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全册)-16 诫子书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人教部编版2024)16 《诫子书》课件(28张PPT).ppt
诸葛亮是儒家文化的践行者,《诫子书》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 也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他劝勉儿子,要“淡泊”自守, “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下功 夫,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字字句 句都是真心话,不仅劝诫他的子孙,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学习之处。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 北襄樊襄阳),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刘备三顾草庐,他 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 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建兴十二年,病死于五丈原军中 ,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 ,又制造“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有《诸葛亮集》。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完成对应的分层练习题。
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
诫子书
助词,用于句 首,表示发端。 操守、品德。
夫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的人。
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内不心慕恬名淡利,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译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 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一篇好的文章,一定会给我们带来诸多的思考与感悟。结合你 的学习实际说说哪一句给你启发最深。(提示:可从句式、内容等 角度思考。)
示例: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第16课 诫子书第1课时教案
第16课诫子书第1课时【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
◎语言运用:继续学习文言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文言知识。
◎思维能力: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重点)◎审美创造:体会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写作特色。
(难点)【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文言知识,读顺文章。
2.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
——文天祥师:这几句诗都提到同一个人,你知道他是谁吗?(明确:诸葛亮)千古良相诸葛亮是杜甫、陆游、文天祥笔下的英烈忠魂,是儒家文化中君子的典范,是世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27岁前,他隐居隆中,淡泊名利,志在修身;27岁,出世为宦,志在兼济天下。
作为丞相,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显拳拳爱国之心;作为父亲,他和普天之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有一颗深沉的爱子之心。
他于病重之中,将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感悟和人生经验凝聚到86个字中,写就了《诫子书》。
我们来看看他写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写诸葛亮的诗词入手,引出对诸葛亮事迹和精神的介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轻松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顺文章1.教师范读同学们认真聆听,并完成下列任务:(1)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相关资料,注上拼音。
(2)根据朗读示范,用“/”划出语句停顿。
课件出示:(1)提示:应注意易读错的词,如“夫”应该读“fú”,因为它用在句首,是发语词,所以读“fú”,不读“fū”;“淫慢”的“淫”读“yín”。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学生齐读(1)师指导朗读停顿的划分技巧。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案一. 教材分析《诫子书》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一篇家书,也是古代家书中的佳作。
全文短小精悍,语言优美,内容涉及人生哲学、家庭教育和道德修养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诫子书》,让学生了解古代家书的特点,领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同时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从中受到启示。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针对《诫子书》这样的家书,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家书的特点,并引导学生从文中感受到王羲之的教育思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诫子书》,了解家书的特点,领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王羲之的教育情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诫子书》,了解家书特点,领会王羲之的教育思想。
2.难点:分析家书的特点,深入理解文中的教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背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
4.案例分析法:以《诫子书》为例,分析家书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诫子书》全文及其注释,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等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诫子书》,了解家书的特点,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事迹,为学习《诫子书》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诫子书》全文,要求学生朗读,注意停顿、语气、节奏等方面的把握。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9)
主旨点睛
16 诫子书
本文是诸葛亮以一个父亲的身份给儿子写的一封带有劝 诫性质的信,劝勉儿子勤学立志、静心养德要从“淡泊” “宁静”做起,最忌“淫慢”“险躁”,在生活中要珍惜时 间,坚定意志。信中无不渗透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期待。
第24页
结构图解
16 诫子书
第25页
写作借鉴
16 诫子书
1.逻辑严密,结构严谨。 文章逻辑严密,前后相承。先立论,提出修身养德的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第16页
16 诫子书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需先 立志,之后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 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 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第17页
16 诫子书
3.第四句话阐明了什么?作用是什么? 从反面论述说明不“静”即“淫慢”和“险躁”的害
第29页
第19页
16 诫子书
(3)修身(戒“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从反面论证“静”的重要性) 3.结论:劝诫儿子惜时勤学
提出论点
正(静)反(躁)论证(治学、修身) 劝诫惜时勤学
第20页
疑难突破
16 诫子书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 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那么“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第22页
16 诫子书
2.诸葛亮认为成才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认为,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志、学、才三者 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没有志向 就无法成就学业。成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部编版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核心素养教案(第16课 诫子书第2课时教案
第16课诫子书第2课时【课时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挖掘文章内涵。
2.了解与文章相关的儒家思想,接受古典作品熏陶,探讨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导入新课(教师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师:上节课,我们初步理解了文章的意思,诸葛亮这篇《诫子书》是为了告诫儿子而写,他要告诫儿子什么呢?又是怎么告诫儿子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二、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本文是作者写给儿子的信,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回答。
预设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他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修身养德”呢?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
预设要“静”与“俭”。
“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
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
“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俭”就是节俭、俭朴。
“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俭约自守对个人品德修养的关键性作用。
(3)作者又明确了“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这三者之间分别有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内容说说。
预设“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强调了“明志”“致远”是“淡泊”“宁静”的目的,即作者认为明确志向和达到远大目标是目的,其途径是“淡泊”“宁静”,并用双重否定句的句式强调“淡泊”和“宁静”的重要性。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阐述了“静”与“学”“才”“志”之间的关系,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长的,而学习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
作者强调了这四者的关系,其核心是学习,途径是静,前提是立志,目的是成才。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预设从反面阐述“静”。
这句话强调了“淫慢”“险躁”所造成的危害,强调了“静”的价值。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句阐述了什么道理?预设应惜时勤学,努力成才,奉献社会,不要等年老时才后悔。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读 出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读一读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 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 何及
用心解读
组内翻译
读一读,议一议,借 助课文注释,小组合作 共同译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要从淡泊宁静中下 功夫,最忌怠惰险躁,表达了他希望后代 志存高远的厚望。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 何展开论述的?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 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 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 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3、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 ”字围,绕学习 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 别找出原句。
淡泊 立志 惜时
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猜猜他 是谁?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听经典诵读
体会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殷殷
期望。
读准字音
夫(fú) 淡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探究文章的结构 议论文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论点 论题
初中语文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考点精讲课件(2024秋)
16 诫子书
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告诫、劝勉儿子的信。
篆
隶
楷
简
形声兼会意字。篆文从言,表示用言语向人发出警 告;戒声,戒也兼表警戒之意,表示“诫”是让人产生 警戒之心而不犯错。楷书写作誡,简化作诫。本义是警 告、规劝,让人有所警觉注意。
新课导入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 汉贼明大义,
从惜时的角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告诫我们一定要珍惜 大好的学习时光,不要等到老年一事无成之时才悲叹浪费的时间。
典型考题
1.名句默写。 (1)吟诵诸葛亮的《诫子书》,其中的“__非__淡__泊__无__以__明__志___, __非__宁__静__无__以__致__远___”让我们懂得在淡泊宁静中才会坚定志向, 进而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道理。 (2)《诫子书》中,诸葛亮用“_淫__慢__则__不__能__励__精___,_险__躁__则__ _不__能__治__性__”一句从反面论述不“静”的害处,实际上还是在 彰显“静”的价值。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说说学完本文之后你有哪些启示和收获。
从立志的角度,“非志无以成学”。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就 不会奋发向上,也无法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青春年少的我们,应 树立自己的志向和梦想。
从学习的角度,“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在日新月异的时 代,我们更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心态,走出“舒适区”,不断完 善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yín
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
zào
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suì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柳州中考)下列对[甲]文(《诫子书》)中画波浪线句子朗
第16课 诫子书 课件(共24张PPT) 2024-2025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ppt
四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1)小组互读,揣摩语气,读出韵味。
用担忧的语气读,要读出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的无奈。 用劝诫的语气读,语气语调要表现父亲的冷静与智慧。 用期望的语气读,语气要热切,热切中有期盼,期盼中有警示。
(2)个人展示朗读。
用课文《诫子书》原句填空
研读探究
淡泊明志志在修身,进而兼济天下,宁静是为了致远,达 于天下之远。诸葛亮的活法就是他的后辈和我们的榜样。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有关诸葛亮的对联和古诗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
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 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蜀相 (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自读课文
读出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 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 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 及!
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先生开始很恼怒,但不久还是被 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而诸 葛亮也就更勤奋了。通过诸葛亮自己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 一带饱学之人。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 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 学有所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燥则不能治性。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 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年纪随同时光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 失,最终年老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 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 自己的品德。表达了诸葛亮 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
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 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成才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 、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二、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三、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文章多用什么句式? 句式:双重否定句、对偶句 本文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议论
上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
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下联: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
yáo
帐里,变金木水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广才:增长才干。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燥:轻薄浮躁。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上册 最新:16-诫子书
品德高尚的人。
明确志向。明,
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明确,坚定。
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这里指安静,集中精 神,不分散精力。
增长才干。
非志无以成学。
9/14/2019
12
放纵懈怠。淫,放 纵。慢,懈怠。
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 相对而言。险,轻薄。
疾行,指迅速逝去。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9/14/2019
36
1.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以宁静专一来提高自身修养,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 高尚的品德。
2.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 平和清净、集中精神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9/14/2019
37
三、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 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9/14/2019
14
非学无以广才( 古义:增长 今义:广泛;宽广 )
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古义:轻薄 治,古义:修养
今义:危险,惊险 今义:治理
)
年与时驰(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义:奔驰,奔跑)
9/14/2019
15
◆一词多义
意与日去( 消失 ) 去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离开 )
以
9/14/2019
了哪种论证方法?
9/14/2019
22
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 学的过程之中又必须有“静”心,如 果一个人“淫慢”“险躁”,无静心, 无恒心,则是求学与修身之所忌。运 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9/14/2019
23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何及!
第16课《诫子书》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入
以上视为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那么,这样如此智慧
的人,又会如何教育自己的后代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
亮的《诫子书》。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
(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
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
中(今湖北襄樊襄阳),留心世事,被称为
走
“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
句
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明志,宁静
致远”,贯穿诸葛亮一生,是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赏
析
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诸葛亮不告
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静”“志”。
知
与友期行:同行
识
静以修身:介词,用 (2)以:
梳
非学无以广才:拿来
理
非志无以成学:成就,达成
(3)成:
遂成枯落:成为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
名
期望。“淡泊”与“宁静”,是以“明志”与“致远” 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振奋精神。
增长才干。
励,振奋。
疏
修养性情。治,修养。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通
放纵懈怠。淫,
轻薄浮躁。与上
文
放纵。慢,懈怠。
文“宁静”相对
而言。险,轻薄。
意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 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不能振 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共26张PPT)
译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 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 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 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181—234),复姓 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期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号卧龙 先生。
诸葛亮
你知道他有哪些事迹吗?
作品简介
《诫子书》家训,家书。高度 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 称教子的千古范文。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品析文意:
学生活动一
小组讨论:在诸葛亮看来成为
君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资料助读:
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 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 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 死,时年16岁。
感悟文情:
学生活动二
从《诫子书》中我读出: 他,不仅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 一位 的父亲?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 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 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 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 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
自然成诵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澹泊无以明志,( 才须学也 )。 夫学须静也,( ),非学无以 非志无以成学 广才,(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慢则不能励精 意与日去 ,( )。年与时弛, (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语 文〗第16课《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学习 成就 消失
非志无以成学 遂成枯落 逝将去汝
学业 变成
离开
文言现象归纳
3.古今异义 (1)非学无以广才
(2)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增长 今:宽广、广大
(3)险躁则不能治性 慢 古:懈怠 今:与“快”相对
(4)年与时驰
励 古:振奋 今:鼓励
险 古:轻薄 今:危险 治 古:修养 今:治理 驰 古:疾行,指迅速逝去 今:奔驰
懈怠
浮躁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 养性情。
时光 意志
消失
年 与 时 驰,意 与 日 去,遂 成 枯 落,
疾行,迅速逝去
最终
多 不 接 世,悲 守 穷 庐,将 复 何 及!
对社会有贡献
又
怎么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驰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 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 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 3.推敲关键词,理解文章思想精髓。
名人小档案
名: 诸葛亮 字孔明 时: 籍: 三国
评: 琅琊阳都人 作:
政治家 军事家
号卧龙
《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诫子书》《隆中对》
题目解析
劝勉,告诫
书信
读清字音 读准节奏
夫(fú)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dàn)(bó)/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 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 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lú),将/复何及!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持之以恒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称,“夫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 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 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XXX 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 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 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 成功。诸葛先生的阐述已经十分精辟了,结合 当前的工作实践,恐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 力:
衰亡,都是因为没有能够保持艰苦创业时的俭朴勤俭,一度浪费无 度,放松了思想警惕,就会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其后果是无法补偿 的。例如战国时期的吴国,吴王夫差 整天迷恋于美貌的西施,不再理 朝治和加强国防建设,结果在派兵攻打别国时,被越王勾践乘虚发兵 灭掉吴国,导致吴王夫差自杀,国人流亡的惨状。俭朴勤俭,时刻警 醒是多么的重要啊!
诫子书(邱民亭作品)
2024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6 诫子书教学课件ppt
课堂检测
16 诫子书
(2)选出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整体感知
16 诫子书
岁月。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
疾行,指迅速逝去。
守穷庐,将复何及!
穷困潦倒之 又怎么来得及。 人住的陋室。
【译文】年纪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于是枯败衰 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又 怎么来得及(重新修正,进而奋发)呢!
知识备查
16 诫子书 作者介绍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邓县隆中(今湖 北襄樊襄阳),留心世事,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 ),刘备三顾草庐,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 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 谓“隆中对”。从此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建兴十二年,与魏 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于五丈原军中,葬定军山(今陕西勉县 西南)。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木牛流马”, 利于山地运输。有《诸葛亮集》。
课堂检测
16 诫子书
5.(2021·青海)阅读诸葛亮的《诫子书》,完成下面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 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 守穷庐,将复何及!
初中语文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16 诫子书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 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着岁月消失, 最终凋落衰残(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大多对社 会没有任何贡献,(到那时,)只能悲哀地守着 那穷困的破房子里,悲伤叹息,那时再悔恨又怎 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与字词对话,走进句读】
用心解读
读一读,议一议,读 懂了什么,哪些词语、 句子不理解的?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介词,引进动作 行为的目的,来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明确志向
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没办法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达到远大目标
猜一猜
根据所给的提示,猜人物
蜀相(杜甫)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
你知道他有哪些事迹吗?
钟落潭中学 曾秋月
与题目对话,走进孔明
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望子成龙 殷殷期盼
诵读
【诵读】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 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பைடு நூலகம்/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与心灵对话,走进经典
• 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 • 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
发?推荐给大家。
同学们说说自己感悟到了什么道理?
总结:
【课件】第16课《诫子书》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殷殷教诲 中蕴含着 深沉的父
爱,深切
的期望
以“子”为点,读悟老父之爱
女 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男 生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女 生: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男 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老 师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以“诫”为引,读顺文章之言( 读懂道理)
最难翻译的一个词句
翻译提示1:结合注释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以“诫”为引,读顺文章之言
俭以养德
节俭,克制(约束自己)
遂成枯落 非学无以广 才 非志无以成 学
于是,就
增长才干 成就学业
夫学须静也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
以“诫”为引,读顺文章之言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简朴节约来培养品德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没办法学有所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放松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翻译提示2:句子翻译做到信、达、雅
以“子”为点,
读悟老父之爱。
以“子”为点,读悟老父之爱
左边“青”是“清”的省略,表示纯净。 右边“争”,表示全力以赴。
造字本义:努力去除杂念,清心寡欲。
以“子”为点,读悟老父之爱 材料一少年诸葛瞻之年龄学识:瞻年少得志,聪明睿智, 身心早熟,诸葛亮“嫌其早成”,恐其“小时了了,大 未必佳”。
材料二少年诸葛瞻之家庭出身:作为丞相的儿子,家境 殷实,衣食无忧,体验不到勤俭持家的意义。 材料三少年诸葛瞻之家庭位置: , 蜀 国 ( 四 川 ) 自古以 来便是人杰地灵,山清水秀之地,素有“天府之国”的 美誉,俗语有云:“少不入川,老不出蜀”
第16课《诫子书》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20)
精读课文
句子解读
运用双重否定句,强调“淡泊”“宁静”的重要性。不受世俗的影响,淡泊 宁静中方能明确内心真实所想,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所以“淡泊”“宁静”是“明志”“致远”的前提。
精读课文
古文探究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①才,非志②无以成学。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不立 志就没办法成就学业。
慢 今义:速度低。
精读课文
2.一词多义 静以修身 以:表目的的介词,用。
以 非淡泊无以明志 以:表目的的连词,用来、拿来。 非志无以成学 成:成就。
成 遂成枯落 成:成为。 夫学须静也 学:动词,学习。
学 非志无以成学 学:名词,学业。
精读课文 3.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广:形容词动用,增长。 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 形容词名用,远大的目标。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4.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5.判断句 夫学须静也。“……也”表示判断。
精读课文 诸葛亮既希望儿子“淡泊宁静”,又希望儿子能“明志”“致远”, 这是否矛盾?为什么?如何理解《诫子书》中的“接世”观点?
并不矛盾。“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无为。“淡泊”“宁静”是 “明志”“接世”的前提,“淡泊”的目的在于修身养性、静心学习,进而达 到“接世”的远大目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传统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兼济天下”成为了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价值的追求目标。“接世”就是 “兼济天下”,也就是实现“服务于国家,造福于百姓”。 诸葛亮担心儿子长大后在修身、成学方面有所不足而不能“接世”,所以写下 这封家信,希望儿子修身养性、明志成学,实现“接世”的远大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教学设计
预习作业:
1.自主校对字音并熟读;
2. 借助工具书,翻译《诫子书》;
3. 简要了解诸葛亮及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生平。
教学目标:
1.朗读:音正声响
2.解读:入文入理,结合诸葛亮生平,体会《诫子书》传达的智慧
3.诵读:入情入境,掌握诵读国学经典的基本要领
4.悟读(一脉相承),了解传承家风的重要性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欢迎同学们走进卢老师的德育课堂,正己教人《诫子书》。
《诫子书》是家书中的名篇,也是国学中的经典,饱含一代贤相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教诲。
今天就让我们透过《诫子书》,看一看诸葛家风。
一、明确学习目标
1.朗读(音正声响)
2.解读(入文入理)
3.诵读(入情入境)
4.悟读(一脉相承)
二、朗读(音正声响)
1.明确要求:(1)读音正确(2)声音响亮(3)吐字清晰(4)语句流畅(5)语速适中
2.学生范读,检验预习成果,完成朗读要求
三、解读:入文入理
1.结构探究:根据你的预习成果,找到《诫子书》“起承转合”,并说说理由。
明确:起,是开头,要平直
承,是过程,要舂容(从容舒缓)转,是转折,要变化合,是结尾,要渊水(深沉)(尊重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成果)
预设: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内容探究:小练笔
句式要求:诸葛亮给儿子上了一堂()之课,他告诫儿子(),我从(原文某句)看出。
(填空,2分钟思考时间,写在预学案空白处)
2.深入思考诸葛亮希望儿子诸葛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最终目的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词来回答)预设:君子;接世。
3.四、诵读:入情入境诵读要求:
1.入情入境:“君子之行”:身正,书正;文乐合一。
2表达感情的方法:
①节奏:按文意,合文气,顺文势②语气:语重心长③重音:重读和轻读
④停连:停指停顿,连指连接。
有停但要连。
声音停止,但气息未停止。
五、悟读:一脉相承
1.思考与交流(1)父亲为何从立功立德两个方面劝诫儿子?
(2)他的儿子诸葛瞻最终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两分钟交流时间,交流材料和想法)
2.资源分享:
PPT:魏将邓艾写信给诸葛瞻“若降者必为琅琊王”,诸葛瞻怒斩来使,其子诸葛尚和他一同为国捐躯,战死在绵竹战场。
一家三代,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思考:是什么让这一家三代都能够鞠躬尽瘁呢?
明确:家风
3.思考探究:诸葛家风是如何形成的?
明确:诸葛亮的言传与身教,身教在先,言传在后。
六、小结
立功立德为接世
言传身教续家风
身教在先言在后
君子之行济苍生
——读《诫子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