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优秀教案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词,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2.通过朗读、想象、品读关键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村居画面,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感受宋词的魅力。
3.通过抓词眼,体会词人情感,感悟词的意境之美。
教学重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村居美好画面,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激发交流热情,感受学习乐趣。
教学过程课前欣赏歌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谈话导入,与词相约。
1、让学生根据歌曲谈感受,引出词。
2、师过度引出课题:其实这是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今天我们要接触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
(多媒体出示)在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里诗词是两颗璀璨的明珠。
唐诗里的梦想和远方,宋词里的风雅与深情是中国人最美的记忆。
有人说诗词是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在这个万物萌发的春天,我们和宋词有个约会。
现在让我们走进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齐读课题)二、诗词比较,感受节奏。
全文展示,指名读并提问:同学们,观察这首词,你发现它和我们以往学习的古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具体解释词的相关知识:(1)词牌名根据学生的回答,发现题目的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牌名是什么。
古代的词都合乐演唱的,不同的乐曲,对“词”中句子的长短、节奏、韵脚都有具体要求。
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名字,这就叫词牌名。
教师明确:词牌名就相当于规定了这首歌应该唱什么调,正所谓:词有定调。
以后我们还会遇到很多词牌名比如——西江月、菩萨蛮、水调歌头、卜算子等等。
引导学生明白这首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
师指导朗读:我们读题目的时候,要注意中间有一个空挡,要停一拍。
清平乐 /村居,一起读。
(2)上下阕学生发现词的句子是长短不一的,教师从而引出:正因为词这个特点所以他又叫长短句。
但并不是每个句子都可以随意长短,而是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调有定句。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妙,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理解《清平乐·村居》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清平乐·村居》。
2.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清平乐·村居》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清平乐·村居》。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学习词《清平乐·村居》1.看插图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让你给这幅图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名字(2)介绍作者:这幅图是根据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画的。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廷重用。
晚年他隐居在江西信州,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表现恬静、温馨的田园生活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他在那期间写的。
“清平乐”是词牌名,注意“乐”读作yuè,“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
通过刚才看图,你知道“村居”描绘的是什么吗(描绘的是乡村人们的生活。
)2.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词。
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提醒:“媪”字读作ǎo,不要读成wēn。
“亡赖”中的“亡”字读作wú,不要读成wánɡ。
“剥莲蓬”中的“剥”字读作bāo,不要读成bō。
3.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
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提示: 茅檐:茅屋的屋檐。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锄、剥”2个字,会写“茅、檐、翁、锄、赖、剥”等6个字,适时引领学生理解“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体会词人对温馨、平和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4.引领学生总结并运用“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的方法学习古诗词。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导入课题,解题读题1.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及《四时田园杂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它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清平乐村居。
【出示课件39】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边写边提醒:写字像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马虎)齐读课题。
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师板书“村居”)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
下面老师再考考大家。
(师板书“清平乐yuè”,并齐读)“清平乐”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想象一下:有水的地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清凉舒适。
这是一首清静平和的音乐,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3.看来,有了丰富的想象,一个普通的词也会变得有灵性、有生命,就活起来了。
学语文就要这样。
指读:清平乐村居4.师介绍:【出示课件40】“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
光听这个词牌名,你有怎样的感受?(凡是用它作词牌的词都给人一种清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二、初读感知,疏通字词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一字不差。
2.学生自读课文。
提醒:轻轻地读,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去寻找那种清静、平和、惬意的感觉。
3.检查初读。
谁来都给大家听?(读得正确即可,教师相机正音。
)【出示课件41】教师相机正音,指导书写“茅、檐”。
“茅”上下结构,上窄下宽,第五笔是点,最后一笔是撇,别忘记写。
1.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_春归何处》优秀教案.docx
部人教版六年文下册《清平·春何》秀教案【教学目】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特点2.中精警名句行3.体会歌的意境【教学重点】体会歌的意境。
【教学准】多媒体件【教学】 1【教学程】一、作者及写作背景:黄庭 (1045— 1105),字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 )人。
人少年得意,中士,任校郎,修撰神宗皇帝的“ ”,又以文受知于,并江西派开山大。
后因新党重新政,作者政偏于保守,晚年屡遭,死于西南荒僻的所。
首写于被之,人借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的感慨。
二、初文本:1.要求学生:照注,初文本。
2.教范文本。
3.学生自由,初步。
三、的析:1.“春何 ?寂寞无行路。
” 人什么要找春的踪迹?果如何?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得安慰。
关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春之情寄寓其。
2.“若有人知春去,取来同住。
”运用怎的手法,表达了怎的情感。
表达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得意之,因此千呼万地招春天“ 来”与人“同住”。
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知 ?除非取黄。
“春无踪迹知 ?” 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又知呢 ?多么令人惆、感啊 !但作者情上一,因人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来去的黄倒像是知道呢。
4.“百无人能解,因吹薇。
”黄用清脆的歌声回答我,可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 留人自己的,只是腹的惆。
一起,卷走那凋的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
至此,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清平乐·春归何处-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清平乐·春归何处的基本含义和意境;2.学生能够运用铁三角分析清平乐·春归何处中蕴含的情感;3.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组织语言,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掌握清平乐·春归何处的基本含义和意境;2.运用铁三角分析清平乐·春归何处中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运用铁三角分析清平乐·春归何处中蕴含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呈现《清平乐·春归何处》的整首词,播放音频,引导学生先自行阅读,初步感知本词的意境和情感。
2. 感性体验将学生分为小组,通过听音乐、看图卡、深情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春天回归大地的喜悦和生命的蓬勃。
3. 理性分析3.1 理解词语、短语通过语境导入,对高桥秋实的“抚琴人绝弦而叹,索衣女断练而歌”、“莺啼燕语报新年”等词语进行理解,并借此感受词句的美感。
3.2 理解词意,分析词语通过呈现词句中的名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和词句的寓意,例如:“清平乐·尽是从前玉阶走,半是新妆别有处”、“春归何处,锦衾人去,花影暝,风残梦断”。
3.3 铁三角分析通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取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如本首词的铁三角为“别离、回忆、生命”,进一步理解整篇词所呈现的情感和思想。
4. 观察评论呈现著名文学评论家对《清平乐·春归何处》的评价,引导学生认识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批评家对同一作品评价上的差异,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
5. 创新写作要求学生站在自己的观点出发,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用诗歌表现自己对春天的理解和情感。
6. 总结通过口头提问、讨论等方式,收集学生的理解,总结本节课掌握的内容及感悟。
五、教学评估对学生的评估分为感知、理解和应用三个方面,其中,应用方面的评估主要在创新写作环节进行评估。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第【1】篇〗10.清平乐教学目标:1.阅读这首词,大体把握词意,并背诵。
(重点)2.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
(难点)3.想象词中描述的情景,体会词人的情感。
(重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在词人黄庭坚的眼里,春是什么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清平乐》。
相关介绍1.作者简介教师口述: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诗歌成就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他的主要作品:《清平乐》《鹧鸪天》《菩萨蛮》等。
2.背景介绍崇宁二年(1103),黄庭坚被贬,至崇宁三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
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
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初读感知1.自由读词。
2.课文注释。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啭:鸟婉转地鸣叫。
因风:借着风势。
因,凭借。
3.初读词,通词句。
(1)注意读出节奏。
清平乐[宋]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2)词意:春天回到了哪里?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感到寂寞。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请唤春天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那黄鹂千百遍地婉转地鸣叫,没有人能懂它的意思,黄鹂借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4.理词意,悟情感。
(1)如何理解“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2)“寂寞无行路”是什么意思?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3)“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春日,因此召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第【1】篇〗《清平乐》教案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豫章、洪州为南昌旧称)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三宗之一。
诗派成员多数学杜甫,宋末方回又把杜甫和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
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
有《山谷词》又名《山谷琴趣外篇》。
二.写作背景:所选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词的赏析:1.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清平乐 人教(部编版)
课题10.清平乐课型精讲第几课时 1课时教学目标(三维)1.通过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抽生读等多种形式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3.通过搜集诗人资料,教师相机补充介绍背景,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讲授法朗读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使用教材的构想古诗的学习孩子们已有一定的基础,开课前,我准备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作者及诗题,并对学习方法简单做了一复习。
接下来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开展多种语文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的惜春之情。
环节设计学生活动时间分配一、谈话导入在古诗中有很多描写春天的古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
二、知诗人和背景黄庭坚( 1045 -- 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苏门四学士”之一。
他在诗歌和书法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
其诗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与苏轼合称“苏黄”。
书法上独树一帜,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篇》三卷。
三、初读诗词,扫清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4.明诗意。
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
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
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小结过渡。
师:这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
作者在寻找春天的足迹时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呢?下面我们来品读这首诗。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追问:“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这是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是优秀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3.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代文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很多文人写春时,都不免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表达惜春的。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4.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创始人。
黄庭坚的书法也自成一家,擅行书、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2)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2.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春天回到了哪里?到处都是一片寂静,找不到它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一定要喊它回来同我们在一起。
春天的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一问黄鹂鸟。
可惜黄鹂鸟的婉转啼鸣无人能理解,只见它凭借着一阵风飞过了蔷薇。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这首词写春天,词中有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开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案、教学设计
步骤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步骤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5分钟)
学生分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清平乐春归何处》的内容,理解生字、词组、句式。
步骤六:课后拓展,提升素养(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其他古诗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天景色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春天的美好。同时,播放古筝音乐,营造古典文化的氛围。
2.教师引导:在学生欣赏春天的美景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和视频中的季节是什么吗?春天给了你们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感受春天的美好。
3.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构成和意义,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描绘的意境。
4.诗歌意境:深入剖析诗歌的意境,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诗歌内容、意境、情感等方面展开讨论。
2.讨论主题:探讨诗歌中描绘的春天景色、诗人情感以及诗歌的韵律特点等。
2.选做作业:
(1)搜集其他描绘春天的古诗词,与同学分享,探讨不同诗人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以《春天的美好》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诗或一幅画作,展现自己对春天的感悟。
3.家庭作业:
(1)与家长共同讨论《清平乐春归何处》中的诗句,分享彼此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第1篇】知识点译文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
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注释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唤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
取,语助词。
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
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
益鸟。
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
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
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赏析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
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
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
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
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
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
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第1篇】清平乐村居(个性化学习教研课)[教学目标]1. 初步了解宋词的相关知识。
2. 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
3. 感受宋词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生活。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习卡片32份、幻灯片、调试音乐、电脑控制器、粉笔、教鞭。
学生准备:教科书、字典词典及古诗词工具书。
[教学流程]:一、课题导入:(在黑板上写好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清平乐是词的词牌、村居是词的题目,读题时中间有停顿。
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学习指南一(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我们学过不少古诗,这是第一次学习宋词,请看学习指南,对它有个初步了解。
(读读学习资料,完成学习卡片一)三、初读课文:说到村居,就使我们想到农村的生活,在你眼里,农村是什么样的?(指名说)我们来看看辛弃疾笔下的农村生活是什么样的,打开书24页,自由读课文,多读几遍,争取把字音读正确。
四、学习指南二:同学们刚才读得很认真,有的同学甚至熟读成诵了,看来这学期的积累活动,让你们爱上了背诵诗词,这样很好,腹有诗书气自华!坚持下去。
请看学习指南二莲蓬,读轻声和二声都可以,你试着读一读,看看读什么感觉好些?(学生试读)读二声有点韵味。
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板书“莲蓬”五、认识“莲蓬”:莲蓬是什么呢?南方的孩子对它很熟悉,对我们北方孩子来说,莲蓬比较少见。
有知道的吗?莲就是——莲花,荷花。
(初夏时,当荷花在荷叶中盛开,莲蓬只是荷花的花心,娇小嫩黄,藏在美丽的花瓣之中,当盛夏之后,荷花的花瓣渐渐脱落,便会变成一只只碧绿的莲蓬。
莲蓬里有莲子,莲子的营养丰富,香美可口)出示图。
六、指导读词(屏幕出示课文)把书轻轻放下,看屏幕,读词和读诗一样,稍慢些读,适当停顿,词分上下两片,中间停顿长一点儿。
(指名读课文)七、学习指南三(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在学古诗词的时候,掌握了一些方法,比如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诗意(以图解诗),这首词的插图画得就很形象,生动,不妨可以试试。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第【1】篇〗(一)教材内容分析《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
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上阙第一句,作者只用了淡淡一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第二句形象地再现了一对白发翁媪和谐温暖的幸福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具有一家的典型意义。
下阙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闲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的。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因而更会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
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
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
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
本组教材就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古诗词三首》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儿童生活的画面──《牧童》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闲散与惬意的生活;《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清平乐·村居》则写了农村孩子童年的无忧无虑。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与反思第【1】篇〗清平乐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3.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代文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很多文人写春时,都不免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表达惜春的。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4.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创始人。
黄庭坚的书法也自成一家,擅行书、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2)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2.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春天回到了哪里到处都是一片寂静,找不到它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一定要喊它回来同我们在一起。
春天的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一问黄鹂鸟。
可惜黄鹂鸟的婉转啼鸣无人能理解,只见它凭借着一阵风飞过了蔷薇。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这首词写春天,词中有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开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说课稿一、课文背景和教学目标(100字左右)《清平乐春归何处》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之一。
本篇课文是一首诗,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通过阅读和学习此篇诗歌,学生可以领略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修养和追求理想的精神内涵。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 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2.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 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100字左右)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掌握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本诗。
难点在于让学生领悟古诗的内涵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1000字左右)1.导入(时间: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你们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为什么?”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讨论各个季节的特点和美好之处,引出本诗的主题。
2.学习课文(时间:15分钟)教师先让学生跟读全文,感受整首诗的整体语调和韵律。
然后逐句解读诗中的意境、表达手法和修辞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3.分组朗读(时间: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歌进行朗读。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分别给予指导和鼓励。
鼓励学生通过语音语调的把握,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出来。
4.分析诗歌结构(时间:10分钟)通过让学生观察诗歌的结构,指导他们发现和分析作者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感、押韵和句式的运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5.课文鉴赏(时间:1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诗歌的意境、主题以及情感表达。
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觉得诗人想要传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6.情感体验(时间: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朗诵等方式,表达对诗歌的感悟和情感。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情感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词,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2.通过朗读、想象、品读关键字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村居画面,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感受宋词的魅力。
3.通过抓词眼,体会词人情感,感悟词的意境之美。
教学重难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村居美好画面,感悟田园生活的美好意境,在自主合作学习中激发交流热情,感受学习乐趣。
教学过程课前欣赏歌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谈话导入,与词相约。
1、让学生根据歌曲谈感受,引出词。
2、师过度引出课题:其实这是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今天我们要接触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
(多媒体出示)在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里诗词是两颗璀璨的明珠。
唐诗里的梦想和远方,宋词里的风雅与深情是中国人最美的记忆。
有人说诗词是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在这个万物萌发的春天,我们和宋词有个约会。
现在让我们走进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齐读课题)二、诗词比较,感受节奏。
全文展示,指名读并提问:同学们,观察这首词,你发现它和我们以往学习的古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具体解释词的相关知识:(1)词牌名根据学生的回答,发现题目的不同。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牌名是什么。
古代的词都合乐演唱的,不同的乐曲,对“词”中句子的长短、节奏、韵脚都有具体要求。
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名字,这就叫词牌名。
教师明确:词牌名就相当于规定了这首歌应该唱什么调,正所谓:词有定调。
以后我们还会遇到很多词牌名比如——西江月、菩萨蛮、水调歌头、卜算子等等。
引导学生明白这首词真正的题目是——《村居》。
师指导朗读:我们读题目的时候,要注意中间有一个空挡,要停一拍。
清平乐 /村居,一起读。
(2)上下阕学生发现词的句子是长短不一的,教师从而引出:正因为词这个特点所以他又叫长短句。
但并不是每个句子都可以随意长短,而是有严格的规定,所以,调有定句。
最新2023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 10《清平乐》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2023部编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10《清平乐》精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词,把握诗词大意。
2.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黄庭坚在词中流露的留春、惜春的思想感情。
3.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体会黄庭坚在词中流露的留春、惜春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诗词同学们,从古至今描写春天的诗作可谓不胜枚举。
初春时分,诗人们会不自觉地吟诵“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春意浓浓,诗人们会不经意间想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那么,暮春时节,诗人们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走进黄庭坚的这首词《清平乐》。
(二)读通词文1.自读:请你自己先来读读这首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词作的节奏。
出示PPT: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2.指名读,学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3.同桌互读。
(三)探究春归,体会词境1.探究春归。
春归何处?开篇的四个字向我们透露了作者想要寻找春的踪迹。
请你认真阅读词作,思考作者黄庭坚先后想用什么方法去寻找春天。
预设:(1)“寂寞无行路”一句告诉我们,作者先是自行寻找,但春天没有留下任何足迹。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一句告诉我们,作者想要问询其他人,唤回春天。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一句告诉我们,作者去向黄鹂鸟询问。
小结:正如大家所说,为了找到春天,作者经历了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三个阶段。
2.感悟春情。
同学们,从作者执着的寻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1)我觉得作者特别喜爱春天,不舍春天离去。
(2)我觉得作者寻春的方式很有趣,不仅去问别人,而且去问询黄鹂鸟。
小结:执着地寻找春天、留住春天,作者的惜春之情、寻春之意清晰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3.读中生情。
同学们,让我们通过朗读随着作者的思绪去寻找春天吧。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清平乐 春归何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3.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黄庭坚在词作中流露出的惜春、恋春却不伤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鉴赏这首词曲折新颖的结构和清奇的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代文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很多文人写春时,都不免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表达惜春的。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4.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诗人,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苏轼并称“苏黄”,是江西诗派创始人。
黄庭坚的书法也自成一家,擅行书、草书,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1)全词的线索是什么?(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2)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2.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春天回到了哪里?到处都是一片寂静,找不到它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一定要喊它回来同我们在一起。
春天的踪迹谁知道呢?除非去问一问黄鹂鸟。
可惜黄鹂鸟的婉转啼鸣无人能理解,只见它凭借着一阵风飞过了蔷薇。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这首词写春天,词中有画,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天离开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教学设计第1篇】《清平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黄庭坚。
2.掌握意境分析题与手法鉴赏题的技巧。
3.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
古代诗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大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
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惜春的。
2、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所选是一首悼春词。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2.写作背景:徽宗崇宁二年(1103),党祸已起,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有诗题为《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诸,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这“十二月”是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
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
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此词的内容是“惜春”,而实际是影射时局。
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文本赏析:(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那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思考1】这首词的题材是什么?——惜春。
【思考2】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思考3】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2)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鉴赏1】这首词写春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清平乐·春归何处-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清平乐·春归何处-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I.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和情感表达;2.认识古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3.学会创新思维和情感表达。
II.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主要意思和情感表达;2.认识古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
III. 教学难点1.学会创新思维和情感表达。
IV.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询问学生对春天的感受;2.带领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调和情感。
2. 阅读(10分钟)1.按照诗歌的意境带领学生朗读诗歌;2.解释生词、短语,确保学生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艺术手法。
3. 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15分钟)1.分组讨论,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常见的艺术手法;2.通过学生的发言,大家一起理解诗歌中的艺术表现手法。
4. 设计情感表达(25分钟)1.让学生思考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表现手法,每个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2.让学生交流表达形式,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和个性化。
5. 总结反思(5分钟)1.学生分享他们的艺术表现方式;2.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课堂收获和感受。
V. 课后作业1.思考一篇自己的作文,内容与“春归何处”有关,在自己的作文中加入一些艺术表现手法;2.搜集更多有关于春天的古诗,理解其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手法。
VI.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维,通过艺术手法的使用可以更加丰富和生动地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表现积极,有效地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和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耐心解释生词和对问题进行引导,严谨的教学态度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肯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清平乐·春归何处》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特点2.对词中精警名句进行鉴赏3.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及写作背景: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
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二、初识文本:1.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识文本。
2. 教师范读文本。
3. 学生自由诵读,初步记忆。
三、词的赏析:1.“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
关键词在于“寂寞”。
“寂寞无行路”春天消失得无影无踪。
惜春伤春之情寄寓其间。
2.“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词人强烈的留春情感,多么希望再回到往日春风得意之时,因此千呼万唤地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
这里作者以人格化的手法,赋春天以生命。
3.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春无踪迹谁知?”这说得更明白、更令人失望。
“留春,春不住”,春天依然无影无踪、无声无息地消逝了,它的踪迹谁又知晓呢?这多么令人惆怅、伤感啊!但作者情绪马上一转,因为人虽不知春去了哪里,但整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的黄鹂倒像是知道呢。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
”黄鹂用清脆圆转的歌声回答我,可谁能听懂它唱的是什么? 留给词人自己的,只是满腹的惆怅。
一阵风起,卷走那凋谢的蔷薇花瓣……句中所写之景已暗示初夏到来,晚春将逝。
读至此处,读者方明白作者并非不知春去了哪里,只是惜春深情使他不忍心说破而已。
写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终于无奈地认识到:春天,确实回不来了。
5.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6.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
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
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
五、词的特色:A平淡朴实,委婉含蓄。
B构思新奇巧妙。
C多转折而层层深入。
六、学生课堂上诵读并背诵文本。
二、选择题2.情在高处李小萧①大约七米的距离。
②我紧握着枪托,手心里渗出了一把汗。
小心地深呼吸一口山间潮湿的空气,努力把狂跳的心稳定下来,又取下眼镜仔细擦了擦。
我已发了誓,不击中它今生就不再摸猎枪。
③那是个骄做的家伙。
尖曲的喙,强硬的躯,鸟黑而莹绿的羽。
脖边还围着一圈浅褐色的纹锦,就像古希腊勇士的桂冠。
它昂首站立在那岩石上,扇起的翅膀嵌在白蒙蒙的天空上面,于是属于鹰族的野悍与霸气就展露无遗了。
我看不到它的眼,它正盯着自己爪下的猎物。
一定是个年轻的家伙——岩鹰!④我突然感到有股热血在胸里面沸腾了起来,它正全神贯注地撕扯爪下的猎物——如果我没看错的话——那是一只雏鸡。
⑤它突然昂起头来高叫了一声。
隐没了的太阳一下子从阴翳的云层里挣了出来!山岩上风在猎猎地吹,清凉的鸣声回荡在山山峦与苍穹之间。
这才是真正的鹰之唳!那被霞光镀了的剪影,不啻为一座真正的力与美浑然天成的伟大雕像。
我心里忽地一动,枪在中途停住了。
⑥它居然对爪下的美味只撕不吞!我突然奇怪地发现,它已把一切都完成了。
天是如此的蓝,风又变得如此的清。
它募然欣喜地高叫了两声,拍拍翅膀,消失在岩边。
⑦我一下子从震撼中清醒过来,心里一阵难耐的懊悔。
但那问号依然盘旋脑际:这冷酷与嗜杀成性的鹰竟会弃猎物而去?⑧我刚要失望地起身,突然从天空传来一声熟悉的鹰鸣,急忙伏下,心又狂跳了起来,紧盯着声音传来的地方。
是它!只不过还携了一只鹰来。
我以为是它的爱侣,但仔细观察之后,发觉自己错了。
那是只苍老的岩鹰,很老了。
它的羽毛在阳光下灰蒙蒙的,且脱落了不少,好像还受了重伤,一只翅膀耷拉着。
脚无力地蜷成了一个“7”字形,它的脖子转动也很困难,也许根本就不能转动!年轻的鹰把它轻轻地放在向阳的岩石上,然后叼起猎物,一块块地喂它。
⑨我静静地看着,托枪的手悄然垂了下来。
①年轻的鹰在笨拙地喂着,显然它只习惯大力撕扯暴吞,做这种温柔的动作还笨拙得可爱。
它的大喙不时错过老鹰的嘴,有时还忘了松开。
但老鹰自始至终都在安详地接受着,那半闭的眼中,流露出的也全是爱和满足。
①天很蓝,风很清,我的眼睛开始潮湿。
②年轻的鹰每喂完一口都忍不住发出一声欢叫。
有好几次,老的鹰把嘴闭上了,不肯张开,只用慈爱的目光望着它。
但它都轻轻啄开老鹰的嘴。
那分明还带着少年的任性和撒娇!是的,它明白母亲(或父亲)的心,尽管它也确实很饿了。
有好几次叼在嘴里的肉差点本能地吞下去;尽管再找到如此鲜美的野味已很不容易,但它宁愿去喝涧里的水充饥,也不肯吃一块给母亲(或父亲)的食物!我的泪开始大股大股地往外涌,我不敢站起身,生怕惊动了那深情的两代鹰。
我只有用泪水模糊了的眼,定定地望着那正紧紧依偎着晒太阳的两只鹰。
不看那美丽的流云,也不听那柔歌似的松涛。
④没有照相机,但我的心已摄下了这一生所能见到的最美丽的一幕。
①那一年,正是我因一双皮鞋跟父母闹翻的第一次出走。
反思自己过激的行为,我当即决定下山。
下山后,我马上还了朋友的猎枪,搭当天的末班车回家了。
1.作者的思想情感由发现岩鹰后狂喜激动,经历了三次变化,请逐一概括填出。
(每格5个字左右)狂喜激动2.文章第⑥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中都写到天“蓝”风“清”,反复描写这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3.文中第③自然段和第⑧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分别描写了小岩鹰和老岩鹰的外形,它们的外形各有什么特点?从全文看,这两处的外形描写有什么作用?4.你如何理解第14段画线句?5.你听说过“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这句话吗?如果没有,请你试着通过自己的方式了解一下,然后结合本文,谈谈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
1.难过失望感动欣赏省悟反思2.这里的环境纯净美好,衬托小岩鹰给老鹰喂食举动的美好、感人。
3.小岩鹰健壮、美丽。
勇猛和旺盛的生命力,老鹰苍老无力,受了重伤,生命垂危,为后文写小岩鹰喂食和老岩鹰接受喂食埋下伏笔。
4.虽然“我”没有照相机拍下这感人的场景,但“我”会永远记住两只岩鹰之间的深情,并警醒自己,以此为榜样,学会去理解和关爱父母。
5.略3.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她在作文里这样写道“从来没有人是注意过我,我的生,我的死,都与这薄凉的世界无关”。
没有人明白,在这颗幼小的心灵中,为何会溢满那么多不可名状的哀伤和绝望。
当然,她的老师也一样。
那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头,言语不多,虽教学经验极为丰富,但这一刻却不知道如何与这个年龄相差将近40年的女孩倾心交流。
他在陈旧的教案本背面上打了很多遍草稿,把明日要说的话一一罗列出来,整理,像研究一部旷世巨著。
尽管如此,还是觉得语言苍白无力,软弱得像阴天里的清冷雨丝。
春天的阳光依旧透过窗台,照耀在每个孩子纯真的脸上。
所有人之中,她离阳台最近,可还是心如冰冻。
她没有朋友,没有疼她爱她的母亲,就连唯一对她稍好的可依靠外婆,也在前些日子病故了。
她的生活一片狼藉。
有同学说,她暂住了孤儿院,所有的费用都政府承担。
她得继续生活下去,得为远去的母亲和外婆坚强活着。
可有什么理由让她继续活下去呢?她还有什么理由相信温暖?他站在宽大讲台上,以最平和的语调讲完了课,宣布下午外出游玩。
所有的孩子都欢呼不已。
只有她,静静地眯眼歪靠在窗台上,对着窗外发呆。
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朋友,一起游戏,分享自己的快乐。
她坐在绿草之中,看着天际变幻的流云,怒放的花朵,簌簌地落起泪来。
沿着小路,他来到她的身前。
她侧脸擦泪后,镇定地叫道:“老师好!”“怎么不和同学一起玩?”他一边喘气一边说。
“老师,我和他们不一样,他们有值得快乐的理由,而我没有。
”他捊了捊花白的头发,拉着她的手,走进花园深处。
顿时,一阵沁人心脾的芳香从远处缓缓涌来,包围了她前行的路。
他问:“这些花你认识多少?”“大都认识。
那是迎春,那是瑞香,那是玉兰……”她对这些花名如数家珍。
她的外婆生前爱花,因此,她从小受了熏陶。
他微笑着,看她在盘点花名时慢慢活泼起来,显然,她在环视花朵的同时,也渐渐沉漫于百花争艳的美景中。
当地气喘吁吁地将园中的鲜花点过大半时,他问了一句:“你能把此时没开的花点出几种吗?”她顿时被难住了。
园中之花,大大小小,不下百种,却没有一种隐藏着身形,躲避阳先。
他说:“明天告诉我,为什么它们都会竞相开放?”当夜,她想了许久,从外婆遗留的书中找到了答案。
次日,她从季节、温度等客观存在的因素,向他解说了为何花朵都会竞相开放原因。
他微笑着听完,递给她一张纸片。
之后,她回到教室,如同换了一个人似的。
她主动和同学搭话,帮助他们解决难题,组织班里的课外活动,维持课堂秩序很多年后,她站在明媚的讲台上,成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她也带她的学生去看花,点花名。
她也曾问过一个忧郁的孩子,为什么花朵都会春天竞相开放?次日,当那个孩子急急忙忙跑来告诉她答案时,她将当年老师给她的那张纸片递给了那个孩子。
泛黄的纸片上,坚定地写着:“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2、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你对题目“没有一朵花会错过春天”的理解。
(可以从表面意思和深层含义来答)4、结合文章内容,并发挥自己联想,你认为文中的女孩为什么在长大后选择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说说你的看法。
1.一个孤独忧伤、对生活失去信心的女孩,在老师的关怀、教育下,走向阳光、走向自信、走向成功。
2.环境描写。
通过描写春天的生机、明媚,对比反衬女孩忧伤绝望的心境。
3.表面意思指大自然的花都会在春天开放。
深层意思指花季的孩子,谁也不会错过生命的春天,都能绽放出生命的花朵。
4.文章中的女孩由于孤单无依而充满忧伤、绝望。
在这个时候是她充满智慧的老师将她从忧伤中引导出来,让她对生命充满希望,她意识到了老师改变了她的一生。
所以她长大后也想成为这样的老师,去引导、帮助更多的学生。
(言之有理即可)4.做一只美丽的蝴蝶①有一个小男孩,相貌丑陋,说话口吃,而且因为疾病导致左脸偏瘫,嘴角畸形,左耳失聪,讲话和微笑时嘴角歪向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