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
《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师或教学团队信息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教育统计学课程名称(英文):Educational Statistics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课程性质*:□学术知识性□√方法技能性□研究探索性□实践体验性课程代码:510051周学时:3 总学时:60 学分: 3先修课程:无授课对象:教育学三、课程简介教育统计学是同学们掌握定量研究方法的基础,是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等研究的工具性学科。
学习教育统计学并不要求很深的数学知识基础,只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并坚持练习,就能够掌握基本的统计技术;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使用教师提供的数据材料进行分析,并尝试依靠统计技术获得对教育现象的认识和洞察。
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描述统计学;(2)基础推断统计;(3)高阶教育统计技术。
四、课程目标1、理解统计学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够读懂使用统计方法展开的教育研究文献。
3、能够使用统计方法和相关软件解决自己的研究问题。
4、能够规范地展现自己的统计数据和结论。
五、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六、修读要求迟到一次,扣3分;旷课一次,扣5分,扣满20分,取消考试资格。
抄袭,一旦发现,取消考试资格。
七、学习评价方案1.平时参与、表现及作业占总成绩的6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40%2.平时参与及表现的成绩由平时作业与课堂表现组成,由教师掌握评分。
课堂主动发言,每次加1分;小组互评总分为5分;平时作业,未按时提交1次减1分,未提交1次减3分,未按要求完成减1分。
八、课程资源1. 推荐阅读书目哈夫著. 廖颖林译. 统计陷阱[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穆尔著. 郑惟厚译. 统计学的世界(第五版)[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Raftray, A. E. (2001). 统计学在社会学中的应用。
(网络资源,BB平台上有电子版)2. 推荐网络平台人大经济论坛。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学大纲(选修)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大纲1、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就其发展历史而言,它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中的新兴学科。
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哲学基础,以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教育管理学等教育学科为理论基础,以统计、评价理论为方法论基础,以教育测量、教育统计、教育评价为具体工具。
2、教学对象大一、大二各个专业的学生3、教学目的该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基础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有应用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需要。
4、教学要求《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教学必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突出应用性。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应达到以下要求:1)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以理论讲授及案例分析为主,了解有关教育测量与评价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
在每次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题,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实践能力;3)注重《教育测量与评价》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4)本课程讲授学时不少于54 学时;5、教学方式以理论讲授及案例分析为主,讨论为辅;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要形式,必要时并辅之以“粉笔+黑板”的传统方式。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讨论式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法,使用先进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6、考核方式考核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主,采用闭卷考试。
考核方式为:平时及考勤+考查(期中)+考试(期末)。
《教育统计学-教学大纲》
《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育统计学/Educational Statistics课程编码:040000702 总学时数/学分数:32/2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0课程所属部门:所有学院课程负责人:制定日期:2014年5月一、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我校培养职教师资的基础课程,授课对象是所有修读职教师资培养课程专业的学生。
教育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门应用科学。
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科学推断,揭示教育现象所蕴涵的客观规律。
学习本课程须预先修完《教育学》、《心理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课程。
同时,本课程也是进一步学习《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课程的重要基础。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教育研究中分析与处理数据的能力,是提升学生研究素养、能力与技能的核心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性。
在师范专业知识体系中,本课程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知识与技能渗透在《教育测量与评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学法》等课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整理、分析、解释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初步掌握从数量方面研究教育现象特征、探讨教育规律、进行有关决策的方法;初步具备从事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在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时,重点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统计推断的方法,尤其是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条件和如何科学解释统计计算结果;掌握教育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教育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科学管理及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课程规范要求学生在修读本课程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规范和要求:1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须严格遵守上课考勤制度,每次上课出勤率须在90%以上,并且每名学生缺课次数不得累计超过3次。
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32,学分数:2)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本课程是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能够运用统计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将教育现象按照教育目标规定的要求用数字加以确定。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育统计的基本理论;学习对教育问题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和数字确定的基本原理;培养教育科研的基本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严禁细致的工作作风。
二、课程基本内容和要求(一)教育统计概述教学要求:了解统计学的两个基本特征;理解统计学的总体、样组与抽样、总体参数与样组统计量、变量、误差等基本概念。
掌握教育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教学内容:1.教育统计概述2.学习教育统计学的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育统计的基本概念;总体、样组与抽样、总体参数与样组统计量、变量、误差、概率的概念(二)数据的初步整理与统计图表教学要求:了解资料的初步整理与统计图表;理解次数分布表与次数分布图。
教学内容:1.资料的初步整理2.常用的统计表3.常用的统计图教学重点和难点:次数分布表、次数分布图(三)数据的集中趋势及其描述教学要求:了解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以及其它集中量数的概念。
教学内容:1.众数与中数2.算术平均数3.其它集中量数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数的计算;算术平均数、中数、众数的概念(四)数据的离中趋势及其描述教学要求:理解并掌握方差与标准差的概念;掌握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教学内容:1.全距、平均差、方差与标准差2.差异系数3.百分位数与百分等级数教学重点和难点:方差与标准差的计算(五)相关分析教学要求:了解相关的概念;掌握积差相关、等级相关、二列相关、点二列相关等相关系数的计算。
教学内容:1.线性相关2.积差相关3.等级相关4.质量相关教学重点和难点:积差相关、等级相关系数的计算;质量相关的计算(六)概率、概率分布与抽样分布教学要求:掌握概率的概念及其运算方法;掌握概率分布、抽样分布的概念;理解参数估计的概念,掌握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的方法。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计划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计划【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计划】一、教学主题教育统计与测量是教育学中的重要学科,涉及到教育评估、教育政策决策以及学生学业发展等方面。
通过教育统计与测量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运用统计工具对教育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提高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计划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活动安排1. 知识导入通过简单的问答和讨论,引入教育统计与测量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帮助学生意识到统计学在教育研究和决策中的重要性。
展示一些教育数据,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统计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2. 理论授课结合教材内容,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讲解,包括基本统计学概念、数据收集方法、测量与评价等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演示,使学生理解并能够应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
3. 实验操作安排实验课程,引导学生利用统计软件分析实际教育数据。
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熟悉统计软件的使用,并掌握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
同时,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和解释,培养学生的数据解释能力。
4.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涉及教育统计与测量的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
通过讨论和互动,帮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背后的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5. 学术研究报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与教育统计与测量相关的课题,进行小型研究并撰写学术报告。
通过学术报告的撰写,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写作能力。
三、教材使用在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中,可以选用《教育统计学基础》、《教育测量与评价》等教材作为主要教材。
这些教材既包含了基础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案例和实例供学生参考。
此外,可以辅助使用一些统计软件教程和相关研究论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统计学的知识和方法。
通过以上的教学计划,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在教育统计与测量领域的学习效果。
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教育统计与测量复习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教育统计与测量》对教育管理专业的考生来说是一门必修的专业理论基础课,它为教育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和教师对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估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
学习这门课程有以下几点要求:1、需要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2、需要完成一定量的习题。
二、各章学习要求绪论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统计、教育统计、测量、教育测量的概念,教育统计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教育测量学的相关基础概念、特点与主要内容。
1.本章重点(1)什么是统计和教育统计(2)什么是测量和教育测量(3)教育统计学的组成部分(4)不同性质的四种量尺(5)教育测量的三要素(6)教育测量与物理测量相比,其突出特点是什么(7)教育测量学的组成部分2.本章难点不同性质的四种量尺3.一般掌握或了解的内容(1)学习教育统计与测量学的意义。
(2)怎样学习教育统计与测量学。
4.思考题1、2、3、4第一章数据分布的初步整理在这一章里,要求考生掌握数据的概念、种类、特点,并能用制表、绘图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科学的分组、归纳、概括,使之系统化。
1.本章重点(1)第一节数据的类与特点数据的概念;数据的两种分类;数据的三大特点。
(2)第二节次数分布表次数分布的概念;简单次数分布表的编制;组限的四种表述方法;阅读并能编制如表1-4的表格。
(3)第三节次数分布图次数直方图的概念及制作步骤;次数多边图的概念及制作步骤;(4)第四节常用统计分析图一元与二元连续变量分别适合的图形类型;散点图的概念及适用范围;线形图的概念及适用范围;条形图的概念及适用范围;简单条形图和复合条形图的编制要点;圆形图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2.一般掌握或了解的内容(1)相对次数分布表与累积次数分布表(2)相对次数直方图与多边图(3)累积次数分布图(4)累积相对次数曲线图与累积百分数曲线图3.思考题1、2、3、8、9、10、11第二章次数分布的特征量数要求掌握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特征量: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计算方法、三个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提纲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教育统计与测量英文名称:Educational Statistics and Measurement课程编码: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总学时:64总学分:4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数学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教育统计与测量》是在《教育统计学》与《教育测量与评价》两门课程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当今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教育学领域,经常要涉及大量的调查、实验数据。
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并经过科学推论得出客观规律,是本课程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程提供了从数量的角度观察、分析客观现象的科学方法和途径,并且努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树立科学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念,初步具备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 2课时一、什么是教育统计学二、学习教育统计学的意义三、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二章数据的初步整理 2课时第一节数据的来源、种类及其统计分类第二节统计表第三节统计图第三章集中量 2课时第一节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第二节中数第三节众数第四章差异量 2课时第一节全距、四分位距、百分位距第二节标准差第三节方差和标准差第四节相对差异量第五章相关量 4课时第一节相关的意义第二节积差相关第三节等级相关第四节质与量相关第五节品质相关第六章概率及概率分布 6课时第一节概率的一般概念第二节二项分布第三节正态分布第七章抽样分布及总体平均数的推断 4课时第一节抽样分布第二节总体平均数的估计第三节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第四节总体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第八章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6课时第一节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的基本原理第二节相关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第三节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第九章方差分析2课时第一节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第二节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第十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与功能 2课时第一节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第二节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主要功能第十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10课时第一节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信度第二节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效度第三节教育测量与评价中题目(项目)的难度第四节教育测量与评价中题目(项目)的区分度第十二章编制教育测验的一般原理与方法 2课时第一节测验题目类型与测量功能第二节测验题目的编制要领第十三章学生课业发展的测量与评价 2课时第一节学生课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及参照点体系第二节评价学生课业发展进步的主要方法第十四章小学常用的心理与教育测验简介 2课时第一节智力测验第二节人格测验第三节小学教育测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教育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及主要任务;能对搜集得来的数据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初步整理;能用集中量、差异量、相关量等量数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在此基础上,借助概率理论,对数据进行推断统计;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与功能;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并能够熟练应用;掌握编制教育测验的一般原理与方法;能够对学生课业发展进行恰当的测量与评价。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Educational Statistics and Measurement课程编码:16A11080 学分:3.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计划学时: 52 其中讲课:44 实验或实践:8 上机:0适用专业:教育管理推荐教材:1.张厚粲,《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3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第3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参考书目:1.弗雷德里克·J·格雷维特,拉里·B·瓦尔诺著.(刘红云,骆方译) 行为科学统计概要(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甘怡群等编著《心理与行为科学统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3.郑日昌(主编)《心理测量与测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4.张奇编著《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材:SPSS for Windows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中的应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教育统计与测量》的教学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教育统计与测量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理解教育统计与测量的数据结果,读懂相关研究报告的研究内容;能够根据所学相关理论知识,针对研究问题进行恰当测量工具的编制与选择,掌握数据收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懂得数据整理与统计的基本方法,对相关数据结果进行合理表达,从而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教育研究能力。
课程的基本要求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统计学与测量学方法的基础知识,能够正确地运用统计方法整理、分析数据结果,进而解释和表达教育科学研究的结果;理解并掌握测验的设计过程及效果评价;能够根据实际教育问题展开一定的调查研究。
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课下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完成一项实证研究,掌握量化研究方法的研究过程。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绪论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心理与教育统计的定义、研究内容;理解统计数据的基本类型,以及心理与教育统计的一些基本概念。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教育统计与测量英文名称:Educational Statistics and Measurement课程编码:14106C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总 学 时:64总 学 分:4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数学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教育统计与测量》是在《教育统计学》与《教育测量与评价》两门课程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应用科学,是当今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而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教育学领域,经常要涉及大量的调查、实验数据。
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搜集、整理与分析,并经过科学推论得出客观规律,是本课程要解决的问题。
本课程提供了从数量的角度观察、分析客观现象的科学方法和途径,并且努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树立科学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念,初步具备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论 2课时 一、什么是教育统计学 二、学习教育统计学的意义 三、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第二章 数据的初步整理 2课时 第一节 数据的来源、种类及其统计分类 第二节 统计表 第三节 统计图第三章 集中量 2课时 第一节 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 第二节 中数 第三节 众数第四章 差异量 2课时 第一节 全距、四分位距、百分位距 第二节 标准差 第三节 方差和标准差 第四节 相对差异量第五章 相关量 4课时 第一节 相关的意义 第二节 积差相关 第三节 等级相关 第四节 质与量相关 第五节 品质相关第六章 概率及概率分布 6课时 第一节 概率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 二项分布 第三节 正态分布第七章 抽样分布及总体平均数的推断 4课时 第一节 抽样分布 第二节 总体平均数的估计 第三节 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第四节 总体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第八章 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6课时 第一节 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相关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 第三节 独立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第九章 方差分析2课时 第一节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 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第十章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与功能 2课时第一节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主要类型第二节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主要功能第十一章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10课时第一节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信度 第二节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效度 第三节 教育测量与评价中题目(项目)的难度 第四节 教育测量与评价中题目(项目)的区分度第十二章 编制教育测验的一般原理与方法 2课时第一节 测验题目类型与测量功能第二节 测验题目的编制要领第十三章 学生课业发展的测量与评价 2课时第一节 学生课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及参照点体系第二节 评价学生课业发展进步的主要方法第十四章 小学常用的心理与教育测验简介 2课时 第一节 智力测验 第二节 人格测验 第三节 小学教育测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教育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及主要任务;能对搜集得来的数据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初步整理;能用集中量、差异量、相关量等量数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在此基础上,借助概率理论,对数据进行推断统计;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与功能;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并能够熟练应用;掌握编制教育测验的一般原理与方法;能够对学生课业发展进行恰当的测量与评价。
《教育统计与测量》课程教学大纲.docx
《教育统计与测量》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教育统计与测量》课程由教育统计学与教育测量学两门课合并而成。
包含教育统计学和教育测量两局部内容。
统计包括基本统计量、相关与回归分析,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多元回归分析、因子分析初步等。
其中,参数估计是指用样本指标的统计量对总体指标参数做出的推断和判断,假设检验是指对于一个假设判断假设成立与否的方法。
是教育统计学中的核心局部。
教育测量局部是测验的质量分析局部,主要包括测验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测验的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或可靠程度,测验的效度是指测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正确性,测验的难度和区分度主要是衡量测验题目质量的数量性指标,这也是测验质量分析的基本内容。
二、课程性质与目的教育统计与测量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是大学教育系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是对教育现象进行定量描述测定的一门科学,是心理学、统计学、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了解教育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及主要任务;能对得来的数据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初步整理;能用集中量、差异量、相关量等量数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在此基础上,借助概率理论,对数据进行推断统计;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与功能;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质量特性,并能够熟练应用;掌握编制教育测验的一般原理与方法;能够对学生课业开展进行恰当的测量与评价。
主要教学目的是:第一、培养学生掌握正确收集、整理调查与实验资料的方法;第二、培养学生掌握数据资料的基本统计分析方法;第三、培养学生掌握统计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常用方法;第四、培养学生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形成和开展;第五、了解统计学及教育统计学的产生与开展过及该学科的开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观测变量(4学时)1教学内容变量与常量:自变量、因变量和中介变量;称名变量、次序变量、间隔变量与比率变量;连续变量与间隔变量;次数与频率;比率、比例、百分数。
观察变量的初步整理一一经验分布:顺序分布、等级分布、简单次数分布、分组次数分布。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
《教育统计与测量》教学大纲(自编)教育系(教育学教研室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程编写组)课程名称:教育统计与测量英文课程名称:Statistics and Measurement of educational课程编号:04404110学时数:72学分数:4适用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教育专业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学习本课程的基础是《教育概论》、《普通心理学》、《高等数学》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教育统计与测量》课程包含教育统计学和教育测量两部分内容。
教育统计与测量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是高师院校教育系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对教育现象进行定量描述测定的一门科学,是心理学、统计学、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教育学、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以及师范教育各专业的大学生都应懂得一些必要的教育统计与测量分析方法,以便独立的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处理数据、直至科学决策。
二、指导思想及编写原则本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从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依据教育科学的基本原则和教学的实际贯彻国家素质教育方针,在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研能力,让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能够正确地选择、运用统计方法。
本课程应贯彻因材施教、启发式等教学原则,同时应突出每种统计方法适应条件及不同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一些教育统计方面的实践环节,以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学时分配表(共72学时)四、课程的重、难点本课程的重点以及难点共分为两个方面,第一统计部分的推断统计,推断统计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参数估计是指用样本指标的统计量对总体指标参数做出的推断和判断,假设检验是指对于一个假设判断假设成立与否的方法。
是教育统计学的中的核心部分。
第二教育测量部分的是测验的质量分析部分,主要包括测验的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教育统计与测量
描述统计
目的
描述数据特征
找出数据的基本规律
50
内容
确定要研究的数量特征
设计统计指标(说明这些数量特征的) 25
搜集数据
整理数据 计算并显示指标数据
0 Q1 Q2 Q3 Q4
x = 30 s2 = 105
描述统计的主要方法
特征值
集中量数: 描述集中趋势 差异量数: 描述离散程度
描
Mean = 85.5
0 67.5 72.5 77.5 82.5 87.5 92.5
N = 80.00
70.0 75.0 80.0 85.0 90.0 95.0
SCORE
第一节 统计表与统计图
统计表
构成:统计表一般由标题、表号、标目、表注等
构成。 统计表基本格式
表的标题 ? ? ?
横标目的总标目 (亦可空白)
比例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变量间关系显著性检验
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关系
反映客观 现象的数
据
概率论
(包括分布理论、大数 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等
)
样本数据
描述统计
(统计数据的搜集、整
总体数据 理、显示和分析等)
推断统计
(利用样本信息对 总体的数量特征进 行估计和检验等)
总体内在的数 量规律性
图1-1 统计学探索现象数量规律性的过程
2、频率 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的次数被总的事件数 目除,亦即某一数据出现的次数被这一组数据数目的总数 除。频率常用比例来表达,有时也用百分数表示。f/N
3、概率又称机率或然率,常用符号P表示。是指某事件在 无限的观测中所能预料的相对出现的次数。概率常用比例 表示。
(四)误差
测定的观测值与真值之差称为误差.误差可分为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和抽样误差三种类别。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学大纲
《教育测量与评价》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育科学领域中的一门基础应用科学,主要研究教育测量、教育评价和教育统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本课程致力于帮助面向中职师资的技术师范类四年制本科生成为未来优秀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师,协助其掌握所必备的教育测量、教育评价和教育统计的全面知识、技能,进而有效提升其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管理能力。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体现在学习者的四大收获上:1.让学习者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教育测量、教育评价以及教育统计的相关知识,构建完备的知识谱系。
2.让学习者能够在教育测量以及评价实践中使用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基本的测量与统计结果处理。
3.掌握编制测验的基本程序和原则,能够编制质量较高的测验,能对测验的题目进行难度、区分度分析,并学会评价测验的信度和效度。
4.能够在教育教学中融入先进的评价理念,应用先进的评价技术;能够有效进行课堂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评价以及能够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教学内容与授课安排本课程教学按照“模块+项目”的形式划分,共分为6大模块,其中理论模块5个,综合实践模块1个。
课程的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图1 课程模块结构本课程共有教学项目18个,每个项目设计3学时,合计54学时。
课程采用团队教学的方式,课程总负责人担任课程讲授的核心内容,并且所担任的课时数不少于总课时数的1/3。
根据课程团队的专长与分工,课程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表1 课程内容与学时安排基于课程本身“项目主题式”的设计,以及本课程面向实践、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基本目标,本课程的进行采用“一师主讲,一师参与”的原则和特点,以共同完成本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具体的实施方案如表2所示:表2 主讲教师安排三、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本课程的重点主要有:从模块来讲,模块一、模块二、模块三、模块四是本课程的重点。
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教学。
大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案
大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测量概念及其与统计的关系。
2.熟练掌握量表设计及评估方法。
3.掌握实证研究中的测量工具选择方法。
4.了解测量误差及其对数据分析的影响。
5.掌握SPSS数据分析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及其在数据统计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1.测量概念及其与统计的关系
2.量表设计及评估方法
3.实证研究中的测量工具选择方法
4.测量误差及其对数据分析的影响
5.SPSS数据分析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及其在数据统计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
1.量表设计及评估方法
2.SPSS数据分析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及其在数据统计中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
1.测量误差及其对数据分析的影响
2.SPSS数据分析软件的高级使用方法
五、教学方法
1.听课+讲解
2.案例分析
3.课堂演示
六、教学材料
1.教学PPT
2.教材《大学教育统计与测量》
七、教学过程
1.讲解测量概念及其与统计的关系
2.介绍量表设计及评估方法
3.讲解实证研究中的测量工具选择方法
4.讲解测量误差及其对数据分析的影响
5.演示SPSS数据分析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及其在数据统计中的应用
6.演示SPSS数据分析软件的高级使用方法
7.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并结合实际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八、教学总结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测量及其在统计中的应用,掌握量表设计及评估方法,了解实证研究中的测量工具选择方法,认识测量误差及其对数据分析的影响,并掌握SPSS数据分析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及其在数据统计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统计与测量》课程简介
教育统计与测量是教育学、统计学及测量学的交叉学科。
它将统计学、测量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教育实际工作,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并揭示其本质。
它是一种研究方法,突出量化研究,通过量化研究来揭示事物的本质。
这门课程主要由二大主体内容组成,分别是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量。
教育统计突出教育研究中的量化统计方法;教育测量突出教育研究中测验及调查问卷编制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同时教育测量也是教育评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教育统计是教育测量研究的基础,两者均是教育研究的方法。
教育统计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常用统计表与图、数据的初步整理、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SPSS统计软件的操作等。
教育测量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经典测量理论简介、测量信度、测量效度、测验区分度及难度、测验/问卷的编制理论与方法、测验常模等。
本课程主要培养目标:掌握基本的教育统计方法,能灵活应用教育统计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掌握基本的教育测量学原理及测验/问卷编制的理论和方法,能结合教育实际编制教育测验和问卷。
建议参考文献:
[1]张厚粲主编.《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敏强主编.《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戴海琦主编.《心理与教育测量》修订本.暨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