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论语》16.6季氏篇——侍于君子有三愆
国学经典《论语》季氏篇第十六(权威直接打印)
duō wén yì yǐ yǒu pián pì yǒu shàn
多 闻,益 矣。友 便 辟,友 善
róu yǒu pián nìng sǔn yǐ
柔,友 便 佞 ,损 矣。”
kǒng zǐ yuē yì zhě sān lè
16.5 孔 子 曰:“益 者 三 乐,
sī shì sī míng tīng sī cōng sè sī jiàn qí rén yě
思:视 思 明 ,听 思 聪 ,色 思 见 其 人 也。”
wēn mào sī gōng yán sī zhōng shì sī
qí jǐng gōng yǒu mǎ qiān sì
温,貌 思 恭 ,言 思 忠 ,事 思 16.12 齐 景 公 有 马 千 驷,
有 国 有 家 者,不 患 寡 而 于 邦 内。吾 恐 季 孙 之 忧,
huàn bù jūn bú huàn pín ér huàn bù bú zài zhuān yú ér zài xiāo qiáng zhī
患 不 均,不 患 贫 而 患 不 不 在 颛 臾,而 在 萧 墙 之
ān gài jūn wú pín hé wú guǎ ān nèi yě
“子 亦 有 异 闻 乎?”对 曰: 陈 亢 退 而 喜 曰:“问 一 得
wèi yě cháng dú lì lǐ qū ér sān wén shī
wén lǐ yòu wén jūn
“未 也。 尝 独 立,鲤 趋 而 三:闻《诗》,闻 礼,又 闻 君
guò tíng yuē
xué shī hū
yǐn jū yǐ qiú qí zhì xíng yì yǐ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原文翻译解析]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翻译译文全文原文]季氏篇第十六【本篇引语】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原文】 16·1 季氏将伐颛臾(1)。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陈力就列(5),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6)矣?且尔言过矣,虎兕(7)出于柙(8),龟玉毁于椟(9)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1)。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12)之内也。
”【注释】 (1)颛臾:音zhuān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
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
雌性犀牛。
(8)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9)椟:音dú,匣子。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论语季氏篇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以下这篇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是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提供,欢迎阅读!【原文】161 季氏将伐颛臾(1)。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陈力就列(5),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6)矣?且尔言过矣,虎兕(7)出于柙(8),龟玉毁于椟(9)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1)。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12)之内也。
”【注释】(1)颛臾:音zhuān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
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
雌性犀牛。
(8)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9)椟:音dú,匣子。
(10)费:季氏的采邑。
(11)贫、寡:可能有错误,应为寡、贫。
(12)萧墙:照壁屏风。
论语:《季氏篇》全文
【导语】季⽒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季⽒将有事于颛臾。
”孔⼦⽈:“求,⽆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也。
何以伐为?”冉有⽈:“夫⼦欲之,吾⼆⾂者皆不欲也。
”孔⼦⽈:“求,周任有⾔⽈:‘陈⼒就列,不能者⽌。
’危⽽不持,颠⽽不扶,则将焉⽤彼相矣?且尔⾔过矣,虎兕出于柙,龟⽟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今夫颛臾固⽽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孙忧。
”孔⼦⽈:“求,君⼦疾夫舍⽈欲之⽽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患不安。
盖均⽆贫,和⽆寡,安⽆倾。
夫如是,故远⼈不服则修⽂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远⼈不服⽽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不能守也,⽽谋动⼲⼽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在萧墙之内也。
” 孔⼦⽈:“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天⼦出;天下⽆道,则礼乐征伐⾃诸侯出。
⾃诸侯出,盖⼗世希不失矣;⾃⼤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夫;天下有道,则庶⼈不议。
” 孔⼦⽈:“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孙微矣。
” 孔⼦⽈:“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 孔⼦⽈:“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 孔⼦⽈:“侍于君⼦有三愆:⾔未及之⽽⾔谓之躁,⾔及之⽽不⾔谓之隐,未见颜⾊⽽⾔谓之瞽。
” 孔⼦⽈:“君⼦有三戒:少之时,⾎⽓未定,戒之在⾊;及其壮也,⾎⽓⽅刚,戒之在⽃;及其⽼也,⾎⽓既衰,戒之在得。
” 孔⼦⽈:“君⼦有三畏:畏天命,畏⼤⼈,畏圣⼈之⾔。
⼩⼈不知天命⽽不畏也,狎⼤⼈,侮圣⼈之⾔。
” 孔⼦⽈:“⽣⽽知之者上也,学⽽知之者次也;困⽽学之⼜其次也。
困⽽不学,民斯为下矣。
” 孔⼦⽈:“君⼦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思温,貌思恭,⾔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原文翻译16
《论语》原文翻译16季氏篇第十六【本篇引语】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原文】16·1 季氏将伐颛臾(1)。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陈力就列(5),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6)矣?且尔言过矣,虎兕(7)出于柙(8),龟玉毁于椟(9)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1)。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12)之内也。
”【注释】(1)颛臾:音zhuān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
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
雌性犀牛。
(8)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9)椟:音dú,匣子。
(10)费:季氏的采邑。
(11)贫、寡:可能有错误,应为寡、贫。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3)原文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3)原文【译文】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
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
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原文】16 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2)。
【注释】(1)愆:音qiān,过失。
(2)瞽:音gǔ,盲人。
【译文】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评析】以上这几章,主要讲的是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交朋友要结交那些正直、诚信、见闻广博的人,而不要结交那些逢迎谄媚、花言巧语的人,要用礼乐调节自己,多多地称道别人的好处,与君子交往要注意不急躁、不隐瞒等等,这些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原文】16 7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评析】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
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原文】16 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原文】16 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论语16季氏篇及翻译
16季氏篇及翻译作者:佚名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原文翻译16
《论语》原文翻译16季氏篇第十六【本篇引语】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原文】16·1 季氏将伐颛臾(1)。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陈力就列(5),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6)矣?且尔言过矣,虎兕(7)出于柙(8),龟玉毁于椟(9)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1)。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12)之内也。
”【注释】(1)颛臾:音zhuān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
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
雌性犀牛。
(8)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9)椟:音dú,匣子。
(10)费:季氏的采邑。
(11)贫、寡:可能有错误,应为寡、贫。
《论语·季氏第十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季氏第十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本篇史料价值很高,内容涉及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天命思想、道德修养思想等。
【原文】16.1季氏将伐颛〔zhuān〕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那么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那么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那么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要去讨伐颛臾。
冉有、子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对颛臾将有战事发生。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过去的先王让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而且就在鲁国境内,是国家的重要臣属。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是季氏想这样做,我们两人都不想这样做。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能力担任职务,如果不能胜任,就辞职不干。
’别人遇到危险你不护持,别人跌倒你不伸手搀扶,那还用你做助手干什么?况且你说的话就是不对,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在盒子里毁坏,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的颛臾,城墙巩固而且接近季氏的封地费城,现在不去占领,一定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很讨厌不肯说自己贪得无厌,反而强词夺理为自己辩护的人。
我听说,一个国家不怕少就怕不平均,不怕贫困就怕不安定。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
本章为《论语》:季氏篇
【原文】
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②。
”
【注释】
①愆(qiān):过失。
②瞽(gǔ):眼睛瞎。
【翻译】
孔子说:“侍奉君子容易有三种过失:没有轮到他发言而发言,叫作急躁;到该说话时却不说话,叫作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叫作盲目。
”
【解读】
本语音由人工智能朗读,可能会出现多音字发音错误,朗读结果仅供参考
此章孔子谈的是与君子交往中的适言问题。
说话是一门艺术,把话说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里孔子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指导:说话应择时择人,视情况而定。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五十五)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五十五)季氏篇第十六【本篇引语】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原文】16·1 季氏将伐颛臾(1)。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陈力就列(5),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6)矣?且尔言过矣,虎兕(7)出于柙(8),龟玉毁于椟(9)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1)。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12)之内也。
”【注释】(1)颛臾:音zhuān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
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
雌性犀牛。
(8)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9)椟:音dú,匣子。
(10)费:季氏的采邑。
(11)贫、寡:可能有错误,应为寡、贫。
一起学《论语》16.6季氏篇——侍于君子有三愆
一起学《论语》16.6季氏篇——侍于君子有三愆一起学《论语》16.6季氏篇——侍于君子有三愆【原文】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白话】孔子说:“侍奉君子要注意三种过失:不该说话时却说叫做浮躁,该说话了却不说叫做隐瞒,不察看脸色就轻易说叫做不长眼。
”【释词】侍:侍奉。
《四书解义》:“卑幼侍立于尊长之前。
”君子:有德有位者之通称。
愆:过失。
及:到。
躁:浮躁。
郑康成:“躁,不安静。
”《正义》:“人性疾,则不安静。
”《系辞传》:“躁人之辞多。
”蔡节:“言未及之而言,是未当言而先言也,故谓之躁。
”隐:隐瞒、隐匿。
孔安国:“隐匿不尽情实。
”蔡节:“言既及之而不言,是所当言而不言也,故谓之隐。
”颜色:脸色。
周:“未见君子颜色所趣向,而便逆先意语者,犹瞽也。
”钱穆:“不避厌恶,为唐突之言。
”瞽:无目。
蔡节:“若无所见而妄发也,故谓之瞽。
”钱穆:“不能察言观色,犹如无目也。
”【先贤精义】《论语注疏》曰:此章戒卑侍于尊,审慎言语之法也。
蔡节曰:侍于君子,或有问焉,终则对,不问则不敢对,各当其可而己。
三者,皆不中节者也,故谓之愆。
胡氏曰:言贵乎时中。
躁者先时而过乎中,隐者后时而不及乎中,瞽者冥然不知所谓中者也。
陈祥道曰:躁瞽则失言,隐则失人。
盖非可言之时而不言,故无躁瞽之愆;于可言之时而言,故无隐之愆。
此《易》所谓“言有序”,公明贾所谓“时然后言”也。
言有序,故悔亡;时然后言,故人不厌其言。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教人以时然后言也。
人之立言,贵于当可,语默应对,务因乎时。
所以语默皆学者必须讲求于平日,审察于临时,庶合乎时中之妙,而动无不宜也。
张栻曰:言而当其可,非养之有素者不能然也。
不然鲜不蹈此三愆者矣。
刘宗周曰:三“愆”,盖儆学者洗心惕虑以为受教之地也。
才一启口得三愆,推此多少般不可胜数,迁善改过从此处得力,便是吃要学问。
唐文治曰:躁者阳刚之过,隐者阴柔之过,谓隐匿而不尽情实,是更以不言餂(tiǎn)之矣。
季氏第十六
季氏第十六(上)
直、谅、多闻友,近之; 便辟、善柔、便佞人,远之; 节礼乐、道人善、多贤友,好之; 骄乐、佚游、宴乐,弃之; 三愆:躁、隐、瞽,戒之; 言未及之、言及之,文言句式要明之。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 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 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损矣。”
பைடு நூலகம்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 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 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 游,乐宴乐,损矣。”
见言愆 乐善三 佞益者
颜 色 而 言 谓 之 瞽
及 之 而 不 言 谓 之 隐 未
言 未 及 之 而 言 谓 之 躁
孔 子 曰 侍 于 君 子 有 三
佚 游 乐 宴 乐 损 矣
乐 多 贤 友 益 矣 乐 骄 乐
乐 乐 节 礼 乐 乐 道 人 之
孔 子 曰 益 者 三 乐 损 者
损矣三
矣
友 便 辟 友 善 柔 友 便
乐矣道损 柔多损
损 矣
乐 骄 乐 乐 佚 游 乐 宴
人 之 善 乐 多 贤 友 益
者 三 乐 乐 节 礼 乐 乐
孔
子 曰 益 者 三 乐
友 便 佞 损 矣
闻 益 矣 友 便 辟 友 善
者 三 友 友 直 友 谅 友
孔
子 曰 益 者 三 友
言未不躁之三侍 谓见言言而愆于
之颜谓及言言君孔
瞽色之之谓未子子 而隐而之及有曰
友 友 直 友 谅 友 多 闻
孔 子 曰 益 者 三 友 损
乐骄乐礼乐 友矣直三 损乐多乐损孔 便友友友 矣乐贤乐者子 佞便谅损孔
佚友道三曰 损辟友者子 游益人乐益 矣友多三曰 乐矣之乐者 善闻友益 宴乐善节三 柔益友者
儒家文化,君子三愆、三谦、五耻、九思
儒家文化,君子三愆、三谦、五耻、九思
君子有三愆: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
第一种是没到发言的时候就开讲,这叫“躁”。
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
有的人生怕遭到冷落,或者怕被认为没文化,或者为显示自己博学,常常不等人家说完,就贸然插嘴,令主讲者不得不中断思路来回答问题,以致常令主讲者找不回思路而无法收场。
第二种是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这叫“隐”。
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些,但也不是没有。
这种人往往多少有点心理障碍,或者是自闭症患者,属于不大适应社交或者是有社交恐惧症的一部分人。
由于错过发言的机会,其观点、立场、意见、智慧、风度、气质都无以表现,所以这种人多数会逐渐被边缘化,最终淡出社交圈子,成为茕茕独立形影相吊的孤独者。
第三种情况最可怕,叫作“瞽”——俗语叫没长眼。
谈话不看对象,不注意对方的脸色,不管人家爱听不爱听,不管是否触到人家的痛处,只在那里自说自话。
这样的谈话,百分百的失败。
遇见这样的谈话者,客气的人会忍耐,或作转移话题的尝试;不客气的也许会拂袖而去,或者干脆下令逐客,扫地出门。
君子有三谦:
子曰:君子待人有三谦,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君子有五耻:
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
君子有九思: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原文翻译解析][教材]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翻译译文全文原文]季氏篇第十六【本篇引语】本篇包括14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原文】 16·1 季氏将伐颛臾(1)。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陈力就列(5),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6)矣?且尔言过矣,虎兕(7)出于柙(8),龟玉毁于椟(9)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1)。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12)之内也。
”【注释】 (1)颛臾:音zhuān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
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
雌性犀牛。
(8)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9)椟:音dú,匣子。
孔子倡导的说话三原则
孔子倡导的说话三原则季氏篇载,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侍,陪侍,伺候。
君子,应指尊长,包括长辈、老师、长官。
愆,音牵,失误,过失。
躁,毛躁,急躁。
《鲁论语》躁作傲,《荀子·劝学》“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亦用傲,至今许多学者坚持认为傲为长。
颜色,脸色。
瞽,音古,眼瞎。
用现代汉语重述此章:“陪伴尊长容易犯三种过失:话没轮到说而抢着说,叫作毛躁;轮到说而不说,叫作隐瞒;不看尊长的脸色而随意说,叫作盲目。
”显然,孔子告诉弟子们在尊长面前如何说话,特别是掌握好说话的时机。
不过,孔子不是正面告知,而是从反面给予警示。
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话语更有力量。
说话,是人类本能,是人际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
谁都会说话,但说不说,怎么说,以及什么时候说等,效果却大不同。
许多人熟知鲁迅先生在《野草·立论》中描绘的画面,三个客人对主人刚满月的孩子做出了不同的展望,得到了不同的回报:“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客人得到一番感谢;“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客人收回几句恭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客人遭到大家痛打。
梦中的“我”以小学生的身份想既不谎人,也不遭打,请教老师该怎么说,老师告诉他:“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上世纪初的众生相、世俗风,在鲁迅先生辛辣、幽默的笔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客人在主人给孩子庆满月的场合,应该讲求恰如其分的礼节。
套用孔子的话,前两位客人的失误大约属于“隐”,说了好听但不着边际的话,虚伪;后一位客人的过失在“瞽”,说的虽是未来实情,但太不给主人面子,莽撞。
至于老师给出的答案,则是缘于世俗的圆滑和模棱两可,同样是不可取的虚与委蛇,其实也属于“隐”。
说话,起码有对象、场合、时机、语境等几个因素要顾及。
前三个因素较易理解,孔子所说,即在对象已定的前提下強调说话的时机。
季氏篇第十六
16·6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1):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2)。”
「注释」
(1)愆:音qiān,过失。
(2)瞽:音gǔ,盲人。
「译文」
孔子说:“侍奉在君子旁边陪他说话,要注意避免犯三种过失:还没有问到你的时候就说话,这是急躁;已经问到你的时候你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君子的脸色而贸然说话;这是瞎子。”
「原文」
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1),友多闻,益矣。友便辟(2),友善柔(3),友便侫(4),损矣。”
「注释」
(1)谅:诚信。
(2)便辟:惯于走邪道。
(3)善柔:善于和颜悦色骗人。
(4)便侫:惯于花言巧语。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这是有益的。同惯于走邪道的人交朋友,同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原文」
16·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原文」
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侍于君子有三愆的理解
侍于君子有三愆一、引言古代中国有着丰富的礼仪文化,侍奉君子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论语·乡党》中提到了侍于君子有三愆,这三愆包括何事未学、所闻未达、所见未明。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侍奉君子的精神内涵和实践方法。
二、何事未学1. 学问的重要性学问是侍奉君子的基础。
古代君子崇尚学问,将其视为提升个人修养和实践自律的重要手段。
侍奉君子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学问基础,这不仅可以增加对待事物的敏感度,还有助于提高智慧和领悟能力。
2. 学习的态度何事未学中的“未学”并不只指知识的未学习,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
侍奉君子需要不断地学习进取,保持谦逊和虚心,不断吸收新知识和思想,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养。
3. 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学问的获得需要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
如何高效地学习是侍奉君子需要重视的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总结和运用知识,不断实践和探索,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三、所闻未达1. 倾听的意义所闻未达指对所听到的信息或言论未能充分理解或领会。
作为侍奉君子,尤其需要注重倾听。
倾听是一种尊重和接纳他人观点的表现,通过认真聆听并理解对方的意见,可以增加自己的思维视野,促进与他人的有效沟通。
2. 提高倾听能力提高倾听能力是侍奉君子的关键之一。
通过积极参与对话、培养自己的同理心和理解力,可以增强倾听能力。
此外,适当使用非言语性沟通方式,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也能帮助对方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沟通的效果。
3. 思考对话的展开所闻未达不仅仅是对信息的理解不足,也包括对对话过程的思考不足。
侍奉君子应当在倾听他人观点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积极地提出问题、找出共同点和差异,推动对话的展开,为相互学习和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
四、所见未明1. 观察与思考侍奉君子的所见未明是指对事物的观察不够全面、思考不够深入。
侍奉君子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和变化。
同时,也要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深入思考事物的本质和原因,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起学《论语》16.6季氏篇——侍于君子有三愆
一起学《论语》16.6
季氏篇——侍于君子有三愆
【原文】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
【白话】
孔子说:“侍奉君子要注意三种过失:不该说话时却说叫做浮躁,该说话了却不说叫做隐瞒,不察看脸色就轻易说叫做不长眼。
”
【释词】
侍:侍奉。
《四书解义》:“卑幼侍立于尊长之前。
”
君子:有德有位者之通称。
愆:过失。
及:到。
躁:浮躁。
郑康成:“躁,不安静。
”《正义》:“人性疾,则不安静。
”《系辞传》:“躁人之辞多。
”蔡节:“言未及之而言,是未当言而先言也,故谓之躁。
”
隐:隐瞒、隐匿。
孔安国:“隐匿不尽情实。
”蔡节:“言既及之而不言,是所当言而不言也,故谓之隐。
”
颜色:脸色。
周:“未见君子颜色所趣向,而便逆先意语者,犹瞽也。
”钱穆:“不避厌恶,为唐突之言。
”
瞽:无目。
蔡节:“若无所见而妄发也,故谓之瞽。
”钱穆:“不能察言观色,犹如无目也。
”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戒卑侍于尊,审慎言语之法也。
蔡节曰:侍于君子,或有问焉,终则对,不问则不敢对,各当其可而己。
三者,皆不中节者也,故谓之愆。
胡氏曰:言贵乎时中。
躁者先时而过乎中,隐者后时而不及乎中,瞽者冥然不知所谓中者也。
陈祥道曰:躁瞽则失言,隐则失人。
盖非可言之时而不言,故无躁瞽之愆;于可言之时而言,故无隐之愆。
此《易》所谓“言有序”,公明贾所谓“时然后言”也。
言有序,故悔亡;时然后言,故人不厌其言。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教人以时然后言也。
人之立言,贵于当可,语默应对,务因乎时。
所以语默皆学者必须讲求于平日,审察于临时,庶合乎时中之妙,而动无不宜也。
张栻曰:言而当其可,非养之有素者不能然也。
不然鲜不蹈此三愆者矣。
刘宗周曰:三“愆”,盖儆学者洗心惕虑以为受教之地也。
才一启口得三愆,推此多少般不可胜数,迁善改过从此处得力,便是吃要学问。
唐文治曰:躁者阳刚之过,隐者阴柔之过,谓隐匿而不尽情实,是更以不言餂(tiǎn)之矣。
瞽者,无知识者也。
谨言语应对,亦《曲礼》之意。
钱穆曰:侍于君子必知敬,三愆皆由无敬意生。
人能常侍君子,则己之德慧日长矣(按:即是“就有道而正焉”,亲仁也)。
郑汝谐曰:用力于谨言修辞之地,致察于处人接物之际,尚何愆之有哉?
【附录】
程石泉曰:《易·系辞传》云:“躁人之辞多。
”多者嫌其多也,以其辞不达义,亦即此章所谓“言未及之”也。
辞能达义但吞吐不言,是隐匿己意,不直于君矣。
若不观君之颜面趣向,任己意言之,是为不明不智。
(按:从侍奉君上的角度而言。
)
《读四书大全说》曰:若但戒人言以时发,则与人恭而有礼,初不择人也,故曰“言满天下无口过”。
今云“侍于君子有三愆”,则是因侍君子而始有之也;不侍君子,非可无愆也,有愆而不自知其有也。
以位言之,则朝廷者,礼法之宗也;以德言之,则君子言动以礼,而非礼者以相形而易见也。
若与草野鄙陋人一例为伍,则有终日皆愆而自以为无愆者矣。
人不可以有愆,而当其有愆,则尤不可不自知。
其有不知,则终不能知愧而思改。
故君子者,人之衡鉴也,不可不求亲近之,以就正者也。
【本章参考书目】
《周易》《论语集解》《论语全解》《论语集注》《论语注疏》《论语大义》《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新解》《论语读训》《癸巳论语解》《论语学案》《论语意原》《论语正义》《四书解义》《读四书大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