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疆域及古今地名对照
(完整word版)古今地名对照表
古今地名对照表古今地名对照(总表)说明:一、本表是根据《汉书·地理志》元始二年提到的一些地名(凡《汉志》地名有误而本书已纠正者,则依本书地名)——郡国、县道侯国、司隶部及十三刺史部(州)编制的。
编制的方法是按汉代地名首字笔画多少为序,笔画相等者则以—、丨、丿、丶、为序。
首字笔画相同者以第二字笔画为序。
二、本书提到的县、道、侯国,只注出其治所的今地,不加“治”字;郡、王国,注出其治所的今地,及其大概的辖境;部(州),只是注出其大致的范围。
县名相同者,用()注出其所属的郡国。
凡古地名的通假字,用()注出现在的常用字。
三、今地名和政区资料,使用时截至于1983年末。
省略“省”、“市”、“县”等字样。
必要时标明方位。
单字的县名,则书“×县”。
四、地点无考的地名,列于本表的附录。
五、制作本表时,参考了谭其骤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及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的《辞海》。
古地名今地名[二画]九门河北藁城东北二十五里。
九原内蒙古包头市西。
九江郡辖境相当今安徽中部(淮河以南、瓦埠湖流域以东、巢湖以北地区)。
治所寿春(今安徽寿县)。
九真郡辖境相当今越南中部(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
治所胥浦(今清化西北十余里)。
[三画]三水宁夏同心东约百里。
三封内蒙古磴口西北约八十里。
三绛云南永仁东四十余里。
于齐甘肃玉门西北低窝辅附近。
于离山西汾阳一带。
于陵山东邹平东南。
于潜浙江临安西于潜镇。
土军山西石楼。
土垠河北丰润东约十里。
土鼓山东章丘东北数里。
下邳江苏邳县南偏西,约五十里。
下邑安徽砀山东。
下邦陕西渭南东北二十余里。
下相江苏宿迁西南数里。
下隽湖北通城西北约十里。
下密山东昌邑东。
下博河北深县东南约四十里。
下落河北涿鹿。
下雉湖北阳新东。
下蔡安徽凤台下蔡镇。
下曲阳河北晋县西。
下辨道甘肃成县西北二十余里。
万年陕西临潼东北七十里。
大末浙江衢县东北。
大成内蒙古杭锦旗东南约七十里。
大阳山西平陆西南。
大要甘肃宁县东南。
战国七雄的地理环境以及拥有的地方郡县
战国七雄的地理环境以及拥有的地方郡县楚国地理环境:东起今四川省东端,包括湖北省全部,兼有今湖南省东北部、江西省北部,安徽省北部,陕西省东南部,河南省南部,江苏省的淮北中部。
全境北面和秦、晋、周、蔡、陈、徐、宋、郑接壤,东面是越,西和巴接界,南面是百越。
楚国国都是郢。
之后楚国攻灭了越族的扬越,即南越,夺取了今广东、广西以及江西南部、湖南南端一带。
在公元前447年,灭亡了蔡(今安徽省寿县)。
公元前445年,灭亡了杞(今山东安邱东北),并且后来还吞并了越国,宋国,成为战国最大的诸侯国。
在楚国北部建有楚方城,即长城,东半部建于春秋时期,从鲁关(今河南鲁山西南鲁阳关)起,向东经过今鲁山东南,到亲水,在折向东南,到达?a阳,形成矩形,这是一道利用山脉高地连接亲水和?a 水的堤防筑成的。
到战国楚顷襄王时期,又开始扩建西半部,从鲁关向西,东北连翼望山,南向到达穰县,又形成一个矩形,所以称为楚方城。
另外,在楚国北部边境设有冥觊、大隧、直辕三座要塞,东部设有昭关,西面设有?I关,东北部设有符离塞,南方设有无假关,西南边境设有厉门塞,此外还在郢都以南靠近长江地带设有木关。
*地方郡县:宛郡:楚悼王时期设置,因地名宛而得名,以今河南南阳为中心,东南到息县。
汉中郡:楚怀王时期设置,丹阳之战被秦国夺取,因汉水得名,辖有今陕西东南、南到湖北西北。
新城郡:原为韩国地区,后为楚国夺得,楚怀王时期设置,因地名新城得名,辖有今河南伊川一带。
江东郡:楚怀王灭越后设置,因地区名江东而得名,辖有今安徽东南部、江苏南部以及浙江北部。
黔中郡:楚威王时期设置,因黔山得名,辖有今湖南西部、贵州东北部。
巫郡:楚怀王时期设置,因巫山得名,辖有今湖北清江中、上游和四川北部。
赵国地理环境:自今陕西省的东北部,过黄河由今山西省的中部,伸向东北部和东南部,兼有河北省的东南部,并涉及今山东省西边的一角和今河南省的北端。
全境东北和东胡、燕相接,东面和中山、齐相接,南和卫、魏、韩交错相接,北和林胡、楼烦接界,西和魏、韩交错接界。
楚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楚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楚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楚国在春秋和战时时期的领土都不一样,到底楚国的发源地是在哪里?三国时期距离如今也有了很大变化了。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楚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希望大家看完能够有所收获。
古代楚国在陕西楚国始封地在今陕西西南部,汉水的支流丹水上游地区。
西周中期,在周王的军事压力下,楚国沿丹水迁徙至今湖北境内。
西周后期至两周之交,楚国实力迅速扩张,征服了汉东和汉阳诸国,势力扩张到今河南境内。
楚国简单历史楚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殷商时代,在商周之变的历史更替时刻,楚人(芈姓)的先祖鬻(yù)熊带领族人站在了周人的一边。
然而这次成功的站队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太多的实惠——周朝建立之后,芈姓部族的首领、鬻熊的曾孙熊绎(yì)最终只被周成王封了一个子爵。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后来在周孝王时,秦人的先祖秦非子因为养马养得好,被周天子内定成了,作为奖励就被封为子爵,封地不过五十里。
简单来说,得到这个爵位,充其量也就是属于上层边缘人而已。
在当时周天子的眼里,或许这些楚人不过就是一群不入流的南方蛮夷,用一个子爵足可以打发了。
而对楚人来说,这个也的确了——不管级别高低,这个爵位都是周天子封的。
楚人的首领接受了周天子的册封,也就相当于得到了周的官方认证。
至此算是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楚国,而以此为起点,楚国也就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
当时的中国南部因为远离中原文明地带,生产力落后,人烟也稀少,一堆规模不大的小部族和华南虎、扬子鳄、野象、犀牛生活在一起。
在中原诸国眼里,这完全就是一堆入不了眼的资产,可是它们却成了楚国的专属野区。
自楚国的初代国君熊绎开始,楚人开始不断南下,战天斗地,兼并小部族、扩大疆域。
所谓说的就是这段历史。
对于那些小部族来说,自北而来的楚人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而对中原诸国而言,毕竟楚国国君时不时还要到镐京送个贡品、开个会,理论上说算是自己人,所以你也不能随便在他背后捅刀子。
经过二百多年的猥琐发育,等到了平王东迁、周室衰微的时候,楚国已经发展成了般的庞然大物。
井陉130117
、舜帝亡于此安徽当涂烟台苏州杭州 渡江1楚国开国疆域地五十里都丹阳历代国君兢兢治国国傲立与南2楚武王时楚国疆域东扩至湖北中东部3楚文王迁都郢都楚国入主湖北兼并长江南岸地【湖南】楚成王之际更是疯狂扩张扩地千里之上对庸国宋国百濮造成威胁陈蔡郑许四国朝拜楚王楚穆王之际楚国疆域渗入安徽江西英国舒国等皆被楚国灭亡4楚庄王楚共王时期疆域一直在扩大楚共王甚至一度扩张到南海之滨其后楚灵王楚平王屡屡对外用兵东部边境之地被吴国所有面对吴国骚扰楚国主要精力东看秦国乘机攻占楚国的武关江南大门洞开5楚昭王楚惠王面对吴国越国采取修养国力伺机发展的政策虽把疆域往北扩张但东部之地显得还是以防御为主直到楚惠王的复兴时期楚国才开始反击6楚国灭越楚悼王变法图强宣威盛世的楚国达到战国的鼎盛史学界一直认为越国灭亡于楚威王7年,那时的楚国在战国之际达到鼎盛,创造了楚国前所未有的【宣威盛世】,按照这种说法,为什么其它诸侯国的史书并没有记载楚威王灭亡越国之事?楚国灭掉一个春秋最后的霸国,这也是件大事,其他各国历史均无记载,也没有任何关于楚国越国交战记载。
我个人比较同意【左转】的记载,对司马迁写的【史记】表示:坑爹啊不得不说,司马迁写的【史记】和【三国演义】差不太多,都是三分真实七分虚构,汉武帝阅读过史记之后曾大为恼怒,并表示:此书仅作一家之言,不为国朝之正史。
并且【史记】里大多记载又自相矛盾~令我看得是歇斯底里~这本书是那个身残变态者按照自己的意识和观点来写的,它蒙蔽了太多历史,那么我们来看越国真正灭亡的时间和地点。
鲁悼公37年楚简王元年楚灭莒国越王勾践称霸九州之后,迁都琅琊,此后越国都城一直位于山东琅琊,琅琊以南为莒国,之后再是越国,琅琊是越国的一块飞地,此时齐国历史有记载:宣公25年,楚与越战,灭莒。
——越国灭亡关于越国的灭亡,历来也是一个迷局。
按《史记》,越国亡于楚威王和齐威王年间,可是,楚威王和齐威王不在同一年代,所以,这个说法自相矛盾。
古今地名对照总表
古今地名对照总表!!!七星关——①今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上,传为诸葛亮祭旗处。
②即望星关,今四川茂汶西南。
七盘关——在今四川广元东北与陕西宁强间的七盘岭上。
七闽——指今福建。
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数民族地区。
八闽——宋分福建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故后以八闽为福建的别称。
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西。
八百媳妇——在今缅甸掸邦东部。
九江——①今九江市。
②明清府名,治德化(今九扛)。
⑧秦汉郡。
秦治寿春(今寿县),辖今豫皖淮南、鄂东一部分及江西省。
汉辖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区。
魏为淮南郡。
九原——秦郡,治九原(今包头西),辖后套及伊克昭盟北部地。
秦末为匈奴所占。
三川——秦郡,韩始置,秦治雒阳(今洛阳市东北),辖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伊、洛水流域等地。
汉改河南郡。
三户——①古楚地,今河南淅川西北。
②古渡口,今河北磁县西南古漳水上。
三关——宋与契丹分界的三关指淤口关(今河北霸县东)、益津关(今霸县)、瓦桥关(今雄县),一说无淤口关,为草桥关(今高阳东)。
三元里——在广州市北。
三受降城——唐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筑,均在河套的黄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头西,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三佛齐——即室利佛逝国,7—13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古国。
于阗——西域古国,在今新疆和田一带。
唐军镇名,在今和田西南。
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
下邳——①古县名。
秦在今江苏睢宁西北。
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
明废。
②古郡名。
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下相——古县名,今江苏宿迁西南,北齐废。
下蔡——今安徽风台。
春秋时名州来。
秦置县,明废。
下港——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万丹一带的古国。
十六世纪时国势很盛。
大宁卫——明初置,治今内蒙古宁城西,辖今河北长城以北、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地。
旋改北平行都司。
永乐仍称大宁卫,移治保定。
大名府——五代后汉置,治今河北大名东。
明移今大名。
大兴城——隋于汉长安城东南筑新城,名大兴城,在今西安城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
初中地理中国历史地名古今对照
初中地理中国历史地名古今对照【先秦】古地名或国名所属时代今地名或范围1【涿鹿】:黄帝河北省涿鹿、怀来一带2【阪泉】:黄帝河北涿鹿县东南3【龙门山】:禹山西河津县西北4【会稽山】:禹浙江绍兴一带5【鸣条】:夏山西运城安邑镇北6【南巢】:夏安徽巢县西南7【亳】:商河南商丘8【殷】:商河南安阳小屯村9【朝歌】:商河南淇县10【岐山】:周陕西岐山县东北11【羑里】:周河南汤阴县一带12【盟津】:周河南孟津东北13【孤竹国】:周河北卢龙14【崇国】:周陕西省沣水县15【首阳山】:周山西永济西南16【牧野】:周河南淇县西南17【镐京】:周陕西西安市西18【洛邑】:周河南洛阳市19【彘】:周山西霍县东北20【骊山】:周陕西临潼东南21【齐国】:春秋山东淄博22【鲁国都城】:春秋山东曲阜23【莒(音ju3)国都城】:春秋山东树东莒县24【宋国都城】:春秋商丘南25【北杏】:春秋山东东阿县北26【郑国都城】:春秋河南新郑27【长勺】:春秋山东莱芜东北28【燕国都城】:春秋北京29【楚国都城】:春秋湖北江陵西北30【召陵】:春秋河南郾城县31【方城】:春秋河南方城北至泌阳东北32【葵丘】:春秋河南兰考东33【宋国盂】:春秋河南睢县西北34【泓水】:春秋河南柘城西北35【晋国都城】:春秋山西翼城东南36【五鹿】:春秋河南濮阳东南37【城濮】:春秋山东鄄城西南38【践土】:春秋河南原阳西南39【滑国地界】:春秋河南省40【崤山】:春秋河南洛宁县北41【陆浑】:春秋河南嵩县东北42【邲地】:春秋河南郑州市东43【城父】:春秋河南襄城西44【郢都】:春秋湖北江陵西北45【吴国都城】:春秋江苏苏州46【昭关】:春秋安徽含山县北47【鲁国陬邑】:春秋山东曲阜东南48【中都】:春秋山东汶上县49【汶阳】:春秋山东泰安西南50【越国都城】:春秋浙江绍兴51【槜李】:春秋浙江嘉兴西南52【苎罗山】:春秋浙江诸暨南53【黄池】:春秋河南封丘县西南54【晋阳】:春秋山西太原市55【安邑】:春秋山西夏县西北56【平阳】:春秋山西临汾县西南57【韩国都城】:春秋河南新郑58【赵国都城】:春秋河北邯郸59【魏国都城】:春秋河南开封60【雍城】:战国陕西凤翔县61【咸阳】:战国咸阳市东北62【大梁】:战国河南开封63【桂陵】:战国河南长垣西北64【马陵】:战国河北大名县东南65【商于】:战国河南淅川县西南66【薛城】:战国山东滕县东南67【莒城】:战国山东莒县68【即墨】:战国山东平度县东南69【武关】:战国陕西丹凤县东南70【汨罗江】:战国湖南省东北部71【渑池】:战国河南渑池县西72【野王】:战国河南沁阳73【上党郡】:战国今山西长治74【邺城】:战国河北临漳县西南75【阳翟】:战国河南禹县76【督亢】:战国在河北涿县一带77【易水】:战国河北易县78【代城】:战国河北蔚县79【寿春】:战国安徽寿县西80【下邳】:秦江苏睢宁西北81【琅邪】:秦山东胶南县82【沙丘】:秦河北广宗县西83【阳城】:秦河南登封东南84【渔阳】:秦北京市密云西南85【阳夏】:秦河南太康县86【大泽乡】:秦安徽宿县东南87【陈县】:秦河南淮阳88【关中】:秦函谷关以西地区89【会稽郡】:秦治所在今江苏苏州90【下相】:秦江苏宿迁西南91【广陵郡】:秦江苏扬州市92【沛县】:秦江苏沛县93【留城】:秦江苏沛县东南94【巨鹿】:秦河北平乡西南95【安阳】:秦河南安阳东南96【武关】:秦陕西丹凤县东南97【峣关】:秦陕西商县西北98【灞上】:秦陕西西安市东99【新安】:秦河南新安100【鸿门】:秦陕西临潼东北101【彭城】:秦江苏徐州市102【南郑】:秦陕西汉中东103【荣阳、成皋】:秦河南荥阳县104【广武】:秦河南荥阳县东北105【垓下】:秦安徽灵壁县东南106【东城】:秦安徽定远县东南107【乌江】:秦安徽和县东北【两汉】108【长安】:西汉陕西西安109【马邑】:西汉山西朔县110【代谷】:西汉山西代县西北111【平城】:西汉山西大同市东北112【上郡】:西汉山西榆林东南113【云中】:西汉内蒙古托克托东北114【棘门】:西汉陕西咸阳市东北115【细柳】:西汉咸阳市西南116【颍川】:西汉河南禹县117【武州】:西汉山西左云县118【上谷】:西汉河北怀来东南119【右北平】:西汉辽宁凌源西南120【上郡】:西汉陕西榆林东南121【燕支山】:西汉甘肃永昌县西122【浑邪】:西汉甘肃省境123【休屠】:西汉甘肃武威县北124【寘颜山】:西汉蒙古高原杭爱山125【狼居胥山】:西汉内蒙古自治区五原西北黄河北岸;一说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126【西域】:西汉甘肃玉门关和阳光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127【大宛国】:西汉在今中亚细亚128【康居】:西汉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129【大夏】:西汉阿富汗北部130【邛山】:西汉今四川省131【蜀地】:西汉四川成都132【天竺】:西汉现在的印度133【滇越】:西汉云南东部134【乌孙国】:西汉在新疆境内135【于阗】:西汉新疆和田一带136【北海】:西汉贝加尔湖137【昌邑】:西汉山东巨野东南138【新市】:西汉湖北京山东北139【绿林山】:西汉湖北大洪山140【平林】:西汉湖北随县东北141【下江】:西汉湖北西部以下叫下江142【琅琊海曲】:西汉山东日照县143【南阳郡舂陵】:西汉湖南宁远北144【昆阳】:西汉河南叶县145【郾城】:西汉河南郾城县146【定陵】:西汉河南郾城县西北147【滍水】:东汉河南鲁山,现名沙河148【宛城】:东汉河南南阳市149【鄗】:东汉河北柏乡县北150【天水】:东汉在今甘肃151【宜阳】:东汉河南宜阳县152【扶风郡】:东汉陕西兴平东南153【襄国】:东汉河北邢台西南154【五溪】:东汉湖南、贵州交界的地方155【迦毗罗卫国】:东汉尼泊尔境内156【白马寺】:东汉洛阳市东157【鄯善】:东汉新疆境内158【龟兹】:东汉新疆库车县一带159【疏勒】:东汉新疆喀什噶尔一带160【野王】:东汉河南沁阳县161【征羌】:东汉河南郾城162【句章】:东汉浙江慈溪163【并州】:东汉山西大部,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164【凉州】:东汉今甘肃、宁夏和青海、内蒙一部分165【冀州】:东汉今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端和河南北端166【南阳】:东汉在今河南省167【阳城】:东汉河南登封东南168【沛国谯县】:东汉安徽省亳县169【颍川】:东汉河南禹县170【陈留】:东汉河南陈留县171【酸枣】:东汉河南延津西南172【成皋】:东汉河南荥阳汜水镇173【汴水】:东汉河南荥阳西南174【扬州】:东汉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175【荆州】:东汉今两湖和河南、贵州、两广的一部176【兖州】:东汉山东省西南部和河南省东部177【许城】:东汉河南许昌【三国南北朝】178【洛邑】:三国洛阳179【河北涿郡】:三国河北涿县180【幽州】:三国河北北部,辽宁大部分181【官渡】:三国河南中牟东北182【邺城】:三国冀州的治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183【黎阳】:三国河南浚县184【延津】:三国河南延津西北185【江东】:三国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186【丹阳】:三国安徽宣城187【历阳】:三国安徽和县188【巴丘】:三国湖南岳阳189【琅琊郡阳都县】:三国山东沂水县南190【隆中】:三国湖北襄阳西191【荆州和益州】:三国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192【樊城】:三国湖北襄阳市193【江陵】:三国湖北江陵194【当阳长坂坡】:三国湖北当阳县东北195【夏口】:三国湖北武汉市196【柴桑】:三国江西九江西南197【赤壁】:三国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198【华容】:三国湖北潜江县西南199【南郡】:三国治所在今湖北江陵200【汉中】:三国陕西汉中市东201【雒城】:三国四川广汉北202【陆浑】:三国河南嵩县东北203【陆口】:三国今湖北嘉鱼西南204【寻阳】:三国湖北黄梅西南205【麦城】:三国湖北当阳东南206【蜀】:三国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甘肃一部分207【江州】:三国四川重庆208【巫县】:三国四川巫中县北209【秭归】:三国湖北省西部,秭音zǐ210【猇亭】:三国湖北宜都西北211【彝陵】:三国湖北宜昌东212【永安】:三国四川奉节213【南中地区】:三国大渡河以南和云雨、贵州一带214【牂柯】:三国贵州遵义一带215【越巂】:三国四川西昌县东南216【郿城】:三国陕西眉县217【箕谷】:三国陕西褒城北218【祁山】:三国甘肃礼县东219【街亭】:三国甘肃庄浪东南220【散关】:三国陕西宝鸡西南221【陈仓】:三国宝鸡东222【武都】:三国甘肃成县223【阴平】:三国甘肃文易西北224【斜谷口三国陕西眉县西南225【剑阁】:三国四川剑阁县226【绵竹】:三国四川绵阳西南227【建业】:三国江苏南京市228【横江】:三国在今安徽省229【广汉】:晋四川广汉北230【义兴】:南北朝江苏宜兴县231【略阳】:南北朝治所在今甘肃天水东北232【左国城】:南北朝山西离石北233【平阳】:南北朝山西临汾西南234【司州】:南北朝治所在今洛阳东北235【晋阳】:南北朝山西太原市西南236【襄国】:南北朝河北邢台西南237【乐平】:南北朝山西昔阳西南238【建康,建业】:南北朝今江苏南京市239【泗口】:南北朝江苏清江市北240【豫州】:南北朝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241【蓬陂】:南北朝安徽和县242【项城】:南北朝河南沈丘南243【彭城】:南北朝江苏徐州市244【陈郡阳夏】:南北朝河南太康245【广陵】:南北朝江苏扬州市246【京口】:南北朝河苏镇河市247【寿阳】:南北朝安徽寿县248【洛涧】:南北朝安徽淮南东249【淝水】:南北朝今淝河,在安徽寿县南250【彭泽】:南北朝在今江西省九江251【广固】:南北朝今山东益都西北252【历城】:南北朝在今山东省253【瓜步】:南北朝江苏六合254【新亭江】:南北朝南京市西南255【平城】:南北朝山西大同市东北256【左云冈】:南北朝山西大同市武周山257【沃野镇】:南北朝内蒙古五原北258【瀛州】南北朝治所都在今河北259【博野镇】:南北朝河北省中部260、【秀容】:南北朝在今山西省【隋唐】261【大兴】:隋朝陕西西安市262【山阳】:隋朝江苏淮安263【江都】:隋朝江苏扬州264【涿郡】:隋朝北京市265【京口】:隋朝江苏镇江266【余杭】:隋朝浙江杭州267【东莱】:隋朝山东掖县268【黎阳】:隋朝河南浚县东南269【东郡】:隋朝河南滑县东270【兴洛仓】:隋朝河南巩县271【晋阳】:隋朝山西太原272【霍邑】:唐山西霍县273【武牢关、虎牢关】:唐河南荥阳汜水镇274【白道】:唐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275【洛州缑氏】:唐河南偃师缑氏镇276【凉州】:唐甘肃武威277【瓜州】:唐甘肃安西278【伊吾】:唐新疆哈密279【高昌】:唐新疆吐鲁番东280【碎叶城】:唐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281【曲女城】:唐印度北方邦境内卡瑙季282【松州】:唐四川松潘283【逻些】:唐西藏拉萨284【柏海】:唐青海鄂陵湖或札陵湖285【岭南】:唐广东、广西一带286【汴州】:唐河南开封287【朔方】:唐治所在今宁夏灵武288【陇西成纪】:唐甘肃秦安东289【平卢】:唐治所在今辽宁朝阳290【范阳】唐治所在今北京291【河东】:唐山西太原292【常山】:唐河北正定293【藁城】:唐河北省294【井陉关】:唐河北井陉295【平原】:唐山东平原296【马嵬驿】唐陕西兴平县西297【灵武】:唐宁夏灵武西南298【雍丘】:唐河南杞县299【睢阳】:唐河南商丘300【颍阳】:唐河南省301【衡山】:唐湖南省302【河阳】:唐河南孟县303【梓州】:唐四川三台304【凤翔】:唐陕西凤翔305【华州】:唐陕西华县306【石壕村】:唐河南陕县东南307【陕州】:唐河南陕县308【邠州】:唐陕西彬县309【泾州】:唐甘肃泾州北310【泾阳】:唐陕西泾阳311【襄城】:唐河南襄城312【奉天】:唐陕西乾县313【永州】:唐湖南零陵314【朗州】:唐湖南常德315【播州】:唐贵州遵义市316【连州】:唐广东连县317【下邽】:唐陕西渭南东北318【江州】:唐江西九江市319【唐州】:唐河南唐河320【蔡州】:唐河南汝南321【洄曲】:唐河南商水西南322【河阳】:唐河南孟县西323【恶溪】:唐广东韩江324【西川】:唐治所在今四川成都325【维州】:唐治所在今四川理县326【崖州】:唐海南省327【越州】:唐浙江绍兴328【濮州】:唐河南范县329【长垣】:唐河南330【冤句】:唐山东曹县北331【蕲州】:唐湖北蕲春332【黄梅】:唐湖北333【衢州】:唐浙江衢县334【建州】:唐福建建瓯335【同州】:唐陕西大荔336【陈州】:唐河南淮阳337【和宣武】:唐河南开封【宋】338【镇海】:北宋浙江杭州339【临安】:北宋浙江杭州340【燕云十六州】:北宋又称幽云十六州,指幽州、云州等十六个州,都在今河北、山西两省北部341【高平】:北宋山西省342【东京】:北宋河南开封343【池州】:北宋安徽贵池344【采石矶】:北宋安徽马鞍山市345【金陵】:北宋江苏南京市346【秦、陇】:北宋陕西、甘肃一带347【幽州】:北宋北京市348【高梁河】:北宋北京市城西349【寰州】:北宋山西朔县东350【陈家峪】:北宋山西朔县南351【青城县】:北宋四川灌县西南352【江原】:北宋四川崇庆东南353【澶州】:北宋河南濮阳354【韦城】:北宋河南滑县东南355【兴庆】:北宋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356【好水川】:北宋宁夏隆德西357【保安】:北宋陕西志丹358【庐陵】:北宋江西永丰359【随州】:北宋湖北随县360【滁州】:北宋安徽滁县361【天长县】:北宋安徽天长362【抚川临川】:北宋江西抚州西363【黄嵬山】:北宋山西原平西南364【辽朝的京城】:北宋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365【定州】:北宋河北定县366【随州】:北宋湖北随县367【润州】:北宋江苏镇江368【陕州夏县】:北宋山西夏县369【眉州眉山】:北宋四川眉山370【湖州】:北宋浙江吴兴371【黄州】:北宋湖北黄冈372【睦州青溪】:北宋浙江淳县373【青齐濮三州】:北宋都在今山东省374【东北春州】:北宋今吉林省375【混同江】:北宋今松花江376【会宁】:北宋今黑龙江阿城南377【黄龙府】:北宋今吉林农安县378【亳州】:北宋今安徽亳县379【磁州】:北宋河北磁县380【相州】:北宋河南安阳381【南京】:北宋今河南商丘382【临安】:南宋浙江杭州383【建康】:南宋今江苏南京384【越州】:南宋今浙江绍兴385【明州】:南宋今浙江宁波386【历城】:南宋今山东济南387【淄州】:南宋在今山东省388【洪州】:南宋今江西南昌389【金山】:南宋在镇江西北390【黄天荡】:南宋今江苏南京市东北391【静安镇】:南宋江苏江宁西北392【相州汤阴】:南宋今河南汤阴393【相州汤阴】:南宋今河南汤阴394【颍昌】:南宋河南许昌东395【陈州】:南宋今河南淮阳396【楚州】:南宋江苏淮安397【大散关】:南宋陕西宝鸡西南398【鼎州武陵】:南宋今湖南常德399【海州】:南宋今江苏连云港400【济州】:南宋今山东巨野401【符离】:南宋今安徽宿县北402【斡难河】:南宋今鄂嫩河403【中京】:南宋今北京市404【剌子模】:南宋在今里海东,咸海西405【蔡州】:南宋今河南汝南406【合州】:南宋今四川合川407【鄂州】:南宋今湖北武昌408【潭州】:南宋湖南长沙409【真州】:南宋江苏仪征410【郢州】:南宋湖北钟祥411【吉州庐陵】:南宋今江西吉安412【平江】:南宋今江苏苏州413【独松关】:南宋今浙江余杭414【皋亭山】:南宋在今杭州东北415【大都】:南宋今北京市416【南剑州】:南宋福建南平417【厓山】:南宋广东新会南【元明清】418【上都】:元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419【永年】:元今河北邯郸东北420【黄陵冈】:元今山东曹县西南421【汴梁】:元河南开封422【颍州颍上】:元安徽阜阳、颍上423【武安】:元河北武安424【蕲水】:元湖北浠水425【濠州】:元安徽凤阳426【亳州】:元安徽亳县427【安丰】:元安徽寿县428【定远】:元安徽定远429【濠州钟离】:元安徽凤阳东430【集庆】:元江苏南京431【钟山】:元在今南京432【卢龙山】:元南京狮子山433【洪都】:元江西南昌434【瓜步】:元江苏六合东南435【茂州】:明四川茂县436【苏州刘家河】:明江苏太仓浏河437【蔚州】:明河北蔚县438【土木堡】:明在今河北怀来东439【怀来城】:明今河北怀来440【浙江钱塘】:明今杭州441【宣府】:明今河北宣化442【狄道】:明甘肃临洮443【台州】:明浙江临海444【蕲州】:明湖北蕲春445【均州】:明湖北均县446【蓟州】:明在今河北北部447【鄂勒珲】:明齐齐哈尔附近448【赫图阿拉】:明今辽宁新宾附近449【萨尔浒】:明今辽宁抚顺东450【藩城】:明今新宾西北451【广宁】:明辽宁北镇452【宁远】:明今辽宁兴城453【大安口】:明今河北遵化北454【金县】:明今陕西榆林455【盩厔】:明今陕西周至456【松江】:清在今上海市457【赤嵌】:清在今台南地区458【雅克萨】:清在今黑龙江呼玛西北,漠河以东的黑龙江北岸459【乌兰布通】:清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460【昭莫多】:清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东南461【郧西】:清在今湖北省。
古今地名对照表
古今地名对照表古今地名对照(总表)说明:一、本表是根据《汉书·地理志》元始二年提到的一些地名(凡《汉志》地名有误而本书已纠正者,则依本书地名)——郡国、县道侯国、司隶部及十三刺史部(州)编制的。
编制的方法是按汉代地名首字笔画多少为序,笔画相等者则以—、丨、丿、丶、为序。
首字笔画相同者以第二字笔画为序。
二、本书提到的县、道、侯国,只注出其治所的今地,不加“治”字;郡、王国,注出其治所的今地,及其大概的辖境;部(州),只是注出其大致的范围。
县名相同者,用()注出其所属的郡国。
凡古地名的通假字,用()注出现在的常用字。
三、今地名和政区资料,使用时截至于1983年末。
省略“省”、“市”、“县”等字样。
必要时标明方位。
单字的县名,则书“×县”。
四、地点无考的地名,列于本表的附录。
五、制作本表时,参考了谭其骤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及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的《辞海》。
古地名今地名[二画]九门河北藁城东北二十五里。
九原内蒙古包头市西。
九江郡辖境相当今安徽中部(淮河以南、瓦埠湖流域以东、巢湖以北地区)。
治所寿春(今安徽寿县)。
九真郡辖境相当今越南中部(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
治所胥浦(今清化西北十余里)。
[三画]三水宁夏同心东约百里。
三封内蒙古磴口西北约八十里。
三绛云南永仁东四十余里。
于齐甘肃玉门西北低窝辅附近。
于离山西汾阳一带。
于陵山东邹平东南。
于潜浙江临安西于潜镇。
土军山西石楼。
土垠河北丰润东约十里。
土鼓山东章丘东北数里。
下邳江苏邳县南偏西,约五十里。
下邑安徽砀山东。
下邦陕西渭南东北二十余里。
下相江苏宿迁西南数里。
下隽湖北通城西北约十里。
下密山东昌邑东。
下博河北深县东南约四十里。
下落河北涿鹿。
下雉湖北阳新东。
下蔡安徽凤台下蔡镇。
下曲阳河北晋县西。
下辨道甘肃成县西北二十余里。
万年陕西临潼东北七十里。
大末浙江衢县东北。
大成内蒙古杭锦旗东南约七十里。
大阳山西平陆西南。
大要甘肃宁县东南。
五代十国之十国疆域范围表
吴越
西府(今浙江杭 吴越有今浙江省和江苏南部苏州以东土地。闽国灭亡后,趁乱于开运四年
州)
(947年)扩地到闽江下游今福州一带。
楚
潭州(今湖南长 楚国拥有今湖南、贵州东部、广西红水河和浔江以北地。被南唐灭亡后不
沙)
久出现割据势力武平军,迁治朗州(今湖南常德)。
闽
长乐府(今福建 闽国据有今福建省全境。内乱时分裂的殷国一度建都建州(今福建建瓯)
福州)
。闽亡后,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还长期存在割据势力“清源军”。
汉
兴王府(今广东 南汉初期,已占有今广东、海南和广西红水河及浔江以南地。楚亡后,又
广州)
乘机北上,使疆域扩大至今广西全境及湖南郴州一带。
蜀(前蜀) 蜀(后蜀)
前蜀疆域包括今四川邛崃山以东、湖北西北部、陕西南部和甘肃东南部。
成都府(今四川 成都) 后蜀疆域基本与前蜀相同。但在秦、成、阶、凤四州的归属上,先失后得 。到广政十八年(955年),四州仍被后周攻取 [67]。
五代十国之十国疆域范围表
政权/势力名 实际都城
疆域
吴
江都府(今江苏 扬州)
杨行密于唐末受封吴王时,占有江淮一带。到吴后期,其疆域大致相当今 江西,安徽淮河以南,江苏江淮间地和江南无锡以西、苏北东北部,湖北 东部,河南淮河、大别唐继承吴国疆域,到保大三年(945年)灭闽后,分得今福建西部的土 地。保大九年(951年)灭楚,得到今湖南和贵州东部,但次年为楚旧部 驱逐。保大十五年(957年)失去江北。
南平
江陵府(今湖北 荆州)
南平的统治范围约相当今湖北石首、沙市、荆门以西一带。
北汉
太原府(今山西 太原)
北汉仅辖有今山西离石、沁源、阳泉、代县之间的土地。
原七国地与现在的对应位置
原七国地与现在的对应位置
原七国地是指公元前475年到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的七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包括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
现在这些国家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它们的疆域在现在的地理位置上有着对应的位置。
齐国:齐国的疆域大致位于现今山东半岛的中北部,包括现在的山东半岛、山东东部、河北东部和河南西北部。
楚国:楚国的疆域大致位于现今湖南、湖北、安徽和江西的中南部地区。
燕国:燕国的疆域大致位于现今中国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和内蒙古东部。
韩国:韩国的疆域大致位于现今韩国和中国河南省南部,包括韩国中部和中国河南省南部地区。
赵国:赵国的疆域大致位于现今河北省中部和山西省东南部地区。
魏国:魏国的疆域大致位于现今河北省北部和山西省南部地区。
秦国:秦国的疆域大致位于现今陕西省和甘肃省的一部分地区。
虽然现在的地理位置与原七国地的疆域有所偏差,但是对应关系还是比较明显的。
这些对应关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上的地理环境和政治格局,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现今的地理情况。
- 1 -。
楚国从建国到灭亡,楚国历史的疆域变化
楚国从建国到灭亡,楚国历史的疆域变化我们来了解一下,楚国从建国到灭亡,楚国历史的疆域是怎样一个变化过程的。
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玄帝颛顼的后人。
在上古时期被商王朝的驱逐下,逐渐南迁迁徙往中原南部。
迁徙路线:河南新郑(祝融之墟)——桐柏山——丹阳(今淅川县或枝江市(此处有争议))——湖北荆山。
以上只是楚人先祖的部落活动区域,非建国疆域。
楚国建国:商朝末年,楚人首领鬻熊协助周文王姬昌起兵灭商,成为功臣。
鬻熊的后代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楚始建国。
楚国开国疆域,地五十里都丹阳楚武王(前740年~前690年)时楚国疆域东扩至湖北中东部楚文王(前689年~前677年)迁都郢都(湖北荆州),楚国入主湖北正式兼并长江南岸地【湖南】楚成王(前671年~前626年)之际更是疯狂扩张,扩地千里之上,对庸国,宋国,百濮造成威胁陈蔡郑许四国朝拜楚王楚穆王(前625年~前614年)之际楚国疆域渗入安徽江西英国(春秋时期诸侯小国今安徽金寨)舒国等皆被楚国灭亡楚庄王楚共王(前613年-前560年)时期疆域一直在扩大,楚共王甚至一度扩张到南海之滨。
其后楚灵王(前541年~前529年)楚平王(前528年~前516年)屡屡对外用兵,东部边境之地被吴国所有。
面对吴国骚扰,楚国主要精力东看,秦国乘机攻占楚国的武关,江南大门洞开。
楚昭,惠王(前516年-前432年)面对吴国越国采取修养国力,伺机发展的政策,虽把疆域往北扩张,但东部之地显得还是以防御为主,直到楚惠王的复兴时期,楚国才开始反击。
楚国灭越楚悼王(前401年~前381年)变法图强宣威盛世的楚国达到战国的鼎盛,楚悼王用吴起改革,楚国强盛,败三晋,西却秦,天下诸侯畏楚之强。
楚怀,顷襄王(前328年-前263年)把楚国弄得惨不忍睹楚考烈王(前262年~前238年)虽一度中兴,但也回天乏术楚国只剩下东部的疆域直到公元前223年灭亡。
楚国:410年时间的四座都城
楚国:410年时间的四座都城楚都的变迁楚国从公元前11世纪立国到公元前3世纪灭亡,历时800余年。
楚国都城到底有几处?现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终楚之世,始都“丹阳'。
丹阳之后楚国国都通称为“郢都'。
按迁移顺序分别为:鄢(yān)郢、纪郢(南郢)、陈郢(yǐng)、寿郢。
丹阳目前倾向于在丹(湖北丹江口)、淅(河南淅川)和南漳。
从周成王三年熊绎(yì)建都至楚文王始都郢,历时410年。
鄢郢(楚皇城)故址在今宜城市南7.5公里的郑集镇皇城村。
从楚文王公元前689年“始都郢',到公元前504年(楚昭王十二年)迁郢于鄀,历十余君,达180余年。
南郢(纪南城)故址在今荆州城北5公里的纪南城。
兴建于楚惠王中后期(约公元前455年前后),废止于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
历十余君,达200多年。
平粮台遗址考古发掘陈郢故址在今河南省淮阳市平粮台。
从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破南郢,楚东迁于钜阳,陈郢作为楚国都城仅25年。
寿郢楚人平地建起的第三大城市,也是楚国最后的国都。
自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东徒寿春,到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楚国在此建都仅19年。
楚国的别都楚国的别都很多,目前公认的有鄂、鄢、鄀(ruò)、西阳、陈、蔡、不羹、穰、城阳、项城等。
鄢位于今湖北宜城境内。
鄢之得名有两说,一说认为鄢为西周初封国,原在今河南鄢陵县西北,因被郑武公所灭,遗民南徙于湖北宜城,后人楚。
一说认为今宜城境内原本有一却姓小国鄢,其国名可能得名于鄢水。
无论上两说孰是敦非,鄢位于湖北宜城境内是毫无疑问的。
楚灭鄢时至迟在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8年),该年楚国兴兵伐吴,顺便灭了沿途小国赖,并迁赖国遗民于鄢,说明此时鄢已归楚。
鄢立为别都在楚迁赖民后不久,楚惠王时,楚国发生白公之乱,楚平王的孙子白公胜为报郑国人杀父之仇,请楚令尹子西讨伐郑国,子西不从。
后晋国攻打郑国.,楚国子西出兵救郑,白公胜迁怒于子西,楚惠王十年(公元前479年),白公胜借败吴师于慎,以献捷名义人郢,乘机劫持惠王,杀了子西、了期、子闾等,企图别立楚王,后叶公子高举兵人郢,平息白公之乱,这次劫难,郢都受到损伤,惠王为了避免白公余党再次判乱,一度迁都于鄢,旋又“迁回郢都'。
楚国疆域及古今地名对照
楚楚国国疆疆域域及及古古今今地地名名对对照照楚国地图楚国疆域扩张最广大时,东临大海,西抵巴蜀,南近两广,北及陕南。
楚国的都城和水陆交通情况南方的楚国,春秋时已为大国,与齐、晋抗衡。
入战国后,更东灭越国,伸展其国力于东海。
又东北灭鲁,疆上开拓至于泗上。
苏秦所谓楚地北有汾陉 ③。
汾陉在今河南临颖县,盖已深入于中原了。
楚国的土地诚极扩张,和其北诸侯封国间的往来,仍不外以前们有的几条道路。
通过方城、邑塞的大道,依旧为南北的通途;西北与秦国的交往,还是以经过武关一路为便捷。
楚国此时又以郇阳为塞,郇阳在今陕西旬阳县。
盖西北一路在未入武关之前,即可溯汉水而上,以至秦岭以南各处。
楚既灭越,其东地遂不时为齐所觊觎 ④。
东地或称东国,其地当近于齐国 ⑤。
虽近于齐国,却非指鲁国而言。
因孟尝君之父田婴所受封的薛邑,固仍在鲁国之南。
故所谓东地或东国,当为泗水中游及其以北沂、沐二水所流经之地。
或以之置之泗水中游以南 ⑥,似稍失之。
这里既为齐、楚两国争执的所在,则其间的南北道路尚不至有所断绝。
至于彭城之南的道路,虽少见于记载,当亦不至断绝难通。
尤其是春申君受封之后,江东与中原的联系,恐不会竟至漠漠无闻也。
不过也有两条东西道路难免于荒芜。
其一是由原来陈国附近通向东方的道路。
这本是辕涛涂向齐桓公推荐的道路,期望齐桓公召陵会盟后,由这条道路回齐国去。
还在春秋时,楚已灭陈,夷为诸县。
由于其地当楚夏之交,能通鱼盐之货 ①,已发展成为经济都会,不过既在楚夏之交,应是具有南北的作用,至于东西交往,似少见于记载。
另外一条道路,是在江北淮南,就是春秋时吴、楚交兵经常往来的道路。
楚、越亦尝交兵,似未遵循这条道路 ②。
后来楚为秦所逼,自郢迁都于陈,又复迁于矩阳,最后迁于寿春。
钜阳在今安徽阜阳市北。
寿春在今安徽寿县。
郢既不为都,则由故吴地西行,去郢者当不会很多。
战国末叶,黄歇以楚相之尊,获封为春申君。
春申君以吴国故墟为已封邑,稍后就封于吴而行相事 ③。
楚国位于今天的哪个省
楚国位于今天的哪个省楚国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楚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国家,其疆域大致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和湖南省一带。
楚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楚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的时期,各个国家之间互相争斗。
楚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也是力量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楚国的疆域相当广阔,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以及部分四川、江西、安徽等地。
楚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非常繁荣。
楚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蔬菜等农作物,还有养殖业和打捞业等。
楚国地处江南水乡,水资源丰富,水路交通便利,也为楚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楚国的农民也非常勤劳,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生产出丰富的农产品,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楚国的政治制度相对开明,它实行的是君主制,国王统治。
楚王是楚国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来管理国家的事务。
楚国王室非常重视文化和教育,他们提倡文化的发展,修建了许多学校和图书馆,鼓励人们读书学习。
楚国也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楚国的诗人屈原。
屈原是楚国的忠臣,他为楚国的发展和壮大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的诗歌作品《离骚》和《天问》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楚国的文化非常繁荣,除了诗歌之外,楚国还有自己独特的音乐、舞蹈和戏剧。
楚剧是楚国的戏曲艺术形式,它根植于楚国的土地和人民的生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楚国的音乐和舞蹈也非常优美,它们反映了楚国人民的喜怒哀乐,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楚国的历史和文化对于中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楚国的统治下,社会发展进一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文化的繁荣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一下,楚国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和湖南省一带,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国家,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楚国是现在的哪里
古代楚国是现在的哪里
楚国,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
周成王时期,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
楚国位于现在的长江流域,包括现今湖北全域及其周围。
楚国最鼎盛的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
后期的楚国内政腐败,贵族把持特权,制度僵化保守,很多奸臣祸国殃民。
可以说是奸臣与昏君结合导致楚国吏治败坏,最终导致灭国。
爱国诗人屈原在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据《清华简·楚居》记载,楚人立国之初,在鄀国盗牛祭祀一事,说明建国之初的贫弱状况;经过几百年发展,楚国在春秋时楚成王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周天子赐胙,命楚国镇守中南。
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
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
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
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
楚怀王时期攻越国,尽得越国故吴地,越国因此而分崩离析。
但因为怀王用人不当以及秦相张仪欺诈导致国势渐衰。
前223年,秦军攻破楚都寿春,楚国正式灭亡。
战国七雄古今对照
战国七雄古今对照
以下是战国七雄的古今对照:
1.齐国:今山东大部、河北东南部、江苏北部、河南一小部分。
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
2.楚国:今湖北、湖南大部、安徽、江西、江苏、浙江、河南南部、贵州一小部分。
国都:郢(今湖北江陵,后迁至寿春,在今安徽寿县)。
3.燕国: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一小部分。
国都:蓟(今北京)。
4.韩国:今河南中部、山西西南部。
国都:原先在阳翟(今河南许昌禹州),灭郑国后迁到新郑(今河南郑州)。
5.赵国:今山西大部、河北中西部、河南一部、内蒙古部分地区。
国都:原来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来迁到邯郸(今河北邯郸)。
6.魏国:今河南大部、山西东南部。
国都:开始是安邑(山西夏县西北禹王城),后来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7.秦国:今陕西大部、甘肃东部、内蒙古一小部分,后来势力扩展到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河南、山西,最后灭掉了其他六国,统一中国。
秦国的国都原本在雍(今陕西凤翔东南),后来迁到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楚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楚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楚的管辖范围大致是整个湖南、湖北、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
楚国,又称荆楚,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一个诸侯国。
在周成王时期,楚人的首领熊逸被封为子爵,建立了楚国。
楚国鼎盛时期,最大的辖区大致是湖北全境、湖南、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山东、上海和浙江部分地区。
楚怀王吞并越国后,疆域北至今天的山东和河南南部,东临大海,西至秦国的巴蜀地区,南至南海。
除了巴蜀云贵,几乎整个南方都是楚国的领土。
而楚国对最南端的百越地区控制极为松散,真正有效控制的是西楚、东楚、南楚。
淮北的沛县、陈县,汝南、江汉都属于西楚,徐州以东的东海吴越属于东楚,江南的衡山、九江、张羽、长沙、苍梧属于南楚。
战国时期,楚悼王任命吴起变法,当时兵强马壮,可见其统治地位。
在楚怀王时期,由于用人不当,国家形势逐渐衰落。
前223年,秦军攻打楚国都城寿春,楚国灭亡。
据史书记载,楚国最早在楚成王时就在宛修建“楚方城”以抵御中原各国的南侵,楚方城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长城,比秦长城要早好几百年,如今楚方城遗址仍存于河南省南阳市。
古代疆域地名
古代疆域地名《夜航船》疆域九州人皇氏兄弟九人,分天下为九州,梁、兖、青、徐、荆、雍冀、豫、扬是也。
至舜时,以冀、青地广,分冀东恒山之地为并州,分东北之医无闾之地为幽州,又分青之东经为登州,共成十二州。
历代方舆商九州,周亦九州。
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汉分天下为下三部。
三国蜀制巴蜀,置二州。
吴北据江、南尽海,置五州。
魏据中原,置十二州。
晋制直九州。
唐分十道,玄宗分下五道。
宋分一十三路,元置十二省,又分在下为二十三道。
明分两直隶、十三省。
吴越疆界钱镠王以办州平望为界,居浙闽,共一十四州。
古扬州所辖地,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凡六省。
古会稽所辖之地,浙工除温、台,九府:杭、嘉、湖、处、守、绍、金、衢、严;福建除福州,七府:漳、泉、汀、兴、建、延、邵;南直隶苏、松、常、镇四府,共二十府。
会稽郡驻匝苏州府。
二周镐京为四周,洛是为东周。
两都前汉都长安,曰西都;东汉都洛阳,曰东都。
蜀三都成都、新都、广都。
魏五都魏因汉祚都洛阳,以谯为先人本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之遗迹,邺为王业之本基,故号五都。
三辅长安以京兆、冯翊、扶我为三辅;宋都汴梁,以郑州、滑州、汝州为三辅。
三亳曹州考城县曰北亳,西京熟县曰南亳,西京偃师县曰西亳。
三吴苏州曰东吴,润州曰中吴,湖州曰西吴。
三楚江陵曰南楚,徐州曰西楚,苏州曰东楚。
三昌临淄曰东齐,博阳曰济北,蓬州即墨曰胶东。
三蜀成都为蜀都,汉高分置汉广,汉武分置犍为。
三晋赵都邯郸,魏都大梁韩都郑,三家皆晋卿,故曰三晋。
三秦章邯都废丘,司马欣都栎阳,董翳都高奴,三人皆秦降将,项羽分关中地以王之,曰三秦。
三虢太阳曰北虢,荥阳曰东虢,雍州曰西虢。
三越吴越杭州、闽越福州,南虎广州。
三巴渝州为巴中,绵州为巴西,归夔、鱼复、云安为巴东。
三湘曰湘乡,曰湘潭,曰湘原,在湖南,属潭州。
三河周都曰河南,商都曰河内,尧都曰河东。
四京开封曰东京,河内曰西京,应天曰南京,大名曰北京。
四辅唐都长安,以同州、华州、歧州、蒲州为四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楚国国疆疆域域及及古古今今地地名名对对照照
楚国地图
楚国疆域扩张最广大时,东临大海,西抵巴蜀,南近两广,北及陕南。
楚国的都城和水陆交通情况
南方的楚国,春秋时已为大国,与齐、晋抗衡。
入战国后,更东灭越国,伸展其国力于东海。
又东北灭鲁,疆上开拓至于泗上。
苏秦所谓楚地北有汾陉 ③。
汾陉在今河南临颖县,盖已深入于中原了。
楚国的土地诚极扩张,和其北诸侯封国间的往来,仍不外以前们有的几条道路。
通过方城、邑塞的大道,依旧为南北的通途;西北与秦国的交往,还是以经过武关一路为便捷。
楚国此时又以郇阳为塞,郇阳在今陕西旬阳县。
盖西北一路在未入武关之前,即可溯汉水而上,以至秦岭以南各处。
楚既灭越,其东地遂不时为齐所觊觎 ④。
东地或称东国,其地当近于齐国 ⑤。
虽近于齐国,却非指鲁国而言。
因孟尝君之父田婴所受封的薛邑,固仍在鲁国之南。
故所谓东地或东国,当为泗水中游及其以北沂、沐二水所流经之地。
或以之置之泗水中游以南 ⑥,似稍失之。
这里既为齐、楚两国争执的所在,则其间的南北道路尚不至有所断绝。
至于彭城之南的道路,虽少见于记载,当亦不至断绝难通。
尤其是春申君受封之后,江东与中原的联系,恐不会竟至漠漠无闻也。
不过也有两条东西道路难免于荒芜。
其一是由原来陈国附近通向东方的道路。
这本是辕涛涂向齐桓公推荐的道路,期望齐桓公召陵会盟后,由这条道路回齐国去。
还在春秋时,楚已灭陈,夷为诸县。
由于其地当楚夏之交,能通鱼盐之货 ①,已发展成为经济都会,不过既在楚夏之交,应是具有南北的作用,至于东西交往,似少见于记载。
另外一条道路,是在江北淮南,就是春秋时吴、楚交兵经常往来的道路。
楚、越亦尝交兵,似未遵循这条道路 ②。
后来楚为秦所逼,自郢迁都于陈,又复迁于矩阳,最后迁于寿春。
钜阳在今安徽阜阳市北。
寿春在今安徽寿县。
郢既不为都,则由故吴地西行,去郢者当不会很多。
战国末叶,黄歇以楚相之尊,获封为春申君。
春申君以吴国故墟为已封邑,稍后就封于吴而行相事 ③。
这就使春申君封邑与楚国新都寿春之间的交通有了新的发展。
不过所行的道路仍应是当年吴、楚间的道路的东段,而不是另外的新建。
可是如《鄂君启节》所说的,鄂君之时,楚已迁都于寿春,这个新都仍以郢相称。
鄂君赴郢,并非越过邑塞,而是溯汉水上行,出方城之外,然后东南行至郢 ①。
若非鄂君还有他故,需要绕道,当是黾塞险峻,艰于跋涉。
楚国在这几条道路外,也曾经开辟过新路,庄 王滇池就是由新开辟的新路前往的。
滇池在今云南昆明市南,为当时徼外地。
庄 西南之行,《史记·西南夷传》说是“将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
这里的“蜀”字是衍文 ②。
《汉书·西南夷传》引用这句话,也只说是“略巴、黔中以西”。
滇池诚在巴的西南,庄 此行却并非就经过巴地。
巴楚并立,虽历有年所,其间难免了无交恶。
楚曾于江上设杆关,其地在今四川奉节县 ③。
这座关隘的设置虽说是拒蜀,实则巴也在被拒之列。
庄 何能越巴而远至于滇池?按黔中为楚国所设的新郡。
《史记·楚世家》所谓“秦复拔我巫黔中郡”是也。
秦因楚旧,仍置此郡 ④,秦郡治所在今湖南沅陵县西 ⑤,当系因楚国的旧制。
不论庄 西南行道出何途,皆不能既经巴而又经黔中。
巴非楚土,若不能取道其国,则显然是由黔中前往的。
黔中郡治所若在沅陵,乃是濒于沅水。
是庄 西南行井非循长江而上,而是循沅水而行。
按《鄂君启节》所载,鄂君曾循水道到过资、沅、澧诸水,是今湘西诸水皆已通航,庄 由沅水西南行,并不是不可能的。
由于庄 归途受阻,因复返而王滇国,这条道路所经过的地方就难以备知了。
根据《鄂君启节》所示,楚人对于江南北水道,多已利用通航。
前文曾说到鄂君赴郢,是溯汉水而上,再出于方城之外。
鄂君还远溯资、沅、澧诸水。
按洞庭之南,以湘水最为大川,鄂君亦曾溯湘水而上,至于阳。
阳据说在今广西全州东北,盖已近于湘水源头。
然而最值得注意的,则是由鄂东下,对于长江水道交通的开发。
吴头楚尾之间,江水浩瀚,自来是
难于泛舟通航的。
春秋时,吴、楚构兵多在淮水流域,正是这样的缘故。
鄂君所居的鄂,正是现在湖北鄂城县。
鄂君曾沿江而下,到过彭和松阳。
彭据说在今安徽望江县,松阳在今安徽枞阳县,皆在长江的沿岸①。
如所说果确,己可证明当时足以克服吴头楚尾艰于通行的水道。
关于水道交通的开发和利用,固不仅楚人得有成效,就是秦国也多所致力,尤其是对于楚国的用兵,更是费尽心机。
自春秋以来,秦、楚交兵,率取武关一途。
至于战国,诸侯封国间的情形时有变化,于是旧道之外,也增添了新途。
其中就有对于两国水道交通的运用。
苏秦说楚王,曾经指出:“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
若此,则鄢郢动矣”②。
如前所说,黔中乃在沅江流域,为湖南西北部③。
秦军如何下黔中?苏秦没有说清楚。
张仪说楚王时,就说得十分具体。
张仪说:“秦西有巴蜀,方船积栗,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里。
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数虽多,不费马汗之劳,不至十日而距关。
关惊,则从竟陵以东尽城守矣。
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已。
秦举甲出之武关,南面而攻,则北地绝”①。
出巴蜀一途虽较武关为悬远,但很易达到关,所以对楚国的威胁也最大。
这是秦取巴蜀以后的新变化,也是战国初期秦、楚两国都所未能料想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