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儿时》教学设计

《忆儿时》教学设计
《忆儿时》教学设计

《忆儿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难以忘却的儿时往事。细细体味朴素自然的语言。

2.通过朗读,学习围绕中心选择典型事件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对童年既怀念又忏悔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想象、诵读、开放性表述等方法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通过换词比较、选词填空、揣摩推敲等方法体会文章朴实自然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表达感情。

2.怎样理解作者表达的忏悔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是充满纯真和情趣的时光,也是令人留恋和难以忘怀的时光。当我们一天天长大,挥手告别了童年,但童年的往事,却总也挥之不去,萦绕心头,成为我们记忆星空里那一颗颗闪亮的小星星。今天,老师就要领着大家,一起来摘星星——学习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的童年回忆《忆儿时》。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本文作者丰子恺: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1925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漫画。193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后出版有《丰子恺文集》。(出示教学目标)

二、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解决文中字词。

点缀(zhuì)轧(zhá)脱囡囡(nān)杀虐(nǜe)抉剔(tī)

蟹螯(áo)煽(shān)惑叮嘱(zhǔ)渔樵(qiáo)

2.思考:文中讲了哪三件事养蚕、吃蟹、钓鱼

3.通过这三件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表达了对儿时趣事的神往和怀念,另一方面又表达了对儿时趣事的遗憾和忏悔。三、精读赏析

老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赏析本文写的第一件事“养蚕”。

思考:1、这一部分写了我的哪三件乐事走跳板,吃点心,陈设的变化;

2、我是怎样走跳板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写出了养蚕之多)你能想象出一个什么样的小孩站在你面前(顽皮,天真)“我常常失足翻落地铺里,压死许多蚕宝宝”,大人生气吗有没有挨罚“祖母忙喊蒋五伯抱我起来,不许我再走”。这说明了什么祖母很宠爱我。我上有6个姐姐,全家人都很宠爱我。

3、“我所乐的,只是那时候家里的非常的空气。”这里“非常的空气”怎么理解

“非常的空气”既指家里“日常固定不动的堂窗、长台、八仙椅子,都收拾去,而变成不常见的丝车、匾、缸”,也指孩子“又不断地公然地可以吃小食”。这是弥漫在家中的忙碌、快乐的气氛,大人忙小孩乐,用具的变换、食物的自由取食都给孩子带来新奇感,小孩喜欢热闹。轻松和自由的心情用“只是”“非常”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难怪“收拾丝车”时“我感到一种兴尽的寥落”。

4、我和祖母在养蚕这件事上的乐趣一样吗不一样。因为祖母养蚕是为了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使晚年生活变得有趣,有意义,而我养蚕是为了采桑葚,走跳板,为了玩和吃。

5、作者回忆儿时养蚕,有什么感想文中“安得人间也发明织藕丝的丝车,而尽赦天下的春蚕的性命!”表现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表现作者善良慈爱的思想情感。

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充满着时过境迁的感伤和对已逝亲人的怀念之情。

“七岁上祖母死了”,“不久父亲与诸姐弟相继死亡”,“家道衰落了”,这些都给我的童年生活染上了一层悲剧色彩,祖母去世使家里失却了喧腾热闹的气氛,父亲早逝,9岁便失去父爱,独木难支的母亲无力养活大群子女,在作者从童年到青年、中年的二十几年的成长经历中,五个姐弟先后死亡,读出作者对离世亲人的无限伤怀、辛酸的感情,也有对幸福儿时

生活的向往。

可适机穿插作者的背景资料:

1902年 7岁父中举。祖母去世。

1906年 9岁父患肺病去世。

1906—1920年四位姐弟相继去世。

1927年 30岁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与佛教结缘。

第二部分吃蟹

问1、吃蟹这一部分主要是写谁的父亲。

2、父亲是怎样吃蟹的

父亲吃蟹的情景:

父亲说:吃蟹是风雅的事,吃法也要内行才懂得。先折蟹脚,后开蟹斗……脚上的拳头(即关节)里的肉怎样可以吃干净,脐里的肉怎样可以剔出……脚爪可以当作剔肉的针……蟹螯上的骨头可以拼成一只很好看的蝴蝶……父亲吃蟹真是内行,吃得非常干净。所以陈妈妈说:“老爷吃下来的蟹壳,真是蟹壳。”

这段话中一是点拨父亲吃蟹的动词,“折”“开”“剔”“拼”等动词写出了父亲吃蟹的风雅与艺术,说明了父亲是位颇有生活情趣的人。二是点拨陈妈妈评价的话,两处“蟹壳”意义不同,前者是吃得干净的蟹壳,后者的蟹壳是原义,包含着陈妈妈对父亲极度赞扬之情。朗读时突出“真是”一词的重音和运用升调来读出感情。

3、细细揣摩句中三处“滋味”的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

现在回想那时候,半条蟹腿肉要过两大口饭,这滋味真好!自父亲死了以后,我不曾再尝这种好滋味。现在,我已经自己做父亲,况且已经茹素,当然永远不会再尝这滋味了。

第一处的“滋味”是指蟹的好味道,11段“我”小时吃蟹时的动作“积存”“剥”“放”“拌”就充分体现作者儿吃蟹时是多么地津津有味。朗读时要联系生活经验,读出满足的心情。第二处的“滋味”是指儿时与父亲一起吃蟹时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如今父亲不在了,回忆这种“滋味”时的心情更多的是哀伤与怀念。第三处的“滋味”是作者“茹素”后不再尝蟹的味道,作者对生灵带有忏悔之情。

4、蟹肉好吃,那仅仅是因为好吃吗其中蕴含着对父亲的怀念,对家中其乐融融的温馨氛围

的怀念。

师小结:

同学们,丰子恺父亲早逝,他对父亲感情深厚,在他的不少作品里,都蕴含着对父亲的怀念。下面一段是丰子恺《辞缘缘堂》中一段话,我们齐读一下“我又梦见父亲晚酌的光景”“桌上照例是一壶酒,一盖碗热豆腐干,一盆麻酱油,和一只老猫。父亲一边看书,一边用豆腐干下酒,时时摘下一粒豆腐干来喂老猫,那时我们得在地板间里闲玩一下。”)父亲如此孤单与落寂是因为“中了举人之后,科举就废,他无事在家,每天吃酒看书”,饮酒吃蟹也是末代举人赋闲家居的无奈的聊资消遣的方式。

文中没有华丽的描写、没有直抒胸臆的句子,但父亲的性情、作者的深情却力透纸背,这不能不赞叹作者白描式的写法,这种平淡朴素的语言颇见作者的功力,这就是丰子恺先生的写作风格“平易琐细寓深意,淡泊飘逸见真情”。

(三)钓鱼片段的要点:

1、第三件事是钓鱼,我是怎样钓鱼的用了哪些动词

2、我喜欢钓鱼,仅仅是因为好玩吗表现了我的孝顺和懂事,体贴家人,帮家人分担。

四、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这个句子“因此这件回忆,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

师小结:童年的三件事都“一面使我永远神往,一面又使我永远忏悔”,重复出现的句子既是作者的感情线索,也是文章的文眼。丰子恺既是一个有着赤子之心的人,又是一个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人。他有着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文章中多次抒写了自己对杀生取乐、生灵杀虐的遗憾和忏悔。

2、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开篇简洁,统领全文;叙事之后有议论总结,点名中心。

五、拓展迁移

丰子恺的文章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的“诗心”“童心”“佛心”三味具全。他不仅散文随笔写得有特点,画的漫画也著名艺坛,他的许多漫画也是充满童趣的。

观看丰子恺的几幅童趣漫画(内容:放风筝、玩家家、搭积木、穿大人衣服)。要求模仿课文,选取自己的童年往事说几句话,或者说说回忆童年往事时的心情。

学生习作示例: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美的,有趣的,当然我也不例外。一回想起5岁的时候,就觉得那时的我真是太可笑了。不信你听:

那是我5岁的时候,妈妈买了一只小公鸡,小公鸡长得可漂亮了。一天,我听说妈妈要杀小公鸡,急忙说:“不要杀,我要它陪我玩。”妈妈笑着说:“好,不杀它可以,但它必须下蛋。”我一听说下蛋,就赶紧喂小公鸡食物。过了几天,见小公鸡还没下蛋,于是我偷偷地跑进厨房,从碗里拿了个蛋,喊着:“小公鸡下蛋了。”妈妈说:“好,今天就用这个蛋做菜吃。”我想,这下子它就不用死了。正想着妈妈拿了鸡蛋,“啪”,蛋壳碎了,蛋清、蛋黄流不出来,原来是个熟鸡蛋。妈妈笑了,决定把小公鸡留下。从那以后,每当我看见别人家的公鸡,就忍不住哈哈大笑几声。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品味了丰子恺这位名家的童年往事,从中也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童真而温润有情的童年丰子恺,也看到了一个敦厚、仁爱、有一颗慈悲心的丰子恺,收获了许多人生感悟,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因为有了这些回忆,才会让自己不断进步,不断追求,不断成长,同学们,让我们留住这些美好的回忆,它们是我们人生的一笔财富。

五、布置作业:

必做:巴尔扎克说:“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人生如果没有儿时,就没有纯粹的快乐,没有儿时的沉淀,就没有长大的灿烂。用我们的笔给儿时生活保存一份鲜活美好的记忆,把课堂上的口述内容修改润色成文字片段,题目为《忆儿时》。

板书设计

忆儿时

丰子恺

养蚕

吃蟹怀念

钓鱼忏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