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片警宝音观后感精选3篇
《片警宝音》观后感 3篇
《片警宝音》观后感 3篇《片警宝音》观后感一1月25日,一起观看了《片警宝音》。
宝音的故事感人肺腑,发人深省,是新一代人民警察的榜样,使大家受益良多。
片警宝音,一个号称管着中国最大片区片警。
他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贯穿了整个影片。
起初得知要观看这部影片时,我以为宝音是拿着真刀真枪和歹徒搏斗的警察,可当我走进电影院,看到的第一眼就是茫茫大漠,贫瘠的草原,一位浑身尘土、双手皲裂、面庞黝黑的警察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在奔波。
有人会觉得整片电影故事太过于琐碎,可事实上,每一位片警都是这样,导演很完整的还原了片警的生活,影片镜头一直跟随着他骑着破旧的摩托车从事着琐屑平凡的日常工作,管理户籍、人口普查、拍登记照片、解决邻里纠纷,可作为中国最北部跟蒙古接壤的乌拉特草原的片警,宝音分管的是中国最大的一个片区,这块对普通观众来说充满绮丽风景与独特人情的土地,对于他来说却意味着责任和使命。
“宝音是我们这里出了名的好人”,人们这样评价他。
小孩子喜欢他,牧民敬佩他,连大老远来乌拉特寻亲的女孩子卓拉都愿意信任他。
他不抱怨,不代表他真的不觉得辛苦。
其实这个道理我逐渐才明白。
很多时候做好事并不是一定要让别人知道。
影片中有一个非常打动人的情节:修车铺的小伙子将一块疑似有玛瑙的石头交给宝音,拜托他去镇上看看品质,顺便问价钱。
当宝音得知这块玛瑙不值太多钱后,却从自己奖金中抽出几百给小伙子,自己收下玛瑙。
因为影片中宝音做过的好事太多,这件小事反而让人十分感动。
片警宝音平凡,就像所有基层派出所民警一样,即使他管着全国最大的“警务社区”,他可能一辈子不会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无论他做什么,却保持着一份人民警察应有的情怀。
作为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影片宣传推荐的电影,这部《片警宝音》历经四年的拍摄,塑造了不畏艰辛、坚守职责、“平凡得让人落泪”的戈壁警察形象。
片警宝音是一名人民警察,更是这广袤土地的卫士,他平凡更伟大。
《片警宝音》观后感二2019年8月2日,组织党员干部观看《片警宝音》,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主题党日。
片警宝音观后感
片警宝音观后感说实在的,刚开头我对这类型电影是有些抵制的,由于片名《片警宝音》就已经告知我们这部电影想拍什么,想表达什么。
而且对于我这类几乎把国内外评分8.5以上的警察题材电影都看了一遍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当时叫我去看这部电影时,我心里想到一句玩笑话,知道当年为什么要去拍警察微电影吗,由于那些电影都还没有让我感动。
当然,玩笑归玩笑,现在一部电影要让人感动真的是很不简单。
也正由于此,越来越多的警察题材电影开头向好莱坞大片学习,走大场面;或者向香港电影学习,走卧底路线;又或者走搞笑路线,凡此种种,概莫能外。
所以,当《片警宝音》场面还没出来,我就基本猜到了电影的画面,茫茫大漠,贫瘠的草原,一位浑身尘土、双手皲裂、面庞乌黑的警察骑着一个破旧的摩托车在奔波。
奔波在中国最大的警务区,1672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奔波在镇上,旗上,邮局,银行,牧民家中;奔波在矿厂、屠宰场、喇嘛寺。
说真的,还没看完电影,我从宝音身上想到的是另外一个人,对,许三多。
单纯、和善、钝感、仔细、执著、坚忍、危机感……这些都是宝音身上体现出的特点。
看电影的时候,我在想,宝音真的是这样吗,是不是电影美化和提升了。
但当我看到宝音本人时,我信任了,而且坚信不疑。
在首映式上,宝音的几句讲话,无不显现出一个“钝”字,但也就是这个“钝”,是当前我们成为一名优秀人民警察和其他员工所必需具备的职业素养。
毫无疑问,在浮躁的当下,片警宝音是我们学习的标杆,循着他的脚印,我们也能走向职业的辉煌。
宝音给我的印象真不像个警察,可以说他是迄今为止,我荧屏上见到的最不像警察的警察。
他既没有强健的体格和超群的身手,也没有高精尖的设备,更没有标准的警容警姿,随身的大挎包里也只有一块拍照用红布和相机;甚至用略微苛刻一些的眼光看,他的警容不甚严整,肩上的“两杠一”都还没有根据规定更换成新式肩章,而且浑身脏兮兮,怎么看怎么有点像《亮剑》里的李云龙,但是这也是没有方法,那样的环境,是无法苛求的。
2021年《片警宝音》优秀观后感
《片警宝音》优秀观后感《片警宝音》优秀观后感1公安题材是影视创作的一座宝矿,这些年出品的公安题材电影作品很多,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偏向于喜剧风格,另外一类则偏写实风格。
影片塑造了一个朴实无华的民警形象,一个活雷锋。
这个人物从造型到行为方式,包括他的台词,都尽量让他能够更贴近生活,更贴近老百姓贴近观众。
在和平年代,公安民警一直是联结政府和人民的一条重要纽带,在整个政务系统当中,公安民警的粉丝量永远是最高的,就是因为他们跟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小到家里丢一条狗,进不了门,大到一些案件,我们都会找他们帮忙。
基于这样的认知,我觉得宝音这个人物形象在塑造上还是比较成功的,将其塑造成一个看似朴素、朴实、平凡的人,但仔细想想一个普通人是很难做到他的那些事迹,达到他的那种情操的,影片把这两个反差做的非常充分,这是其一。
其二,我觉得这部影片在题材处理上也比较特别,它实际上有点类似于一个新闻报道体电影,中间穿插了一些采访的场景,还有一些采访现场的互动,当然更多是通过几个人物把这些事迹串联起来,涉及几个家庭,包括宝音自己的家庭,他跟母亲的关系,跟孤寡人的关系,跟几个家庭之间的关系。
过去有的新闻报道题材影片,采用虚构方式,有意去构建一些戏剧性比较强的故事,增加一下它的强度。
还有的影片像《民警故事》那样偏纪实,更日常,选取特殊时间空间用纪实的方式完成。
《片警宝音》这种题材处理方式是非常特别的,在电影里面非常少,它是把不同事件事迹串联在一起,用虚构的方式进行叙述,所以它相对来讲事件还比较丰富,差异性也比较大。
其三,影片中采用了纪实片的一些拍摄手法,最突出一点的就是使用了很多非职业演员,李红是职业演员演的,但也是里边最不和谐的。
大量的非职业演员,为整部电影带来一种生活本身的质感,非常有感染力。
除了宝音的扮演者之外,饰演宝音母亲的演员一看就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但是她把自己表演克制的非常好。
针对怎样让这个故事更加电影化,将来推向市场还要让观众更好的去接受它,我想提几点建议。
公安题材影片《片警宝音》观后感10篇观看《片警宝音》的心得体会范文
公安题材影片《片警宝音》观后感10篇观看《片警宝音》的心得体会范文《片警宝音》这是一部公安题材的影片,一部难得的讴歌基层民警、打动人心的佳作。
关于《片警宝音》观后感如何写?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片警宝音》观后感写作素材,仅供大家参阅。
《片警宝音》影评:戈壁上那一抹藏青蓝这是一部公安题材的影片,一部难得的讴歌基层民警、打动人心的佳作。
它没有人民的名义那种高大上,却非常真实地描写了一个扎根基层的民警,实实在在接地气。
这是一部平淡无奇的影片,平淡得连一个像样的高潮部分都没有出现。
然而,这部影片却总让人有一种想流泪的压抑。
这种压抑,或许来自于对戈壁和广漠沙丘的一种敬畏,或许来自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坚守的苦叹,又或许来自于艰苦的环境中那份执着与追求的感慨。
影片根据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派出所副所长宝音德力格尔先进事迹创作。
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牧民的儿子,他又是一个如果脱下那身藏青蓝制服后走进人群中几乎无法找出的毫不起眼的蒙古汉子,一个生活和工作在最基层却又让无数内地基层民警无法想象艰难困苦的片儿警。
作为从警20多年来,默默守护着居住在辖区1672平方公里内的900多户居民。
一部摩托车,一片沙土扬。
只身沙中行,只为那份不变的初心。
影片以这种平铺直叙的最直白的手法,叙述了一个基层民警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工作,影片中他的生活与工作也早已交融在一起,而他穿梭于草原、戈壁的那一身藏青蓝,也正是对公安事业忠诚担当百万基层民警最真实的体现。
和大多数内地同行不一样,牧民们的牛羊马骆驼,是他生活的主轴,和大多数同行一样,外来人口登记、牧民纠纷调解成为他工作的重心,当然还有劝访、案件线索收集、大要案件的查办以及抓捕嫌犯,他的生活看起来机械而又艰辛,他的工作看上去细微又琐碎,然而,就在这无数的平淡无奇的背后,他却肩负着维护边疆稳定的重任。
形单影只的他,内心刻就的是忠诚履行的警察誓言,他刚毅坚韧的外表下,写满了追求人民警察价值的崇高品质。
《片警宝音》观后感四篇
《片警宝音》观后感四篇【篇一】这是一部以派出所民警为题材的电影,全篇采用朴实平淡的叙事手法记录了一个扎根基层的蒙古汉子热心为民,履职尽责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宝音德力格尔,是**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派出所副所长,曾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
在从警的20多年中,他每月深入辖区20多天,每年平均行驶6万多公里,总里程相当于绕地球25圈,一直默默守护着居住在辖区1672平方公里内的900多户居民,被人们称作是中国管理面积最大的片儿警。
宝音对于这片广袤的戈壁草原的情况了如指掌,下牧区入户就像是回家一样,辖区内的每一片草场、每一座山峰都留下了他骑着摩托、身穿青蓝色警察制服的孤独身影。
电影中,他亲切的和每一位路过的农牧民打招呼,尽可能的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就连牧民家的小黑狗也知道他的热情和辛苦,看到他后友善的冲他摇尾撒娇。
在他得知自己一直照顾的独居老人去世后,独自坐在老人家门前的小丘上缅怀时,我的心里为之震撼,我深知他当时的难过和孤独,更是明白他将辖区内老人当成自己亲人的伟大情怀。
电影中出现最多的道具恐怕莫过于那辆红色摩托车和那块拍照的红布。
摩托车是他穿越戈壁,下乡入户的鉴证,而那块红布则是他不怕辛苦,跑遍各个厂矿企业登记流动人口的最好证明。
也正是因为他注重细节,严格掌握辖区内的每一位流动人口,才能及时发现那个身背两条人命、逃到乌拉特后旗的不法之徒。
虽然他在独身追捕逃犯时,我的心里不忘初心,但对于电影的结局我的内心却是笃定的,因为我知道邪不压正,知道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这部电影虽平淡无奇,甚至连一个像样的高潮部分都没有,但却总有一种让人想流泪的压抑。
在电影散场途中,我耳边久久萦绕着我的主任的一句话:做工作,难的不是做好每一件事,而是始终如一的做好每一件小事,这就是积累与重复的力量。
我会将宝音德力格尔带给我的这份感动与启示紧紧记在心里,鼓舞自己在今后的从警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篇二】片警宝音是代表了新时代的人民警察的光辉形象。
电影片警宝音观后感体会
电影片警宝音观后感体会
为传承人民警察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崇高品德,弘扬新时期人民警察“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民警的宗旨意识,努力构建亲如一家的和谐警民关系。
X年X月X日下午,X市公安局组织全体民警、辅警观看了电影《片警宝音》。
影片中的宝音同志从警X多年来,默默守护着居住在辖区X平方公里内的X多户居民,一辆摩托车,一片沙土扬,只身沙中行,只为那份不变的初心。
影片以这种平铺直叙的最直白的手法,叙述了一个基层民警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工作,他的生活与工作也早已交融在一起,而他穿梭于草原、戈壁的那一身藏青蓝,也正是对公安事业的忠诚与担当,同时也是基层民警最真实的体现和代表。
同样是从事公安工作的我们观影结束后,感慨万分,观看这部影片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质朴,片中很多场景都是现实中真实发生的场景,特别印象深刻的就是宝音骑着摩托车不畏严寒酷暑跑遍各个厂矿企业登记流动人口,为牧民处理日常琐事,还义务承担着戈壁邮递员的角色,真的很感动也很受鼓舞。
观看电影的心得体会
《片警宝音》是一部平淡无奇的影片,平淡得连一个像样的高潮部分都没有出现。
然而,这部影片却总让人有一种想流泪的压抑。
这种压抑,或许来自于对戈壁和广漠沙丘的一种敬畏,或许来自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坚守的苦叹,又或许来自于艰苦的环境中那份执着与追求的感慨。
影片根据被公安部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荣誉称号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派出所副所长宝音德力格尔先进事迹创作。
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牧民的儿子,他又是一个如果脱下那身藏青蓝制服后走进人群中几乎无法找出的毫不起眼的蒙古汉子,一个生活和工作在最基层却又让无数内地基层民警无法想象艰难困苦的片儿警。
作为从警20多年来,默默守护着居住在辖区1672平方公里内的900多户居民。
一部摩托车,一片沙土扬。
只身沙中行,只为那份不变的初心。
影片以这种平铺直叙的最直白的手法,叙述了一个基层民警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工作,影片中他的生活与工作也早已交融在一起,而他穿梭于草原、戈壁的那一身藏青蓝,也正是对公安事业忠诚担当百万基层民警最真实的体现。
和大多数内地同行不一样,牧民们的牛羊马骆驼,是他生活的主轴,和大多数同行一样,外来人口登记、牧民纠纷调解成为他工作的重心,当然还有劝访、案件线索收集、大要案件的查办以及抓捕嫌犯,他的生活看起来机械而又艰辛,他的工作看上去细微又琐碎,然而,就在这无数的平淡无奇的背后,他却肩负着维护边疆稳定的重任。
形单影只的他,内心刻就的是忠诚履行的警察誓言,他刚毅坚韧的外表下,写满了追求人民警察价值的崇高品质。
广袤的草原、戈壁、沙漠,人烟稀少,但他的辖区内每一个牧民都拿他当成最可信任的人,甚至连牧民家的狗都对他热情有加。
在他的工作中没有太多的上级指令,考核细则,会议通知,甚至因为接待经费太紧张,他看到采访的镜头都极力回避。
正是因为土生土长,他对1600多平方公里的辖区地貌、人文了如指掌,一起看似复杂的纠纷,他一个动作,一句话,就能让双方满意而归。
观看电影《片警宝音》的心得怎么写 警示教育片警宝音观后感5篇.doc
观看电影《片警宝音》的心得怎么写警示教育片警宝音观后感5篇观看电影《片警宝音》的心得怎么写警示教育片警宝音观后感5篇影评《片警宝音》乌拉特,指的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
2017年,在乌拉特后旗,拍了一部电影《片警宝音》,片中的主角,宝音,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警察是我的职业,而我的身份是,乌拉特人。
作为警察,宝音,用相机记录了片区内每一个人的面孔,有外来人口,有本土乡亲。
作为主角,摄像机,跟着宝音,拍下了导演最想告诉外面世界的,那些蒙古面孔。
所以,这部电影,拍的不是成龙款警察故事,而是乌拉特人的面孔2017。
骑马,玩滋水枪的孩子。
骑马,追摩托,向后座上的姑娘,表白爱情的汉子。
骑马,牵着一匹两岁的小马,去送给一位姑娘,想看看能不能给儿子宝音牵个姻缘的母亲。
千里寻父,却只有自己照片为证的姑娘。
一个人独居,突然跌倒在家去世的老人。
捡了一块石头,委托宝音去询价的工人。
面对来寻亲的女儿,突然哭泣的父亲。
带着汉族媳妇回家,向发小炫耀的朋友。
因为一只走丢了的怀孕母羊,引发争执的邻居。
婚礼上,载歌载舞的宾客。
......电影,以一个冷知识开场,发情的骆驼易怒。
乌拉特后旗,一头发情的红驼追人咬人,把一个外地人追得跳进了一口枯井,撞掉了一颗门牙,埋下了一个关键线索。
这个关键线索,制造了片尾那个正义的剧情高潮,片警宝音,凭借这颗牙,发现线索,独自追踪,最终抓住了那个杀人犯。
但在我眼里,这个高潮,远不如,开场5分钟,宝音在野外,渴饮,小溪水的镜头。
因为,这个戏剧高潮,属于警察那个职业。
而我更喜欢看,乌拉特人,宝音的日常。
《片警宝音》观后感2019年1月24日下午,根河市公安局经侦大队民警、辅警在根河市电影院观看了电影《片警宝音》。
电影《片警宝音》是根据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最美基层公安民警宝音德力格尔为人物原型改编,观影结束后大家都感慨万分、深受感动。
片警宝音是代表了新时代的人民警察的光辉形象。
片警宝音观后感
片警宝音观后感;公安题材是影视创作的一座宝矿,这些年出品的公安题材电影出品经典作品很多,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偏向于情景喜剧风格,另外一类则偏写实风格。
影片塑造了一个朴实无华的派出所形象,一个活雷锋。
这个人物从造型到模式行为方式,包括他的台词,都尽量让他能够更确实著重,极贴近老百姓贴近观众。
其二,我觉得影片在题材处理上也比较特别,它实际上有点类似于一个新闻报道体形体电影,逗趣中间穿插了一些访问的场景,还有一些采访现场的互动,当然更多是通过几个人物把这些事迹串联起来,涉及几个家庭,包括宝音自己的家庭,他跟母亲的关系,跟孤寡人的关系,跟几个家庭之间的关系。
过去有的新闻报道题材影片,采用虚构方式,有意去重构一些戏剧性比较强的故事,不断增加一下它的强度。
还有的影片像《民警故事》那样偏纪实,更日常,选取特殊时间空间用纪实的方式已经完成。
《片警宝音》处理过程这种题材处理方式是非常特别的,在电影里面非常少,它是把不同事件事迹串联在一起,用虚构的方式进行叙述,所以它相对来讲政治事件事件还比较丰富,差异性也比较大。
其三,影片中会采用了纪实片的一些拍摄手法,最突出一点的就是使用了很多非职业演员,李红是职业演员再演的,但也是里边最不和谐的。
大量的非职业演员,为整部该片电影带来一种生活本身的质感,非常有感染力。
除了福因寺的扮演者之外,饰演宝音母亲的演员就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但是她把自己歌舞克制的非常好。
针对怎样让这个针对故事格外电影化,将来推向市场还要让观众更好的去接受它,我想提几点建议。
首先,需要增强人物的内在驱动力,事迹串联下的人物缺少选择,较缺少在一个事迹面前人物内心的波澜。
影片中宝音跟李红有多处关联性,但是会让人有些不屑一顾,类似这种东西,不全是说他不能表达,但是表达的有点针锋相对。
好的英雄不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做这件事情付出的代价和牺牲,而是某种因为即便有这种代价和挺身而出他必须做出这种选择。
观众期待看到的是他如何辨认出改变自己,克服自己。
《片警宝音》心得体会_观后感七篇
《片警宝音》心得体会_观后感七篇电影《片警宝音》观后感电影《片警宝音》以是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中国“管得最宽”的片警宝音德力格尔为原型的纪实电影。
整片没有厮杀,没有枪战,没有惊心动魄。
只有家长里短,只有平常琐碎,只有一个又一个温暖与感动。
片中茫茫戈壁的荒凉肃杀与主人公宝音身上坚毅隐忍交相呼应,真实、客观地反映内蒙古边防地区的自然生态和风土人情。
以及广大基层民警守望相助、维护民族团结、践行民意民生警务的工作生活状态和良好精神风貌。
片警是指派出所的警员分片负责某一个具体社区的工作,其主要职责是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
片警是公安战线的最基础单位,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警察,是群众对派出所的警员的一种昵称。
宝音是片警,他这样的普通片警之所以成为英模,是因为他身上体现出了警察的职业精神。
他的主要工作是为农牧民服务,他所做的都是平凡小事。
从警21年来,宝音默默守护着居住在辖区1672平方公里的900多户居民,被称为中国“管得最宽”的片警。
他骑坏了8辆摩托车,每月深入辖区20多天,每年平均行程6万多公里,走访牧民15余万人次,累计行程120万公里,相当于沿赤道绕地球30圈。
真实是纪实电影的生命,所以,电影《片警宝音》在描述主人公时,只有点点滴滴琐琐碎碎的事情,只有平时质朴的镜头语言:宝音送报纸时猎户家的狗与他的亲昵,修理工因为宝音把他的普通玛瑙卖出了好价钱,又给宝音端来的那盆玛瑙石。
寻亲女孩坐在摩托车后面那个信任的表情。
还有孤寡老人去世时宝音为他擦洗全身,老人那经历过千辛万苦的双腿,以及宝音妈妈把哭得像个孩子似得宝音搂在怀里瞬间和告状专业户身上的蒙古袍……这些镜头从客观角度把当地牧民和身边亲人对宝音的信任和热爱体现出来,让宝音的形象在平凡中见伟大。
《片警宝音》是一部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影片,是一部思想、艺术、教育性极强的影片,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
警察《片警宝音》观后感当有人喜欢多管事帮助别人的时候,总有人会说“你管的真宽”。
观看电影片警宝音心得体会
观看电影片警宝音心得体会【篇一】乌拉特,指的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
20xx年,在乌拉特后旗,拍了一部电影《片警宝音》,片中的主角,宝音,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警察是我的职业,而我的身份是,乌拉特人。
作为警察,宝音,用相机记录了片区内每一个人的面孔,有外来人口,有本土乡亲。
作为主角,摄像机,跟着宝音,拍下了导演最想告诉外面世界的,那些蒙古面孔。
所以,这部电影,拍的不是“成龙”款警察故事,而是乌拉特人的面孔20xx。
骑马,玩滋水枪的孩子。
骑马,追摩托,向后座上的姑娘,表白爱情的汉子。
骑马,牵着一匹两岁的小马,去送给一位姑娘,想看看能不能给儿子宝音牵个姻缘的母亲。
千里寻父,却只有自己照片为证的姑娘。
一个人独居,突然跌倒在家去世的老人。
捡了一块石头,委托宝音去询价的工人。
面对来寻亲的女儿,突然哭泣的父亲。
带着汉族媳妇回家,向发小炫耀的朋友。
因为一只走丢了的怀孕母羊,引发争执的邻居。
婚礼上,载歌载舞的宾客。
......电影,以一个冷知识开场,发情的骆驼易怒。
乌拉特后旗,一头发情的红驼追人咬人,把一个外地人追得跳进了一口枯井,撞掉了一颗门牙,埋下了一个关键线索。
这个关键线索,制造了片尾那个正义的剧情高潮,片警宝音,凭借这颗牙,发现线索,独自追踪,最终抓住了那个杀人犯。
但在我眼里,这个高潮,远不如,开场5分钟,宝音在野外,渴饮,小溪水的镜头。
因为,这个戏剧高潮,属于警察那个职业。
而我更喜欢看,乌拉特人,宝音的日常。
【篇二】蓝天,烈日,戈壁,红驼……这样的开头让人对这片贫瘠的土地产生了无限的好奇和幻想。
即使在下一个镜头里,一位行人被发情的红驼吓到躲进地洞,也没有太突兀地打破这片土地的宁静,红驼依然人畜无害地蹲在地上,大眼睛扑闪扑闪着看向远方。
除了结尾部分,整部影片的节奏正如开头铺垫的那样平缓。
我们的男主宝音穿着民警制服,骑着破旧的小摩托驰骋在辽阔的戈壁上,就这样简单地完成了出场。
他是最普通的片警,那里的人们生活平静,并没有许多大事发生,他的日常工作不过是管理当地居民户籍和登记流动人口,处理牧民生活中的一些纠纷,有时候还要扮演快递员和邮差的角色。
电影《片警宝音》观看心得最新范文5篇
电影《片警宝音》观看心得最新范文5篇电影《片警宝音》是一部于今年的12月19日上映的电影,由杨瑾导演,影片根据温都尔镇派出所副所长宝音德力格尔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主人公基层民警宝音的故事。
以下是我整理的观看心得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片警宝音》观看心得范文一看完这部电影很受感动。
这部片子呼应了我们对于时代的呼唤,对于英雄的呼唤,对于崇高精神的呼唤,它给观众提供了一次丰富的精神食粮。
作为电影来讲,英模片始终是我们电影创作里面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以前也出现过很多优秀的作品,《片警宝音》这部作品出现我觉得是这样一个传统的延续,一次发扬,所以我也很高兴为这部影片叫一声好。
从艺术创作来讲,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在于刻画人物,这部作品把宝音这个英模人物写好了,演员也演好了,看完整部作品以后你就很难想象,甚至不感觉到这是由专业演员演的,就像生活在我们面前的宝音。
表演界有这样一句话,演员要活在角色中,这部作品的演员真的是让我们感到宝音就是他,他就是宝音。
这个专业演员不简单,他肯定下了很大工夫。
另外,这部作品既写出了规定性,作为一名警察的宝音,他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展现出了他的职业精神;同时又写出了它的丰富性,作为草原儿女的宝音,他热爱自己的乡土,热爱的自己民族,热爱自己地域的传统,这样一个少数民族的干警,他能够做出很多平凡中不平凡的事情来,都是顺理成章的,他对待母亲的感情,对待小孩的感情,甚至他对待羊的感情,对待骆驼的感情,我觉得展现的非常丰富多彩。
包括他对他的这些朋友,那种感情一下就把他当做自己的朋友,当做老人,当做自己的孩子,他是真正的草原之子,是这个地域的群众守卫者,同时又是里面的亲人,很纯朴的一个分子,所以我觉得人物刻画来讲对这个写作非常好,这两者的结合就构成了我们这个宝音在这部影片中他的形象,不但可信,而且可亲,而且可敬,我觉得英模人物如果这三个方面都写到,意味着这个人物的刻画是成功的。
片警宝音心得体会
片警宝音心得体会这注定是一部将警察拉下神坛的电影。
茫茫大漠,贫瘠的草原,一位浑身尘土、双手皲裂、面庞黝黑的警察骑着一个破旧的摩托车在奔波。
是的,整部影片,他一直在奔波。
奔波在中国最大的警务区,1672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奔波在镇上,旗上,邮局,银行,牧民家中;奔波在矿厂、屠宰场、喇嘛寺;奔波在他那一张张小心翼翼手绘的破旧地图上。
他就是电影的主人公,片警宝音,一个号称管着中国最大的片区片警。
说他把警察的形象拉下神坛,丝毫不夸张。
他既没有强健的体格和高超的身手去与犯罪分子搏斗,也没有超群的智慧去发现犯罪分子留下的蛛丝马迹;他没有精良的警用装备,随身的大挎包里也只有一块拍照用红布和相机;甚至用稍微苛刻一些的眼光看,他的警容不甚严整,肩上的“两杠一”都还没有按照规定更换成新式肩章--这一切都太颠覆了,和大荧幕上以往的警察形象太不一样了。
但在我的眼中,在一个做了十几年的社区民警的眼中,宝音就是我身边的管片同事,一个活生生的”;老三督”。
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警察。
他怯懦,遇到了心仪的人不敢争取;他狡黠,公共汽车上扯不下人来的时候,抱起对方的行李就跑;他自责,一个坏人两次从他眼皮底下溜走;他贫穷,摩托车散架了还舍不得换;他憨直,有人评价他的辖区贫瘠,他会反唇相讥,哪怕说这话的人是正在采访他的记者;他平凡,把警服一脱,扔在人堆里你很难把他找出来。
仿佛,宝音就是身边的老李、老赵。
但无可置疑的是,他敬业,他是连牧民家的看家狗都认识的片警,生活中除了工作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元素;他勇敢,即便是面对持刀的杀人凶徒;他慷慨,用自己的钱偷偷周济身边的困难群体;他执着,每天陪伴独居老人直到把老人送终;他伟大,平凡中的伟大!他深爱着自己脚下这片戈壁,深爱着乌拉特旗土地上生活的这些人。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是牧民的儿子,就喜欢跟他们打交道,他们也信任我,能给他们做点事情,我心里就很踏实。
我的职业是警察,我的身份是乌拉特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片警宝音观后感精选3篇
片警宝音这部电影是根据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宝音德力格尔真实事迹改编,给我们诠释了新时代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追求和崇高精神特质,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警察形象,小编帮大家收集了电影片警宝音观后感,一起来看吧。
篇一
这注定是一部将警察拉下神坛的电影。
茫茫大漠,贫瘠的草原,一位浑身尘土、双手皲裂、面庞黝黑的警察骑着一个破旧的摩托车在奔波。
是的,整部影片,他一直在奔波。
奔波在中国最大的警务区,1672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奔波在镇上,旗上,邮局,银行,牧民家中;奔波在矿厂、屠宰场、喇嘛寺;奔波在他那一张张小心翼翼手绘的破旧地图上。
他就是电影的主人公,片警宝音,一个号称管着中国最大的片区片警。
说他把警察的形象拉下神坛,丝毫不夸张。
他既没有强健的体格和高超的身手去与犯罪分子搏斗,也没有超群的智慧去发现犯罪分子留下的蛛丝马迹;他没有精良的警用装备,随身的大挎包里也只有一块拍照用红布和相机;甚至用稍微苛刻一些的眼光看,他的警容不甚严整,肩上的“两杠一”都还没有按照规定更换成新式肩章——这一
切都太颠覆了,和大荧幕上以往的警察形象太不一样了。
但在我的眼中,在一个做了十几年的社区民警的眼中,宝音就是我身边的管片同事,一个活生生的“老三督”。
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警察。
他怯懦,遇到了心仪的人不敢争取;他狡黠,公共汽车上扯不下人来的时候,抱起对方的行李就跑;他自责,一个坏人两次从他眼皮底下溜走;他贫穷,摩托车散架了还舍不得换;他憨直,有人评价他的辖区贫瘠,他会反唇相讥,哪怕说这话的人是正在采访他的记者;他平凡,把警服一脱,扔在人堆里你很难把他找出来。
仿佛,宝音就是身边的老李、老赵。
但无可置疑的是,他敬业,他是连牧民家的看家狗都认识的片警,生活中除了工作几乎没有其他任何元素;他勇敢,即便是面对持刀的杀人凶徒;他慷慨,用自己的钱偷偷周济身边的困难群体;他执着,每天陪伴独居老人直到把老人送终;他伟大,平凡中的伟大!
他深爱着自己脚下这片戈壁,深爱着乌拉特旗土地上生活的这些人。
“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是牧民的儿子,就喜欢跟他们打交道,他们也信任我,能给他们做点事情,我心里就很踏实。
我的职业是警察,我的身份是乌拉特人。
”
诗人艾青曾经深情的吟咏:“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想,《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给片警宝音作出了最好的注解。
宝音把最自己深沉的爱给
了自己的母亲、自己的乡亲和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
宝音为什么能够成为这样一个人?
我想,电影已经给出了答案——他的母亲。
别人家的小马驹不听话,宝音的母亲主动要过来替人家喂养大,专门请人调教,最后还要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像嫁女儿一样隆重的把马送回去。
也许,只有这样的母亲,才会培育出这样的儿子。
通观全篇,宝音的感情一直处于隐藏的状态,失望、不快,都被他深深地隐藏进了憨笑里;甚至有些压抑。
唯独一次他哭了,哭得如此伤心,哭得像个孩子,在他妈妈的怀里痛哭流涕。
他为什么会哭?是接连见到了两次死亡感悟无常?还是懊恼自己没有早一点抓到那个坏人?亦或是不解自己明明这么努力却保护不了戈壁滩上的花朵?甚至是因为他后悔没有用自己的奖金来给妈妈打一口井?无论怎样,他哭了出来,情感得到了最大的宣泄;无论怎样,还有妈妈陪伴在他身边。
宝音痛哭的时候,我也哭了。
也许在那些专业的演员面前,《片警宝音》的演员都太业余了,但是在我,一个基层民警的眼里,电影原汁原味的呈现出了我的生活,琐碎、无聊、平淡,甚至是压抑与愤懑。
属于警察的荣光与放松,每次都只有短短的一刻,短到自己都难以察觉,短到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望着平静而
深邃的夜空那一瞬的窃喜。
终于,宝音骑上了崭新的警用摩托车,依旧奔波在那祖国边陲的广袤戈壁,奔波在中国最大的那个警务区,奔波在各种鸡毛蒜皮的琐碎工作中,奔波在每一个观众的脑海里。
《片警宝音》,是一部将警察形象拉下神坛,跌入人心的电影。
篇二
乍一看名字,感觉可以直接上央六,看完一遍之后,想看第二遍。
五个推荐的理由,轻微剧透:
第一个,很多人担心这个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献礼40周年的电影,会政治大于艺术。
导演很明显最早知道故事和影片的来龙去脉,他在二者之间做了一个很好的平衡,让人看了感觉舒服,又能让这部片子被拍出来。
第二个,有人讲这也能叫电影,太碎了。
事实上,一个片警的工作不就是这么碎么,导演只是做了很好的还原。
并且,高级之处在于,看到后半段你就会逐渐发现,之前的每一件小事都在为后面的那个矛盾冲突服务,每一个出现过的人,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个,还有人讲,宝音太不食人间烟火了,领进门的姑娘都没娶成媳妇。
现在乘人之危都这么理所应当了吗?首先单身的人不是见到异性或符合性取向者就想结婚的,他可
以喜欢或者不喜欢,此外,也得看人姑娘是不是乐意啊,貌似也看不出有这意思。
第二,姑娘是来宝音的辖区寻亲的,在宝音看来这首先是工作,在一个“工作狂”的眼里,工作就是工作,优先级大于一切,所以他不往那想是完全能理解的,如果你是或者懂“工作狂”。
第三,事实上宝音并不是没有感情的,电影里有许多细节表现他的感情,也包括爱情。
电影有个很经典的剧照,他坐在高高的土堆上,看向去世老人的院子,那里就曾经是他安放感情的地方之一。
并且,他也不是完全“政治正确”的,不举例了。
第四个,电影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宝音不是主角,只是线索人物,透过他的眼,让观众看见内蒙牧区的生活。
许多场景和细节的呈现都很用心,让一些在牧区长大的人看了都说就是这个样子的,没想到给拍出来了。
比如,骆驼发情期会追着人跑,比如母羊的纠纷,等等。
导演还很巧妙地通过一次采访,让宝音讲出对这片土地和牧区生活的理解,而这个认知,对于许多人是“颠覆性”的。
第五个,片尾曲是长调《走马》。
篇三
看过《片警宝音》:
1.作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重点影片,电影拍得很克制,把它看作是风光片也行,悬疑片也行,有些片段甚至有公路片的感觉,主旋律、价值观不易察觉,润物无声。
好的
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2.我心目中的乌拉特三部曲是《季风中的马》《蓝学校》《片警宝音》,这些小众电影贯穿了我人生的三个阶段,对我影响很深。
家乡被搬上银幕,能让人重新认识身边司空见惯的人物和风景。
正如电影中宝音说的:乌拉特后旗一点也不贫瘠,光牧草就有一千多种。
有时想想,天上翻滚的流云,地上散落的沙砾,白云苍狗,物转星移,人在其间,渺小也正常。
3.可以看出导演有探讨宏大命题的野心,得到与失去,我是谁,明天和意外……但是由于限制,没有铺展。
主旋律之外,可以多角度解读。
4.本片一些情节和石博城有关,和羊背子有关,和段莲胜有关,和西部铜业有关,和大佛有关,和巴宝路有关,和抗旱救灾饲草料有关,和会展中心二楼有关。
5.一处穿帮:上一秒宝音骑摩托车在东升庙大街风驰电掣,下一秒就到了潮格镇。
6.值回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