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空间理论看语用预设的理据性_陈家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第5期总第120期 

外语学刊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2004,No.5

Serial No.120从心理空间理论看语用预设的理据性

陈家旭 魏在江

(聊城大学,聊城252000;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提 要:本文从心理空间理论入手,探讨了语用预设的心理空间理据。鉴于预设本身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稳定性,笔者主张从多学科、多角度对预设进行全面研究。心理空间理论可以为预设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它以心理空间关系为手段,揭示语言结构中的相关信息,说明语言使用者如何分派和处理语言结构的指称关系。在语用预设的流向、预设触发语、预设的转移、预设的投射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关键词:语用预设;心理空间理论;理据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4)05-0008-05

1 引言

预设,也叫“前提”、“先设”。对预设的研究起源于哲学界,是哲学和逻辑学的一个课题,最初由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来。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斯特劳森发展了弗雷格这一思想,将这类现象看作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推理关系。他指出,自然语句中任何有意义的语句都能推导出一个背景假设(预设),该预设可表现为另一个语句。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语义学的发展,预设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语言学家把它作为一种语义关系来研究;后来,语用学又介入其中,重视预设对语境的依赖关系,把预设与说话人和听话人联系起来,赋予预设的动态特征,这是预设研究的一大进步。预设是一种潜在的已知信息,是交际双方共同认可的背景知识,曾被认为是“难以捉摸的概念”,被认为是“难下定义是出了名的”(石安石1990:180)。由于预设的特殊复杂性,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建立起一种完备的预设理论(索振羽1999:144)。鉴于预设本身的复杂性,笔者主张从多角度、多学科对预设进行全面综合研究。“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由语言词语的语义详尽说明来预测预设的理论,这样的一种理论在本质上是混合型的(Levinson1983:225)。”本文以近年来认知语言学中的新理论———心理空间理论来探讨预设,以期对预设的研究有所裨益。

2 心理空间理论简介

心理空间理论是一种概念复合模式,是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类聚、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一般认知操作过程(Fauconnier 1994),是认知活动中的一种普遍形式,能够有效地解释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它是一种以虚拟的心理空间(mental space)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的认知语言理论。所谓虚拟的心理空间,并不是语言形式结构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temporary container),(Coulson&Fauc onni-er1999),或者说,是语言使用者分派和处理指称关系的概念框架理论(Saeed1997)。

在语境构建话语意义的过程中,为了正确把握蓄意表达含义,听话人不仅要完成对编码化语法信息的破译,而且必须根据语法指令(gra mmati-cal instruction)即时在线(on-line)建构相应的心理空间———一个说话人在思考或谈论已知、想象、过去、现在或将来情形是部分的、类似于物理空间的现时思维表现结构。由交际双方以相同的

语言、语用数据为原材料进行认知加工而产生的类属心理空间的大致匹配是交际顺畅、通达的前提条件(Fauconnier1994:2)。

心理空间就是由语言结构表达的思维或心理构造物,它们由空间内所涵盖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一个心理空间可衍生出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子空间,也可以与其它心理空间在概念层面上进行概念整合(conceptual integra-tion),从而形成了心理空间的多维性或复杂性,意义的获得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对心理空间及其类属关系的洞识。那么,不同的心理空间是如何产生相互关联的呢?在心理空间产生过程中,需要寻求的是两个不同认知域的输入空间(input space)和一个经过类比认知(analogical cognition)建立起来的类比空间(generic space),以及一个心理空间(blending space),其次,输入空间中的成分和结构有选择地进入心理空间,形成一个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于原有输入空间的概念结构。

人们又是如何在不同的空间里进行认知处理的呢?Fauconnier&qsqsTurner(1998)认为人们在构建心理空间时,普遍遵循着6条最优化原则(optimality principles)(余渭深2001),即:

1)整体优化原则(integration principle) 要求在新的心理空间的各种成分应融为一体,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2)拓扑结构原则(topology principle) 心理空间里的各种成分必须保持原输入空间里相关成分的特征。

3)网络联系原则(web principle) 不同的输入空间里存在的映射关系可以投射反映到心理空间里,它能使心理空间里概念内容得到有效的延伸。正是这条原则打通了心理空间和其它空间的联系。

4)意义解构原则(unpacking principle) 这些原则规定,一旦使用者被给予了某一心理空间,他就能通过某类知识的概念结构对其它空间的内容作出推断,以求对心理空间的理解。

5)充足理由原则(good reason principle) 凡是进入心理空间里的相关语义成分都必须服从心理空间的目的和功能,与此相违背者,不能进入心理空间,也可称为过滤原则(parsimony principle)。

6)转喻压缩原则(metonymic tightening princi-ple) 输入空间的某些成分往往通过转喻等压缩手段进入心理空间,而不必在心理空间里塞入某一输入空间的所有相关成分。心理空间理论以心理空间关系为手段,揭示语言结构中的相关信息,说明语言使用者如何分派和处理语言结构的指称关系。和语用学相比,心理空间理论吸取了前者在方法论上的优势(即重视语境的作用),又能从简单的空间结构关系入手,由简驭繁,符合人类认知和认知发展的规律,在研究预设方面更加简单、更加直观,也更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可以用来解释多种语言现象。心理空间理论可以为预设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在语用预设的流向、预设触发语、预设的转移、预设的投射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3 语用预设的认知视角

3.1 语用预设的特点

语用预设,或称“前提”,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68)。语用预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单向性 这是指语用预设是说话人单方面作出的。语用预设必须为交际双方所共知,共同性是语用预设被理解的基础。然而,单向性是针对语用预设本身而言的,在被听话人处理之前它只相对于说话人而存在。

2)主观性 语用预设是带有断言性质的语境假设,本身并不具备必然的真实性或正确性。Stalnaker认为,语用预设不但同语境有关,而且跟说话人有关。如果一个命题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预设,这个命题是说话人本身设想或相信的。(Stalnaker1974:473)

3)隐蔽性 预设部分常常是隐含性的,如果不留神就会把说话人的预设的“断言”看作是真实的而加以接受。比如警察在盘问犯罪嫌疑人时常常会问这样的问题让对方措手不及:案发当天你是几点离开现场的。这句话的语用预设是:案发当天你在场。用隐蔽的预设手段来盘问犯罪嫌疑人是警察惯用的技巧之一。

赵元任曾指出,有的时候说话的人不留意突出他的主要信息,故意把它塞在一个不显眼的地方(赵元任1968:87)。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