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整体设计思路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理念及设计思路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理念及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是国家针对某一课程所做的纲领性文件。

它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宗旨和地位)、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对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

这一讲重点介绍小学科学这一课程的性质、理念与设计思路,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确保有充足的课时,强大的师资,与课程资源保证。

一、课程的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具体来说它有三个性质(一)基础性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

基础性体现在它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的;也就是说是为以后学习和生活及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而非形成职业素质的学习.它是初等教育阶段三大基础课之一。

(二)实践性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倡导像科学家一样,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是本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

通过实践活动掌握各学科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态度。

能用掌握的科学知识,用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发现、提出、解决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些实践问题。

(三)综合性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一是内容的综合性:即小学科学课程学习的内容的多学科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

强调自然界的综合整体性,同时强调与语数等学科的渗透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另外从学习方法和教学目标上也强调综合,强调科学统一于观念与过程,统一于科学探究。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理念它是我们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几个教学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普学,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二)提倡探究式学习。

是科学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

要向科学家一样探究自主获取知识,在其中学生在哪里和态度方面也得到发展(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保护和发展学生爱科学,做科学形成科学精神是我们科学课程重要的教学目标(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科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编导,是主持人。

另外其他普教理念:开放、合作、生活化、自主、整合、成果等。

小学科学1-6年级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1-6年级新课程标准解读

1、提出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 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 兴趣的科学问题。
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 ,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 系等角度提出适合自己探究的科学问题 。
2、作出假设( 猜想与假设)
3、制订计划
在教师指导下,能依据已有的 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的假设
4年学习时间 中段:3—4年级 高段:5—6年级
总目标:以培养学生科学 素养为总目标。 具体分解到“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科学知识”三个方面去 落实。
课程内容
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 科学、技术与工程学,一共4个领 域75个学习内容。
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 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 、地球与宇宙一共5个领 域,185个学习内容。
在教师指导下,能制订简单的 探究计划。
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 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 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制订完整的探究计 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 变量的思想。
能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 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 明假设的依据。
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针对假设设 计合理的探究方案,并能设计单一变量 的实验方案。
三、课程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2、倡导探究式学习。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倡导探究式学习”
(1)、科学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 要方法。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 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 这是科学探究的概念,也强调了证据是基础。。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 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 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 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2022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22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22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自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这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部为保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顺利进行并以此来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重新修订并完善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2022年秋季开始施行。

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规定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

为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解读与把握2022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更好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2022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设计思路首先,标准重新定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

标准认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去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日后的科学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乃至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此其基础性特点。

将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的具体表现。

强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其次,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秉承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将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

既符合教育者按阶段进行教育的理论,又坚持了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原则。

具体可表现为标准以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其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

此次科学课程学段的重新划分,不仅有利于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个全新的课程目标内容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之中,更有利于阶段知识依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与细化,进而实现从基础教育开始循序渐进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宗旨。

小 学 科 学 课 程 标 准

小 学 科 学 课 程 标 准

(三)科学态度
1、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 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 学道理;乐于参加观察、实验、制作、 学道理;乐于参加观察、学精神, 、有求真务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敢于依据客观事实提出和坚持自己的 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 见解,能听取与分析不同的意见,而 且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勇于改变自己 的观点。 的观点。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 小学语文、小学数学、 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 课程, 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 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 识结构,同时又为 年级 的科学课程, 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 化学、生物、 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 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设计思路
3、课程通过三条主线,即科学知识、科学 、课程通过三条主线,即科学知识、 探究、科学态度, 探究、科学态度,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融 会贯通。 会贯通。 4、课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 、课程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 等领域选取了24个核心概念作为学习的科 等领域选取了 个核心概念作为学习的科 学知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核心 学知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 概念螺旋建构的方式, 概念螺旋建构的方式,由简单到复杂分级设 计,即将每一个核心概念分解成若干具体概 并对具体概念进行分级。 念,并对具体概念进行分级。这些内容是学 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 础知识, 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能力培养和科 学态度教育的载体。 学态度教育的载体。
(3)善于思考和分析,追求准 )善于思考和分析, 确和精细;同时能听取不同意见, 确和精细;同时能听取不同意见, 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设计思路。 理解别人的观点和设计思路。 分析精神和开放精神) (分析精神和开放精神) (4)敢于大胆质疑,具有开拓 )敢于大胆质疑, 创新的勇气。(批判精神) 。(批判精神 创新的勇气。(批判精神)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指对小学科学教育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指导,是教育部门对小学科学教育的规范和指导性文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本文将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基本要求和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为中心。

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能够理解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具备初步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具备观察、提问、实验、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基本要求。

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科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

最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策略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

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探究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手段要灵活运用,注重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是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文件,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基本要求,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小学科学1-6年级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1-6年级新课程标准解读

科 学 探 究 目 标
6、得出结论
(思考与结论)
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 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 能采用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 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 疑并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 在具体情境中,能比较灵活地将所学知 识和方法迁移应用到其他学习领域和日 常生活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及时调 整,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完 善探究报告。
3、重视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联与互动。科学探究的 许多课题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这些课题的研究可 因其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和时间的机动性而获益;综合实践 活动、也会因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的交织而相得益彰,和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议题特别容易实现两者的互 动和整合。 同时在“实施建议”中还提到:“科学游戏、探究性 学习、科普剧的创作与表演、现场考察、科学辩论等,都 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好方法。”、“课堂上学习科 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不应把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束缚 在实验室或教室这个时空有限的范围内,教室外各种真实 的问题情境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广阔天地。
“实施建议”中又提出“学科关联建议”:
科学课几乎与小学所有课程都有关联:它既可以为所 有课程的学习做贡献,所有课程也可以为科学的学习做贡 献,尤其是数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 1、重视与数学的关联与互动。科学与数学的内在联系 是不言而喻的,科学探究中的数据处理、模型建立都离不 开数学。要尽可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 和数学思维方式,例如,通过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建 立热水温度下降的模型。 2、重视与语文的关联与互动。科学课有很多听说读写 的机会,教师应多提供这些机会。例如让学生按科学探究 的过程线索重组科学家传记中的信息,撰写科学小论文, 编写与表演科普剧等。

2024年科学教案7篇(经典)

2024年科学教案7篇(经典)

2024年科学教案7篇(经典)科学教案篇1(约2400字)一、设计思路:《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课堂教学要“重学生发展”,轻“知识传授”;重学生“研”,轻教师“教”;重“探究过程”,轻“探究结果”。

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新课程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结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把知识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中,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了解古代造纸技术和现代造纸工艺一般流程。

知道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技能目标:引导学生经历“制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的简单手工造纸过程。

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

3、情感目标: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勤俭节约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过程,进一步理解纸是由各种纤维经过加工而成的。

四、教学难点: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经历造一张纸的完整过程,并探究解决有关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五、教学准备:1、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棉布、毛巾等每小组一份。

2、古代和现代造纸工艺的影像、图片或文字资料。

3、民丰造纸工厂的造纸工艺流程的录像。

六、教学活动过程教学步骤(一)谈话引入(二)实验探究(三)交流成果(四)拓展延伸教师活动设计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许多纸的性质。

你们还记得吗?师:那么谁能告诉大家,造纸术是哪个国家最早发明的,又是怎样造出来的?师:(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观看古代造纸的过程。

新课标小学科学教案设计

新课标小学科学教案设计

新课标小学科学教案设计
和个人信息
新课标小学科学教案是对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科学设计,旨在帮
助学生全面提升科学素养。

一套有效的教案是贯彻实施教学任务的基础,有助于落实规划、指导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改革。

具体来说,新课标小学科学教案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程理念方面,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实际学习需求,
以激发小学生对科学方面的深入思考为目标,把“科学思维”作为教
学应该落实的重点。

二、教学内容方面,注重每一科知识点的传授和消化,但不应过
度停留在单一知识点上,应注重教学活动以及考查学生的活动思考,
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方法方面,需要把握好的课堂控制,把握好的调动学生
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去实践观察、分析、演示,甚至参与设计实验,
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从实践中得到认知,进而拓展甚至释放学生的潜能。

四、评价方面,教师要及时完成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检测评价,给予有针对性的反馈,使学生在受传授知识的同时,能够获得良好的
学习成果。

在实施新课标小学科学教案时,同时容易出现的一大挑战就是教
学时间差,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所有教学任务,这就要求
教师把握教学活动的有效率,实施科学的沉着和多样性的课堂教学结构,以达到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的目的。

总之,新课标小学科学教案具有一套完整的、有序的整体规划,
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提升科学素养,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推动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理解能力。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解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近期,认真的研读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使我受益匪浅。

也让我对科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思想上也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改变。

下面就来谈谈我对新课标的理解。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整体设计思路1、“课程标准”包括那些主要内容“课程标准“的正文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实施建议四部分,还有一个附录。

(1)、前言部分主要讲述该课程的性质、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课程标准设计的主要思路。

核心观点包括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是对小学科学课程性质的定位。

既说明了这门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又是处于启蒙阶段的教学。

改革的理念从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主流趋势出发,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内容需同时满足社会和学生两方面的需要,以及开放性、评价伴随其中等改革的新思想。

(2)、课程目标部分包括总目标、分目标与各部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总目标没有分条目与类别,是因为要突出整体性。

从科学素养的角度看,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应该是一个人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合地存在于每个人之中的。

当然为了有助于教材编写者与教师进一步理解与把握,又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方面给出了分目标,并指出了各部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3)、内容标准是总目标与分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分别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展开,每一条具体内容标准并不代表一个课题,是学生在小学结束时应该达到的程度。

(4)、实施建议部分包括教学、评价、课程资源、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仪器设备、教室配置等方面的建议。

(5)、附录部分还给出了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案例,供教师理解与参照使用。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表述上主要的特点有:(1)、用高度浓缩的语言,表述了该学科当前改革的主要思想与理念,包括以科学探究为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程内容应满足社会与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评价应该伴随在科学教学过程之中等等。

2024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新2

2024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新2
桂平市2024年秋季期
小学科学转岗教师培训 班
2024版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桂平市教学研究室 杨炯伟
第一部分:前言
第一部分 前言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 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 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 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 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 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
二、课程基本理念
1、 面向全体学生 2、倡导探究式学习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课程设计思路
v 小学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 宗旨,涵盖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 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 个方面。
v 17.工具延伸和增强了人类的能力;人们利用工具生 产产品、改造环境,以满足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
v 18.工程技术的核心是设计,创新是设计的灵魂,每 一项设计都需要不断完善。
教学案例
v 案例1 认识空气 v 【内容标准】 v 3.1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
而 变,没有固定的体积。 v 1〜2年级: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
v (3)处理好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 关系。探究式教学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但这并 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指导。从学生原生态的发现 活动到较严谨的探究性实验设计与操作,离不开 教师的精心指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v (4)不要把探究式学习作为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v 课标阐述了科学实验室的利用与开发,其中直接 点名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投入更多经费建设学 校的实验室,并配备好与课程接轨的器材,做到 每所学校拥有实验室和仪器室。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1~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稿(2014年2月19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项目工作组第一部分前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正对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社会,而社会的发展又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科学技术不仅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驱动力,也代表着一种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是当代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生活方式转变和思维方式变革的同时,对每一位当代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责任。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是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以及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科学与探究的好奇心,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目标分析及大象版小学科学新教材编写思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目标分析及大象版小学科学新教材编写思路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 地变革、深化。
认知主义、建构主义、 学习观
脑科学
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

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 认知心理学
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 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 教学观
小学生心理辅导
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简单地强硬地从外部
普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 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 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 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
建构主义、脑科学
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
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认知心理学
科学社会学
(原名《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
科学知识社会学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3.卢嘉锡,席泽宗主编.彩色插图中
国科学技术史.北京:中国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7.
4.迈克尔·马修斯 著,刘恩山郭元林
黄晓 译.科学教学:科学史和科学哲
学的贡献.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17.
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认知心理学
不同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 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
小学生心理辅导
起新的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奠基人物:皮亚杰、维
果茨基
三、心理学与学习理论
普通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知识观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 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
四、教育学与科学教学论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二、生命科学领域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四、技术与工程领域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要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针对学生身边的现象,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综合呈现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强调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发挥不同知识领域的教育功能和思维培养功能;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着力提学的重要方式。

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突出创设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探究式学习机会;强调做中学和学中思,通过合作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要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使学生逐步学会调节自身的学习,能够独立和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三、课程设计思路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中。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三、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分目标三、各部分目标的相互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科学探究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生命世界四、物质世界五、地球与宇宙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四、教材编写建议五、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六、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附录一、关于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二、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三、案例第一部分前言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

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

这些都为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修订稿)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
1.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基本理念 三、 设计思路)
2.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总目标 二、具体目标 ) 3.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
学和技术四大领域的相关基础知识 )
4.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 二、课程资源 的开发与利用 三、教材编写建议)
网络资源: 北京科普之窗 中国科普 浙江小学科学网 /bbs/ 浙江小学科学论坛 / 小学科学课程网 /Index.asp 科学视野网 welcome to sciencebob science learning network
(二)注重多种形式教学的有机结合
探究不是科学教学中的唯一方式,它应该与其 它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
(三)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相互间的交流合作
(四)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首先,教师在使用科学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分析和处理教材 .
其次,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 认识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 教学。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结果,更要关 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对学生的评价主体主要包括学校的校长、教师、 学生和家长等
(二)评价内容(全面化)
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态度等方面
(三)评价方法(多样化)
对学生学习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行为表 现评价、纸笔测验评价、综合评价。
方式) 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 (课程的特性)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科学内容标准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技 术四大领域的相关基础知识。前三个领域是自然科学中最 重要的领域,是适合于儿童学习的最基本核心概念,为儿 童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技术领域,对学生 进行科学和技术两方面的教育,是当前科学教育的发展方 向,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关于科学教学的建议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关于科学教学的建议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关于科学教学的建议
随着小学科学新课标的实施,科学教学将更注重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培养。

以下是本人对于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些建议:
1. 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科学教学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形成科学思维方式。

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思维过程,指导他们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2. 强调实践探究
实验和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非常重要的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3. 与生活结合
小学科学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能够将科学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教师应该注重与生活结合,将知识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4. 细致观察
实践探究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惯,从而更好地发现科学现象。

5. 培养创新能力
科学知识的掌握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开展科技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 数据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不仅包括科学知识,还需要学生了解数据分析的方法。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研究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以更好地理解科学实验的数据结果。

7. 考虑多元化
学生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特点,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满足每个学生的研究需求。

小学科学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
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
力的培养。

同时,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科学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整体设计思路
1、为什么要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以往制约一门学科的教材与教学过程的主要文件是教学大纲,而教学大纲主要从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两方面对教材与教学过程作出规定性。

假如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目标仍然是双基,即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话,用教学大纲作为课程标准是很合适的,因为它正好从内容与结果两方面反映教学应该达到的目的。

现在的问题是该学科的名称从“自然”改为“科学”以后,学科的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双基发展到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的内涵不仅是双基,还包括科学方法、科研能力、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

这些因素就不是原先的教学大纲能完全体现的,因此,必须用一种新的形式来表现。

这就是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的直接原因。

另外,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还反映了学科教学标准内涵的拓展。

过去,教学大纲主要是对教学目的与程度的规定,即通过教学,学生应该学会什么,了解什么,掌握什么,会做什么,供教师在设计教案、实施教学时参考与把握。

至于学生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结果,教学大纲是不管的。

课程标准就不一样,不仅规定了教学结果应该达到的目标,而且还对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的教学过程,通过具体的内容标准提出了建议与要求。

这些建议与要求对教师理解教学目标,执行教学目标,改革教学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课程标准还具有规定与指导学科教学评价的功能。

因为它的具体内容标准是以学生为第一人称,讲述的是通过学科教学学生应该学会什么,能做什么,这些直接通过检测就可以了解。

因此,它较好地体现了评价与课程、教学的结合。

而这一点也是现代科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2、“课程标准”包括那些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的正文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与实施建议四部分,还有一个附录。

前言部分主要讲述该课程的性质、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及课程标准设计的主要思路。

核心观点包括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是对小学科学课程性质的定位。

既说明了这门课程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又是处于启蒙阶段的教学。

改革的理念从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主流趋势出发,提出了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内容需同时满足社会和学生两方面的需要,以及开放性、评价伴随其中等改革的新思想。

设计思路部分讲述了作者撰写标准的一些想法,阅读这部分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撰写意图与思路。

课程目标部分包括总目标、分目标与各部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总目标没有分条目与类别,是因为要突出整体性。

从科学素养的角度看,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应该是一个人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合地存在于每个人之中的。

当然为了有助于教材编写者与教师进一步理解与把握,又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方面给出了分目标,并指出了各部分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课程标准中,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是以内容为单位的可控目标,这里的可控是指在教学中可实施、可检查的。

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伴随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渗透性的长周期目标,它的可控性比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要差得多。

科学探究方面的目标介于两者之间。

内容标准是总目标与分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分别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展开,每一条具体内容标准并不代表一个课题,是学生在小学结束时应该达到的程度。

实施建议部分包括教学、评价、课程资源、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仪器设备、教室配置等方面的建议。

附录部分还给出了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案例,供教师理解与参照使用。

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表述上有哪些特点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在表述上主要的特点有:
⑴用高度浓缩的语言,表述了该学科当前改革的主要思想与理念,包括以科学探究为学科教学的主要目标,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程内容应满足社会与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评价应该伴随在科学教学过程之中等等。

这些核心观点一般都用黑体字在每一段的起始语中表明,容易引起注意与重视。

⑵内容标准的每一部分除了对这一部分的核心概念有一个简单的叙述性界定外,还给出了这部分内容标准的框图。

这个框图从整体上可以给人对这一部分所包含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并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中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

这种表述方法要比用文字叙述更加直观、明了。

⑶具体内容标准采用表格分块的表述方法,既可以给人以每一部分的整体感觉,又有较好的条理与分割性,容易让人看清楚,并理解。

活动建议与具体内容标准之间没有明确的一一对应关系,大多是作为落实这一具体内容标准时一个可供选择的活动案例,供教材编写者与教师在使用时参考。

科学探究与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的活动建议与内容标准的对应更加松散。

这是因为科学探究与情感态度价值观部分的具体内容标准都是需要较长周期才能实现的目标,绝对不是靠一、二次活动就能够完成的,这里的活动建议只能够作为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范例。

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

⑷行为动词的界定。

通过这种界定可以帮助教材编写者与教师更好地理解每一条具体内容标准所对应的教学与行为方式。

⑸案例的示范作用。

本标准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帮助教师从感性上更好地体验与理解新教材的教学过程应该怎样设计。

这里的案例仅仅起一种样板、例子的作用,对教学过程没有任何制约,这一点同样需引起大家的注意。

4、怎样阅读与使用本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最大的区别之一是“课程标准”是一个有思想,有观点,并且把这种思想与观点转化为教师可以操作的目标与内容标准的学科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与说明书,而不象“教学大纲”仅仅是一种对教学结果的简单规定。

因此,读“课程标准”不能象读“教学大纲”一样,只关心教学应该达到什么结果,而是首先要关注其中的教学思想,改革理念,从观念上解决为什么要改、以及怎样改等问题。

第一部分前言虽然字数不多,但它主要讲述了为什么要改革以及怎样改的问题。

因此,教材编写者与教师应化一定的时间读懂读通这部分内容,并解决“科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其教学功能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具体可以通过哪些操作来实现。

这是本课程标准的最核心部分。

课程目标部分是从整体上帮助教材编写者与教师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整个课程要达到的目标。

这些目标最终要体现在小学毕业生身上,也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经常需要对照与反思的,起着持续性导向的作用。

内容标准部分不管对教材编写者,还是对教师都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

也就是说这些具体内容标准在新教材中是一定要体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一定要想方设法落实这些内容标准。

因此,它们既是教材内容的选择依据,又是教学过程的质量规定,还是教学评价的指标标准,必须逐一认真对待。

由于“科学”课程的改革变化较大,因此,本标准从教学、评价、课程资源、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仪器设备、教室配置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有新意、可供执行者参考的建议。

这些建议不仅是思想观念上的创新,而且包括许多方法上的创意。

仔细阅读这些建议,并参阅有关的案例,一定可以对大家使用这本课程标准具有启示与借鉴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