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第九讲
《中医内科学》课件
Explore the fascinating wor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ternal Medicine.
中医内科学概述
介绍中医内科学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研究内容与应用领域。
1
起源
追溯中医内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艾灸疗法
介绍艾灸疗法的原理和应用,掌 握艾灸的操作技巧。
中医方剂学
学习中医方剂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了解方剂的配伍规律和功效。
草药学
深入了解中草药的特性、功效 和应用,掌握中草药的配伍规 律。
方剂配伍
学习古代名方的配伍方法,了 解各种方剂的功效和适应症。
临床应用
研究方剂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探索方剂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2
研究内容
深入探讨中医内科学所涉及的疾病范围和治疗原则。
3
应用领域
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实际应用,如何辅助治疗疾病。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
探索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核心概念,深入了解中医疾病发生机理。
阴阳观念
解释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中的核心 概念——阴阳。
五行学说
探索五行学说在中医病因病机理 论中的重要作用。
经络理论
了解经络理论对中医疾病发生机 理的解释。
中医病证诊断学
学习中医病证诊断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中医诊断技巧。
望诊
学会通过望诊了解病情,如面色、舌质、舌苔 等。
问诊
掌握正确的问诊技巧,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 等。
切诊
通过摸诊、听诊等手法判断疾病的性质。
闻诊
运用嗅觉判断患者的气味变化,对疾病进行诊 断。
3 中药配伍
了解中药材的分类和特点, 如何鉴别和保存。
中医内科学课件课件
中医内科学课件课件中医内科学课件一、课程简介中医内科学是一门涵盖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综合性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中医内科临床能力。
本课程将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二、教学内容1、内科疾病的病因与病机2、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与常见内科疾病的诊治3、治疗方法的选择与实施4、案例分析与实战经验分享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是教学重点,需要学生掌握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基本理论,并能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
2、治疗方法的选择与实施是教学难点,需要学生熟悉中药、针灸等治疗手段,并能根据不同疾病进行合理选择。
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内科疾病的基本理论。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内科病例,让学生了解疾病的诊治过程,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3、实战经验分享:邀请资深医生进行经验分享,让学生了解内科领域的最新进展。
五、教学资源1、教材:《中医内科学》等教材将作为课程的主要参考书籍。
2、网络资源:推荐相关中医学网站,方便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与资料。
六、作业与考核1、课堂练习:课堂上将提供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期末考试:课程结束后将进行涵盖全部教学内容的期末考试,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拓展阅读与参考文献1、《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将作为拓展阅读材料,以加深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2、参考文献包括《中医内科学》、《中医临床基础》等,为学生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八、教学总结与展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优秀的中医人才贡献力量。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今后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因时治宜
治疗应结合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特点, 考虑用药的原则,称为“因时治宜”。
因地治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考虑治疗 用药的原则,称“因地治宜”。
因人治宜
根据病人年龄、体质、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 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人治宜”。
据证因势利导原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 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急则治其标: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紧急危重的证候,影响 到病人的安危时,就必须先行解决,而后再治疗其本的原则。
缓则治其本: 是指再病情缓和的情况下,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因为表病 产生于本病,本病解决了,标病自然随之而解。
标本同治: 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
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 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
点进行辨证论治
肾系病证:主要按肾阴、肾阳不足的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
3、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⑴ 辨证 ⑵ 辨病 ⑶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二、治疗原则
1、 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2、 审证求机论治原则 3、明辨标本缓急原则 4、 把握动态变化原则 5、顺应异法方宜原则
6、 据证因势利导原则 7、 先期治疗未病原则 8、 重视调摄护理原则
恰当的调护,有利于正气的恢复、邪气的祛除和促进病人 早日康复。忽视调摄护理,不仅会延误康复时间,还会出 现“食复”、“劳复”等情况,以致病情反复,因此,必须重 视调摄护理。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外感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邪气正盛,正气未衰,病较轻浅,可急发散祛邪;
中期阶段——病邪深入,病情加重,更当着重祛邪减其病势; 后期阶段——邪气渐衰,正气未复,既要继续祛除余邪,又要 扶正以祛邪,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ppt课件
辨别病情寒热、虚实 、阴阳等属性
闻诊
听患者声音、语言、呼吸等变化
辨别咳嗽、呕吐、呃逆等症状特点
了解患者情绪及心理状况
问诊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 等
了解起病时间、诱因、病情变化 等
掌握患者饮食、二便、睡眠等情 况
切诊
切按患者脉搏,辨别脉象特征
了解脏腑功能强弱及气血运行 状况
结合望、闻、问诊信息进行综 合分析
03
脏腑辨证方法
介绍根据脏腑病变表现进行辨证的方法,如心虚证、肝 郁证等。
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组成
详细解析十二经脉、奇 经八脉、十五络脉等经 络系统的构成。
经络生理功能
阐述经络在人体生理活 动中的作用,如运行气 血、沟通内外等。
经络病变表现
分析经络功能失调时的 症状表现,如疼痛、麻 木、拘挛等。
经络辨证方法
艾灸治疗
通过燃烧艾叶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 热刺激,达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 的目的。
拔罐治疗
利用罐具的负压吸附在皮肤上,造 成局部充血或瘀血,从而调整机体 功能。
推拿治疗
成人推拿
针对成人内科疾病,运用推、拿 、按、摩等手法进行治疗。
小儿推拿
针对小儿内科疾病,采用轻柔、 和缓的推拿手法,以达到治疗目
的。
中医内科学系列精品 ppt课件
目录
• 中医内科学概述 • 中医内科学基础理论 • 中医内科学诊断方法 •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 中医内科学常见病症及辨证施治 • 中医内科学养生与保健
01 中医内科学概述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 、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 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 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点
详细介绍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02
经络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阐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部位及生理功能。
03
脏腑经络理论在中医内科学中的应用
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指导疾病的辨证论治。
气血津液理论
气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与功能
阐述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来源及生理功能。
辨别患者语声、呼吸、咳嗽等声音变化
02
嗅气味
分辨患者口、鼻、体等气味异常
问诊
01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等基本情况 02 了解患者饮食、睡眠、二便等生活状况 02 掌握患者情绪、精神、体力等心理社会因素
切诊
脉诊
通过切按患者脉搏,了解脉象变化,判断病情吉 凶和预后
按诊
通过触摸患者胸腹、四肢等部位,了解局部冷热、 软硬、压痛等异常变化
04
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01 中药汤剂
根据病情和体质,选用适当的中药组方,加水煎 煮后服用,以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
02 中成药
将中药加工成丸、散、膏、丹等剂型,方便携带 和服用,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03 中药注射剂
将中药提取物制成注射剂,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 给药,用于急重症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
咳嗽
风寒袭肺
风燥伤肺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表证。舌苔薄 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 肺止咳。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舌红 少苔或无苔。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 咳。
风热犯肺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 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黄,咳时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225P)
喘证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12/1/2020
概述
一、定义:
是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 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 动,不能平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12/1/2020
二、 源流
(一)病名 1.喘证首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2.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中的“上气”即是
中医内科学总论
12/1/2020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
及范围、演变
定义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
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 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 、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 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 学科。 12/1/2020
中医内科学包含了古代所称的“ 大方脉” 、“杂医” 等内容,它 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 经验,同时又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科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 术、新进展,在中医学尤其临床学 科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12/1/2020
性质
是临床专业课,是中
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 学科的基础。其水平 很 大程度上反映了中 医 临床水平的发展水平。
12/1/2020
范围
《伤寒论》 《温病学》
《金匮要略》
以及后世以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
病理指导辨证施治的论著等。
外感
内伤
12/1/2020
演变
内科急症、热病、脑病、 肺病、心病、脾胃病、肝胆病 、肾病、老年病、肿瘤等。伤 寒论 、金匮要略与温病学已合 为中医临床基础。
12/1/2020
2.学术理论的创新:
金元四大家
中医内科笔记重点说课讲解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中医内科古称“疾医”、“杂医”、“大方脉”,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内伤病主要指《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它们主要由七情、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其辨证论治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首先用“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发展。
杂病方面,《景岳全书,杂证谟》主张“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火;叶天土有“久病人络”之论。
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尤其温病学家的成就,如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薛生白的《湿热病篇》对湿热病证的发挥,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变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诸病源候论·瘿候》说:“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咳痰色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咳痰白而粘者属阴虚、属燥;咳痰清稀透明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状者,属风痰咳嗽;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咳吐铁锈色痰或痰中带血或血痰,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咯吐脓血腥臭痰,则为热壅血瘀之肺痈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痛。
中医内科学课件精选
中医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理论
深入研究阴阳五行理论对中医 内科学的应用和意义。
经络与穴位
探索中医理论中经络与穴位的 重要性和作用。
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介绍中医诊断方法包括望诊、 闻诊、问诊和切诊的原理和应 用。
中药学
1 草药与中药材
了解中药学中重要的草药种 类和中药材的用途。
2 炮制与配伍
讲解药材的炮制方法及配伍 规则。
3 中药制剂
介绍中药制剂的分类和应用。
中医诊断学
四诊合参
详细讲解望诊、闻诊、问 诊、切诊四诊合参的步骤 和技巧。
脉诊学
深入研究脉诊学的原理和 诊断方法。
舌诊学
探索舌诊学在中医诊断中 的重要性和应用。
中医治疗学
1
方药治疗
介绍中医内科学中方剂的应用和疗效。
针灸疗法
2
探索针灸疗法对内科疾病的治疗原理
和方法。
3 有效诊断技巧
分享有效的中医内科诊断技巧和经验。
针灸学
经络与穴位
深入研究经络与穴位的重 要性和应用。
针刺方法
介绍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 针刺方法和技巧。
针灸应用
讨论针灸在内科疾病治疗 中的应用和疗效。
五行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了解五行在季节、情绪和色彩 方面的运用。
脉诊学和舌诊学
脉诊学
探索脉搏的不同特征和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应 用。
舌诊学
了解舌苔、舌质和舌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
医案分析与诊断技巧
1 经典医案学习
2 个案分析与讨论
深入学习经典医案,分析病 例中的诊断技巧和治疗策略。
通过个案分析和讨论,提高 诊断能力和疗效。
3
药膳食疗
《中医内科学课件》
各种常见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涉及到多种疾病类型,如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 统疾病等。我们将探索并学习如何应对这些常见的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的病因病机观
中医内科学通过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了解病在体内的生成、发展和变化规 律,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
中医内科学采用多种诊断方法,如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通过综合分析 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确定疾病的证候和辨证施治的方法。
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治疗疾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针灸、中药、按摩等。针对患者 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促进身体的自我调节和恢复。
中医内科学的预防与保健
中医内科学注重疾病的预防与保健,包括调摄饮食、锻炼、养生等方面。通 过改善生活方式和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结论和要点
通过学习《中医内科学课件》,我们将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能够更好地应对常见内科疾病,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希望大家能够享受这 个学习过程,并从中受益匪浅!
中医内科学课件
欢迎来到《中医内科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预防与保健。让我们 一起开始这个令人激动的学习旅程吧!
什么是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是研究内科疾病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保健方 法的科学。它综合运用中医的观察、问诊、种诊和望诊等方法,针对各种常 见的内科疾病进行综合治疗。
2024年中医内科学(课件)课件
中医内科学(课件)课件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经络、气血、阴阳等方面的病理变化及其防治规律。
本课件旨在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常见病证及其治疗方法,帮助学习者系统地掌握中医内科知识。
一、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1.脏腑经络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内脏与经络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
内脏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经络则是连接内脏、运行气血的通道。
脏腑经络学说揭示了人体内脏、经络、气血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理论。
阴阳代表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五行(金、木、水、火、土)则代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生克关系。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人体内脏、经络、气血等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均可用阴阳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
3.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机制及其演变规律。
中医认为,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指情志、饮食、劳逸等,外因主要指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
病机则是指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包括病位、病性、病势等。
4.诊断方法中医内科学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观察患者的精神、面色、舌象等;闻诊是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问诊是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切诊是触摸患者的脉象。
四诊合参,全面了解病情,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二、常见病证及其治疗方法1.感冒感冒是感受风邪所致的常见病证。
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等。
治疗方法为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常用药物有银花、连翘、薄荷等。
2.脾胃虚弱脾胃虚弱是指脾胃功能减退所致的病证。
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
治疗方法为健脾益气、和胃消食,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等。
3.肝郁气滞肝郁气滞是指肝气郁结所致的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闷、胁痛、情绪抑郁等。
治疗方法为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川芎等。
《中医内科学》PPT课件
包括血虚、血瘀、血热等 证型。
包括气虚、气陷、气滞等 证型。
气病辨证
津液病辨证 血病辨证
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
六经辨证
以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为纲,根据病邪侵犯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而划分为不同的证型 。
卫气营血辨证
是清代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将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 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四类,表示病变浅深的不同层次或阶段。
特点
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核心, 注重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的 统一,强调因人、因时、因地的 个体化治疗。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内科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唐、宋金元、明清等各 个历史阶段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 床实践经验。
现状
近年来,中医内科学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不断与现代 医学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和科研成果。同时,中 医内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强,为世界医学的发展 做出了重要贡献。
方剂组成原则和配伍技巧
方剂组成原则
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君药治病求本,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佐 药协助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使药调和诸药。
方剂配伍技巧
包括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通过合理的药物配 伍,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
方剂变化与加减
根据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对方剂进行灵活加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 果。
针灸注意事项和禁忌症说明
针灸前准备
说明针灸前的患者准备、环境 准备及医者自身准备事项。
针灸禁忌症
详细介绍针灸的绝对禁忌症和 相对禁忌症,以避免不必要的 医疗风险。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
2024版中医内科学专题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专题ppt课件contents •中医内科学概述•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常见疾病辨证论治举例•经典方剂介绍及临床应用•现代研究进展与前景展望•实践操作与技能培养目录01中医内科学概述中医内科学定义与特点定义中医内科学是研究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点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注重辨证论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中医内科学发展历程古代中医内科学发展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形成,奠定了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
近现代中医内科学发展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内科学不断吸收现代医学成果,推动学科创新发展。
当代中医内科学发展在传承精华的基础上,加强与现代医学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内科学国际化进程。
1 2 3中医内科学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弥补现代医学在某些方面的不足。
补充现代医学不足中医内科学拥有丰富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如中药、针灸、推拿等,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提供多样化治疗方法中医内科学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理念有助于推动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推动医学模式转变中医内科学在现代医学中地位02中医内科学理论体系阐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如心主血脉、肝主疏泄等。
脏腑功能特点经络系统构成脏腑经络联系介绍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经络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阐述脏腑与经络在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方面的密切联系。
030201脏腑经络学说解释气在中医学中的含义,如元气、宗气、营气等。
气的概念与分类阐述血的生成过程及在脉管中的运行规律。
血的生成与运行介绍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及调节机制。
津液代谢与调节气血津液理论分析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外感六淫探讨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内伤情志对脏腑气血的影响。
内伤七情阐述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导致疾病发生的机理。
中医内科学(精)ppt课件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01
经验教训分享
02
重视经典案例的学习与传承 ,不断挖掘其中的治疗智慧
。
03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和
有效性。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 注重医者的自身修养和医德医风的培养,以更好地为 患者服务。
经验教训分享及启示意义
01
启示意义
02
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 方法,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02
配伍禁忌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具有相应功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注意药物的性味 归经及毒副作用。
避免使用相互作用的药物,以免产生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如“十八 反”、“十九畏”等药物配伍禁忌必须严格遵守。同时,注意中西药 联用的合理性及安全性问题。
05
现代医学在中医内科学中 的应用
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价值
特点
中医内科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强调整体观念 和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差异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 原则。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中医内科学起源于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和诊疗方法。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内科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 献。
探讨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为防治疾病提供理论指导。
挖掘和整理中医内科学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推动学科 的创新和发展。
任务:中医内科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研究疾病的辨证施治方法,提高临床疗效。
培养高水平的中医内科学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 供人才保障。
02
中医内科学基本理论
中医内科学课件课件
中医内科学课件课件中医内科学课件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
本课件将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一、中医内科学概述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人体内脏器官疾病。
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经络学说等。
它强调“以病人为本”,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调节,与西医内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诊疗理念有所不同。
二、中医内科学常见疾病中医内科学涉及众多疾病,其中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等。
以下将针对一些常见的疾病进行详细介绍。
1. 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中医内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它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
中医内科学认为这些疾病的发生是由于心脏、脑血管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2.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常见的有胃炎、胃溃疡、胃病等。
中医内科学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进行个体化治疗。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养、中药治疗、针灸疗法等。
3.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等。
中医内科学认为这些疾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体质因素和饮食习惯等有关。
治疗主要采用中药治疗、针灸疗法等。
4. 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包括尿路感染、肾结石、慢性肾炎等。
中医内科学通过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的体质和具体症状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针灸疗法等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三、中医内科学治疗方法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和饮食调养等。
以下将对这些治疗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1. 中药治疗中医内科学的治疗重点是用中药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畅通。
中药的使用需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调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调整气血运行,改善疾病症状。
中医内科学(全105集)
中医内科学(全105集)01.总论中医内科学含义及范围、发展概况、病的命名和分类及特点、辨证基本规律•02.各论第一章:肺系疾病。
感冒(一)•03.感冒(二)•06.咳嗽(二)•07.咳嗽(三)、肺痨(一)•08.肺痨(二)•09.哮病(一)•10.哮病(二)•11.哮病(三)•12.哮病(四)、喘证(一)•13.喘证(二)•14.喘证(三)、肺痈•15.肺胀(一)•16.肺胀(二)•17.肺胀(三)•18.第二章:心系病证(概述)。
心悸(一)•19.心悸(二)•20.心悸(三)•21.胸痹(一)•22.胸痹(二)•23.不寐(一)•24.不寐(二)•25.不寐(三)、痫病和癫狂(一)•26.痫病(二)•27.痴呆和健忘(一)•28.痴呆(二)•29.厥证(一)•31.第三章:脾胃系病证。
胃痛(一)•32.胃痛(二)•33.痞满(一)•34.痞满(二)•35.呕吐(一)•36.呕吐(二)•37.呕吐(三)、噎膈(一)•38.噎膈(二)•39.呃逆(一)•40.呃逆(二)•41.腹痛(一)•42.腹痛(二)•43.泄泻(一)•44.泄泻(二)•45.痢疾(一)•46.痢疾(二)•47.痢疾(三)、便秘(一)•48.便秘(二)•49.便秘(三)•50.第四章:肝胆病证。
胁痛•51.黄疸(一)•52.黄疸(二)•53.黄疸(三)•54.积聚•55.臌胀(一)•56.臌胀(二)•57.头痛(一)•58.头痛(二)•59.眩晕(一)•61.中风(一)•62.中风(二)•63.中风(三)•64.中风(四)•65.中风(五)、瘿病(一)•66.瘿病(二)、疟疾•67.第五章:肾系病证。
水肿(一)•68.水肿(二)•69.水肿(三)•70.淋证(一、概述有缺)•71.淋证(二)•72.淋证(三)•73.癃闭(一)•74.癃闭(二)、阳痿(一)•75.阳痿(二)•76.遗精(附:早泄)•77.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①内伤积损 ②劳欲过度 ③饮食不节 ④情志所伤(以郁怒伤肝为多)⑤气虚邪中 病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位: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肝肾阴亏) 病理因素:风、火、痰、气、瘀 病性:本虚标实 (肝肾阴亏,气血衰少是本;风、火、痰、气、瘀为标)
鉴别:中风与口僻、厥证、痉证、痫证、痿证相鉴别 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不利 为主症 ①中风与口僻都有口眼歪斜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的症状是口眼歪斜,多因正气不足,风 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常伴有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
效。
④《外科正宗· 瘿瘤论》指出瘿瘤主要由气、痰、瘀壅结而成,采 用的主要治法是“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散坚”,当
中记载的海藻玉壶汤等方剂,至今仍然为临床治疗瘿病常用方
剂。
病因:①情志内伤②饮食及水土失宜③体质因素 病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 病位:肝脾,后期涉及心 病性:初起以实证居多,病久由实转虚以阴虚、气虚为主, 或虚实夹杂证
③闭证当辩阳闭和阴闭 阳闭:闭证中腑,因痰火瘀热,兼身热面赤、气粗鼻鼾、便 秘,舌苔黄腻、舌降而干等。 阴闭:闭证中脏,因痰浊瘀阻,兼有面白唇紫、痰涎壅盛、
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
④辩病期
急性期:发病后二周以内,中脏腑可之一个月;
恢复期:发病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 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
鉴别:瘿病和瘰疬都是颈部有肿块 不同:瘿病的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瘰疬的肿
块病位在颈项两侧,肿块一般较小,个数不等
辩证要点:①辩在气在血②辨火旺和阴伤 治疗原则: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③《金匮要略》认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分为中络中
经、中腑中脏。治疗上多采用疏风祛邪、扶助正气为主。
④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开始突出“内风”立论
⑤《丹溪心法》主张中风的病因是“湿痰生热”
⑥王履提出“真中”“类中”,指出“因于风者,真中风也;
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 ⑦张景岳倡导“非风”之说,认为中风发生是“内伤积损”。 ⑧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 所致,创立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偏瘫至今仍然是临床常 用的方剂。
辨证要点: ①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意识清楚、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病情轻 中脏腑:昏不知人,甚至昏糊、迷蒙,伴肢体不用,病情重。 ②中脏腑要辩证闭证或脱证
闭证:属实,邪气内闭清窍,出现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禁
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 脱证:属虚,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表现为神志昏聩 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 自遗、鼻息低微
配合针灸、推拿、理疗、按摩等。
瘿病
概念:瘿病是因情志内伤、饮食以及水土失宜,以致气滞、 痰凝、血瘀壅结颈前所引起,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 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沿革: ①晋代《肘后方》首先提出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 ②《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方剂,其 中常用的药物有海藻、昆布、羊靥、鹿靥等含碘的药物。 ③《本草纲目》明确指出黄药子眩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指头晕甚至感觉自身或外界 景物旋转。眩和晕常同时并见,统称为“眩晕”。眩 晕轻症闭目自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 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等,甚至昏倒。
沿革: ①眩晕最早见于《内经》,称为“眩冒”,认为眩晕由肝所主,眩晕的 发生与髓海不足、血虚、邪中等多种因素有关。 ②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心下又支饮, 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③《丹溪心法· 头眩》提出:“头眩,痰夹气虚并火,治痰为主,兼补气 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或动。”强调“无痰则不作眩”。 ④《景岳全书· 眩运》指出:“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而酌兼其 标。”“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 耳。”张景岳强调的是“无虚不作眩”。
治疗原则:
①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②中脏腑:闭证——治疗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邪热; 脱证——救阴回阳固脱 ③恢复期以及后遗症期,多表现为虚实夹杂,扶正祛邪,标 本兼顾
对于中风后遗症的治疗除药物外还要配合针灸提高疗效。 对于中年以上,经常出现头痛、眩晕、肢麻以及一时性语 言不利等,多属中风先兆,要加强防治。 饮食宜清淡,禁烟酒、保持心情舒畅。 对于已发生中风应加强护理,中脏腑昏迷要密切关注病情, 注意面色、呼吸、汗出变化,防止向脱证转化; 恢复期加强对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进行各种康复锻炼,
病因:①情志不遂 ②年高肾虚 ③病后体虚
④饮食不节 ⑤跌仆损伤,瘀血内阻 病机:虚证——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 实证——风、火、痰、瘀扰乱清空 病位:头窍,与肝、脾、肾相关 病性:以虚证为多
鉴别:①鉴别中风与眩晕 中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醒来后常表现为口舌歪斜、半
身不遂等
眩晕:严重会出现昏仆,但不兼有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 舌歪斜等。 部分中风病人,是以眩晕、头痛作为先兆表现。 ②鉴别眩晕和厥证
清,但不伴有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
②厥证与中风都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四肢逆冷、轻者可自行苏醒,醒后没
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等表现。
③中风和痉证都有昏迷和抽搐的表现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 发病时伴有神昏,痉证的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中风神 昏起病即有,而后出现抽搐。痉证抽搐时间长,没有半身不
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特征,发作后可
在短时内苏醒,严重可能一厥不复导致死亡。
辨证要点:①辨相关脏腑(肝、脾、肾)
②辩标本虚实
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预防眩晕发生:饮食有节,保持心情舒畅、注意劳逸结合
中年以上,阴虚阳亢,风阳上扰出现眩晕可能是中风晕厥的
先兆。要警惕“眩晕乃中风之渐”,这一型眩晕如果肝阳过
亢,阳亢化风,可夹痰夹火,走窜经络,出现眩晕头胀、面
赤头痛、肢麻震颤,甚至昏倒等症状,要警惕中风的可能。
中风
概念:中风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斜, 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轻的可以没有昏仆而仅有半身不 遂及口眼斜等症状。
沿革:
①《内经》中没有中风的病名,根据中风发病的不同阶段有
不同的记载,认识到中风的发生与感受外邪、烦劳暴怒、 体质、饮食有关。 ②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 论。
遂、口眼歪斜等症状。
④中风和痿证都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 痿证:起病慢,病程长,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多 见,起病无神昏,而中风起病常有昏迷。中风后半身不遂 日久不能恢复,也可出现肌肉瘦削、筋脉弛缓的痿证表现。
⑤中风和痫证都是突然起病,出现昏迷倒地 痫证: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昏仆倒地常伴有口中怪声, 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痫病神昏多是短暂的,可以自行 苏醒,醒后如常人,不伴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 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