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掌握它们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结构。

以下是高考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的总结:
实词:
安:安定、安宁;
奉:侍奉、供奉;
间:间隔、缝隙;
就:完成、实现;
视:看、注视;
出:出现、露出;
生:生命、生存;
坐:坐着、受罚;
鄙:轻视、鄙视;
操:节操、操守;
信:诚信、信任;
之:的、助词;
以:用、因为;
薄:轻视、不厚道;
恶:厌恶、不好;
病:疾病、痛苦;
顾:顾虑、考虑;
策:计策、策略;
独:独自、特立独行;
伐:进攻、讨伐;
盖:遮盖、覆盖;
故:所以、因此;
好:喜好、喜欢;
劳:劳力、勤劳;
就:完成、实现。

虚词:
以、于、则、而、若、所、之、焉、也、乃。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可能会有所不同,考生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和记忆。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一些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情况,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文言文知识点积累大全

文言文知识点积累大全

文言文知识点积累一、常用实词知识点总结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积累卡片常见文言实词例释1.安(1)安逸。

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养,奉养。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怎么。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4)安稳,安定。

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曾(1)同“增”,增加。

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3)曾经。

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4)同“层”,重叠。

例:荡胸生曾云(《望岳》)3.从(1)跟,随。

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2)学习。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述而》)(3)追寻。

例:溯洄从之(《蒹葭》)(4)依从。

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5)自,由。

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6)在。

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7)堂房亲属。

例:赠从弟(《赠从弟》)(8)向。

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4.得(1)能够。

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2)领会。

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3)同“德”,恩惠,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4)实施。

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得意。

例:怡然自得(《童趣》)(6)得到,获得。

例:优劣得所(《出师表》)5.道(1)(正确的)方法。

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主张,思想,学说。

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3)路。

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4)政治的理想境界。

例:大道之行也(《礼记。

大道之行也》)(5)仁政。

高考文言文实词整理及记忆指南

高考文言文实词整理及记忆指南

高考文言文实词整理及记忆指南1、爱ài(1)动词。

①热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②喜爱。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阿房宫赋》)③宠爱。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而臣衰,窃爱怜之。

(《触龙说赵太后》)④爱护。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种树郭橐驼传》)⑤爱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六国论》)⑥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⑦通“(ài)”,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静女》)(2)形容词。

①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齐桓晋文之事》)②亲爱的,心爱的。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柳毅传》)推导提示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成语助记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 爱毛反裘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译文:有个楚人宠爱自己的儿子,即使他吝惜钱财,对于自己儿子的要求也没有不答应的。

他的儿子长大成人,有陶渊明的风范,只喜爱菊花,大家都爱慕他的高洁,称赞他。

和他相约在茶亭见面,他隐藏着没有出现。

2、安ān(1)动词。

①抚慰,安抚。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失街亭》)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④安适,安身。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2)形容词。

①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②安定。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谏太宗十思疏》)(3)副词。

表反问,哪里,怎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4)代词。

表疑问,哪里,哪儿。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推导提示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文言文实词整理

文言文实词整理

文言文实词整理文言文实词整理1.爱,i(1)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①给人恩惠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⑤通薆,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谢庄遂安。

(《冯婉贞》)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琵琶行》)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3.被,读音一:bi(1)名词,被子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 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当: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③将要。

(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⑤值,正在。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⑥抵挡。

(“锐不可当”)19.道:①道路。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实词和虚词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实词指的是有实际意义的词,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词则是指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需要依附于实词来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如介词、连词、助词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整理:
一、实词
1. 爱:喜爱、珍惜、吝啬
2. 安:安定、安全、舒适
3. 被:覆盖、遭受、穿着
4. 倍:加倍、背向、违背
5. 本:根基、原本、本原
6. 鄙:低微、轻视、边疆
7. 兵:军队、武器、战争
8. 病:疾病、困苦、弊病
9. 察:观察、考察、审查
10. 朝:朝廷、朝代、早晨
二、虚词
1. 之:代词,代替名词,如“之子于归”
2. 而:连词,表并列、转折、递进,如“人而不知”
3. 以:介词,表示手段、原因、标准等,如“以诗会友”
4. 也: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判断、肯定、停顿,如“孔子者也”
5. 其:代词,代替名词,如“其人虽已没”
6. 者:助词,用于名词后,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学者”
7. 于:介词,表示在、比、从、向,如“于归”
8. 与:连词,表并列、参与,如“与民同乐”
9. 所:助词,构成所字结构,表示被动、位置、范围,如“所见”
10. 则:连词,表条件、假设、推论,如“一则以喜”
这些实词和虚词是文言文中的基础词汇,掌握它们对于理解和翻译文言文至关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每个词的具体用法和语境,以及它们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功能。

高中语文2025届高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一词多义整理

高中语文2025届高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一词多义整理
3.折辇下除(台阶)——《苏武传》

1.怀宾身当战伐(面对)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假如)——《六国论》
3.一夫当关(把守)——《蜀道难》

1.则指道以明之(引导)
2.就有道而正焉。(道德,德行)——《论语十二章》
3.行军用兵之道。(方法)——《过秦论》
4.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志向,理想)——《报任安书》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彰显)(美好的)——《大学》
3.名实已明。(明了,清楚)——《答司马谏议书》
4.明于治乱。(懂得)——《屈原列传》
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光明)——《登泰山记》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的)——《伶官传序》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竟然)——《石钟山记》

1.武灵王平昼闲居(平素、家居)
2.居为奇货。(积储)——《聊斋志异·促织》
3.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登泰山记》
4.居则曰。(平素、家居)——《子路曾皙公西华侍坐》

1.邓公抗言于孝景之朝(大声)
2.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匹敌)——《过秦论》
3.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拒绝)——《答司马谏议书》


1.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不是)
2.觉今是而昨非(错误)——《归去来兮辞》
3.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不是)——《劝学》

1.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倚仗)
2.苍山负雪(覆盖)——《登秦山记》
3.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失败)——《六国论》
4.见犯乃死,重负国(对不起)——《苏武传》
5.使负栋之柱(承受)——《阿房宫赋》
4.宰严限追比。(官府限期办好公事)——《促织》

文言实词知识点总结9篇

文言实词知识点总结9篇

文言实词知识点总结9篇第1篇示例:文言实词是指在文言语境中具有独立含义的词语,是文言语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中文水平。

以下是关于文言实词的知识点总结。

一、文言实词的基本特点1. 作用明确:文言实词在句子中具有明确的词义,通常可以独立成词,不需要与其他词语相连。

2. 句法功能强:文言实词在句子中承担重要的句法成分,如主语、谓语、宾语等,起到连接句子成份的作用。

3. 词义丰富:文言实词的词义丰富多样,经常具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其准确意思。

4. 语法形式古老:文言实词的语法形式通常较为古老,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通过学习来理解和应用。

二、文言实词的分类根据词性和用法的不同,文言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不同类别。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文言实词分类:1. 名词:如“人、事、物、天、地、行、事”等,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

2. 动词:如“行、见、吃、喝、念、学”等,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变化。

3. 形容词:如“美、好、长、短、大、小”等,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

4. 副词:如“很、不、已、久、勿、可”等,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

1. 引用经典:文言实词常常被用来引用古籍中的文句或成语,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和韵味。

2. 表达古代风貌:文言实词可以用来描述古代社会风情、风土人情,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3. 提高语言功底:通过学习文言实词,可以提高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中文表达水平。

四、文言实词的学习方法1. 词汇积累:多读古代文学作品,积累文言实词的词汇量,并逐步理解其词义、用法和语境。

2. 句子分析:通过分析古代文言文句子结构,理解文言实词的句法功能和语法特点。

第2篇示例:文言实词是文言文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与虚词相对应。

在文言文中,实词扮演着传递具体意义的重要角色。

掌握文言实词的知识对于理解和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文言文实词整理

文言文实词整理
8、诘难:诘问反驳例句:复以众说互相诘难(《熟读精思》)
9、节目:①节骨眼儿,即关键之处例句: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熟读精思》)
10、竞:争逐,比赛例句: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11、径:①小路例句:野径云俱黑(《春夜喜雨》)
12、就:①接近,靠近例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13、居:①居住例句:蝉高居悲鸣饮露(《螳螂捕蝉》)
ⅱ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
3、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例句: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
4、歧:岔路例句: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
5、岂:①反问副词,难道,怎么例句:ⅰ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熟读精思》)
ⅱ其子岂遽善游哉(《吕氏春秋》两则)
6、器:①器物例句: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2、操:①携带例句: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
3、尝:曾经例句:ⅰ余尝谓读书有三到(《熟读精思》)
ⅱ吾尝终日不思(《论语》八则)
4、掣:牵曳例句:风掣红旗冻不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城:①城墙例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天时不如地利》)
6、持:①拿着例句:ⅰ吾忘持度(《郑人买履》)
ⅱ乃左手持卮(《画蛇添足》)
K
1、控:①开弓,拉例句:将军角弓不得控(《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L
1、阑干:纵横的样子例句:瀚海阑干百丈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劳:①使……劳累 例句: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3、乐:以……为快乐例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八则)
4、立:①继承王位 例句:岷王立(《滥竽充数》)
6、夺:①失去例句: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矣立矣(《熟读精思》)

文言文实词整理笔记

文言文实词整理笔记

文言文实词整理笔记
一、通假字类实词。

1. “说”通“悦”
- 释义:“说”在这里表示“愉快、高兴”的意思。

2. “女”通“汝”
- 释义:“女(汝)”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

3. “反”通“返”
- 释义:“反(返)”表示返回的意思。

二、一词多义类实词。

1. “绝”
- 断绝。

- 极点。

- 停止,消失。

- 隔绝。

2. “兵”
- 兵器。

- 军队。

- 军事,战争。

三、古今异义类实词。

1. “交通”
- 古义:交错相通。

-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2. “妻子”
- 古义:妻子和儿女。

- 今义:男子的配偶。

3. “无论”
-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四、词类活用类实词。

1. 名词作动词。

- “策”
- 释义:“策”本是名词,马鞭,在这里活用为动词,用马鞭驱赶。

- “腰”
- 释义:“腰”本是名词,腰部,在这里活用为动词,腰佩。

2. 名词作状语。

- “犬”
- 释义:“犬”本是名词,狗,在这里作状语,像狗一样。

- “日”
- 释义:“日”本是名词,天,在这里作状语,每天。

3. 形容词作名词。

- “贤”
- 释义:“贤”本是形容词,贤德,在这里活用为名词,贤德的人。

- “善”
- 释义:“善”本是形容词,擅长,在这里活用为名词,擅长的技能(口技)。

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类整理

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类整理

初中文言文实词归类整理(一) 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六则》)“说(yuè)”:通“悦”,愉快。

2、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

(《论语六则》)“罔(wàng)”:通“惘”,迷惑不解。

3、默而识之。

(《论语六则》)“识(zhì)”:通“志”记,记住。

4、尊君在不?(《期行》)“不(fǒu)”:通“否”,没有。

宁可共载不?(《陌上桑》)“不(fǒu)”:通“否”,吗。

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pān)”:通“攀”,牵,引。

6、著我旧时袍。

(《木兰诗》)“著(zhuó)”:通“着”,穿。

7、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帖(tiē)”:通“贴”,粘贴8、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huǒ)”:通“伙”,伙伴。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ěr)”: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quē)”:通“缺”,断缺。

11、哀转久绝。

(《三峡》)“转”(zhuàn):通“啭”,声音转折。

1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竦(sǒng)”:通“耸”,高耸。

1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zhuò)”:通“座”,座位。

14、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

(《强项令》)“臧(cáng)”;通“藏”,躲藏。

15、宣悉以班诸吏(《强项令》)“班(bān)”通“颁”,分发。

16、路转溪桥忽见。

(《西江月》)“见(xiàn)”:通“现”,出现。

17、技止此耳!(《黔之驴》)“止(zhǐ)”:通“只”,只不过。

18、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

(《岳飞》)“阙(quē)”:通“缺”,缺少。

19、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出现,显现。

20、困干心,衡干虑。

(《生干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寒。

这里指不顺。

21、曾益其所不能。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实词:
1、专有名词:是某一特定事物、地点或人名的专门名称,如:汉武帝、北京、太阳。

2、普通名词:指一般的可分类的、可数的名词,如:猫、船、书。

3、代词:指代替名词的词,如:他、这、那。

4、数词:表示数目或序号的词,如:一、三十六、第五。

5、量词:表示数量或范围的词,如:张、件、车。

6、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或特征的词,如:好、大、老。

虚词:
1、助词:用来协助加强或表示句子意思的词,如:的、地、得。

2、介词:表示词语之间的关系的词,如:从、对、关于。

3、连词:用来连接句子或从句的词,如:和、但、或者。

4、叹词:表示感情的词,如:哎、哦、啊。

5、感叹词:表示感情或赞扬的词,如:太、真、哈。

6、副词:表示程度、方式、状态等等的词,如:很、也、似乎。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

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

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

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

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文言实词知识点总结5篇

文言实词知识点总结5篇

文言实词知识点总结5篇篇1一、通假字通假字,是泛指文言文中“通用”和“假借”的文字。

所谓通假,就是原本的字词在文中无法表达出其含义,而借助另一个字词来替代,这种替代的字体就叫做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语含义上的差异。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或者有所差异。

这种古今异义的词语在文言文中很多,需要我们在阅读时仔细辨析。

三、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文言文中某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下,其词性或含义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语法、语境等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作动词、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等。

四、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文言文中某些词语具有多个含义。

这些含义可能在不同语境下有所区别,也可能在相同语境下有不同的解释。

因此,在理解文言文时,需要结合上下文和整体语境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五、特殊句式特殊句式,是指文言文中一些与现代汉语语法习惯不同的句子结构。

这些句式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但需要我们在阅读时仔细识别和理解。

常见的特殊句式包括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等。

六、虚词与实词虚词与实词,是文言文中的两个重要类别。

实词是指有实际意义的词语,而虚词则是指没有实际意义,仅起语法或连接作用的词语。

在文言文中,虚词和实词的比例大致相当,且虚词的使用对于表达语句的语气、情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七、成语与典故成语与典故,是文言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成语是指那些固定短语或短语组合,具有特定的含义和表达效果;而典故则是指那些出自历史故事或传说的人物、事件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在文言文中使用成语和典故,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同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八、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指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技巧和方法。

这些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意图。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等。

九、文化背景与常识阅读文言文时,还需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常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
一、考点聚焦
(一)识别通假字
(二)了解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三)注意词类活用的现象
二、复习要点
在古汉语词汇中,实词占绝大多数,所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是正确阅读文言文的关键,也是中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

文言实词的重点是理解文言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如“止有剩骨”(《狼》)中,“止”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只”。

又如“满坐寂然”(《口技》)中,“坐”是通假字,其本字为“座”,初中课本中涉及的通假字,大约有六十个,我们列表把它们集中起来记忆。

通假字的读音要按其本字的读音来读,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读作“pī”,通假字的意思也要按本字理解,“被”作“穿着”解释。

(二)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有些字词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应用范围有所变化,同样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意思,在那个句子中又是另一个意思。

要读懂文言文必须了解一个词的多种含义,以便确定其在具体句子中的含义。

因此,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一定要心中有数,平时要多留意和掌握常见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如:
1. 以为妙绝(极)群响毕绝(消失)
2. 朝服衣冠,窥镜(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三)古今异义。

语言,特别是它的词汇,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变迁,古今词汇及其意义有了明显的差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掌握常用实词的变迁情况,对于读懂文言文是有极大的帮助的,古今词义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 词义扩大。

“再”古义为“第二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的意思不仅指第二次,还指几次以上或重复与继续,使用范围扩大。

2. 词义缩小。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在古代包括“妻子和儿女”。

现在只表示“男子的配偶”,词义范围变窄了。

3. 词义转移。

“涕”在古义中指“眼泪”,如“汪然出涕曰”,现在则专指“鼻涕”。

词义出现了转移。

4.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其词性,这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平时的学习、朗读过程中,要把握这种语言现象,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况:
(1)名词活用为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蹄”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作“用蹄子踢”理解。

(2)动词活用为名词。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醉翁亭记》)“提携”本为动词,在这里活用为名词,作“用手搀扶的小孩”理解。

(3)形容词做名词。

“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险”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名词,作“险峻的大山”理解。

由于《中考说明》规定“不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故初中生对这一内容稍作了解即可。

三、例题评点
【例1】下列各组句子中横线上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是进亦忧,退亦忧
B.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人不知而不愠
C.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D.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现象。

A项中“退”分别指“回家”和“退居江湖”;B项中“而”分别表示修饰关系和转折关系;C项中“向”均为“原来,从前”的意思;D项中“出”分别做名词和状语。

答案 C
【例2】(1)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也
B.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D. 委而去之有孙母未去
(2)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含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 环而攻之而不胜
C.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D.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

第(1)题“利”分别解释为“有利(条件)”和“锋利”;“兵”都是“武器”的意思;“郭”均意为“外城”;“去”都指“离开”。

第(2)题C项“池”古指“护城河”,与现代汉语不同。

答案(1)A (2)C
【例3】对画线的字的解释都正确的是()
A.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通“饲”;见:通“现”)
B.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窘:困窘急迫;敌:胁迫,攻击)
C.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入所罾鱼腹中(书:书信;罾:用网,网捕)
D.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植:种;亵:亲近而不庄重)
解析 A项中“食”不是通假字,应译为“吃”;C项中“书”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写”;D项中“植”应解释为“树立”。

答案 B
【例4】解释画线的词语。

吴广素爱人素:_________尉果笞广笞:_________
并杀两尉并:_________召令徙属召:_________
解析“素”做副词,“向来,平时”;“笞”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本义为“竹板”,这里理解为“用竹板打”;“并”做“一共”理解;“召”此处是动词,“召集”的意思。

答案素:平时(常常,平素,向来)笞:用竹板打。

并:一起召:召集
四、冲刺终点
1. 文中横线上的字注音和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A. 遂率子孙荷(hé)担者三夫执策(马鞭子)而临之
B. 狼亦黠(xiá)矣薄(轻微)暮冥冥
C. 默而识(zhì)
之亲戚畔(挑衅)之
D. 望其旗靡(m
ǐ)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2. 两组句子中横线上的字意思相同的是()和()
A.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B. 委而去

去国怀乡
C.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
D.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E. 多助之

余人各赴延至其家
3.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B. 左手倚一衡木
C. 固以怪之
矣 D.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4. 选出下列横线上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谈笑有鸿儒(轻)
B. 富人于五所园也(花园)
C. 人恒过,然后能改(犯过失)
D. 野芳发而幽香(香气)
5. 选出横线上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阻挠)
B. 此之谓失其本心(天性)
C. 遽契其舟(契约)
D. 益习其声(更加)
6. 选出横线上的词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 南极潇湘极为神速
C.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D.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7. 解释下列横线上的词。

贻以金钗贻:___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______
号呼而转徙。

徙:___夫大国,难测也。

测:_______
8. 解释横线上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
9.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

苦其心志苦:曾益其所不能曾:
10. 解释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字。

可爱者甚蕃蕃:濯清涟而不妖濯:
不蔓不枝蔓:香远益清
益:
11. 解释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字。

少时,一狼径去径去:人恒过,一然后能改恒:
12. 解释“闻”字在下面各句中的意思。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闻:___________
遥闻深巷中犬吠闻:
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闻:
13. 解释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字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假:既加冠加冠:
略无慕艳意艳:
参考答案:
1. D
2. A B
3. A
4. C
5. B
6. D
7. 赠送、拜访、迁移、猜测
8.(1)与世隔绝的地方(2)同“邀”,邀请
9.(1)使……痛苦(2)同“增”,增加
10. 蕃(多);濯(洗涤);蔓(牵牵连连);益(更加)
11.(1)径直走开;(2)常常
12. 使……听到;听到;听说
13. 借;表示男子进入成年;羡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