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武汉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策略研究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

浅析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是中国近代城市建筑的重要代表,它体现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里分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文化意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浅析。
一、历史背景在民国时期,武汉是中国的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也是国内外商业集散地。
由于其地处长江上游,交通发达,商贸繁荣,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商人和使节前来定居和经商。
武汉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具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城市之一。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武汉的里分建筑应运而生。
里分建筑最初是为了满足外国人和华人华侨的居住需求而兴建的。
在这一时期,各国的使馆、贸易公司、银行等外国企业纷纷在武汉设立分支机构,在武汉的汉口、汉阳和武昌等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别墅、洋楼、商铺等西式建筑。
里分建筑在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成为了武汉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筑特点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在建筑风格上兼具中西合璧的特点。
它既吸收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又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里分建筑的外观通常采用了欧洲建筑的立面形式,如拱廊、壁柱、尖顶等,同时在建筑结构和装饰上融入了中国的传统元素,如斗拱、雀替、雕花等,给人一种中西结合、兼容并蓄的感觉。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里分建筑多使用了砖木结构,这不仅符合中国的传统建筑材料,也具有较好的防火性能和耐久性。
里分建筑的室内装饰也十分考究,往往采用了精美的木雕、石雕、彩绘等工艺,塑造出了雅致的室内环境。
在功能上,里分建筑多为多层建筑,一楼一般是商铺或者办公场所,二楼以上则为居住空间。
这种设计既满足了商业场所的需要,又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里分建筑在建筑风格、材料选择和功能设计等方面都体现了其独特的特点。
三、文化意义武汉民国时期的里分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里分建筑是武汉近代城市建筑的代表之一,是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和建筑史的重要物质见证。
它记录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反映了外国在中国的影响和作用。
武汉历史建筑研究报告

武汉历史建筑研究报告武汉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众多的历史建筑遗迹。
本文将就武汉的历史建筑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历史与文化价值。
首先,武汉的历史建筑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旧石器时代。
其中代表性的建筑包括古人类遗址洪山人、大水泊人和鹦鹉洲人。
这些遗址发掘出的文化遗物,如石器、陶器等,为研究当时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证。
其次,武汉作为历史上的重要军事要塞,还留下了许多具有军事背景的建筑。
比如黄鹤楼,这是一座唐代建筑,曾经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黄鹤楼位于长江之滨,原为观景楼,后来被用作军事设施,成为了一座重要的军事塔楼。
通过研究黄鹤楼的历史,可以了解到武汉的军事防御体系以及古代军事文化。
此外,武汉还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民居,如汉阳古城、宝塔寺等。
这些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手工艺术而闻名。
例如,汉阳古城是汉民族传统建筑的杰作,采用了石木结构,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通过研究这些传统民居,可以了解到武汉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施工工艺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
最后,武汉还拥有许多宗教建筑,如武汉天主教堂、南湖道教观等。
这些建筑展示了武汉多元宗教的繁荣和交融。
通过对这些宗教建筑的研究,可以了解到武汉的宗教信仰、宗教文化,并推测出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
综上所述,武汉的历史建筑不仅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也是研究武汉古代社会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这些历史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武汉的历史变迁、建筑风格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同时,这些历史建筑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艺术遗产。
因此,保护和研究这些历史建筑是非常有意义的。
武汉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策略研究

1 武汉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策略
武汉 存留了 众多 珍贵 的近 代租 界建 筑和 民居 建筑 , 除 少 量具 有 特 殊意 义 的 优 秀建 筑 成 为供 市 民 瞻 仰, 游览的场所外, 绝大多数历史建筑因功 能, 外观 和 基 础设 施 严 重 老化 , 迫 切 需 要改 造 . 改 造的 前提 是使建 筑的 历史 文脉 得到 最大 限度 的保 存, 重 要结 构的 改变 降到 最低 限度 , 建筑 容纳 新功 能, 并使 改 造 后的 建 筑 可 以复 原 , 具 有 可逆 性 , 再 现建 筑 的昔 日 风 采与 辉 煌 . 这 种 做法 可 以 使城 市 历史 文脉 保护 , 功能 置换 和经 济发 展等 难题化 解 , 将成 为 近代 历 史 建筑 重 获 新 生 , 城市 整 体 空间 形 态保 护的 新策略 . 1 . 1 汉口 水塔 保护 与改 造策 略 据武 汉市志 记载 , 上 世纪 初 , 随 着城 市密 度增 加, 火灾 发 生 频率 也 居 高 不下 , 损 失 惨 重, 消防 设 施由 此 孕 育而 生 . 汉 口 水 塔建 于 1 地处中 9 0 9年 , 山大 道 , 由 英国 设计 师穆 尔设 计 , 广 荣兴 营造 厂营 造. 建 筑为 砖结 构 , 平 面呈 八边 形 , 地上 七层 , 地下 设有 水 池 , 造 型简 约 , 体 量 挺 拔. 水塔 当 时 隶属 于 商办 既济 水电公 司水 电厂 , 是 汉口 最高 的建筑 , 集 望, 居住, 办 公 等多 种 功 能 , 既 提前 预 报 火灾 的
霍 博 1 尚晓茜 1
华中科技大学 ( 1 .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 院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4 )
摘
要: 目 前, 武汉存 留了众多珍贵的近 代历史建筑 , 急需最大限度地保 存其历史 文脉 , 再 现风采 . 以著名的 汉
论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

论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摘要:当今的武汉存留了众多的近代历史建筑,急需保存其历史文脉。
以著名的汉口水塔为例,介绍其保护与改造的不同方法策略。
以来探讨武汉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的新策略。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汉口水塔1 武汉汉口水塔保护与改造现在的武汉城市建设脚步急速加快,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的同时大量遗留于武汉三镇早期繁华地段的历史建筑历经岁月变迁,整体老化,已接近或超过设计寿命期,在城市化进程高潮的背景下面临着拆迁、改造的困境。
将它们作为城市文脉、地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据武汉市记载上世纪初,随着城市密度增加,火灾发生频繁,消防设施由此孕育而生。
汉口水塔建于1909 年,地处中山大道,由英国设计师穆尔设计,广荣兴营造厂营造。
建筑以砖墙结构为主,平面呈八边形,地上七层,地下设有水池,造型简约体量挺拔。
水塔当时隶属于商办既济水电公司水电厂。
集望、居住、办公等多种功能,既提前预报火灾的位置,又可供消防队补水。
昔日最高的标志性建筑已被淹没在佳丽广场、大洋百货、王府井百货等大量现代建筑之中。
尽管汉口水塔形态优美、线脚考究,但由于消防功能消失殆尽,汉口水塔也只能迎合繁华的商业区,扮演起买卖角色来。
商业改造后的水塔外墙面粉刷的是与建筑红砖相近的红色涂料,配以白色的檐口、柱式、锁石、栏杆和多幅巨大的广告牌极大地降低了水塔的美学价值,远不能与建筑内部原有细部相比。
沿中山大道一侧的裙房被加建成为商贸城,建筑内部围绕中庭,设置一圈内廊式的零售店铺。
作为室内商业街,商贸城的容积率较小,交通流线不太便捷。
另一侧的临街一层,分别租赁给珠宝店与美发店;二层租赁给一所美容院;三、四层则是美发店的员工宿舍和仓库;五层是大汉口商贸公司的办公楼;六层是居民楼,被分隔成了好几户人家,空间狭小却超强度使用。
由于水塔原有楼梯被封死,只有美发店内的一“曲径”通向电梯,公共的垂直交通极其不便,更无法登上七层和楼顶体会望火情的场景。
城市文化传承视角下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思考——以武汉近代历史居住建筑为例

0f h r te 0一 d… I …
e nf 0f十 av 5 c t od l … 1
2 鲜 明的城 市文化 看近 代历 史
建筑形 成
2 1武汉 城 市 近 代 发 展 脉 络
r f ct h a l n c l x n l I r e l e t di a on e t a d e t r o i he cu t a u c a ce h  ̄ trt o f e u ba n … l h ne v r ef n
A bs r t act : T er l e nu he f h ar a r m e e a g r a
[c e eo dh ~ an u t r f maN d c l n or ue on onf e h
H t c l e i n i i gs T @ e ̄ s s n s i oF a s r de ce bu l n h s d pr e t e l e ci t s e f ar det et e[ e t h i / h ~ a t hs t l ak h ec n i oP s of e i e f a e { Wu an l @ a p e an s n a J [ as n r d l h or x m l d dl — sl s he~p f e  ̄m a i n an het e me s t dt o h sue r 口t n C… 0 1 e d 0 _ e f 0 me ob u} h 0 0n … t 0
盖 卅: , 键 l i
:J K J : f
武汉剧 院等文化设施 .留T了大批 时代特征 鲜 明的风 貌建筑。由于 地理条件 的 征使得武 汉 特 具有 “ 三镇鼎 ”的 格 ,三域 的 系在当 时 联 仍然处于 船运’ 的阶段 在接 受、 吸收、 移植 、
武汉历史老街区合理改造思考

武汉市历史老街区合理改造地思考摘要:对于城市中有历史价值地老街区地改造方式,国内国外地对待方式地不同,通过英国、美国改造老城区地方式对比国内地旧街区改造.国内地老街复兴改造设计过程中地一些想法:保留重要历史信息,重振历史建筑街区地昔日光辉,以老街地复兴来带动经济发展.关键词:修复历史建筑现状矛盾复兴改造城市历史街区地振兴包含两个不可避免地相互对立地过程:即建筑和街区地振兴和保护,前者力求适应城市经济结构地变化而后者则试图限制变化,以保护历史建筑和街区地特点.一、武汉市城市历史街区现状概述<一)武汉市老城区地历史形成武汉市历史街区分布于三镇,相对集中于长江与汉江交汇地两江四岸,形成历史街区主体部分在武汉市内环线以内地沿江分布格局. 从历史街区地特点和属性特征来分,武汉地历史街区可分为租界型、历史名人故居型、近现代史迹型、民居型四大类型.尽管各不同历史街区分属不同地类型,但从整体而言,武汉历史街区主要以近代历史风貌为特色.<三)武汉市老城区地分布和使用现状武汉地老城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汉口地江汉区、江岸区以及武昌沿江工业分布区地段,武昌地有昙华林、户部巷、都府堤、民主路<胭脂路至汉阳门段)等.汉口地老街有里分模范区[1]和江汉村、洞庭村、上海村<旧称鼎安里).由于汉口在近代发展最为迅速,里分地分布以汉口最为集中,建筑成就、价值也最高,有点早期房地产开发地意味.这些里分规划较好,建筑多为二层小楼,外观整齐,里分内地通道宽敞,生活设施齐备.二、国内外历史老街区地成功案例英国地规划师提倡用场所精神地概念改造老街,场所精神是一个城市历史街区最重要地美学特质,应当予以保持.因此,街区场所精神地连续性及其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1]武汉近代里弄住宅居住环境特色与保护[j].华中建筑,1998,16<3).展是城市历史街区设计时最重要地着眼点.格拉茨指出,重要地挑战是“在不诉诸伪造历史和文物地情况下保护和修复物质空间,历史地延续性才能真正得到维持.”<一)英国旧城区——巴斯<bath)巴斯位于伦敦西部约两百公里处.十八世纪时,英国政府特别将巴斯设计成具乔治王朝风格地城镇,温泉地也逐渐成为高级游乐区,社会名流均常来此度假.整个城市建筑没有过高或过低,几乎是一致地.巴斯城内除了原有地中古世纪及18世纪乔治王时代极富特色地建筑外,仍有新式建筑出现,然而城市规划做得好,这些新式建筑总是很巧妙地融合在古老建筑中,散发出一种柔美地协调.<二)上海新天地新天地地改造是实验性地,是中国城市旧城改造、历史性建筑再利用地一次革命性实践.上海新天地改造地背后有耗资巨大地经济开销和无数拆迁纠纷;其保护一层建筑外皮、将功能完全置换地方式也吸引来了业界内外地诸多探讨.三、武汉市历史街区改造地合理改造模式对变化地管理需要有效地控制措施,但控制地程度和范围通常是一个规范性地问题.对历史建筑和街区地保护、维护、修缮.改造和整治都涉及到在各种竞争性地需求间进行选择和判断.不过,在迫切需要地改造<必要地变化)与保护<防止变化)之间存在着一种无法改变地紧张状况,二者关系必须协调起来.1.进行大规模地统一规划,让里分与里分之间协调起来. 2.切实改善里分内、外环境,美化城市面貌.要尊重并保持原本建筑材料特征,整旧如旧.对于建筑内部及屋顶,为了满足现代生活对通风,采光,清洁,卫生等各方面地要求以及建筑材料替换. 3.对里分进行人口调查,降低居住密度,以改善里分中居民生活环境.修缮过后地里分住宅住户有义务维护良好地街区里分环境,定期维护建筑物.4.优化道路系统,设置符合现代安全标准地消防通道和消防设施.5.形成居住区周边良好地商业圈,增加经济效益地同时还要维护周围环境,保护里分良好地居住环境.四、武汉江岸区吉庆街和青岛路片区改造设计案例1.工程简介:吉庆街,位于武汉市江汉区,东临中山大道,南抵黄石路,西接铭新街,北临大智路长江隧道,占地面积8.39公顷.经常由于夜市大排制造噪音、占道扰民、挤占消防通道而多次被整顿,但仅半个月之后,一切又恢复如故.东山里片老房子密集,房屋地日照、防火间距严重不足,部分建筑内部结构严重老化、破损不堪,有地甚至没厕所,诸多不便.2.设计手法:适当采用拆旧材料,如旧砖、旧瓦、旧木料等,作为地面铺装和景墙,使昔日地痕迹不会因为岁月地流逝而消失.充分使用民俗物件,如磨盘、舂M、门石等,作为景观小品,使人们能拾起儿时地记忆和童真.通过铺装、构件、小品、设施、雕塑、绿化等方法,塑造民国文化体验区,西洋文化体验区,民俗文化餐饮区,民俗文化创意区,民俗文化馆藏区五大板块,在空间上演绎老武汉不同时期地文化特征. 富有汉味文化地艺术小品和局部地细节设计相互呼应结合,如主入口广场地石鼓式车挡、中山大道沿街地旧瓦式图案铺地、茶文化长廊地里弄门<复制).散布在主步行街区地休息座椅,如茶文化长廊地组合式户外茶座、中山大道沿街地休息座、中心广场地旧石鼓座、汉派文化体验区地散席餐桌椅.优化交通流线,人车分流,动静结合,建立安全、快捷、人性化地交通系统.梅特兰指出:“如果街区文脉能够展示出非常清晰地历史形态,新地设计方案就有可能出于对历史地尊重而获得可靠地依据.”因此,强调场所及其历史文脉就成为人们地共识,包括对场所及其历史独特性地尊重以及对传统连续性地更多利关注.对历史街区而言,首先必须认识到它地价值并期望去保护它.参考文献:[1] 史蒂文·蒂耶斯德尔蒂姆·希恩塔内尔·厄奇.城市历史街区地复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租界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

基本内容
租界建筑是指在我国近代史上,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或租借协议获得的 土地使用权和建筑经营权,并在这些土地上建造和经营的建筑。这些建筑具有特 殊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伤痛和耻辱的象征。然而,在现代 化的进程中,这些租界建筑也面临着保护和再利用的挑战。
当前,租界建筑的保护状况并不乐观。由于年代久远、产权复杂、保护意识 淡漠等原因,许多租界建筑正处于失修和破败的状态。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保 护措施和资金支持,租界建筑的消失和破坏现象也日益严重。因此,加强租界建 筑的保护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汉口法租界拥有众多历史性建筑,如法国领事馆旧址、汇丰银行大楼等,这 些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这些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汉口法租界历史性建筑保护 与再利用措施
1、建立保护规划
为了保护汉口法租界历史性建筑,武汉市相关部门已制定《汉口历史文化风 貌区保护规划》,明确规定了历史性建筑的保护范围和控制要求。
总之,文物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采取有效 的措施,在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合理的再利用,以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繁 荣发展和社会进步。
谢谢观看
综上所述,租界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以汉口原俄 租界公共建筑为例,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采取有效的措施 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同时,我们也需要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不断完 善和提升租界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城市的 历史文化遗产,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租界建筑再利用方面,汉口原俄租界公共建筑也面临诸多挑战。由于这些 建筑多为中心城区的核心资产,土地资源稀缺,再利用的难度较大。同时,由于 这些建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对其再利用需充分考虑到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 传承。因此,从实践和理论角度探讨租界建筑的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基本方针是:抢救濒临毁坏的珍贵文物古迹及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继承优秀历史传统,发扬城市文化特色。
注重系统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协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自然景观的保护利用以及城市景观特色创造的关系;重点保护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革命史迹、文物古迹及其周围环境,近代优秀建筑集中地段的传统风貌,独特、优美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市形态;建设既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地方特色,又反映鲜明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名城。
注重从城市整体层次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1)改善旧城环境,调整城市整体格局,建设良好的生态框架,以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
(2)强化龟蛇锁大江的城市意象中心,保护沿长江和沿东西山系及汉水分布的自然人文景观轴线,充分体现山河交汇、人文景观沿轴线聚集的城市特色。
(3)在主城范围内按四个层次进行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及近代优秀建筑的严格保护、重点保护地段的保护、旧城风貌区的控制、主城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建设。
(4)在市域范围内结合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的保护,充分利用其价值建设风景旅游区和古文化遗址保护区。
(5)对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地方戏剧、传统节日、饮食风俗、土特产品、传统工艺品等予以保护,建设一些供市民进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
武汉市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235处,包括革命史迹、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风景名胜等,其中市级以上有135处,包括国家级4处(“八·七”会议会址、辛亥革命起义军政府旧址即红楼、盘龙城遗址、武汉国民政府旧址)、省级63处、市级69处。
经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保留的近代优秀建筑有102处,共12类,其中一级保留建筑33处,二级保留建筑69处。
对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及近代优秀建筑必须按照规划划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依法妥善保护、合理利用。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应遵照《武汉市文物保护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保护范围原则上在文物保护单位的边界线10米以外的地带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原则上在距保护范围的边界线20米以外的地带划定。
最新整理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范文.doc

历史街区保护的调研报告保护历史街区是人们痛定思痛的选择。
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发展,城市中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区,盖起新楼房。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改善了建筑,却破坏了历史环境。
城镇历史联系被割断,特色在消失。
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割断历史,而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等正是这些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
所以,除了保护文物建筑之外,还应保存一些成片的历史街区,保有历史的记忆,保存城镇历史的连续性。
中国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是在20xx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公布为当地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这是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举措,从此形成了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分层次的保护体系。
20xx年开始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一,武汉历史街区保护现状1,保护历史街区,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
武汉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武汉的优秀历史建筑融西方建筑的古典浪漫和民族建筑含蓄典雅为一身,汇金融、商业、居住、宗教、外交、工业建筑为一体,集中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建筑艺术和武汉市近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历史的演变,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和艺术瑰宝。
武汉近代历史建筑的发展始于晚清,盛于民国,衰于沦陷。
主要是两部分:1861年汉口开埠至20xx年抗战胜利期间的近代历史建筑;上世纪50年代的现代风貌建筑。
1861年汉口开埠,英、俄、法、德、日五国,在租界相继建立了西洋风格的领事馆、工部局,兴办洋行、银行和工厂;传教士在汉兴办教堂、学堂、医院。
荟萃了古典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哥特式等主要建筑风格。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建立了大批近代工厂、火车站、学堂等,这些建筑有的纯西式,有的中西合璧。
武汉市历史建筑资源调查与活化利用研究

0 引言做好历史建筑资源调查与活化利用工作,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城市风貌特色、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武汉市历史悠久,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发,武汉成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
武汉曾是民国时期的第四大城市,而中国洋务运动的根据地也在此。
优秀历史建筑资源是武汉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武汉正在迈出复兴大武汉的建设步伐,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是复兴建设中的重要一环。
因此,对武汉市历史建筑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摸清武汉市现存历史建筑资源情况,可以为武汉市历史建筑资源活化利用工作提供原始数据。
1 武汉市历史建筑资源概念界定1.1 历史建筑定义历史建筑是指市、县级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的具有历史价值和一定保护价值的独特建筑物和构筑物,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或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单体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1]。
“历史建筑”是我国对传统建(构)筑物的一种法定概念,与文物建筑相区别。
1.2 历史建筑资源概念历史建筑资源是指那些未被政府保护起来的(未被挂牌)且具有潜在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等特殊价值的建筑物或构筑物。
历史建筑资摘要 保护好优秀的历史建筑资源对于保存城市历史文脉、反映社会发展历史、营造城市的独特意象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以武汉市为调查对象,探究历史建筑资源的调查方法。
通过对武汉市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及东湖风景区内建造年份在50年以上的建筑进行实地走访调查,较为全面地掌握了武汉市现存的有潜在价值的历史建筑资源的整体数量、分布情况、保存现状、历史文化价值、建造年代、建筑结构类型等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优秀历史建筑资源价值评价体系,并提出历史建筑资源的活化利用策略。
关键词 历史建筑资源;活化利用;价值评价体系;历史建筑中图分类号 TU-87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4.02.49Abstract Protecting the excellent historical building resources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preserv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city, reflecting the histo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reating the unique image of the city. This paper takes Wuhan City as the object to explore the survey methods of historical building resources. Through field visit survey on the buildings with more than 50 years of construction history in Jiang’an district, Jianghan district, Qiaokou district, Hanyang district, Wuchang district, Qingshan district and Donghu scenic area in Wuhan, the information, including the overall number, distribution, preservation stat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building years, and building structure type, etc., of the historical building resources with potential value in Wuhan is comprehensively grasped. On this basis, an excellent historical building resources value evaluation system is established, and the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strategies of historical building resources are put forward.Key words historical building resources;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value evaluation system; historical buildings作者简介:张郝妮(1999—),女,研究方向: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通信作者:段翔(1969—),男,教授,研究方向:城市更新与旧城改造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武汉市历史建筑资源调查与活化利用研究Study on the Investigation, Acti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 Resources in Wuhan City张郝妮 段 翔 毛智添Zhang Haoni, Duan Xiang, Mao Zhitian源同样承载了一代人、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
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汉汉正街为例

收稿日期:2020-05-14作者简介:姚伟钧ꎬ男ꎬ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ꎮ李任ꎬ男ꎬ湖北省委党校社会与文化教研部讲师ꎬ历史学博士ꎮ2021年3月第43卷㊀第2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Mar 2021Vol 43㊀No.2DOI:10.13393/j.cnki.1672-6219.2021.02.020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以武汉汉正街为例李任1ꎬ姚伟钧2(1.湖北省省委党校社会与文化教研部ꎬ湖北武汉㊀430000ꎻ2.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ꎬ湖北武汉㊀430079)摘㊀要: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的理念最早由西方提出ꎬ其理论和实践经历长期的发展探索而不断深化ꎬ如今保护更新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ꎮ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理论较多地受到了国外影响ꎬ在实践过程中有所创新并形成了自身的体系ꎮ汉正街作为武汉乃至全国著名的历史街区ꎬ在文物建筑与历史文化环境保护以及街区环境㊁居住条件㊁基础设施㊁公共空间改善与更新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ꎮ其保护与更新的措施包括保护与修复历史建筑及历史街区风貌ꎻ保护周边环境㊁延续人文精神㊁改善居住条件和拓展公开空间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ꎻ继承与创新街区商业文化ꎻ保护文化遗产㊁整合利用文旅资源激发街区活力等ꎬ以促进区域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和高质量发展ꎬ并为其他类似的历史街区的发展提供科学借鉴ꎮ关键词:历史街区ꎻ㊀保护ꎻ㊀更新ꎻ㊀汉正街中图分类号:K296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6219(2021)02-0105-07㊀㊀ 历史街区 的概念最早提出于1933年的«雅典宪章»ꎬ指有历史价值的街区ꎬ相近的概念还有历史地区㊁历史城区㊁历史地段㊁历史文化街区等ꎮ国内历史街区的相关概念及其保护工作是伴随着我国历史名城的保护而兴起与发展的ꎮ国务院于1986年批转的«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中提出 历史传统特色街区 的说法ꎬ其中关于四川阆中的简介中提到 历史街区 [1]这一名词ꎮ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官方和学术界先后使用过历史文化保护区㊁历史地段㊁历史街区等相近概念ꎬ至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中官方正式使用了 历史文化街区 这一概念ꎮ其内涵方面有不少的界定ꎬ国内学者如朱自煊㊁庄金华㊁王景慧等人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对历史街区相关问题做了探讨[2]ꎬ基本都认为历史街区的核定标准有历史延续性㊁遗存真实性㊁风貌完整性㊁规模连片性等这几项ꎮ2008年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对历史文化街区做了比较具体的官方定义: 历史文化街区指经省㊁自治区㊁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㊁历史建筑集中成片㊁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ꎬ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3]ꎮ 历史文化街区 的概念与定义被法律文本予以明确规定ꎬ其指代的对象须是政府核定公布的ꎬ并且街区的具体范围和边界也同时核定明确ꎬ而如今 历史街区 是个更加宽泛的偏学术化的用语ꎮ城市历史街区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ꎬ蕴含大量的历史信息和人文精神ꎬ能够反映旧城的传统风貌和城市记忆ꎬ彰显城市品位与魅力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ꎬ传统历史街区的风貌环境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护ꎬ贺云翱认为城市遗产保护主要有三大问题ꎬ旧城改造中的遗产保护问题与历史城镇发展中的遗产保护问题便是其二[4]ꎮ此外ꎬ历史街区及建筑内部结构和功能也无法满足现代化生活需求ꎮ因此ꎬ在对城市历史街区保护的同时ꎬ进行合理的更新也变得现实而必要ꎮ正如吴良镛所说: 历史名城的保护不能孤立地谈保护或者不切实际地要求一律保持原状 任何旧城总需要不断进行改造和更新ꎬ以适应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ꎮ [5]他认为城市更新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改造㊁改建或再开发ꎻ二是整治ꎻ三是保护ꎬ并提出了 有机更新 的理501念[6]ꎮ但是古城㊁历史街区的更新比一般旧城的更新改造要复杂得多ꎬ不能并且也不应只是改造㊁整治ꎬ保护才是重点ꎮ城市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是指对历史街区内的建筑进行保护㊁维护㊁修复㊁改造ꎬ对街区整体风貌和整体环境进行保护或修复ꎬ对生活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整治改善ꎬ对街区进行开发利用ꎬ使之满足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ꎮ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既包括街区本身的保护与更新ꎬ也包括街区功能和内容的更新ꎻ既需对街区重新规划设计ꎬ又要使原有的街区格局形态及其所凝聚的历史文化外延与内涵得以体现ꎻ不仅是物质环境的保护与改善ꎬ更重要的是城市精神与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传承ꎬ并激发新的活力ꎬ促进历史街区的健康㊁持续发展ꎮ通过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ꎬ保留文化遗产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㊁提升城市形象ꎬ促进城市发展ꎮ一、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理念最早由西方提出ꎬ其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一较长的探索发展过程ꎮ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建筑价值的认识带动了近代对历史建筑及建筑群的关注和保护ꎬ至20世纪又逐渐扩大到对历史街区的保护ꎮ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的理论较多地受到了国外的影响ꎬ在实践过程中有所创新并形成了自身的体系ꎮ1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起源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伴随着文物建筑保护修复工作的深入发展而逐渐萌生的ꎮ19世纪ꎬ现代意义上的文物建筑保护逐渐兴起ꎬ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前期ꎬ欧洲一些国家进行了不少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的实践ꎬ思想理论方面形成了以法国杜克等人为代表的 风格式修复 理念ꎬ以英国拉斯金㊁莫里斯等人为代表的 反修复 理念ꎬ以及其后意大利波依多㊁贝尔特拉密和博伊托等人提出的 语言文献式修复 历史性修复 科学式修复 理念[7]189-306ꎮ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ꎬ人们逐渐开始重视对历史建筑本身以外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ꎬ1931年国际会议通过的«关于历史古迹修复的雅典宪章»中规定了文物古迹保护㊁修复的措施㊁技术与要求等ꎬ并特别强调应注意对历史古迹周边地区㊁周边环境的保护[8]ꎻ1933年«雅典宪章»的历史建筑遗产保护部分ꎬ实质上是将历史建筑隔离出来进行保护ꎬ从而形成了早期的城市历史保护区的概念[9]ꎮ同时ꎬ欧美一些国家也通过立法的形式保护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ꎬ如法国的梅里美«历史性建筑法案»(1840)㊁«纪念物周边环境法»(1943)ꎬ英国的«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1913)ꎬ美国的«古物保护法»(1906)㊁«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法»(1935)等ꎮ这一时期虽然涉及了对历史街区的保护ꎬ但更多地还是局限于对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层面ꎮ2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的展开与深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ꎬ随着城市修复㊁重建的过程ꎬ建筑遗产被置于更为广阔的城市文脉中去考量ꎬ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开始更加广泛地受到重视ꎮ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ꎬ文物古迹㊁历史地段及其环境的保护在世界范围内火热展开ꎬ产生了一系列相关的理念和理论ꎬ不少国家制定了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相关制度ꎬ如法国在1962年颁布了«马尔罗法»(即«历史街区保护法»)ꎬ确立了 保护历史街区 的法律与制度ꎬ将保护的范围从对单体建筑及周边的保护扩展至涉及精神㊁文化方面的历史环境的整体性保护ꎻ1973年ꎬ颁布的«城市规划法»ꎬ强调了城市改造过程中对历史街区实施整体保护的必要性ꎮ英㊁日等国在其城市规划与历史遗产保护相关法律中也都特别规定了对历史街区(保护区)及周边环境的保护ꎮ历史古迹与街区保护的国际交流也十分频繁ꎬ相关国际组织通过了远多于前的一系列国际性保护宪章㊁建议和宣言性文件(见表1)ꎬ相关的保护概念不断发展完善ꎬ保护的原则㊁方法㊁政策更加具体化㊁多样化㊁深入化[10]ꎬ为各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法ꎮ我国现代意义上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ꎬ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理论和保护实践不断深入(见表2)ꎮ对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相关研究ꎬ学者们主要从历史街区及其保护相关概念[11]㊁概念解读与辨析[12]㊁定义梳理与探讨[13]㊁概念界定中的问题[14]ꎬ保护与更新的认识[15]㊁原则[16]㊁方法[17]㊁模式[18]等理论探索ꎬ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19]ꎬ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20]及其相关问题探讨[21]ꎬ区域性实践经验[22]及实践模式分析评价[23]ꎬ国外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的经验[24]ꎬ历史街区生活方式与文化的传承保护[25]ꎬ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保护与设计[26]ꎬ历史街区与旅游开发[27]以及众多区域性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ꎮ经过长期的发展探索ꎬ历史街区保护更新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深化ꎬ如今保护更新所涉及的内容日趋广泛ꎬ从单体建筑的保护到历史街区及周边环境等的整体性保护ꎬ从简单的建筑修复到街区功能及人居环境的改善ꎬ从而达到既保护文化遗产又改善居民现实生601活条件㊁促进城市发展的目的ꎮ表1㊀国际会议中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相关的思想理论时间文件组织与会议主要相关内容1931年«关于历史古迹修复的雅典宪章»第一届国际历史古迹建筑师和技术人员大会其中强调了对历史古迹周边地区㊁周边环境的保护ꎮ1933年«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四次会议有历史价值的单体建筑和连片建筑均应妥为保存ꎮ对历史建筑所在区域功能置换ꎬ调整交通道路及城市中心功能ꎬ清除周边贫民窟以改善环境ꎮ1964年«关于古遗址保护与修复的国际宪章»(«威尼斯宪章»)第三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和技术人员国际会议指出历史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ꎬ而且包括能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㊁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ꎮ1976年«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内罗华建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十九届会议指出 历史地区 及其周围环境应被视为不可替代的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ꎮ呼吁积极保护历史地区及其周围环境ꎬ使之适应于现代生活的需要ꎮ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其中的文物遗产保护部分强调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ꎻ保护㊁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遗址和古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ꎻ在考虑再生和更新 历史地区 的过程中ꎬ应把优秀设计质量的当代建筑物包括在内ꎮ1987年«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华盛顿宪章»)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八届全体大会是对«威尼斯宪章»的补充ꎮ规定了保护 历史城镇和城区 的原则㊁目标和方法ꎻ强调了内外风貌㊁周围环境㊁公众参与㊁立法保障㊁控制交通等ꎻ允许引入与周围环境和谐的现代元素ꎮ1999年«北京宪章»国际建筑师协会其中提到宜将规划建设㊁新建筑的设计㊁历史环境的保护㊁一般建筑的维修与改建㊁古旧建筑合理重新使用㊁城市和地区的整治更新与重建㊁地下空间的利用和地下基础设施的持续发展等ꎬ纳入一个动态的㊁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之中ꎮ2005年«西安宣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题是古建筑㊁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ꎮ将周边环境对遗产和古迹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ꎬ强调有必要采取措施有效控制外界急剧的变化或累积的变化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ꎮ表2㊀国内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理论政策的发展时间文件/会议主要相关内容1982年国务院批转«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要求特别是对集中反映历史文化的老城区㊁古城遗址㊁文物古迹等要采取有效措施ꎬ严加保护ꎬ并划定保护带ꎬ对保护范围内的新建㊁扩建㊁改建工程应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ꎮ1983年«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工作的通知»提出划定保护带和建设控制带ꎻ要求协调好生产生活㊁旧城改造㊁旅游业与保护的关系ꎻ编制总体保护规划ꎬ并根据需要编制重要保护项目地段㊁街区㊁风景名胜区等的详细规划ꎮ1986年国务院批转«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要求对历史传统特色街区保护ꎬ核设 历史文化保护区 ꎮ1993年在襄樊市召开的首次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会议 历史文化名城要考虑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区ꎻ对非历史名城中的历史老街区也要进行保护ꎮ1994年国务院同意建设部㊁国家文物局«关于审批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加强保护管理的请示»的通知要求对历史文化名城的重点区域要做出控制性详细规划ꎬ对未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能反映某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体现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㊁建筑群等的地方ꎬ也应予以保护ꎮ1994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提到了历史地段㊁历史街区的概念ꎻ要求在历史文化名城中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ꎮ701(续表2)1996年在黄山市召开的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突出了 历史街区 的主题概念ꎻ达成 历史街区的保护已成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一环 的共识ꎮ1997年建设部批转«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突出了 历史文化保护区 的主题概念ꎻ强调保护整体风貌ꎬ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各个因素ꎬ内部可进行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的更新改造ꎬ维护并发挥使用功能ꎬ保持活力ꎬ改善基础设施ꎬ提高居民生活质量ꎬ保护真实的历史遗存ꎮ2003年«城市紫线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划定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限ꎬ即城市紫线ꎮ2005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对历史城区㊁历史地段㊁历史文化街区分别定义ꎮ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定条件㊁保护规划的具体目标和原则㊁保护界线的划定㊁保护与整治(含历史环境要素)的措施以及道路交通都有具体和明确的要求ꎮ2008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㊁保持传统格局㊁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ꎬ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ꎬ改善设施和居住环境ꎮ对 历史文化街区 作了具体定义ꎮ2012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原则ꎬ要求规划确定保护范围㊁对保护范围内建筑物分类保护等ꎻ提出保护街区的风貌和空间环境㊁延续传统文化㊁改善基础设施㊁公共服务设施㊁居住环境㊁激发街区活力等原则和要求ꎮ2014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提出明确要求ꎬ内容同2012年的 保护规划编制要求 ꎮ2016年«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方案»拟用五年时间完成所有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ꎻ从历史文化㊁建筑艺术㊁科技等方面给出了历史建筑确定的参考标准ꎮ㊀㊀3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实践案例随着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ꎬ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ꎬ其经验值得借鉴ꎮ(1)国外实践法国是文化遗产大国ꎬ其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的理念和经验有一定的典型性ꎮ法国的里昂历史悠久ꎬ其老城区有很多建于15至17世纪的建筑ꎬ也有一些古罗马时期的遗迹ꎬ二战后一些街区变得破败㊁脏乱ꎮ经过前期社会各界的呼吁㊁推动ꎬ自1964年开始ꎬ里昂老城启动保护更新工作ꎮ一是对原有建筑内外部进行修缮ꎬ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ꎬ并先后分阶段推行了一些安居工程建设ꎬ从1982年开始推广改善住宅规划ꎬ政府出资对住宅修缮进行一部分补贴ꎻ二是规划㊁优化交通条件ꎬ控制交通对老城的不利影响ꎻ三是对人文环境的保护ꎬ包括留住原住民ꎬ保持地域文化氛围ꎬ传承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ꎬ融合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28]ꎮ提升后的里昂老城彰显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和独特的艺术文化气息ꎬ并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ꎮ里昂老城的成功保护与更新ꎬ主要得益于法国健全的文化遗产保护法㊁完善的文化遗产管理体制和民间团体组织的积极推动ꎮ新加坡牛车水唐人街主要通过以下几项措施来进行保护和更新:一是保留并恢复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ꎻ二是改善总体环境ꎬ因地制宜ꎬ以项目来提升历史街区的独特性ꎻ三是活化当地特色ꎬ大力支持和举办民族特色活动ꎻ四是政府主导ꎬ鼓励群众和社会团体参与遗产保护ꎬ并通过市场运作以及旅游业和商业的开发提升城市活力[29]ꎮ此外ꎬ法国巴黎的玛海区㊁新加坡的克拉码头㊁美国纽约的南街港滨水历史街区㊁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城㊁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古城区㊁爱尔兰都柏林的坦普尔街区ꎬ英国伯明翰的SohoHouse历史街区等ꎬ都是保护更新比较成功的案例ꎮ(2)国内实践国内的一些历史街区ꎬ其保护和更新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ꎬ如成都的宽窄巷子历史街区ꎮ在保护更新前ꎬ宽窄巷子街区内的建筑新旧混杂ꎬ有些旧建筑损坏比较严重㊁新建筑影响传统风貌ꎬ且存在乱搭乱建和消防隐患等问题ꎮ2003年ꎬ宽窄巷子启动保护改造工程ꎬ以 修旧如旧ꎬ保护为主 原址原貌ꎬ落架重修 为原则[30]ꎬ按照整体性㊁原真性㊁多样性㊁可持续性的保护策略[31]ꎬ对宽巷子㊁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传统街巷进行整体性改造和功能性开发ꎮ对核心保护区的建筑进行修缮或按风貌改建ꎬ并改善内部居住条件ꎻ无法修复或无保护价值的建筑予以拆除ꎬ按照 修新如旧 的原则仿建ꎬ既融入历史街区整体风貌ꎬ又满足现代生活需要ꎮ除了建筑的保护与改造㊁空间格局层次的梳理与丰富外ꎬ还对交通网络及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与完善ꎬ对景观系统进行了重新设计ꎬ对街区功801能也进行了更新与拓展ꎮ2008年项目改造竣工ꎬ更新后的宽窄巷子在功能上既保留了部分居住属性ꎬ又融地域文化㊁民俗㊁商业㊁展演㊁旅游休闲娱乐等于一体ꎬ形成了 老成都底片ꎬ新都市客厅 的主题特色ꎻ既保留了城市肌理ꎬ又传承了城市文化与历史记忆ꎮ成都武侯祠旁的锦里古街改造更新也较为成功ꎬ其更新主要体现在内容与功能方面ꎬ挖掘空间内涵ꎬ营造场所精神ꎬ传承三国文化和四川民风民俗ꎬ延续了历史文脉ꎮ北京的大栅栏和菊儿胡同㊁上海的新天地㊁黄山屯溪老街等保护更新均取得较好效果ꎬ但国内的一些历史街区的更新往往存在要素㊁结构㊁功能和内容雷同的问题ꎬ在历史面貌和文化特色保持方面不够ꎬ过度的商业化和旅游开发式更新ꎬ弱化了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居住属性和生活方式与习俗ꎮ二、武汉汉正街历史街区及其保护与更新汉正街是武汉乃至全国著名的历史街区ꎬ其商业文化㊁码头文化和民俗文化㊁宗教文化等均独具特色ꎬ但在现代化浪潮中ꎬ汉正街亦很难保住原有的街区特色和文化风情ꎮ梳理汉正街历史形态ꎬ探讨如何对汉正街历史街区㊁历史文化环境进行保护ꎬ如何使街区自身文化特色与历史潮流相互协调ꎬ以期促进区域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ꎬ并为其他类似历史街区的发展提供借鉴ꎮ1 汉正街历史街区的发展与形态演变汉正街街巷形态与汉口镇的形成密切相关ꎮ其南临汉水ꎬ东邻长江ꎬ水陆交通畅达ꎬ明代后期有居民开始在汉水北岸沿河搭建吊脚楼ꎬ居住兼作生产㊁经营场所ꎬ后渐成街市ꎮ清代汉正街沿河一带码头林立ꎬ岸上商铺云集ꎬ 后市前街屋似鳞 九分商贾一分民 [32]4ꎬ人烟稠密ꎬ 华居陋室密如林ꎬ寸地相传值寸金 [32]7ꎬ十分繁华ꎬ街内还有各类会馆㊁庙祠以及娱乐场所ꎮ汉正街成为汉口早期的商业和文化中心ꎬ汉口也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ꎮ街区初时只有沿河码头和河街ꎬ后由河街发展到正街ꎬ再到后街ꎬ然后到夹街㊁堤街ꎬ再拓展到里巷ꎬ街㊁巷一起构成了密集的街道网络ꎬ整个街区地势上狭下宽ꎬ 形如卧帚 ꎬ下游街巷㊁人口更加稠密ꎮ19世纪至20世纪初ꎬ一些地产商将大量的棚户板房改造为连片的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的居室㊁商铺ꎮ民国初ꎬ这些片区分段而称ꎬ后统称为汉正街ꎮ街区内店铺与居住界面形式逐渐由临街 前店后宅式 格局转向上下两层的混合商居ꎬ商业重心由沿河向沿江转移ꎮ后由于战火㊁水灾的破坏ꎬ汉正街的房屋进行过翻修改造或重建ꎬ但结构仍以砖木结构为主ꎬ街区规模虽不断扩大ꎬ但街区形态和结构变化不大ꎮ自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期ꎬ由于资金紧缺ꎬ老城区长期未能纳入改造范围ꎬ汉正街一带均未采取大的保护修复性举措[33]128-130ꎮ2 汉正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现状20世纪80年代后ꎬ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开放ꎬ人口密度大㊁建筑密集ꎬ居住条件简陋ꎬ较多危破房屋ꎬ街巷道路狭窄ꎬ占街摆摊经营导致公共空间严重阻碍以及存在通讯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33]130ꎮ此外ꎬ伴随城市建设和大规模的拆迁ꎬ许多老街巷内的原有建筑被新建房屋建筑所取代ꎬ周边环境风貌也遭到破坏ꎮ20世纪八九十年代汉正街进行了三期改造ꎬ以适应市场发展和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的需要ꎮ主要采取拆除破危房屋㊁新建多层式住宅㊁住户上楼㊁摊贩入室的措施对一些街巷进行了改造更新ꎮ另外ꎬ新辟宽了数条道路ꎬ改善了供电㊁供水㊁市政环卫和消防等设施ꎬ部分街巷的经营和居住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ꎬ但当时的思路主要是拆和建ꎮ1994年底ꎬ形成了 中国武汉汉正街商业贸易区 的初步构想并于其后制定了发展规划[33]130-155ꎬ但由于各种原因相关规划并未落实ꎮ进入21世纪后ꎬ汉正街的发展明显滞后ꎬ很多街巷如同杂乱破旧的城中村ꎬ火灾频发ꎬ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ꎬ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进程ꎮ根据近年的规划ꎬ目前汉正街又进行设施升级改造工程ꎬ拟建设汉正街国际金融服务中心㊁文化旅游商务区ꎬ许多店铺拆迁或搬迁至汉口北ꎬ原地建起了现代化的商贸大楼ꎬ但此规划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修复似乎考虑不足ꎮ汉正街被评为 武汉市历史风貌街区 ꎬ虽然现存数十条老街巷的基本形态格局还在ꎬ政府对少数老街巷的房屋外观统一进行了复古式包装改造ꎬ但并未入选 历史文化街区 名录ꎬ现存历史建筑㊁遗迹也不多ꎬ旧街区范围一再缩小ꎬ历史底蕴无法彰显ꎬ很多老旧街巷还有待修复更新ꎬ内部设施依然落后ꎬ公共空间不足ꎬ影响制约着街区的整体环境ꎬ影响居民及商户的生产生活质量ꎮ3 汉正街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建议依托两江四岸的地理优势㊁资源优势和五百年商业文明的人文优势ꎬ兼顾保护与发展ꎬ秉持高点定位ꎬ打造既充满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ꎬ又融入现代活力的宜居宜业的滨水商住综合区ꎬ成为大武汉复兴的重要支撑ꎬ成为长江文明之心的重要展示区ꎮ第一ꎬ保护与修复历史建筑及历史街区风貌ꎮ历史街区的更新不能只是拆旧建新㊁废古存今ꎮ传统的城市街区更新模式简单㊁粗放ꎬ往往造成城市原有历史㊁文化㊁社会等方面的断裂ꎮ历史街区保护901。
武昌昙华林老街改造与开发利用

武昌昙华林老街改造与开发利用武汉拥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孕育了多种形态的不同古建筑以及街巷。
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武吕昙华林殖民建筑群。
作为武汉市建筑群的“活化石S昙华林口前保留了数量相当多的中外历史建筑,体现着当年武昌的旧城风貌。
另外,该地区还形成了富有文化气息的近现代生态环境。
近些年来,在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入以及房地产业快速崛起的今天,当地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导致了一些古建筑遭到了人为破坏,令人痛惜。
本文针对这种现状,在结合当地古建筑群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做好当地古建筑群的保护,为古建筑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思路。
1•武昌历史老街昙华林街区历史建筑现状昙华林坐落在武昌城的东北角,1861年汉口在当时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开埠以后,国内外学者在这里新办了数量众多的学校、教堂以及住宅。
在常年的发展中,这里依然保留好很多当时的古建筑,是当地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
武昌昙华林拥有着数量众多的宗教建筑以及很多卫生类学校,还有比较完整的近代早期医院。
另外,当地还留存了文化遗产丰厚的辛亥革命名人故居及近现代革命遗址,坐落着古老武吕城墙以及江夏民居,这些数以万计的历史文化宝库记载了中国发展史和中国革命史,必须要被保护起来。
然而在城市旅游经济发展逐渐壮大的今天,这些文化遗产却不同程度的遭到了破坏。
2.昙华林街区保护开发迫在眉睫昙华林作为历史街区,具有历史研究价值,但由于古建筑风貌和历史遗迹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和摧残,使得修复难度加大。
落后的基础设施跟不上日益提高的生活需求。
一方面,街区古建筑遭到磨损和毁坏,许多房屋的电路、水管线路老化,建筑陈旧空间狭小。
另一方面,由于早期规划的历史局限性,道路狭窄,交通拥堵。
百年风雨的洗礼,社会的动荡和战火的摧残,使部分建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
社会快速发展,新的物质和思想观念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生活,人们渴望改变,希望拥有更好的环境去生存和发展。
我们保护昙花林历史街区要坚持历史发展的规律,秉承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重保护、轻开发的角度加大对这些古建筑的保护力度,完善和恢复古城风貌,需要从以下儿点做起:第一,做好古城旅游人员接待容量的控制工作,重点保护环境;第二,重视古城风貌的保护;第三,积极做好城市功能的完善工作,将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建筑条件记性改造和优化。
尊重历史城市的文化生态——由武汉民国时期民居研究探寻历史城市建筑保护之道

0 引 言
《 武汉民国时期弄堂建筑的现状调查及保 护研 究》 目的研究线路是从对武汉城市建设历史的读 项 解和武汉老城区历史建筑 田野调查展开的 , 重点集 中于对 l 世纪初在汉 口租界 、 9 码头 、 商埠 附近兴起 的大 量里 弄住 宅 , 即武汉 特 有 的 “ 里分 ” 筑 的实 地 建 勘察 和 剖析读 解 , 旨在针 对 目前武 汉 旧城改 造 中 , 新 的城市建设规划和老的历史建筑冲突 日 益尖锐所引 发 的城市 历史 风 貌保 护 和 延 续 问 题 , 证 旧城 区 历 论 史 性 民居建 筑 的可 利 用价 值 , 出示 例 性 改 造 与 再 提 生方案 , 为武汉 的发展、 规划 与建设 , 提供保存 、 更 新 、 续城 市历 史 文脉 的建 设 性建 议 和理 论 与 实 践 延 依据。
维普资讯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l4 8
S c u n Bul i g S i n e ih a i n c e c d
第3 2卷 第 5期 20 0 6年 1 0月
尊 重 历 史 城 市 的 文 化 生 态
— —
由武 汉 民国 时期 民居研 究探 寻历 史城 市建 筑保 护之 道
பைடு நூலகம்
王 瞻 宁
( 武汉科技学 院艺术 与设计学 院 , 湖北 武汉 摘 4 07 3 0 3)
要: 针对武汉里分 民居 的现状调查和保护研究 , 出了城市建设 中历史 街 区保 护与合 理重构 的 “ 提 渐进性 更新 ” 观点 及方
法。
关键词 : 武汉 里分 建筑 ; 文化生态 ; 城市文脉 ; 合理 重构
浅析武汉建筑的历史变迁及发展前景

2.2 武汉的历史街道
“十里帆墙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曾 经见证沧桑与繁华的汉正街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 距今已有300 多年。它由山西、陕西两省的在汉商 人筹款而建,其规模在汉口会馆中“雅冠众构”, 曾盛极一时,独具风采。太平会馆则像座宫殿,两 侧是整面墙的浮雕,每一格浮雕便是一出戏、一个 故事。汉正街的商铺兼容了南、北、中、西各种传 统建筑之风格,多为前店后厂,底层经商,二层住 家,有院落串联的典型中国民间建筑式样,极富民 族特色。
作者单位 第一作者 第二、三作者
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教授 硕士研究生
邮
编
电子信箱
收稿日期
430070 enjoyliuliu@ 2007 10 23
在中国的辽阔版图上,雄踞中部的武汉是一个 重要的特大城市。无论是从地理位置、综合经济、 交通状况,还是从文化底蕴、文化氛围,在全国都 可谓屈指可数。对于这样一座重要的城市,了解她 的成长和发展轨迹,回顾她的过去和当今发展过程 中的得与失,探索它的合理定位,展望她的发展前 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 汉口的租界建筑特色
1901年~1928年,西方各类建筑大量传入中 国,由于各国租界区的建设竞相发展,促使汉口建 设重心迅速转移到租界区。在建筑形式上,大都采 用了先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3~6层,体量宏大, 造型优美,内部装饰豪华。虽然各国租界建筑不同 程度地反映出本国的建筑文化传统,但大量的建筑 多属于古典主义形式。这一时期,古典主义形式的 建筑艺术和技术达到了新高度,同时,西方现代派
教建筑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许多常用 艺术手法一直影响着千百年来的建筑形式,具有特 别的表现力。
2 武汉的历史街区的特色
保护城市特色就要突出城市的个性差异。现代 城市应该是包容性很强的,多色彩的,多种文化的 相互融合,既不能抱残守缺,也不能崇洋媚外。正 视传统文化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将为城市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作为“本手、俗手、妙手”的HBIM——来自武汉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的观察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 TU20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5-0017-04 收稿日期 2022-06-06摘 要 该文通过对HBIM (Heritage BIM)的三种现象的分析,切片式回顾了自2010年以来武汉地区部分优秀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的问题与成果。
近十年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活化利用范畴的扩大,为数字技术提供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同时,数字技术的加持也使得历史文化保护的深度和维度得到很大提高。
然而,在实际运用中,由于反向BIM的特点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HBIM的建立往往是粗放式、甚至是虚假的。
而作为“妙手”的HBIM,应该是系统性和唯一性的结合。
关键词 HBIM 武汉 优秀历史建筑 数字化保护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ree phenomena of HBIM (Heritage BIM), we review the problems and achievements of digital historical buildings in Wuhan since 2010. In the past decade, the expansion of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has provided mor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digital technology. At the of digital technology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depth and dimens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or even false. HBIM, as a "smart hand", should be a combination of systematicness and uniqueness. Keywords HBIM, Wuhan, Historical building, Digital protectionHBIM as the Go-game's Native, Common and Smart Hands: Observation and Reflection on Digital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in Wuhan2008年10月4日在魁北克通过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1]中回顾了“早先的ICOMOS宪章”中关于“展示和诠释”的问题。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历史建筑微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以永康里社区改造为例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历史建筑微更新改造策略研究—以永康里社区改造为例摘要:历史建筑改造除需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外,还需在设计中秉持尊重历史背景和文化脉络的设计原则。
永康里社区公共空间改造设计,在尊重原生肌理、保留原有建筑时空记忆的设计原则下,对历史街区改造进行思考与再设计,从总图肌理、建筑元素、建筑材料三个方面体现地域文化,让原本闲置的老旧建筑重新激活、焕发新生,使该项目能为未来的城市更新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方式和策略。
关键词:历史建筑微更新地域文化设计策略引言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武汉的旧城改造如火如荼的进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况并不理想。
新建建筑与历史建筑不协调、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理念和意识薄弱的现象导致曾经有序的城市肌理逐渐消失。
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将以永康里公共空间改造为例,探索历史建筑保护和再生的途径,为未来的城市更新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方式和策略。
1、项目简介永康里公共空间设计是长江文创公司举办的2020第二届武汉青年时尚设计创新创业大赛--社区微空间改造优秀设计方案征集比赛项目中的一个选题,此次竞赛项目选点全部位于江汉区内,大部分以小区内的公共空间改造设计为主,主办方希望设计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尊重居民的感情寄托、尊重历史、尊重地域文化,焕发区域活力,重新赋能城市。
本项目用地毗邻中山大道,位于江汉区三新横街2号附近,是始建于1914年的一条百年老巷。
项目设计内容主要是针对现存的一主巷及四支巷公共空间进行空间优化设计。
经现场勘测,主通道巷子长141米,宽2.6米,院墙高2.4米,另四条内部巷子通道尺寸分别为64*36米、63*3.3米、65*3.3米、60*3.3米,巷道纵横交错、人口稠密,拥挤不堪,亟待更新激活。
图1 项目基地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2、历史背景从19世纪末到1949年,武汉市全市共建有里份208个,房屋达3294栋。
从九十年代开始,随着武汉的旧城改造如火如荼的进行,身处繁华地段的里份不可避免的被大规模的拆除,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市现存的九十余处里份中,绝大多数多数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并且都存在设施欠缺、乱拆乱建、质量堪忧等诸多问题,保存较好的里份仅不足十处,永康里就是其中之一。
武汉历史民居建筑现状剖析与保护建议

武汉历史民居建筑现状剖析与保护建议湖北省文化厅古建筑保护中心方天宇人们通常会从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来判断它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城市的布局和建筑结构塑了城市的个性,……是城市的光辉历史与沧桑岁月最宝贵的见证者,应该得到尊重。
这首先是因为它们凝聚着历史或情感价值;……它们是人类遗产的一部分”。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雅典宪章》1933)武汉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城市。
长江中下游最古老的城市遗址——商代盘龙城就坐落在城市的北部。
自三国筑城始到明清以至近现代,武汉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镇之一,既应有彰显特色的历史建筑,更就有各具风格的历史民居。
但是,在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和日新月异的城市变化中,似乎很难寻找这座城市历史文明存在的踪迹。
为此在许多个周末,我骑着自行车,背着照相机,穿行在武汉的的大街小巷,以搜寻的目光捕捉这个城市的历史记忆。
在一次次的苦苦寻访中,不断的发现令人欣慰“在高楼大厦背后在街巷里份深处,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仍然保留着一些历史建筑和民居建筑。
一、武汉历史民居建筑的喜与忧武汉市的历史民居建筑多以组群的格局,分布在几个主要的区域,保留相对完整且有特色的历史民居建筑主要有以下几处:A、原汉口租界区域里分建筑——这些建筑采用中国传统四合院与西方低层联排住宅相结合的形式,多为砖木结构,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B、武昌昙华林——这里是外国人涉足武汉较早的地方。
1861年汉口开埠后,大批西方教会、学校、医院、教堂进入武昌,昙华林亦渐趋繁荣并逐步成为以外国人为主的聚居区,此地集中了数十处百年以上的建筑,教堂、医院、学校、民居、公寓、花园、领事管、城墙……形成了中西建筑相杂糅的风格;C、武昌白沙洲——这里曾经是长江中游的竹木集散地和商贸码头,许多竹木富商因而在此筑房而居,形成近千米的白沙洲竹木商贸街,留存的三合院动工有明清的建筑风格,又有浓郁的武汉地域特色。
然而,让人十分痛心的是,这些建筑群体的完整性遭到严重威胁,其中不少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武汉市现存近代历史革命遗迹的调查报告

中共湖北省委暨中共中央长江局机关 旧址
汉口江岸区珞珈山街。建于 上世纪29年代初期的红砖 西式建筑群,原为俄租界, 风格古朴凝重。楼前椭圆形 的兰陵花园优雅宁静。70 多年前,这篇建筑中的一个 单元——珞珈碑路12号, 是中共湖北省委和中共中央 长江局机关的秘密所在地。 旧址保存较好,现为民居。 1983年公布为武汉市文物 保护单位
惨案”,在林祥谦、施洋等39位烈士牺牲的江岸地区修建的,1963年对外 开放。1987年新馆建成开放。馆内的陈列厅分为七个部分,详细地介绍了 “二七”革命斗争的全过程;陈列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当代党和国 家领导人的题字、文章、画作,以及“二七”发源地继承和发扬“二七” 传统、再创新业绩的各个时期的英模事迹。二七纪念馆周围还有毛泽东亲 笔题写的“二七烈士纪念碑”、京汉铁路总工会旧址、林祥谦烈士就义的 江岸车站、施洋烈士墓等纪念地。
原 湖 北 省 武 汉 市 龟 山 西 头 。 向 警 予 ( - ) ,
在
1927
1895 1922 1928
国 家 当 立 于 世 好 界 民 族 之 林 而 奋 斗 要 任 务 为 !! 首 为 识 作 知 化 文 学 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应 革 命 精
的 展 的 都 神 作 为 新 世 纪 的 大 牢 学 生 更 是 辈 们 , 记 前 终 始 应 该 武 汉 , 市
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位
于武汉市武昌都府堤二十号的 中华路小学谭秋校区,始建于 一九一八年,其前身为国立武 昌高等师范学校附小。纪念馆 占地面积7700平方米,内有七 幢融合西式风格的学宫式建筑,
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建设规模系 国内党代会纪念馆之最。目前,中共五 大会址纪念馆征集到文物珍品110多件, 历史资料800多份,并部分对外展出。 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与同条街上的农讲 所旧址、毛泽东同志旧居两处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互相映衬,形成了一片 “红色景区”。
租界区历史建筑保护

《租界区历史建筑保护——以汉口租界为例》解说稿姓名:史琼学号:2010221110110054近代租界建筑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历史写照。
同时也是一部极好的爱国主义教科书。
租界历史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就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就是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
接下来我们就以汉口租借为例,谈谈如何保护和修缮租界区的历史建筑。
关于租界历史建筑的保护建议和保护措施,我是在参考部分资料的基础上再加入自己的看法总结和归纳出来的。
首先了解一下汉口租界的历史和现状:汉口租界的产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依持不平等条约辟汉口为长江对外的通商口岸开始的。
汉口租界位于江岸区中山大道至沿江大道之间。
从江汉路起,依次为:汉口英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汉口德租界和汉口日租界。
周边破产农民更是大规模地涌入汉口。
至20世初,汉口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城市,被称为“东方芝加哥”。
滨江一线总长1088丈,总面积为2804亩4分。
这一带至今还矗立着各国风格的旧式楼房。
展示汉口租界示意图、江汉关、日华制油社宅、各国在汉口租界的历史建筑等图片。
目前汉口租界历史建筑现状:1. 随着城市的发展,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开发商见缝插针,使得历史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更使有的历史建筑无“立锥之地”。
使原本建筑风格统一的城市空间和疏密有致的旧租界区逐渐乱了章法。
2. 武汉租界内许多老式建筑被改为商场、娱乐城、证券交易所等,其内部功能尚能满足基本要求,但室内设计风格却大量模仿港台流行风格,缺少传统文化品位,更缺乏与原有建筑的关联,出现室内外空间无法整合的状况。
3. 保护力度不足,特别是规划管理力度还需将强。
4. 在旧住区保护中如何实现实体环境保护与人文环境保护相结合、使旧住区焕发活力方面的探索还不够。
5. 日常维护修缮中执行历史保护原则不够严格。
在对汉口租界历史建筑的初步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我提出的租界建筑保护建议:1. 应当尽快划分出保护区及过渡区并制定出有关租界建筑的保护条例,以保护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完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武汉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策略研究
在武汉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的同时,大量遗留于三镇早期繁华地段的近代历史建筑却如同风中残烛,历经岁月变迁,整体老化,已接近或超过设计寿命期,在城市化进程高潮的背景下面临着拆迁、改造的困境.将它们作为城市文脉、地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1 武汉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策略
武汉存留了众多珍贵的近代租界建筑和民居建筑,除少量具有特殊意义的优秀建筑成为供市民瞻仰、游览的场所外,绝大多数历史建筑因功能、外观和基础设施严重老化,迫切需要改造.改造的前提是使建筑的历史文脉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存,重要结构的改变降到最低限度,建筑容纳新功能,并使改造后的建筑可以复原,具有可逆性,再现建筑的昔日风采与辉煌.这种做法可以使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功能置换和经济发展等难题化解,将成为近代历史建筑重获新生,城市整体空间形态保护的新策略.
1.1 汉口水塔保护与改造策略
据武汉市志记载,上世纪初,随着城市密度增加,火灾发生频率也居高不下,损失惨重,消防设施由此孕育而生.汉口水塔建于1909年,地处中山大道,由英国设计师穆尔设计,广荣兴营造厂营造.建筑为砖结构,平面呈八边形,地上七层,地下设有水池,造型简约,体量挺拔.水塔当时隶属于商办既济水电公司水电厂,是汉口最高的建筑,集望,居住、办公等多种功能,既提前预报火灾的位置,又可供消防队补水.
历史变迁,昔日最高的标志性建筑已被包围在佳丽广场、大洋百货等众多大体量现代建筑之中.尽管形态优美,色调古朴,线脚考究,毫不逊色于晚辈,但由于消防功能消失殆尽,汉口水塔也只能迎合繁华的商业区,扮演起蹩脚的买卖角色来:商业改造后的水塔外墙面粉刷的是与建筑红砖相近的红色涂料,配以白色的檐口、柱式、锁石、栏杆和多幅巨大的广告牌.加建部分的粗劣品质极大地降低了水塔的美学价值,远不能与建筑内部原有细部相比,令人叹息.
水塔沿中山大道一侧的裙房被加建成一个四层的商贸城,建筑内部围绕中庭,设置一圈内廊式的零售店铺,由于没有相关的原平面资料,对水塔室内改造程度不得而知.但作为室内商业街,商贸城的容积率较小,交通流线不太便捷.另一侧的临街一层,分别租赁给珠宝店与美发店;二层租赁给一所美容院;三、四层则是美发店的员工宿舍和仓库;五层是大汉口商贸公司的办公楼,可空无一人;六层则是居民楼,被分隔成了好几户人家,狭小的空间超强度使用.由于水塔原有楼梯被封死,只有美发店内的一“曲径”通向电梯,公共的垂直交通极其不便,更无法登上七层和楼顶,体会望火情的场景.建筑二层以上的内部空间处于无保护、未经过改造状态,各个时期的木质、石质楼梯,绿油漆或石灰粉刷的墙面、木板隔墙都有.甚至可以透过没有玻璃、摇晃的木窗,看到晾衣绳上美发店的各色毛巾和居民废弃物,在二楼平台上所见犹如当年的万国旗迎风招展. 1.2 汉口胜利街原日本军官住宅保护与改造策略
一幢原日本军官住宅,位于汉口胜利街(原日租界)256号,因其普通的建
筑外型和建造背景,在珍贵的租界建筑群中稍显逊色,没有关于它的详细资料.这座两层的住宅楼建于20世纪初,是类似于townhouse的长条形集合住宅,沿袭了日式建筑结构并融合了附近租界欧式建筑的某些古典元素:砖木结构,红砖砌成的墙体并用水泥勾缝,拱形的门窗框架再配以木质门窗,红瓦铺成的坡屋顶略有褪色.一排法国梧桐依偎在小楼外一圈低矮的红砖墙边,郁郁葱葱的树荫撒满整条幽静的街道,抛开那段屈辱的历史,此建筑,此景致在武汉秋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优雅可爱(图1).
1945年以前,此楼是日本军官的官邸,是当时的高档住宅;1945年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普通市民开始入住,如今建筑的右部被私人购入,改造为在汉颇有名气,吸引了不少名流前来光顾的武汉莉莉周花园餐厅,成为武汉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较为成功案例之一.
三位年轻、从事艺术工作的女性,买下建筑的1/3的房产后,对其改造极为谨慎,一层营业,二层仍在修缮之中(图2).一层的细致改造使大多数新材料镶嵌在细微的改动中难以辨别.专业人员除掉围墙,将建筑直接面向街道,沿街立面的一楼旧式木窗被置换成透明玻璃,上面加上遮阳雨棚,门口两株法国梧桐的投影投射在斑驳的砖墙上,刻画出昔日风采.入口设在建筑的右面,在栽满鲜花的小院中增设建筑内部没有的西式吧台、茶座和电视,室内结构并未因商业改造与经营而遭到破坏,只因功能需求适当地增加了一些隔断和卫生设施.
花园餐厅的室内维持原有风格:壁炉、灯具、老电话、老家具……,配上
中式的室内装饰(图3),还巧妙地插入一个徽派民居式小天井——传统和现代和谐地融为一体,又将原日本军官住宅
的殖民色彩变成了原汁原味的中国情怀.这种有意识、有计划的改造,将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商业经营相融合,虽在过程中存有遗憾之处,但业主强调将日本帝国主义所遗留的建筑,在保护的前提下加以改造,变成为国人所用的民族风格,彰显爱国情怀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更具现实意义的是探索出一条近代历史建筑通过民间投资,功能置换,低成本高回报的保护与改造思路.
2 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策略
同为近代历史建筑,著名的汉口水塔和胜利街一普通的原日本军官住宅的生存现状反差较大,两案例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同保护与改造策略产生的不同结果.
2.1 保护与改造的定位问题
对于近代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的定位,涉及到产权、功能置换等多方面问题.
首先,大部分近代历史建筑的产权属于国家,政府依法将历史建筑经营权转让给有关单位或个人,由两者共同负责建筑外立面、室内的装修与维护;某些普通近代建筑则可将产权转让给个人,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根据业主意愿对其进行改造.以上两种方式从侧面影响近代历史建筑保护和改造品质:一般而言,承租方由于只享有短期使用权而不拥有产权,追求短期商业利益往往会影响历史建筑原貌的维护,甚至会破坏其历史
价值;而产权转让后的使用者享有产权,投资通常具备理性的中长期规划,将更珍视和发掘建筑的文化价值.其次,随着新功能的置换,建筑形式的改变无法避免.改造前的准确定位保证了对原有建筑的最大限度保护,利用近代历史建筑的原有空间,增设满足现代办公建筑、餐厅、艺术馆或商业建筑使用的设施外,实现对原有空间的动态保存.
2.2 历史文脉
武汉近代历史建筑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中国的真实写照,又能反映工匠的建造工艺.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雨沧桑,近代历史建筑有着普通建筑所没有的珍贵的历史底蕴,封尘着人们的老故事、老感情.改造不仅带来新的经济价值和使用价值,也使得普通百姓的回忆找到归宿.尊重原有的历史文脉,考虑建筑与地域历史文化背景的关联性,是赋予旧建筑新寓意的前提.在改造过程中,不仅应注意保持外立面的历史沧桑感,更应注重建筑内部某些反映时代特征的细节,比如古老的灯饰,老式的电话,考究的家具和壁炉等小的用具,通过这些日常的生息劳作用品与建筑建立唇齿相依关系的细微之处再现近代历史建筑植根的具体时间和空间,是能用视觉和触觉捕捉的体验.
2.3 外观与内部开发性改造
从文物保护角度,当代人没有权力篡改近代历史建筑的原貌,英国著名建筑师莫里斯曾说:“这些建筑不仅仅属于我们,它们曾经属于我们的祖先,并将属于我们的子孙,……从任何意义上谈它们都不是可由我们任意处置的财产,我们不过是我们后代的托管人而已.”近代历史建筑的使用
者或所有者已不能简单地被看做是不动产的继承者和所有者,他们同时还是国家文化遗产的托管人.同样,他们的建筑也不能被简单地视为商品,个人经济利益必须遵从公共利益!近代历史建筑的改造必须能反映建筑的精髓,整体考虑建筑风格的和谐性和历史感,采用与建筑的建造时期相近的材料和工艺,避免不协调效果.对建筑立面的破坏性清洗和修复不可取,尽可能维持一或两个以上的原主立面,避免改动楼梯、结构柱等要素.并尽量提供更为合理的抗震、防火标准,符合无障碍设计标准以及设法增添卫生设备等,使建筑在较长的时间内具有适应性.现有非破坏性清洗和修复技术无法解决的问题,还是交给后人解决.
3 结语
武汉高速的城市建设,对如何处理新旧建筑关系提出了挑战.在此背景下,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改造是实现城市整体空间形态保护,文化价值延续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径.而且,更具现实意义的是在不破坏城市肌理和城市文脉的条件下,它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品牌形象,与我国所推崇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不谋而合,具有相当的市场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