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重点总结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以及与之相关的病理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中医内科学的一些重点内容进行总结。

一、中医内科学概述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主要学科之一,是通过中医经典理论,结合病人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运用中医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来治疗内科疾病的一门学科。

二、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指的是事物存在的两个方面,即阴和阳。

在中医内科学中,内脏疾病通常与阴阳失衡有关,治疗的重点是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中医内科学中,内脏疾病的发生与五行学说息息相关,通过对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辅助诊断和治疗疾病。

3. 脉诊脉诊是中医内科学中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诊人体脉搏的形态、强度和节律等特征,来了解病人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脉诊在中医内科学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内科学在诊断疾病时,主要依据中医诊断标准来判断病情。

中医诊断标准包括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等要素,通过综合分析病人的病因、病机、病变特点等方面的信息,确定病人的诊断。

三、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治疗1. 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内科疾病中的常见病种,包括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

中医内科学中,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活血化瘀等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

2.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支气管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中医内科学中,通过辨证施治、益气化痰等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

3. 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胆囊炎等。

中医内科学中,通过调整脾胃功能、利湿化瘀等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

4. 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尿路感染、尿毒症等。

中医内科学中,通过利尿通淋、清热解毒等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

五、结语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运用中医经典理论和诊疗方法,来治疗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

中医内科学整理(必背)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重要的一部分,而内科疾病对于中医学的研究更为深入、全面。

一、基本理论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传统理论,而辨证论治是其核心。

中医内科学所涉及的内脏是脾、胃、肺、心、肝、肾六脏。

内伤是中医内科学中独有的术语,其主要特征在于虚实较为复杂,易导致相互背离的多重矛盾,对中医学诊疗思维和方法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常见疾病1. 脾胃证脾胃证是中医内科学中的常见证候,其病机主要为脾胃不和,包括气不化、湿困、热盛、寒凝四个方面。

常见的疾病有:胃痛、腹泻、便秘、消化不良、呕吐等。

2. 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是中医内科学的研究重点,常见病包括:哮喘、咳嗽、支气管炎等。

中医内科学认为,这些疾病主要由外感风寒、内伤情志、火毒所致。

3. 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中医内科学的另一个研究重点,常见的疾病有:心绞痛、高血压、脑血栓等。

中医内科学认为,这些疾病主要由气血不足、痰火、火毒所致。

4. 肝肾疾病肝肾疾病也是中医内科学的研究对象。

肝疾可引起头痛、眩晕、耳鸣、口苦等症状,而肾疾则可引起腰痛、遗尿、尿频等症状。

三、常用治疗方法中医内科学的治疗重点在于辨证施治,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中药分为方剂和单味药,其治疗的重点在于辨证施治,更要注意剂型、组合、煎制等细节。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手段之一,其主要作用在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通畅。

常见的针灸疗法包括:穴位刺激疗法、线刺疗法、火罐疗法等。

3. 推拿治疗推拿是中医内科学中的一种手法疗法,其主要作用在于调整经络和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缓解疼痛和扭伤等问题。

四、小结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传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重点在于辨证施治,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和推拿治疗。

在诊疗过程中,要把握好患者的个体特征,对症施治,切实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学重点(问答题、论述题)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学重点(问答题、论述题)

(完整word版)中医内科学重点(问答题、论述题)中医内科学1.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2.感冒的辨证分型3.论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4.咳嗽的治疗原则5.喘与哮的鉴别6.肺痈的辨证分型7.肺痈与肺痨、肺痿的区别8.肺胀的成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9.心悸的辨证要点、辨证分型10.惊悸与怔忡的鉴别11.心悸与奔豚鉴别12.胸痹的辨证分型13.胸痹与真心痛鉴别14.不寐的辨证要点15.论述“胃不和则卧不安”16.癫与狂的鉴别17.厥证定义、辨证分型、治疗原则18.厥证与痫病、中风鉴别19.胃痛的辨证分型20.胃痛与腹痛的鉴别21.胃痛与痞满的鉴别22.呕吐与噎嗝的鉴别23.腹痛的辨证分型24.泄泻的成因及分型论治25.论述“治泄九法”26.泄泻与痢疾的鉴别27.胁痛的辨证分型28.胁痛与悬饮的区别29.黄疸的成因、辨证分型30.论述“黄家所得,从湿治之”31.阳黄与阴黄、萎黄的鉴别32.积聚的区别33.鼓胀的成因34.鼓胀与积聚的鉴别35.头痛的辨证分型36.中风的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37.水肿的治疗原则38.淋证与癃闭的区别39.郁证的定义及辨证分型40.血证的治疗原则41.痰饮定义,广义痰饮与狭义痰饮的区别42.论述“病痰饮当以温药和之”43.消渴的辨证分型44.自汗与盗汗的区别45.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区别46.虚劳的治疗原则47.虚劳与肺痨的鉴别48.痹证的定义、成因、辨证分型49.痹证与痿证鉴别50.论述“治痿独取阳明”51.痉证与颤证鉴别52.腰痛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和应用中医理论和技术治疗内科疾病。

在中医内科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内容需要掌握和总结。

中医内科学的重点之一是病因病机的辨析。

中医内科学强调病因病机的辨析和治疗,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导致的,而病因病机的辨析是治疗的基础。

病因病机的辨析包括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听取患者的声音、询问患者的病情和切诊患者的脉象等方式来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中医内科学的重点之二是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内容,是根据病情辨证确定治疗方法的过程。

中医内科学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都有所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的人和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包括辨证论治和中药治疗两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根据病情辨证,确定治疗的方法和方案,包括针灸、推拿、艾灸等;中药治疗是通过使用中药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内科学的重点之三是调理阴阳平衡。

中医内科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当阴阳失衡时,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因此,调理阴阳平衡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调理阴阳平衡包括药物调理、饮食调理、按摩调理等多种方式。

药物调理是通过使用中药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常用的中药有人参、黄芪、当归等;饮食调理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物的性味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比如寒热调理、湿燥调理等;按摩调理是通过按摩人体的经络和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常用的按摩手法有推拿、拨罐等。

中医内科学的重点之四是预防和保健。

中医内科学强调预防和保健的重要性,认为预防胜于治疗。

预防和保健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起居、运动锻炼、心理调节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内科学提倡养生保健的方法,如按时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心情愉快等,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和应用中医理论和技术治疗内科疾病。

中医内科学的重点内容包括病因病机的辨析、辨证施治、调理阴阳平衡和预防和保健等。

中医内科学 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 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一、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热,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1发作期: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平喘固本汤加减。

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痨: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加减。

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加减。

六、肺胀: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中医内科学一、名解1、真头痛:为头痛的一种特殊重症, 其特点为起病急骤, 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头痛, 持续不解, 阵发加重, 手足逆冷至肘膝, 甚至呕吐如喷, 肢厥、抽搐。

2、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 晕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

二者常同时并见, 故统称为“眩晕”。

3、关格: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的危重病证。

4、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5、血证: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6、自汗: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7、盗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8、外感表实无汗为刚痉,表虚有汗为柔痉。

9、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

10、颤证是指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二、填空、选择1、积聚:病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感受寒邪、病后所致;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病位:肝脾。

食滞痰阻证—临床表现:腹胀或痛、腹部时有条索状物聚起,按之胀痛更甚,便秘,纳呆,舌苔腻,脉弦滑等。

2、鼓胀:病变脏器:主要在于肝脾, 久则及肾。

3、内伤头痛病因:情志不遂、饮食劳倦、跌扑损伤、体虚久病、禀赋不足、房劳过度;风寒头痛特点:头痛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内伤头痛常见证型:肝阳、血虚、痰浊、肾虚、淤血头痛。

痰浊头痛:临床表现:头痛昏蒙, 胸脘满闷, 纳呆呕恶, 舌苔白腻, 脉滑或弦滑。

治法: 健脾燥湿, 化痰降逆。

代表方: 半夏白术天麻汤。

药物:半夏、陈皮; 白术、茯苓; 天麻、白蒺黎、蔓荆子。

中医内科学重点

中医内科学重点
2、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内伤;1、肝阳头痛;天麻钩藤饮。
2、肾虚头痛;大补元煎。肾阳不足;右归丸。3、血虚头痛;加味四物汤。
4、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头痛;通窍活血汤。
二十六、眩晕:1、肝阳上亢;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归脾汤。
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3、肾精不足;左归丸。4、痰浊中阻;半夏白术天麻汤。
一、感冒:1、风寒;荆防败毒散。2、风热;银翘散、3暑湿、新加香薷饮。
4、气虚;参苏饮。? 5、阴虚;加减葳蕤汤。6、阳虚、桂枝加附子汤。
7、血虚、葱白七味饮。
二、咳嗽:1、风寒袭肺;三拗汤、止嗽散。2、风热犯肺;桑菊饮。
3、风燥伤肺;桑杏汤。4、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4、阴虚痢;驻车丸。5、虚寒痢;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 休息痢;发作时分型论治。
二十、便秘:1、热秘;麻子仁丸。2、气秘;六磨汤。
3、虚秘;(气虚)黄芪汤。(血虚)尊生润肠丸。4、冷秘;济川煎或半硫丸。
二十一、胁痛:1、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2、瘀血停滞;旋复花汤。
3、肝胆湿热;龙胆泻肝汤。4、肝阴不足;一贯煎。
虚证;1.阴虚火旺;黄连阿胶汤。2.心脾两虚;归脾汤。 3.心胆气虚;安神定志丸? .
十三、厥证:1、气厥;实证;五磨饮子。虚证;四味回阳饮。
2、血厥;实证;通瘀煎。虚证、急服独参汤、人参养营汤。3、痰厥;导痰汤。
实证急救;搐鼻散、继用苏合香丸或玉枢丹。虚证急救;参附汤或生脉散。
火灼心阴;天王补心丹。水不济火;三才封髓丹或知柏地黄丸。
2、湿热下注;程氏萆薢分清饮。3、劳伤心脾、气不摄精;妙香散。
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 4、肾虚滑脱、精关不固;(偏阴虚)左归丸合金锁固金丸、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

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和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三)、分型论治: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4、气虚感冒:参苏饮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五、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六、预防及预后第二节咳嗽一、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二、源流:1、《内经》论述咳嗽的病因病理。

2、《景岳全书》明确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提出了治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治内伤咳嗽甘平养阴为宜的著名观点。

3、《医学正传》强调调畅气机。

4、《医门法律》论述燥的病机和治法,提出温润、凉润两大方法。

5、《医宗必读》谈治疗咳嗽的动静原则。

6、《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谈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治疗。

7、解放以后:三、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有关。

2、病理特点是邪干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3、病理演变:外感咳嗽的四条演变、内伤咳嗽的四条演变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外感内伤(二)、治疗原则: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内伤咳嗽:调理脏腑、祛邪止咳(三)、分型论治:(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凉燥用杏苏散(2)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平稳后可用六君子汤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证: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五、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六、感冒与咳嗽的疾病转化、外感内伤咳嗽的转化第三节哮证一、定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特征是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缓解后一如常人,重证反复发作者在缓解期亦常有气短。

中医内科学重点

中医内科学重点

中医内科学重点一、中医内科学概述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生理、病理和诊治方法。

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中医内科学在现代医学中仍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尤其在慢性疾病和多系统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中医内科学重点内容1. 中医内科常见疾病中医内科常见疾病包括肝胆胰脾等脏器的各种功能性障碍以及各种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等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胰腺癌等。

2. 中医辨证施治辨证施治是中医内科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中医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病因病机,选用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来进行调理治疗。

3.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中药可以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气血津液平衡等方面来达到治疗作用。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枳壳、大黄等。

4. 针灸治疗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经络来达到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气血津液平衡的方法。

常见的针灸手法有温针、寒针、悬灸等。

5. 中医养生中医内科学强调预防和养生,认为只有保持身心健康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种内科疾病。

常见的养生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情志调节等。

三、中医内科学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1. 个性化诊断和治疗中医内科学注重对每个患者进行个性化诊断和治疗,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和体质,采用不同的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综合治疗中医内科学强调综合治疗,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治疗手段的综合运用。

这种综合治疗可以更全面地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气血津液平衡等方面,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预防和养生中医内科学注重预防和养生,通过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情志调节等方法来保持身心健康,有效预防各种内科疾病的发生。

4. 无副作用中医内科学采用天然药物和非侵入性的治疗手段,相比西医药物和手术治疗来说无副作用,并且能够起到一定程度上的修复作用。

中医内科学重点

中医内科学重点

中医内科学重点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六淫之邪、时行病毒和正气亏虚,以风邪为主病机:卫表不和治则:解表达邪忌用补敛之品1)风寒束表-荆防败毒散2)风热犯表-银翘散3)暑湿伤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参苏饮、玉屏风散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二、咳嗽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

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病机:邪犯于肺,肺气上逆。

内伤:脏腑失调,內邪上干于肺。

病理因素:痰、火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忌敛涩;内伤咳嗽祛邪扶正,忌宣散。

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犯肺-桑菊饮3)风燥伤肺-桑杏汤4)痰湿蕴肺-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内伤咳嗽5)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亏耗-沙参麦冬汤三、哮证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宿痰伏肺(夙根),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引发病机:痰壅气道,肺管狭窄,肺失宣降1. 发作期1)冷哮-射干麻黄汤合小青龙汤2)热哮-定喘汤3)寒包热哮-小青龙加石膏汤4)风痰哮-三子养亲汤2. 缓解期1)肺睥气虚-六君子汤3)肺肾两虚-金匮肾气丸4、喘证《临证指南医案》: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实喘祛邪利气,虚喘培补摄纳1.实喘1)风寒袭肺-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里热-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五磨饮子2.虚喘1)肺气虚-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喘脱—参附汤五、肺痈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1)初期-银翘散2)成痈期-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肺痨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阴虚为主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元代《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

千金要方明确在肺,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补虚”1)肺阴亏损-月华丸2)阴虚火旺-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保真汤合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补天大造丸七、肺胀内经首载病名《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

中医内科学-重点

中医内科学-重点

(一)肺系病证感冒1.感冒有何临床表现?其治疗原则是什么?感冒的临床表现,初期一般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声重、恶风,继则发热、咳嗽、咽痒或痛、头痛、身楚不适等。

感冒属表实证,治疗取解表达邪为原则,表虚证应扶正与解表并施2.感冒的病因以何邪为主?并述其病机变化。

感冒是由于六淫、时行病毒侵袭人体而致病。

以风邪为主因,夹时令之气,或非时之气而伤人。

其主要病机变化,因风性轻扬,多犯上焦,风邪侵袭,从口鼻、皮毛而入,肺卫首当其冲,以致肺卫不和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肺失宣肃而见鼻塞、流涕、咳嗽、咽痒或痛。

1.宋某,男,40岁,2000年7月22日初诊,症见:发热,微恶风,汗少,周身疼痛,头重如裹,鼻塞流浊涕,咳嗽痰粘,心烦,口渴不多饮,胸闷,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

诊断:感冒辨证分型:暑湿证证候分析:患者感受当令之暑邪,署多夹湿,每多署湿并重.暑湿伤表,表卫不和,故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痛;风暑夹湿上犯清空,则头晕重胀痛;署热犯肺、肺气不清,故咳嗽痰粘,鼻流浊涕;署热内扰,热灼伤津,则心烦、口渴,小便短赤;湿热中阻,故心烦,口渴不欲饮,舌苔薄黄腻,脉濡数,为暑热夹湿之证.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香薷12 厚朴10 扁豆20 银花15连翘15 藿香10 佩兰15 鲜荷叶302.李某,女,45岁,患者素体虚弱,常易感冒,甚至不能间断,前两天又发,曾服辛温解表的中药未愈,现头痛、鼻塞流涕,咳嗽频,动则气促,不发热,恶风寒较甚,周身酸痛,便溏,舌淡苔白脉浮大无力。

诊断:感冒证型:气虚证证候分析:患者素体不足,气虚托送无力,邪不易解,故反复感冒,卫气不固,外感风寒,卫阳被郁,故见恶寒重,无汗,风寒上受,肺气不宣而见鼻塞流涕,咳嗽,神疲乏力,便溏,舌质淡边齿印,脉无力,均为气虚之象.治法:益气解表方药:参苏饮加减人参15 茯苓20 甘草5 苏叶12葛根30 前胡15 枳壳15 桔梗15陈皮10 木香10咳嗽1.简述咳嗽与哮病、喘证的鉴别点。

中医内科学 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 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表,化痰消肿;桑菊饮合消痈丸。

3、脓成痈溃期;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抗痈消痈丸合清开灵注射液。

八、肺燥:1、肺燥干咳证;润燥化痰,平喘止咳;沙参麦冬汤、杏膏糖浆。

2、肺燥痰喘证;润肺化痰,平喘止咳;麦门冬汤、葳蕤丸。

3、燥痰不化证;润肺化痰,清热平喘;二妙散加减。

九、肺癌:1、肺癌初起证;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三黄连合秦艽鳖甲散。

2、肺癌晚期证;益气养阴,化痰止咳;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丸合安宫牛黄丸。

十、哮喘:哮喘是指反复发作的气喘症状,中医认为哮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肺气阻塞所致,治疗时需根据病因辨证施治。

常用方剂有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平喘固本汤等。

同时,还应注意避免哮喘诱因,如避免接触过敏原、避免寒冷刺激等。

毒素对人体的危害很大,需要及时处理。

不同阶段的毒素处理方法也不同。

在毒素初期,需要解毒化瘀,可以使用千金苇茎汤或金解毒散加减。

在溃脓期,需要排脓解毒,可以使用加味桔梗汤加减。

在恢复期,需要清养补肺,可以使用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治疗。

如果是心虚胆怯,可以使用平补镇心丹加减;如果是心血不足,可以使用归脾汤;如果是心阳不振,可以使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如果是水饮凌心,可以使用苓桂术甘汤加减;如果是阴虚火旺,可以使用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加减;如果是瘀阻心脉证,可以使用桃仁红花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胸痹也需要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不同的治疗。

如果是心血瘀阻证,可以使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如果是气滞心脉证,可以使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如果是痰浊闭阻证,可以使用括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如果是寒凝心脉证,可以使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如果是气阴两虚,可以使用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如果是心肾阴虚证,可以使用天王补心丹合加减复脉汤;如果是心肾阳虚证,可以使用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

失眠也需要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不同的治疗。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总结、一、感冒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诸风》病名首见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元代朱丹溪提出辛温、辛凉治法;明清感冒与伤风互称。

治则:解表达邪治则:忌用补敛之品1. 风寒证:辛温解表, 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或葱豉汤加味风寒证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或葱豉汤加味 2. 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3. 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 4. 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玉屏风散(表虚自汗)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玉屏风散(表虚自汗) 5. 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阴虚感冒:滋阴解表-二、咳嗽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

医学心语论病理。

刘河间提出咳与嗽有别。

医学心语论病理。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由皮毛先受邪气而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六腑皆令人咳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外感咳嗽宣肺散邪为主;内伤咳嗽祛邪扶正,标本兼治。

外感咳嗽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凉燥杏苏散) 4. 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内伤咳嗽-1- 5.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止咳 6. 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7. 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三、肺痈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金匮要略首提病名;备急千金要方之苇茎汤清热排脓1. 初期:疏散风热、清肺散邪-银翘散疏散风热、清肺散邪-2. 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若热毒瘀结,咯浓浊痰,腥臭味重,若热毒瘀结,咯浓浊痰,腥臭味重,合犀黄丸 3. 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溃脓期:解毒排脓-若形证俱实,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若形证俱实,胀喘不得卧,大便秘结,脉滑数,可加桔梗白散,可加桔梗白散,峻驱浓痰4. 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肺沙参清肺汤或益气清四、哮证1. 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小青龙汤、紫金丹、小青龙汤、紫金丹、苏子降气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麦门冬汤、三子养亲汤、麦门冬汤、三子养亲汤、控涎丹2. 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睥虚证:健脾化痰-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2- 朱丹溪首创病名;朱丹溪首创病名;明虞抟医学正传区别哮与喘肾虚不能纳气者用参蛤散五、喘证1.实喘.1)风寒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风寒闭宣肺散寒-若汗出而喘不平,若汗出而喘不平,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寒饮内伏,寒饮内伏,复感外寒引发者用小青龙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表寒里热:宣肺泄热-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痰热郁肺:清泄痰热-4)痰浊蕴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痰浊蕴化痰降逆5)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肺气郁闭:开郁降气平喘— 2.虚喘.1)肺气虚: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补中益气汤))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中益气汤)2)肾气虚: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如兼标实、上实下虚,如兼标实、上实下虚,用苏子降气汤3)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六、肺痨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明确病因为“肺虫” 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治疗肺痨第一部专著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 补虚” “补虚朱丹溪滋阴降火;明代虞抟医学正传提出“杀虫” 补虚” “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肺阴亏损:滋阴润肺-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阴虚火旺:滋阴降火-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气阴耗伤:益气养阴-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阴阳两虚:滋阴补阳--3- 七、肺胀内经首载病名《丹溪心法》痰挟瘀血碍气而病;证治汇补》分虚实。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整理
一、中医内科学概述
1、辨病论治的基本原则:以阴阳调和为主,运用辩证思维和方剂治疗。

2、内科学的治疗原则:托和养法,温补调理,固本培元。

3、内热与外热的界定:内热主要指肝脾阳明气血的病变,包括血热,
气热,湿热等;外热主要指病变的肌皮肤,表现为热毒、湿毒等。

二、气机学
1、气机学概述:气机学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人体有气
津液入脏络,进而构成中、外气机的关系。

2、气机分类:三焦、经络、腠理、筋骨、络脉等。

3、气机的作用:三焦气机主要调整内脏的活动,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经络气机主要调节内脏的活动,维持两脏相应的健康;腠理气机主要调节
体内的气机循环;筋骨气机主要调节肌肉的活动,维持关节的正常运动;
络脉气机主要调节脉血活动,保持血液循环畅通。

三、内分泌学
1、内分泌的概念:内分泌是由腺体发出的有组织的分泌物,在血液中
传递至身体的其它器官,直接影响身体各机能的体内调节系统。

2、内分泌器官:主要是脑下垂体、垂体、胰腺、性腺、肾上腺、甲状
旁腺等。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总结
1.基本理论
2.诊断
诊断是中医内科学的核心内容,考生需要掌握中医的四诊合参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以及脉诊的内容。

要了解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疾病的分类和鉴别诊断方法,并能够根据病人的症状进行综合诊断。

3.病证辩证
病证辩证是中医内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要掌握中医的基本辨证方法,包括辩证思维和辩证方法,以及中医的辨治要领。

同时还要了解不同病证的病机、证候特点和辨治方法。

4.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手段,考生需要了解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禁忌等知识点。

要掌握中药的用药原则、剂量和用药方法,并能够根据不同的病证进行方剂的选择和调配。

5.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也是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治疗方法,考生需要了解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要学习常用的针灸穴位,了解不同穴位的主治功能和操作技巧。

还应该了解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6.其他辅助治疗
中医内科学还包括推拿按摩、气功、饮食疗法等辅助治疗方法。

考生需要了解这些辅助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以及具体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7.常见疾病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等。

要了解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辨证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以上是《中医内科学》考研的重点内容总结,希望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多做题、多总结,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解题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顺利通过考试。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整理

中医内科学考研重点整理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涉及到中医对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考研时,掌握中医内科学的重点内容对于备考非常重要。

下面将针对中医内科学考研的重点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

一、病因病机1. 病因病机是中医诊断治疗的核心,考生需要掌握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包括外感、内伤、情志、饮食等多方面因素。

2. 需要重点掌握病因病机与脏腑经络的关系,了解疾病发生的机制和规律。

二、诊断方法1. 包括望、闻、问、切四诊,重点是望诊和切诊。

2. 考生需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准确判断病情。

三、辨证论治1. 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需要根据病情表现,辨别病情的病机和证候。

2. 论治是根据辨证结果制定治疗方案,包括药物、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四、常见疾病1. 考生需要熟悉各种内科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病症和治疗方法,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2. 需要了解这些疾病在中医内科学中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五、重点经络与腧穴1. 经络与腧穴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考生需要掌握各腧穴的定位、主治功能和配伍规律。

2. 需要了解经络与腧穴与内脏、疾病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经络穴位治疗疾病。

六、药物治疗1. 中药治疗是中医内科的重要治疗手段,考生需要熟悉各种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等信息。

2. 需要了解中药的配伍禁忌和剂量规范,避免药物不当使用。

七、预防保健1. 中医强调预防为主,考生需要了解中医预防保健的原理和方法。

2. 需要掌握中医饮食调养、起居调摄、情志调理等方面的知识,保持身心健康。

中医内科学考研的重点内容涵盖了病因病机、诊断方法、辨证论治、常见疾病、经络与腧穴、药物治疗和预防保健等方面。

考生需要全面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希望考生能够认真学习,充分准备,顺利通过考研,成为优秀的中医内科医生。

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总结
化痰利气、止咳平喘
喘证
痰邪壅肺,宣降不利,或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
辨虚实、表里、寒热
实喘治肺、虚喘治肾
水肿
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辨阴阳虚实、脏腑归属
发汗、利尿、泻下逐水
淋证
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辨六淋之类别、证候之虚实
清热利湿通淋
癃闭
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辨虚实、缓急、轻重
“腑以通为用”,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总结
疾病名称
基本概念及病机
辨证要点
治疗原则
感冒
外感风邪或时行疫毒,肺卫功能失调
辨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常人感冒与虚人感冒、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解表达邪、宣通肺气、照顾兼证
咳嗽
肺气不清,失于肃降,发为咳嗽
外感与内伤、风寒、风热、风燥等证型
宣肺散邪、止咳
哮病
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
阳痿
肝、肾、心、脾受损,气血阴阳亏虚,经络失畅
辨虚实、标本、脏腑归属
实证宜疏通、清利,虚证宜温补、调养气血
心悸
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
安神定悸
胸痹
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
辨虚实、寒热、痰浊、血瘀
活血化瘀、宣痹通阳

中医内科学重点

中医内科学重点

中医内科学重点中医内科学重点一、概述1.1 什么是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中医药防治内科疾病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等内容。

1.2 中医内科学的研究领域1.2.1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1.2.2 中医内科学的临床诊断与辨证1.2.3 中医内科学的药物治疗1.2.4 中医内科学的针灸治疗1.2.5 中医内科学的内服和外用方剂1.2.6 中医内科学的预防与保健二、内科常见疾病2.1 心血管疾病2.1.1 高血压2.1.2 冠心病2.1.3 心绞痛2.1.4 心律失常2.2 呼吸系统疾病2.2.1 慢性支气管炎2.2.2 支气管哮喘2.2.3 肺结核2.2.4 肺炎2.3 消化系统疾病2.3.1 胃炎2.3.2 胃溃疡2.3.3 胃癌2.3.4 肝炎2.3.5 肝硬化2.4 内分泌系统疾病2.4.1 糖尿病2.4.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2.4.3 甲状腺功能低下症2.4.4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三、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与辨证3.1 中医四诊合参法3.1.1 观察诊3.1.2 问诊3.1.3 摸诊3.1.4 切诊3.2 内科疾病的常见辨证3.2.1 病因辨证3.2.2 脏腑辨证3.2.3 病位辨证3.2.4 病机辨证四、中医内科药物治疗4.1 常用中药汤剂4.1.1 温中扶正类4.1.2 清热利湿类4.1.3 补虚安神类4.1.4 活血化痰类4.2 中成药的应用4.2.1 云南白药4.2.2 逍遥丸4.2.3 刘聪救心丸4.2.4 十滴水五、中医内科针灸治疗5.1 针灸治疗原理5.1.1 刺激穴位5.1.2 调节气血5.1.3 调整脏腑功能5.2 内科常用针灸疗法 5.2.1 穴位刺激5.2.2 艾灸治疗5.2.3 密刺六、中医内科预防与保健6.1 饮食保健6.1.1 清淡饮食6.1.2 合理搭配6.1.3 远离辛辣食物6.2 运动保健6.2.1 适度运动6.2.2 散步锻炼6.2.3 太极拳6.3 睡眠保健6.3.1 定时作息6.3.2 保持良好睡眠环境6.3.3 预防失眠附件:相关临床案例、药物名称解释、辨证论治方案等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指国家/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重点总结一、理论基础:1.五脏:心、肺、肝、脾、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各有其主要功能和调节作用。

2.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为有挟积物的六个器官,与消化、吸收、排泄等功能相关。

3.十二经脉:经脉是人体内部传导气血的通道,掌握经络的运行规律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

4.辨证施治:根据临床表现和辨证结果,确定病因病机,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常用方法包括针灸、草药、按摩等。

二、常见疾病与治疗:1.咳嗽:咳嗽是常见内科疾病,中医认为多为肺失宣降而引起的。

治疗方案包括清肺、宣肺等方法,常用药物有川贝、百部、杏仁等。

2.哮喘: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多由肺气虚、肺肾阴虚等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扶正气、补肺阴、通络畅气等,药物有细辛、麻黄、玄参等。

3.高血压:中医认为高血压多为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等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平肝息风、益肾补气、疏肝解郁等,药物有黄连、黄芪、丹参等。

4.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脏病,多由心肝不足、痰浊内蘊等引发。

治疗方案包括养心安神、活血化瘀、化痰降脂等,药物有丹参、三七、决明子等。

5.糖尿病:糖尿病多由脾胃虚弱、肺肾阴虚引起。

治疗方法包括健脾养胃、益气养阴、滋阴降火等,药物有黄芪、山药、当归、桑叶等。

三、预防和养生:1.合理饮食:中医强调饮食调养,合理搭配食物,根据个人体质和疾病情况选择适宜的食物。

2.调节生活方式: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情绪调节等对于保持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3.护肝肾:肝肾是人体重要的排毒器官,保护肝肾功能有利于身体健康。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它掌握了中医学丰富的理论与方法,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它强调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同时,中医内科学强调个性化治疗,针对不同个体的疾病表现和辨证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中医内科学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方法,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一、感冒:1、风寒;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2、风热;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气虚;益气解表;参苏饮。

5、阴虚;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二、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疏风清热,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黛蛤散。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1发作期: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2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

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加麻黄杏仁僵蚕厚朴半夏陈皮茯苓。

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平喘固本汤加减。

缓解期1、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

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四、喘证: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

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

3、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

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

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2、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

五、肺痨: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加减。

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加减。

六、肺胀:1、痰浊壅肺证;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

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

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加减、另可配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4、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

七、肺痈: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八、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平补镇心丹加减。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

4、水饮凌心;震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加减。

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加减。

6、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九、胸痹: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2、气滞心脉证;疏调气机,和血舒脉;柴胡疏肝散加减。

3、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括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4、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振通心阳。

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6、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活络;天王补心丹合加减复脉汤。

7、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

十、不寐:实证;1、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热,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加减。

2、痰热扰心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

虚证;1.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2.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加减.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十一、癫狂:癫证;1、痰气郁结证;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送服越菊丸。

狂证;1、痰火扰神证;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加减。

2、火盛伤阴;育阴潜阳,交通心肾;黄连阿胶汤合琥珀养心丸。

3、痰热瘀结证;豁痰化瘀,调畅气机;癫狂梦醒汤加减。

十二、痫病:1、风痰闭阻证;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加减。

2、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当归龙荟丸合涤痰汤加减。

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加减。

4、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六君子汤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5、心肾亏虚证;滋补心肾,潜阳安神。

左归丸加减。

十三、痴呆:1、随海不足证;补肾益随,填精养神。

七福饮加减。

2、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益气生精。

还少丹加减。

3、痰浊蒙窍证;豁痰开窍,健脾化浊。

涤痰汤加减。

4、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开窍醒脑。

通窍活血汤加减。

十四、厥证:1、气厥;实证;开窍,顺气,解郁。

通关散、五磨饮子加减。

虚证;补气回阳,醒神。

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四味回阳饮。

2、血厥;实证;开窍,活血,顺气,降逆。

清开灵注射液、通瘀煎。

虚证、补养气血。

急用独参汤灌服、继服人参养营汤。

3、痰厥;行气化痰。

导痰汤。

十五、胃痛:1、寒邪客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良附丸加减。

兼风寒表证;香苏散。

2、饮食伤胃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保和丸加减。

3、肝气犯胃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加减。

4、湿热中阻证;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清中汤加减。

5、瘀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6、胃阴亏耗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7、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黄芪建中汤加减。

十六、痞满:1、食滞内停证;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保和丸加减。

2、痰饮内阻证;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二陈汤加减。

3、湿热阻胃证;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4肝胃不和证;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越菊丸合枳术丸加减。

5、脾胃虚弱证;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补中益气汤加减。

6、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益胃汤加香橼。

十七、呕吐:实证;1、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藿香正气散加减;2、食滞内停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保和丸加减。

3、痰饮内阻证;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证;疏肝利气,和胃降逆。

四七汤加减。

5、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6、胃阴不足证;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麦门冬汤。

7、脾胃阳虚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理中汤加减。

十八、噎膈:1、痰气交阻证;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启膈散加减。

2、津亏热结证;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沙参麦冬汤加减。

3、瘀血内结证;滋阴养血破血行瘀。

通幽汤加减。

4、气虚阳微证;温补脾肾。

补气运脾汤合右归丸。

十九、呃逆:实证;1、胃中寒冷证;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丁香散加减。

2、胃火上逆证;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竹叶石膏汤加竹茹柿蒂。

3、气机郁滞证;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五磨饮子加丁香、柿蒂。

4、脾胃阳虚证;温补脾胃止呃。

理中丸加吴茱萸、丁香。

5、胃阴不足证;生津养胃止呃。

益胃汤加枇杷叶、柿蒂。

二十、腹痛:1、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证;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大承气汤加减。

3、中脏虚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小建中汤。

4、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枳实导滞丸加减。

5、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柴胡疏肝散加减。

6、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活络止痛。

血府逐瘀汤加减。

二十一、泄泻:1、寒湿内盛证;散寒化湿。

藿香正气散加减。

2湿热伤中证;清热利湿。

葛根芩连汤加减。

3、食滞肠胃证;消湿导滞。

保和丸加减。

4、肝气乘脾证;抑肝扶脾。

痛泻要方加减。

5、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参苓白术散加减。

6、肾阳虚衰证;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四神丸加减。

二十二、痢疾:1、湿热痢;清热导滞,调气行血。

芍药汤加减。

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4、阴虚痢;坚阴泄热,扶正止痢。

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

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

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加减。

6 休息痢;温中清肠。

连理汤加减。

二十三、便秘: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麻子仁丸加减。

2、气秘;顺气导滞。

六磨汤加减。

3、虚秘;(肺脾气虚证)益气润肠。

黄芪汤加减。

(血液亏虚证)养血润燥。

润肠丸加减。

(阴津不足证)滋阴通便。

增液汤加减。

(阳虚寒凝证)温阳通便。

济川煎加减。

4、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温脾汤合半硫丸。

二十四、胁痛:1、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

柴胡疏肝散加减。

2、瘀血阻络证;祛瘀通络。

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3、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

龙胆泻肝汤。

4、肝肝络失养证;养阴柔肝。

一贯煎加减。

二十五、黄疸:1、阳黄;热重于湿证;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茵陈蒿汤加减。

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

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

大柴胡汤加减。

2、急黄(疫毒炽盛证);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犀角散加减。

3、阴黄;(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

茵陈术附汤加减。

脾虚血亏证;健脾温中,补养气血。

;黄芪建中汤加减。

二十六、积聚:聚证;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行气散结。

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

2、食滞痰阻证;理气化痰,导滞散结。

六磨汤。

积证;1、气滞血阻证;理气消积,活血散瘀。

金铃子散合柴胡疏肝散。

2、瘀血内结证;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

膈下逐瘀汤、鳖甲煎合六君子汤加减。

3、正虚瘀结证;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

二十七、鼓胀:1、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运脾利湿。

柴胡疏肝散或胃苓汤。

2、水湿困脾证;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实脾饮加减。

3、水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攻水逐饮。

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4、瘀结水留证;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调营饮加减。

5、阳虚水盛证;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6、阴虚水停证;滋肾柔肝,养阴利水。

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加减。

二十八、头痛:外感;1、风寒头痛;疏散风寒止痛。

川芎茶调散加减。

寒犯厥阴;吴茱萸汤。

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活络止痛。

芎芷石膏汤加减。

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

羌活胜湿汤加减。

内伤;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

天麻钩藤饮加减。

2、肾精亏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随。

大补元煎加减。

3、血虚头痛;养血滋阴,活络止痛。

加味四物汤加减。

4、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通窍活血汤加减。

二十九、眩晕:1、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天麻钩藤饮加减。

2、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归脾汤加减。

3、肾精不足证;滋养肝肾,益精填随。

左归丸加减。

4、痰浊中阻证;化痰祛湿,健脾和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