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复习资料

中医内科复习资料

中医内科学复习摘要1、《素问》病机十九条:( 5 )( 2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 5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 4 )2: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寒凉派”著《素问玄机原病式》“攻下派”著《儒门事亲》“补土派”著《兰室秘藏》、《脾胃论》“滋阴派”,著《格致余论》、《丹溪心法》。

吴又可:明代,著《瘟疫论》,是最早的传染病专著,提出“戾气”感染人体途径是口鼻而入。

著《温热伦》,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 ,创造了“察舌、验齿、辨别斑疹与白涪”的方法。

著《温病条辨》,创立了“三焦辨证”。

论述了“风温” 、“温热”、“瘟疫”等九种温病的治法,并提出了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

著《湿热条辨》对湿温病进行了探讨。

:著《温热经纬》,将温病分为新感和伏气二类进行辩证施治。

5、元代6: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创立了“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学说。

7、明:著《内科摘要》是我国最早用“内科”命名的医书。

891011、国家(宋代)颁行的大型方书有《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

12、明清著作:《医林《医宗金鉴》《金匮翼》13、新中国著作:《论医集》。

14、中医内科治疗原则:①调节整体平衡②审证求机论治③辨明标本缓急④把握动态变化⑤顺应异法方宜⑥据证因势利导⑦先期治未病⑧重视调摄护理。

1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个体的不同,或处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病理变化不同,所表现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同。

1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形成相同的证候时可以采取相同的治法。

1718以表里上下为纲,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五种类型,又根据五脏发病的机制及证候将水肿分为心水、肝水、肺水、脾水、肾水,,为其后水肿病辨证奠定了基础,在治疗上又倡导温脾暖肾之法。

中医内科学___复习资料.doc

中医内科学___复习资料.doc

感冒1、概念,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2、时行感冒,时行感冒为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它病。

3、感冒的证治分类,证型,治疗原则,方药概念,证治分类,证型,治疗原则,方药喘证概念,喘即气喘、喘息。

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者谓之喘证。

喘证与哮病的鉴别一、辨证要点1・喘证的辨证首当分清虚实:二、治疗原则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证治分类,证型,治疗原则,方药孳病概念,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1.哮病与喘证的鉴别二、治疗原则“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

平时应扶正治本: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采取补帅、健脾、益皆等法,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证治分类,证型,治疗原则,方药肺胀概念,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叩,肮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出现神昏、痉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

肺痈肺痈的病理演变过程,可以随看病情的发展、邪正的消长,表现为初(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夏期等不同阶段。

溃脓期是病情顺与逆的转折点肺皆肺捞的致病因素,不外内外两端_外因系指痹虫传染'内因系指正气虚弱十两者往往丑为因果。

心悸概念,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为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一、病因辨标本虚实心悸的辨证应分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第一章外感病证(病机:外邪侵表,正邪相争,脏腑功能失常)感冒概念: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病因病机:感冒的主要病因为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随季节不同,风邪常兼挟风寒、风热、暑湿而致病,病位在肺卫,病机为邪从皮毛、口鼻而入,犯及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属表实之证。

临床表现:常呈多样化,卫表不和可见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肺失宣肃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

在辨证时,有风寒、风热、暑湿之区别;有普通感冒、时行感冒之不同。

治疗原则是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则多偏重于清热解毒。

外感发热概念: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机:正邪相争,阳胜则热主要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泄气,养阴益气。

湿阻多发于夏令梅雨季节。

本病湿邪为患,病位于脾胃,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受阻,运化不利。

湿阻的治疗原则是祛湿健脾。

化湿、燥湿、利湿为重要治疗方法。

痢疾概念: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位病机:痢疾病位在肠腑,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

痢疾的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疟疾概念:由于疟邪侵袭人体,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病因病机治疗:感受疟邪为病因,疟邪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与营卫相搏则作,与营卫相离则止,再次与营卫相搏则引起再一次发作。

祛邪截疟为治疗原则。

第二章肺病证(肺气亏虚、阴津亏耗、寒邪犯肺、邪热乘肺、痰浊阻肺)咳嗽肺气不清,失于肃降,发为咳嗽。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一)肺系病证感冒1.感冒有何临床表现?其治疗原则是什么?感冒的临床表现,初期一般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声重、恶风,继则发热、咳嗽、咽痒或痛、头痛、身楚不适等。

感冒属表实证,治疗取解表达邪为原则,表虚证应扶正与解表并施2.感冒的病因以何邪为主?并述其病机变化。

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

以风邪为主因,夹时令之气,或非时之气而伤人。

其主要病机变化,因风性轻扬,多犯上焦,风邪侵袭,从口鼻、皮毛而入,肺卫首当其冲,以致肺卫不和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肺失宣肃而见鼻塞、流涕、咳嗽、咽痒或痛。

1.宋某,男,40岁,2000年7月22日初诊,症见:发热,微恶风,汗少,周身疼痛,头重如裹,鼻塞流浊涕,咳嗽痰粘,心烦,口渴不多饮,胸闷,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诊断:感冒辨证分型:暑湿证证候分析:患者感受当令之暑邪,署多夹湿,每多署湿并重。

暑湿伤表,表卫不和,故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痛;风暑夹湿上犯清空,则头晕重胀痛;署热犯肺、肺气不清,故咳嗽痰粘,鼻流浊涕;署热内扰,热灼伤津,则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湿热中阻,故心烦,口渴不欲饮,舌苔薄黄腻,脉濡数,为暑热夹湿之证。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香薷12 厚朴10 扁豆20 银花15连翘15 藿香10 佩兰15 鲜荷叶302.李某,女,45岁,患者素体虚弱,常易感冒,甚至不能间断,前两天又发,曾服辛温解表的中药未愈,现头痛、鼻塞流涕,咳嗽频,动则气促,不发热,恶风寒较甚,周身酸痛,便溏,舌淡苔白脉浮大无力。

诊断:感冒证型:气虚证证候分析:患者素体不足,气虚托送无力,邪不易解,故反复感冒,卫气不固,外感风寒,卫阳被郁,故见恶寒重,无汗,风寒上受,肺气不宣而见鼻塞流涕,咳嗽,神疲乏力,便溏,舌质淡边齿印,脉无力,均为气虚之象。

治法:益气解表方药:参苏饮加减人参15 茯苓20 甘草5 苏叶12葛根30 前胡15 枳壳15 桔梗15陈皮10 木香10咳嗽1.简述咳嗽与哮病、喘证的鉴别点。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兼症:失眠为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苔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2、证机概要:痰浊停聚,郁久化火,痰火扰心,心神不安。
3、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4、例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5、常用药:
黄连、山栀——苦寒泻火,清心除烦;竹茹、半夏、胆南星、全栝蒌、陈皮——清化痰热、和胃降逆;生姜、枳实——下气行痰;远志、菖蒲、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宁心安神。
兼症:食少,心烦口干,至夜转剧。
舌脉:舌红绛少津,苔腻或花剥,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津血热,脉络受损,大肠失职。
3、治法:坚阴泄热,扶正止痢。
4、主方: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
5、常用药:
黄连、黄芩、阿胶——清热坚阴止痢;芍药、甘草、当归——养血和营,缓急止痛;少佐干姜——制芩连苦寒太过;可加瓜蒌——润肠而滑利气机
苔脉:舌淡红,脉细弱。
2、证机概要: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3、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4、例方:归脾汤加减。
5、常用药:
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三)阴虚火旺
1、症状:
舌脉: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
2、证机概要: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
3、治法:温中清肠,调气化滞。
4、主方:连理汤加减。
5、常用药:
人参、白术、干姜、茯苓、甘草——温中健脾;黄连——清除肠中湿热余邪;枳实、木香、槟榔——行气化滞;
四、 积聚
(一)聚证
1.肝气郁结证
(1)症状:
舌苔脉象:舌苔薄,脉弦,舌有紫斑或紫点。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这些疾病的方法和原则。

在中医内科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非常广泛,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一些中医内科学的复习资料。

一、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内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其中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

在复习这些知识时,我们可以结合经典的中医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深入理解中医的基本原理。

同时,我们还可以参考一些现代的中医内科学教材,如《中医内科学》、《中医诊断学》等,系统地学习中医内科学的理论知识。

二、临床实践经验中医内科学的学习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临床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诊疗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一些典型的病例,学习中医内科学的诊疗方法和经验。

此外,我们还可以参考一些中医内科学的临床指南,如《中医内科学临床指南》等,了解不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三、中西医结合在复习中医内科学时,我们还可以结合西医的知识,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学习。

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等。

通过学习西医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诊疗能力。

四、疾病分类和常见病症中医内科学涉及的疾病非常广泛,包括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这些疾病进行分类,学习它们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同时,我们还需要重点掌握一些常见病症,如感冒、胃炎、高血压等,了解它们的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

五、中医内科学的发展与研究中医内科学作为一门学科,一直在不断发展与研究。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一些中医内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了解中医内科学的前沿领域和研究方向。

同时,我们还可以参加一些中医内科学的学术会议和讲座,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涉及中医内脏病学、中医病证三要素、中医证候辨析、中医辨病治病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内容的掌握对于从事中医内科工作的从业者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复习资料,供读者参考。

一、中医内脏病学中医内脏病学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肝病、胆病、脾病、胃病、肺病、心病、肾病等内容。

复习这一部分内容,需要掌握中医内脏的结构、功能、病理变化、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的知识。

在掌握中医内脏病学的基础上,还需要了解相关的常见病症及其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心绞痛、肝炎、胃炎、支气管炎等疾病,需要掌握其临床表现、辨证施治及中药方剂的应用。

二、中医病证三要素中医病证三要素包括病、证、治三方面内容。

其中,病指的是疾病或疾病范畴;证指的是疾病表现及其内在联系;治指的是辨证施治的方法和有效药物。

复习中医病证三要素需要掌握以下的基本概念:辨证、辨病、辨证论治、治则、方药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各种常见病证的辨证施治方法,并深入理解其中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三、中医证候辨析中医证候辨析是指通过对病证的辨证施治,确定病人的证候类型和辨析其病因病机的过程。

掌握这一内容需要对中医证候辨析的原理、方法和技巧进行深入掌握。

同时,还需要广泛涉猎中医学的相关文献和实践经验,学习各种常见病证的具体证候辨析方法,掌握中医治疗的常见处方和用药规律。

四、中医辨病治病中医辨病治病是中医内科学的最终目的,其核心是对病证的准确辨析和治疗的有效实施。

在复习这一部分内容时,需要重点关注中医治疗的四个阶段:辨证、论治、方药、调摄。

此外,还需要对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进行深入理解,包括辨证论治、以病为中心、以人为本、辩证施治等原则,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医治疗的技能和方法。

以上就是中医内科学的复习资料介绍。

综合掌握以上内容,对于从事中医内科工作的从业者来说,将会更加有利于提升自己的临床实践水平和治疗效果。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肺系病证一、感冒(一)风寒束表证:1.症状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兼症: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薄色白苔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3.治法:辛温解表4.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或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加减。

(二)风热犯表证1.症状:主症: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兼症: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苔脉: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法:辛凉解表4.代表方: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三)暑湿伤表证1.症状:主症:夏令感邪,身热汗少,微恶风,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兼症: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粘,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苔脉: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2.证机概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3.治法:清暑祛湿解表4.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本方功能清暑化湿解表。

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

(四)气虚感冒1.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2.证机概要: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袭。

3.治法:益气解表4.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五)阴虚感冒1.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

3.治法:滋阴解表4.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二、咳嗽(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1)症状: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兼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

苔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3)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4)主方:三拗汤、止嗽散加减。

2、风热犯肺证(1)症状: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兼症: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苔脉: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泄泻: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泄出如水样的主证的病症。

多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湿邪内盛所致。

消渴:由于阴方燥热,五脏虚弱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

水肿:由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为头面,眼脸,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哮喘: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

喘证:由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肺肾出纳失常而致的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病证。

哮喘与喘证的鉴别:(1),两者病因病机不同:喘: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情志或劳欲,久病致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所致或肺不主气,肾失摄纳而成。

哮: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而成。

(2),两者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但哮心兼喘,喘未必兼哮。

(3),哮指声响,喉中有哮鸣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

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急促困难,是多种急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惊悸与怔忡鉴别:惊悸发病与情绪因素有关。

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引发。

多为阵发性,实证居多,也有内虚因素。

病来迅速,但病情较轻,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由于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病,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

病来虽渐,病情较重,每属虚证或虚中夹实,不发时亦可见脏腑虚损,惊悸日久不愈,可形成怔忡。

血证:因人体的阴阳平衡失调,造成血液不循环经脉运行,上溢于口、鼻、眼、耳诸窍,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的肌肤之外的病证。

火热偏盛,迫血妄行,气虚失摄,血溢脉外。

治疗原则:治火,实火当清热泻火,虚火当滋阴降火。

治气,实证当清气降气,虚证当补气益气。

治血,实火亢盛,扰动血脉者当凉血止血。

气虚失摄,出血不止者当收敛止血。

淤血阻络,血难归经者当治血止血。

中医内科学重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重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期末复习材料1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伤风:感冒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也称冒风、冒寒。

重伤风:感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

时行感冒:感受时行病毒,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

2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3 哮病: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4 喘证:喘即气喘,喘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位临床特征的病证。

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

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身则发生喘脱。

5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反复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等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6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7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8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9 泄泻:是由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而致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五更泄:因肾阳虚衰,泄泻多发生在黎明前后,五更时分,阴寒正盛而阳气未复,致肾阳更衰釜底无薪,不能温煦腐熟水谷而泻,称五更泻。

脾约:指脾的运化失调,气虚不能化津,致肠中津液不足而大便秘的病证。

10 痢疾: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

是夏秋季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一、感冒(一)风寒束表证:1.症状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兼症: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薄色白苔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3.治法:辛温解表4.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或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加减。

5.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解表散寒;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二)风热犯表证1.症状:主症: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兼症: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苔脉: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法:辛凉解表4.代表方: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5.常用药: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气,化痰利咽。

(三)暑湿伤表证1.症状:主症:夏令感邪,身热汗少,微恶风,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兼症: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粘,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苔脉: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2.证机概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3.治法:清暑祛湿解表4.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本方功能清暑化湿解表。

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

5.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清暑解热;香薷——发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

(四)气虚感冒1.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2.证机概要: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袭。

3.治法:益气解表4.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5.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补气扶正以祛邪;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枳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五)阴虚感冒1.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中内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 C )1、以下哪个不是感冒的常见证型:A、风寒感冒B、风热感冒C、风湿感冒D、暑湿感冒( B )2、下列除哪一项外,均是食少纳呆的病因:A、脾虚B、胃火亢盛C、湿困D、宿食( C )3、患者微恶风寒,发热有汗,头痛,鼻塞涕浊,微渴欲饮,咽红肿痛,咳嗽,痰黄而粘,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方药最适宜的是:A、止嗽散B、麻杏甘石汤C、银翘散D、杏苏散( A )4、治疗痰湿咳嗽的主方是:A、二陈汤B、桑杏汤C、三子养亲汤D、止嗽散( C )5、燥热咳嗽其痰为:A、痰稠胶粘色黄B、痰如白沫量多C、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难出D、痰多易咯( A )6、血府逐瘀汤汤适用心痛何型?A、心脉痹阻B、痰浊痹阻C、气血虚弱D、心肾阳虚( B )7、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主方是:A、归脾汤B、天麻勾藤饮C、补中益气汤D、半夏白术天麻汤( C )8、中风昏倒时,首先应辨清:A、虚证与实证B、阴证与阳证C、闭证与脱证D、寒证与热证( C )9、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头晕,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以下哪方最适宜:A、龙胆泻肝汤B、六味地黄汤C、归脾汤D、朱砂安神丸( A )10、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痫病的临床表现?A、沉默痴呆B、口吐白沫C、两目上视D、口中如作猪羊叫( D )11、心烦多梦,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

以下哪方最适宜:A、龙胆泻肝汤B、六味地黄汤C、归脾汤D、朱砂安神丸( B )12、下列除哪项外,均为癫证的临床表现?A、沉默痴呆B、喧扰不宁C、精神抑郁D、静而多喜( C )13、胃脘胀痛,伴胸闷嗳气,叹息,脉弦。

此属:A、寒邪犯胃B、饮食停滞C、肝气犯胃D、肝胃郁热( A )14、呕吐的基本病机是:A、胃失和降,胃气上逆B、胃气失和,气机不利C、食管干涩,食管狭窄D、脾失健运,升降失职( B )15、大承气汤宜治:A、虚寒腹痛B、热结腹痛C、食滞腹痛D、气滞腹痛( A )16、小建中汤宜治:A、虚寒腹痛B、热结腹痛C、食滞腹痛D、气滞腹痛( B )17、阳黄湿重于热,首选何方?A、茵陈术附汤B、茵陈五苓散C、茵陈蒿汤D、大柴胡汤( C )18、肝阴不足胁痛的治法为肝:A、滋阴补肾B、疏肝理气C、滋阴柔肝D、清热养阴( B )19、治疗中消的主方是:A、白虎加人参汤B、玉女煎C、六味地黄丸D、消渴方( B )20、患者久病体弱,极易感冒。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概念,病因病机,结语部分)第一章外感病证(病机:外邪侵表,正邪相争,脏腑功能失常)感冒概念: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病因病机:感冒的主要病因为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随季节不同,风邪常兼挟风寒、风热、暑湿而致病,病位在肺卫,病机为邪从皮毛、口鼻而入,犯及肺卫,卫表不和,肺失宣肃,属表实之证。

临床表现:常呈多样化,卫表不和可见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肺失宣肃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

在辨证时,有风寒、风热、暑湿之区别;有普通感冒、时行感冒之不同。

治疗原则是解表发汗,疏风宣肺,时行感冒则多偏重于清热解毒。

外感发热概念:是指已患有某种或多种内科疾病,又感受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并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病机:正邪相争,阳胜则热主要治法:清热解毒、通腑泄气,养阴益气。

湿阻多发于夏令梅雨季节。

本病湿邪为患,病位于脾胃,病机是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受阻,运化不利。

湿阻的治疗原则是祛湿健脾。

化湿、燥湿、利湿为重要治疗方法。

痢疾概念: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病位病机:痢疾病位在肠腑,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

痢疾的病机主要是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

治疗: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疟疾概念:由于疟邪侵袭人体,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临床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病因病机治疗:感受疟邪为病因,疟邪侵入人体,伏于半表半里,与营卫相搏则作,与营卫相离则止,再次与营卫相搏则引起再一次发作。

祛邪截疟为治疗原则。

第二章肺病证(肺气亏虚、阴津亏耗、寒邪犯肺、邪热乘肺、痰浊阻肺)咳嗽肺气不清,失于肃降,发为咳嗽。

中医内科学复习题及复习资料

中医内科学复习题及复习资料

6. 消渴:是因禀赋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欲过度,导致阴津1. 感冒: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导致肺卫功能失调,临床以鼻塞、流亏损,燥热偏盛,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乏力,或尿有甜味肺卫失和。

病机:外邪袭肺、涕、咳嗽等为主要特征的常见外感病证。

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是胸痹进一步发展的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的胸2. 真心痛:7. 心悸:是因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邪扰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心神,心神不宁所致,以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至危及生命。

表现的病证。

甚至泻出如水泄泻: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或完谷不化,3.8.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样为主症的病证。

气机上逆,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

4.. 黄疸:是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或他病后,导致肝胆脾9. 胃功能失调,胆失疏泻而胆汁外溢,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的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临床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一种病证。

10. (阳黄证候、治法,方药5.辨别阳黄与阴黄、(含用量用法)(肾阳虚水泛证候、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1)证候: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腰部冷痛酸重,阳黄多由湿热或疫毒所致,起病急,病程短,黄色鲜明如橘色,常伴尿少或增多,四肢逆冷,怯寒神疲,甚则心悸,喘促难卧,面色晦黯湿热或热毒炽盛之象。

阴黄多有寒湿所致,病势缓,病程长,黄色晦或淡白。

舌质淡胖,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黯如烟熏,常伴脾虚寒湿之象。

(2)治法:温肾助阳,化气行水茵陈蒿汤加味清热通腑,利湿退黄阳黄:热重于湿(3 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方药:真武汤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11. 胃脘痛、判断胃痛的虚实、(肝气犯胃证型、治法、方药(含用量丹加减用法)疏肝利胆,泄热退黄胆腑郁热大柴胡汤加减(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急黄1《千金》犀角散加味)胃脘痛:指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中医内科学重点(复习资料).doc

中医内科学重点(复习资料).doc

中医内科学重点(复习资料)词解:屮医内科学:是运用屮医理论阐述内科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川屮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

咳嗽:是指外感六淫或内伤及肺等多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以咳嗽或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心悸:是因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心神不宁所致,以心屮悸动,惊惕不安,茯则不能白主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眩晕:是由于情志失调,病后体虚,年高肾虚,饮食不节,跌仆外伤等因素,引起风,火, 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胸痹:是由于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劳倦内伤等因素导致痰浊,瘀血, 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胸部闷痛,共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屮风:是因为内伤积损,复因劳欲,饮食,情志或外邪等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胃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素体脾虚等因素导致胃气失和,气机不利,临床以上腹胃皖部进心贞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消渴:是因禀赋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欲过度,导致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以多饮, 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乏力,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泄泻: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所致,情志失调,体虚久病等因素导致脾胃受损,湿困脾土, 传导失司,临床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澹或完谷不化,甚至泄出如水样为主的病证。

痹症:是由外感风,寒,湿,热等邪,内因正气不足,导致风,寒,湿,热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导致经脉闭阻,不通则痛。

临床以肢体筋脉,关节,肌肉,发生疼痛, 麻木,酸楚,重着,或关节肿胀,变形,活动障碍,英至内舍于五脏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水肿:是感受外邪,或饮食劳欲体虚,导致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以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感冒(一)风寒束表证:1.症状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兼症: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薄色白苔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3.治法:辛温解表4.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或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加减。

5.常用药: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解表散寒;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宣通肺气。

(二)风热犯表证1.症状:主症: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兼症: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苔脉: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法:辛凉解表4.代表方: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5.常用药:银花、连翘、黑山栀、豆豉、薄荷、荆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气,化痰利咽。

(三)暑湿伤表证1.症状:主症:夏令感邪,身热汗少,微恶风,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兼症: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粘,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苔脉: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2.证机概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3.治法:清暑祛湿解表4.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本方功能清暑化湿解表。

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

5.常用药:银花、连翘、鲜荷叶、鲜芦根——清暑解热;香薷——发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湿和中。

(四)气虚感冒1.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2.证机概要: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袭。

3.治法:益气解表4.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5.常用药:党参、甘草、茯苓——补气扶正以祛邪;苏叶、葛根、前胡——疏风解表;半夏、陈皮、枳壳、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五)阴虚感冒1.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

3.治法:滋阴解表4.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5.常用药:玉竹——滋阴,以资汗源;甘草、大枣——甘润和中;豆豉、薄荷、葱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热和阴。

二、咳嗽(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1)症状:主症: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兼症: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或见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

苔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3)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4)主方:三拗汤、止嗽散加减。

(5)常用药:麻黄——宣肺散寒;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宣肺利气,化痰止咳。

2、风热犯肺证(1)症状:主症: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黄,咳时汗出,兼症: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楚,或见恶风,身热等表证,苔脉: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2)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3)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4)主方:桑菊饮加减。

(5)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疏风清热;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贝母、枇杷叶——清肃肺气,化痰止咳。

3、风燥伤肺证(1)症状:主症: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

兼症: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苔脉: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

(2)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3)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方药:桑杏汤加减。

本方清宣凉润,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

(5)常用药:桑叶、薄荷、豆豉疏风解表;杏仁、前胡、牛蒡子肃肺止咳;南沙参、大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生津润燥。

(二)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1)症状:主症: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而嗽,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兼症:每于早晨或食后则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苔脉:舌苔白腻,脉象濡滑。

(2)证机概要: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

(3)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4)主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5)常用药:法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川朴——燥湿化痰;杏仁、佛耳草、紫菀、款冬花——温肺降气。

2、痰热郁肺证(1)症状主症: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

兼症: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

苔脉: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

(2)证机概要:痰热壅肺,肺失肃降。

(3)治法: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4)主方:清金化痰汤。

本方功在清热化痰,用于咳嗽气急、胸满、痰稠色黄者。

(5)常用药: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热;杏仁、贝母、瓜蒌、海蛤壳、竹沥半夏、射干——清肺化痰。

3、肝火犯肺证(1)症状主症: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条。

兼症:胸胁胀痛,咳时引痛。

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

苔脉: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2)证机概要:肝郁化火,上逆侮肺。

(3)治法:清肺泄肝,顺气降火。

(4)主方:加减泻白散(5)常用药:桑白皮、地骨皮、黄芩——清肺热;山栀、丹皮——泻肝火;青黛、海蛤壳——化痰热;粳米、甘草——和胃气,使泻肺而不伤脾胃;苏子、竹茹、枇杷叶——降逆气。

4.肺阴亏耗证(1)症状主症: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

兼症: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干,日渐消瘦,神疲。

苔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润降。

(3)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4)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5)常用药:沙参、麦冬、花粉、玉竹、百合—滋养肺阴;甘草—甘缓和中;贝母、甜杏仁—润肺化痰;桑白皮、地骨皮—清肺泻热。

三、哮证(一)发作期1.寒哮(1)症状主症: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

兼症: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面色青晦。

苔脉: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2)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3)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4)主方: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

(5)常用药:麻黄、射干——宣肺平喘,化痰利咽;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降逆;紫苑、款冬——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甘草——和中。

2、热哮(1)症状:主症:喉中痰鸣如吼,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咳呛阵作。

兼症: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口苦,口渴喜饮,汗出,面赤,或有身热,甚至有好发于夏季者。

苔脉: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2)证机概要: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

(3)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4)主方: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5)常用药:麻黄——宣肺平喘;黄芩、桑白皮——清热肃肺;杏仁、半夏、款冬、苏子——化痰降逆;白果——敛肺,并防麻黄过于耗散;甘草——调和诸药。

3、寒包热哮证(1)症状主症:喉中鸣息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兼症: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苔脉: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弦紧。

(2)证机概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

(3)治法:解表散寒,清化痰热。

(4)主方: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5)常用药:麻黄、石膏——散寒解表,宣肺平喘,清泄肺热,二药相合,辛凉配伍,外散风寒,内清里热;厚朴、杏仁——平喘止咳;生姜、半夏——化痰降逆;甘草、大枣——调和诸药。

4、风痰哮证(1)症状:主症:喉中痰涎壅盛,声如拽锯,或鸣声如吹哨笛,喘急胸满,但坐不得卧,兼症:咯痰粘腻难出,或为白色泡沫痰液,无明显寒热倾向,面色青黯,起病多急,常倏忽来去,发前自觉鼻、咽、眼、耳发痒,喷嚏,鼻塞,流涕,胸部憋塞,随之迅即发作。

苔脉:舌苔厚浊,脉滑实。

(2)证机概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3)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4)主方:三子养亲汤加味。

本方涤痰利窍,降气平喘,用于痰壅气实,咳逆息涌,痰稠粘量多,胸闷,苔浊腻者。

(5)常用药:白芥子——温肺利气涤痰;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莱菔子——行气祛痰;麻黄——宣肺平喘;杏仁、僵蚕——祛风化痰;厚朴、半夏、陈皮——降气化痰;茯苓——健脾化痰。

(二)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1)症状:主症: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

兼症: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无力,食少便溏。

苔脉:舌质淡,苔白,脉濡软。

(2)证机概要:哮病日久,肺虚不能主气,脾虚健运无权,气不化津,痰饮蕴肺,肺气上逆。

(3)治法:健脾益气,补土生金。

(4)主方: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

(5)常用药: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山药、苡仁、茯苓——甘淡补脾;法半夏、桔皮——燥湿化痰;五味子——敛肺气;甘草——补气调中。

2、肺肾两虚证(1)症状:主症:短气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

兼症:咯痰质粘起沫,脑转耳鸣,腰酸腿软,心慌,不耐劳累。

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

苔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

(2)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精气亏乏,肺肾摄纳失常,气不归元,津凝为痰。

(3)治法:补肺益肾。

(4)主方: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或金匮肾气丸;(5)常用药:熟地、山萸肉、胡桃肉——补肾纳气;人参、麦冬、五味子——补益肺之气阴;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半夏、陈皮——理气化痰。

四、喘证(一)实喘:1、风寒袭肺(1)症状特点:喘咳气急,胸部胀闷——风寒之邪从口鼻上受,或从皮毛而入,内合于肺,邪实气壅,肺失宣降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寒邪伤肺,津液失于输布,停聚成痰;初起多兼恶寒,头痛,无汗——风寒束表,皮毛闭塞;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紧——风寒在表,尚未化热(2)病机:风寒壅肺,肺气不宣。

(3)治法:宣肺散寒平喘。

(4)方药:麻黄汤加减。

(5)常用药麻黄、桂枝、细辛——温肺散寒;陈皮、杏仁、苏子、川朴——化痰利气。

2、表寒里热(1)症状及分析:喘逆上气、息粗、鼻煽、胸部胀痛——寒邪束表,肺有郁热,肺气上逆。

咳痰稠粘不爽——痰热蕴肺,肺失清肃。

形寒、发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热为寒郁,不得外泄。

苔薄白罩黄边红,脉浮数(滑)——表寒肺热夹杂。

(2)病机:外寒里热,肺气壅实,失于宣降(3)治法:宣泄肺热。

(4)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3、痰热郁肺(1)症状及分析: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稠粘色黄——邪热壅肺,蒸液成痰,肃降无权。

或有血痰——热伤肺络。

伴有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咽干、面红——痰热郁蒸于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