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青少年对网络暴力的认知与防范调查
调查报告青少年对网络暴力的认知与防范调查调查报告:青少年对网络暴力的认知与防范调查调查目的:本调查旨在了解青少年对网络暴力的认知水平以及他们对网络暴力的防范意识和方法的了解程度。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500份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与网络暴力相关的问题。
调查对象为15至18岁的青少年,覆盖了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学生。
调查结果分析:一、对网络暴力的认知水平根据调查结果统计,70%的青少年对网络暴力有一定的认知,能够正确理解网络暴力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其中,34%的受访者对网络暴力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列举出多种典型的网络暴力行为。
另外,30%的受访者虽然对网络暴力有所了解,但对于具体的案例和应对方法还存在模糊的认知。
二、青少年对网络暴力的防范意识调查显示,大多数青少年(82%)认为网络暴力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且对其造成的伤害和影响给予高度重视。
9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积极参与到网络暴力的防范与制止中。
此外,64%的受访者主动学习了网络安全知识,并根据自身经验总结出了一些防范网络暴力的方法。
三、青少年对网络暴力的防范方法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57%的青少年了解到了一些防范网络暴力的方法,其中包括加强个人信息保护、避免参与网络暴力行为、积极举报等。
然而,在实际运用这些方法时,只有30%的受访者能够自如地应对网络暴力,并获得有效解决。
四、学校与家庭对青少年网络暴力防范的重要性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和家庭在青少年网络暴力防范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77%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开设相关课程,加强网络安全教育;75%的受访者认为家长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同时,调查还发现,71%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暴力防范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结论与建议: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青少年对网络暴力的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需要加强相关教育和宣传。
其次,尽管大部分青少年对网络暴力的危害性有所认识,但在具体的防范方法上缺乏有效的指导,需要加强青少年网络安全知识的教育,同时提供实际案例和操作指南。
大学生网络欺凌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欺凌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网络欺凌问题日益突出。
网络欺凌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网络欺凌问题的现状调查1.1 大学生网络欺凌的定义网络欺凌指的是通过网络媒介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诋毁、侮辱或威胁等行为。
这种行为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对受害者造成了心理困扰和伤害。
1.2 大学生网络欺凌的表现形式大学生网络欺凌主要表现为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网络辱骂和网络恶作剧等。
这些行为通常在社交媒体、论坛和电子邮件等网络平台上进行。
1.3 大学生网络欺凌对受害者的影响网络欺凌给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带来了诸多问题。
受害者可能会出现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甚至导致自杀倾向。
同时,网络欺凌还可能对受害者的学业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二、网络欺凌问题的原因分析2.1 成长环境因素大学生网络欺凌问题与他们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
在社交网络中,许多年轻人习惯于以攻击、讽刺和挖苦他人来获得快感,这种行为缺乏社会责任感。
2.2 技术发展因素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更便利的网络交流方式,但同时也为网络欺凌行为提供了更多机会。
匿名性和虚拟身份给欺凌者提供了遮掩行为的平台。
2.3 心理因素有些大学生出于自卑、嫉妒等心理原因,利用网络渠道发泄负面情绪,通过对他人的伤害来提升自己的满足感。
三、应对大学生网络欺凌的对策3.1 加强教育宣传学校和家庭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教育宣传,提高他们对网络欺凌的认识和警惕,培养正确的网络行为和价值观。
3.2 完善法律保护措施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欺凌行为的法律责任,提高对网络欺凌的威慑力。
受害者可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3.3 建立治理机制学校和社会组织应建立网络欺凌的问题反馈和处理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网络欺凌事件,为受害者提供支持与帮助。
3.4 加强心理辅导大学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受害者克服网络欺凌带来的心理困扰,增强心理抵抗能力。
大学生网络言论暴力态度调查及对策研究--基于对737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
2020 年 12 月Dec.2020总第 492 期Vol.492.大学渊社会科学).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大学生网络言论暴力态度调查及对策研究——基于对737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王琦,谭达璐,唐梦婧(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天津300134)摘要:网络言论暴力是网民基于互联网媒介,针对事件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并损害当事人人格尊严的行为。
网络言论暴力的参与者僭越了私人领域,损害了公民利益;网络暴力言论的受害者承受着来自网络和现实的骚扰和威胁,承担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旁观者经历了“吃瓜”“围观”的过程,会逐渐认同这种负面事件,失去应有的判断力和思考力,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也会随之降低。
所以,面对网络言论暴力进行研究,不仅要关注当事人,也要关注旁观者对此类事件的态度。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言论暴力;态度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0)46-0126-03一、 问题的提出在我国5.13亿网民中,大学生比例位居榜首皿。
在享受网络便利性的同时,大学生也会接触到网络的 阴暗面。
有研究表明,经历或围观网络言论暴力事件,会负性影响大学生的态度⑵。
态度是个体对客体稳定 的、评价性的心理倾向,包含情感、认知与行为。
其在认知方面表现为网络言论暴力事件降低了大学生对思 想道德内容的认可,阻碍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养成;情绪方面表现为个体经历网络言论暴力后出现负面情 绪,影响心理健康;行为方面表现为模仿网络言论暴力,无节制地用暴力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和非理性宣 泄,最终成为加害者。
态度能够预测行为,通过研究大学生对网络言论暴力的态度,能够预测他们的网络行为。
网络言论暴 力现有研究多从宏观的视角探讨社会问题冈。
本研究从心理学视角入手,探讨大学生对网络言论暴力的态 度成分。
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发展变化并最终定型的时期,因此,研究大学生对网络言论暴力的态度,能为网 络道德教育引导工作提供准确的切入点。
检查书范本学生违反校规参与网络欺凌问题调查报告
检查书范本学生违反校规参与网络欺凌问题调查报告[正文]一、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欺凌问题愈发严重,尤其是学生群体之间的网络欺凌现象时有发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次调查针对学生在校期间违反校规参与网络欺凌行为进行了深入调查,旨在查明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进一步促进校园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共收集了1200份有效问卷,并对40名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
通过对调查对象进行匿名保护,确保其回答真实可靠。
三、调查结果分析1. 学生参与网络欺凌行为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参与网络欺凌行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缺乏正确的网络行为意识。
部分学生对网络言行举止缺乏足够的认知和教育,对网络欺凌的危害性缺乏深刻的认识。
(2)跟风心理和攀比心理。
一些学生为了彰显自己的存在感,盲目模仿他人的行为,并试图通过网络欺凌来获得更多关注和认可。
(3)逃避现实问题。
部分学生因为家庭、学业等方面的压力,选择将负面情绪转嫁到网络上,对他人进行欺凌以宣泄情绪。
2. 学校应对网络欺凌的措施针对学生参与网络欺凌行为的问题,学校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网络教育和引导。
学校要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意识,不仅要教会他们规避网络欺凌的风险,还要引导他们培养正向的网络行为。
(2)建立相应的惩戒机制。
学校要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管理制度,明确违反校规参与网络欺凌行为的处罚措施,形成有效的震慑力。
(3)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与家长要加强沟通,共同关注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介入。
四、解决方案为有效解决学生参与网络欺凌行为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网络欺凌事件的报告机制。
学校应设立专门的网络欺凌举报渠道,鼓励学生积极举报相关案例,并保障举报者的安全。
(2)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对网络欺凌行为的辨识能力。
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报告
Q1、您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长大约是多少?1、半小时左右2、1到2小时3、3到4小时4、4小时以上Q2、您上网主要的目的是:(请选择最主要的1~3项,不要超过3项)1、互联网基础应用(使用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即时通信)2、浏览新闻、博客/个人空间;更新博客/个人空间3、数字娱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4、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网上支付)5、网络社区(论坛/BBS访问及发帖)6、其它(网上银行、网上炒股/基金、网络求职、网络教育等)Q3、您对网络暴力了解多少?1、非常了解2、了解4、不太清楚5、一点都不了解Q4、您认为什么是网络暴力?1、攻击对方,涉及不雅用语,使用侮辱性语言等2、故意违反版规,恶意灌水、爆吧等3、侵犯他人隐私,与现实高度相关的暴力:如恶意人肉搜索等4、其他Q5、您是否了解近几年发生的下列网络事件?1、某名星粉丝割腕事件2、舒淇怒删微博事件3、姜岩事件4、英国女孩汉娜自杀事件5、莎朗斯通事件6、辽宁女张雅事件Q6、在以上事件中,您是否对您不了解的事件产生了好奇心?1、非常好奇2、好奇3、一般5、完全不好奇Q7、您是否在以上热门事件中发过帖,您的言论属于那种类型?1、仅表示感叹:如“怎么会这样!”2、发泄不满:如“真是人渣!”等3、细致分析:如我认为他为什么这么做……4、无所谓:如“顶”、“沙发”5、明确观点:如强烈支持或谴责某一方6、不发帖,纯看客Q8、有人认为这些事件的发起人及参与者是在使用网络暴力,您赞成这个观点么?1、非常赞成2、赞成3、一般4、反对5、非常反对Q9、如果您发的帖子被网管删除了,您有什么反应?1、受打击不发了2、在能发的地方加倍发3、无所谓Q10、您认为网络暴力的响应者大都出于什么样的心理?1、从众心理,大家都这么说,我也这样2、正义心和道德感,当事人太过分了,必须受到惩罚3、发泄对现实的不满,自己有怨气在心,正好找到替罪羊4、窥私欲和好奇心,以响应来推动事件发展5、其它Q11、当您得知您参与的某次网络暴力行为对他人生活工作造成了严重影响,您觉得:1、非常解恨,他(她)这是罪有应得2、内疚3、跟我无关,别人干的4、其它Q12、网络暴力对遭受暴力的一方造成的伤害,您认为应由谁承担主要责任?1、版主、网站2、网民3、受暴力方本人4、事件发起人5、相关主管部门6、都有责任Q13、您认为在建立网络良好秩序方面,政府监管与个人自律哪个更重要?*1、政府监管2、个人自律3、都很重要Q14、您认为目前我国网络信息开放程度如何?1、非常差,许多网页或网站被屏蔽而不能访问2、比较差,有些网页或网站被屏蔽而不能访问3、一般般,没啥感觉4、比较好,仅有少数网页或网站被屏蔽而不能访问5、非常好,没有网页或网站被屏蔽而不能访问Q15、您认为网络暴力有助于提升大家的道德感吗?1、是的2、有可能3、不太可能4、完全不可能Q16、您对“人肉搜索”持什么态度?1、需要正确引导2、强烈要求禁止3、恐怖,怕被搜到4、易引起网络暴力5、无条件支持6、说不清Q17、您认为在众多网络暴力事件当中网络起到了什么作用1、积极的,使道德败坏者得到了应有的惩罚2、消极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良影响3、说不清Q18、如果处理此类事件时,用技术手段对不当词句或言论进行过滤和清理,必要时彻底屏蔽相关不良网页,您的态度是:1、非常赞成2、赞成3、一般4、反对5、非常反对Q19、如果处理此类事件时,推行网络实名制,您的态度是:1、非常赞成2、赞成3、一般4、反对5、非常反对Q20、如果处理此类事件时,维持现状,自然发展,保护言论自由,您的态度是:1、非常赞成2、赞成3、一般4、反对5、非常反对Q21、有人认为有必要设立监督机构或条款对此类事件进行管理,您赞成这个观点么?1、非常赞成2、赞成3、一般4、反对5、非常反对。
网络暴力 调查报告
网络暴力调查报告网络暴力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暴力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暴力的现状和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的调查结果,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网络暴力问题的重视。
一、调查背景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是18岁至35岁之间的年轻人,他们是网络暴力的主要受害者和施暴者。
我们通过在线问卷的形式,共收集到1000份有效回复。
问卷内容包括受访者对网络暴力的认知程度、遭遇网络暴力的经历、对网络暴力的态度等。
二、调查结果1. 对网络暴力的认知程度调查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对网络暴力有一定的认知,其中60%的人表示对网络暴力有较深入的了解。
这表明年轻人对网络暴力问题有一定的关注度,但仍有一部分人对其认知不足。
2. 遭遇网络暴力的经历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曾经遭遇过网络暴力,其中女性受访者比例稍高。
受访者遭遇网络暴力的形式主要包括人身攻击、言语辱骂、恶意评论等。
这些经历给受害者带来了心理上的伤害,甚至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3. 对网络暴力的态度大多数受访者对网络暴力持反对态度,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
同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网络暴力是言论自由的一种表达方式,应该尊重他人的言论自由权。
三、调查分析1. 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暴力的主要受害者是女性和少数群体。
这与社会上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问题密切相关。
另外,互联网匿名性也是网络暴力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网络上,人们可以隐匿身份,更容易发表攻击性言论。
2. 心理影响网络暴力给受害者带来了严重的心理伤害。
受访者表示,他们经历过网络暴力后,常常感到自卑、焦虑和抑郁。
这对于年轻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3. 社会责任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应该加强对网络暴力的监管和处罚。
政府、网络平台和教育机构应共同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年轻人的网络素养和防范意识。
社会实践报告关注网络欺凌问题
社会实践报告关注网络欺凌问题1. 简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欺凌问题逐渐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调研和观察,旨在从多个角度分析网络欺凌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和倡导。
2. 当前网络欺凌的形式:2.1 网络暴力言论:网络上恶意言论泛滥,诋毁谩骂成为常态,给个体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2.2 网络身份盗用:黑客通过盗取他人账号,发布虚假信息或者违法行为,侵害个人利益,破坏网络秩序。
2.3 网络骚扰:通过网络平台骚扰他人,给被害人造成困扰和伤害,甚至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3. 网络欺凌的影响:3.1 心理健康问题:遭受网络欺凌的个体易出现情绪低落、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自杀。
3.2 人际关系破裂:网络欺凌破坏社交关系,加剧社会孤立感,影响人们的沟通和交往方式。
3.3 社会和谐破裂:网络欺凌的存在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和谐,损害了社会稳定,甚至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
4. 应对网络欺凌的重要性:4.1 保护个体权益:网络欺凌对个体的权益造成了严重侵害,必须采取措施维护每个人在网络空间中的合法权益。
4.2 建立健康网络环境:通过对网络欺凌行为的打击,促进网络环境的和谐与稳定,为用户提供安全的网络使用空间。
5. 应对网络欺凌的策略:5.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网络欺凌行为进行明确规定,并加大处罚力度,以震慑违法者。
5.2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加强网络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
5.3 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建立心理健康热线,为受到网络欺凌影响的个体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
5.4 强化网络安全技术:加强网络安全技术和管理,有效防止黑客攻击和个人信息泄露,保护用户在网络空间的安全。
6. 社会实践行动与项目:6.1 开展网络安全宣传活动:组织网络安全知识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网络欺凌的认识和了解。
6.2 发起网络友善倡议:推动形成良好网络行为规范,倡导网络友善,提倡积极、健康的网络交流方式。
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与探究【摘要】为响应共青团中央向全国团员青年发出“清朗网络、青年力量”的号召,动员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我们开展此课题进行调查。
但是,调查发现网络暴力”的形式多样化;我校大学生对“网络暴力”了解不够,接触甚少,并且维权意识也不够,迫切需要引起关注并为大学生传播网络正能量,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建立一个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网络暴力责任解决方法目录一.“网络暴力”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1)二.分析“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 .......................... .1三.应对“网络暴力”的措施 (3)四.“网络暴力”相关案例分析思考 (3)五.总结 (4)六.参考文献 (7)附录:调查问卷数据详细分析结果 (8)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与探究在本次实践中,小组成员前期通过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制作了以网络暴力为主题的问卷。
鉴于25岁以下的青少年是上网的主力人群,接触和了解网络暴力的机会比较多,对网络暴力的了解也相对深刻,本次调查问卷全部以网络问卷的形式发布。
在问卷调查结束后,小组成员结合查找到的相关文献资料,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以下是我们的分析结果。
1.“网络暴力”的定义和表现形式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
虽然是“虚拟”的攻击行为,但也会对当事人造成巨大的伤害。
这些恶语相向的文字,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
这些语言文字刻薄、恶毒甚至残忍,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讨伐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
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报告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内容主要包括样本特征、调查结果、分析和结论四个部分。
一、样本特征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0%。
样本特征如下:1、性别分布:男性209人,女性241人。
2、年龄分布:18岁以下5人,18-20岁140人,21-23岁259人,24岁及以上46人。
3、学历分布:本科生380人,研究生70人。
4、学科分布:文科生264人,理科生186人。
二、调查结果在对网络暴力的认知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网络暴力指的是在网络上发布侮辱、恐吓、谩骂等言论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78.4%)。
同时,也有29.1%的人将网络暴力等同于网络欺凌,将其定义为在线上对他人进行骚扰和威胁的行为。
此外,还有少数人将掌握他人网络账号、发布不实性言论等也视为网络暴力。
在对网络暴力的态度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网络暴力持反对立场(68.9%),认为网络暴力行为严重违背公序良俗、侵犯他人权利,需要严格打击。
同时,也有18.9%的人表示对此持中立或无所谓态度,他们认为网络暴力并未对自身及周围人造成过大影响,不愿为此付出额外努力。
另外,也有少数人持支持网络暴力的立场,认为在网络上表达自己观点、维护自身权益是正当行为。
3、大学生遇到网络暴力后的应对方式在遇到网络暴力后的应对方式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会选择通过巨量投诉、发表正式声明等方式进行应对(70.7%)。
此外,还有27%的人表示会选择主动远离线上争端,消除矛盾。
仅有2.3%的人表示会以暴制暴,采取报复行为。
4、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预防与根治意见在预防与根治网络暴力的意见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需要从法律、教育、舆论等多方面入手(78.2%),加强网络管理和监管,提高个人网络素养。
同时,也有部分人认为需要建立开放、包容、公正的网络环境,提倡尊重、理解和包容他人。
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及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平台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日益突出。
网络暴力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以期引起广大大学生的重视。
一、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分析1.1 匿名性导致的攻击与谩骂网络暴力中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就是匿名攻击或谩骂。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大学生在网络上通常失去了面对面交流的约束,他们更容易因一时冲动而发布攻击性言论,损害他人的名誉和自尊心。
1.2 信息泄露引发的辱骂与威胁在网络时代,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往往容易被他人获取,这给了别有用心者施加网络暴力的机会。
大学生的个人隐私被曝光后,他们常常遭受到辱骂、恶意威胁甚至人肉搜索的困扰,造成心理上的恐慌和困扰。
1.3 群体心理导致的网络暴力行为互联网平台上常见的群体心理现象往往会导致网络暴力的严重化。
大学生在参与网络群体时,为了迎合集体心态,往往会加入围攻、谩骂等行为,不自觉地为网络暴力现象提供了土壤。
二、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的影响2.1 对受害者的心理伤害网络暴力往往给受害者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尤其是大学生群体。
长期遭受网络暴力的围攻和辱骂,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甚至导致抑郁和自杀的悲剧。
2.2 损害社会和谐稳定大学生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网络暴力的存在不仅破坏了大学生群体的团结与友谊,还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大学生作为社会改革的中坚力量,应该以积极向上的形象示范网络行为。
2.3 影响人们的创新和想象力网络暴力现象的流行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态度。
在受到网络暴力困扰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创意和想象力也会受到抑制,他们可能会回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影响个人的全面发展。
三、针对大学生网络暴力的对策3.1 加强教育和引导针对大学生网络暴力现象,教育机构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伦理的教育和引导。
《网络暴力现象研究》分析报告范本
《网络暴力现象研究》分析报告范本网络暴力现象研究分析报告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暴力现象愈发严重,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网络暴力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以便加深对该现象的认识,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网络暴力现象概述网络暴力指的是在互联网上通过言辞或行为对他人进行恶意攻击、威胁或侮辱的行为。
它跟传统暴力相比,具有匿名性、广泛性、一对多的特点。
网络暴力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言辞攻击、人身攻击、造谣、恶搞他人等行为。
三、网络暴力现象的影响1.心理影响:被网络暴力攻击的人容易产生低自尊、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2.社会影响:网络暴力不仅影响受害者个人,还会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它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和谐,影响了社会信任度的建立和发展。
3.生活影响:被网络暴力攻击的人会感到恐惧和不安,甚至不敢正常生活和工作,从而影响其正常生产生活。
四、网络暴力现象的原因1.匿名性: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得肆意攻击他人的行为相对容易,攻击者不用承担可能的后果。
2.群体性:互联网上形成了各种社交群体,攻击者往往获得一定的集体认同感,从而更容易发起攻击。
3.心理因素:攻击者可能出于自卑、嫉妒、报复心理等原因攻击他人,通过网络暴力来获得心理满足感。
五、网络暴力现象的应对措施1.教育宣传:加强网络暴力的教育宣传,提高人们的网络素养和道德观念,让大众更加理解网络暴力的危害性。
2.法律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暴力行为的界定,并加强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
3.平台管理:网络平台应采取自律措施,建立健全的用户举报和处理机制,对过往言论及时做出处理,防止网络暴力现象的扩散。
六、结论网络暴力现象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危害,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
通过教育宣传、法律制度、平台管理和心理辅导等综合手段,可以有效减轻和遏制网络暴力的发生。
只有形成全社会的共识,才能打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
社会实践报告网络暴力调研
社会实践报告网络暴力调研一、调研背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互联网在为人们提供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网络暴力问题日益严重。
网络暴力不仅对受害者造成了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也扰乱了社会的秩序,危害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组织了一次网络暴力调研活动,旨在了解网络暴力的具体表现、影响以及相关对策,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减少网络暴力对社会的危害。
二、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关于网络暴力的调查问卷,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向大众进行发布,并邀请他们参与填写。
问卷内容包括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对网络暴力的认知程度、在网络上是否遭受过暴力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我们通过问卷来获得受访者对网络暴力的认识和体验,为我们分析网络暴力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2.访谈调研除了问卷调查,我们还进行了一些重点对象的深度访谈调研。
我们选择了一些曾经遭受过网络暴力的受害者,以及一些从事相关行业的专业人士进行面对面的访谈。
通过访谈,我们得以深入了解网络暴力事件的具体情况、受害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相关专业意见,为我们进一步分析问题、寻求解决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3.文献资料搜集为了对网络暴力问题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我们还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整理。
从国内外学术期刊、报纸杂志、专题网站等方面获得了大量的关于网络暴力的研究成果、案例报道以及专家学者的观点。
这些文献资料为我们提供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我们的调研与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三、调研结果1.对网络暴力的认知程度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网络暴力问题认识不足,只有少数受访者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网络暴力问题的严重性。
很多受访者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种看不见的暴力,因此很容易被忽视。
另外,也有不少受访者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种无害的行为,甚至有人认为这是网络世界的“惯例”,并不需要过多关注。
2.网络暴力的具体表现在访谈调研中,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曾在网络上受到过不同形式的网络暴力行为,其中最常见的表现包括人身攻击、谣言传播、侮辱辱骂、恶意骚扰等。
网络暴力现状调查报告
网络暴力现状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暴力问题日益凸显,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秩序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暴力的现状,本报告以调查研究的方式展开,并就其原因和对策提出了建议。
一、网络暴力的定义与形式网络暴力是指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言语、图片、视频等形式对个人或群体进行攻击、辱骂、威胁等行为的总称。
根据被攻击对象和攻击方式的不同,网络暴力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 转发传播恶意言论:利用互联网平台广泛的传播性,将不实、恶意的言论迅速复制转发,进而引发舆论风波,给被攻击者带来极大困扰和伤害。
2. 人肉搜索和网络暴力攻击:通过网络收集个人信息,如照片、电话号码等,然后对其进行谩骂、辱骂以及散布对其造谣、诽谤。
3. 网络欺凌与恶意群发:通过网络匿名形式,对个人或群体进行恶意侮辱、威胁、骚扰等行为。
4. 个人隐私泄露:通过获取他人的个人账号密码等信息,进而侵犯个人隐私,对其进行恶意披露或滥用。
二、网络暴力现状调查结果根据本次调查的样本,网络暴力现状的主要表现如下:1. 频率普遍较高: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曾经经历过或目睹过网络暴力事件。
2. 对象广泛范围: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暴力的被攻击对象涉及到个人用户、企业机构、公共人物等各个领域。
3. 影响严重:调查显示,在遭受网络暴力后,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部分受害者甚至出现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4. 缺乏有效解决途径:调查结果表明,在网络暴力事件中,仅有少数的受害者寻求到法律援助或借助网络平台的举报机制,大部分受害者在面对网络暴力时束手无策。
三、网络暴力的原因分析网络暴力的产生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密切相关:1. 匿名性导致隐蔽性:在网络空间,用户可以通过虚拟身份进行言论发表,大多数网络暴力行为由于匿名性的原因,使得加害者难以为责。
2. 缺乏法律约束:与传统暴力行为相比,网络暴力行为在法律方面的处罚力度相对较弱,使得加害者产生安全感,从而增加了网络暴力行为的频率和恶劣程度。
网络暴力现状调查报告
网络暴力现状调查报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暴力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严重影响了网络空间的和谐与安全。
为了解网络暴力的现状并寻求解决之道,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以18至30岁的大学生群体为对象。
通过开展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到来自500名大学生的有效回复。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暴力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且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 性别差异:男性受访者相对女性受访者更容易成为网络暴力的施暴方。
其中,男性受访者中有60%表示曾参与或见证过网络暴力行为,而女性受访者中这一比例为40%。
2. 形式多样:网络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人身攻击、恶意批评、谣言传播等。
其中,人身攻击在网络暴力中占比最大,达到55%,其次是谣言传播和恶意批评,分别占比25%和20%。
3. 影响心理健康:网络暴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调查显示,92%的受访者表示曾在网络暴力中受到过伤害,对于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其中,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成为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症状。
4. 社交关系受损:网络暴力不仅对个人心理产生了影响,还给大学生的社交关系带来了破裂和冲突。
调查发现,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由于网络暴力问题而与他人发生过争执,甚至导致友情的破裂和人际关系的紧张。
5. 应对机制不足:面对网络暴力,大学生群体普遍感到无措和无力。
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缺乏应对和维权的能力,且对网络平台的应对措施持怀疑态度。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我们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网络暴力问题:1. 教育宣传: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暴力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此外,还应该组织相关活动和讲座,提高大学生对网络道德和规范的认识。
2. 平台管理:网络平台应该加强对用户行为的管理和监督,制定更为严格的规定和处罚制度,加大对网络暴力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鼓励用户举报网络暴力行为,积极参与网络环境的维护和整治。
3. 心理辅导:学校应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力度,为受到网络暴力伤害的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帮助。
关于网络暴力的问卷调查报告
关于网络暴力的问卷调查报告【前言】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
这些恶语相向的文字,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
网络暴力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亟待运用教育、道德、法律等手段进行规范。
同时,网民们若想获得自由表达的权利,也要担当起维护文明与道德的使命,至少,要保持必要的理性、客观。
【正文】一、调查目的:本次调查主要在于了解大学生关于网络暴力的认识和网络暴力对大学生影响,探究网络暴力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网络暴力的方法。
二、调查时间:2011年4月25日—30日三、调查对象:海大学生四、调查方式:问卷、访问五、在校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识根据这几天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粗略了解在校大学生对对网络暴力的认识。
问卷调查中,有20%的学生认为对网络暴力有深入了解的,58%的学生只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而调查表明,对网路暴力完全理解的学生不足20%。
在问卷中列举的事件中,大部分人对于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许多人却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网络暴力事件。
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有超过7成的学生对其抱有好奇心,并通过各种方式了解。
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识还不足够,甚至自己在论坛,贴吧留的言已属于网络暴力,自己却不知道。
因此,学校有必要加强宣传网络暴力的力度,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网络暴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预防学生的言论等在网络上触犯网络暴力。
六、网络暴力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调查,大部分大学生承认,虽然网络暴力没有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但是给他们带来的影响还是存在的。
绝大多数人认为网络暴力是人们宣泄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确实可以达到宣泄与解压的效果。
但是,不可忽略的是,网络暴力给他人带去了压力与伤害,给当事人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
网络暴力调查报告
网络暴力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暴力现象逐渐凸显出来,给个人、团体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解网络暴力的现状和原因,我们进行了一次网络暴力调查,下面是我们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我们选择了1000名普通网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在线问卷的形式进行了调查。
问卷主要包括网络暴力的定义、遭遇网络暴力的经历、应对网络暴力的方式等内容。
二、调查结果分析1. 网络暴力定义的认知度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对网络暴力有一定的认知,认为网络暴力是通过网络上的言论、图片、视频等方式对他人进行羞辱、攻击和伤害的行为。
2. 遭遇网络暴力的经历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曾经遭遇过网络暴力,其中以谩骂、人身攻击、恶意造谣等形式最为常见。
有近30%的受访者称受到过心理上的创伤,甚至影响了日常生活。
3. 应对网络暴力的方式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在面对网络暴力时,会选择删除帖子、不回应攻击者等消极的方式来化解矛盾。
只有少部分受访者会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调查结果的启示1. 加强网络暴力的宣传和教育针对网络暴力,社会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特别是青少年群体。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共同努力,加强网络伦理和安全教育,引导人们文明上网。
2. 健全网络暴力应对机制政府、网站、公安等部门应建立健全网络暴力应对机制,对于违法行为严惩不贷,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安全。
四、结论网络暴力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使互联网成为一个更加美好的空间。
以上是本次网络暴力调查报告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引起大家对网络暴力问题的重视,并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共同努力,让网络世界更加美好!。
大学生网络暴力检讨书
尊敬的校领导、老师们:您好!我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近日,我在网络上发表了一些不当言论,对他人造成了伤害,对此我深感愧疚。
在此,我向受到伤害的同学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向学校、老师以及同学们作出如下检讨:一、检讨原因近期,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则关于校园事件的讨论,出于好奇和一时冲动,我发表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对当事人进行了攻击和诋毁。
这些言论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讨论,给当事人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和伤害。
我深知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道德底线,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此我深感懊悔。
二、检讨内容1. 我认识到网络暴力的严重性。
网络暴力不仅给受害者带来心理创伤,还会对整个社会风气产生恶劣影响。
我深刻反省自己的行为,认识到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每个网民都应该遵守法律法规,尊重他人,传递正能量。
2. 我认识到自己的言行对他人造成了伤害。
我的不当言论给当事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我深感愧疚。
在此,我向当事人道歉,并表示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
3. 我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违背了学校纪律。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遵守校规校纪,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我深感自己的错误,决心以后严于律己,不再犯类似错误。
三、改正措施1. 我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网络暴力,做一个有道德、有素质的网民。
2. 我将主动向受害者道歉,争取当事人的原谅,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3. 我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
4. 我将关注网络暴力事件,从自身做起,传播正能量,为构建和谐网络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5. 我将向身边的同学宣传网络暴力的危害,提醒大家共同抵制不良言论,共同维护网络环境的和谐。
最后,我再次向受到伤害的同学表示诚挚的歉意,并恳请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给予我改正错误的机会。
我将以此次事件为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优秀大学生。
谨此检讨!检讨人:[姓名]日期:[年月日]。
网络暴力调查报告
网络暴力调查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调查网络暴力的现状、影响以及预防措施。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暴力在当今社会中日益严重,并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教育、法律和技术手段。
1. 简介网络暴力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上的言论、行为或威胁对他人进行攻击、诋毁或恶意侵害的行为。
这种暴力行为不仅对受害者造成心理和社会上的伤害,还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的形式多样,包括恶意评论、人肉搜索、网络骚扰和网络谣言等。
2. 现状分析网络暴力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尤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更为普遍。
根据一项调查,超过50%的青少年表示曾经遭受过网络暴力的攻击。
这种暴力行为不仅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受害者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歧视和排斥。
3. 影响分析网络暴力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对个人而言,网络暴力可能导致自尊心受损、焦虑、抑郁甚至自杀的倾向增加。
对社会而言,网络暴力加剧了社会分裂、破坏了社会和谐,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此外,网络暴力对受害者和加害者的家庭关系也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4. 预防措施为了解决网络暴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教育教育是预防网络暴力的基础。
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意识和技巧。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大对网络暴力的宣传力度,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4.2 法律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也是应对网络暴力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明确网络暴力的定义和处罚标准,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网络平台也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加强对用户言行的监管。
4.3 技术手段技术手段在预防网络暴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互联网平台应该加强对用户言论的监测和过滤,防止恶意评论和不实信息的传播。
此外,借助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可以开发出更加智能化的网络暴力检测和预警系统。
4.4 社会参与解决网络暴力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网络暴力调查报告
网络暴力调查报告网络暴力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暴力问题日益突出。
网络暴力不仅对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社会秩序和道德价值观产生了冲击。
为了深入了解网络暴力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一、网络暴力的定义和形式网络暴力是指在互联网上对他人进行辱骂、威胁、恶意诽谤、人肉搜索等行为。
根据调查结果,网络暴力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1. 辱骂和威胁: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常常使用侮辱性的言辞对他人进行攻击,甚至威胁对方的人身安全。
2. 恶意诽谤:通过编造事实或散布谣言,网络暴力者试图破坏他人的声誉和形象,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的困扰和伤害。
3. 人肉搜索:这是一种追踪和公开他人个人信息的行为,旨在对其进行人身攻击和侵犯隐私。
二、网络暴力的影响网络暴力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受害者常常感到沮丧、无助和自卑,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此外,网络暴力还会导致受害者与他人的关系疏远,降低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
网络暴力不仅对个人造成了伤害,也对社会秩序和道德价值观产生了冲击。
在网络暴力的泛滥下,社会对于公序良俗的尊重和遵守逐渐减少,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也在逐渐减少。
这种情况下,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将受到严重威胁。
三、网络暴力的原因网络暴力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匿名性:互联网提供了一种相对匿名的环境,使得网络暴力者可以在不受追责的情况下发表攻击性言论。
2. 社会压力:社交媒体上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评价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社会压力来源,一些人为了追求虚拟的社会认同感,会通过网络暴力来攻击他人。
3. 缺乏教育和意识:对于网络暴力的认识和教育程度不足,使得一些人对网络暴力的危害性和不可取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四、应对网络暴力的措施针对网络暴力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打击和惩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与探究【摘要】为响应共青团中央向全国团员青年发出“清朗网络、青年力量”的号召,动员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我们开展此课题进行调查。
但是,调查发现网络暴力”的形式多样化;我校大学生对“网络暴力”了解不够,接触甚少,并且维权意识也不够,迫切需要引起关注并为大学生传播网络正能量,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建立一个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网络暴力责任解决方法目录一.“网络暴力”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1)二.分析“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 .......................... .1三.应对“网络暴力”的措施 (3)四.“网络暴力”相关案例分析思考 (3)五.总结 (4)六.参考文献 (7)附录:调查问卷数据详细分析结果 (8)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与探究在本次实践中,小组成员前期通过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制作了以网络暴力为主题的问卷。
鉴于25岁以下的青少年是上网的主力人群,接触和了解网络暴力的机会比较多,对网络暴力的了解也相对深刻,本次调查问卷全部以网络问卷的形式发布。
在问卷调查结束后,小组成员结合查找到的相关文献资料,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以下是我们的分析结果。
1.“网络暴力”的定义和表现形式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
虽然是“虚拟”的攻击行为,但也会对当事人造成巨大的伤害。
这些恶语相向的文字,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
这些语言文字刻薄、恶毒甚至残忍,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讨伐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
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更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由一开始的人身攻击逐渐发展成越来越多样的形式,对网络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2.分析“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在所有受访者中,有43.94%的人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种盲目的跟风行为,38.38%的受调查者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只有11.62%的人认为网络暴力是部分人的自我炒作。
这样的结果表明,人们认为只有少数网络暴力的参与者是为了谋取私利而无视法律铤而走险,不少网络暴力事件的参与者仅仅是为了起哄和发泄情绪,而对其行为产生的后果和相应的法律责任缺乏足够的认识。
再次说明我们在宣传教育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在关于网络暴力的产生原因这一问题上,46.97%的受调查者认为多数网民对网上流传的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导致了网络暴力的发生,14.65%的人认为新闻报道不实是网络暴力发生的最主要原因,29.29%的人认为网络暴力实际上是人们通过网络释放人类天性中的暴力部分,还有9.09%的人认为有些人为了利益自我炒作是引发网络暴力的原因。
由此我们对原因进行分析:首先,无论是从网络暴力的案例分析出发还是现实情况分析,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网民的法律意识,让网民在潜意识中认为不需要为自己在网络中的行为负责,从而做出一些在现实中不会做的事情,肆意的伤害他人并以此自豪。
第二,网民对网络信息真实度的探究和考虑不足,容易轻信网络上的信息,并做出冲动的举动,为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
第三,网民年龄年轻化及从众心理容易带来情绪化和盲目性的特点。
一些网络信息特意凸出事件的片面,误导网民以达到一己利益,损害网络公共环境。
最后,是法制意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落后。
目前网民的素质尚且不足,也没有相关的健全的法律约束,对所谓追讨法律责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我们再次得出这样的结论,网络暴力产生的最大原因并不是一些人为了利益刻意进行的炒作行为,主要因为人们对网络上的信息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以及对网络暴力产生的后果缺乏正确的认识。
进一步说明了社会加强相关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具体措施可通过电视媒体的法律频道做一些涉及网络暴力的案例,加强人们在网络暴力方面的法律意识。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媒体的约束,让媒体在做有关报道时尽量的客观公正,而不是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就放弃作为媒体的社会职责。
3.应对“网络暴力”的措施对于如何减少网络暴力行为,参与问卷调查的人认为,应该多管齐下才能解决问题。
具体措施包括: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制定详细有效的法律法规、加强有关抵制网络暴力的宣传和教育和实行网络实名制等。
对于政府监管缺失的问题,与其说政府缺乏监管意识不如说政府监管无力,政府要学会用新技术应对新问题,除了尽快制定网络行为准则,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外,还要实行网络实名制,采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实行网络监管,同时也要注意对个人隐私的保护。
另外,要重点要加强宣传教育,比如制作一些法律节目,让人们通过他人的错误行为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在网络世界里遵纪守法的观念深入人心。
宣传教育相比于其他手段成本更低,往往效果也跟好。
在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打击时,要突出重点,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给他人造成实质性伤害的网络暴力行为要严厉打击,比如人肉搜索,应该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力。
4.“网络暴力”相关案例分析思考(1)网络暴力第一案2007年,北京31岁女白领跳楼,在生前的博客中,她将自杀原因归咎为丈夫的不忠,并在博客中贴出了丈夫和“第三者”的照片。
在她去世后,她的博客被网友转贴到各大论坛,引起网友们热议。
此后,当事人的丈夫姓名、职业、住所都被曝光,生活收到了极大的影响。
从路上被人破口大骂到住处被红漆写满“血债血偿”,他难以忍受,向当地法院提交了诉状,提出侵权网站给他赔偿1.3万元的赔款,并在一些访问中表示网络盛传的内容很多是不实的。
直到事件最后,真相也没有水落石出,最终是以传播帖子的网站删除了相关的信息和图片,并达成庭外和解为结局。
但对当事人的生活造成的影响不言而喻。
在这个案例中,网友们阅读了相关的帖子,就武断的认为这都是事实,并站在道德的高点上对女事主的丈夫进行了过激的行为。
事实上,清官难断家务事,尚且不管此事是真是假,这件事本就是家务事,网友们根据一面之词,就决定为女事主进行报复,这一点体现了网络信息的真实度缺失,还有网友的行为失当。
(二)李毅吧网络暴力事件综述李毅吧初期以“内涵贴”“段子贴”为主,以自嘲式的调侃活跃在网络世界中。
但近几年,李毅吧渐渐的出现一批站在爱国主义高点上,对韩星、日星粉丝进行网络暴力的网络暴民,以“爆吧”为乐趣,以人数为优势,进行污言秽语的谩骂和斥责。
在后期一些事件中,开始涌现一大批“人肉”事件,从网络世界到现实,极大的损害了一些网民的隐私权和人身安全。
在这几年里,几乎每一个韩星日星包括一些欧美明星的贴吧都被李毅吧进行了污言秽语的刷屏攻击,同时,李毅吧成员还活跃在豆瓣、微博、天涯等门户网站,对网络公共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危害。
2013年11月,新浪微博开了一个“李毅吧滚出贴吧”的话题,李毅吧成员作为网络暴力的代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网民对网络安全和秩序的诉求,网络暴力已经成为网民深恶痛绝的吸血虫。
五、总结本次问卷的有效填写人次为198次,其中男女分别占比44.95%和55.05%。
调查的对象的学历主要为本科或大专,其中25岁以下的调查对象占比97.98%。
调查对象的专业主要为理工类、医学类、人文社科类和商科类,基本涵盖了各个主流专业。
这说明问卷发布的渠道比较广泛,保证了调查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其中45.96%的调查对象对网络暴力的了解程度为了解,49.49%的调查对象对网络暴力的了解程度为了解很少或不了解,只有 4.55%的调查对象对网络暴力非常了解。
说明即使在接触网络很多的青少年中,对网络暴力的了解也非常缺乏,而在接触网络相对较少的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中,情况可能更加令人担忧。
这样的结果说明在我国,人们对网络暴力的了解还比较欠缺,我们对网络暴力的相关宣传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有16.67%的调查对象表示他们遭受过网络暴力的攻击,83.33%的参与对象表示没有受到网络暴力的影响。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推行网络实名制、对网络暴力事件的责任人追究法律责任和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等政策施行后,网络暴力得到了一些遏制。
在不同的网络暴力形式中,参与问卷调查的人们最关注的是恶意人肉搜索等对人们隐私的侵犯,有88.89%的参与者认为侵犯隐私属于网络暴力行为。
这反映了在信息化社会里人们对自己隐私的忧虑。
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相比于其他形式的网络暴力行为,对人隐私的侵犯会对受害者造成实质性的伤害,特别是人肉搜索会对受害者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所以在各种形式的网络暴力行为中,我们要重点关注侵犯他人隐私的违法行为,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给他人带来重大伤害的网络暴力行为要依法严惩。
综上所述,网络暴力的出现是一个过程,网络暴力现象的产生是多种复杂因素合力的结果,既有媒介特点的影响,也有社会、文化的作用,更在于网民自身心理机制的原因,并且还没有达到顶峰,必须得到遏制。
除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还要注意精神文明的建设。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声音,因此解决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是解决网络问题的重要方法。
网络是一个舆论环境,理性和非理性的声音都有它们的空间,关键是导向。
六、参考文献:1.百度百科:词条“网络暴力”2.《对“网络暴力”侵权行为的思考》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张俊雅3.《从网络暴力的典型案例看网络暴力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东北大学文法学院生奇志郭文辉4.金君俐.网络暴力现象探析.[J].新闻实践,2009.附录:问卷数据分析:关于网络暴力现象的调查问卷第1题您的性别:[单选题]选项小计比例男89 44.95%女109 55.05%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98第2题您所处的年龄段是?(例如:满20但不满21,选择“20-25”选项)[单选题]选项小计比例20及以下81 40.91%(20,25] 113 57.07%(25-30] 0 0%(30-35] 0 0%35以上 4 2.02%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98第3题您目前的学历为?(例:若本科在读则填为本科)[单选题]选项小计比例初中及以下 5 2.53%高中/职高/中专10 5.05% 大专/本科182 91.92% 硕士0 0%博士及以上 1 0.51%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98第4题你所在的专业为[单选题]选项小计比例人文社科类22 12.02% 理工类78 42.62% 商科类16 8.74% 医学类65 35.52% 艺术类 2 1.09%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83第5题请您自评对网络暴力的了解程度:[单选题]选项小计比例听说过但不了解46 23.23% 了解很少52 26.26% 了解91 45.96% 非常了解9 4.55%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98第6题您是否遭受过网络暴力的攻击?[单选题]选项小计比例有33 16.67% 没有165 83.33%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98第7题您认为网络暴力是怎样的一种行为?[单选题]选项小计比例情绪发泄76 38.38% 盲目地无意识跟从87 43.94% 部分人的自我炒作23 11.62% 正义感的突然爆发以至于失控12 6.06%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98第8题您认为网络暴力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单选题]选项小计比例人类天性对暴力的嗜好,通过互联网途径的过度传播58 29.29% 部分人或者机构为了自身利益的炒作18 9.09% 多数网民对于来源网络的消息缺少评判,以讹传讹93 46.97% 新闻报道不实,或者有一定偏颇,引发公众误解29 14.65%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98第9题您认为认为以下哪一条属于网络暴力?[多选题]选项小计比例恶意攻击对方,使用不雅用语等151 76.26%侵犯他人隐私,与现实高度相关的暴力:如恶意人肉搜索等176 88.89% 贴吧空间等,违规发布涉黄涉暴内容104 52.53% 对自己不清楚的事肆意进行评论甚至道德评判159 80.3%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98第10题您认为网络暴力盛行最主要是谁的责任?[单选题]选项小计比例政府有关部门监管不力21 10.61%网民自身缺乏评判和道德意识153 77.27%相关网络公司管理缺陷9 4.55%现行有关法规不完善15 7.58%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98第11题您认为网络暴力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最应该由谁承担?[单选题]选项小计比例事件发起人114 57.58%政府相关部门11 5.56%相关网站26 13.13%当事人本人47 23.74%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98第12题您认为应该通过以下哪种途径能最有效的降低网暴的发生?[单选题]选项小计比例加大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42 21.21%制定详细有效的法律法规45 22.73%加强抵制网络暴力的教育和宣传51 25.76%实现网络身份透明公开54 27.27%仅凭网民自觉,没有有效措施 6 3.03%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