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第九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分为中络中
经、中腑中脏。治疗上多采用疏风祛邪、扶助正气为主。
④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开始突出“内风”立论
⑤《丹溪心法》主张中风的病因是“湿痰生热”
⑥王履提出“真中”“类中”,指出“因于风者,真中风也;
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 ⑦张景岳倡导“非风”之说,认为中风发生是“内伤积损”。 ⑧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 所致,创立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偏瘫至今仍然是临床常 用的方剂。
效。
④《外科正宗· 瘿瘤论》指出瘿瘤主要由气、痰、瘀壅结而成,采 用的主要治法是“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散坚”,当
中记载的海藻玉壶汤等方剂,至今仍然为临床治疗瘿病常用方
剂。
病因:①情志内伤②饮食及水土失宜③体质因素 病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 病位:肝脾,后期涉及心 病性:初起以实证居多,病久由实转虚以阴虚、气虚为主, 或虚实夹杂证
治疗原则:
①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②中脏腑:闭证——治疗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邪热; 脱证——救阴回阳固脱 ③恢复期以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扶正祛邪,标 本兼顾
对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除药物外还要配合针灸提高疗效。 对于中年以上,经常出现头痛、眩晕、肢麻以及一时性语 言不利等,多属中风先兆,要加强防治。 饮食宜清淡,禁烟酒、保持心情舒畅。 对于已发生中风应加强护理,中脏腑昏迷要密切关注病情, 注意面色、呼吸、汗出变化,防止向脱证转化; 恢复期加强对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进行各种康复锻炼,
病因:①情志不遂 ②年高肾虚 ③病后体虚
④饮食不节 ⑤跌仆损伤,瘀血内阻 病机:虚证——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 实证——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病位:头窍,与肝、脾、肾相关 病性:以虚证为多
鉴别:①鉴别中风与眩晕 中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醒来后常表现为口舌歪斜、半
身不遂等
眩晕:严重会出现昏仆,但不兼有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 舌歪斜等。 部分中风病人,是以眩晕、头痛作为先兆表现。 ②鉴别眩晕和厥证
遂、口眼歪斜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症状。
④中风和痿证都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 痿证:起病慢,病程长,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多 见,起病无神昏,而中风起病常有昏迷。中风后半身不遂 日久不能恢复,也可出现肌肉瘦削、筋脉弛缓的痿证表现。
⑤中风和痫证都是突然起病,出现昏迷倒地 痫证: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昏仆倒地常伴有口中怪声, 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痫病神昏多是短暂的,可以自行 苏醒,醒后如常人,不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 状。
辨证要点: ①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意识清楚、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病情轻 中脏腑:昏不知人,甚至昏糊、迷蒙,伴肢体不用,病情重。 ②中脏腑要辩证闭证或脱证
闭证:属实,邪气内闭清窍,出现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禁
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 脱证:属虚,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表现为神志昏聩 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 自遗、鼻息低微
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
在短时内苏醒,严重可能一厥不复导致死亡。
辨证要点:①辨相关脏腑(肝、脾、肾)
②辩标本虚实
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预防眩晕发生:饮食有节,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
中年以上,阴虚阳亢,风阳上扰出现眩晕可能是中风晕厥的
先兆。要警惕“眩晕乃中风之渐”,这一型眩晕如果肝阳过
眩晕
概念: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指头晕甚至感觉自身或外界 景物旋转。眩和晕常同时并见,统称为“眩晕”。眩 晕轻症闭目自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 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等,甚至昏倒。
沿革: ①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为“眩冒”,认为眩晕由肝所主,眩晕的 发生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 ②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心下又支饮, 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③《丹溪心法· 头眩》提出:“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兼补气 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或动。”强调“无痰则不作眩”。 ④《景岳全书· 眩运》指出:“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 标。”“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 耳。”张景岳强调的是“无虚不作眩”。
亢,阳亢化风,可夹痰夹火,走窜经络,出现眩晕头胀、面
赤头痛、肢麻震颤,甚至昏倒等症状,要警惕中风的可能。
中风
概念: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 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轻的可以没有昏仆而仅有半身不 遂及口眼斜等症状。
沿革:
①《内经》中没有中风的病名,根据中风发病的不同阶段有
不同的记载,认识到中风的发生与感受外邪、烦劳暴怒、 体质、饮食有关。 ②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 论。
清,但不伴有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
②厥证与中风都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四肢逆冷、轻者可自行苏醒,醒后没
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③中风和痉证都有昏迷和抽搐的表现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 发病时伴有神昏,痉证的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中风神 昏起病即有,而后出现抽搐。痉证抽搐时间长,没有半身不
配合针灸、推拿、理疗、按摩等。
瘿病
概念:瘿病是因情志内伤、饮食以及水土失宜,以致气滞、 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所引起,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 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沿革: ①晋代《肘后方》首先提出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 ②《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方剂,其 中常用的药物有海藻、昆布、羊靥、鹿靥等含碘的药物。 ③《本草纲目》明确指出黄药子有“凉血降火、消瘿解毒”的功
③闭证当辩阳闭和阴闭 阳闭:闭证中腑,因痰火瘀热,兼身热面赤、气粗鼻鼾、便 秘,舌苔黄腻、舌降而干等。 阴闭:闭证中脏,因痰浊瘀阻,兼有面白唇紫、痰涎壅盛、
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
④辩病期
急性期:发病后二周以内,中脏腑可之一个月;
恢复期:发病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 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
病因:①内伤积损 ②劳欲过度 ③饮食不节 ④情志所伤(以郁怒伤肝为多)⑤气虚邪中 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位: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肝肾阴亏) 病理因素:风、火、痰、气、瘀 病性:本虚标实 (肝肾阴亏,气血衰少是本;风、火、痰、气、瘀为标)
鉴别:中风与口僻、厥证、痉证、痫证、痿证相鉴别 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 为主症 ①中风与口僻都有口眼歪斜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的症状是口眼歪斜,多因正气不足,风 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常伴有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
鉴别:瘿病和瘰疬都是颈部有肿块 不同:瘿病的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瘰疬的肿
块病位在颈项两侧,肿块一般较小,个数不等
辩证要点:①辩在气在血②辨火旺和阴伤 治疗原则:理气化痰、消瘿散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