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与情感美的歌_读李清照的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 总第38期
心灵与情感美的歌:读李清照的词
何锡章
提 要 本文从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追求美满和谐、理想与真挚的爱情,以及深沉的爱国感情三个方
面,以独特的分析视角,展现了李清照词所显现出来的作者心灵与情感的美,对其中的一些词,作了与流行观
点不尽相同的理解和阐释。
关键词 词 李清照 心灵与情感美
作 者 何锡章,华中理工大学中文系教授。
当你叩开文学的大门,走进一部优秀的小说,或者一首诗词所创造的艺术天地时,你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堕入作家设下的情网:时而开怀畅笑,时而双泪涟涟,时而拍案惊奇,时而低头沉吟,甚或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你仿佛化成作品中的人物,随着作品的情绪流动,把自己不自觉地对象化,这种力量,就是艺术的魅力,也就是美产生的主要原因。
美的力量不是作家随意涂在纸上的文字符号,也不是偶然事件的排列拼凑,它是作家心灵、情感所积聚的一种合力,不论是思想的提炼,情节的安排,人物的设置,还是外在形式的作用,都是作家心灵的产物,是情感的对象化和物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是情感的结晶。文学的美,首先应植根于心灵和情感的美之中。李清照的词,数量不多,却百世流传不朽,为后人所敬仰。原因就在于她是用自己心灵的情水浇灌出了朵朵艺术之花。我们正是在她心灵、情感美的表现中,感受到她的人格美以及当时的社会氛围和人民情绪。她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使我们激动不已,难以忘怀;那对爱情的专一,缠绵而健康的情思构成的反封建、求自由的爱情咏叹调,拨动着我们心中的琴弦;而南渡之后,于流离失所中奏出的思乡恋土的怀乡曲,那激荡着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主旋律,又让我们从丧乱之音的节奏里听到一个亡国奴的痛苦呻吟,从而激起对侵略者的憎恨和热爱祖国的一腔热血。因此,我们读的就不仅仅是文学意义的词,而是欣赏一幅幅由心灵情感描绘出来的人生的图画,现在就让我们来打开吧。
生活,你好!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得好:“对于人,什么是最可爱的呢?生活。因为我们的一切欢乐,我们的一切幸福,只与生活并联;……所以,凡是我们看见具有生的现象的一切,总使我们欢欣鼓舞,导我们于欣然充满无私快感的心境,这就是所谓美的享受。”李清照的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获得美的享受,根本点也正是在这里,不管是外在自然山水的客观反映,还是个人内心运动的过程表现,它们都是具体化了的人的生活,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使我们感到她是我们人类中的一个,和我们一样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如果说,人的最高本质是人自身,那么,作为人是生活的主体,我们也可以说,人的本质也就在于生活,在生活中表现人的本质,肯定人的本质,飘然化外的道家思想和寄希望于来世幸福的佛门虚空,实质是对人的本质的压抑和扼杀,古往今来,为此又有多少荒唐的悲剧!李清照虽一生坎坷,经历多艰,可她却和现实生活在一起,保持着密切联系。令人可钦可敬的,是她用词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眷恋、肯定和追求,成了生活的歌手。她的词,以内心抒情蕴含社会情绪,用主观表现融汇客观生活,而坚持“美是生活”就成了李清照于千辛万苦中顽强生活的精神支柱。
“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多丽》),面向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可以说是李清照对待人生的・
・
98
主要态度。
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优秀的作家,囿于时代政治和其它原因,雄才不展,壮志难酬,忧国为民的赤子之心往往受到轻视,甚至迫害。因此,隐居就成了内心抵抗现实的经常形式,以此显示出自己的高风亮节。李清照虽然政治上没有失意落魄的经历,却有怀才不遇的苦痛,但她没有寄身终南,放迹山水,反而从生活里,看到了人情的美,看到了蕴藏在生活中的美和生机。所以,她既不想成为行吟泽畔的三闾大夫,也不愿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五柳先生。当然,时代的局限,个人生活的天地狭小,使她视野不阔,视点不那么高,也就难以对屈原、陶潜的行为作出客观评价。而所谓“人情好”,在当时多少含有理想化的成分。但是,肯定现实中有美的善的存在,无疑是热爱生活,坚持生活下去的重要的原动力,时至今日,仍不乏其现实意义。
肯定生活,把热爱生活,追求生活积淀在自己的思想意志和情感生活的内容里,对于作家,就会以此去体验生活,捕捉美的生活形象,讴歌生活。“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戋刂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这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妙龄女郎,一个与生活共欢乐的少女。她含羞而不完全拘谨,礼教的阴影笼罩和想往接触现实异性的复杂心理渗透在“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细节描写之中,含蓄委婉,朴实自然,如同生活本身一样。作者对生活的爱的情致和认识,在这欢快明朗的艺术境界中表现了出来。《如梦令》表现得更加充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藕花深处的归舟,滩头惊飞的鸥鹭,带醉而归的作者,不拘小节的豪放性格,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动景,明快而富有活力。这里不是对生活作静止的观照,而是对生活本质——动的把握,给人是向上的鼓舞,是进取和热爱,在李清照看来,生活是多么美好,多么有趣,多么浪漫!封建的枷锁,只能锁住弱者的意志,又岂能锁住热爱生活的理想!
大自然的美是社会生活美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奇妙多丽,百态千姿,它把现实生活点缀得更加丰富多彩。从一定意义上讲,热爱自然的美,也就是热爱生活的美,事实上,只有对生活的美保持高度的敏感能力和热爱生活之美的人,才能感受到自然美的存在。正如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指出的,“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对人说来是人与人间联系的纽带,才对别人说来是他的存在和对他说来是别人的存在,才是属人的现实的生命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表现为他自己的属人的存在的基础。”李清照正是从社会生活的美的角度去认识和表现大自然的美的。“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少。山光水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怨王孙》)作者在暮秋之中,不去悲哀萧杀的秋风,枯黄的败叶,反以独特的感情,发出了热爱自然和生活的呼声,她不恨生活中缺少美好,只叹自己年华流逝,不能与人类生活共始终,“似也恨人归早”。热爱生活吧,鸥鹭尚且执着地追求它们应有的生活,何况万物之灵的人?作者就是这样以高尚的情趣,揭示出了自然风物中的美,用移情的手法,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留恋之情熔铸在山光水色之中,以轻快的节奏,弹出了清新、开朗、愉快向上的生活抒情曲。试问,没有对生活的爱,没有美的心灵和情感,能写出这样富有活力的词吗?
生活是美好的,从发展的观点看,它总是向美好、理想的方向渐进,可谓“说不尽无穷好”。可是,在某一生活时间的断面上,并非都是洒满阳光,铺满鲜花,也会出现“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个人在顺境中热爱生活并不难,难的是在逆境中仍自强不息,保持“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坚强信心,永远成为生活海洋里的弄潮儿。年轻时的李清照,才华横溢,婚姻美满,富有青春的幻想,可谓春风得意,因而朝气蓬勃;到了晚年,境况大异,往昔安定的环境、舒意的生活由动乱和孤独、凄凉与悲哀所代替。可她没有自沉、颓废,在内在精神上,仍保持对理想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只不过,欢乐、明快的色调变成了深沉的颜色。尽管“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那旧时那。”(《调转满庭芳》)但理想并未因生活的辛酸而泯灭,壮志在生活的熔炉里锻炼得更坚定。“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篷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垂暮之年,作者严于解剖自己,不满意吟诗填词的成就。但路长日暮又算得了什么,她要驾蓬乘风,飞向更高的理想生活世界。可贵的是,“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不成”的李清照不仅没有心灰意冷,而决心冲破沉沉的现实封建王国,以豪放的气魄,幻想的形式,表现出对自由、理想的不倦追求,力图摆脱狭小的、寂寞的生活樊笼,渴望飞向更广阔、更壮丽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以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
・
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