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文化基础知识
中国旅游文化知识点
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总论之间相互碰撞1、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旅游主题、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之间相互碰撞、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2、文化的层次结构:文化有三个不同的要素和层面构成:一是文化的物质要素和物质层面,即通常所说的物质文化;二是文化行为要素和行为方式,即通常所说的行为文化;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和精神层面,即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3、文化与旅游的关系:1、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与“文化”并蒂连生2、中国文化孕育了旅游3、中国旅游启动着中国文化的创造4、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1)综合性,即形态的多样性和消费的广泛性(2)传承性,即旅游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和演进性(3)民族性,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4)地域性,即旅游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5)时代性,即旅游主题文化子系统具有时代性特征第二章中国旅游历史文化5、细碎知识点:①三皇五帝:伏羲、神农、女娲后世称为三皇;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di ku)、尧、舜为五帝②四书五经: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③姓氏的作用:姓的作用是“别婚姻”,即识别、区分氏族,实行族外婚,起源于母系氏族氏的作用在于“明贵贱”,起源于父系氏族④科举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殿试前三名称谓状元、榜眼、探花)⑤天干地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地支合称干支,可配为六十对,所以六十年一个甲子⑥帝王的号:谥号:对死去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后,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庙号:帝王死后,继位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尊号:封建社会对帝后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扬性的称号年号:封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年号陵号:封建帝王陵寝的名称⑦古代把每月初一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大月十五、小月十六叫“望”注:其他的如名、字、号、十二生肖等内容看书,以上内容结合书学习第三章中国建筑文化6、中国建筑文化的特点:(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拥有完整的木架结构,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2)中国古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3)中国古建筑造型优美(4)中国古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的协调7、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表现在:1、使用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突出的特点之一, 2、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3、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8、宫殿的布局:1、严格的中轴对称;2、左祖右社(或称左庙右社);3、前寝后殿9、宫殿外陈设:1、华表;2、石狮,有辟邪的作用,三王狮(狮子所蹲之石刻着鸟中之王凤凰和花中之王牡丹);3、日晷;4、嘉量;5、吉祥缸、6、鼎式香炉;7、铜龟铜鹤10、北京四合院:是北方院落式住宅的代表,最基本的四合院是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11、中国古代的建筑思想的表现:1)敬天祭祖的礼制思想,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思想,以家长为中心的家族思想在建筑中得到充分的反映;2)中国古代建筑重在以平面结构为特色;3)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要特点,并辅以砖瓦12、古建筑中的封建迷信思想:1)螭吻(chi wen),龙的九子之一;2)仙人走兽(走兽指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an ni)、獬豸(xie zhi)等;3)四灵(龙、凤、麒麟、龟);4)四方之神(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代表东南西北);5)石人石马(主要是起仪仗、驱魔、保卫的作用)6)吉祥寓意图案13、古代房顶的类型: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级别: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演攒尖顶、单檐庑殿顶~~~第四章中国园林文化14、中国园林的定义:中国园林是为游览观赏、起居理事、读书养性等而建的,包括山、水、石、动植物与厅、堂、馆、榭、轩、楼、台、阁、亭、路、桥等各种建筑物的综合建筑群。
旅游文化学
名词解释1.文化:文化是人创造的而非天自然产物,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在然现象;是为社会所普遍的人所享用的,不属于个人的;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体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是人类的产物,是人来社会实践的结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广义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创造活动的总和,是人类环境的人造部分,由知识,态度,价值观构成的所谓“隐在文化”3.狭义文化:指在一定的资料生产方式上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的总和,相当于广义文化的精神层面,特别是知其意识形态。
4.文化模式:就是指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个层面有机组合的文化结构。
5.旅游文化: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或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市旅游客源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6.园林: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径创作而形成的美得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7.企业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的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历史传统。
广义的企业文化指企业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企业管理中硬件与软件、外显文化和隐型文化两部分,简答1.文化的基本特征: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承袭性,变异性。
2.文化的基本功能: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的功能;记录、储存、传播的功能;认知、助知的功能;凝聚的功能;教化、培育的功能。
调节、控制功能。
3.旅游文化的特征:旅游资源开发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旅游业的文化特征性就不仅体现在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品,也渗透在旅游业多种部门的运行之中;同时,旅游对接待地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还表现在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方面、既有积极意义又会产生消极作用;总之,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源,是旅游业的灵魂。
旅游文化历史文化常识
历史人物与故事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历史的杰出代表,游客可以通过了解历史人物的事迹和思想,深入了 解历史的进程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是历史的生动记录,游客可以通过听讲历史故事,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类 智慧的结晶。
04
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结合
旅游文化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旅游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 生活方式,具有传承和保护历 史文化的责任。
旅游文化历史文化常识
• 旅游文化概述 • 历史文化常识简介 • 旅游中的历史文化体验 • 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结合 • 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发展趋势
01
旅游文化概述
旅游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旅游文化是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所 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是旅游与文化相互融合的产 物。
特点
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 艺术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反映了 不同地区、民族的历史传统、文 化特色和审美追求。
历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可 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
机会,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相互融合,可以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满足游客 的多元化需求。
在保持历史文化原真性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如数字化技术、演艺等, 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和生动的体验。
通过旅游活动,游客可以亲身 体验和了解不同地域的历史文 化,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 知和认同。
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注重保护 历史文化遗产,避免过度商业 化,确保历史文化的原真性。
历史文化对旅游产业的推动作用
历史文化是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 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提升旅 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中国旅游文化第2章
《中国旅游文化》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篡位称帝,建立隋朝, 589年,隋灭南朝政权陈,统一了中国。隋文帝杨 坚执政期间推行了多项措施使隋朝初期出现了社会 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但其子杨广篡位后,奢侈 腐化、穷兵黩武、大兴土木,修建了沟通南北水运 的京杭大运河,使得民怨四起,最终瓦解于农民大 起义的风暴中。
难面前表现出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息奋斗的精神。
《中国旅游文化》
和而不同
“以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君子和而不 同”正是对“和”这一理念的具体阐述。原话出自孔子的《论语》,谓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以和为准则,听取各 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则反之。“和 而不同”追求的是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和而不 同的思想,肯定了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 气概容纳不同意见,以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提倡在主导思想的规范下, 不同派别、不同类型、不同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相渗透,兼容并包,多 样统一。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如儒道互补,儒法结合,儒佛相融, 佛道相通,援阴阳五行入儒,儒佛道三教合一,以至于对基督教、伊斯兰 教等外来宗教也都能容忍和吸收,表现出“有容乃大”的宏伟气魄。
《中国旅游文化》
◆五代宋辽金元时期(公元907年~公元1368年)
公元907年,唐大将朱全忠代唐称帝,定都汴 梁(今河南开封),国号“梁”,是为“后梁”。 自此到北宋建立为止,在北方先后经历了五个朝代, 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即“五代”。 同时,在南方和山西则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 分别是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前 蜀、后蜀、后汉,即“十国”。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旅游文化》教材第三章“旅游资源与文化”,详细内容为:3.1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3.2节“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3.3节“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及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
2. 培养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提高文化素养。
3. 激发学生对旅游文化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旅游资源的特点。
教学重点:旅游资源的分类,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图,挂图。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著名旅游景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引出本节课主题。
教学活动:学生观看图片,思考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2. 新课导入1)讲解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笔记。
2)分析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
教学活动:教师展示地图,学生标注我国旅游资源分布。
3. 例题讲解以长城为例,分析其作为旅游资源的特点及文化价值。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学生思考。
4. 随堂练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他著名旅游景点的特点及文化价值。
教学活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5. 小结教学活动:学生发言,教师补充。
六、板书设计1. 旅游资源与文化1.1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点1.2 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1.3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家乡的一个旅游景点,阐述其特点及文化价值。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2. 课后拓展:搜集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信息,了解其文化背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旅游资源的分类、特点及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提高了对中国旅游文化的认识。
课后反思: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
旅游文化
名词解释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精神与物质的整个复合体。
旅游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文明形式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题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生活方式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文化关系的总和。
旅游主体:即旅游活动的主体、狭义上指旅游者。
旅游主题文化:是旅游主题在旅游过程中形成共有文化现象的综合。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交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带有一定倾向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景观:凡是可以作为人类欣赏对象的自然的或人文的景物或现象称为景观。
地域文化:是一个由紧密联系,由具有因果联系的各个文化要素(语言、习俗、宗教、服饰等)整合而成的文化复合体。
文化转型:一种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文化变迁,与社会的变迁和人的变化。
旅游目的地:是旅游者前往旅游的国家或地区,能够使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追求旅游客体。
旅游目的地形象:就是旅游者关于旅游地综合性、概括性的认识和印象,是旅游地内在的历史文化蕴含和外在特征的表现。
旅游介体:指向旅游主体提供各类旅游服务,帮助旅游主体顺利完成旅游活动的媒介。
旅游介体文化:指各类旅游介体在长期的旅游发展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共同文化理念、价值取向、行业精神、行业规范、行业氛围等方面的总和。
旅游客体文化:是指旅游文化系统中以旅游客体自身文化价值为基础,融合旅游课题的背景文化及来自旅游主题的文化审美投射等因素而形成的综合体。
简答题文化的综合性定义: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
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可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
文化的要素:物质要素和层面、行为要素和行为方式、心理要素和精神层面。
文化的特征:创造性、时间性和空间性自由性、开放性、历史性、对象性。
学界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理解:旅游+文化说、总和说、民族文化说、主客体说、碰撞说。
旅游文化知识
旅游文化知识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那么你对旅游文化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旅游文化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旅游文化的概念(一)旅游+文化说将旅游与文化联系起来,重视文化在旅游过程中的作用,弥补了我国旅游文化学科研究的一个空白,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二)总和说1990年10月召开的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提出:“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一般包括旅游、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总和说开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三)民族文化说《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卷》指出:“所谓旅游文化,指的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国家在世世代代的旅游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本民族或本国家的文化。
它包括只有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独有的哲学观念、审美习惯、风俗人情等文化形态。
或者说,旅游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传统在旅游过程中的特殊表现。
”(四)主客体说主体说与客体说都是从旅游的基本要素出发界定旅游文化的。
客体说是产生旅游文化的基础,但仅有这个基础还不能揭示旅游文化的本质内容。
与之相比,主体说明确指出旅游文化与旅游客体之间的包含关系,这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
(五)碰撞说“碰撞说”抓住了旅游文化的自由开放这一特性,用旅游媒介在主体与客体间架起一道桥梁。
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将“碰撞说”叙述为“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碰撞说”更多的注意到旅游三要素在旅游文化中必须分清主次,而非孰有孰无。
旅游文化的范畴旅游文化绝对不是那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东西,而是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者、旅游资源、旅游生活设施和接待地环境等在内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
它一方面包括具体的、客观的内容,如:人、财、物等;另一方面还包括不可见的文化成分,如旅游者如何使用他的钱、财、物,旅游业如何开发资源、增添设备、提高质量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心理动机和需求,这种从酝酿到实施完毕的过程,莫不带有文化传统、民族习惯之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和制约。
中国旅游文化知识——古代建筑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知识——古代建筑文化一、单选题1. 在宫殿的左前方设(),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也称“太庙”。
[单选题] *A、天坛B、地坛C、社稷坛D、祖庙(正确答案)2. 我国古代宫殿布局要求中,所谓()是指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
[单选题] *A、左祖B、右社C、前朝(正确答案)D、后寝3. 我国古代宫殿布局要求中,所谓()是指帝王与嫔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
[单选题] *A、左祖B、右社C、前朝D、后寝(正确答案)4. 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构建筑群是(),为当今世界叹服。
[单选题] *A、北京故宫(正确答案)B、沈阳故宫C、法国凡尔赛宫D、英国白金汉宫5. ()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陵墓。
[单选题] *A、秦始皇陵(正确答案)B、汉茂陵C、唐乾陵D、明十三陵6. 佛教传入我国后,最初的寺院是廊院式布局,其中心建塔。
登封嵩岳寺塔从造型上看属于()。
[单选题] *A、楼阁式塔B、密檐式塔(正确答案)C、金刚宝座塔D、覆钵式塔7. 佛塔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原有的传统建筑形式相结合。
西安小雁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分属的类型是()。
[单选题] *A、楼阁式塔,密檐式塔B、密檐式塔,喇嘛式塔(正确答案)C、楼阁式塔,金刚宝座式塔D、金刚宝座式塔,密檐式塔8. 楼是指两层以上的房屋,在战国晚期已经出现。
黄鹤楼、岳阳楼和()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
[单选题] *A、文渊阁B、文溯阁C、天一阁D、滕王阁(正确答案)9. 长城是我国古代社会特殊的防御工程。
我国最早修筑长城的是(),大约始于公元前7世纪中叶。
[单选题] *A、齐国B、楚国(正确答案)C、秦国D、赵国10. 长城是古代特殊的防御工程,素有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的是()。
[单选题] *A、居庸关B、嘉峪关C、娘子关D、山海关(正确答案)11. 长城是古代特殊的防御工程,()是北京西北的门户。
[单选题] *A、居庸关(正确答案)B、嘉峪关C、娘子关D、山海关12. 长城是古代特殊的防御工程,()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丝绸之路的交通咽喉。
旅游文化知识:中国山地文化之旅——了解中国山地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旅游文化知识:中国山地文化之旅——了解中国山地文化的历史和特点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山地文化在中国整个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山地文化历史悠久,充满了神秘和文化的底蕴。
本文将会围绕“中国山地文化之旅”这一主题,为您介绍中国山地文化的历史和特点。
山地文化的历史中国是一个山地文化的重要来源地。
山地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许多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
富有层次而又充满灵性的山地文化,从中国古代史开始就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代时期,中国山地文化生长于地震活跃的巨川远西向的地区。
藏区、云南的滇池之地、川滇等地,是中国山地文化的重要区域。
在这些区域,山地文化在农业生产、文化信仰和宗教仪式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山地文化的代表物品如藏传佛教之鹰形佛像和红山石钟都是在这些地区发掘出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山地文化逐渐从传统工艺、艺术,转向为生态文化,在生态观念和生态伦理方面也逐渐得到了展现。
这些文化成果的传承和推广都寄托着人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崇尚和亲近。
山地文化的特点中国山地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突出的优势。
它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以下是中国山地文化的一些典型特点:1.崇尚自然和生态文化中国山地文化强调自然和人类社群的平衡。
山地人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它既是人类的资源,也是人类的伙伴,因此应该保护自然资源,重视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存。
2.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国山地文化是各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混合体,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在这些地区,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例如佛教、道教、风水、儒家文化、巫教等等。
这些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信仰的选择。
3.神秘和神奇的文化背景中国山地文化的历史悠久,具有许多神秘和神奇的文化背景。
在许多山地地区,人们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和神秘的生态景观。
这些神秘和奇妙的故事,不仅给旅游者提供了独特的旅游资源,也为中国山地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中国旅游文化(最全)
2021/4/11
12
总之,中国古代的旅游,根据旅游目的的不 同,旅游的形式和内容也有相应的变化。自古 以来,在我国民族文化观念中,一直把“读万 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读书人的一种期求,并 将“行万里路”与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志向 紧紧地联系起来,成为古代旅游活动产生的巨 大动力。
2021/4/11
得人们的旅游需求日益高涨, 旅游业得到了蓬
勃的发展。
2021/4/11
21
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火车组织了570人,从莱 斯特到拉夫巴勒去参加戒酒大会,当日往返,全程24英里, 经库克联系,往返车票每人一先令。这次活动的特点是:
参加 者来 自各 行各 业
组织方 式同现 代旅行 社组织 的旅游 团的情 况基本 相似
十五六世纪,在欧洲对外扩张和寻找香料、黄金的大航海” 活动,科学考察和探险旅游极为盛行。
“地理大发现”对旅游活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理大发现是指15~17世纪(又称大航海时代,即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航海 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
2021/4/11
10
2、我国古代旅游活动主要有:
(1)“宸游”或称“巡游”—指帝王及皇室成员外出巡幸天 下。如秦始皇七次出巡,周游列国。
2021/4/11
8
(一)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19世纪40年代以前
184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古代旅行阶段 近代旅游阶段 现代旅游阶段
2021/4/11
9
1、外国旅游受宗教、贸易及“地理大发现”的推动
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和其后的罗马帝国的兴起,促进了 人们的旅行活动。
公元七八世纪,阿拉伯帝国盛行到圣地——麦加的活动, 对旅游活动起促进作用。13世纪以来,贸易的发展使旅游 活动更加频繁起来。
中国旅游文化 第1章 中国历史与文化
2018/12/21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一、帝王皇族的称谓及名号
• (一)皇帝的各种名号
• 1、后、王、天子、皇帝
• 2、谥号——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 号,有褒贬之意。 • 3、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 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为“某祖”、“某 宗”的名号。 • 4、尊号——封建社会对帝、后生前或死后奉上的 尊崇颂扬性称号,也称为“徽号”。
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金政权,其子皇太极于
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朝灭亡,清
军进入山海关,迁都北京。
• 康熙、雍正、乾隆——“康乾盛世”
2018/12/21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一)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 • 1911年辛亥革命
和执政”,这一年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 “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
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 “春秋五霸”——另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
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2018/12/21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三、封建社会时期
• (一)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战国、秦、
汉
•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2018/12/21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一、中国原始社会时期
• 1985年在长江三峡地区发现的距今达204万年的巫
山人化石,说明我国早在200万年以前就已经有了
古人类活动。
• 距今大约1、8万年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的山顶洞人。
• 约距今五六千年以前,黄河和长江流域的部分原
始居民,相继进入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
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旅游文化知识
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旅游文化知识在当今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导游,作为旅游过程中的引领者和解说者,其角色至关重要。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导游,通过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是关键的一步。
其中,旅游文化知识是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文化知识涵盖了极其广泛的领域,包括历史、地理、民俗、宗教、艺术等多个方面。
首先,历史是旅游文化知识的基石。
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发展脉络,能够让导游更好地向游客解释当地的建筑、遗址和传统。
比如,当游客参观北京的故宫时,如果导游对明清历史了如指掌,就能生动地讲述宫廷的故事、皇帝的生活以及政治风云的变幻,使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沧桑。
地理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
不同的地区有着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导游需要清楚地知道为什么某个地方会形成独特的景观,比如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张家界的奇峰异石。
了解地理还能帮助游客更好地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环境,合理安排行程。
民俗文化是旅游中的一大亮点。
各地的传统节日、婚丧嫁娶习俗、饮食习惯等都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比如云南的傣族泼水节,导游不仅要知道这个节日的时间和形式,还要了解其背后蕴含的宗教和文化意义,让游客能够深入体验当地的风情。
宗教在许多旅游目的地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建筑、教义和仪式都各有特色。
例如,参观西安的大雁塔,导游需要介绍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这座塔在佛教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艺术方面,包括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
中国古代的建筑,如苏州园林的精巧布局,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美的独特理解。
导游能够解读这些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会给游客带来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在全国导游资格考试中,对旅游文化知识的考查形式多样。
既有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有简答题、论述题等主观题,要求考生能够深入分析和阐述相关的文化现象。
为了更好地掌握旅游文化知识,考生需要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文旅知识试题
文旅知识试题1. 什么是文旅融合?文旅融合是指将文化和旅游产业相结合,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活动的举办、文化体验的设计等方式,为游客提供更丰富、更有意义的旅游体验,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2. 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信仰等独特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包括建筑物、遗址、遗迹、艺术品、习俗、传统技艺等。
3. 什么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指供游客观赏、游玩、体验的景点、特色旅游产品、旅游设施等,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城市景观、文化遗产等。
4. 什么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指中国倡议的推动陆上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宏伟计划,旨在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贸易、投资、人员流动和文化交流。
5. 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环境和促进社区发展为目的的旅游方式,旅游活动通常在自然环境中进行,注重游客与自然交流和体验。
6. 什么是“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旅游”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创新旅游服务模式,提升旅游产业的效率和品质。
包括在线旅游预订、旅游电商、旅游信息咨询、智能导游等。
7. 什么是文旅产业?文旅产业是指文化和旅游产业的结合,包括文化创意、旅游服务、旅游教育、旅游娱乐等领域,涵盖了文化和旅游相关的产品、服务和活动,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
8. 什么是“民宿”?“民宿”是指基于家庭、社区等民间资源,以提供住宿服务为主的旅游服务形式。
民宿通常具有特色、温馨、亲民的特点,是一种文化旅游体验的新方式。
9. 什么是“主题公园”?“主题公园”是指以某种主题为基础而建造的集游乐、娱乐、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游乐园区,通常包括游乐设施、表演、餐饮、商业等设施。
10. 什么是“旅游营销”?旅游营销是指旅游企业利用市场手段和营销策略,制定旅游产品、推广和销售旅游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的过程。
包括广告、促销、公关等多种营销手段。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四、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完整性
作业设计要针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以及需要深化的内容。作业题目应清晰明确,答案要详尽完整,不仅要给出正确答案,还要解释答案背后的原因和逻辑。例如,在关于江南水乡特色建筑的作业中,除了列举建筑名称,还应要求学生分析建筑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讲解时要语言清晰、语调亲切,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适当提高音量,加强语气,以突出重要性。
3.避免平铺直叙,适当运用停顿、疑问、感叹等语气,增加讲解的趣味性。
二、时间分配
1.确保导入、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时间分配合理,避免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
6.作业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完整性,是否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
7.课后反思是否及时,是否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8.拓展延伸活动是否具有实际操作性,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
1.实践情景引入的教学设计。
2.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深度和广度。
3.板书设计的条理性和信息量。
4.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完整性。
5.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性和有效性。
详细补充和说明:
一、实践情景引入的教学设计
实践情景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关键环节。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应确保情景的真实性和互动性。教师可以选择一段富有代表性的江南水乡视频,如苏州园林的四季变化、乌镇的古街道生活等,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此外,情景引入后,应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江南水乡的自然环境对其建筑风格有何影响?”、“如果你是一名导游,你会如何向游客介绍这个景点?”通过这些问题,促进学生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
旅游文化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是一种文明形式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是旅游者这一旅游主体借助旅游媒介等外部条件,通过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碰撞产生的生活方式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文化关系的总和。
2、旅游物质文化:也能称旅游文化的物质层面,指蕴丰富的文化意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及其附加的必要的游乐设施,以及为旅游者服务的交通工具、饭店、餐馆和其他设施。
3、旅游精神文化:也称旅游文化的精神层面,指旅游活动以及旅游业经营管理中反映出的特定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观念形态。
4、旅游制度文化:也称旅游文化的制度层面,指旅游文化主体所处国家的管理部门或有影响的大旅游商所制订的各种法规、制度及相关的企业管理规则等。
5、民族: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6、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民族中的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7、政治型旅游文化:是说旅游文化极其重视伦理道德、政治事功并且形成了主观修养和外在客观政治相结合的旅游文化传统。
8、历史名人级差:是指按历史名人的知名度大小,也即对历史所起的作用大小,把历史名人分成若干个级别。
而所谓历史名人级差效应,则是指利用历史名人的不同级别,获取不同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9、旅游主体文化:旅游主体文化是旅游主体在旅游过程中形成的共有文化现象的综合。
10、旅游消费文化:是指有关旅游消费的消费价值观念、信仰、判断、知识和思维方式,以及物化在旅游消费活动中的消费时尚、习惯和倾向。
11、旅游审美:旅游主体在旅游活动中,除了物质上的需求外,还有一种精神上追求享受的需求,我们称之为审美欲求,或称旅游审美。
12、艺术审美文化:是指旅游者与作为你旅游审美客体的各种艺术品发生“同构”关系而产生的文化形态。
13、旅游客体文化:是指旅游文化系统中以旅游客体自身文化价值为基础,融合旅游客体的未经文化及来自旅游主体的文化审美投射等因素而形成的综合体。
《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旅游文化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知识对于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旅游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本课程作为与专业主课相关联的旅游专业基础课,在整个专业教育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及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特性。
了解旅游企业文化和社会环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掌握旅游客体文化的基本范畴。
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这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专业素养和鉴赏识别能力、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导论2课时
第二章中国旅游客源市场的文化背景4课时
第三章中国自然旅游资源的文化意蕴 4课时
第四章中国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2课时
第五章中国社会旅游资源的文化情趣4课时
第六章中国旅游文化的地域风采4课时
第七章中国旅游服务文化建设的民族化2课时
学期总结2课时
教学进度与教时安排表。
文化旅游基础知识
文化旅游基础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方式,文化旅游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青睐。
它不仅可以给人们带来视觉和感官上的愉悦,更重要的是可以增长我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想要进行文化旅游,了解一些基础知识将会为我们的旅程增添乐趣与深度。
一、文化旅游的定义文化旅游是指以文化为主题、以旅游为手段的一种旅游方式。
它以人们对不同文化的探索、了解和体验为目的,通过参观博物馆、古迹、文化遗址等地点,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艺术表现形式。
相比一般的旅游方式,文化旅游更加注重深度体验和互动交流。
二、文化旅游的好处1. 拓宽眼界:文化旅游能够让人们领略到世界各地独特的文化风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2. 增进文化理解:通过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活动和传统,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3. 提升个人修养:文化旅游不仅可以使人们对历史和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还能培养个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4. 推动旅游业发展:文化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产品,能够促进该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三、文化旅游的注意事项1. 提前了解目的地:在进行文化旅游之前,要对目的地的文化背景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做好行程安排和预防措施。
2. 尊重当地习俗:在参观当地文化遗址和与当地居民交流时,要尊重当地的习俗和文化传统,遵守当地的礼仪和规范。
3. 做好保护工作:在参观博物馆和古迹时,要保持环境整洁,不要随意损坏或移动展品,共同保护好文化遗产。
4. 尽量避免商业化景点:选择一些不那么商业化的文化景点,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地方的真实文化氛围。
5. 小心文化误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存在差异,有些行为在某些地方可能被视为不尊重或不礼貌。
在参观时要注意避免造成文化误解。
四、文化旅游的目的地推荐1. 欧洲:欧洲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而闻名。
如意大利的罗马、佛罗伦萨等古都,法国的巴黎、卢浮宫等艺术之都,希腊的雅典、圣托里尼等具有浓厚历史氛围的地方都是不错的选择。
旅游文化知识:土家族文化之旅——了解中国湖南地区土家族文化的历史和传承
旅游文化知识:土家族文化之旅——了解中国湖南地区土家族文化的历史和传承土家族是中国著名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湖南、重庆、贵州等地区。
本文将重点介绍湖南地区土家族文化的历史和传承,带您了解土家族的独特文化魅力。
一、历史渊源土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历史始于唐朝年间,形成于明朝。
土家族的先民始祖为巨石先民,他们在长江上游一带繁衍生息。
明朝时期,土家族因与明朝抗战有功,逐渐得到官方认可并得以正式登记,从此开始有了自己的族谱和家谱。
二、土家族文化1.婚礼文化土家族的婚礼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著名的是“悔婚门”和“败婚门”。
悔婚门是指新娘出嫁前回到家中暂住数日,借此来悔婚。
败婚门则是指在婚礼前,新郎必须先被新娘的家人逼到绝境,以此来测试新郎对新娘的真爱。
2.祭祀文化土家族有着非常严格的祭祀文化,每年秋天都会举行“邛神节”、“祈年祭”等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祀神明、扫墓、燃烧爱的纸钱等,以此来祈求幸福安康。
3.民俗文化土家族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如在饮食方面,土家族人喜爱吃毛肚、泡水鱼等辣味美食,在服饰方面,则以“兽头”为代表,色彩鲜艳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4.音乐文化土家族的音乐文化是其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他们有着自己的民歌、乐器、舞蹈等表演形式,其中最著名的是土家山歌和土家舞蹈。
三、土家族文化传承土家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是土家族人们一直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形式让年轻一代了解和接受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之上加以创新,使得土家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四、旅游推介湖南地区的土家族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游客可前往张家界、凤凰古城、沅江土家民俗文化旅游区等地,亲身体验土家族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此留下难忘的旅游印记。
总之,土家族作为中国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将土家族文化融入旅游推广中,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更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旅游文化基本理论
要素
特 点
暂时性
流动性 愉悦性
空间 目的 综合性
学术界对旅游文化的不同理解:
4. 旅游文化的概念与评述
旅游+文化(广义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
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陈辽 1987)
民族文化说旅游文化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国家在世世代代的
旅游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本民族或本国家的文化。它包括 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独有的哲学观念、审美习惯、风俗人情等 文化形态。或者说,旅游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的文化传统 在旅游过程中的特殊体现。(喻学才 1987)
与现代旅游一词意义相近的语句:
貞觀二十年渝州相恩寺側泉内忽出紅蓮花面廣三尺旅遊往来 無不歎訝經月不滅。——广群芳谱 唐王勃澗底寒松賦并序:歲八月壬子旅遊於蜀尋茅谿之澗, 深溪絶磴人跡罕到爰有松焉冒霜停雪蒼然百丈——广群芳谱 唐王勃青苔賦并序:吾之旅遊數月矣憩乎荒澗覩青苔焉緣巖 而上迺喟而歎曰……。——广群芳谱
2.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
学术界对旅游文化特征的认识:有“3性”说,即承袭性、 地域性、交融性;“4性”说,即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 承袭性和变异性;“5性”说,即综合性、传承性、地域性、 民族性和新奇性;“8性”说,即延续性、多样性、地域性、 民族性、实用性、宗法性、封闭性和伦理性。
延续性—旅游文化进程、旅游活动、旅游资源
主体说与客体说旅游文化是指与自然风光、古迹遗址有
关的历史掌故、民俗文化、文学艺术、传统故事及百科知识等。 (周谦等 1990)又有旅游文化识是旅游者或旅游服务者在旅游 观赏或旅游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
(冯乃康、窦石等 199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四大避暑胜地:江西庐山、浙江莫干山、河南鸡公山、河北北戴河
杭州三大赏月圣地: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月岩
历代西湖整修:唐,白居易——长堤五代吴越,钱缪——疏浚西湖
北宋,苏轼——苏公堤南宋,杨梦英——杨公堤-
清代,阮元——阮公墩
浙江三大名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杭州西湖
杭州三大名泉:虎跑泉、玉泉、龙井泉
江南三大水仙场地:上海崇明岛、福建漳州、浙江普陀山
杭州三大赏梅:孤山、灵峰、超山
浙江古镇:湖州南浔、嘉善西塘、桐乡乌镇
我国四大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它山堰
中国印石三宝:昌西鸡血石、福建寿山田黄石、浙江青田冻石
浙江三雕:东阳木雕、青田石雕、黄杨木雕
三大情人桥:断桥——许仙、白娘子西泠桥——苏小小、阮郁长桥——梁山伯、祝英台
名间四大传说:《白蛇传》、《牛郎和织女》、《孟姜女》、《梁祝》
我国宋代四大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河南应天书院、嵩阳书院
巢湖
被不同人称为“天下第一泉”的四大名泉
中国古代园林
江南三大名廊:沧浪亭的复廊、拙政园的水廊、留园的曲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