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文化旅游真实性的研究综述
文化旅游调研报告(共5篇)
文化旅游调研报告(共5篇)第1篇:文化旅游调研报告文化旅游调研报告3篇本文是关于文化旅游调研报告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加强宣传,树立品牌,寻求广泛认同。
提高对**擂茶的文化认同,是着力开发**擂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前提。
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1992,**),**被专家认定为擂茶发祥地,且有“莫道醉人唯美酒,擂茶一碗更生情”、“我终于找到了日本茶道的源头”、“秦人擂茶是对世界茶道的特殊贡献”等国际友人饮**擂茶后的评说,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擂茶文化正了名。
但还远不够,必须要让国内外游客认同,并产生消费欲望。
所以要充分借助现代立体媒体工具(尤其是互联网)和旅游营销活动(文娱、体育、会展、学术)等,加强推介宣传,树立品牌形象。
开发**擂茶文化旅游产品时,一定要注重对擂茶文化内在精神的发掘,让游客充分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体验到文化旅游的愉悦,性情受到陶冶,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为了淡化商业性表演成分,可考虑重点扶植临近**景区,擂茶文化氛围浓、民风淳朴、民居古朴、村落整洁的自然村作为**原生态擂茶文化保护和旅游开放示范村。
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实行规范生产,确保食品安全。
在擂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应遵循:(1)特色性原则。
立足于**当地擂茶文化资源,突出特色,强化辨识度。
(2)文化性原则。
**自古以来以擂茶待客、祭祀、作礼、唱曲等无不说明擂茶是当地乡土文化的载体,所以说文化是**擂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灵魂。
(3)参与性原则。
注重擂茶文化旅游的观赏性、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实现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与大众化旅游有机结合。
(4)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
追求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实现**擂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避免政绩扶植、短期突击等浮躁的短视行为,切实把握擂茶文化的优势与特色,找准与周边区域及相似行业的定位坐标,透彻分析**擂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市场(**本地-湘中长株潭-湘西张吉怀)、基础市场(宜昌-武汉-沪宁杭-粤港澳)、机会市场(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客源市场条件,明确**擂茶文化旅游发展的长远目标,有的放矢的确定各阶段目标。
旅游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旅游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文章通过对国内相关论文、专著的整理归纳,从旅游文化概念入手,通过对旅游文化基础理论、旅游文化的特征、旅游文化分支学科研究的现状进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揭示近三十年来该领域研究的问题与不足,对今后旅游文化及分支学科的研究提出有效建议。
【关键词】中国;旅游文化;文献综述早在三十年前,旅游文化已是旅游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国内最早对旅游文化的研究,可追溯到1986年俞慈韵在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论旅游文化》。
这篇文章以文化为切入点论述旅游文化的自身属性与主体内容[1]。
随后郁龙余在1989年于旅游学刊上发表同名论文,主要论述了旅游和文化之间辩证统一的哲学关系并引发旅游学术界对旅游文化的广泛讨论[2]。
两年后,张复于在1991年出版了以旅游文化为主体内容的专著《旅游文化》,详细界定了旅游文化的概念,研究范畴,衍生学科以及相关领域的应用,将旅游文化推上了学科的高度,并引发了关于旅游文化学的研究与讨论[3]。
1旅游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综述近三十年来众多学者对旅游文化的基础理论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总和论、碰撞论、交际论、收缩论、三体论等[4]。
总和论认为:旅游文化的依据是内在的文化价值,通过诸多旅游要素为依托,映射到旅游活动中的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整体旅游活动中(食、住、行、游、购、娱等)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总和[5]。
而碰撞论认为,旅游介体通过与旅游主体、客体相互碰撞最终生成物质与精神的总和就是旅游文化[5]。
大部分学者认为,总和论这个广义的概括是正确的,因为旅游的经济活动是通过文化体验消费而实现的,文化是旅游诸多要素的内核,不难推断旅游就是一种文化活动。
碰撞论所述内容描述了旅游文化的内含属性,和总和论相比外延有所缩减,对于文化内容却没有体现。
随后,张海荣通过文学与民俗学的角度为旅游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提出了交际论。
交际论定义了旅游文化为“非定居文化”,通过反面的视角给予研究者更大的研究空间[6]。
文化旅游产业国内外研究综述
文化旅游产业国内外研究综述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各国带来了经济收益,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承,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本综述旨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进行综合梳理。
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1.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我国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古代文明国家,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支持国内消费增长的重要经济支柱,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0%。
旅游景区和文化遗产保护区的建设也不断提升,带动了相关服务业和就业的增长。
2. 国际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蓬勃的态势。
许多国家都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其经济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重点发展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些国家通过举办国际文化节、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广等活动来吸引游客,提升本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形象。
二、文化旅游产业的影响因素1. 文化资源的丰富度和品质一个地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与其拥有的文化资源质量和数量息息相关。
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提升其旅游体验和满意度。
因此,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应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2. 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与附加值创新的文化旅游产品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结合当地特色和民俗文化,开发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产品,不仅可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还能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3. 政府的支持与政策环境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环境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提供税收减免和政策支持,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1. 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文化旅游产业正逐渐与科技产业融合,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互动性。
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
旅游真实性研究综述作者:林爽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第11期摘要: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旅游真实性逐渐成为旅游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为了对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形成全面认识和理解,本文尝试对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进展进行一个框架性的介绍。
关键词:真实性;文献综述;国内外旅游研究真实性最初来自希腊语,意思为自己做的、最初的。
最早用在博物馆,即用来说明博物馆里的一切展品是否真实,其价值是否与某个价格相符合。
之后被借用到哲学领域的人类存在主义的研究中(Trilling,1972)。
1973年MacCannell将真实性(Authenticity)概念引入旅游动机、旅游经历的社会学研究中。
从此,真实性成为西方旅游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引起了各种热烈的讨论和分析(Taylor,2001)。
国内学者对于旅游真实性也有较多研究。
一、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现状综观西方人类学家对旅游“真实性”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层面对真实性进行了研究。
而国内的旅游人类学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并以实证研究为主。
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对真实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真实性的概念真实性概念被引用到旅游业中,认为人们旅游的目的都是为了经历旅游目的地的“真实”。
现代人对真实的追求是因为这个社会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复制品与赝品,真实似乎越来越少,而人们追求真实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烈。
“真实性”已被人们看的越来越重要。
对于“真实性”这一概念是众说纷纭,至今未有明确的定义。
“真实性”这个术语未加清晰界定就被引入旅游研究领域,造成了许多混淆,研究者很多时候是靠直觉来揣摩该术语的含义(谢彦君,2006)。
在国内,Authenticity也被翻译成原真性、本真性等。
MacCannell(1973)认为旅游业不仅是现代化的产物,也体现了现代生活与过去形成对照的某些具有价值的东西,如现代游客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要去看“他人”和体验“他人”的生活、习俗、传统、仪式等,而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真实”。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民俗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逐渐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
民俗旅游不仅能让游客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还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播的机会。
因此,对民俗旅游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分析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和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期望为国内民俗旅游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逐步兴盛的。
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来看,国内民俗旅游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阶段(1978-1989年):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国内旅游市场的逐渐开放,一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开始吸引游客。
这一时期的民俗旅游主要依赖于传统的节庆活动、民间工艺和乡村风情,缺乏系统的开发和规划。
发展阶段(1990-1999年):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民俗旅游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挖掘和整理当地的民俗资源,通过举办民俗节庆、建设民俗村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的发展。
同时,学术界也开始对民俗旅游进行系统的研究。
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进入新世纪,民俗旅游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体验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民俗旅游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魅力,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
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也加大了对民俗旅游的开发力度,通过整合资源、提升品质、创新产品等形式,推动民俗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
学术界对民俗旅游的研究也更加深入,涉及的主题和领域也更加广泛。
回顾国内民俗旅游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其经历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自发到自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民俗旅游在国内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未来,如何进一步挖掘和整合民俗资源、提升民俗旅游的品质和内涵、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将是民俗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
中国文学旅游研究综述
中国文学旅游研究综述隋新玉刘兴双[提要] 近年来,文学旅游在国内迅速发展并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在研究大量文献基础上,从基本理论研究、宏观理论研究两个方面对文学旅游资源进行系统介绍,基本理论研究涉及其相关理论的概念,宏观研究主要包括文学旅游现状、特征、类型、构成。
最后,根据对文献的梳理,对研究的内容做出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中国文学;文学旅游;文学旅游资源;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8年2月8日一、引言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绵延千年的中国文学,为中华儿女构建了强大的民族精神,为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奠定着良好的基础。
在当今这样一个注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的时代下,更加注重对精神文化的培养和教育,告别了传统阅读书本来拓宽知识领域的方式,更多的人选择边阅读边感受的方式,强调“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的全新学习模式。
于是,在旅行中关联阅读便作为一种旅游的主题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来。
近年来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对文学旅游地的发展以及旅游者的文学旅游行为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层出不穷。
随着旅游的文化属性被广泛认同,一些与较高文学声誉相关的文学旅游地便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产品推广出来,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形式,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本文以“文学旅游”为主题,对CNKI(2004-2017)进行检索,收录的关于文学旅游的论文达283篇。
二、文学旅游资源研究动态(一)基础理论研究1、文学的界定。
文学旅游涉及到“文学”的概念,陶少华(2006)认为文学是一种语言性艺术,是运用具有丰富文采的语言区表情达意的艺术式样。
吴戈(2015)认为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
笔者认为文学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达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民俗旅游研究综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追求,旅游成为了人们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
民俗旅游作为一种融合了文化、传统以及旅游的形式,逐渐成为国内旅游市场的热门项目。
本文通过综述国内相关研究,总结了国内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国内各地纷纷将民俗资源作为旅游资源来进行开发与利用。
从民间艺术表演到传统节庆活动,从民间手工艺品到民宿和特色美食,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通过民俗元素来丰富旅游产品,吸引游客。
从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南方的水乡古镇、西南的少数民族风情、东北的红色文化等都成为了各地旅游的亮点。
同时,城市也开始注重复兴传统文化,在街区、商圈中设置非遗展示点,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参观体验机会。
二、特点国内民俗旅游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具有地域性。
不同地方的民俗文化差异巨大,各地都有独特的传统节庆活动、民间手艺、传统民居等。
这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使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旅游商品。
另外,国内民俗旅游注重真实性和参与性。
游客可以亲身体验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参与民间艺术表演和传统节庆,与当地居民共同过节。
这种互动体验使得民俗旅游更具吸引力。
三、存在问题国内民俗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商业化倾向的加强。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一些地方将传统民俗活动过度商业化,使得原本真实的文化活动变为形式主义,削弱了其独特性和魅力。
其次,一些地方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对于保护民俗文化的态度不够重视。
原本传承千年的传统活动被简化、扭曲或丧失了其原有的意义。
另外,民俗旅游发展不均衡也是一个问题。
一些地方由于资源条件有限,无法进行有效的开发,导致民俗旅游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不够大。
四、发展建议为了更好地发展国内民俗旅游,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政府的引导与规划,制定相关政策来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其次,加强民俗旅游的宣传与推广,提高其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关于文化旅游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文化旅游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尊敬的领导:根据您的要求,我已对本地文化旅游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调研背景及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本地文化旅游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1. 参观实地景点:我走访了本地的几个重要文化景点,包括博物馆、历史遗迹和传统村落等。
2. 问卷调查:我制定了一份问卷,向游客和当地民众进行了调查。
三、调研结果及分析:1. 文化旅游建设的亮点:在本地文化旅游建设中,有几个方面值得表扬:(1)文化资源保护:本地政府非常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许多历史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修复和保护。
(2)文化推广活动: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如文化节、展览和庙会,本地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播,吸引了大量游客。
(3)旅游服务质量:游客普遍对本地的旅游服务态度和水平表示满意,尤其是在接待、导游和餐饮服务方面。
2.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缺乏全面规划:一些文化景点在开发过程中没有进行全面的规划,导致资源利用不充分,存在浪费和低效问题。
(2)文化解读不足:一些文化景点的解说标识和解说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游客对文化内涵理解不深入。
(3)旅游设施不完善:一些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如厕所、停车场等,影响了游客的体验感。
四、建议和措施:1. 健全文化旅游规划:政府应加强对文化旅游建设的规划工作,确保各个景点有序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2. 提升文化解读水平:加强对解说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同时完善景点的解说标识,方便游客进行自助解读。
3.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对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厕所、停车场和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
4.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鼓励旅游企业与文化机构进行合作,举办更多有特色的文化活动,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文化内涵。
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本地文化旅游建设的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文化旅游发展综述
文化旅游发展综述
文化旅游,成为当今旅游市场的一大热点。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点游览,更是一种深入的文化体验与探索。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渴望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深入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去体验和感知。
文化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各国、各地区对自身文化的深入挖掘和推广。
从古老的文明遗迹,到现代的艺术表演,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而将这些魅力展现给游客,则需要精心的策划和高质量的旅游产品。
在文化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不可忽视其带来的问题。
例如,文化的同质化、商业化,以及当地文化的流失等。
因此,如何在发展的同时,保持文化的原真性,成为了业内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一些国家开始注重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他们提倡与当地社区的合作,让当地人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以确保当地文化的真实性和持续性。
此外,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也可以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文化造成的影响。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虚拟现实等技术也为文化旅游带来了新的机遇。
游客可以通过这些技术,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总的来说,文化旅游的发展前景广阔。
但要确保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文化的内涵,注重与当地社区的合作,以及合理的管理和规划。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旅游的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
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探究综述一、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起步较早,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旅游景点如丽江古城、乌蒙山、凤凰古城等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热门目标地。
同时,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也成为了旅游节庆的亮点。
此外,中国还开展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旅游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感受各民族的奇特风情。
二、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起首,一些旅游景点存在着商业化过度的问题,民族文化的纯粹性和表达的真实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其次,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从业者对于民族文化旅游缺乏深度了解,难以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此外,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还受制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出行等方面的不足。
三、将来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进步方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应朝着以下几个方向进行进步。
起首,要重视保卫和传承民族文化,防止商业化对其造成的破坏。
其次,应加强对地方政府和从业者的培训,提高民族文化的专业性和品质,为游客提供真实、高品质的旅游体验。
此外,还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出行的投资力度,提升民族文化旅游进步的可持续性。
四、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不仅可以推动地方经济进步,还能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融合。
通过旅游,游客可以深度了解中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并增进民族团结。
此外,民族文化旅游还有助于激发民众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探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依旧面临着一些问题。
通过保卫和传承民族文化、加强培训和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的进步前景分外宽广。
信任随着进一步的探究与实践,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将为中华民族的茂盛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综上所述,中国民族文化旅游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潜力。
通过保卫和传承民族文化,加强培训和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可以推动地方经济进步,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融合,激发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资源为主要旅游资源,以文化活动为主要旅游内容,以文化体验为主要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形式。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首先,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旅游的概念、特点、类型、发展趋势等方面。
其中,文化旅游的概念和特点是研究的重点,包括文化旅游的定义、文化旅游的主要特征、文化旅游的文化元素等方面。
其次,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
其中,文献研究是最常用的方法,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则更多地用于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
最后,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加强对文化旅游概念的深化理解和研究,拓展文化旅游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加强对文化旅游实践的实证研究,推动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 1 -。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国内外研究综述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国内外研究综述1. 概述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和发展。
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以期探讨该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点、挑战和发展前景。
2.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2.1 历史背景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逐渐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该产业的发展。
2.2 文化旅游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传统民俗文化等。
这些资源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3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力求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例如,制定并实施了《旅游法》,加大对文化旅游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文化旅游产业中来。
2.4 发展现状和问题目前,中国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方面,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管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
另一方面,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之间的平衡问题。
3. 国外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3.1 欧洲国家欧洲国家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表现出色,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各国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减税措施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3.2 美国美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快。
其文化旅游项目包括博物馆、艺术节、历史遗迹等,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3.3 东南亚国家东南亚国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也相对较快。
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通过不断发展文化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4.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4.1 挑战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国内外研究综述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国内外研究综述文化旅游产业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还可以传播文化、增进人民之间的了解与友谊。
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探讨该行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
我们来看一下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需求的增加,我国的文化旅游产业正迅速发展。
各地纷纷推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促进了该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国外,文化旅游产业也备受重视。
许多国家都将文化旅游视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吸引游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一些发达国家还通过文化外交手段,将自己的文化推广到世界各地,增进国际间的友谊和合作。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些关键因素的支持。
首先,文化旅游资源是行业发展的基础,只有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景点和活动,才能吸引游客。
其次,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也是至关重要的,政府可以通过出台政策、提供资金等方式,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繁荣。
此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应用也是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文化旅游产业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人们对文化的关注度增加,文化旅游市场也将变得更加广阔;另一方面,随着竞争的加剧,行业发展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因此,文化旅游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加强品牌建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总的来说,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个融合了文化、旅游、经济等多个领域的综合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加强文化传承和创新,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拓展市场空间,文化旅游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希望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能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为行业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旅游原真性理论及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
旅游原真性理论及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作者:————————————————————————————————日期:旅游原真性理论及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旅游管理旅游原真性理论及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庄梅华ZHUANG Mei-hua(闽北职业技术学院,南平353000)摘要:旅游的原真性是旅游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旅游者在旅游中追求的是原真性的旅游愉悦,希望在旅游中寻找到原真性的文化传承。
然而,在实际的旅游开发中过分商业化,景点又过于千人一面,影响旅游原真性。
因此,古村落旅游产品的开发最难把握就是原真性和商品化的平衡。
文章对旅游原真性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通过对旅游原真性理论的梳理对旅游商业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旅游;原真性;商业化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197-03作者简介:庄梅华(1982-),女,福建泉州人,闽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从事旅游经济方面的研究。
1 国外旅游原真性问题研究进展原真性(authenticity)研究有两大分支,一是“遗产原真性”,一是“旅游原真性”。
遗产原真性究略早,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最早提出了遗产的原真性概念,随后1994年的《奈良文献》对亚洲特殊材质的遗产提出原真性概念的补充,2005年《世界遗产公约》对遗产原真性的操作性等方面做了补充规范。
伴随着遗产保护的原真性研究,旅游学者眼中的“旅游原真性”,根据王宁[1]总结出来有四个阶段四种原真性:第一种是客体原真性,将原真性作为一种静止的。
第二种是建构性原真性,认为原真性是可以商榷的。
客体本真和构建性真实,正如静止与动态一般的关系。
任何事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不是要全部将过去保留下来,而是保留文化的根。
第三种是后现代主义的超真实,提出后现代旅游者对“原作品”的原真性已不再关注,他们认同“不原真性”人们追求的是一种超真实(hyperreality)的“逼真”。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综述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综述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
而在旅游的过程中,文化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其意义、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意义1. 丰富旅游体验: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精神财富,通过将文化与旅游结合,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游客有机会了解和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和传统文化,增加旅游的意义和价值。
2. 推动文化保护与传承:旅游可以为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经济支持和动力,促进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通过旅游,文化遗产得以被更多人关注和重视,从而推动其保护和传承。
3.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可以为地方经济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旅游业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就业和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1. 文化旅游资源的丰富:不同国家和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如世界文化遗产、传统节庆、民俗风情等。
这些资源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文化旅游产品的丰富多样: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中,涌现出了许多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产品。
这些产品根据不同的文化特色和旅游需求,提供了各类旅游体验,满足了游客的不同需求。
3.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如文化的商业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粗制滥造、文化资源利用不当以及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未来趋势1. 多元文化的融合:未来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将趋向于多元文化的融合。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将在旅游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融合,形成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旅游产品。
2. 体验式旅游的兴起:未来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将更加注重游客的体验。
文化旅游产品将注重打造独特的旅游体验,让游客深度参与其中,获得更加真实、丰富的文化体验。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_一个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_一个文献综述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一个文献综述引言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相对新兴的旅游形式,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文化旅游是指以地方文化和人文景观为核心,结合旅游业发展,弘扬本地文化,提供独特旅游体验的一种旅游模式。
而文旅融合则是指将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传承的一种发展模式。
在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中,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实践, 旨在推动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
一、国内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成果国内文旅融合研究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国内各地文旅融合实践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研究人员发现,文旅融合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通过将旅游业与当地的文化资源相结合,可以推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带来经济效益。
例如,中国的丽江古城,通过将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成为全球瞩目的旅游目的地,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文旅融合也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许多地方文化正面临着被忽视和遗忘的困境,而文化旅游的兴起为这些地方提供了保护和传承的机会。
通过开展文旅融合项目,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们了解和关注本地的文化,从而推动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例如,在西安的“世园会”,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和展览,提供了人们了解中国园林文化的机会,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积极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文旅融合研究也探讨了如何提高文化旅游的质量。
通过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旅游服务,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并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从而增加旅游收入并提高旅游的质量。
例如,在欧洲的一些旅游景点,通过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项目和增加旅游指南的可用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提高了旅游的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二、国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经验与国内文旅融合研究相比,国外文旅融合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有益的成果和经验。
首先,文旅融合实践展示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综述09旅游管理2009412004 杨二林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知网所有相关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文献及论著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国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现状、发展特点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产业效益增长点,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经济效益实现现象。
现代旅游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大力发展和支持的第三产业中的全新产业结构模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完善和合理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现代旅游业客观上已经使得文化旅游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过渡、转变,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产业日益文化化,文化形式逐步旅游产业化,旅游产业的发生与凸现具有时代的意义和鲜明的社会价值。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学者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大量研究,我国对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近几年来,文化旅游产业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日趋增多,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一、当前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现状从研究重点来看,目前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实践研究,多出现于报纸及会议论文(超过搜索文章的75%以上),理论研究稍稍落后,还不能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
从研究时间来看,国内文献研究主要集中于2006~2009年,此期间相关论文研究数量增长迅速。
从研究人员来看,作者主要来源于大学、研究机构、旅游管理部门和其他,其中大学和研究机构占到总数的4/5,旅游管理部门。
从研究内容来看,涉及文献主要集中于文化旅游产业内涵、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等方面。
其中,有关国内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文章数量和其他占到总数的1/5。
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对国内文化旅游产业主要集中在描述性和概念性,属于定性研究,构造模型和数理统计方面涉及较少,缺乏定量研究。
二、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一)文化旅游产业概念的界定在许多论著中,“文化旅游”与“旅游文化”并未做严格的区分,甚至有些文章直接混用,造成实践运用中的混乱。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科技信息随着国家“文化复兴、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以及旅游自身的深层次发展需要,文化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
笔者将有关文化旅游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希冀对相关研究人员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文化旅游的研究主要经历了这么两个阶段:①起步阶段。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和加拿大就开始了文化旅游方面的研究,到了1977年,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希肯特·格波特在《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中将“文化旅游”作为专用概念提出,并用“文化旅游”作为其中一个章节的标题,同时指出:“文化实质上涵盖了旅游的各个方面,通过文化旅游,人们互相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
”②成熟阶段。
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经济的爆发式增长和文化旅游实践的迅猛发展,相关理论也得到巨大发展。
沃尔[1](Walle,1996从思想意识形态方面讨论了其与文化旅游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基础上,沃尔指出,文化旅游者对于旅游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其选择何种的旅游体验,而作为研究者应该研究这种理念。
丹尼尔(Daniel,1996[2]以海地和古巴的舞蹈中文化元素和舞蹈行为及其影响为例,分析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舞蹈表演形式,在此基础上,丹尼尔认为,舞蹈表演异于其他艺术形式之处在于即便空间和内容不断变化,其仍能坚守本质的原真性和创造性。
卡利(Kaley,2004[3]在研究加拿大渥太华音乐遗产旅游的基础上,论证了本土文化旅游的合理性及其意义。
Stebbins[4,5](1994,1996认为,文化旅游者和一般旅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对文化旅游是一种长期的持续性的兴趣,是文化旅游的爱好者;而后者只是简单的偶尔在节假日出来一两次旅游。
他还认为,文化旅游者可以分为综合文化旅游者和特殊文化旅游者两类。
特殊文化旅游者是指那些只对特定或少数地理区域或文化感兴趣,并反复进行游览的文化旅游爱好者。
Van Den Berghe[6]将旅游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民族关系形式,认为对那些以文化的独特性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地区尤为如此2.国内文化旅游研究现状国内对于文化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关于文化旅游类型。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文化旅游研究综述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从民族融合、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与整合的角度出发,将涵盖诸多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把握,最终形成了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华文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大类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格局,文化产业成为地区发展最具潜力的优势产业,也是民族经济继续走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一路高歌猛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跨越式发展都在深入推进中,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但必须正视的是,地方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并不意味着其产业化运作的简单易行,文化资源并不等同于文化产业资源。
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的开发需要借助于现代商业和市场的深加工。
只有经过现代商业和市场的产业转换,文化资源才能转变成为具有普适性的现代文化商品。
与我国宏观经济运作状况一样,文化产业在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起步、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
近年来,发达地区在短时期内获得了突破性发展,而民族地区除了文化旅游业呈现较高的产业化程度外,影视、出版、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仍显弱小。
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传媒业带来的巨大冲击下,夹杂在后工业时代的西方文化产品和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巨浪中,文化旅游将迎来自己的发展时机。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会实现从单纯的资源开发型向生态经济型的转变,而且对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概念(一)旅游与文化在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两个概念。
一般认为,文化旅游是指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为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的以学习、研究考察所游览国(地区)文化的一方面或诸方面为主要目的的旅游产品。
如历史文化旅游、文学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
旅游文化则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包括旅行、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关于文化旅游真实性的研究综述-旅游管理国内关于文化旅游真实性的研究综述雒珊珊真实性在旅游中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由客观的事实和相应的参照体系所共同决定的。
在文化旅游发展的大潮中,真实性既是旅游者获得成功的旅游体验的重要因素,也是旅游经营者成功开发旅游景区需要着重考虑的一大方面,目前国内关于文化旅游的真实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应用方面。
因此,本文在综合检索国内文化旅游真实性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七个关注点进行了更为详尽的回顾和分析,并且对其研究特点和研究方向作了相应的总结,最后对未来的文化旅游的真实性研究提出了借鉴和启示。
引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深刻的总结和分析,并且逐步形成了系统的文化发展思想,“以文化人”是文化发展目的的高度概括。
文化旅游也将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一大潮流和趋势,旅游者出游的本质在于获得旅游体验,而成功的旅游体验不仅取决于客观旅游资源的真实性,还在于旅游者自身在出游之前对于该旅游资源的期望程度和旅游过程中所认知的真实性。
但是不同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对于真实性的体验是不同的。
因此。
文化旅游的真实性便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课题和讨论的焦点。
一、文献检索情况真实性(authenticity)一词源于希腊语的“authentes”,意为“权威者”或“某人亲手制作”。
在旅游研究中,本真性最初关注博物馆语境下的本真性。
博尔斯汀(Boorstin)和麦肯内尔(MacCnnel)是最先开始关注旅游真实性的学者,在上世纪70年代麦肯内尔首次把真实性引进旅游动机和旅游体验的社会学研究,至此真实性才得以真正的进入旅游的研究领域。
大部分学者认同的旅游真实性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0c60-70年代的客观主义真实性阶段,其主要观点是对原有的旅游景物的固有认知;其次是20c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的真实性阶段,这里的真实也是一种“不真实”,即超越现实境界的真实;之后为20c80年代至90年代的建构主义的真实性阶段,其核心观点为真实性是象征意义上的真实,在于旅游者自身的建构;最后一阶段为20c90年代至今的存在主义真实性阶段,主要在于寻找本真的自我。
本文通过对图书馆及相关数据库的检索,共检索到34篇相关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得知其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7个方面:(1)站在理论的角度研究文化旅游的真实性;(2)对文化旅游其中某一类型的“真实性”进行探讨;(3)以真实性为线索指导的文化旅游的发展;(4)在某一类型的文化旅游的开发及发展中将真实性作为需要考虑的一大因素;(5)将旅游的真实性作为价值评估的有效方法;(6)以真实性为原则开发的旅游产品;(7)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文化旅游产品的真实性。
二、文献内容回顾(一)站在理论的角度研究文化旅游的真实性马凌的《本真性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一文阐述并总结了本真性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主要包括客观主义的真实性、建构主义的真实性、后现代主义的真实性及存在主义的真实性四个阶段;而发展经历了从重视旅游客体的真实性到强调旅游本体真实体验的过程,并且分析了“本真性”理论在西方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包括本真性、旅游动机和旅游体验的关系;本真性与文化商品化、怀旧与遗产旅游的关系。
王秀红的《后现代旅游真实性实证研究》主要从后现代真实性与旅游动机的关系入手,提到了研究方法和实证调查的结果,之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包括主体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对于后现代主义者来说,“超真实”已经让复制品和原物之间的界限模糊并失去意义,不真实根本就不是问题,事物真假、真象或象征是与其不相干的事。
张补宏的《民族旅游真实性研究及保护模式探讨》认为民族旅游的真实性是指旅游者在寻找异域文化体验以及与民族群体交流的旅游过程中,当地居民、社区或社会的生活经历与传统文化结构的和谐一致。
主要包括商品化的关系和舞台真实两大方面。
除此之外,作者还阐述了国内民族旅游真实性理论的应用研究以及探讨了民族旅游真实性的保护模式:商品化与真实性的协调和舞台真实的构建。
陈超群的《乡村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多维度研究》分析了乡村旅游体验真实的相对性以及从多维度研究乡村旅游体验的相对真实性,包括乡村旅游地居民、游客和旅游经营者,最后总结了不同群体对乡村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内在机理研究。
作者认为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真实性的认知和理解是以体验异文化和真文化为动机,实现其扩大知识面、追述历史,了解异地的风土人情、体验不同文化所带来的“文化震撼”为目的。
陈享尔的《时间、载体、体验倾向三种角度下的旅游真实性研究述评》分别从时间、载体、体验三个角度对旅游的真实性进行研究:时间角度即从真实性的四个阶段展开;载体角度即从旅游客体和旅游主体两个角度立论;体验角度则是指国内学者对真实性的感知分析。
文中提到海德格尔认为,“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是人们存在的两种状态,他所关心的是存在主体的本真性,而旅游研究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被凝视的客体的真实性。
董培海的《旅游中“真实性”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提到了关于旅游真实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探讨,包括真实性问题产生的根源;旅游者真实性体验产生的心理过程以及影响旅游者真实体验的影响因素。
作者认为旅游体验的心理过程的研究对于揭示旅游真实性体验产生的过程,深化旅游真实性问题的理论研究至关重要。
谢彦君的《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提到,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过程,从个体评价标准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会满足于眼见为“实”。
而只要他满足于此,这种“真实”就是他所要的真实。
张晓萍的《旅游人类学》在文化旅游的研究中麦肯内尔最早提出了文化旅游中旅游者所追求的真实性问题。
克雷克(Craik)认为“文化旅游”本身并非就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和事实,它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只是在当代的旅游活动中包含着新的品质而已。
(二)对文化旅游其中某一类型的“真实性”进行探讨袁媛的《对“异地集锦式民俗旅游”真实性的认识》认为旅游者需要“真实性”但不必是现实性。
博物馆可以看作真实性的圣地是因为它们能使原始物品变得神圣,那么异地集锦式主题公园也可以被看作真实性的圣地是因为它们是一种神圣化的模仿。
彭臣帅的《关于民族文化旅游中几个“真实性”的探讨》中讨论了“民族文化的本真性”和“民族旅游文化真实性”之间的关系,并且提出游客的“体验真实”是民族旅游文化开发追求的重要目标,作者认为民族旅游文化的真实性是指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内容具有民族文化的事实依据,在表现形式上不能太夸张、虚假,能给人一种真实感。
方小伍的《泸沽湖民族文化旅游舞台真实性初探》认为舞台真实取决于游客的体验,并且提到了影响泸沽湖旅游中舞台真实的主要因素,包括游客期望值和东道主展示。
另外,作者的主要线索在于旅游引导着旅游者去领悟文化的真实性,而旅游者对文化的感受又反过来丰富了文化真实性的内涵。
徐赣丽的《民俗旅游开发中的类民俗化与文化真实性——以广西桂林龙脊景区为例》认为只要参与者认真对待,而旅游者自己能够获得真实性的感受,那么这种旅游中的类民俗展示应该是有其合理性的,甚至可以说在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如能创造性地结合地方特征和民族特征来制造新的民俗,则无疑是对其本身文化传统的发展。
李昕的《民俗旅游中传统文化的“真实性”探讨——以桃坪羌寨“花儿纳吉”赛歌节为例》认为客观性真实几乎是不存在的,在现代旅游活动中更多的还是建构性真实或存在性真实,“真实性”是一个复杂的、难以清楚界定的问题,然而“真实性”对游客和东道主来说又是至关重要的。
卢天玲的《社区居民对九寨沟民族歌舞表演的真实性认知》提到人们对“旅游真实性”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对游客体验的“真实性”关注上。
作者认为文化旅游更多的是游客与东道主社区的一个互动过程。
对这种互动中的真实性探讨最具代表性的是戈夫曼(Goffman)和麦肯内尔发展起来的“前后台两分制”理论。
文化旅游的“真实性”研究是认识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影响及保障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宋章海的《乡村旅游发展中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研究》指出文化商品在整个经济总体中所占的份额会越来越大,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会越来越大。
作者用著名的前台—后台理论实现了旅游文化的展示及对文化原真性的保护。
安文新的《夜郎文化旅游资源真实性与现代性浅谈》认为真实性只有通过现代性才有可能得到全面的并非深刻的表现和发挥,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对真实性起着引导和“包装”的作用,缺乏真实性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现代性为中外旅游者提供了各种丰厚的民族文化对象而深受喜爱和欢迎。
高芳的《“云南映象”旅游真实性要素分析》对“云南映象”的原生态要素进行解析,包括舞蹈、舞台、演员、创作及音乐元素。
最后作者对“云南映象”的旅游真实性辨析,包括旅游者体验了的真实以及主观体验感。
刘德鹏的《后现代旅游背景下古镇旅游的真实性创造——以云南省楚雄州彝人古镇为例》认为当传统文化演变成旅游者观赏或体验的文化时,就成了一种不拘泥于传统语境的旅游文化,这种文化可以适当地改变过去的存在形式,只要不歪曲文化的实质,不至于让旅游者误会文化的内涵,并能够使得旅游者在这种文化中获得满意的旅游体验,那么这种文化就是真实的。
卜建东的《我国民族民俗旅游与旅游真实性问题》分析了我国民族民俗旅游中的“真实性”问题,包括本身的真实性问题、旅游从业者的真实性问题、表演的真实性问题以及民族工艺品的真实性问题。
(三)以真实性为线索指导的文化旅游的发展陈兴的《“虚拟真实”原则指导下的旅游体验塑造研究》认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各种物质层面的感官接触来达到精神层面的文化认知,这是旅游体验的本质所在,在这一过程中,文化的“真实性”是关键。
旅游者旅游和获得旅游体验的动机就是出于对“真实性”的追求。
刘丽华的《“真实性”与辽宁满族民族旅游发展—一种游客的视角》基于游客的视角谈到了两种真实性,将其与旅游者的动机与主体间的认知差异相联系,本文的宗旨在于通过对“真实性”的分析和挖掘,提高游客旅游体验的质量。
蔡朝双的《基于真实性理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引出目前存在的问题—真实性内涵的缺失,并且提出了基于真实性的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策略,包括挖掘文化内涵以及强调社区居民参与。
周永振的《内蒙古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基于文化遗产真实性分析》认为文化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基于健康的、商业的旅游原因,是感受真实文化而进行的旅游活动,主要是对一些独特的、富有地方色彩的景观的观赏。
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创造旅游体验的真实性。
(四)在某一类型的文化旅游的开发及发展中将真实性作为需要考虑的一大因素赵承华的《基于文化体验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文化体验的视角重新解读乡村旅游和文化体验的关系,并讲到了开发乡村旅游应注意的问题即文化体验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