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绣讲堂 之针尖上的芭蕾

合集下载

鬅针绣针法

鬅针绣针法

鬅针绣针法
鬅针绣是一种以刺绣为主的传统技艺,起源于中国。

它被广泛运用于湘绣、苏绣、粤绣和蜀绣等著名的中国四大名绣中,也是湘绣鬅毛针法的一种重要技艺。

鬅针绣主要用于刺绣龙、凤、狮等传统图案,以及以动物和人物为主题的刺绣作品。

鬅针绣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特别的绣法和手法。

在刺绣过程中,首先要将线稿平铺在布上,然后用特定的鬅针绣针以捻成多股的丝线,按照设计稿将其刺绣在布上。

鬅针绣的绣法和手法非常独特,需要用鬅针轻轻的刺破丝线,然后将针转动,使丝线之间形成一定的间隙,从而使刺绣图案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

这种独特的手法和绣法在刺绣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决定鬅针绣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

鬅针绣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技艺。

在中国,它被视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

除了应用于传统刺绣外,鬅针绣也逐渐被运用于现代装饰艺术、文化创意产品等领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当代,鬅针绣的艺术魅力和传统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欣赏。

无论是作为一种传统技艺还是一种现代艺术形式,鬅针绣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爱满江城,用汉绣传递美好

爱满江城,用汉绣传递美好

爱满江城,用汉绣传递美好◇ 黄春萍(口述) 章旷怡(整理)人物名片:黄春萍,市政协委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得主,国家非遗汉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汉绣,是流行于湖北荆州、武汉、洪湖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其文化源头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楚绣,19世纪中叶伴随着武汉的商业化走向繁荣。

2008年,汉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也就是在这一年,我在武昌红巷艺术城开设了“锦绣坊”汉绣工作室,开启了传承汉绣之路。

初识汉绣,编织锦绣人生说起与汉绣的缘分,还要回溯到儿时,我的奶奶和妈妈都喜爱绣花,受到家中长辈的熏陶,在两三岁的时候,我就拿着针线绣着玩。

在外面看到一些花花草草时,我也会把它们记在脑海中,思考着怎样才能表达对于这些美好事物的感受,回家后开始模仿着绣。

在10岁那一年,我开始跟着武汉的两位老艺人韩辉、项珍珍学习。

在学艺的日子里,每天都要练习十多个小时,手指常常被刺破。

但对汉绣的喜爱冲淡了这种辛苦,辛苦反而变成了享受,也因此练就一手扎实的汉绣技艺。

高考时,我报考了一所美术和刺绣专业的学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到武汉绣花厂设计室从事汉绣设计工作。

半年后,有一个全国刺绣研修班在汕头举办,当时武汉市二轻局有一个进修的名额给了我。

在研修班老师的建议下,我又报考了广州美术学院,在广州美院服装系学习了四年。

毕业后,我本来有机会留在广东发展。

90年代的广东,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各行各业都生机勃勃,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

思虑再三后,我还是回到了武汉,重新回到武汉绣花厂。

我想着是单位给了我这次机会,在学习期间我的工资和福利都是照发的,做人不能过河拆桥。

我一直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使命的,冥冥之中就沿着自己既定的使命走下去,不管做什么,只要认真做,人生处处是机会。

回到武汉绣品公司后,我对公司机绣方法进行创新改良,创作出“机仿手”的新方法,让机器绣出来的作品如同人工绣品一样逼真、灵动。

针尖上的舞者,苏绣里的中国传世名画(一)

针尖上的舞者,苏绣里的中国传世名画(一)

针尖上的舞者,苏绣里的中国传世名画(一)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再小的手艺,也有自己的价值让世界看见你无限可能创作者:古绣斋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仅限交流学习以下为图文手艺门 & google谷歌文化学院第一批入驻作品线上展古绣斋,针尖上的舞者苏绣,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属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古绣斋创始人王勤,一位传奇的姑苏女子,她痴迷各种民间工艺,尤其是苏州的手工刺绣。

拜访各地艺术名家及苏绣工艺大师,怀着对苏绣艺术的敬畏之心,王勤筹建了古绣斋艺术工作室。

苏绣艺术要有创造力,更要有耐心。

想要成就这门艺术,刺绣艺人的心必须是安静的,每一位真正优秀的绣娘,只要坐到绣绷前,便会习惯性的禁语,专注于一针一线之间,以最纯粹的心,尽善尽美地完成作品。

当然除了心态,绣娘的技艺也是极为重要的,苏绣精湛技艺的磨练没有捷径,需长时间的实践积累练就。

用苏绣这种“以针为笔,走线为墨”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古画,首要的是尊重原作,却不是照搬原作,必须对原作品进行再创作。

绣娘需在生活中观察花鸟、动植物的姿态,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

心有所悟,再将之蕴含于针脚,绣品便会多一丝灵动气息,多一份文人韵味。

苏绣是手工的,更是心灵的。

苏绣艺术者可以说是“针尖上的舞者”,将对每一针的理解与感悟自如地表达,这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与观者心灵相同。

苏绣艺术的探寻永无止境,古绣斋秉承传统的精妙,在传承与发展的路上殚精竭虑,且思且行。

愿这门古老的东方艺术得以更久远的传播,愿更多的人们成为美的发现与追随者。

肤如凝脂眉若远黛”婷婷袅袅,美目盼兮,如何体现娇柔的肤色体态以及内在的精神意蕴?古人山水画讲究水墨,突出空灵的意境,如何用丝线来表现流水、云烟、雾气这类清淡、流动的景物?作品名称:《猴侍水星神图》作品类别:手工刺绣作品尺寸:62 cm *32 cm创作人:古绣斋艺术工作室创作时间:2014年创作地点:中国苏州▼作品简介宋张思恭,原作收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刺绣的25种针法介绍

刺绣的25种针法介绍

刺绣的25种针法介绍
一、牛骨针法
牛骨针,又称肋骨针,是一种绣花针法,主要用于制作花纹、图案和装饰品,亦可用于绣字。

牛骨针以一根细针刺入绣布,每次刺入只向一个方向,步长与绣布的线距一致,可制作横向、纵向,或斜向的图案,还可以进行复杂的叠加和拼缀,其图案呈蜂窝状,造型较为精细,图案深浅可调,必要时可以利用牛骨针制作风趣、特殊的画面,视觉效果极佳。

二、工字针
工字针,又称斜交针,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绣花针法,用以绣制富有层次的繁复图案,还可用于绣字。

工字针器以一根细针刺入绣布,每次刺入只向一个方向,步长与绣布的线距一致,此种技术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具有层次感,十分漂亮。

三、外形针
外形针,是一种常用于绣制图案和装饰品的针法,可以制作出多种图案,如圆形、六角形等,效果较好。

外形针的绣法大致与牛骨针相似,但在刺绣技巧上要复杂一些,要求技巧要精细,还要注意让图案均匀密集,效果更佳。

四、拔针法
拔针是一种绣花针法,可以用来制作花纹或风格特殊的装饰,也可用来绣字。

非遗缝纫机刺绣演讲

非遗缝纫机刺绣演讲

非遗缝纫机刺绣演讲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

就是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绣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

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

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国至少有三四千年历史。

缝纫机刺绣,又名手推绣,是在绣花机(改造的缝纫机)上通过用手平移绣品完成作品的刺绣艺术;又因为多绣花朵图案,又称绣花。

20世纪初叶,山东刺绣手工艺人接触到了舶来品缝纫机,将当地传统刺绣的技法应用到缝纫机刺绣中,其后这种缝纫机刺绣技艺传播到大连,经过马宋氏、徐师傅、姜师傅、马玉莲、李伟、林涛等数代刺绣艺人的不懈努力,结合京绣、苏绣等多种优秀绣法,极大地生产效率,进而发展成为缝纫机刺绣技艺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老手艺。

当时缝纫机刺绣还称为机绣,即机器刺绣,随着时代发展,机绣家族又扩充了工业缝纫机刺绣、电脑刺绣等多种刺绣工艺。

解放后,缝纫机刺绣工艺发展迅速,全国各地都普遍发展了缝纫机刺绣行业。

品种有台布、枕套、床罩、靠垫和被单等。

大连的缝纫机刺绣技艺也是这个时候发展起来的,1953年大连开办了刺绣学校,开了手绣、机绣等培训课,马玉莲当时鲁绣手艺也不错,不过考虑机绣绣花快,能多赚些补贴家用,就参加了机绣培训班,成为大连第一批培训出来机绣手艺人,那时候李伟还不到2岁。

据和马玉莲一起学机绣的同一期同学王秀珍回忆:机绣培训班的学员由一对从山东来的机绣师徒培训,一位姓徐、一位姓姜,在新开路一所小房里学习。

12台缝纫机,班里24人,每台缝纫机2人用。

老师讲课演示后,学员在车子上练一个小时,看一小时,其他时间自己在家练,每月学费3.5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000元,马玉莲自幼随其母马宋氏学过鲁绣风格的刺绣,因为有鲁绣基础,由于认真听课,刻苦练习,在学习了一个月的时候,就独立做了一对蝴蝶,老师看了对她很欣赏,表扬了她,并说可以做成品了,这让马玉莲很激动,很有成就感。

新媒体时代下汉绣的保护和发展

新媒体时代下汉绣的保护和发展

理论创新2014-01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勤劳智慧的华夏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积淀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以数字为媒介的新媒体技术的兴起,给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怎样能更好地将这些民间传统文化形态加以保护?如何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在保护工作中?俨然成为目前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

因此,利用新的媒介环境和技术搭建汉绣未来发展平台,为汉绣的保护发挥作用,不失为一条创新且亟待探索之路。

一、汉绣的工艺和价值1.汉绣的工艺汉绣是指湖北地区以武汉、洪湖、荆州为中心生产与创作的刺绣品的总称。

汉绣的用针有别于四大名绣———苏绣、蜀绣、湘绣和广绣,采用一套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的针法,分层破色,对比强烈。

汉绣下针果断,图案边缘齐整。

绣品多从外围启绣,然后层层向内走针,进而铺满绣面。

除基本针法“齐针”外,汉绣还根据绣品不同的质地和花纹,灵活运用诸如垫针绣、铺针绣、纹针绣、游针绣、关针绣、润针绣、凸针绣、堆金绣、双面绣等针法,富有很强的立体感,在绣业中独树一帜。

汉绣作品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可以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还可出枝,充分体现了“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

2.汉绣的当代价值汉绣根植于荆楚大地,依托于楚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积淀和形成了如今所特有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当代价值。

(1)审美性价值汉绣艺术具有典型中国文化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组成部分。

汉绣题材中的节庆汉绣,礼仪汉绣,人文汉绣等都代表着不同的审美特征。

(2)创造性价值汉绣经历数千年的创造和变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有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创性、传承性、地域性特征,更多保留了艺术的本源,更具打动人心的原始情趣。

(3)教育性价值在保持对汉绣的传承认知的同时,通过开发富有更多文化内涵的创意产品将呈现出更大的艺术魅力,易使我们积累起更多的审美感觉经验和内心文化感受。

传承非遗—刺绣 —蜀绣

传承非遗—刺绣 —蜀绣

传承非遗—刺绣—蜀绣
蜀绣是中国刺绣的代表之一,被誉为“东方蜡染艺术珍品,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蜀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

蜀绣以其独特的刺绣技艺和精美的图案,赢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赞誉。

蜀绣的特点之一是线条流畅,细腻而有质感,并且能够表现出丰富的光线和色彩变化。

蜀绣作品通常使用丝线进行绣制,色彩鲜艳夺目。

在绣制过程中,绣工需要经过严格的考
核和培训,掌握各种绣针的使用方法和绣制技巧。

蜀绣绣工的绣制技艺非常高超,能够将
各种图案细腻地刺绣在绣面上,使得作品更加精美绝伦。

蜀绣的传承非常重要,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宝贵
财富。

为了保护和传承蜀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设立了蜀
绣传承基地,为绣工提供场所和设备,促进蜀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加强了对蜀绣技艺的
培训和传授,培养更多的蜀绣绣工。

还组织了各种展览和比赛活动,展示蜀绣的魅力,提
高人们对蜀绣的认识和欣赏度。

蜀绣的传承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大对蜀绣的支持和鼓励,创造更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

大众也应该更加关注和支持蜀绣,购买和欣赏蜀绣作品,让蜀绣从传统艺术中走向现代艺术。

蜀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蜀
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强对蜀绣的学习和传承,让蜀绣的艺术之美继续流传
下去,并为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的美好和惊喜。

汉服的染织工艺——刺绣工艺(工艺篇)——汉服制作资料文档

汉服的染织工艺——刺绣工艺(工艺篇)——汉服制作资料文档
唐以前之绣品,多为实用及装饰之用,刺绣内容与生活上的需要和风俗有关。宋代刺绣之作,除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自晋唐以来,文人士大夫嗜爱书法并及于绘画,书画乃当时最高的艺术表现,至宋更及于丝绣,书画风格直接影响到刺绣之作风。历代迄清各时代之绣画与绘画应有不可分离之关系。
宋代刺绣之发达,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使绘画发展至最高境界,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带入刺绣之中,形成独特之观赏性绣作。为使作品达到书画之传神意境,绣前需先有计划,绣时需度其形势,乃趋于精巧。构图必须简单化,纹样的取舍留白非常重要,与唐代无论有无图案之满地施绣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谗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说明了宋绣之特色。
目前传世最早的刺绣,为战国时期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两件绣品。观其针法,完全用辫子股针法(即锁绣)绣成于帛和罗上,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条流畅,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动,活泼有力,充分显示出楚国刺绣艺术之成就。汉代绣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内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大批种类繁多而完整的绣品,更有助于了解汉代刺绣风格。从这些绣品看,汉绣图案主题,多为波状之云纹,翱翔之凤鸟、奔驰之神兽,以及汉镜纹饰中常见之带状花纹、几何图案等。刺绣新采用的底本质材,则为当时流行的织品,如织成“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长乐光明”等吉祥文字之丝绸锦绢。其技法以锁绣为主,将图案填满,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极为流畅。

刺绣:针尖缎面之上的中国魅力

刺绣:针尖缎面之上的中国魅力

刺绣:针尖缎面之上的中国魅力作者:墨言来源:《小演奏家》2019年第07期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

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

蜀锦谩夸声自责,越绫虚说价犹高。

可中用作鸳鸯被,红叶枝枝不碍刀。

刺绣,古称“黹”、“针黹”,后因多为妇女所作,故又名“女红”。

刺绣是用针线在织物上绣制的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分为丝线刺绣和羽毛刺绣两种,即用针将丝线或其他纤维、纱线以一定图案和色彩在绣料上穿刺,以绣迹构成花纹的装饰织物。

刺绣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技法复杂多样,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纳锦、平金、影金、盘金、铺绒、刮绒、戳纱、洒线、挑花等等。

刺绣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历史悠久。

据《尚书》中记载,远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规定“衣画而裳绣”,至周代又有“绣缋共职”的记录,战国、两汉的绣品水平已经十分高超,到了唐宋,刺绣施针匀细,设色丰富,盛行用刺绣作书画、饰件等,明清时封建王朝的宫廷绣工規模庞大,民间刺绣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先后形成了多个流派,各具风格,并沿传至今仍历久不衰。

这其中人们将产于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和广东的粤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称得上是我国刺绣的杰出代表。

苏绣以针法精细、色彩雅致而著称。

苏绣图案秀丽,题材广泛,技法活泼灵动,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无不体现出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苏州是一座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秀美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孕育出一颗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据史料记载,宋代时苏绣的艺术水平就已达到鼎盛,当时的苏州是中国的锦绣之乡,绚丽多彩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形成了苏州“户户有刺绣,家家有绣娘”的地方特色,并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

从三国时期开始,苏州的丝绸生产一直走在前列。

唐宋时期,苏州是全国丝绸中心,据说当时苏州每两星期生产的绸缎即可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铺到终点罗马,当时的苏州民众普遍穿着丝绸服饰,要知道在苏州已不再金贵的丝绸,那时在国内大多数地方仍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穿得起。

指尖上的传承

指尖上的传承

影响与评价
全球化的今天,《指尖上的传承》给世界华人增添了若干文化身份(CulturalIdentity)的认同依据。
香港著名作家李纯恩评论:“细细观赏,心驰神外,潜移默化,成一种精神,也是另类爱国教育。”
澳门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梁晚年呼吁:“这股文化的春风,通过互联网分享过来,对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宣传保护有很大的启示”。
2015年7月23日,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将通过新媒体方式进行全网首播。该纪录片 为《运行中国》制作方五洲传播中心的又一力作,旨在展示出中国传统手工艺传承的神奇。这也是该类型精品纪 录片选用新媒体平台进行首播的尝试。
系列纪录片简介
指尖上的传承该纪录片从国家级10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精选用影视方式能够良好表达的内容为选题, 采用拍摄、情景再现、动画制作相结合的手法,着重展示出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从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 国古老而神秘的制作工艺,凸显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展现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审美观和价值观。第一 季分别为《泥人张》、《紫砂》、《歙砚》、《玉雕》、《木雕》、《苏绣》,让观众惊叹于指尖的神奇、作品 的美仑美奂,感受到不一样的指尖力量。该纪录片以精品化的制作理念,为中国非遗领域影像的高端作品。
指尖上的传承
歙砚,全称歙州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产于安徽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歙州。本片以传承人的 人物故事为主线,展现出歙砚制作工艺的繁琐和复杂。其中制作砚台是道极其重要的关键性的工序,要根据砚石 的石质形态,认真考虑题材、立意、构图、造型以及雕刻的刀法刀路。通过高清摄像机,从各个角度全方位的解 读一方歙砚背后的韵味。
制作团队
五洲传播制作团队
五洲传播中心是一家隶属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综合性国际文化传播机构,成立于1993年12月。多年来,五 洲致力于通过影像手段向国际观众介绍中国的自然历史、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等基本情况。开展纪录片、专题片、 形象片、宣传片、电视栏目、影视剧、新媒体视频等影视制作业务,以及影视节目的多语种译制业务;拓展传播 渠道,开展中国题材影视片的海外播出、发行、展映和宣传推广活动。

汉绣与荆楚刺绣关系考辨

汉绣与荆楚刺绣关系考辨

汉绣与荆楚刺绣关系考辨作者:张驰王祥荣宋漫刘安定李斌来源:《丝绸》2023年第10期摘要:文章针对汉绣的起源及如何去界定汉绣等问题,运用文献资料与考古实物两维印证的方法对汉绣的起源问题进行分析,得出汉绣与荆楚刺绣有着密切联系的观点。

研究表明:汉绣的纹样主题风格来源于楚国文化中尚巫信鬼的风俗习惯,是楚人风俗的具体表现;汉绣尚凤尚赤的特点是对楚人尚凤尚赤的继承,是楚人敬仰祖先、崇奉火与生的精神信仰的体现;汉绣的构图审美是楚人审美基因的延续,是楚人鬼魅浪漫的具象演绎。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汉绣针法技艺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刺绣,后又在晚清时期为提高生产效率而创造出的一种新型商品绣。

关键词:汉绣;楚国刺绣;艺术风格;针法;纹样;色彩中图分类号:TS93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 1001-7003(2023)10-0124-08篇页数引用页码:101302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3.10.016(篇序)收稿日期:2023-04-05;修回日期:2023-09-19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汉绣)项目(HXJD2022A09)作者简介:宋漫(1994),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传统服饰文化研究。

通信作者:李斌,特聘教授,******************。

绣花是“刺绣”的俗称,又名“针绣”,在古代被称为“黹”或“针黹”[1]。

刺绣是一种利用针穿过绣地,使绣线在绣地上留下线迹,再用多彩的绣线与多变的针法使之在绣地上形成图案纹样的手工艺,也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古老的手工技艺。

迄今为止国内刺绣品类繁多,不仅有闻名遐迩的四大名绣,更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地方绣种,其中汉绣就属于荆楚地区的重要绣种。

针对汉绣起源及其界定的问题,目前学界主要从汉绣的“汉”字本身去分析汉绣名称的来源,也有从地域历史文化的角度追溯汉绣的起源,但较多的说法是汉绣始于楚国刺绣,兴盛于清朝,在清朝时按地域划分命名为“汉绣”。

民间艺术汉绣的荆楚文化特质刍议

民间艺术汉绣的荆楚文化特质刍议

民间艺术汉绣的荆楚文化特质刍议
赵静
【期刊名称】《纺织导报》
【年(卷),期】2018(000)004
【摘要】地域文化是传统手工技艺的根脉所在,湖北的民间艺术汉绣在历史的发展变迁中受当地荆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本文从汉绣的绣色、绣理和绣物 3 个角度解读了荆楚文化中的崇神尚巫(神巫性)、浪漫性、卓然不屈的文化精神烙印.期望在绣品同质化问题凸显的当下,汉绣能够保留荆楚文化的特质,保持本色,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总页数】3页(P84-86)
【作者】赵静
【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23.6
【相关文献】
1.荆楚文化特质与湖北文化产业发展 [J], 王建辉;彭博
2.荆楚文化之炎帝文化的特质及现代视角 [J], 张虹
3.先秦荆楚文化的基本特质及其文化精神 [J], 江凌
4.新中国治理荆江及体现的荆楚文化精神特质 [J], 王光霞;
5.荆楚文化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J], 张天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针绣十分重视针法技巧和用色技巧的巧妙组合运用,采用游走龙蛇的针法,根据物 象的结构自由交叉,用色灵活,施色丰富多彩,镶色合理,蔬密合度,绣线的粗,细, 疏,密排列可根据物象的质感和作品的需要自由变化,错落得当全在刺绣者对作品的 感悟。游针绣采用长短交叉的线条,分层加色的手法来表现画面。运用线条的反复交 叉,组合,集中突出线条本身的作用,在传统绣面上两个不同色相的颜色按同一方向 重叠相混合后就得出另一色相,正如绘画中调色一样,原来的两个色相就不存在了, 游针绣则不然,两种不同色线因向不同方向相交得出的就是另一种色相感,它原来相 交的两种色线还在画面上交相辉映,所以色彩的变化比传统刺绣更复杂,光感、色感 都更有趣味,色线布满整个画面,远看有形的美、色的美;近看则是丝线相互交叉、 相互纠缠、相互辉映的丝线舞动之美!

楚人崇巫,楚文化氛围下民间戏曲发达、巫风巫术盛行。经常会举行祭祀仪式,为了 表达对鬼神的崇拜与虔诚,会将祭祀道具绣制得精美华贵。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 现形式的作品,具有色彩浓艳、华丽多彩、金碧辉煌、装饰味浓的艺术效果,符合祭 祀的需要。

平金夹绣顾名思义,先将金线或某种纤维盘组成图形,再用绣线将其钉固于面料上, 然后在空白处施以色绣。平金的方法又有明平,暗平之分,明平订线与金线颜色相异 针迹外露,暗平钉线与金线颜色相同针迹隐藏。用金、银线盘组图形,则称之为“盘 金绣”或“盘金银”。金银线分纯金银线、棉金银线,前者由两根细如发丝的金钱或 银线相捻而成,主要为皇室贵族刺线所用,称“手搓金”;后者是在棉线外裹上假金 而成,多为民间所用。在绣制上,一是组成图形之用,二是用于圈锁纹样外形,使外 部线条因金色而亮丽。
当看到一些汉绣绣片发霉,发朽,都会很心痛,也都尽能力的买下来加以保护。




绣友开展免费公益讲座近百余堂,举行公益汉绣宣传活动若干场。 2012年9月带汉绣团队参加“首届当代刺绣艺术精品展”,荣获三个奖项, 在二十四大绣种中排名第三 10月份组织汉绣团队参加“首届银饰刺绣博览会”共荣获十四枚奖杯, 全国排名第二 又于12月份组织汉绣团队参加“第七届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是湖北唯一 的参展代表团,受到文化部和省市各级部门的肯定和赞许,汉绣惊艳文博会。 12月份,参加省妇联举办的“金凤”助学慈善晚宴,汉绣《秀绣-杨小婷汉绣服饰艺术 时装秀贰》引领时尚为晚宴献礼,并捐出两件汉绣礼服现场拍卖助推慈善。 汉绣经过三年的努力,昙华林汉绣团队在政府的支持下以昙华林为窗口和根据地向周 边辐射,使湖北省由当时绣友从不到50人培养到现在超过2000人,绣坊达到15家,除


楚人祟尚自然,对自然界生命的运动,对自然界的万物和谐都具有强烈的赞美之情。 因此,楚国艺术家通过各种造型手段逼真传神地摹写自然界的生灵,大到鹿、虎, 小到蛇、蛙都是他们表现的对象,这些形象以形写神,栩栩如生。

楚人信仰神灵,他们是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存在的泛神论者,因而神灵成他们造型 艺术表现的主要对象。他们的神的形象是对自然生灵的另一种方式的表现。各种神的 形象都是来自于自然界真实生命构成部分的重新组合。传说中的龙凤就是综合众多动 物的特征而形成的一种超现实的虚拟的动物,龙凤等虚拟动物再与现实生活中的其他 动物相结合构成想象奇特的神灵形象,如镇墓兽和虎座飞鸟。

汉绣还有一种“加衬高浮垫绣”,其绣法以金线盘满画面。主要用于龙袍、官服、礼 服、旗袍、剧装上龙凤、山水、花卉以及其他装饰图案的绣制。加衬高浮垫绣先用棉 花或绳子按纹样固定在绣底上,起到垫高的作用,然后用金银线根据起伏盘满绣地, 主要用于庙宇、道场和阵头。此外,戏服、喜庆绣幛等也应用盘金绣技艺,作品金碧 辉煌、雍容华贵,宜于渲染热烈的氛围。


第三步:在昙华林汉绣基地成立汉绣博物馆,旨在提升汉绣的学术与研究,保护汉绣 文物及艺术精品。可以让那些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老绣片得到很好的保护,也可以将现 代一些汉绣精品展示给观众,今天的精品就是明天的文物。我希望博物馆能为后代留 下些可追寻的足迹,如果有汉绣博物馆,后人就不用像我追寻得这么艰辛。苏绣,湘 绣都有自己的博物馆,汉绣到目前还没有,绣品特别是老绣片的保存是很讲究的,每

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发掘出的战国中期绣品中对凤、对龙纹绣、飞凤纹绣、龙凤虎纹绣 禅衣等,都是用辫子股施绣而成,这些绣品在图案的结构上非常严谨,有明确的几何 布局,大量运用了花草纹、鸟纹、龙纹、兽纹,并且浪漫地将动植物形象结合在一起, 手法上写实与抽象并用,穿插蟠叠。其中《对凤对龙纹绣浅绢面衾》主题是龙、凤、 虎,与其它鸟兽纹样和穿枝花草、藤蔓穿插结合,其中穿枝花草、藤蔓既起着装饰作 用,又有图像骨骼的作用。龙、凤头部写实,身体部分与花草合为一体,龙、虎相对, 龙作行走状,肢体呈挺胸立腹式曲线;虎体则绕以朱、黑条形相间,细腰瘦尾,身形 矫健;凤则秀体舒展,气宇轩昂,体现了楚绣“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 被称为东方的毕加索。 楚人用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灵巧的双手,将锁绣之美展现的淋漓尽致,一丝一缕间穿透 灵思妙想,一衣一物间织就浑然天成。
第一章:汉绣的历史 第二章:汉绣的特征及四大流派 第三章:汉绣的发展 第四章:汉绣 . 跨界 第五章:汉绣作品欣赏 第六章:四大名绣的区别于共性


汉绣是在战国楚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流行于荆沙、武汉、洪湖一带,泛指江 汉平原一带刺绣的总称。 汉绣是楚文化孕育出的一朵传统工艺美术奇葩。有实证可考的历史已经有两千三百多 年了。被世人誉为“丝绸宝库”的马山一号楚墓和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发掘的楚绣, 集中体现了当时刺绣技艺的最高水平,是当今世界现存的最早的刺绣实物之一。据 《夏口县志》记载,清朝宣统年间1910年,汉口美锌学社,彩霞公司的绣字绣画荣获南 洋赛会一等金牌奖;1915年汉绣在巴拿马博览会上又获得金质金牌殊荣,汉绣由此名扬 中外,遂以鼎盛之势与苏绣、湘绣平分秋色。 近年来,汉绣再度崛起,伴随着《2000杨小婷首届刺绣艺术展》、《2009年杨小婷汉 绣服饰艺术时装秀》、《2011首届楚风汉韵刺绣精品展》《2013湖北首届汉绣文化节暨 第二届楚风汉韵刺绣精品展》等一系列展览的成功举行,加之汉绣大师及汉绣艺人在 国家各种工艺美术大展览中频频获大奖,汉绣重现昔日之辉煌。 2008年6月,汉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标志着沉寂了百年的汉绣 已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游针绣是汉绣中较为古老的一种针法,她具有汉绣粗针大线的特点,整个形象设计和 氛围烘托全部由刺绣来完成,突出绣本身的特点,重绣而不重画。在表现西洋油画或 肖像时,仿真绣也是将线劈得很细,然后通过色彩的过度来达到逼真的艺术效果,游 针绣不改初衷仍然是粗针大线,她通过每一层朝不同的角度运针,线层之间形成一种 立体结构,每上一层将下几层反复切割成若干小短针,层层相压因而整个绣面平整而 富有立体感,从而达到视觉上精致细腻的艺术效果。

在绣制类似于仕女,器皿等工笔类作品时,为了达到精美细腻的艺术效果,其他绣种 通常是将将一根线劈成十六份来表现作品,耗费的是时间和精力,练就的是耐心与细 心。汉绣则不然,仍用一根线铺底,然后在铺好的底上拉网格,再在网格中编花,编 好后可将网格拆掉,花样就不露痕迹了。也可将网格钉牢,编花时与花样融为一体。 编花可换色反复进行,有如西方的油画,层层叠叠,将原本粗糙的平绣表现得厚重华 贵、精致唯美,此技法源于洪湖吴氏刺绣。

汉绣除锁绣、平金夹绣、网格编花、游针绣的主要针法外,还根据绣品不同的质地和 花纹,灵活运用诸如打籽绣、垫针绣、铺针绣、纹针绣、关针绣、润针绣、凸针绣、 堆金绣、双面绣等等针法,富有很强的表现力。 在苏绣庞大市场的影响下,也间接影响着刺绣受众的审美,那就是精致细腻,看一副 作品的好坏往往以是否精致细腻为标准,于是越来越多的绣种为迎合市场也都开始踏 上了精致细腻之征途。达到精致细腻的手段往往是把丝线劈得很细,所以常常能听到 说几丝绣制。通常一根线有十六丝拼成,为了让作品感觉精致,往往要将一根丝线劈 成若干丝来绣制画面,耗费的是时间和精力,练就的是耐心与细心。汉绣则不然,绣 汉通常不劈线,整副作品都用整根线绣制而成,劈细线只用于表面做点缀或呼应。在 其他绣种看来用十六丝来绣画是难以想象的,但当面对一副汉绣作品时,画面所表现 出来的精美却丝毫没有粗糙的感觉,这主要源于汉绣出神入化的针法技巧和智慧。 汉绣通过作品所展示的是楚人无比的聪明与才智,汉绣所折射的是楚人的智慧之美。




汉绣作为楚文化的一个分支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汉绣采用一套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的针法,追求充实丰满、 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绣品可以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还可出枝,充分体现了 “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除了彩线外还有银线、描金等手段。作品呈现 出浑厚、富丽的色彩,具有富丽堂皇、楚韵浓郁的特点。 用一句话概括汉绣的特点就是装饰性比较强。

第一步:武昌区人民政府免费提供杨小婷汉绣研究室及四间商铺,旨在培养汉绣人才, 普及汉绣知识,扩大汉绣影响,呼吁各界的关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绣友已由不到 五十人发展到上千人。各类报道达百次,讲座三十余堂。年产值由原来的过千万。销 售过百万 第二步:吸引汉绣相关的大型产业加盟昙华林汉绣基地,旨在推广汉绣产品,扩大汉 绣规模、打造湖北的汉绣品牌;已经和有意向企业达成共识,项目启动中。

锁绣是最古老的针法之一。锁绣通常用一根丝线绣制而成,一般以并列的等长线条针 针扣套而成,所以它坚实耐用,是实用型的主要针法。锁绣针脚整齐,配色清雅,线 条流畅,由于针脚短,而且环环相扣,能将图案龙游凤舞,猛虎瑞兽,表现得自然生 动,活泼有力、浪漫唯美。锁绣以其实用性强,灵活的特点曾在一千多年里独占鳌头!
汉绣讲堂
主讲:杨小婷


杨小婷,字 楚婷 ,号 红绣轩主 1978年2月出生于湖北崇阳,1997年结业于汕头工艺美术学校, 2007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 学。高级工艺美术师,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共党员。现任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杨小 婷大师工作室主任,湖北省工艺美术学会刺绣专委会会长;昙华林艺术村汉绣基地艺术总 监;专研湖北汉绣。 。 被称为“楚天才女”的学院派汉绣大师杨小婷,作品 共荣获国家级金银铜奖十一项,省级特别奖、金银铜 奖六项;共举办个人刺绣作品展两届;举办个人汉绣 时装发布会两届。总策划《首届楚风汉韵刺绣精品展》 及巡回展、《湖北省首届汉绣文化节暨第二届楚风汉 韵刺绣精品展》及巡回展。出版发行画册《秀绣》及 主编《首届楚风汉韵刺绣精品展集萃》《湖北首届汉 绣文化节暨第二届楚风汉韵刺绣精品展集萃》,参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集—汉绣》。复活汉绣失传 针法“游针绣”。先后荣获“中国优秀青年工艺美术 家”“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武汉市十大时尚人 物”;“首届武昌文化英才”“中国青年刺绣艺术 家”“黄鹤英才”等荣誉称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