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考试重点
有关“中医内科”的考试重点
中医内科是中医学科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主要研究人体内科方面的疾病及治疗方法。有关“中医内科”的考试重点如下:
1.常见疾病及其分类:中医内科常见的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胃痛、泄泻、痢
疾、黄疸、痹证、疟疾等。这些疾病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实证和虚证等。
2.病因病机:中医内科认为疾病的产生与外界环境、饮食、情绪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同
的疾病有不同的病因病机。因此,理解病因病机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3.诊断方法: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以及辨阴证阳证、定
病性、定位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
4.治疗方法:中医内科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治疗等。对于不同的疾
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感冒可以采用解表法治疗,咳嗽可以采用宣肺止咳法治疗等。
5.方剂与药物:中医内科常用的方剂有很多,如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麻黄汤等。这
些方剂都有各自的功效和适应症,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此外,对于中药的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也需要掌握。
6.其他:除了以上内容外,中医内科考试还可能涉及一些其他的知识点,如经络理论、
穴位按摩等。这些知识点对于深入理解中医内科的理论和实践也有一定的帮助。
中医内科重点知识梳理总结
一、感冒: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6.“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
二、咳嗽:
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三、肺痈:
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四、哮证:
1.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1.实喘 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 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开郁降肺-五磨饮子
2.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 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六、肺胀
1)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中医内科学
1、胁痛:是指因脉络闭阻或脉络失养,引发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2、黄疸:是指因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获血败不华于色,引发一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
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3、积聚:是指因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淤、痰浊蕴结于腹,引发腹内结块,或
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症、
4、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因肝脾肾三脏受损,气、血、水瘀积腹内临床以腹部
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腹壁脉络暴露为特征,或有胁下或腹部痞块,四肢枯瘦等
表现的病症。
5、头痛:是指头部经脉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6、眩晕:因清窍失养,临床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7、中风:有名卒中,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一乐团然昏仆,不省
人事,半身不遂,口舌 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8、★郁病:凡由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而至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
或易怒欲哭。或咽中有异物感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
9、瘿气:是指由于素体阴虚,肝郁化火,气滞痰结所致,以★汗多心悸,易饥消瘦,手指
震颤,急躁易怒,眼球外突及颈前肿大为特征的病症。
10、痉证:是指筋脉失养或热甚风动所引起的★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
表现的一种病症。
11、颤振:凡因脑髓失充,筋脉、肢体失控而发生一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一类病症。
12、水肿:是由于肺失通调,脾失传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
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症。13、淋证:多因肾虚,膀胱湿热,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所致。是以小便频急,淋漓不尽,尿
西学中中医内科学复习内容
西学中班《中医内科学》复习内容
第一部分
1.时行感冒与感冒风热证的区别点,关键在于:
2.治疗咳嗽,应以治肺为主,还应注意治:
3.喘证的病变部位在:
4.肺胀痰浊壅肺证的治法是:
5.治疗盗汗阴虚火旺证,应首选:
6.尿血与血淋的鉴别,主要在于:
7.胸痹重证,阴寒极盛者,其治法是:
8.不寐实证,其病位多在:
9.胃痛的治疗,主要是:
10.呕吐的病位在:
11.呃逆与干呕、嗳气在病机上的共同点是:
12.治疗痢疾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者,应首选:
13.感冒属表寒里热者,其治法是:
14.水肿发病涉及的脏腑是:
15.治疗尿路阻塞之癃闭,应首选:
16.腰痛发病的关键是:
17.下列各项,除哪项外,均属消渴的常见变证:
18.患者恶寒较甚,发热,无汗,身楚倦怠,咳嗽,咳痰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浮无力。治疗应首选:
19.患者,女,20岁。每遇生气后即咳逆阵作,口苦咽干,胸胁胀痛,咳时面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其证候是:
20.患者,男,32岁。素日嗜酒,外出着凉后,始见时时振寒,发热,继而壮热汗出,烦躁不宁,咳嗽气急,咳吐腥臭浊痰,胸满作痛,口干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应首选:
21.哮喘患者,气短息弱,自汗畏风,面色㿠白,咳嗽痰稀,舌淡苔白,脉弱。其诊断是:
22.患者,男,42岁。喘逆上气,咳痰不爽,痰质稠、色黄,恶寒身热,无汗,舌红苔黄,脉浮滑而数。治疗应首选:
23.患者,女,57岁。有15年肺胀病史。1周前,劳累后出现面浮,呼吸喘促难续,心悸,胸脘痞闷,尿少,怕冷,纳呆,舌苔白滑,
脉沉细。治疗应首选:
24.虚劳患者,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
西学中,中医内科学复习提纲
中医内科学复习提纲
1.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
2.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根本。
3.溃脓期是肺痈病情顺和逆的转折点。
4.血证:止血、祛瘀、宁血、补虚(治血四法,,清。。。血证论)
5.肝胃气滞型胃痛与情志不遂有关。
6.呕吐的病位在胃。
7.鼓胀的性质是本虚标实。
8.黄疸的治疗原则:化湿邪,利小便。
9.眩晕的治疗原则:补虚泄实,调整阴阳。
10.清代王清任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
11.水肿的辩证要点:辨阴阳。
12.实则清利,虚则补益,是治疗淋证的基本原则。
13.气虚发热的病因病机是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14.痹病:疼痛、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
15.时行感冒:感受时行疫毒所引起,病情重变化多,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
广泛流行,且病证相似的感冒,病情较普通感冒重,体力恢复较慢。
16.肺胀是由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脾肾三脏虚损,从而导
致痰瘀阻结,气道不畅,肺气壅滞,肺叶胀满,不能敛降,临床以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发绀,心悸浮肿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17.积聚:指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引发腹内结块,或痛或胀的一种
病证。积属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乃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属气分,乃为腑病。
18.癃闭是因肾和膀胱气化失司而导致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
为主症的一种疾患。其中又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为“闭”。
19.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初起多兼有寒热、头痛、鼻塞等肺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
(一)肺系病证
感冒
1.感冒有何临床表现?其治疗原则是什么?
感冒的临床表现,初期一般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声重、恶风,继则发热、咳嗽、咽痒或痛、头痛、身楚不适等。感冒属表实证,治疗取解表达邪为原则,表虚证应扶正与解表并施
2.感冒的病因以何邪为主?并述其病机变化。
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以风邪为主因,夹时令之气,或非时之气而伤人。其主要病机变化,因风性轻扬,多犯上焦,风邪侵袭,从口鼻、皮毛而入,肺卫首当其冲,以致肺卫不和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肺失宣肃而见鼻塞、流涕、咳嗽、咽痒或痛。
1.宋某,男,40岁,2000年7月22日初诊,症见:发热,微恶风,汗少,周身疼痛,头重如裹,鼻塞流浊涕,咳嗽痰粘,心烦,口渴不多饮,胸闷,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诊断:感冒
辨证分型:暑湿证
证候分析:患者感受当令之暑邪,署多夹湿,每多署湿并重。暑湿伤表,表卫不和,故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痛;风暑夹湿上犯清空,则头晕重胀痛;署热犯肺、肺气不清,故咳嗽痰粘,鼻流浊涕;署热内扰,热灼伤津,则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湿热中阻,故心烦,
口渴不欲饮,舌苔薄黄腻,脉濡数,为暑热夹湿之证。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
香薷12 厚朴10 扁豆20 银花15
连翘15 藿香10 佩兰15 鲜荷叶30
2.李某,女,45岁,患者素体虚弱,常易感冒,甚至不能间断,前两天又发,曾服辛温解表的中药未愈,现头痛、鼻塞流涕,咳嗽频,动则气促,不发热,恶风寒较甚,周身酸痛,便溏,舌淡苔白脉浮大无力。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
第一章肺系疾病
第一节感冒
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
(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和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
(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
(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
(三)、分型论治:
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
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
4、气虚感冒:参苏饮
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
五、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
六、预防及预后
第二节咳嗽
一、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二、源流:1、《内经》论述咳嗽的病因病理。
2、《景岳全书》明确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提出了治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治内伤咳嗽甘平养阴为宜的著名观点。
3、《医学正传》强调调畅气机。
4、《医门法律》论述燥的病机和治法,提出温润、凉润两大方法。
中医内科学 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
表,化痰消肿;桑菊饮合消痈丸。3、脓成痈溃期;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抗痈消痈丸合清开灵注射液。
八、肺燥:1、肺燥干咳证;润燥化痰,平喘止咳;沙参麦冬汤、杏膏糖浆。2、肺燥痰喘证;润肺化痰,平喘止咳;麦门冬汤、葳蕤丸。3、燥痰不化证;润肺化痰,清热平喘;二妙散加减。
九、肺癌:1、肺癌初起证;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三黄连合秦艽鳖甲散。2、肺癌晚期证;益气养阴,化痰止咳;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丸合安宫牛黄丸。
十、哮喘:哮喘是指反复发作的气喘症状,中医认为哮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肺气阻塞所致,治疗时需根据病因辨证施治。常用方剂有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平喘固本汤等。同时,还应注意避免哮喘诱因,如避免接触过敏原、避免寒冷刺激等。
毒素对人体的危害很大,需要及时处理。不同阶段的毒素处理方法也不同。在毒素初期,需要解毒化瘀,可以使用千金苇茎汤或金解毒散加减。在溃脓期,需要排脓解毒,可以使用
加味桔梗汤加减。在恢复期,需要清养补肺,可以使用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治疗。如果是心虚胆怯,可以使用平补镇心丹加减;如果是心血不足,可以使用归脾汤;如果是心阳不振,可以使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如果是水饮凌心,可以使用苓桂术甘汤加减;如果是阴虚火旺,可以使用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加减;如果是瘀阻心脉证,可以使用桃仁红花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胸痹也需要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不同的治疗。如果是心血瘀阻证,可以使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如果是气滞心脉证,可以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如果是痰浊闭阻证,可以使用括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如果是寒凝心脉证,可以使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如果是气阴两虚,可以使用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如果是心肾阴虚证,可以使用天王补心丹合加减复脉汤;如果是心肾阳虚证,可以使用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
中医内科学期末考试重点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
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
中医内科学重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期末复习材料
1 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
脉浮为其特征。
伤风:感冒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也称冒风、冒寒。重伤风:感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
时行感冒:感受时行病毒,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
2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
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3 哮病: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4 喘证:喘即气喘,喘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位临床特征的病证。
轻者仅表现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重者稍动则喘息不已,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严重者,喘促持续不解,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肢冷,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身则发生喘脱。
5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反复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等而发作,且
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6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7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8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9 泄泻:是由脾胃受损,湿困脾土,肠道功能失司而致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中医内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一、医学基础知识
1.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的功能、病理变化及其治疗。
它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结合中医理论,辨证论治,运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手段,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2.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
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其中望为观察患者面色、舌象、脉
象等外部表现;闻为听取患者自述的症状和病史;问为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询问;切为对患者的脉象、舌像进行切诊,以获得患者的体内病情信息。
3.中医内科疾病分类
中医内科疾病按病因可分为外感病、内伤病和其他病等;按疾病的发病特点可分为急性病
和慢性病等;按脏腑病位可分为肝病、心病、脾病等。
4.中医内科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疗法、中药疗法、按摩疗法、饮食疗法、气功疗法等。其
中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达到治病目的;中药疗法通过草药配伍,调理脏腑
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5.中医内科与西医内科的区别
中医内科主要通过辨证施治,调理全身,强调治未病,西医内科主要通过医学检查、实验
室检查和药物治疗,强调治病救人。
二、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1.高血压病
高血压是指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持续两次及以上。诊断时需要详
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动态血压监测、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改善、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
2.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诊断时需要进行空腹血糖检测、餐后血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五)
《中医内科学》考试复习重点
(五)肾系病证
水肿
(1)水肿的病机可归纳为什么?
水肿的病机归纳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使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而成。
(2)水肿与鼓胀的鉴别要点。
水肿以肌肤浮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甚则遍身浮肿为主,肿自下而上者多从足跗始,自上而下者,先见于眼睑、头面。为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停聚,泛滥肌肤而致。
鼓胀以单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余处一般不肿。为肝脾肾疏泄运化功能失调,气血交阻,水聚腹中所致。
(3)阳水、阴水的临床特征。
阳水由肺气失宣,三焦壅滞,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致,临床症状为颜面先肿,继及全身,腹胀,口渴,小便短涩,大便结,苔黄腻,脉滑或数。
阴水由脾阳不振,肾阳虚衰,不能运化水湿所致;临床表现为面浮足肿,或下肢先肿,胸闷食减,肢冷神疲,便溏尿少,身重腰酸,舌胖苔白,脉沉迟
(1)李某,男,21岁,因全身浮肿1周入院。1年前因全身浮肿在某省级医院住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中度系膜增生性肾炎),服用
强的松后尿蛋白转阴、病情缓解,但强的松仍维持10mg/d。1周前因劳累过度、受凉后,又出现眼睑、下肢浮肿,伴发热、咽痛、尿少,当地医院予先锋Ⅵ静脉滴注,现已无发热、咽痛,但全身浮肿,身体肥胖,尿少尿黄,面部满布痤疮,口苦口干,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诊断:水肿(湿热内蕴)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利湿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蛇舌草茵陈车前子
石苇白茅根薏苡仁茯苓丹参厚朴
(2)麦某,男,65岁。因双下肢浮肿半个月而就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多年,服用心痛定或波依定可控制。半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双下肢浮肿,尿量减少,全身困重,纳呆,经服用西药双氢克尿噻、安体舒通,效果不明显。现在症:双下肢浮肿,朝轻暮重,腰酸膝软,全身乏力,纳呆口淡,尿少,舌淡,苔白润,脉沉细。
中医内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肺系病证
一、感冒
(一)风寒束表证:
1.症状
主症: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
兼症: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痰薄色白
苔脉: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3.治法:辛温解表
4.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时氏处方》)或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加减。
(二)风热犯表证
1.症状:
主症:身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昏胀痛,目胀面赤
兼症:咳痰粘黄,咽痛口干,鼻流浊涕
苔脉: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2.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治法:辛凉解表
4.代表方: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三)暑湿伤表证
1.症状:
主症:夏令感邪,身热汗少,微恶风,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
兼症: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口粘,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
苔脉: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2.证机概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3.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4.代表方:新加香薷饮加减。本方功能清暑化湿解表。用于夏月暑湿感冒,身热心烦、有汗不畅、胸闷等症。
(四)气虚感冒
1.症状: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2.证机概要: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袭。
3.治法:益气解表
4.代表方:参苏饮加减。
(五)阴虚感冒1.症状: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2.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
3.治法:滋阴解表
4.代表方:加减葳蕤汤化裁。
二、咳嗽
(一)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证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
一、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
汤。
二、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热,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1发作期: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加减。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
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
(考试时间:1月9日15:00~17:00,考试地点:2309)
一、名解
1、肺脏P112: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
2、心悸P126: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3、鼓胀P280: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4、痹证P463: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5、水肿P329: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6、喘证P88: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的病证。喘即气喘、喘息。
7、胸痹P135: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能卧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8、腹痛P227: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9、淋证P339: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便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单选
三、多选
1. 咳嗽症状P73-74:以咳嗽、咳痰为主要表现。外感咳嗽常伴恶寒、发热、头痛等肺卫表证。
2. 哮病病因P80: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体虚病后、肺脾肾亏虚、过敏)
3. 肺痈不同表现阶段的病理症状变化P100-101
4. 肺痨的致病因素和症候P104-105、P107-109:感染“痨虫”,正气虚弱(禀赋不足、酒色劳倦、病后失调、营养不良)。肺阴亏损证、虚火灼肺证、气阴耗伤证证、阴阳虚损证。
中医内科学的复习重点
病名定义:
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所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其特征。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春、冬为多见。病情有轻重的不同,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一般通称伤风或冒风、冒寒;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时行感冒是感冒的一个特殊类型,主要感受时行疫毒,病情重而多变,在一个时期、一定区域内广泛流行,证候多相类似者,且不限于季节,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2.咳嗽是指肺失宜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3.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4.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X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症。
5.肺痈是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血败肉腐,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于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6.肺痨是由于体质虚弱,气血不足,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7.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烦躁,心慌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则见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
8.肺萎是指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证,为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9.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同时并见。病情较轻为惊悸,病情较重为怔忡。10.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一)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一)胃痛
1.1心下痞(胃痞):胃脘部胀满痞闷不舒,但外无胀急之形,触之濡软,按之不痛。
1.2心嘈: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胸膈懊憹,得食暂止或食已复嘈。
1.3泛酸:泛吐酸水,分为吞酸、吐酸。吞酸:酸水上涌于口而复入于胃中。吐酸:吐出酸水。
1.4胃脘痛: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部疼痛为主症,伴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
2.1胃痛的病因病机主要有哪些方面?
寒邪客胃,气机郁滞;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情志失畅,肝胃不和;体虚久病劳累,脾胃虚弱。
2.2治疗肝胃郁热型胃痛,在理气药的选择上应注意什么?
肝体阴用阳,阳明胃土喜润恶燥,且内热最易伤阴,故投药慎用香燥,可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
3.1胃痛与腹痛
胃痛者,位于心窝以下之胃脘部。腹痛者,位于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4.1试述胃痛与肝脾的关系。
肝属木,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胃属土,为多气多血之腑,喜濡润而主受纳。木土相乘,故肝气郁结易横逆犯胃,致气机痞阻,发为胃痛。脾胃互为表里,经脉互络,同居中焦,皆为后天之本。脾为湿土,以升为顺,胃为燥土,以降为和。燥湿相济、升降得调,则水谷得以受纳腐熟,精微得以转输运化。两者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相互影响。脾病可及胃,胃病可及脾。
4.2在胃痛的治疗中如何理解“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
由于胃痛主要病机特点是不通则痛,所以通则不痛即理气和胃止痛是治疗胃痛的基本法则。只是运用中要针对引起不通的机制(寒、热、食、气、虚)来辨证论治。寒者散寒以通,热者泄热以通,食停者消食以通,气滞者理气以通,血瘀者化瘀以通,阴虚者益胃养阴以通,阳弱者温运脾阳以通。总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把握“胃以通为补”的真谛。
5.0分型与主方
寒邪客胃,良附丸。饮食停滞,保和丸。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肝胃郁热,化肝煎合左金丸。湿热中阻,清中汤。瘀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胃阴亏虚,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二)呕吐
1.1呕吐:胃里的食物、痰涎、水液经口吐出,或仅有干呕恶心。
1.2干呕:呕吐的一种,有声无物。
1.3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脘腹胀满,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1.4泄肝安胃:对于肝气犯胃,通过疏泄肝气的方法,使肝气条达,胃不受侮,则胃自安和。
2.1为什么说呕吐不论虚实均存在胃气上逆?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顺。《圣济总录》:“呕吐者,胃气上而不下也”。说明引起呕吐的直接原因是胃气上逆。其中,实证者,若邪气犯胃,胃失和降,则胃气上逆致呕吐;若食滞内停,胃气壅阻,则浊气上逆致呕吐。虚证者,若脾胃虚寒,脾不升而胃不降,则致呕吐;若胃阴不足,胃失润降,则致呕吐。可见呕吐者不论虚实,胃气上逆是病机关键。
2.2如何根据呕吐物进行辨证?
呕吐酸腐难闻者,多属食积肉腐;呕吐黄水苦水者,多属胆热犯胃;呕吐酸水绿水者,多属肝热犯胃;呕吐浊痰涎沫者,多属痰饮中阻;呕吐清水者,多属脾胃虚寒;呕吐少量黏沫者,多属胃阴不足。
3.1呕吐与反胃
呕吐者,吐无定时,吐出物多为食物或痰涎清水,量或多或少。反胃者,朝食暮吐而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不化之宿谷,量较多。
3.2呕吐与噎膈
呕吐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病情轻,病程短。噎膈者,进食哽咽不顺,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吐多出现于进食时,病情重,病程长。
4.1呕吐、胃痛、泄泻均与肝气有关,其病理变化及治疗有何异同?
肝主疏泄,能协助脾胃运化、调畅气机升降。若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则可致呕吐、胃痛、泄泻,故治法均以疏肝理气为基础。但三者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呕吐偏于胃气上逆,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如半夏厚朴汤。胃痛偏于胃气郁滞,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方如柴胡疏肝散。泄泻偏于脾运失常,治宜抑肝理气、升清健脾,方如痛泻要方。
5.0分型与主方
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散。饮食停滞,保和丸。肝气犯胃,半夏厚朴汤合四逆散。痰饮内阻,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脾胃虚寒,理中丸。胃阴不足,麦门冬汤。
(三)噎膈
1.1噎膈:噎即噎塞,指吞咽之时哽咽不顺;膈为格拒,指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
2.1试述噎膈辨治中气滞、痰阻、血瘀的主次辨证。
气滞为主者,多见梗塞不舒,胸膈痞胀,嗳气则舒;血瘀为主者,多见胸膈疼痛或刺痛,痛处固定;痰阻者,多见泛吐痰涎,胸膈满闷。
2.2治疗噎膈为何应以步步“顾胃气”为主?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既忌温燥之品以劫胃阴,又忌苦寒之属以伤胃阳,还忌滋腻之剂以滞胃气,因此投药要以步步顾胃气为主,以清润和降为顺。胃气振,则化源充足,诸脏皆得其养,重病可转轻,危病可转安;胃气绝,则诸药罔效,势必不救。
3.1噎膈与反胃
噎膈者,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多属阴虚有火。反胃者,朝食暮吐而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多属阳虚有寒。
4.1试从病因病机、症状特点及治疗原则等方面论述噎膈与反胃的异同。
噎膈与反胃均有食入吐出之症。噎膈者,多属阴虚有火,因气滞、血瘀、痰阻,搏结于食道,致食道窄隘,上下膈塞不通,故吞咽梗阻,饮食难下。其特点为吞咽困难,阻塞不下,或随食随吐,食物并未入胃,吐出物为进食之物及痰涎黏液,量较少,与情志波动有关。治宜开郁理气,化痰行瘀,滋阴润燥。反胃者,多属阳虚有寒,因饥饱无常,恣食生冷,或思虑过度,损伤脾胃,中阳不足,寒从内生,脾胃虚寒则无力运化水谷,故饮食入胃而停留不化,逆而上出,其特点为食尚能入,食后胃脘胀满,经半日或一日后吐出,吐后则舒,吐出物为不化之宿谷,有酸性发酵味,量较多,与情志波动无关。治宜温中健脾,降气和胃。
5.0分型与主方
痰气交阻,启膈散。津亏热结,沙参麦冬汤。瘀血内结,通幽汤。气虚阳微,补气运脾汤(温脾)、右归丸(温肾)。
(四)痢疾
1.1肠澼:《素问》中指出饮食致痢,强调“下为喰泄,久为肠澼”,由泻转痢这一病理环节。
1.2滞下: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将痢疾称为“滞下”,指排便有脓血黏液、涩滞难下之意。
1.3逆流挽舟法:痢疾初起,表证正盛,里证复急,腹不和而滞下,治以解表和中之法,乘病势尚浅,于半表半里使入里之邪还从表出。
2.1痢疾的主要病机特点有哪些?
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化失司,脂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为痢。其中湿滞疫毒是主要病理因素,人体气血盛衰是病机转化关键。
2.2刘河间对痢疾治疗方面的著名论述是什么?
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3.1痢疾与泄泻
痢疾者,因肠中有滞,大便量少,痢下赤白黏冻或脓血,里急后重,便而不爽,甚则滞涩难下;其腹痛者,伴里急后重,痢后腹痛不减。泄泻者,因脾虚湿盛,大便溏薄,泻下爽利,或如稀水,或完谷不化,甚则滑脱不禁;其腹痛者,伴肠鸣,泻后腹痛暂减。
5.0分型与主方
湿热痢,芍药汤。疫毒痢,白头翁汤。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虚寒痢,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阴虚痢,驻车丸。休息痢,急发者,参实痢;余邪不清者,连理汤合木香、槟榔、枳实;平时,参苓白术散。
(五)泄泻
1.1飧泄:泻下完谷不化。
1.2溏泄:泻下溏垢污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