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工业
高一必修二地理工业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地理工业知识点地理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而工业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中地理必修二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和了解一些与工业相关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高一必修二地理工业知识点的内容和重点。
一、工业的发展历程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手工业阶段、机械工业阶段和自动化工业阶段。
手工业阶段是指人们依靠手工劳动进行生产的阶段;机械工业阶段是指人们使用机械设备进行生产的阶段;自动化工业阶段是指人们利用先进的自动化技术进行生产的阶段。
二、工业化进程与地区差异工业化是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
工业化进程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般来说,工业化进程比较发达的地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工业部门多样化,技术水平先进,劳动生产率高,工人素质好,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快速。
三、工业的空间分布工业的空间分布与自然条件、交通因素、人口分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工业集中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区,比如沿海地区、河流交汇处等。
此外,地下资源的分布也会对工业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
四、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工业化对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等。
在工业发展中,应该重视环保,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采取适当的环保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五、工业化与人口迁移工业化进程中,常常伴随着人口迁移。
工业部门的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涌入工业中心。
这种人口迁移对工业化地区和农业地区的人口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社会问题,如住房短缺、城市交通拥堵、社会治安问题等。
六、工业化与贸易工业化的发展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
工业化的国家通常以制造业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通过出口换取外汇,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对工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国内市场带来了竞争压力。
七、科技创新与工业发展科技创新是工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工业生产模式和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和升级。
高中地理产业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产业知识点总结一、农业产业农业产业是指从事耕种、养殖、渔业等农业生产活动的产业,包括粮食生产、畜牧业、水产业等。
农业生产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也是维持社会生存的重要产业。
农业产业的发展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不同地理环境下农业的发展方式和方式也不同。
比如在热带地区,水稻是主要农作物,在北方地区,小麦和玉米居多。
农业产业的发展还受到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因素的制约。
例如,干旱地区适宜种植旱地作物,而湿润地区适宜种植水稻等。
除了地理条件,经济因素也会影响农业产业的发展。
比如土地资源的分配、矿产资源的开采等。
持续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包括对农业产业的补贴和政策支持。
二、工业产业工业产业是指将原材料加工成成品的产业。
根据生产的规模、性质、技术水平等不同,可以将工业产业划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
轻工业主要包括纺织、食品加工、制药等行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人力投入较多,与农业、农村联系较为密切。
而重工业主要包括钢铁、煤炭、化工、机械等行业,以资本投入、技术密集型为主。
工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市场,地理条件对其发展也有较大影响。
比如钢铁厂需要大量的铁矿资源和煤炭资源,这就需要在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
同时,还需要考虑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等因素。
工业产业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产业,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同时,工业产业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比如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因此需要加强环保工作。
三、服务业服务业是指为人们提供各种服务的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交通、通讯、旅游等行业。
服务业是20世纪后期发展最迅速的产业之一。
地理因素对服务业的发展影响较大,服务业发达的地区通常是交通便利、人口密集的地区。
这些地区的商业中心、金融中心、旅游景点等设施齐全,同时还需要充足的人才资源。
服务业的发展也受到政府政策和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来引导服务业的发展。
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发达国家,服务业的比重越来越大。
高三地理教案知识点总结:工业区
高三地理教案知识点总结:工业区高三地理教案的知识点总结包括工业区的概念、特征、分类、布局和规划、影响及调整等内容:1. 工业区的概念:工业区是指工业活动集中的地区,通常是由工业园区、工业城市或工业带等组成。
2. 工业区的特征:- 工业密集度高:工业活动在工业区内集中,企业密集,产能大。
- 经济效益高:工业区内的企业通过资源和市场的优势实现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
- 人力资源充足:工业区内有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具备较高的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
- 交通便利:工业区附近有便捷的交通网络,方便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
3. 工业区的分类:- 基础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如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
- 新兴工业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
- 加工制造区: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如加工出口区、汽车工业园等。
4. 工业区的布局和规划:- 区位选择:选择地理条件好、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地区。
- 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土地用途,划定工业用地、生态保护用地、交通用地等。
- 资源配置:根据工业类型和资源分布,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环境保护:规划合理的环境保护设施,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5. 工业区的影响及调整:- 经济影响: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长,提高国家竞争力。
- 环境影响:工业活动产生污染,对土地、空气和水资源造成破坏。
- 社会影响:工业区带来社会变革,改变人口分布和职业结构,提升社会福利水平。
- 调整措施: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加强环保监管,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以上是高三地理教案工业区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可以继续提问。
工业地理知识点
X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X
目录 /目录
01
工业区位因素
02
工业地域类型
04
工业可持续发 展
05
世界和中国工 业的发展
03
工业生产活动 与地理环境的 关系
06
案例分析
01 工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地形:影响交通、水源、能源等
工业分散的类型:集中型、分散型、混合型 工业分散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等
工业地域的形成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 水源、矿产等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劳 动力、市场、交通、政策 等
历史因素:传统工业、历 史遗留问题等
技术进步:新技术、新工 艺、新材料等
区域规划:政府规划、产 业布局等
பைடு நூலகம்
技术研发:影响企业的创新能 力和竞争力
02 工业地域类型
工业集聚
定义:工业企业集中在某一地区,形成工业集聚区 原因:资源、交通、市场、政策等因素 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进技术创新 劣势: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资源浪费等问题
工业分散
工业分散的定义:工业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分布
工业分散的原因:资源分布、市场需求、政策导向等
绿色生产:减少 废弃物排放,实 现循环经济
社会责任:关注 员工福利,提高 员工素质
政策支持:政府 出台相关政策, 鼓励企业可持续 发展
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
循环经济:通过资 源循环利用,减少 废弃物产生,降低 环境污染
绿色发展:注重环 境保护,采用清洁 能源,减少对环境 的破坏
工业可持续发展: 在保证经济发展的 同时,注重环境保 护和资源节约
高中地理工业生产活动
高中地理工业生产活动引言工业生产活动是指人类通过利用自然资源,运用科学技术,进行物质转化、能源转化和信息转化的一系列生产活动。
这些活动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高中地理中的工业生产活动进行介绍和分析。
工业生产活动的定义与分类工业生产活动是指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通过劳动力和技术手段来生产商品的各项工作。
根据其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物质的转化方式,工业生产活动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高能、大宗可回收资源的加工这类工业生产活动主要是指通过对高能、大宗可回收资源进行加工和转化,以生产出可用于其他工业生产活动的半成品或成品。
典型的例子包括钢铁工业、石油化工等。
2. 低能、大宗不可回收资源的加工这类工业生产活动主要是指通过对低能、大宗不可回收资源进行加工和转化,以生产出用于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商品。
典型的例子包括食品加工、纺织工业等。
3. 知识密集型产业这类工业生产活动主要是指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运用知识和信息进行物质转化和能源转化的工作。
典型的例子包括电子产业、航天工业等。
工业生产活动的地理分布特点工业生产活动的地理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和经济因素等。
1. 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
地理位置对于工业生产活动的交通、物流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工业生产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如能源、矿产等。
气候条件则会对某些特定的工业生产活动产生影响,例如,冷凉的气候有利于冷库等制冷行业的发展。
2. 人文因素的影响人文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因素、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
人口数量和素质会影响工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供给能力和市场规模。
文化因素则会影响工业生产活动的发展方向和产品特点。
技术因素则会对工业生产活动的效率和创新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
3. 经济因素的影响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因素、成本因素和政府政策因素。
市场因素对工业生产活动的销售和市场开拓具有重要的影响。
高中地理:工业区的选址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工业区的选址知识点总结
1、工业区的选址
三原则:①靠近交通干线;②远离河流、居民区;③位于盛行风向下风向/最小风频上风向/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区。
例如下图,图中共有16个风向,其中E(东风)的风向频率最高,及该地区的盛行风向为东风。
SSW(南南西)的风向频率最小,即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则如果仅考虑风向,则该地的工业区可以布局在W(西,盛行风向的下风向)、N(北)或S(南)(垂直于盛行风向的郊区)、SSW(南南西,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图1 风向玫瑰图
2、城市的地租分布
一般来说,从市中心(商业区)到郊区,地租逐渐降低,地租水平呈现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但有两个例外情况:①城市外环路与公路干线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容易发展成大型的商业区或集贸中心,因此地租昂贵;②城市郊区的生态绿地附近,环境优美,适宜居住,因此该地的高档住宅区(别墅区)林立,地租较贵。
图2 城市的地租水平。
高一地理工业地域知识点
高一地理工业地域知识点工业地域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于自然条件、经济地位和历史原因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特定的工业布局和产业组织。
工业地域知识点是高中地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将就高一地理工业地域知识点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工业地域的概念和特征工业地域是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于地理条件、人文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工业布局。
它具有以下特征:1. 集约性:指在相对较小的空间范围内聚集了大量的工业企业和工人,形成高度密集的工业区域。
2. 分化性:在工业地域内,不同区域或城市具有不同的工业特色和优势,形成了分工协作的产业链。
3. 延伸性:工业地域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形成一条条产业连线,形成大范围的区域协作。
4. 层次性:工业地域内不同城市或区域的工业发展具有不同的层次,形成了明显的核心-外围结构。
二、工业地域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工业地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以下是常见的几个分类:1. 产业类型划分:重工业地域、轻工业地域、高新技术产业地域等。
2. 区域类型划分:沿海工业地域、内陆工业地域、沿边工业地域等。
3. 劳动力类型划分:人力密集型工业地域、资本密集型工业地域等。
4. 城市类型划分:一中心多极核心型工业地域、多中心型工业地域等。
5. 国际分工类型划分:工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等。
三、中国主要的工业地域1. 珠三角地区:以广州、深圳为核心,集中了大量的电子、纺织、玩具等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是中国最早进行经济改革开放的地区之一。
2.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苏州、杭州为核心,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该地区工业类型比较丰富,涵盖了重工业、化工、电子、汽车等多个领域。
3. 京津冀地区:以北京、天津为核心,河北省、山西省等地也是该地区的一部分,该地区工业发展较为均衡,工业结构主要以重工业为主。
4. 西南地区:以成都为核心,重庆、昆明等城市也是该地区的重要工业中心,该地区资源丰富,工业种类较多,包括钢铁、化工、冶金等。
高中地理:工业区位条件分析知识点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工业区位条件分析知识点思维导图
1.工业区位选择的思路
对工厂区位选择时主要从以下思路分析:
其主要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具体从以下方面分析:
2.工业布局应坚持的四字方针~~“风、水、宝、地”
(1)“风”:应保证有污染的废气不吹向居民区,注意风向条件。
除了上述环境因素提到的风向与工业布局关系外,还要使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2)“水”:应保证有污染的废水不流向居民区,注意河流流向。
产生水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城区河流的下游;自来水厂及对水质要求高的工厂应布局在城区河流的上游。
(3)“宝”:有好的经济效益。
接近原料产地、燃料产地,接近科研中心,接近交通线,便于进行生产协作,便于工人上下班等。
在动力基地附近可布局耗能大的有色金属冶炼厂,同时为综合利用废气可布局硫酸厂。
(4)“地”:距离城市的远近、地形、环境、交通条件等。
在城区可布局无污染、规模小的工厂,如食品厂等。
高中地理-工业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工业知识点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工业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2)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按产品性质: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服务)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服务)2、主要的区位因素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
目的:低投入、高产出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区别: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宝钢——接近消费市场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近铁型(原料导向型)----临海型(市场导向型)(2)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 工业惯性等4.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1)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产出的联系)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
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
第二种时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汽车组装厂、生产流水线。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3D 部门 C 部门 B 部门 A 部门 基础设施和廉价劳动力2、工业集聚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分类:专业化生产的工业集聚、共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总结一、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 工业的概念及分类: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工业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轻工业和重工业,加工工业和原料工业等。
2.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原料(矿产等)、燃料(动力)、劳动力、交通及基础设施、市场、技术、国家政策、工业基础、农业基础、个人偏好等。
不同的工业类型对区位因素的要求不同,如原料导向型工业应接近原料产地,市场导向型工业应接近市场等。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1. 工业联系: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工业联系包括生产上投入—产出联系、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非物质上的信息联系等。
2. 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是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工业集聚的形式有多种,如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空间利用上的联系(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企业)等。
工业地域的规模可分为工业点(工厂)、工业区(如上海金山)、工业枢纽(如上海)、工业地区(如沪宁杭工业区)等。
三、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工业分散是工业地域发展的另一种形式。
工业分散的原因包括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以及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这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工业地域联系则是指不同工业地域之间的经济、技术、信息等联系。
四、记忆点1. 工业的概念及分类:记住工业的基本定义和主要分类,理解不同工业类型的特点和区别。
2.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理解它们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机制。
3. 工业联系和工业地域的形成:理解工业联系的不同类型和工业地域形成的原因,掌握工业地域的不同规模和类型。
4. 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了解工业分散的原因和工业地域联系的重要性,理解它们对工业地域发展的影响。
以上是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知识点和记忆点的总结和概述。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工业布局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工业布局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等。
不同的工业部门、工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些区位因素是不一样的,同一因素也会发生变化。
项目内容区位的含义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相关事物的联系区位选择的主体企业和政府考虑的因素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遵循的原则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经济效益看,选择优势条件明显、生产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高的区位;根据主导因素确定工厂区位工业布局的一般原则:A、较大的工业区应布局与城市的外围,且与城市保持一定距离。
B、较小的工业企业,且污染程度比较低的,在保证对城市环境不会造成显著污染的前提下,可布局在城区边缘。
C、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应设立绿化隔离带,带宽视情况而定。
工业布局区位因素及主要影响:污染工业的区位选择: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的技巧:①自然因素原料:临近某原料产地,原料充足──原料指向型工业能源:临近某能源产地(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能源充足──动力指向型土地:土地平坦开阔,利于建厂水源:临近河流、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充足②经济因素市场:人口稠密或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对市场指向工业更明显)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流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便利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密集型工业技术:科教发达或临近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劳动力素质高──技术密集型农业基础:临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基础雄厚或农业发达③社会因素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国家政策变化(解决就业的工厂设在不盈利的区位;为缩小经济差距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国防安全:某时期国防需要个人行为(或偏好):如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工业惯性:考虑搬迁费用或政府的影响或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④环境因素风向: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口地带,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地带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区;自来水厂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距离居民区、农田的远近:占地面积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的边缘或近郊地区;严重污染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或郊外生态环境:工业布局应远离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相关高中地理知识点:城市地域结构和城市功能分区的区位、特征及影响因素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形成原因(一)城市功能区的含义:城市的各项经济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通达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项活动之间必然要发生竞争,并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区。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目录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高中地理知识点学习高中地理的方法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1.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②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⑶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国的侨乡之一。
2.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⑴工业化的推进:①第一阶段:1979—1990年,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②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
3.问题与对策⑴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
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1.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德国鲁尔区)1)鲁尔区兴起的区位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②水陆交通便利;③水源充足④市场广阔等。
2)鲁尔区衰落的原因:①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②新技术革命的冲击;③环境污染严重;④工业结构单一。
3)鲁尔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对原有企业进行集中化改造;③治理环境污染;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⑤发展科技和高等教育。
高一地理知识点-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doc
高一地理知识点-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科类的学科,因此需要大家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家的地理学习水平,为了帮助大家掌握好高一地理知识点,下面为大家带来高一地理知识点-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
1、工业联系①生产上的联系:有投入产出的关系工业生产的过程复杂,工序繁多,往往需要经过多家工厂的加工才能完成一种产品的生产过程。
因此,在这些工厂之间就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
一家工厂生产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这两家工厂之间就形成了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②非生产上的联系:如地理空间上的联系布局在同一个工业区内,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形成了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建立在这种工业联系基础上的。
2、工业集聚(1)形成: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2)工业集聚可获得效应:①工业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②工业集聚还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例如,为了充分利用运输设备,运输量大的工业企业往往在港口和铁路枢纽附近集聚;为了共同利用廉价的能源,减少能源成本,耗电最大的冶金工业,会在大型水电站或火电站附近集聚等等。
3、工业地域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地域: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之为工业地域。
工业地域形成的两种情况: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
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如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A、把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密切的工厂布局在一起。
B、先建成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形成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业联系。
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建成的。
高中地理 农业、工业 知识点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农业的区位: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即农业的区位因素。
二、各农业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自然因素:(1)气候:a、不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如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我国南蔗北菜等。
b、影响耕作制度,如我国东北西北一年一熟,华北两年三熟,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华南地区一年三熟。
(2)地形:a、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b、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布,使农作物分布随海拔而有所不同.(3)土壤: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如茶树适宜酸性土壤生长。
2、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2)交通运输:商品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3)劳动力:农业所需要的劳动力的素质和数量呈反比;(4)政策:我国的土地流转政策将有利于我国农业的规模发展;(5)科技:科技对自然条件的利用和改造,如塑料大棚、玻璃温室等;农业良种的培养,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农业运输条件、农产品的保鲜技术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等.3、地理环境的变化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如修筑梯田、玻璃温室等;保鲜技术,冷冻船出现,使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农业地域类型1、季风水田农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2)区位条件:a、夏季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b、平坦的地形,一般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等;c、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3)特点:a、小农经营(规模小)b、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c、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d、水利工程量大;(4)发展措施:扩大规模,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加大科技投入。
2、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国家: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2)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3)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4)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a、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b、便利的交通运输;c、地广人稀;d、高度发达的工业;e、先进的技术;f、商品率高;3、大牧场放牧业(1)分布及放牧牲畜品种:干旱、半干旱气候面积广大地区;美国、阿根廷大牧场牧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大牧场养羊;(2)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3)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a、气候温暖,天然草场优良;b、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c、距海港近(布宜诺斯艾利斯),促进牧场的商品经营;(4)发展措施: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总结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1、工业的概念及分类(1)概念: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2)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按产品性质: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服务)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服务)2、主要的区位因素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
目的:低投入、高产出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五种主导型工业类型的特征工业类型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原料指向型工业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接近原料产地市场指向型工业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接近消费市场动力指向型工业电解铝、冶金、化学等重工业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厂)廉价劳动力指向型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等工业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3、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1)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共同区位优势: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区别:鞍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宝钢——接近消费市场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近铁型(原料导向型)----临海型(市场导向型)(2)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3)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如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 工业惯性等4.2工业地域的形成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1)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产出的联系)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
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
第二种时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 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汽车组装厂、生产流水线。
(2)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3)信息上的工业联系2、工业集聚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高中地理知识点:工业
高中地理知识点:工业⑴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原因:①本土资源匮乏,工业原料需大量进口;②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③沿海为平原,利于建厂;④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进出口。
⑵埃及的经济支柱:石油、运河、侨汇、旅游.⑶新加坡的经济支柱:炼油、造船、电子电器、海上钻井平台制造.⑷工业集聚:①传统工业区:集聚原因:由于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很强,工业集中布置可产生集聚效应。
集聚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工业集聚导致企业间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②新兴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在地区分布上常具有较为显著的地区集群特点的好处是: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联系和协作。
⑸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区位分析:①大批廉价劳动力;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③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④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⑤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①以中小企业为主;②轻工业为主;③生产过程分散;④资本集中程度低;⑤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不同点:①企业之间相互竞争;②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①重视专业分工,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②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③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④形成规模生产;⑤树立品牌意识;⑥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⑦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⑹“硅谷”: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区位分析: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社会经济因素:①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②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③军事定货(美国硅谷)。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工业联系:(
1)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的联系;
(2)为了共同利用当地的基础服务设施(例如道路、电力、通信),或共同利用廉
价的劳动力等而产生的空间联系。
(3)信息联系:如计算机联网。
工业的科创和集中
(1)工业集聚:
①促进作用:不断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利润,提升规模效益。
②传统工业:一些运输量大的协作工厂集聚在专业化工厂附近,形成专业化生产集聚
区域。
③新兴工业:协作工厂地理上紧邻,并吻合用户、及时意见反馈信息,构成新兴工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分散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域内。
(2)工业分散:
①原料(或零部件)及产品的运输量较小,甚至可以空运例如:电子元器件供应厂与装
配厂。
②复杂产品原料零部件由许多工厂供应,每一种零部件销售到许多地区,为减少市场
上交易费用,形成跨国或跨地区的企业。
跨国公司根据市场、原料或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
寻找最优区位。
汽车生产的全球化最为典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工业
特点:地域上的灵活性,季节上的连续性
投入要素:自然条件(土地、水源、能源、原料等)和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资金、设备、技术等)
产出要素:工业产品和工业“三废”
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分布就世界而言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少数国家,就国家而言主要集中分布在少数地区和少数城市
由于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原料和劳动力对工业投入发生了变化,工业所
采用的原料种类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而且对原料的利用率及加工深度不
断提高,所以对原料的投入减少,对劳动力的知识、技术的投入逐步加大,如
50年代扩建的鞍钢和现在的宝钢等企业
生产方式:由大批量、标准化到中小批量定制式
①按照工业的投入要素分类
②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