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课堂教学实录文字版
1小语三上《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案+实录+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课案《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初步促情(课前播放《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歌渲染气氛)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
(学生齐读课题)师: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来了,大家都很高兴,可唐代大诗人王维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播放古诗动画)师:你们能齐读这首古诗吗?(学生齐读古诗)师:同学读得非常正确、流利,只有你真正地了解了唐代诗人王维的内心后,你才能真正地把握这首诗的真谛。
【学生在课前歌曲的熏陶下,感受着王维的思乡之情,让学生初读古诗,初步感悟了文章所包含的情感。
】二、讲授新课,感悟思乡1.第一小节。
师:那么王维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看一下第一小节,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一个问题,从他的朗读中你知道了什么?(一生读文章的第一段)师:很好,谁来说说读了第一小节后,你知道哪些信息?生1:我知道唐代有个大诗人,他的名字叫王维。
生2:我还知道他15岁那年就离开家乡。
师:老师想顺便问一下,你知道王维的家乡在哪儿?生:唐代。
师:那是王维的朝代。
生:蒲州。
师(赞赏地):你的知识真多,是在蒲州,今天的山西祁县。
你还知道什么?生3:他来到了京城长安。
生4:他来长安已经两年了。
师:在这两年里面,王维独自在外(板书:独自在外),没有亲人的照顾,难免会感到孤独,这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学生齐声读诗句)师:读了第一小节后,我们掌握了很多信息,在长长的两年里面,他是怎样的孤独?生1:他遇到困难没有人帮忙。
生2:生病了没有人照顾他。
生3:每天晚上都想念自己的亲人。
师: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再读第一小节,感受王维独自在外的孤独。
(生齐读第一小节)师:再读一读诗句,感受王维的内心。
(生齐读诗句)【第一小节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获得信息的方式是自己发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两年中的孤独的拓展是文章背景的延伸,把文章的情感基调渗入到学生的内心。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篇一】一、教学要求: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准备:词卡、小黑板三、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揭示课题、解题。
⒈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⒉解释题意。
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⑵介绍王维。
王维,今山西人,唐朝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
读通顺语句,画出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写会读生字。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兄弟异乡思念无限深情情景佳节登高兴高采烈⒉检查自学情况。
⒊各人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五、布置作业:⒈朗读课文。
⒉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分自然段读。
第1自然段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⑶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朝诗人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
⑷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请读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说了什么?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⑶从那儿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⑷在这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时,诗人王维有什么感受,看第4句是怎么说的?⑸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人。
点明了题意。
⑹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请读:第3自然段⑴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和第二句说了什么?⑶第三句到第五句说了什么?理解天各一方。
这三句的省略号表示什么?⑷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事王维思念兄弟的具体内容。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文本中表达的思乡之情,并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到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阐释文本情感,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独立进行阅读,体会文本中的思乡之情;•学生能够自己整理归纳故事的内容,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学生能够从故事中感受到传统节日的弘扬与传承。
二、教学重点1.理解故事情境中表述的思乡情感,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文本内容;2.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1.在理解故事情境中表达的思乡情感的同时,体会到传统节日的重要性;2.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几幅图片或者教学视频的方式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关于家乡或者传统节日的生动画面,引导同学们重温对家乡的情感认同,加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认识。
2.新课讲授(15分钟)教师通过向同学们展示一篇精选故事,从故事人物和生活详情出发,向同学们讲述故事情境,细致地解释故事内容和情感表达。
3.课文阅读(20分钟)教师让同学们自己阅读故事,并在阅读过程中感知到故事人物的思乡之情,并进一步体会节日的重要性。
4.互动学习(20分钟)让同学们分别谈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指导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以此来阐释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故事中的主题。
5.思考讨论(20分钟)教师和同学们一起思考,如何将家乡传统节日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并从效果上评估这种方法的利弊。
五、教学总结在教学的过程中,讲述这篇故事时要注意保持故事情境的真实性。
这可以让学生在接受和理解故事时思考自己的生活、成长和情感体验。
同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音乐、故事或者其他的方式,向同学们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让同学们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浓郁氛围,从而让学生们爱上家乡和中国传统文化。
(三年级语文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三年级语文教案(扣题导入。
)上课,师生问好。
师:引读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3课,(生齐读)。
师:这是一篇文包诗,再读题,听出他想强调什么?生1:每逢/佳节/倍思亲(没感觉,但正确)生2:每逢/佳节/倍/思亲师范读课题,强调“倍思亲”。
跟读。
(诗文对照)师: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比如“佳节”“倍”分别是什么意思?不会,那怎么办呢?生:查字典师:除了查字典,还可以读课文,找意思。
看看你能不能找到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生1:佳节,就是过节。
生2:佳节,节日。
生1:佳节,就是重阳节。
师:佳节就是重阳节,就是美好的节日,“佳”就是美好。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王维看着……”生:齐读。
师:倍就是……生:更加师:请再读课题。
有时我们可以通过看书直接找到句子的意思。
师: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
(出示古诗)生:自由读、互读、指名读师:诗有诗的节奏,(注上节奏)再读师:纠正音、注意节奏。
指名读。
师:我们已经通过读文的办法,理解了其中一句。
你能用这种方法去理解其他三句吗?生1:(诗文对照找到相应句子。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师:少一人,少了谁?生:少了王维。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就是……师:王维在异乡,异乡是哪呢?(读第一自然段,画简图理解“山东”)师:“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这就是……生:独在异乡为异客师: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生:每逢佳节倍思亲师:是呀,别人全家团聚,而自己却独在异乡,兄弟们便插茱萸,而独少他一人,所以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3.每逢佳节倍思亲(课堂实录)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堂实录一、导入师:小朋友,欢度佳节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可是,唐朝有位大诗人,在重阳佳节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手指板书)(生齐读课题。
)师:请你想一想,如果老师问“什么时候更加思念亲人”,课题应该怎么读?(生读)师:如果我问“每逢佳节更加思念谁”,课题又该怎么读?(生读)师:如果我说每到过节的时候思念亲人比平时更加强烈,课题又应该怎么读呢?(生读)师:不同的人,因为感受不同,会有不同的读法。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我们思念亲人的心情(板书:思亲之情),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如果学生答不上来,师适当引导,在想念远在他乡的亲人时,你会感到——)生:悲伤、难过、忧愁……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课题。
(学生动情地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师:课题是一句千古绝唱,它出自哪首诗?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课件出示古诗)师: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生:王维。
师: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这里的“山”指的是华山(出示板贴:华山),山东就在华山的东面。
王维的家乡和亲人就在华山以东的蒲州,而王维却孤独一人身处遥远的京城长安(出示板贴)。
“忆”是什么意思?生:回忆、想念。
师:很好。
谁来读这首诗?(一生读古诗,读得正确、流利,但没有一点儿感情。
)师:你读得真好,没有读错一个字。
但老师发现,你不是王维,没有读出王维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谁愿意再来试一试?(一生读该诗,很有感情。
)师:你真了不起,还没有学习古诗,就能读得这么好。
师过渡:“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合家欢聚的重阳节,诗人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叹?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走进诗人的心灵。
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维,看着大屏幕,请你用大诗人王维那颗思念亲人的心来读课文,来尽情感受文字带给你的温度。
(课件出示课文1-3小节。
)(生自由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小节师:刚才老师说,文字是有温度的。
有些句子,我们一读,心里就感到热乎乎的,有些句子读后,我们感到很难过,心里就有一种凉凉的感觉,这就是文字的温度。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课堂教学实录文字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每逢佳节倍思亲》课堂教学实录文字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课堂教学实录文字版《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师:昨天大家已学习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课,现在老师来检查大家对这一课词的认识情况。
(出示生词小黑板,指名认读。
)师:词会读了,这首诗会读吗?(出示《九日九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小黑板)指生读,重点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生:王维。
师:我们说话得有根据才行。
你从哪里知道是王维写的呢?生:第一段。
师:那就自由默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你还读懂了什么?生默读。
师:谁先来说说通过这一段的默读你读懂了什么?生1:我知道王维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
师:是呀,王维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比你们大不了多少。
谁还来谈谈你读懂了什么?生2:我读懂了王维是唐朝的大诗人,在他十五岁那年就能独自一人在外生活两年。
师:你可真会读书。
孩子们,你们离开过家两年或是一年或是半年吗?有吗?生:没有。
师:一年多少天?生:三百六十五天。
师:两年就是?生:两个三百六十五天。
师:一个孩子远离父母在外生活这么漫长的时间,那种思家的心情大家能体会到吗?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时间的漫长是思家心情的迫切?生读。
师:这就是(指诗的第一句让生齐读)。
师:正因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他才会(指诗的第二句学生齐读。
)师:谁知道佳节在本文指的是哪一天吗?生:九月九日。
师:九月九日又叫什么节?生1:重阳节。
生2:老人节。
生3:登高节。
师:是的。
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有登高的习俗,所以又叫登高节。
你们还知道哪些节日及这些节日的习俗呢?生1:我知道过春节吃饺子。
生2:我知道中秋节吃月饼。
生3:我知道端午节吃粽子。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知道的这么多!看看课文里是怎么描写重阳节的热闹场面的好吗?生:人们很高兴、很开心。
师:老师说过,我们说话要有根据,你的根据是什么呢?生:“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小语三上《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案+反思+实录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过程: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师:小朋友们喜欢过节吗?生(开心地齐说):喜欢。
师:为什么呀?生1:因为过节的时候很开心。
生2:因为过节的时候很愉快。
师:那你们知道中国有那些传统节日吗?生1:春节。
生2:中秋节。
生3:重阳节。
生4:端午节。
……师:这些给我们带来美好感受的节日就称之为“佳节”。
(板书:佳节)跟老师读“佳节”。
生(齐读):佳节。
师:我们大家都喜欢过节,因为每逢过节我们大家都非常开心,可唐朝有位诗人王维在重阳节这天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补全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王维是唐代的大诗人,让我们来认识一下。
(多媒体出示资料: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苏轼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
)谁来读一读?(生读)师:也许小朋友们对王维不熟悉,但对他的这句诗应该很熟悉,你知道它出自哪首诗吗?【课伊始,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以富有亲和力的语言,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活了学生已有的情感储备,充分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朗读古诗,了解背景师:(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自由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首诗读好?(生自由读古诗。
)师: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生:(读古诗)。
师(称赞)读得真好!谁再来试试?生:(读古诗)。
师:你知道诗中的“佳节”是什么节吗?生:重阳节。
师:它是哪一天呢?生:九月九日。
师:对,农历九月九日。
那一天人们会做些什么?生1:去城外登高远眺。
生2:插茱萸。
师:茱萸可以插在头上,也可以放在香囊里戴在身上。
生3:吃重阳糕。
师:(多媒体出示补充材料,并朗读。
)师:让我们来看看古代人是怎样欢度重阳节的?(多媒体出示图片)师:让我们再来看看现代人是怎样欢度重阳节的?(多媒体出示图片)师:正因为重阳节有这样的习俗,所以每次到重阳节的这一天,孤单在外的王维就会更加想念——生(齐):自己的亲人。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每逢佳节倍思亲2苏教版
一、复习导入,回顾课文大意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3课,一起来读课题。
(齐读课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抓住关键字眼“倍思亲”,尤其是“倍”。
)2、复习生字“忆”和“念”(1)教师边讲解边范写,提醒学生注意事项。
(“忆”是左右结构,右边是“乙”,笔画是“横折弯钩”,写的时候“折”需要向左倾斜。
“念”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今”,写的时候需要提醒学生注意不能将“今”写成“令”。
)(2)学生在练习纸上练写这两个字,每个字写四遍。
(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投影对学生的书写进行点评。
)3、读词,回顾课文大意(1)出示第一组词串:重阳佳节扶老携幼兴高采烈A.指名读,读正确。
B.同学们,从这组词语中你能感受到什么?(重阳节到了,人们非常开心,街上非常热闹。
板书:热闹)(2)出示第二组词串:异乡异客天各一方思绪万千A.指名读,读正确。
B.同学们,读了这串词你又感受到了什么?(王维思念自己的亲人。
板书:思亲)过渡:本文是文包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借助文章的语句来理解诗意。
二、精读课文,走进作者内心1.昨晚周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回去熟读课文,并找出课文中相关的句子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下面,就请同桌两人合作,将你们找到的句子进行交流。
四句诗相对应的意思分别是哪几句话?你从哪里感受到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呢?2.同桌互相交流学习,把有关的词句用波浪线勾画下来。
教师巡视:同学们,你们可以用一两个简单的词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3、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1)与第一句诗相对应的文字是哪句话?出示第一小节: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A.指名读这段文字。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数字“15岁,两年”)B.15岁,就比你们大一点,两年,七百多个日日夜夜。
少小离家,一个15岁的少年就这样一个人孤独地在异地漂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出示,指名读“独在异乡为异客”)(引导学生理解:异乡,别的地方,这里指京城长安;异客,城市的外来者,过客;一个“独”字传神地刻画出了王维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3上23《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过程: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师:小朋友们喜欢过节吗?生(开心地齐说):喜欢。
师:为什么呀?生1:因为过节的时候很开心。
生2:因为过节的时候很愉快。
师:那你们知道中国有那些传统节日吗?生1:春节。
生2:中秋节。
生3:重阳节。
生4:端午节。
……师:这些给我们带来美好感受的节日就称之为“佳节”。
(板书:佳节)跟老师读“佳节”。
生(齐读):佳节。
师:我们大家都喜欢过节,因为每逢过节我们大家都非常开心,可唐朝有位诗人王维在重阳节这天却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补全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王维是唐代的大诗人,让我们来认识一下。
(多媒体出示资料: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善画人物、丛竹、山水。
苏轼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
)谁来读一读?(生读)师:也许小朋友们对王维不熟悉,但对他的这句诗应该很熟悉,你知道它出自哪首诗吗?【课伊始,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以富有亲和力的语言,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活了学生已有的情感储备,充分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朗读古诗,了解背景师:(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自由读一读,看能不能把这首诗读好?(生自由读古诗。
)师: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生:(读古诗)。
师(称赞)读得真好!谁再来试试?生:(读古诗)。
师:你知道诗中的“佳节”是什么节吗?生:重阳节。
师:它是哪一天呢?生:九月九日。
师:对,农历九月九日。
那一天人们会做些什么?生1:去城外登高远眺。
生2:插茱萸。
师:茱萸可以插在头上,也可以放在香囊里戴在身上。
生3:吃重阳糕。
师:(多媒体出示补充材料,并朗读。
)师:让我们来看看古代人是怎样欢度重阳节的?(多媒体出示图片)师:让我们再来看看现代人是怎样欢度重阳节的?(多媒体出示图片)师:正因为重阳节有这样的习俗,所以每次到重阳节的这一天,孤单在外的王维就会更加想念——生(齐):自己的亲人。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每逢佳节倍思亲 苏教版-word文档
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读题感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学生读课题)2*“思”就是指……(指名学生说)思念亲人,心情是怎样的呢?你来读(指名生1读课题)3*听出来,你很想念亲人。
“倍”又指……(指名学生说)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了,该怎么读?你来!(生2读课题)4*思亲之情多强烈呀!一起来!(齐读课题)二、以题引诗1*小朋友,告诉你们,这课题可是一句千古绝句呢,猜一猜它出自哪首诗呀?诗人是……(指名生答),教师随机出示诗题。
2*九月九日是什么节呀?(学生答)课题中的佳节就是指这重阳节。
“山”在这里指华山,“山东”是华山东面的意思。
“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学生答)*很好。
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生读)预设:如学生读得流利*很好!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句。
如学生读得不流利*你很努力地读了,但还应注意……*如学生读得很有感情*不简单!你已与诗人王维心灵相通了,让我们一起来读!(齐读)三、学文感悟1*诗是诗人心灵的独白,要明白诗人的内心,我们就得去了解诗句背后的故事,让我们走进关于这诗的文章,好好地读读。
2*老师看到了,我们小朋友读书都那么投入,你能说说读书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吗?(生答)——我感受到了诗人王维很想念远方的亲人。
(不一定这样,只要点到思念就可以)(一)品析第一段1*你们真会读书!文字是有温度的。
有些句子,我们一读,就感到心里热乎乎的,有些句子读后,我们会有一种凉凉的感觉。
(课件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读读这个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生答)*把你的感受读给大家听!(生读)*你听出了什么呢?(指名生评价)预设1:我听出了王维已经离家很长时间了。
从哪里听出来的?(不觉已经两年了)你来读!“15岁那年……了。
三年级上语文教案23每逢佳节倍思亲_苏教版-word文档
第二十三课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认读5个生字,书写10个生字。
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王维以及古诗的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的意境和感情【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 师:同学们,每见月圆,你会想起什么?师: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播放视频)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
“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维的这首思乡诗。
2. 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你了解诗人王维吗?(图片文字介绍)二、初读感知1. 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通过熟字加偏旁识字:夫——扶、力——幼、木——采、儿——兄、乙——忆、虫——独、今——念。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佳”左右结构,左小又大。
右边是两个“土”字。
“倍”左右结构,左小又大。
右边是“立”“口”字。
“重”第一笔是撇,共九笔。
(2)教师范读课文,同学们标出自然段。
2.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讲述了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理解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jiā chóng fú xié zhū yú sī dú yì xiōng wǎn佳节重阳扶老携幼茱萸思念独自回忆兄弟手挽手A. 教师领读B.男女生比读C.同桌互读。
词语理解: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远眺:向远方眺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课堂教学实录文字版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课堂教学实录文字版《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师:昨天大家已学习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课,现在老师来检查大家对这一课词的认识情况。
(出示生词小黑板,指名认读。
)师:词会读了,这首诗会读吗?(出示《九日九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小黑板)指生读,重点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生:王维。
师:我们说话得有根据才行。
你从哪里知道是王维写的呢?生:第一段。
师:那就自由默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你还读懂了什么?生默读。
师:谁先来说说通过这一段的默读你读懂了什么?生1:我知道王维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
师:是呀,王维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比你们大不了多少。
谁还来谈谈你读懂了什么?生2:我读懂了王维是唐朝的大诗人,在他十五岁那年就能独自一人在外生活两年。
师:你可真会读书。
孩子们,你们离开过家两年或是一年或是半年吗?有吗?生:没有。
师:一年多少天?生:三百六十五天。
师:两年就是?生:两个三百六十五天。
师:一个孩子远离父母在外生活这么漫长的时间,那种思家的心情大家能体会到吗?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时间的漫长是思家心情的迫切?生读。
师:这就是(指诗的第一句让生齐读)。
师:正因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他才会(指诗的第二句学生齐读。
)师:谁知道佳节在本文指的是哪一天吗?生:九月九日。
师:九月九日又叫什么节?生1:重阳节。
生2:老人节。
生3:登高节。
师:是的。
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有登高的习俗,所以又叫登高节。
你们还知道哪些节日及这些节日的习俗呢?生1:我知道过春节吃饺子。
生2:我知道中秋节吃月饼。
生3:我知道端午节吃粽子。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知道的这么多!看看课文里是怎么描写重阳节的热闹场面的好吗?生:人们很高兴、很开心。
师:老师说过,我们说话要有根据,你的根据是什么呢?生:“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师:“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知道吗?生:好象是扶着老人吧?师:这样说完整吗?就象你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带着你们出去游玩时怎么样呢?生:爸爸、妈妈搀扶着爷爷、奶奶,还要拉着我。
师:你说的可真好,这就是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可以换个什么词合适呢?生1:高高兴兴。
生2:开开心心。
师:是的。
这就是“兴高采烈”。
当王维看到人们过节这么开心这么愉快,他怎样呢?生:“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用课题里的哪几个字可以说明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呢?生:“倍思亲”。
师:知道“倍”的意思吗?生:更加。
师:再把这两段连起来读一读,你读懂了哪两句诗的意思了?生自由朗读课文后齐读第一句诗句。
师:大街上到处洋溢着过节的欢乐气氛,而此时此刻王维却独自一个在他乡无人相伴,他不由得想起了?生:想起了以前在家时与亲人们一起过节的热闹情景。
师:而如今却?生:“天各一方”。
师:“天各一方”就是指?生:与亲人相距很远,不在一个地方。
师:此时此刻王维还会想?生1:如果能与兄弟们在一起该多好哇!生2:如果爸爸、妈妈在身边我就不会这么孤独了。
生3:我要是能回去与亲人们团聚该是多么幸福啊!师: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你们说的老师都没能想到。
是啊,王维在想念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也会想着他吗?生:一定会。
师:何以这么肯定?生:“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着长安,思念着我呢。
”师:这可是王维在心里想的,可能是一厢情愿呢!生:我们要是平时不在家爸爸、妈妈都会想我们的。
师:这下老师相信了。
是啊,我们离开家一段时间后家里的亲人都会想念我们的,何况王维离家两年了,而且还是个孩子呢,家中的亲人一定会思念他的。
想着过去的美好时光,看着眼前的欢乐景象,此时此刻王维思绪万千,不由得吟出了(出指全诗让生齐读)。
师:想家的滋味好受吗?生:不好受。
师:谁能通过自己朗读这首诗,让大家都能感受到王维这种思家的心情呢?找两生声情并茂地读这首诗。
师:诗读得这么有感情把老师都给打动了,能把这首诗默写下来吗?生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师提出注意写字事项)。
师:孩子们辛苦了!感谢你们与老师这节课愉快的合作,孩子们再见!生:老师再见!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课堂教学实录文字版《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师:昨天大家已学习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课,现在老师来检查大家对这一课词的认识情况。
(出示生词小黑板,指名认读。
)师:词会读了,这首诗会读吗?(出示《九日九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小黑板)指生读,重点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生:王维。
师:我们说话得有根据才行。
你从哪里知道是王维写的呢?生:第一段。
师:那就自由默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你还读懂了什么?生默读。
师:谁先来说说通过这一段的默读你读懂了什么?生1:我知道王维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
师:是呀,王维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比你们大不了多少。
谁还来谈谈你读懂了什么?生2:我读懂了王维是唐朝的大诗人,在他十五岁那年就能独自一人在外生活两年。
师:你可真会读书。
孩子们,你们离开过家两年或是一年或是半年吗?有吗?生:没有。
师:一年多少天?生:三百六十五天。
师:两年就是?生:两个三百六十五天。
师:一个孩子远离父母在外生活这么漫长的时间,那种思家的心情大家能体会到吗?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时间的漫长是思家心情的迫切?生读。
师:这就是(指诗的第一句让生齐读)。
师:正因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他才会(指诗的第二句学生齐读。
)师:谁知道佳节在本文指的是哪一天吗?生:九月九日。
师:九月九日又叫什么节?生1:重阳节。
生2:老人节。
生3:登高节。
师:是的。
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有登高的习俗,所以又叫登高节。
你们还知道哪些节日及这些节日的习俗呢?生1:我知道过春节吃饺子。
生2:我知道中秋节吃月饼。
生3:我知道端午节吃粽子。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知道的这么多!看看课文里是怎么描写重阳节的热闹场面的好吗?生:人们很高兴、很开心。
师:老师说过,我们说话要有根据,你的根据是什么呢?生:“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师:“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知道吗?生:好象是扶着老人吧?师:这样说完整吗?就象你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带着你们出去游玩时怎么样呢?生:爸爸、妈妈搀扶着爷爷、奶奶,还要拉着我。
师:你说的可真好,这就是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可以换个什么词合适呢?生1:高高兴兴。
生2:开开心心。
师:是的。
这就是“兴高采烈”。
当王维看到人们过节这么开心这么愉快,他怎样呢?生:“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用课题里的哪几个字可以说明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呢?生:“倍思亲”。
师:知道“倍”的意思吗?生:更加。
师:再把这两段连起来读一读,你读懂了哪两句诗的意思了?生自由朗读课文后齐读第一句诗句。
师:大街上到处洋溢着过节的欢乐气氛,而此时此刻王维却独自一个在他乡无人相伴,他不由得想起了?生:想起了以前在家时与亲人们一起过节的热闹情景。
师:而如今却?生:“天各一方”。
师:“天各一方”就是指?生:与亲人相距很远,不在一个地方。
师:此时此刻王维还会想?生1:如果能与兄弟们在一起该多好哇!生2:如果爸爸、妈妈在身边我就不会这么孤独了。
生3:我要是能回去与亲人们团聚该是多么幸福啊!师: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你们说的老师都没能想到。
是啊,王维在想念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也会想着他吗?生:一定会。
师:何以这么肯定?生:“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着长安,思念着我呢。
”师:这可是王维在心里想的,可能是一厢情愿呢!生:我们要是平时不在家爸爸、妈妈都会想我们的。
师:这下老师相信了。
是啊,我们离开家一段时间后家里的亲人都会想念我们的,何况王维离家两年了,而且还是个孩子呢,家中的亲人一定会思念他的。
想着过去的美好时光,看着眼前的欢乐景象,此时此刻王维思绪万千,不由得吟出了(出指全诗让生齐读)。
师:想家的滋味好受吗?生:不好受。
师:谁能通过自己朗读这首诗,让大家都能感受到王维这种思家的心情呢?找两生声情并茂地读这首诗。
师:诗读得这么有感情把老师都给打动了,能把这首诗默写下来吗?生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师提出注意写字事项)。
师:孩子们辛苦了!感谢你们与老师这节课愉快的合作,孩子们再见!生:老师再见!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课堂教学实录文字版《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师:昨天大家已学习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课,现在老师来检查大家对这一课词的认识情况。
(出示生词小黑板,指名认读。
)师:词会读了,这首诗会读吗?(出示《九日九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小黑板)指生读,重点指导读出诗的节奏。
师: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生:王维。
师:我们说话得有根据才行。
你从哪里知道是王维写的呢?生:第一段。
师:那就自由默读第一段,边读边思考:你还读懂了什么?生默读。
师:谁先来说说通过这一段的默读你读懂了什么?生1:我知道王维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
师:是呀,王维还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比你们大不了多少。
谁还来谈谈你读懂了什么?生2:我读懂了王维是唐朝的大诗人,在他十五岁那年就能独自一人在外生活两年。
师:你可真会读书。
孩子们,你们离开过家两年或是一年或是半年吗?有吗?生:没有。
师:一年多少天?生:三百六十五天。
师:两年就是?生:两个三百六十五天。
师:一个孩子远离父母在外生活这么漫长的时间,那种思家的心情大家能体会到吗?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时间的漫长是思家心情的迫切?生读。
师:这就是(指诗的第一句让生齐读)。
师:正因为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他才会(指诗的第二句学生齐读。
)师:谁知道佳节在本文指的是哪一天吗?生:九月九日。
师:九月九日又叫什么节?生1:重阳节。
生2:老人节。
生3:登高节。
师:是的。
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有登高的习俗,所以又叫登高节。
你们还知道哪些节日及这些节日的习俗呢?生1:我知道过春节吃饺子。
生2:我知道中秋节吃月饼。
生3:我知道端午节吃粽子。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知道的这么多!看看课文里是怎么描写重阳节的热闹场面的好吗?生:人们很高兴、很开心。
师:老师说过,我们说话要有根据,你的根据是什么呢?生:“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师:“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知道吗?生:好象是扶着老人吧?师:这样说完整吗?就象你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带着你们出去游玩时怎么样呢?生:爸爸、妈妈搀扶着爷爷、奶奶,还要拉着我。
师:你说的可真好,这就是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可以换个什么词合适呢?生1:高高兴兴。
生2:开开心心。
师:是的。
这就是“兴高采烈”。
当王维看到人们过节这么开心这么愉快,他怎样呢?生:“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用课题里的哪几个字可以说明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呢?生:“倍思亲”。
师:知道“倍”的意思吗?生: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