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与探究
【摘要】
为响应共青团中央向全国团员青年发出“清朗网络、青年力量”的号召,动员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我们开展此课题进行调查。但是,调查发现网络暴力”的形式多样化;我校大学生对“网络暴力”了解不够,接触甚少,并且维权意识也不够,迫切需要引起关注并为大学生传播网络正能量,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建立一个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
网络暴力责任解决方法
目录
一.“网络暴力”的定义及表现形式 (1)
二.分析“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 .......................... .1
三.应对“网络暴力”的措施 (3)
四.“网络暴力”相关案例分析思考 (3)
五.总结 (4)
六.参考文献 (7)
附录:调查问卷数据详细分析结果 (8)
关于大学生对网络暴力的认知及态度的调查与探究
在本次实践中,小组成员前期通过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制作了以网络暴力为主题的问卷。鉴于25岁以下的青少年是上网的主力人群,接触和了解网络暴力的机会比较多,对网络暴力的了解也相对深刻,本次调查问卷全部以网络问卷的形式发布。在问卷调查结束后,小组成员结合查找到的相关文献资料,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以下是我们的分析结果。
1.“网络暴力”的定义和表现形式
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网络暴力不同于现实生活中拳脚相加血肉相搏的暴力行为,而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用语
言文字对人进行讨伐与攻击。虽然是“虚拟”的攻击行为,但也会对当事人造成巨大的伤害。
这些恶语相向的文字,往往是一定规模数量的网民们,因网络上发布的一些违背人类公共道德和传统价值观念以及触及人类道德底线的事件所发的言论。
这些语言文字刻薄、恶毒甚至残忍,已经超出了对于这些事件正常的评论范围,不但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恶意诋毁,更将这种讨伐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社会中,对事件当事人进行“人肉搜索”,将其真实身份、姓名、照片、生活细节等个人隐私公布于众。这些评论与做法,不但严重地影响了事件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更破坏了当事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秩序,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网络暴力的表现形式由一开始的人身攻击逐渐发展成越来越多样的形式,对网络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2.分析“网络暴力”产生的根源
在所有受访者中,有43.94%的人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种盲目的跟风行为,38.38%的受调查者认为网络暴力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只有11.62%的人认为网络暴力是部分人的自我炒作。这样的结果表明,人们认为只有少数网络暴力的参与者是为了谋取私利而无视法律铤而走险,不少网络暴力事件的参与者仅仅是为了起哄和发泄情绪,而对其行为产生的后果和相应的法律责任缺乏足够的认识。再次说明我们在宣传教育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在关于网络暴力的产生原因这一问题上,46.97%的受调查者认为多数网民对网上流传的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导致了网络暴力的发生,14.65%的人认为新闻报道不实是网络暴力发生的最主要原因,29.29%的人认为网络暴力实际上是人们通过网络释放人类天性中的暴力部分,还有9.09%的人认为有些人为了利益自我炒作是引发网络暴力的原因。由此我们对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无论是从网络暴力的案例分析出发还是现实情况分析,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网民的法律意识,让网民在潜意识中认为不需要为自己在网络中的行为负责,从而做出一些在现实中不会做的事情,肆意的伤害他人并以此自豪。
第二,网民对网络信息真实度的探究和考虑不足,容易轻信网络上的信息,并做出冲动的举动,为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
第三,网民年龄年轻化及从众心理容易带来情绪化和盲目性的特点。一些网络信息特意凸出事件的片面,误导网民以达到一己利益,损害网络公共环境。
最后,是法制意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落后。目前网民的素质尚且不足,也没有相关的健全的法律约束,对所谓追讨法律责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我们再次得出这样的结论,网络暴力产生的最大原因并不是一些人为了利益刻意进行的炒作行为,主要因为人们对网络上的信息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以及对网络暴力产生的后果缺乏正确的认识。进一步说明了社会加强相关宣
传工作的重要性。具体措施可通过电视媒体的法律频道做一些涉及网络暴力的案例,加强人们在网络暴力方面的法律意识。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媒体的约束,让媒体在做有关报道时尽量的客观公正,而不是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就放弃作为媒体的社会职责。
3.应对“网络暴力”的措施
对于如何减少网络暴力行为,参与问卷调查的人认为,应该多管齐下才能解决问题。具体措施包括: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制定详细有效的法律法规、加强有关抵制网络暴力的宣传和教育和实行网络实名制等。
对于政府监管缺失的问题,与其说政府缺乏监管意识不如说政府监管无力,政府要学会用新技术应对新问题,除了尽快制定网络行为准则,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外,还要实行网络实名制,采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实行网络监管,同时也要注意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另外,要重点要加强宣传教育,比如制作一些法律节目,让人们通过他人的错误行为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让在网络世界里遵纪守法的观念深入人心。宣传教育相比于其他手段成本更低,往往效果也跟好。在对相关违法行为进行打击时,要突出重点,对恶意侵犯他人隐私,给他人造成实质性伤害的网络暴力行为要严厉打击,比如人肉搜索,应该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力。
4.“网络暴力”相关案例分析思考
(1)网络暴力第一案
2007年,北京31岁女白领跳楼,在生前的博客中,她将自杀原因归咎为丈夫的不忠,并在博客中贴出了丈夫和“第三者”的照片。在她去世后,她的博客被网友转贴到各大论坛,引起网友们热议。
此后,当事人的丈夫姓名、职业、住所都被曝光,生活收到了极大的影响。从路上被人破口大骂到住处被红漆写满“血债血偿”,他难以忍受,向当地法院提交了诉状,提出侵权网站给他赔偿1.3万元的赔款,并在一些访问中表示网络盛传的内容很多是不实的。
直到事件最后,真相也没有水落石出,最终是以传播帖子的网站删除了相关的信息和图片,并达成庭外和解为结局。但对当事人的生活造成的影响不言而喻。
在这个案例中,网友们阅读了相关的帖子,就武断的认为这都是事实,并站在道德的高点上对女事主的丈夫进行了过激的行为。事实上,清官难断家务事,尚且不管此事是真是假,这件事本就是家务事,网友们根据一面之词,就决定为女事主进行报复,这一点体现了网络信息的真实度缺失,还有网友的行为失当。
(二)李毅吧网络暴力事件综述
李毅吧初期以“内涵贴”“段子贴”为主,以自嘲式的调侃活跃在网络世界中。但近几年,李毅吧渐渐的出现一批站在爱国主义高点上,对韩星、日星粉丝进行网络暴力的网络暴民,以“爆吧”为乐趣,以人数为优势,进行污言秽语的谩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