66 21 15 29 19 1957 40 58 30 23 30 19 1962 40 55 31 24 29 21 1965 38 52 35 30 27 18 1970 35 46 40 36 25 18 1975 32 40 46 41 22 19 资料来源:陆大道、刘毅著:《2000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西部开发的基础、政策与态势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1953-1976年。
关于进一步深化产业协作、政策协同、项目共建,加速建 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深化产业协作、政策协同、项目共建,加速建 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9a6a859c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34.png)
关于进一步深化产业协作、政策协同、项目共建,加速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实现更快速、更高效地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需要进一步深化产业协作、政策协同、项目共建。
以下是一些建议:要加强产业协作。
成渝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势产业,但是目前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协作还比较松散,缺乏协同发展。
建议通过建立跨区域产业联盟或者平台,推动各城市之间的产业互补和协同发展。
可以加大对产业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跨区域合作,共同发展壮大。
要加强政策协同。
目前成渝地区各城市政策体系存在差异性较大的情况,这不利于形成统一的政策环境,也不利于企业跨区域发展。
建议成渝地区各城市政府加强协商,统一政策方向,制定统一的投资政策、产业政策等,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
要加速项目共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大量的项目支持,只有通过项目的共建,才能真正实现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目标。
建议各城市政府加强沟通合作,共同规划和推动重点项目的建设,特别是一些具有示范意义的重点项目,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建设等,可以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合作等方式加快推进。
第四,要加强人才合作。
在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加强人才合作对于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至关重要。
建议成渝地区各城市加强人才流动和交流,设立人才交流项目,共享人才资源,促进双城经济圈的人才互补和共同发展。
要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需要进一步深化产业协作、政策协同、项目共建等方面的合作。
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才能实现双城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成渝地区各城市政府和企业能够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为成渝地区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各界普遍认为,进一步深化产业协作、政策协同、项目共建是推动该经济圈发展的关键。
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招商的对策建议
![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招商的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1495684c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8e.png)
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招商的对策建议作者:周波来源:《重庆行政》2023年第05期招商引资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前端,是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及价值链的重要举措。
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有利于整合两地优势资源、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防止产业同质化竞争,对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探索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意义重大。
近年来,川渝两省市招商投资(经济合作)系统深入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相关方案意见,签订进一步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合作协议,协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球投资推介会知名品牌,着力优化和提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投资环境和区域影响力。
重庆市招商投资促进局深度聚焦市委“一号工程”,围绕“十项行动”和重点任务清单,狠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工作,各项任务序时推进、成效显著。
一、双圈产业协同招商的经验和成效(一)加快完善协同招商工作机制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新格局,召开重庆市招商投资促进局、四川省经济合作局工作联席会,签订《进一步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战略合作协议》,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招商十条措施,共同发布协同招商重点工作。
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战略支点——渝西地区,依托全市招商联席会议制度,设立渝西地区联席会议小组会议,先后召开渝西地区工作调度会、渝西地区小组会议暨“五个一体化”招商试点工作启动会。
2023年以来,储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补链强链目标企业55家,重点招商目标企业15家,“小三电”招商目标企业20家,推动投资18亿元的电池级碳酸锂项目落地潼南区,投资72亿元的巨湾技研项目落地江津区。
探索统一对外宣传工作机制,与四川方面共同制作并发布《双城》《川渝一家亲》等对外宣传片,“投资重庆”“投资四川”累计浏览量超3万次;设计并发布渝西地区投资LO GO 和“执子之手,共赴渝西”推介视频,品牌化打造渝西地区对外形象和投资标识。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68fe833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b8.png)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指由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为核心,以及周边地区共同参与形成的经济合作区域。
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圈之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主要问题1. 交通互联不畅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由于地理位置相隔较远,目前交通互联不畅是一个制约其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
尽管有高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通道连接,但由于距离和线路相对不畅性,交通运输效率较低,极大限制了两地之间的人员和货物流动,也影响了双城经济圈的整体运作效率。
2. 产业合作协同不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部地区在产业上存在着相互之间竞争性较强的现象,产业合作协同不够显示出来的问题。
两地在某些领域拥有重叠的产业结构,而这一方面让双城经济圈内的产业间出现一定的竞争性,另一方面造成了资源和能力的分散,导致了整体的协同发展困难。
3. 人才流动不畅由于两地之间的文化差异以及政策落地等因素,导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人才流动不畅现象比较普遍。
虽然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和专业人才,但由于双城地区的政策福利不同,让人才更倾向于各自的城市发展,难以在双城地区实现有效的人才流动,影响了整体的人才储备和利用。
4.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各地区受到城市化进程、工业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恶化,空气水质问题突出,而这些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双城经济圈内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策1. 加强交通建设互联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建设互联是解决交通互联不畅问题的关键。
应该大力发展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强双城之间的通道连接,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为双城经济圈的整体运作提供稳固基础。
2. 发挥优势产业进行合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合作攻坚,以挖掘各地优势产业为契机,促进产业合作协同。
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空间协调布局战略研究
![成渝经济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空间协调布局战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1f8a0c60508763231121252.png)
h stebs cm rh niecn ios h ae ksa d co fh ri o o gtntei ute dute t a et o pe es odt n.T ep pr h v i mae ni ut no et n ft u h i h d s sajs n n i t a h n r i m
摘要 :成渝 经济 区是我 国西部 大开发 的优 先发展 重点地 区之一 ,具有 西部 地 区最好 的综合 条件 ,发展优 势 明显。 通过对成渝 经济 区产业发展与城 市化 互动及 区域空 间结构 演 变分析 ,归纳 出成渝 经济 区产业 结构调整 优化 总体 战略思路 ,并有针 对性地提 出优化产业 结构对策与建议 。
件来 看 是西 部地 区最 好 的 。 1 2 自然人 文 条件优 越 .
渝经 济 区 是 中 国粮 食 、油 料 、蚕茧 、生 猪 和 多 种 经 济作 物 的主要 产 区 。 以成 都 为 中心 的蜀 文 化 和 以重 庆为 代表 的巴文化 ,源远 流 长 已有 50 00余 年 。成 渝 经济 区及 其所 在 的长 江 上 游 经 济 带 是 中 国水 能 资 源 最集 中 、最 丰 富 的地 区 ,除 水 电外 还 有 丰 富 的 天 然 气资 源 ,川东 天 然 气 田是 我 国 已探 明 的 天 然气 资 源 最多 的地 区。 13 拥 有 西部 最 大 的城 市群 . 成 渝 经 济 区 密 布 从 西 往 东 分 布 着 绵 阳 、雅 安 、 德 阳 、成 都 、眉 山 、乐 山 、 自贡 、内 江 、资 阳 、宜 宾 、泸州 、遂 宁 、南 充 、达 州 、合川 、永川 、江 津 、 重庆 、万 州 、涪 陵等 ,其 中 ,川 南 城 市 群 在 地 理 位 I 置上位 于 成 渝 两 地 的 中点 。川 南 城 市 群 的 自贡 、宜 宾 、泸州 、 内江 四 个 城 市 呈 现 出 分 工 与 合 作 密 切 、 相 互融 合 、共 生 互 补 的一 体 化 发 展 态 势 。该 城 市群 具 有工 业 化水 平 比较 高 、人 口密 度 较 大 、知识 资 源 丰富 、地 理 区 位 条 件 优 越 、交 通 相 对 便 利 、 自然 生 态环境相对较好等综合优势 ,通过提 高城市综合 承 载能力 ,发挥 聚 集 效 益 和 带 动 作 用 ,具 有 发 展 成 为 国际大 都 市 区的美好 前 景 。
成渝双城经济圈调研报告
![成渝双城经济圈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ba09514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63.png)
成渝双城经济圈调研报告成渝双城经济圈是指中国四川成都市和重庆市两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所形成的一大经济区域,也是中西部地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城市群之一、本次调研报告旨在分析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发展现状1.经济实力增强:成渝双城经济圈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
两个城市分别是中国西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拥有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生态城市,吸引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和投资者。
2.交通便利:成渝双城经济圈交通发达,成都和重庆之间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相连,进一步缩短了两地之间的距离。
此外,成渝双城经济圈还规划建设了多个国内外航线的机场,使得两地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
3.产业结构优化:成渝双城经济圈在过去几年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除了传统的制造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4.人才集聚效应: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成为西部地区最具人才优势的城市之一、两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为经济圈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二、面临的挑战1.区域协调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内部市场的互补性强,但两地之间的协调发展不平衡。
两个城市之间在产业布局、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配合,实现共同发展。
2.资源约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成渝双城经济圈面临的资源约束日益严重。
特别是水资源的短缺问题,已经成为该区域发展的一大障碍。
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重要的课题。
3.城市化进程:成渝双城经济圈面临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住房问题等。
怎样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品质,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未来发展方向1.加大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良的创业环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a8a1da9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ba.png)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
该区域包括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两大经济中心。
尽管成渝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交通基础设施不足成渝地区是中国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足成为制约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问题。
虽然成渝地区的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设施已经得到改善,但是人员交通、物资流通依然不畅。
成渝地区要成为一个紧密相连的经济圈,就必须解决这些交通瓶颈问题。
对策: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设施的投资,建设更多的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和便利性,推动成渝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二、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传统产业占比过高,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
这一问题直接影响了双城经济圈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对策:优化产业结构。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推动成渝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三、生态环境保护不力成渝地区的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由于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十分突出。
如果不能及时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双城经济圈的可持续发展。
对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加大环保投入,提高环保意识,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建设更加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建立健全的环保法规和政策,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全面整治环境污染问题。
四、城乡发展失衡成渝地区的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落后,城乡发展不平衡成为双城经济圈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口流动不畅、社会稳定受到威胁等问题。
对策: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9c07928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c0.png)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指的是中国西南地区最为重要的两个城市——成都市和重庆市,以及它们相邻的城市群。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深入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被列为国家战略发展规划之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优势。
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区域发展不均衡、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不完善、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定位模糊、发展规划不清晰、政策落地难度大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更加稳步和有效的发展。
2. 正文2.1 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区域发展不均衡。
在成渝地区,成都作为省会城市和西部重要城市,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较为发达,而重庆则是直辖市,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
两城之间在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差距,造成双城发展不平衡。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不均衡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
成都作为省会城市和西部重要城市,拥有发达的制造业、金融业和科技产业,经济总量居于西部前列。
而重庆作为直辖市,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尚需加大投入力度,提升经济实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不均衡还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成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设施都很发达,而重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缺陷,需要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解决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需要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调发展,统筹两城发展规划,促进双城间的互补和共赢。
加大对重庆的支持力度,加快发展步伐,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2 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不完善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目前,尽管成渝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但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方面仍存在不足。
2020-2025年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
![2020-2025年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41ffa6e770bf78a652954d5.png)
1.1.1内容概要为更好发挥城市群对于经济区发展的支撑作用,成渝经济区城市群要着眼当前经济新常态和国家新格局,依托地理区位突出优势,充分承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明确自身发展定位,积极整合资源要素,在空间功能区划、产城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与改革等方面加快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明确发展重点任务,提出具体操作措施并做好时序安排。
本报告从成渝城市群规划布局、产业经济发展、驱动因素等方面阐述成渝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并分别从成都市、重庆市各自角度分析,分析两地的产业发展现状与优势,最后从成渝城市群产业合作与竞争演变推出成渝城市群发展机遇及发展趋势。
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以及通过对本行业的实地调研,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调研分析。
1.1.2 目录第一章成渝城市群发展概述与背景1.1 成渝城市群规划布局1.1.1 成渝城市群的范围1.1.2 成渝城市群的定位1.1.3 成渝城市群发展目标1.1.4 成渝城市群总体布局1.2 成渝城市群的范围及意义1.2.1 成渝城市群的由来1.2.2 成渝城市群的范围1.2.3 成渝城市群战略意义1.3 成渝城市群晋级国家级城市群1.3.1 国内主要城市群1.3.2 国家级城市群布局1.3.3 成渝城市群规划发布第二章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分析2.1 成渝城市群的发展基础2.1.1 区位优势明显2.1.2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1.3 城镇体系日趋健全2.1.4 经济社会人文联系密切2.2 成渝双核由竞争走向合作2.2.1 成渝双核竞争领域及表现2.2.2 成渝双核竞争的负面影响2.2.3 主轴带建设带来合作机遇2.2.4 成渝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2.2.5 双核合作的重点领域及措施2.3 成渝城市群产业经济发展2.3.1 三次产业结构2.3.2 现代产业体系2.3.3 特色产业集群2.3.4 产业合作深化2.4 成渝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2.4.1 优先发展铁路、轨道交通2.4.2 加快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2.4.3 完善机场布局和功能2.4.4 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2.5 成渝地区成为西部增长极2.5.1 国内一流城市群的共性特点2.5.2 成渝具备成为一流城市群的基因2.5.3 有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第三章成渝城市群发展的定位与布局3.1 引领西部开发开放的国家级城市群3.1.1 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3.1.2 西部创新驱动先导区3.1.3 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3.1.4 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3.1.5 美丽中国的先行区3.2 双城产业空间格局构建3.2.1 打造成渝发展主轴3.2.2 培育沿江城市带3.2.3 优化成德绵乐城市带3.2.4 提升重庆核心功能3.2.5 提升成都核心功能3.2.6 培育川南城镇密集区3.2.7 培育南遂广城镇密集区3.2.8 培育达万城镇密集区3.3 优化城市规模结构3.3.1 做强区域中心城市3.3.2 建设重要节点城市3.3.3 培育发展一批小城市3.3.4 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3.4 促进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发展3.4.1 推进广安、合川、北碚合作3.4.2 推进江津、永川、泸州合作3.4.3 推进荣昌、内江、泸州合作第四章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成都市增长因素分析4.1 成都市区位优势分析4.1.1 区域地理位置4.1.2 自然资源禀赋4.1.3 西部交通枢纽4.1.4 西南金融中心4.1.5 一带一路重要节点4.2 成都市政策环境分析4.2.1 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发展4.2.2 有序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4.2.3 高端成长型产业发展专项政策4.2.4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项目扶持政策4.2.5 推进供给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4.2.6 探索设立统一的政府投资基金4.3 成都市经济环境分析4.3.1 区域经济增长4.3.2 固定资产投资4.3.3 社会消费品市场4.3.4 出口贸易分析4.3.5 地方金融市场4.3.6 经济腾飞机遇4.4 成都市社会环境分析4.4.1 人口规模及结构4.4.2 科学技术及教育4.4.3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4.4.4 人力资源分布特征4.4.5 创新创业环境优异4.5 成都市产业结构分析4.5.1 产业集群效应凸显4.5.2 工业结构转型升级4.5.3 新兴产业发展优势4.5.4 服务贸易繁荣发展4.6 成都市重点产业现状4.6.1 电子信息产业4.6.2 轨道交通产业4.6.3 汽车制造4.6.4 生物医药4.6.5 文化产业4.6.6 旅游业4.7 成都市投资导向4.7.1 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4.7.2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4.7.3 着力提升都市现代农业4.7.4 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第五章成渝城市群核心城市—重庆市增长因素分析5.1 重庆市区位优势分析5.1.1 地理位置及区划5.1.2 自然资源禀赋5.1.3 历史文化名城5.1.4 中西部唯一直辖市5.1.5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5.1.6 内陆国际物流枢纽5.2 重庆市政策环境分析5.2.1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政策5.2.2 提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5.2.3 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5.2.4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5.2.5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5.2.6 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5.2.7 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5.3 重庆市经济环境分析5.3.1 区域经济增长5.3.2 工业经济发展5.3.3 固定资产投资5.3.4 社会消费品市场5.3.5 对外贸易规模5.3.6 地方金融市场5.4 重庆市社会环境分析5.4.1 人口规模及结构5.4.2 科学技术及教育5.4.3 劳动就业情况5.4.4 城乡居民收入5.4.5 社会服务保障5.5 重庆市产业结构分析5.5.1 产业结构转型5.5.2 产业集群发展5.5.3 承接产业转移5.5.4 培育特色产业5.5.5 十大新兴产业5.6 重庆市重点产业现状5.6.1 电子信息产业5.6.2 智能装备产业5.6.3 汽车制造业5.6.4 新材料产业5.6.5 文化产业5.6.6 现代农业5.7 重庆市投资导向5.7.1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5.7.2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5.7.3 建设互联网经济高地5.7.4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5.7.5 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第六章成渝城市群投资环境评估6.1区域中心城市分析6.2重要节点城市分析6.3重点产业园区分析6.4城市群重点企业分析第七章成渝城市群重点项目投资动态7.1 先进制造项目7.2 能源电力项目7.3 化工医药项目7.4 现代服务项目7.5 现代农业项目第八章成渝城市群发展机遇及发展趋势8.1 投资机遇分析8.1.1 新型城镇化战略8.1.2 “一带一路”战略8.1.3 长江经济带战略8.1.4 产业转移机遇8.2 投融资模式8.2.1 PPP模式8.2.2 BOT模式8.2.3 BOO模式8.2.4 TOT模式8.3成渝城市群发展前景预测8.3.1 成渝城市群未来发展趋势8.3.2 成渝城市群综合交通构架8.3.3 成渝城市群建设利好方向。
成渝两市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
![成渝两市产业结构比较与分析——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bdfe00c4b14e852458fb5739.png)
的地位体现 了一个 国家或地区的基本经 济结构 , 在很 大程度上
反映 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程度。 产业结构 优化是指推 动产业 结构高 度化和 合理化 发展 的 过 程 。高度 化是指产 业结构 由较低水准 向较高 水准 发展的过 程, 可用 第二 、 三产业的比重 、 资本知识技术 密集型产业 的比重
三次 产业结构 比例是反 映产业 结构合 理化 的最基 本的指
标, 同时三 次产业比例大小也反映 了产业结构高度化 水平 。从
结构 优 化 的视 角 对 成 渝 两 市 的 产 业 结 构 进 行 比较 分 析 , 分 别 从
三 次产业结构 、 第二 产 业 及 工 业 结 构 、 第 三 产 业 结 构 三 个 方 面 分析 了 两 市产 业 结 构 的 趋 同 性和 专业 化 , 最后 得 出 结论 。
第 一 产 业 l 3 . 4 9 . 9 1 0 - 3 9 . 9 9 - 3 8 . 6 8 . 4 地 区生 第 二 产 业 4 5 产 总 值 1 4 7 . 9 5 0 . 7 5 2 . 8 5 2 . 8 5 5 . O 5 5 - 4
.
城 市
2 0 02正 2 01 1正
产 业 构 建 筑业 1 0 成( %) 6 1 0 . 4 9 . 9 8 . 7 7 . 5 7 . 5 7 . 7
第 三 产 业 4 9 . 8 4 8 . 9 4 7 . 7 4 6 . 5 4 9 . 6 5 0 . 2 5 0 . 1
【 摘要 】成都 、 重庆作 为我 国西部 地 区最 大的 两个城市 , 在
国 家西 部 大 开发 战略 中发 挥 着示 范作 用 。 两市 在 产 业 结 构 上 既
成渝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成渝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63fccd5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47.png)
成渝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成渝地区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由成都和重庆两大城市组成。
成渝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本文将从经济、人口、城市规划、产业结构等多个角度分析成渝发展的现状和未来的趋势。
首先,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成渝地区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成渝地区GDP增速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
成渝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尤其是在制造业、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具备竞争力。
与此同时,成渝地区也积极探索新的经济模式,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构建以高端制造业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增长模式。
其次,人口发展也是成渝地区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成渝地区的人口规模庞大,人口密度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和外来人口涌入。
人口的增加带来了市场的扩大和劳动力资源的丰富,也为成渝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支撑。
然而,人口增加也带来了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成渝地区需要制定科学的人口规划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确保人口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协调性。
城市规划是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成渝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建设规划缺失等因素,成渝地区的城市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成渝地区需要进行全面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提升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另外,产业结构调整也是成渝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
成渝地区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着较大比重,但是也面临来自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压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成渝地区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成渝地区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多样化。
未来,成渝地区的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意义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f738cd5b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5.png)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意义概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指中国西部两个重要的城市群:成都和重庆,以及围绕这两个城市形成的经济合作区域。
本文将探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意义。
发展背景成渝地区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核心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为了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成都和重庆开始了深度的合作与交流,并逐渐形成了互补性发展的格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是基于这一背景而展开的。
战略定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是打造西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国家重要的支撑枢纽。
成都作为现代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的中心,重庆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窗口和国际物流枢纽,两个城市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成渝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战略意义经济升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助于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两个城市可以共享资源,合作开展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的升级。
区域一体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助于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通过完善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两个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紧密连接,提高区域内的人员流动和物流效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更大范围的市场开放。
辐射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助于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两个城市的强大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推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更大范围的经济增长区域。
地区均衡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有助于实现地区的均衡发展。
两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可以平衡地区间的发展差异,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地区间的发展鸿沟,推动全区域的共同繁荣。
推动国家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符合国家发展战略。
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需要成渝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引领作用。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将有助于推动国家战略的实施。
结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定位和战略意义。
通过经济升级、区域一体化、辐射带动、地区均衡发展和推动国家战略等方面的作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望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支撑枢纽,为西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考与研究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考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06bbe5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f5.png)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的思考与研究作者:李韶梅磊来源:《时代汽车》2023年第18期摘要: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形成,使成渝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实现"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目标,必须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推进区域内的工业合作。
虽然新能源汽车行业是促进两地经济发展的亮点,但仍然存在着行业结构同质化、区域间的恶性竞争、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
因此,本文从新的地域主义角度出发,就两地新能源产业的协调发展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思考与研究1 引言成渝地区开展了十多年的跨地区合作,但成效并不明显。
即使是两省的支柱行业,汽车业也仍然面临着竞争加剧、地方保护主义、工业规模小等问题。
在新的形势下,成渝两市是否能够改变以往的模式,以新能源汽车作为发展的主战场,积极谋求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成为了两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
2 成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产业结构,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主要由"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和充电设备组成,电池行业是最大的,也是最投入的。
而在电池材料、电池材料、隔膜、电解液等方面,则是电池、组装、组装等行业[1]。
2.1 动力电池锂电池的正极材料分为三元材料、锰酸锂等。
其中,三元材料电池、磷酸铁锂电池是当前的主流产品。
成都市现有10多个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商,但是电池的关键技术隔膜、电池热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很少,与整车厂商的合作也不多。
2.2 驱动电机与电控系统目前在我国新能源汽车中使用最多的是永磁同步电动机、开关磁阻电动机等。
其中,永磁同步电动机、交流异步电动机是主要的市场。
成都电机、电子控制领域的企业数量很少,与国内汽车制造企业的合作也不多,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贡献很小。
2.3 整车制造成都市是成都市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中坚力量,主要生产新能源客车、专用车和卡车。
现有汽车生产企业有十多个,其中有雅俊新能源,中植一客,成都银隆新能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4a700b38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cf.png)
政策支持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成渝 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 设,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 保障。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涵
产业结构优化
创新能力提升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 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比重,降低传统 产业的比重,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共享和优势互补。
加强区域合作
02
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共同打造区域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
区域整体竞争力。
促进产城融合
03
推动产业与城市发展的融合,实现产业和城市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加强节能减排
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发展循环经济
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 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协调配合,确保政策措施的一致性 和有效性。
完善政策体系与支持措施
制定专项政策
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 节,制定专项政策措施。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通过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等措施,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 业升级。
创新金融支持方式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信贷 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区域发展不平衡
成渝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 衡,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相 对滞后,产业布局有待优 化。
环保压力加大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成 渝地区的产业布局面临较 大的环保压力,需要加快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产业竞争力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努力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通过立足成渝城市群的产业发展现状及各地比较优势,分析如何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城市群产业基础。
此外,还可以通过注入一些新的动力,如积极发展双创经济,建设共享平台等。
提升成渝两地产业协同发展。
一、成渝产业分工合作现状
近年来重庆与四川省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建设,努力推进成渝地区发展取得新突破,开创合作发展新局面,目前两地产业分工合作格局初显。
在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相互开放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基地、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文献;共建西部技术转移联盟、共建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重庆分中心,推动科技成果交易;电子科技大学在重庆西永微电园设立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重庆大学在内江设立产学研协同发展创新中心。
引导产业协作共兴方面,支持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研发生产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合作模式,推进川渝城市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产业深入合作、协同发展,目前资阳川渝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数字化铸造工厂示范工程建成投产;建立旅游
合作工作机制,共同研究制定《关于联合打造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行动方案(2018—2020年)》,联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重庆与广安市共同推出“红岩魂·川渝情·访伟人故里”红色旅游产品,四面山景区加强与泸州市互促互动,共同打造川渝黔旅游“金三角”;建立川渝泛涪江流域公共文化馆联盟,共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性文化品牌。
此外,重庆、成都推进园区合作共建方面也取得成效。
渝广合作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初具规模,已入驻企业465家。
“重庆空港工业园区配套产业园”在邻水高滩川渝合作示范园挂牌,共引进企业84家,目前已建成投产35家。
二、产业发展战略举措
(一)以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1.构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渝新欧”、“蓉欧”国际大通道,支持交通区位条件好的工业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建设沿海加工贸易转移的重点承接地。
创新工业园区管理模式,建立以“一站式服务”为核心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缩减审批流程。
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优化投资环境。
深入推进重庆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四川广安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2.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方式
按照集群化、链条化、循环化的模式,依托现有特色优势产业,引进协作配套产业,打造新的产业集群。
建立产业转移跨区域合作机制,鼓励以连锁经营、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东部沿海地区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3.强化承接产业转移管理
着眼于共同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根据各地区主体功能定位,按照耕地总量控制、能耗强度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禁止开发空间控制的原则,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划管理,强化产业转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审查,严格禁止承接高耗能、高污染项目。
(二)以整合产业平台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1.整合优化园区资源
按照集中布局、集约发展、产城融合的原则,统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园区建设,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推动园区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根据园区类别,因地制宜制定单位面积产值标准。
2.推进园区合作共建
支持川渝间和各城市间合作共建产业园区,优化资源配置,壮大园区经济。
鼓励与东部沿海地区、海外战略投资者共建产业园区。
鼓励通过联合出资、项目合作、资源互补、技术支持等多种方式参与合作产业园区。
探索建立相匹配的
利益共享和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3.支持重点园区发展
控制园区数量、提升园区质量,做大做强国家级和省级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重点园区,建设一批产值千亿百亿级园区。
4.建设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
以促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成果转化为重点,加快构建军民融合服务平台体系。
建设军民融合决策咨询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信息服务与对接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技术转移转化平台。
推动建设一批军民融合创新孵化中心、众创空间。
(三)以提高双创能力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1.打造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依托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型省份建设,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天府新区、两江新区和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打造成渝创新驱动核心区。
建设四川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加快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推动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成都经濟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级园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地方共建科技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鼓励发展创新工场等新型创业孵化器,建设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
2.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围绕产业升级和产业发展共性需求,整合公共服务资源,依托“互联网+”行动计划,构建资源共享、服务协同、功能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创业辅导、信息咨询、技术支持、融资担保、成果交易、检验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
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中介服务、社会参与三位一体整体联动的服务模式,联合打造一批创新创业服务品牌。
3.共享创新创业资源
打破地区行政分割,共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创新联盟。
支持汽车、电子、轨道交通、新材料等产业协同创新,突破产业技术瓶颈。
联合建设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平台,探索科技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信息共享机制。
加强军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和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转化,支持军地企业联合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4.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
降低返乡创业门槛,强化金融、财税等政策支持,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性。
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返乡创业园,深入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建设中西部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区。
摘自:神州《成渝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动力创新》、新华网《成渝产业分工合作格局
初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