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祝福的读后感
鲁迅《祝福》观后感800字
![鲁迅《祝福》观后感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6d839bd3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c1.png)
鲁迅《祝福》观后感 800 字《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揭示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描述,呈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本文将分享读后感,探讨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鲁迅《祝福》观后感 800 字》,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迅《祝福》观后感 800 字》篇1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通过描写祥林嫂的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剥削。
祥林嫂是一个性格坚强、勇敢乐观的女性,但她无法逃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走向了悲剧的命运。
小说以祥林嫂的死亡为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通过描写祥林嫂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挫折,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不公和压迫。
祥林嫂的婚姻生活是不幸的,她被丈夫虐待、背叛,最终被赶出了家门。
她试图通过改嫁来摆脱困境,但却遭遇了更多的苦难。
她被社会视为不祥之人,受到歧视和排斥。
最终,她被迫靠乞讨为生,孤独地死在了寒冷的冬夜。
小说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勇敢、善良、坚韧的女性形象,她不断与命运抗争,但却无法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
她的命运是小说中最具有悲剧性的故事之一,引起了读者对封建社会中妇女命运的深刻思考。
通过祥林嫂的命运,鲁迅先生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和摧残,呼吁社会对妇女的尊重和平等对待。
此外,小说还呈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小说中描写了富人们的奢侈和贪婪,以及他们对穷人的剥削和压迫。
同时,小说也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冷漠和无情。
祥林嫂的乞讨和死亡并没有引起周围人的关注和同情,反而被视为一件普通的事情。
这种社会的冷漠和无情,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沦丧和社会的黑暗。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揭示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描述,呈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通过祥林嫂的命运,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不公和压迫,同时也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冷漠。
《鲁迅《祝福》观后感 800 字》篇2鲁迅的《祝福》是一部揭示封建社会悲剧的短篇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祥林嫂的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剥削,以及人们对生死的迷茫和无奈。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33eb6edb0717fd5370cdc08.png)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书笔记范文《祝福》是鲁迅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于1924年首次发表。
作者深刻地展示了新文化运动发展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通过叙写祥林嫂瘁死的悲剧,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当我看完了鲁迅先生的《祝福》之后,心十分的沉重,本文讲了祥林嫂因为自己的两个丈夫和孩子都死了,而被大家所鄙视,尽管她捐了一个门槛,但还是没有改变大家对她的鄙视,最后她在新年中死去。
因为当时的人都相信好女不嫁二男,因此对于祥林嫂便充满冷淡,鄙视,那时的人们多么愚昧,无知。
不光是他们,连祥林嫂也相信好女不嫁二男这一句话,这是多么的可悲啊。
祥林嫂·用自己的血汗钱,买来了门槛·,让成千上百的人从上面跨过,为的就是赎罪,不让自己死后被砍成两半,分给两个丈夫,可是人们还要那样对待她,四婶打发她走,不让她在这工作,让她成为了乞丐;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便变成了渣滓,不但不给予她同情,反而让人觉得厌烦。
看完了这本书,我厌恶当时的封建社会思想,但又感到十分幸福,因为我出生在这样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中。
今天,我阅读了鲁迅先生的《祝福》,读后我深有感受。
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在封建礼法的迫害。
蹂躏下牺牲的旧社会劳动妇女的形象——祥林嫂。
祥林嫂一生非常悲惨:二十六七岁就成了寡妇,给“四叔”当女工,后来又被强行嫁给贺老六,结果贺老六也死了,孩子阿毛又被狼叼了去。
她又被迫给“四叔”当女工。
在四叔家,她又受到歧视被逐走,最后饥寒而死。
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充分反映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
奴役和歧视。
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
鬼神迷信和封建道德观念对人民的虐杀。
小说多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例如:“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啊呀,阿弥陀佛,她就一头撞伤了香案的角,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用了两把香灰,包上了几层布还止不住血呢。
《祝福》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
![《祝福》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8867b3f7ec4afe05a1df49.png)
《祝福》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祝福》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祝福》读后感1《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写的是小说的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悲惨命运,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
她的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逃走后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不久后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与贺老六成亲,她经过一系列的反抗之后,最后只得顺从,好在丈夫贺老六是一个纯朴忠厚的农民,之后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可以过上安稳的好日子了。
可惜好景不长,命运捉弄人,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儿子阿毛又被狼给吃掉了,因此她被大伯给赶了出来,成了无家可归、孤苦伶仃的一个人,经过重重打击的祥林嫂失魂落魄,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
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最后沦为乞丐的她,就在年终人们祝福新年的欢乐气氛中,怀着无比复杂矛盾的心情冻饿致死。
祥林嫂的一生是坎坷悲惨的一生,她原本是勤劳、善良、纯朴、顽强的,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祥林嫂是我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妇女悲剧命运的缩影,她的一生更是封建社会制度下千千万万个中国母亲悲惨一生的深刻写照。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鲁迅先生热爱劳动人民、忧国忧民、以及对受压迫妇女的深切同情。
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才写下了这一篇小说,鲁迅先生把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读者面前,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这篇小说让我明白了生活在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劳动妇女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正如小说中的祥林嫂,她历尽了尘世间所有的痛苦,她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最终是离开了人间。
同时,我也庆幸自已生活在现在这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啊!我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努力,奋发向上,为祖国的大好江山舔砖加瓦!《祝福》读后感2书里的这样一段让我颇有些印象——以身为乞丐的祥林嫂碰到回鲁镇的鲁迅问鲁迅:人死后到底有没有魂灵,鲁迅也不太确定当时我感觉应该是鲁迅为了给祥林嫂一些精神寄托才说:可能有吧。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3a4496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2.png)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的《祝福》是一篇充满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的作品。
通过对一对夫妇的生活遭遇和命运的描述,鲁迅揭示了当时社
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人们在其中所经历的痛苦和无奈。
读完《祝福》,我深深感受到了作品中所蕴含的对社会现实的
无奈和愤懑。
在这个以利益和权力为中心的社会里,普通人往往成
为了牺牲品,他们的命运被操纵和摆布,而他们却无能为力。
作品
中的夫妇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代表,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挣扎和煎熬,最终却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同时,作品也让我思考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无情。
在作品中,人们为了利益和地位可以做出种种不择手段的事情,甚至伤害无辜
的人。
而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人们又该如何去选择和应对呢?这
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总的来说,鲁迅的《祝福》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和
残酷,以及人们在其中所经历的痛苦和无奈。
作品让我思考了社会
现实和人性的复杂,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思考和期待。
希望我们能
够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
鲁迅电影祝福观后感
![鲁迅电影祝福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c8844f4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1.png)
鲁迅电影祝福观后感作为一名观众,我非常荣幸能够观看到鲁迅电影祝福。
这部电影以鲁迅先生生前的思想、作品为原型,将其悲壮而又真实的生活经历展现给了我们。
我深深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于文学和社会的关切和爱,也更加理解了现代文学的意义。
首先,电影在结构和排版上非常清晰,使得观众很容易的理解和阅读。
故事情节也非常充实,从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家庭生活到社会变迁,每个环节都精彩纷呈并流畅自然。
整部电影的音乐背景也非常简约而优美,呼应了电影中的表情和叙述,营造出真实而又深刻的氛围。
其次,电影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思想进行了精确而深刻的概括和解读,展现了鲁迅先生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思考和反思。
电影中对于鲁迅先生各个阶段的思想和作品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鲁迅先生那种为了民族的热爱和执着。
我们需要践行这种精神,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再次,鲁迅电影祝福在台词、画面和音乐等元素的选择上也非常恰当。
台词言简意赅,紧扣故事情节和主题,让人印象深刻。
画面的构图和配乐都非常唯美,时而优美动听,时而充满着煽动性和热情,给观众带来了很好的视听感受。
最后,观看这部电影让我受益匪浅。
我更加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思想,从他的作品、生活经历中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人民疾苦的感受,也更加关注到当下社会上存在的问题。
鲁迅留给我们的是一笔珍贵的财富,是应当好好保管和传承的。
总之,鲁迅电影祝福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电影作品,展现了一位伟大文学家的生命历程和思想成果,它所传递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以及文化积淀都需要我们去细细体会和领悟。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情感深度、文学水准和思考深度,也更加意识到,我们自己肩负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和担当,需要以鲁迅先生的精神为师,推动文化进步和人民幸福。
祝福600字5篇读后感优秀范文
![祝福600字5篇读后感优秀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5fbd216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d6.png)
祝福600字5篇读后感优秀范文《祝福》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
下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祝福》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祝福》读后感1《祝福》便是这样的一部影片。
导演专门将故事设置在了一个风景如画的背景下,影片伊始,便像在观众眼前展开了一一幅山水画,它有水墨画的浓妆淡抹,青青的河里映着浅浅的云和厚重的江南青瓦红砖;它又有油彩画一样的斑驳陆离,大片金黄色的麦田辉映着火红的太阳……在胶片悠久、颜色不正,像素极低的条件下,那四五十年代的场景让我看来却是那么的亲切,但又触摸不到。
鲁迅曾说:“好的东西就是用来毁灭给人看的。
”于是,他忍心在这个黑暗的封建社会里,让太阳照常升起;他忍心在这个黑暗的封建社会里,让太阳照常升起;他忍心让惨绝人寰的悲剧发生在如此本该充斥着安逸与幸福的水乡……他打破鲁镇的宁静——几个凶神恶煞似的彪形大汉将柔弱的江南女子连推带拖地残忍地扔进那原本的诗情画意中。
那原本让人联想起“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的乌蓬船,此时却成为了封建爪牙们的凶器。
拉上了蓬帐,徒留下颤动不止的船荡起的涟漪阵阵诉说着那名女子的痛苦……。
他忍心打破她的婚礼——远处原本喜庆的喇叭声响此情此景竟犹如一曲哀乐,格外刺耳。
绕过层层的茂林,允诺三年的还债,历经千辛万苦,贺老六却换来了一撞灯台以求死的刚烈女子。
鲁迅让女人本应最幸福的时刻以满座哗然,面面相觑收尾。
用华烛满堂里默默落下的蜡泪在轻轻的弹来结束。
他无情地打破了一个女人的归宿——当贺老六温柔地问道:“那你是回你婆波家,还是回鲁四爷那》”一句问话,让她怔了一下,方才口口声声的:“求你让我回去吧”中的目的地只是对家的空想,对幸福的渴望,她已成了解一个无处可归的流浪儿……此时的鲁迅,看似大方地给了她短暂的幸福,而他决不会像《格林童话》里的结尾一样:“公主与王子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祥林嫂的故事读后感
![祥林嫂的故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93a7d8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6e.png)
祥林嫂的故事读后感读完《祝福》里头祥林嫂的故事,心里头跟堵了块石头似的,沉甸甸的。
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个女人,她的命咋就这么苦呢?让人心里头酸溜溜的,不是滋味。
祥林嫂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命运却像是被老天爷捉弄了一样。
先是丈夫没了,再嫁后好不容易有了点温暖,儿子又让狼叼走了。
这打击换谁也扛不住啊,她回到了鲁镇,可镇上的人,嘴上说着同情,心里却把她当笑话看。
这世道咋就这般冷漠呢?祥林嫂总是在那儿重复自己的不幸,一遍遍讲着阿毛的事儿。
一开始大伙儿还听两耳朵,后来呢嫌烦,躲着走。
人心啊有时候比冬天的北风还冷,祥林嫂的悲惨,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里的自私和无情。
故事最后祥林嫂冻死在了祝福的鞭炮声中,这对比刺眼得很。
别人家团圆热闹,她却孤零零地走了。
这不光是祥林嫂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社会的不公,人的冷漠把一个活生生的人逼到了绝路。
读完这个故事,我久久不能平静。
祥林嫂的命运,让我想起了那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可对祥林嫂来说,她连眼前的苟且都没法摆脱。
我们今天能坐在暖和的屋子里读书,真该好好珍惜。
同时也得记得,多给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一点温暖,别让冷漠成了我们心里的冰山。
祥林嫂的故事,让人心里头五味杂陈。
但愿这样的悲剧,以后再也不会发生。
每个人都能被世界温柔以待,而不是像祥林嫂那样,被冷酷的世界一次次击倒。
咱们得记住,善良和同情,才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纽带。
祥林嫂的故事读后感(1)读了鲁迅先生的《祝福》,那个叫祥林嫂的女人,她的故事就像冬天里的北风,冷得让人心里发紧。
祥林嫂啊她的一生,真是苦得没法说。
从逃婚到再嫁,再到丧夫失子,每一步都像是走在刀尖上,每一滴泪都是心头的血。
祥林嫂她想的是过日子,可日子却总跟她过不去。
她勤劳能干,可这世道偏偏不让好人有好报。
鲁镇的人们,嘴上念着佛,心里却冷冰冰的。
祥林嫂每一次开口,他们就当笑话听,哪有半点同情心?这让我想起,有时候我们遇到困难,也渴望有人能伸把手,可现实往往是,看热闹的人多,真帮忙的少。
祝福读后感800字左右5篇
![祝福读后感800字左右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b82359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d0.png)
祝福读后感800字左右5篇祝福读后感800字左右【篇1】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讲述的是一个女人,受封建思想的束缚,一生悲惨的遭遇。
主人公祥林嫂的第一任丈夫,比她大十岁,本来靠打柴为生,但是一年的春天里没了。
后来,祥林嫂从家里逃出来,经卫老婆子介绍,来到四叔家做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新年才过,一次祥林嫂外出淘米的间隙,被婆婆叫来的一帮人绑上船带走了。
婆婆央求卫婆子一起来到四叔家,算清了祥林嫂一文也还没有用的工钱。
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
起先,祥林嫂死活不同意。
后来,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
“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年纪轻轻却断送在了伤感上。
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可怜的儿子被狼衔去了。
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
大伯来收屋,又赶她。
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
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
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已没有之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四婶的口气上已颇有些不满了。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
但是四叔觉得祥林嫂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
祭祀的时候不许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受着旁人的冷眼和嘲讽,祥林嫂本以为捐了门槛一切都会变好。
可是捐了门槛以后,丝毫没有改变旁人对自己的态度。
后来,她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
最后,祥林嫂还是落寞地离开了人世……看着小说中祥林嫂一生悲惨的遭遇,惋惜的同时也庆幸自己生活在当下和平的年代。
我想对祥林嫂说:是命,但不要认命!祥林嫂,你好!很高兴和你进行对话。
第一次去四叔家做女工,你所呈现出来的是积极向上的生命样态。
尽管死了丈夫,偷跑出来,但是你不愿意认命,任劳任怨地埋头做事情,因此也赢得了主家的一致好评。
鲁迅的祝福读后感800字5篇
![鲁迅的祝福读后感800字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74d2c2b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f6.png)
鲁迅的祝福读后感800字5篇鲁迅的祝福读后感800字(篇1)读了鲁迅的《祝福》,其中祥林嫂的一生引出了我无数的感慨。
鲁四老爷说:"祥林嫂是穷死的,在我看来,用来形容一个在被封建思想统治的社会中死去的她,是再贴切不过的了,因为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得出来......."第一,从祥林嫂初到鲁镇,就已经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
她当时已经嫁人并且丧偶,是受不了婆婆的严格管制才逃出来做工的。
更不幸的是雇主--鲁四老爷夫妇是一对深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的卫道士,初到鲁镇的时候,鲁四老爷就因为嫌弃她是一个寡妇而不喜欢她,以至于后来别人都休息了,她都在通宵地做着男人才会做的重活,但她面对这样的剥削和压迫居然没有反抗,而是逆来顺受。
只是为了能摆脱婆婆的管制而已,后来还是逃不过,被迫再次嫁人,然而好景不长。
两年之后她的丈夫儿女相继死去,她不得不再一次回到鲁镇做工,然而这次别人对她的眼光都变了,都认为她是残花败柳而处处排挤她,从禁止她参加常人的祭祀活动就看得出来,最终,她被这种精神折磨给活活逼死。
然而,造成这种悲剧她自己要负最大的责任,因为她自己也认为自己不干净,所以才会有将一年的薪水拿去捐门槛的举动,如果她敢于反抗,及时离开鲁镇的话,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了。
第二,鲁四老爷这样的衣冠禽兽是直接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因为他们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封建宗法这三把刀捅向了她的胸膛。
首先,婚姻应该由个人意志所决定,祥林嫂的婆婆不顾其的想法,强行将其再嫁给他人。
如果是这样也就罢了,当她再回鲁镇之时,鲁镇的人面对她的遭遇不但不同情她,反而以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判断她是一个不干不净的人,并且剥夺了她参加祭祀活动这样的做人的基本权利,然而,最后一击却是在柳妈身上,她以封建思想认为祥林嫂不该活着,更认为她死后会受到惩罚,这一番话击垮了她最后一点做人的希望与权利,因此,鲁镇的所有人都是直接导致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刽子手第三,这是封建思想下的必然产物,祥林嫂只是千千万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妇女中的一个缩影罢了。
鲁迅祝福读后感六篇
![鲁迅祝福读后感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6a0a222f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6b.png)
鲁迅祝福读后感六篇祝福读后感500字篇一祥林嫂已然已经受不住这个以外得沉重打击,她当时就说“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一个善良的灵魂被彻底摧毁,欲做奴隶而不得的祥林嫂,终于一步一步地被推上了死亡的深渊。
而然,最大的不幸并不在于祥林嫂这一连串悲惨的遭遇,而在于她一再地把自己的不幸当成幸福。
这才是祥林嫂不幸中得最大不幸,悲剧中的最大悲剧。
鲁迅用这一支饱蘸了满腔悲愤的笔,入目三分地描写了祥林嫂悲剧的一生,也深刻揭露了国民的愚昧和当时如铁屋子般的社会的黑暗。
鲁迅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让我震撼,而他笔下所流淌的那些深沉而激愤的思想,他所流露救国救民的情绪,深深眷恋祖国,却又憎恨病态社会现实的情感,更是让我掩卷沉思,感慨万千。
是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读,你可以在昏黄的灯下,捧一杯香茗,细细品读;读周作人,你可以靠在床头,摆一个最舒服的姿势,饶有兴味地翻开;而读鲁迅,你一定要正襟危坐,让灵魂经受那最睿智最深沉的思想的洗礼!沁凉如水的夜风如鬼魅一般划过城市的夜空,悄无声息,却惊醒了我沉睡的梦。
迷惑懵懂的心还藏着昨日的忧绪与愁丝。
一团一团,剪不断,理还乱。
读完鲁迅先生的《祝福》,我有种压抑是说不出来的。
在我这个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纪,我常常会不由得读别人的哭自己。
担这次,我却是压抑得落不下泪来。
只是,突然好想翻开窗,让呼吸更顺畅些。
祥林嫂,这个悲剧的化身,历尽了尘世间所有的痛苦,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终是离开了我们。
为什么说是“终〞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个必然。
即便她没有寻死的意愿,即便她还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还是会被社会中那只无情的,黑暗的手所杀害。
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终是死于何种原因,我只能揣测,她在闭上眼的最后一刻应该是没有忘记微笑罢。
祥林嫂在生活中受尽苦难,历尽嘲讽,在封建礼教冷血的狞笑中步履艰难地走着。
这时候,死亡对她来说,已不再是恐惧。
在现实的痛楚里,死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解脱。
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儿美丽的微笑了。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04acef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d1.png)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的《祝福》是一部充满深刻思考和社会批判的小说。
通过对主人公孙少平的生活经历和内心矛盾的描写,鲁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在这个以金钱和权力为主导的社会里,人们的内心被严重扭曲,道德和人性被严重侵蚀。
在小说中,孙少平作为一个普通的小人物,他的命运受到了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压迫。
他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却陷入了无法自拔的困境。
他在社会的漩涡中挣扎,最终被无情地吞噬。
鲁迅通过孙少平的遭遇,呼吁人们要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反思,要关注那些被边缘化的人群,要关注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读完《祝福》,我深感震撼。
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令人不禁感到悲愤和无奈。
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社会负起责任,去关注那些被边缘化的人群,去改变那些不公平的现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对社会的祝福。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0b32a7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73.png)
鲁迅《祝福》读后感_读后感
鲁迅的《祝福》是一篇发人深省的小说,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读完这篇小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阿Q是一个典型的底层人民,他虽然生活在贫困和压迫之中,但却有着顽强的生存意志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然而,他最终还是被社会所摧残,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阿Q 的悲剧命运让我深深地感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脆弱。
通过阿Q的故事,鲁迅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画面,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在这个社会中,底层人民生活在贫困和压迫之下,他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被动地接受社会的摧残。
这种社会现实让人感到无比的悲哀和绝望。
同时,小说也让我深刻地反思了人性的问题。
阿Q的悲剧命运并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伤害。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都受到了严重的扭曲,导致了人性的堕落和腐化。
通过阅读《祝福》,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篇小说让我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的脆弱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努力改变社会现实,让人性重拾光明,让每个人都能够获得真正的祝福。
鲁迅祝福读后感200(合集13篇)
![鲁迅祝福读后感200(合集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4d060c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71.png)
鲁迅祝福读后感200(合集13篇)篇1:鲁迅祝福读后感《祝福》是鲁迅的一篇小说,小说主要是通过文中人物鲜明形象的描绘来反映现实社会的黑暗,文章中每个人物都有特别的人物形象,而鲁迅则用一双巧手,运用许多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通读了全篇小说给我的印象最深的可能要数祥林嫂了,祥林嫂在小说中一直充当一个下层阶级的妇女形象,起初,她的生活还是比较幸福,早先嫁了祥林,后来祥林死了,她便一个在家中帮别人干活,后来这家主人准备把她嫁给另一个人,而她自己却不知道,后来强行让她去拜堂在礼堂上她还不惜头破血流也要反抗,由此可以看出祥林嫂真的是一个敢于斗争的人但却永远无法冲破封建思想禁锢,所以永远也只能四社会下层的妇女,后来她和老六日久生情结婚生子,漫漫的生活恢复平静。
可老六在一次活动中一累之下昏了过去,从此一病不起直到后来东家来收房子老六也从此倒下,后来祥林嫂的儿子在深山里玩又被狼吃掉,从此祥林嫂变的疯疯癫癫,见到别人就说自己的儿子被狼吃掉的事,因此大家都疏远了她后来她又经别人介绍去了镇上的一个大户人家干活,后来这家老主人知道她嫁了两次说是白虎星转世,有煞气,所以什么事都不敢让她做,而祥林嫂却一直想不通,后来又经别人说捐门槛可以去煞气,所以祥林嫂便一直捐门槛,而老夫人还是一直不放心,所以把她逐出家门,在风雪之中漂泊而死。
小说一直都是以祥林嫂的个人生活来贯穿全文,社会阶级的矛盾在祥林嫂身上完全得到了顶峰,祥林嫂的一生都背负着祥林这两个字,充分说明了她一直都没有走出死去丈夫的阴影,没有走出社会的黑暗。
那么,我们现在的社会不也存在着相类似的问题吗?现在的人们有的依旧守着古代人的思想观念,无法突破这种传统,这样人类就无法得到进步,而鲁迅在文中为我们展示的祥林嫂的形象,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在读完全文后,我不禁想,到底是水害了祥林嫂,是鲁四老爷?是鲁夫人?是四嫂?还是她自己。
我想这些都可能与祥林嫂的死有关,但都不是主要原因,原因是什么呢?祥林嫂一辈子都是一个有活力的人最终是什么炸干了她的精力?最后只能是无人问津在风雪中漫漫倒下,她这一倒为鲁迅的文章画了一个句号,而留给我们的又是什么呢?是对政府的抗议?我想应该抗议的不是政府,而是那一颗早已尘封且思想禁锢已久的心。
鲁 迅祝福的读后感
![鲁 迅祝福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2d4df84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08.png)
鲁迅祝福的读后感《<鲁迅祝福>读后感》读完鲁迅先生的《祝福》,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仿佛置身于那个冰冷、压抑的旧时代,亲眼目睹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
祥林嫂,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本应过着平淡而幸福的生活,却被命运无情地捉弄。
她初到鲁镇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能看出她虽遭遇了丧夫之痛,但仍存有一丝生机与活力。
她勤劳能干,“试工期内,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因此得到了主家的认可。
然而,好景不长,祥林嫂被婆婆强行带走,改嫁到了山里。
她激烈地反抗过,“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
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捺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
”这段细节描写让我感受到了她内心的绝望和痛苦。
她不想改嫁,她坚守着传统的妇道观念,却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再到后来,祥林嫂第二次回到鲁镇,此时的她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从这些细微的外貌变化中,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生活的苦难对她的摧残。
她逢人便讲述自己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悲惨遭遇,“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
“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
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听;他出去了。
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
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口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
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没有。
我急了,央人出去寻。
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桂着一只他的小鞋。
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
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
六年级鲁迅电影祝福观后感
![六年级鲁迅电影祝福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8f7f6b5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1.png)
六年级鲁迅电影祝福观后感鲁迅电影祝福观后感1祥林嫂,一个勤劳又善良的女人,却因为旧社会的封建思想而惨遭迫害。
对于电影《祝福》中祥林嫂捐了门槛,却依然被禁止参加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看到这个不禁深思,它反映了祥林嫂思想的觉悟。
在旧社会里,一向都是女子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是封建思想包裹下妇女的写照。
在浓厚的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变得麻木不仁,如同行尸走肉般循规蹈矩,一步步走向没落,走向深渊。
那些违反当时伦理的人,便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成为时代的祭祀品,回顾祥林嫂的一生,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她青年丧夫,又被婆家卖到山坳里,幸好再嫁的贺老六还算好,而且生下了儿子阿毛,本以为生活就这样安下来了,可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先是第二任丈夫贺老六病死,后来儿子又被狼吃了,大伯还把房子给收走,走投无路的他再次回到鲁镇。
原以为别别人会同情她,可怜她,可得到的却是嘲讽,玩弄,把她当做’白虎星’,认为她是克夫命,是不吉祥的不贞之女,就这样在一系列的打击之下,原本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祥林嫂不见了,换来的是毫无生机,绝望落魄的祥林嫂。
最后连她最后一点希望也被鲁四老爷四嫂剥削了,在身心遭受各种打击之下,祥林嫂麻木了,她“脸上瘦削不干,黄中带黑,而且消失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一伦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是旧社会的缩影,这不仅是祥林嫂的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那个时代的悲剧。
鲁迅电影祝福观后感2无论是祥林嫂,这个由社会铸造出的底层人,还是夏瑜,这个在封建社会被迫害的革命人。
他们的身上总是有着共通之处,他们的周围总是有着一群冰冷的看热闹的人。
那些人如果没有听到她的话,还特意寻来假装听他那段悲惨的故事,在他们眼里,他只不过是逗乐他们的笑料,是增添生活趣味的调味剂,是充实空虚精神世界的食粮罢了。
没有同情,没有理解,有的只是鄙夷的目光,辛辣的嘲讽,虚伪的泪水,这些的一切不由得把她推进了万丈深渊,在孤独中走向绝望。
鲁迅祝福读后感
![鲁迅祝福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8c9945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d1.png)
鲁迅祝福读后感《鲁迅祝福》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该小说以“清明节”为背景,通过讲述主人公孟光绪的一次亲身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破碎和无法挽回的悲痛情感。
这本小说让我痛感中国传统文化的千疮百孔,以及现代社会的无奈和悲凉。
孟光绪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修养的人,他深受家族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始终无法摆脱父辈的期望,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想要赶上时代的步伐,想要迈出属于自己的道路,但却在现实的冲击下越来越被动,在自己的人生中找不到任何一点主动权和掌握自己命运的机会。
这种对个人命运无能为力的挣扎无疑是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写照,他们深受封建思想和传统道德观念的笼罩,无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又无法完全抛弃传统,走向现代。
小说中,许多人物的命运都被现实逼得走向了悲剧,比如同样受到父辈压力的孟光绪的姐姐,她经受不住社会的冲击,在前途一片黑暗的时候,选择了自杀。
而孟光绪的妈妈则因为真挚的感情而沉默,她的束缚不仅来自于外界的壓力,更来自于她自己的内心。
这样的悲剧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僵化和压抑,以及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
《鲁迅祝福》让我深刻感受到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冲突,以及传统思想的束缚对个体命运的制约。
这本书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只有个体的解放与现实相联系,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同时,我也感受到通过革命运动和文化反思,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解放。
老舍以深沉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的矛盾与痛苦,让人对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冲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鲁迅祝福》这本书,我不仅对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纠结和矛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意识到一个个体在传统和现实之间可以寻求平衡和自由。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中国社会和人性的扭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我们应该警惕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傲慢,以及对现实的逃避和服从,我们应该尊重个体的选择和追寻,努力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人生出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祝福的读后感
《祝福》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本人收集了鲁迅祝福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鲁迅祝福的读后感【一】祥林嫂已然已经受不住这个以外得沉重打击,她当时就说“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一个善良的灵魂被彻底摧毁,欲做奴隶而不得的祥林嫂,终于一步一步地被推上了死亡的深渊。
而然,最大的不幸并不在于祥林嫂这一连串悲惨的遭遇,而在于她一再地把自己的不幸当成幸福。
这才是祥林嫂不幸中得最大不幸,悲剧中的最大悲剧。
鲁迅用这一支饱蘸了满腔悲愤的笔,入目三分地描写了祥林嫂悲剧的一生,也深刻揭露了国民的愚昧和当时如铁屋子般的黑暗。
鲁迅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让我震撼,而他笔下所流淌的那些深沉而激愤的思想,他所流露救国救民的情绪,深深眷恋祖国,却又憎恨病态社会现实的情感,更是让我掩卷沉思,感慨万千。
是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读冰心,你可以在昏黄的灯下,捧一杯香茗,细细品读;读周作人,你可以靠在床头,摆一个最舒服的姿势,饶有兴味地翻开;而读鲁迅,你一定要正襟危坐,让灵魂经受那最睿智最深沉的思想的洗礼!
鲁迅祝福的读后感【二】上中学时,喜欢读鲁迅小说。
最近重新看了《祝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祥林嫂的悲剧,是对封建势力的控诉。
鲁迅的一生,是与千百万劳苦大众站在一道的,这一点,在《祝福》里面反映的很明显。
一般人阅读文学作品,常常是从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它。
要是作一下角色互换,如果我们是鲁镇村子里的一个人,我们会对祥林嫂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为?如果我们就是祥林嫂本人,面对那么多的精神苦难和身体苦难会怎样?自己又希望他人如何对待自己?
很多人就是鲁迅笔下的“无聊的看客”,对同一阶层的祥林嫂的死也是那么的无所谓!很多人也不过是把祥林嫂当成是茶余饭后的谈资,鲁镇人对祥林嫂的痛苦是又冷又尖的鄙视与戏笑,这是一种对他人痛苦的麻木冷漠。
经典作品可以穿透时间与空间直达今天,是培育、增加了我们的人文素养,看到愚昧的人的原型下值得尊敬的痛苦,也剖析自己认出我们的原型而涌出悲天悯人的情怀,理解人世间的痛苦。
那么这思想的成长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我想人们若都能站在他人的立场去与之交往,不管是同事间朋友间两辈间一定是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纠缠、伤害,而多了人性化的理解关怀,当然我们的理解是在法律与道德的范畴内。
一个人如果不懂爱别人,不去资助受难的人们,不同情弱者,那么这样的人就是低级的人。
从鲁迅作品中,要读出
人性的根本,读懂自己的为人处世方式,更要认出自己的缺点,看出社会的不公。
起码要明白,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不尊重别人就是不尊重自己,因为人都一样。
《祝福》堪称一部经典之作,历经时间的考验,人们仍能常读常新。
鲁迅作品的丰富的艺术内涵与思想内涵,的确是博大精深。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仍象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今天的我们身上的劣根性。
鲁迅祝福的读后感【三】沁凉如水的夜风如鬼魅一般划过城市的夜空,悄无声息,却惊醒了我沉睡的梦。
迷惑懵懂的心还藏着昨日的忧绪与愁丝。
一团一团,剪不断,理还乱。
读完鲁迅先生的《祝福》,我有种压抑是说不出来的。
在我这个容易多愁善感的年纪,我常常会不由得读别人的故事哭自己。
担这次,我却是压抑得落不下泪来。
只是,突然好想打开窗,让呼吸更顺畅些。
祥林嫂,这个悲剧的化身,历尽了尘世间所有的痛苦,带着满心的屈辱与伤害,终是离开了我们。
为什么说是“终”?她的死,是偶然中的一个必然。
即便她没有寻死的意愿,即便她还有生存下去的意念,她还是会被社会中那只无情的,黑暗的手所杀害。
我不知道祥林嫂最终是死于何种原因,我只能揣测,她在闭上眼的最后一刻应该是没有忘记微笑罢。
祥林嫂在生活中受尽苦难,历尽嘲讽,在封建礼教冷血的狞
笑中步履艰难地走着。
这时候,死亡对她来说,已不再是恐惧。
在现实的痛楚里,死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解脱。
她死了,我想,她是看到了安琪儿美丽的微笑了。
当岁月的蹉跎将两鬓白霜吹进她的发,我想,她是看到了解脱的光点……
时光飞转,如今已不再是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黑暗社会了。
在当今这个提倡“人人平等”“民主自立”的社会主义下,却还是“隐藏”着许许多多不同概念的“祥林嫂”。
现在这个提倡“计划生育”的时代中,我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个个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父母无不是“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
然而,在糖罐中长大的我们,却是有许多悲凉。
不可否认,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关爱,但在被关爱的过程中,却是既享受又害怕。
我们得到的越多,就害怕得越厉害。
我们怕自己不够好,给不了、做不到父母所期望的。
我们理解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真的理解。
我们当然在努力,再努力,努力使自己看不到父母失望的表情。
可,沉浮风景。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到处可见“沉浮风景”。
有人浮起来,就必有人沉下去;有人在笑,就会有人哭泣。
我们也许真的不是很惧怕失败,我们只是害怕失去。
失去父母鼓励的微笑,失去爬起来的信心。
关爱,期望,学业,考试,升学……太多太多,压迫着我们。
我们都承受着应试教育给我们的种种压力。
它束缚着我们,就好比束缚着祥林嫂的封建礼教,让我们身不由己,
让我们意识到竞争的残酷——你不去踩别人,就要被人踩。
但同时,我们却也在拥护着应试制度,认为那是现在最公平的方式,每天每天地用功。
达尔文是对的——“适者生存”。
我们都在尽力让自己适应,适应充满压力的生活,适应残酷的竞争,适应让自己更强壮与强大。
这里,我们的悲伤没有泪。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