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操作笔记(汇总)

合集下载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笔记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笔记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笔记1. 中医基础理论部分阴阳学说可重要啦。

阴和阳就像白天和黑夜,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呢。

比如说人体的生理功能,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在病理状态下,如果阴虚了,就可能出现潮热盗汗这些症状哦。

五行学说也得好好掌握。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关系。

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都有用呢。

比如说一个人肝木太旺了,可能会克制脾土,就会出现脾胃方面的问题。

藏象学说也不能落下。

心主血脉,还主神明呢。

你想想,心脏要是不好了,血液循环就会出问题,而且人的精神状态也会受影响。

肺呢,主气司呼吸,又主宣发肃降。

要是肺的功能不好,就会咳嗽、气喘,呼吸不畅快。

2. 中医诊断学部分望诊可有趣啦。

先看面色,面色红润那是健康的表现,如果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面色发黄呢,可能是脾虚或者有湿邪。

再看舌象,舌头可是反映身体内部情况的小镜子哦。

舌红苔黄可能是有热证,舌淡苔白可能是有寒证或者虚证。

闻诊也有讲究。

听声音就能知道不少事儿呢。

声音高亢有力的,可能是实证;声音低微无力的,可能是虚证。

还有嗅气味,如果一个人身上有腐臭味,可能是有湿热或者热毒内蕴呢。

问诊那可得仔细。

问病人的寒热情况,是恶寒还是发热,是但寒不热还是但热不寒。

还有问汗,有没有自汗、盗汗。

自汗就是白天不自主地出汗,多是气虚;盗汗就是晚上睡觉出汗,多是阴虚。

问饮食口味也很重要,喜欢吃酸的可能是肝有问题,喜欢吃甜的可能是脾有问题呢。

切诊更是中医的特色。

诊脉的时候,要感觉脉象的快慢、强弱、浮沉等。

浮脉可能是表证,沉脉可能是里证;数脉可能是热证,迟脉可能是寒证。

还有按诊,按压身体的某些部位,看有没有疼痛、肿块等情况。

3. 中药学部分中药的性能得清楚。

四气五味,四气就是寒、热、温、凉,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

寒性的药能清热泻火,热性的药能温里散寒。

2017中医师技能考试:中医操作之中医基本操作

2017中医师技能考试:中医操作之中医基本操作

2017中医师技能考试:中医操作之中医基本操作国家医学考试网已经开放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准考证打印入口,离考试开考没有几天了,大家要抓紧时间复习备考哦!小编特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二站辅导资料:中医基本操作,预祝大家成功通关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技能考试第二站(中医操作)-中医基本操作1、指切进针法①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在穴位旁;②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快速刺入腧穴;③此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①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②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快速刺入腧穴;③此法适用于长针进针。

3、艾条雀啄灸①根据病症选择施灸部位;②将艾条点燃,对准施灸部位;③象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施灸;另外也可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

④灸至皮肤潮红为度。

艾条温和灸①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约距皮肤0.5-1寸左右进行熏烤;②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一般每处约灸3-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③对于昏厥、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和小儿,医者可将食、中指,置于施灸部两侧,以感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随时调节施灸距离,防止烫伤。

闪火拔罐法①暴露应拔罐的部位;②准备好相应物品;镊子、酒精棉球、火柴、玻璃罐等;③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一个,将火点燃,使火球在罐内绕1~3圈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相应拔罐的部位(燃烧棉球不可触及罐口)。

揉法的操作。

①用中指或拇指指端、手掌大鱼际或掌根附着于一定部位;②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轻柔缓和的摆动;③动作连贯并能持续一定时间。

助理医师之中医助理医师考试重点归纳笔记

助理医师之中医助理医师考试重点归纳笔记

助理医师之中医助理医师考试重点归纳笔记1、暴饮暴食后上腹疼痛,向左腰背放射,多见于A.急性肠炎B.胃穿孔C.输尿管结石D.急性胰腺炎E.十二指肠溃疡正确答案:D2、卫生法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重要,以下哪一项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根本方针A.保护公民身体健康B.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C.预防为主D.卫生工作要动员全社会参与E.以上均是正确答案:C3、阴虚血燥型闭经首选方为A.两地汤B.知柏地黄丸C.左归丸D.加减一阴煎E.保阴煎正确答案:D4、女患者,产后30天,恶露不止,量较多,色深红,质黏稠,有臭味,面色潮红,口燥咽干,舌质红,脉虚细而数。

治宜A.养阴清热止血B.化瘀止血C.益气止血D.清热解毒止血E.凉血止血正确答案:A5、郁证心神失养证的治疗可选用( )。

A.天王补心丹B.滋水清肝饮C.甘麦大枣汤D.半夏厚朴汤E.柴胡疏肝散正确答案:C6、下列关于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三痛的叙述,正确的是A.头痛、腰痛、眼眶痛B.全身酸痛、头痛、眼眶痛C.全身酸痛、腰痛、眼眶痛D.腹痛、腰痛、眼眶痛E.头痛、腓肠肌痛、腰痛正确答案:A7、治疗内伤发热气虚发热证的代表方是A.大补黄芪汤B.补中益气汤C.大建中汤D.八珍汤E.圣愈汤正确答案:B8、患者,女,30岁。

外出感寒,左肩臂痛,难以抬肩,遇风则疼痛加剧,舌苔薄白。

宜首选的药物是A.独活B.威灵仙C.羌活D.桑寄生E.秦艽正确答案:C9、慢性肺心病最常发生的休克是A.中毒性休克B.失血性休克C.心源性休克D.过敏性休克E.低血糖性休克正确答案:C10、患者王某,癫病日久不愈,神思恍惚,善悲欲哭,心悸易惊,神倦,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宜辨证为A.脾虚B.心脾两虚C.痰气郁结D.气郁E.痰阻正确答案:B11、瘀血所致出血的特点是A.出血量多B.出血不畅C.出血夹有血块D.出血伴有疼痛E.出血量少正确答案:C12、“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适用的病证是A.阳偏衰B.阳偏盛C.阴偏盛D.阴偏衰E.阴阳两虚正确答案:A13、治疗麻疹出疹期应首选的方剂是A.黄连解毒汤B.宣毒发表汤C.清咽下痰汤D.清解透表汤E.羚角钩藤汤正确答案:D14、既治食积腹痛,又治疝气痛的药物是A.麦芽B.谷芽C.神曲D.山楂E.鸡内金正确答案:D15、下列疾病不会出现肺部叩诊实音的是A.肺不张B.肺空洞C.胸腔积液D.胸膜肥厚E.胸壁水肿正确答案:B16、男性,18岁。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康康笔记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康康笔记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康康笔记康康笔记——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2.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组织、气血津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3.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疾病的症状和病因。

4. 中医治疗主要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第二章:中医病症诊断1. 中医病症诊断包括辨证和判定病因。

2. 辨证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分析其阴阳平衡、气血运行等方面的异常状况,判断出患者的病证类型。

3. 判定病因主要通过详细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精神状态等,结合辨证所得,找出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第三章: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其通过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对病人的症状和病因进行治疗。

2. 针灸治疗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通过在身体的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刺激,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

3. 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患者的相应穴位和经络,改善气血循环,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4. 中医还包括其他方法,如艾灸、拔火罐等。

第四章:中医常用草药1. 中医常用的草药主要有中药饮片、中药丸剂、中药颗粒等剂型。

2. 常用的中药饮片有人参、黄芪、当归、川芎等,可通过煎服制剂用于调养和治疗疾病。

3. 中药丸剂和颗粒多为现代中药剂型,将草药煎煮浓缩,并加工成颗粒或丸剂,方便患者服用。

第五章:中医常见病1. 中医常见病包括感冒、咳嗽、腹痛、消化不良等。

2. 中医治疗常见病主要通过调整患者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来治疗。

3. 针灸、推拿、中药等均可以用于治疗常见病。

第六章:中医预防保健1. 中医预防保健主要强调养生,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来保护身体健康。

2. 中医养生的方法包括饮食调养、起居调理、运动锻炼、心理调节等。

3. 中医预防保健也可以借助中药或针灸等手段来辅助调理身体。

2017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备考笔记(3)

2017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备考笔记(3)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2017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备考笔记(3)胁痛治法1.外治法(1)葱白20克,莱菔子15克,共捣烂后加热,外敷贴于痛处。

(2)香附30克,盐适量,混合后捣烂,外敷贴于痛处。

2.针灸疗法门、行间、足三里、三阴交。

用平补平泻手法。

(1)体针:实证取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用泻法;虚证取肝俞、肾俞、期(2)皮肤针:用皮肤针叩打胸胁痛处,加拔火罐。

或埋皮内针。

(3)耳针:取患侧肝、胆、神门、胸等穴,实证用强刺激,虚证用轻刺激。

留针30分钟,3.饮食疗法(1)素馨花茶:素馨花10克,冰糖适量,用开水泡服。

适用于肝气郁结型。

肉饮汤。

适用于瘀血停着型。

(2)郁金三七花煲瘦肉:三七花15克,郁金10克,猪瘦肉100克,共煲汤,加盐调味吃湿热型。

(3)鸡骨草煲瘦肉:鸡骨草30克,猪瘦肉100克,共煲汤,加盐调味吃肉饮汤。

适用于适用于肝阴不足型。

(4)沙参玉竹煲老鸭:北沙参、玉竹各30克,老鸭半只,加水煲至烂熟,加盐调味服食。

中风针灸疗法口噤者,灸风池。

左瘫右痪者,灸风市。

如两额暴痛,口眼歪斜,牙关紧闭,失音不语,灸客主人。

如因痰而中者,灸环跳穴可也。

之乏效者,必须用灸。

或未经疗治者,急灸无妨。

当其国中之时,先灸百会,或灸尺泽。

如中风者,卒然中倒,人事无知,口眼斜是也。

方书有中经、中络、中脏、中腑之分。

医是也。

)百会穴(从鼻直上入发际五令,旋毛陷中,可容指处。

《医宗金鉴》云:直上耳尖顶陷中风市穴(端立,垂手于股外,中指尖到处。

)尺泽穴(肘中动脉处,即肘弯内横纹当中,屈肘纹见,《金鉴》云∶屈肘横纹筋骨罅中。

)客主人(两耳前骨工宛中间,开口即穴处。

)之上、两骨合缝之所曰髀枢,当环跳穴处。

)环跳穴(在髀枢中,侧卧,屈上足、伸下足取之。

大腿曰股,股上曰髀,楗骨之下、大腿风池穴(在耳后陷中,按之引耳内。

)痢疾诊断1.接触史近周内有不洁的饮食史或与菌痢病人密切接触史。

2.急性腹泻伴有发冷、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黏液脓血便,左下腹有压痛。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一站完美总结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一站完美总结

一、感冒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二)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4.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三、哮病(一)发作期1.冷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二)缓解期1.肺睥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一)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二)虚喘1.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不纳: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痨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2.虚火灼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六、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6.瘀阻心脉: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七、胸痹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八、不寐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3.心脾两虚:补养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九、痫病1.风痰闭阻证: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十、胃痛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十一、呕吐(一)实证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二)虚证1.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2.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3.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十二、腹痛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行气导滞—大承气汤3.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府逐瘀汤6.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十三、泄泻(一)暴泄1.寒湿内盛: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2.湿热伤中: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3.食滞胃肠: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二)久泄1.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2.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3.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十四、痢疾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加银花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十五、便秘(一)实秘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二)虚秘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2.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4.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十六、胁痛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3.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4.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十七、黄疸(一)阳黄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4.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二)阴黄1.寒湿阻遏:健脾和胃,温中化湿—茵陈术附汤2.脾虚湿滞: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三)黄疸消退后的调治1.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2.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3.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十八、头痛(一)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二)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2.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3.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4.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十九、眩晕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3.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4.痰湿中阻: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阻窍: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二十、中风(一)中经络1.风痰入络: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2.风阳上扰: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3.阴虚风动:滋阴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二)中脏腑1.闭证1)痰热腑实:通腑泻热,熄风化痰—桃仁承气汤2)痰火瘀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羚角钩藤汤3)痰浊瘀闭: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涤痰汤2.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三)恢复期1.风痰瘀闭: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2.气虚瘀络: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3.肝肾亏虚:滋养肝肾—左归丸合地黄饮子二十一、水肿(一)阳水1.风水相搏: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二)阴水1.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2.肾阳虚衰:温肾助阳,行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瘀水互结:活血祛瘀,行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二十二、淋证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3.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4.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5.膏淋:清热化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6.劳淋: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二十三、阳痿1.命门火衰证:温肾壮阳—赞育丸2.心脾亏虚证:补益心脾—归脾汤3.肝郁不舒证:疏肝解郁—逍遥散4.惊恐伤肾证: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5.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二十四、郁证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3.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4.心神失养: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5.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补血—归脾汤6.心肾阴虚: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二十五、血证(一)鼻衄1.热邪犯肺: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3.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补气摄血—归脾汤(二)齿衄1)胃火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三)咳血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丸(四)吐血1.胃热壅盛: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五)便血1.肠道湿热: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2.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3.脾胃虚寒: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六)尿血1.下焦热盛: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七)紫斑1.血热妄行: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3.气不摄血:补气摄血—归脾汤二十六、消渴(一)上消1.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二)中消1.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2.气阴亏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三)下消1.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2.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固摄—金匮肾气丸二十七、内伤发热1.阴虚发热证:滋阴清热—清骨散2.血虚发热证:益气养血—归脾汤3.气虚发热证: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4.阳虚发热证: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5.气郁发热证:疏肝理气,解郁泻热—丹栀逍遥散6.痰湿郁热证: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7.血瘀发热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二十八、虚劳(一)气虚1.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2.心气虚:益气养心—七福饮3.脾气虚: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4.肾气虚:益气补肾—大补元煎(二)血虚1.心血虚:养血安心—养心汤2.肝血虚:补血养肝—四物汤(三)阴虚1.肺阴虚:养阴润肺—沙参麦门冬汤2.心阴虚: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养阴和胃—益胃汤4.肝阴虚:滋养肝阴—补肝汤5.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三)阳虚1.心阳虚:益气温阳—保元汤2.脾阳虚:温中健脾—附子理中丸3.肾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二十九、痹证1.风寒湿痹(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3.痰瘀痹阻: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4.肝肾亏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独活寄生汤三十、痉证1.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2.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息风镇痉—羚角钩藤汤3.阳明热盛证:清泄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4.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5.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息风止痉—导痰汤6.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息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三十一、痿证1.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经脉—加味二妙散3.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4.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5.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三十二、腰痛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止痛—四妙丸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身痛逐瘀汤4.肾虚腰痛(1)肾阴虚:滋补肾阴,濡养筋脉—左归丸(2)肾阳虚:补肾壮阳,温煦经脉—右归丸三十三、乳癖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三十四、湿疮1.湿热蕴肤证:清热利湿止痒—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2.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止痒—除湿胃苓汤加减3.血虚风燥证: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当归饮子加减三十五、痔Ⅰ内痔1.风热肠燥证: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2.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止血—脏连丸3.气滞血瘀证: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止痛如神汤4.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Ⅱ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活血散瘀—萆薢化毒汤合活血散瘀汤◆血栓性外痔血热瘀结证:清热凉血,散瘀消肿—凉血地黄汤合活血散瘀汤三十六、肠痈1.瘀滞证(初期):行气活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2.湿热证(酿脓期):通腑泄热,利湿解毒—复方大柴胡汤3.热毒证(溃脓期):通腑排脓,养阴清热——黄牡丹汤合透脓散三十七、崩漏1.脾虚证:补气摄血,固冲止崩—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2.肾虚证(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2)肾阳虚证:温肾益气,固冲止血—右归丸(3)肾阴虚证:滋肾益阴,固冲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3.血热证(1)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2)实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清热固经汤4.血瘀证:活血化瘀,固冲止血——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三十八、痛经1.气滞血瘀证:理气行滞,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或痛经方2.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或温经散寒汤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或银甲丸4.气血虚弱证:益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5.肾气亏损证:补肾益精,养血止痛—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三十九、绝经前后诸证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阴阳双补—二仙汤合二至丸四十、带下病Ⅰ带下过多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阳虚证: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汤4.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5.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Ⅱ带下过少1.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四十一、胎漏、胎动不安1.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或安奠二天汤或滋肾育胎丸2.血热证: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或清热安胎饮或当归散3.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4.血瘀证:活血消癥,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四十二、肺炎喘嗽(一)常证1.风寒闭肺证: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2.风热闭肺证: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3.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4.毒热闭肺证: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5.阴虚肺热证: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6.肺脾气虚证:补肺健脾,益气化痰—人参五味子汤(二)变证1.心阳虚衰证:温补心阳,救逆固脱—参附龙牡救逆汤2.邪陷厥阴证:平肝息风,清心开窍—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四十三、小儿泄泻(一)常证1.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2.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3.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4.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5.脾肾阳虚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二)变证1.气阴两伤: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2.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四十四、厌食症1.脾失健运证:运脾开胃—不换金正气散加减2.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异功散加减3.脾胃阴虚证:养阴和胃—益胃汤加减四十五、水痘1.邪伤肺卫证: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2.邪炽气营证: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汤。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技能操作复习重点(1)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技能操作复习重点(1)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技能操作复习重点(1)一、腹部包块腹腔内脏器的肿大、异位、肿瘤囊肿或脓肿、炎性组织粘连或肿大的淋巴结等,均可形成包块。

如触到包块要鉴别其来源于何种及器;是炎症性还是非炎症性;是实质性还是囊性;是良性还是恶性;在腹腔内还是在腹壁上,左下腹包块要注意与粪块鉴别。

因此,触诊腹部包块时必须注意下列各点:1.位置包块的位置可根据腹部分区推测包块可能来源于那个脏器,如右腰部触及包块,考虑为右肾下极或升结肠肿块,但也可能为转移性肿瘤,其原发病灶在远处。

带蒂的包块或肠系膜、大网膜的包块位置多变。

肠管分布区的较大包块,若不伴有肠梗阻现象,多来源于肠系膜、大钢膜、腹膜或腹膜后的脏器。

2.大小凡触及包块均要用尺测量其上下(纵长)、左右(横径),其大小以厘米记载。

明确体积便于动态观察。

也可用实物比拟其大小,如鸡蛋、拳头、核桃、黄豆等。

如包块大小变异不定,甚至消失,则可能是痉挛的肠曲引起。

3.深浅腹膜前包块,一般较易触及,腹膜后包块,由于部位较深,若非明显肿大,不易触及,浅部包块要区别腹壁肿块,可用抬头试验来鉴别。

4.形态要摸清包块的形状如何,轮廓是否清楚,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结节,边缘是否规则,有否切迹等。

如触及表面光滑的园形包块,多提示为膨胀的空腔脏器或良性肿物;触及形态不规则,且表面呈结节形状或凸凹不平,多考虑恶性肿瘤,炎性肿物或结核包块;条索状或管状肿物,且形态多变者,多为蛔虫团或肠套叠;肿大的脾脏内侧可有明显的切迹。

5.硬度、质地可区别肿块是囊性的或实质性的。

若为囊性包块、其质地柔软,见于囊肿、脓肿,职卵囊肿、多囊肾等。

实质性包块,其质地柔软、中等硬或坚硬,见于肿瘤、炎性或结核浸润块,坚硬包块多为癌肿,如肝癌、胃癌。

6.压痛炎症性包块及部分肿瘤有明显压痛,无压痛的包块多系囊肿。

7.活动度如包块随着呼吸上下移动,多为肝、脾、肾、胆等,如包块随体位移动或用手推动者,可能来自胃、肠或肠系膜,移动范围较广且距离较大,见于带蒂的肿物、游走脾、游走肾等。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第十八单元复习笔记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第十八单元复习笔记

2017年沐阳县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第十八单元复习笔记第十八单元安神药含义凡以宁心安神为主要功效,治疗心神不宁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主治:心神不宁,心神失宁症 (失眠为主;轻症心烦,不眠;心悸;怔忡;健忘)(此外,对于癫狂,癫痫,惊风有辅助功效。

)性能特点:药性没有一致性;药味:养心安神甘;归经:心趋向:沉降配伍应用:寒热虚实使用注意:矿物动物甲壳需要先煎。

1、酸枣仁【性能】甘、酸,平。

归心、肝、胆经。

(有一定的滋养性,肝心)【功效】养心益肝,安神,敛汗。

1.心悸失眠。

本品味甘,入心、肝经,能养心阴,益肝血而有安神之效,为养心安神要药。

2.自汗,盗汗。

本品味酸能敛而有收敛止汗之功效。

阴虚盗汗最宜使用此外,本品味酸,酸能收敛,故有敛阴生津止渴之功,还可用治伤津口渴咽干者2、柏子仁【性能】甘,平。

归心、肾、大肠经。

(侧柏的同种植物)功能类似酸枣仁【功效】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便溏,痰湿多的慎用)1.心悸失眠。

本品味甘质润,药性平和,主入心经,具有养心安神之功效,多用于心阴不足,心血亏虚以致心神失养之心悸怔忡、虚烦不眠、头晕健忘等2.肠燥便秘。

本品质润,富含油脂,有润肠通便之功。

用于阴虚血亏,老年、产后等肠燥便秘证此外,本品甘润,可滋补阴液,还可用治阴虚盗汗、小儿惊痫等。

3、远志【性能】苦、辛,温。

归心、肾、肺经。

【功效】安神益智,祛痰开窍(消肺窍,消心窍的痰浊癫狂癫痫),消散痈肿。

1.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健忘。

本品苦辛性温,性善宣泄通达,既能开心气而宁心安神、又能通肾气而强志不忘,为交通心肾、安定神志、益智强识之佳品。

2.癫痫惊狂。

本品味辛通利,能利心窍,逐痰涎,故可用治痰阻心窍所致之癫痫抽搐,惊风发狂等症。

3.咳嗽痰多。

本品苦温性燥,入肺经,能祛痰止咳。

(祛痰时常蜜汁,因其对胃黏膜有刺激)4.痈疽疮毒,乳房肿痛,喉痹。

本品辛行苦泄,功擅疏通气血之壅滞而消散痈肿,用于痈疽疮毒,乳房肿痛,内服、外用均有疗效,内服可单用为末,黄酒送服。

1 增补本 2017中医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图解 增补本

1  增补本 2017中医执业(含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图解 增补本
带下过多
2.肾阳虚证
3.肾阴虚证
4.湿热证
5.热毒证
第四十四节 带下病
带下过多
2.肾虚证
3.阴虚夹湿证
4.湿热下注证
5.热毒炽盛证
修改
P417
第四十七节 不孕症(助理不考)
2.症状
女子结婚后夫妇有正常性生活1年以上
第四十七节 不孕症(助理不考)
2.症状
女子结婚后夫妇有正常性生活2年以上
修改
P418
(1)肾阳虚证
代表方剂:加减一阴煎合生脉散加山茱萸、阿胶。
常用药物:红参、阿胶、丹参、五味子、熟地黄、山萸肉、甘草、牛膝等
3.血热证
(1)虚热证
主症:经来无期,量少淋沥不尽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而质稠;心烦潮热,小便黄少,咽干口燥,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固冲止血。
代表方剂:上下相资汤。
常用药物:熟地、山茱萸、葳蕤、人参、元参、沙参、当归、麦冬、北五味子、牛膝、车前子
第四十节 崩漏
2.肾虚证
(1)肾阳虚证
代表方剂:右归丸去肉桂加党参、黄芪、三七。
常用药物:制附子、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菟丝子、鹿角胶、当归、杜仲、党参、黄芪、三七等
增补
P400
(2)肾阴虚证项下
新增补(3)肾气虚证
(3)肾气虚证
主症: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或围绝经期妇女,出血量多势急如崩,或淋沥日久不净,或由崩而漏,由漏而崩反复发作,色淡红或黯红,质清稀;面色晦暗,眼眶黯,小腹空坠,腰膝酸软;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温经暖宫,化瘀止痛
代表方剂:少腹逐瘀汤加减
修改
P406
3.湿热下注证
4.气血虚弱证

201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笔记汇总

2017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笔记汇总

一、感冒:寒荆热银暑新加,阴蕤气参寒热解,阳虚麻附血葱白。

(西医病名:上呼吸道感染)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人参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穹,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

荆防败毒散=人参败毒散-人参、生姜+荆芥、防风(用荆芥、防风时去掉生姜)荆防达表汤: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

辨证要点: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翘散: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竹叶、淡豆豉、荆芥穂、牛蒡子、薄荷、银花、甘草、芦根、桔梗、连翘)(银花、连翘为君9克,其他药5-6克。

也有以荆芥、淡豆豉为君的。

)辨证要点:有汗,舌苔薄黄,脉浮数。

病机: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新加香薷饮:新加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银花、扁豆花9克,其他6克)辨证要点:脉濡、脉滑、脉腻。

病机:暑湿遏表,湿热伤中,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饮:参苏二陈汤,枳桔葛前香,气虚风寒症,调和枣和姜。

(苏叶、葛根为君发散风寒,解肌透邪。

十一味药各4克)辨证要点: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反复感冒,脉浮无力。

病机:表虚卫弱,风寒乘袭,气虚无力达邪。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化裁加减葳蕤汤:玉竹姐为何早操吃葱。

(玉竹、桔梗、白薇、薄荷、大枣、炙甘草、淡豆豉、葱白)(玉竹9克、薄荷4.5克为君,淡豆豉为臣12克,炙甘草1.5克,其他药5克左右)辨证要点:舌红少苔,脉细数(所有阴虚证的舌脉特点)。

病机: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津液不能作汗。

感冒辨病要点:恶寒发热。

病机:卫表不和,正邪相博。

感冒用药特点:药量与剂量比较轻,发汗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所以要中病即止,煎药不要久才能保证疗效。

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痰湿二三痰热清,肝火黛泻亏沙参。

2017中医执业医师操作针灸整理

2017中医执业医师操作针灸整理
1.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肩、上肢病证。
2.瘾疹。
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肩周炎宜向肩关节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11. 迎香
在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
1.鼻塞、鼽衄等鼻病。
2.口 、面痒等面部病证。
3.胆道蛔虫症。
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三、足阳明胃经
12. 地仓
1.头痛、眩晕、癫狂。
2.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
3.下肢痿痹。
4.腹胀,便秘。
直刺1-1.5寸。
21.内庭(荥穴)
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1.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性病证。
2.热病。
3.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胃病证。
4.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直刺或斜刺0.5-0.8寸。
9. 曲池(合穴)
在肘区,在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凹陷处。
1.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
2.热病。
3.眩晕,癫狂。
4.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
5.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6.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直刺1-1.5寸。
10. 肩髃
在三角肌区,肩峰外侧缘前端与肱骨大结节两骨间凹陷中。(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的凹陷即是本穴。)
1.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之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证。
4.潮热,盗汗。
斜刺0.5-0.8寸。
36.胃腧(胃之背俞穴)
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
斜刺0.5-0.8寸。
37.肾腧(肾之背俞穴)
在脊柱区,第2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017年执业医师教材考点汇总

2017年执业医师教材考点汇总

2017年中医执业医师教材考点汇总2017年中医助理执业医师/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复习期已经拉开帷幕,中医助理执业医师考试是比较重要的,新的复习期里医学教育网陪伴大家一起度过!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了中医执业医师备考模拟试题,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常用腧穴1.长强(络穴)[定位]尾骨尖下0.5寸,约当尾骨尖端与肛门的中点。

[主治]泄泻、便血、便秘、痔疾、脱肛、癫狂病、腰脊和尾骶部疼痛。

[操作]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寸,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不灸。

2.腰阳关[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痛、下肢痿痹。

[操作]向上微斜刺0.5~1寸。

3.命门[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

[主治]阳痿、遗精、带下、遗尿、尿频、月经不调、泄泻、腰脊强痛、手足逆冷。

[操作]向上斜刺0.3~1寸。

4.至阳[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

[主治]胸胁胀满、黄疸、咳嗽、气喘、背痛、脊强。

[操作]向上微斜刺0.5~1寸。

5.大椎[定位]第7颈椎棘突下。

[主治]热病、疟疾、咳嗽、气喘、骨蒸盗汗、癫痫、头痛项强、肩背痛、腰脊强痛、风疹。

[操作]直刺0.5~1寸。

6.哑门[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暴喑、舌强不语、癫狂、头痛项强。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向上斜刺或深刺。

7.风府[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癫狂、中风。

[操作]直刺或向下斜刺0.5~1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深部延髓。

8.百会[定位]后发际直上7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脱肛、泄泻、阴挺、健忘、不寐。

[操作]平刺0.5~0.8寸。

9.上星[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目痛、鼻渊、鼻衄、癫狂、疟疾、热病。

[操作]平刺0.5~1寸。

10.素髎[定位]鼻尖正中。

[主治]鼻渊、鼻衄、喘息、昏迷、惊厥、新生儿窒息。

[操们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

2017年沐阳县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第二十一单元复习笔记

2017年沐阳县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第二十一单元复习笔记

2017年沐阳县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第二十一单元复习笔记第二十一单元补虚药补虚药:以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不足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虚证的药物补气药:人参、党参、黄芪、山药、白术、甘草人参:甘、微温、微平归脾肺心肾经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应用: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咳喘、阳痿宫冷、气虚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气血亏虚、久病虚羸、心气不足、惊悸失眠用法用量:煎服3-9g虚脱15-30g文火另煎兑服研粉吞服1次2g1日两次注意:不与藜芦、五灵脂同用党参:甘、平归脾肺经功效: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煎服9-30g 注意:不与藜芦同用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脱毒排脓、敛疮生肌用法用量:煎服9-30g 炙黄芪:益气补中,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滞等症比较人参、党参、黄芪相同点:补气、生津、生血之功。

且常相须为用以增强疗效不同点:人参作用强,为补气第一要药,并具有益气固脱、安神增智、补气助阳之功。

党参补气之力较为平和,专于补益脾肺之气黄芪补元气之力不及人参,但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尤其脾虚气陷及表虚自汗等症。

白术:甘、苦、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煎服6-12g 炒用可增强补气、健脾止泻作用山药:甘、平归脾肺肾经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煎服10-30g 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应用:脾胃虚弱,倦怠乏力。

心气不足、心悸气短、脉结代,痈肿疮毒,咽喉肿痛,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缓解药物毒性烈性用法用量:煎服2-10g蜜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动,脉结代。

注意:不与海藻、京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有助湿壅气之弊,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用。

大剂量久服可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

补阳药:鹿茸、杜仲、续断、淫羊藿、菟丝子鹿茸:甘、咸、温归肾肝经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任冲、托疮毒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眩目、神疲、畏寒、宫冷不孕、肾虚腰脊冷痛、筋骨痿软、冲任虚寒,崩漏带下、阴疽(ju)内陷不起疮症久溃不敛用法用量:1-3g研末冲服,小剂量渐增热症忌服淫羊藿:辛、甘、温归肝肾经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盐水炒6-10g 阴虚火旺者忌用杜仲:甘、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应用:肝肾不足、腰膝酸痛、筋骨无力、头晕目眩,肝肾亏虚、妊娠漏学、滑胎用法用量:煎服6-10g 注意:炒用效果更好阴虚火旺者忌用续断:苦、辛、微温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应用:肝肾不足、腰膝软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筋伤骨折、肝肾不足、崩漏经多、胎漏下血、胎动不安煎服10-15g 酒炙:补血蜜炙:补肝肾菟丝子:辛、甘、平归肝肾脾经补益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外用消风祛斑应用: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肝肾不足、目昏耳鸣、脾肾虚泻用法用量:煎服6-12g 外用适量注意:阴虚火旺、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者忌用补血药:当归、何首乌、白芍、熟地黄、阿胶当归:甘、辛、温归肝脾心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应用:血虚痿黄、眩晕心悸、血虚血瘀之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血虚肠燥便秘用量用法:煎服6-12g 酒当归活血通经、闭经痛经、风湿痹症、跌扑损伤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补血滋阴、益精填髓应用:血虚痿黄、心悸怔忡、月经不调、崩漏下血、肝肾阴虚、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内热消渴、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用法用量:煎服9-15g 性质黏腻,有碍消化、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便滞者慎用。

2017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备考笔记(4)

2017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备考笔记(4)

医学考试之家论坛()2017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实践技能》备考笔记(4)胸痹预防1.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激动;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注意劳逸结合,发作期患者应该卧床休息。

2.注意节制,不过食膏粱厚味及烟酒刺激之品。

泄泻预防与调护1.饮食消化,不宜吃甜、冷、肥腻的食物;某些食物进食后会引起泄泻者,应忌食。

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不吃变质食物,不喝生水、冷水等;泄泻病人饮食要清淡易2.增强体质慢性泄泻病人,应加强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如体操、太极拳、气功等。

3.预防平素注意天气变化而增减衣物以防外感引起泄泻。

治疗。

针灸治疗急慢性泄泻效果较好,但对严重失水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泄泻,则应采用综合性泄泻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在中医治疗上应明确证型,正确的辨证论治从而选方用药,哮病预防与调护和情志刺激哮病预防与调护。

鼓励患者根据个人身体情况,选择太极拳、内养功、散步或慢跑、呼吸体操等方法长期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邪诱发。

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及易致过敏的灰尘、花粉、食物、药物和其他可疑异物。

宜戒烟酒,饮食宜清淡而富营养,忌生冷、肥甘、辛辣、发物等,以免伤脾生痰。

防止过度疲劳预防方面:注重宿根的形成及诱因的作用,故应注意气候影响,做好防寒保暖,防止外动者,应限制活动,防止喘脱。

嗽痰多、痰声漉漉或痰粘难咯者,用拍背、雾化吸入等法,助痰排出。

对喘息哮鸣,心中悸调护方面:哮病发作时,尚应密切观察哮鸣、喘息、咳嗽、咳痰等病情的变化,哮鸣咳肺结核预防1.控制传染源及时发现并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注意开窗通风,注意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接种卡介苗,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自身抵抗力。

中医内科助理医师考试完美笔记

中医内科助理医师考试完美笔记

中医内科助理医师考试完美笔记
1. 前言
中医内科助理医师考试是考察候选人在中医内科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重要考试。

本文档将为考生提供一些完美的笔记,帮助他们备考和取得好成绩。

2. 中医内科基础知识
2.1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
-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和范围
- 中医内科与西医内科的区别和联系
2.2 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
- 医案分析法
- 望、闻、问、切四诊法
- 中医体检方法
2.3 中医内科常见病症
- 变证与病证的关系
-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
-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辨证与治疗原则
3. 中医内科治疗方法
3.1 中药治疗
- 中药的分类和使用
- 中药煎煮方法和注意事项
- 中药治疗常见病的配方和用法
3.2 针灸治疗
- 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巧
- 针灸治疗常见病的穴位选择和刺激方法
3.3 其他治疗方法
- 推拿按摩
- 中医药外治法
- 中医内科常用的辅助治疗方法
4.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预防与保健-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预防要点
- 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和技巧
5. 考试注意事项
- 考试的时间和地点安排
- 考试的注意事项和要求
- 考试中常见的错误和注意避免的问题
以上是中医内科助理医师考试完美笔记的主要内容。

希望考生能通过这份笔记,系统地复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取得理想的成绩。

祝考试顺利!。

中医执业医师助理考试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助理考试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助理考试笔记一、中医基础理论1. 阴阳学说这阴阳啊,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是一种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阴呢,就像是夜晚那种比较安静、寒冷、内敛的感觉。

比如说女性属阴,那女性的身体特点往往比较柔和。

阳呢,就像白天,充满活力、温热、外向。

男性属阳,就比较强壮有力啦。

在人体里,脏腑也分阴阳呢。

像心、肺就属阳,肝、脾、肾就属阴。

这阴阳要是平衡了,人就健康,要是不平衡,就容易生病,就像天平歪了一样。

2. 五行学说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

木呢,就像春天的树木,充满生机,它对应的是肝。

火就像夏天的太阳,很热很旺,对应心。

土就像大地,厚实稳重,对应脾。

金就像秋天的金属,锋利又收敛,对应肺。

水就像冬天的河流,寒冷又滋润,对应肾。

它们之间还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呢。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呢,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五行的关系要是乱了,身体也会出毛病。

3. 藏象学说先说说心吧,心可不光是泵血的器官哦。

在中医里,心主神明,就像身体里的老大,管着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呢。

要是心出问题了,可能就会失眠、心烦意乱啥的。

再看肝,肝主疏泄,就像身体里的交通警察,调节着气的运行。

要是肝气不舒,人就容易生气、郁闷,还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呢。

脾主运化,就像身体里的粮食加工厂,把吃进去的食物变成营养物质。

要是脾不好,就会没胃口,吃啥都不香。

肺主气司呼吸,就像身体里的换气扇,把新鲜空气吸进来,把浊气排出去。

肾主藏精,就像身体里的宝藏库,藏着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对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可重要了。

二、中医诊断学1. 四诊望诊就是看啦。

看人的面色、舌苔啥的。

比如说一个人脸色苍白,可能就是气血不足。

舌苔要是厚腻,可能就是脾胃有湿气。

闻诊呢,就是听声音和闻气味。

声音洪亮的人,一般身体比较好。

要是有口臭,可能是胃里有热。

问诊就很重要啦,要问病人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啥的。

比如说病人说头疼,那得问是哪个部位疼,是刺痛还是胀痛,疼了多久了等等。

助理医师之中医助理医师考试知识汇总笔记

助理医师之中医助理医师考试知识汇总笔记

助理医师之中医助理医师考试知识汇总笔记1、患者,男,30岁。

结婚3年不育,脱发,腰软无力,舌质淡白,尺脉弱。

其证候是A.肾气不固B.肾虚水泛C.肾精不足D.肾阳虚E.肾阴虚正确答案:C2、冲脉的功能是A. 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B. 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四肢的联系C. 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在体内的联系D. 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E. 交通一身阴阳之气正确答案:D3、治疗痰热阻肺哮喘的首选方是A. 三拗汤B. 都气丸C. 大青龙汤D. 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E. 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正确答案:D4、中型霍乱患者第一个24h的补液量是A.3000~5000mlB.4000~6000mlC.5000~7000mlD.4000~8000mlE.8000~12000ml正确答案:D5、肝硬化门脉高压,可出现A.扑翼样震颤B.出血倾向C.皮肤色素沉着D.脾脏肿大E.蜘蛛痣正确答案:D6、能治疗疝气,少腹痛的腧穴是( )。

A.隐白B.太白C.大敦D.大都E.关元正确答案:C7、脾胃虚弱恶阻的辨证要点是A.妊娠初期,呕吐不食,或呕吐清涎B.妊娠初期,恶心欲呕,晨起尤甚C.妊娠初期,呕吐酸水、苦水D.妊娠初期,呕吐痰涎,胸脘满闷E.妊娠初期,呕吐剧烈,干呕或呕吐苦黄水甚则血水正确答案:A8、既能清热泻火.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A.石膏B.芦根C.知母D.葛根E.决明子正确答案:C9、臁疮创面流水潮红,周围皮肤红肿痒痛,治疗宜用A.萆薢化毒汤B.二妙丸和五神汤C.黄连解毒汤D.五神汤E.三妙散正确答案:B10、患者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语无伦次,不思饮食,兼见不寐易惊,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疗应首选A. 顺气导痰汤B. 生铁落饮C. 黄连温胆汤加白金丸D. 半夏厚朴汤E. 四七汤加苏合香丸正确答案:C11、下列各项,属被动体位的是A.角弓反张B.端坐呼吸C.肢体瘫痪D.以上均非E.翻动体位正确答案:C12、引起胸痛伴有咳嗽、发热、呼吸困难最常见的疾病是A.上呼吸道感染B.大叶性肺炎C.支气管哮喘D.急性心肌梗死E.急性左心衰正确答案:B13、关系表现在血液生成和血液运行方面的两脏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感冒1.风寒束表证:辛温散寒-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2.风热犯表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3.暑湿伤表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苓白术散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加味二、咳嗽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2.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燥湿化痰,理气止咳-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证: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证: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4)肺阴亏耗证: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三、哮病1.发作期(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汤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2.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2)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1.实喘(1)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证:解表清热,化痰平喘-麻杏甘石汤加味(3)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2.虚喘(1)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2)肾虚不纳证:补肺纳气-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震慑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蛤蚧粉五、肺痨1.肺阴亏耗证:滋阴润燥-月华丸2.虚火灼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六、心悸1.心虚胆怯证:镇静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志-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4.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5.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6.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七、胸痹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2.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证:通阳泻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和当归四逆汤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6.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7.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八、不寐1.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火扰心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3.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4.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5.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九、痫病1.风痰闭阻证: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十、胃痛1.寒邪客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良附丸2.饮食伤胃证: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3.肝气犯胃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4.湿热中阻证: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5.瘀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亏耗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十一、呕吐1.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2.食滞内停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证: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证: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5.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6.脾胃阳虚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7.胃阴不足证: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十二、腹痛1.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证:泻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3.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4.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5.淤血内停证: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6.虚脏寒证: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十三、泄泻1.暴泻(1)寒湿内盛证: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2)湿热伤中证:清热燥湿,分利止泻-葛根芩连汤(3)食滞肠胃症:消食导滞,和中止泻-保和丸2.久泻(1)肝气乘脾证:抑肝扶脾-痛泻要方(2)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3)肾阳虚衰证: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十四、痢疾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4.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驻车丸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十五、便秘1.热秘:泄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2.气秘:顺气导致-六磨汤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4.气虚秘:益气润肺-黄芪汤5.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6.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十六、协痛1.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3.瘀血阻络证: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4肝络失养证:养阴柔肝-一贯煎十七、黄疸1.阳黄(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胆腑郁热证: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4)疫毒炽盛证: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2.阴黄(1)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2)脾虚湿滞证:健脾养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3.黄疸消退后(1)湿热留恋证: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汤(2)肝脾不调证: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归芍六君子汤(3)气滞血瘀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十八、头痛1.外伤头痛(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穹茶调散(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止痛-穹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2.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息风-天麻钩藤饮(2)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3)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4)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6)气虚头痛:健脾益气生津-益气聪明汤十九、眩晕1.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证:调补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3.肾精不足证: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4.痰湿中阻证:化痰祛湿,健脾和胃-半夏白术天麻汤5.瘀血阻窍证:祛瘀生新,活血通窍-通窍活血汤二十、中风1.中经络(1)风痰入络证: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2)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3)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息风通络-镇肝熄风汤2.中脏腑(1)闭证:①痰热腑实证:通腑泄热,息风化痰-桃仁承气汤②痰火郁闭证:息风清火,宣郁开窍-羚角钩藤汤③痰浊郁闭证:化痰息风,宣郁开窍-涤痰汤(2)脱证(阴竭阳亡):回阳救阴,益气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3.恢复期(1)风痰瘀阻证:搜风化痰,行瘀通络-解语丹(2)气虚络瘀证: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3)肝肾亏虚证:滋阴养肝-左归丸合地黄饮子二十一、水肿1.阳水(1)风水相搏证: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2)湿毒浸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谷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淫证: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疏凿饮子2.阴水(1)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2)肾阳衰微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瘀水互结证: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五汤合五苓散二十二、淋证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2.石淋: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石韦散3.血淋: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4.气淋: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沉香散5.膏淋: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6.劳淋: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二十三、阳痿1.命门火衰证:温肾壮阳-赞育丸2.心脾亏虚证:补益心脾-归脾汤3.肝郁不舒证:疏肝解郁-逍遥散4.惊恐伤肾证: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5.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二十四、郁证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证: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3.痰气郁结证: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4.心神失养证: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5.心脾两虚证: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6.心肾阴虚证:滋养心肾-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二十五、血症1.鼻衄(1)热邪犯肺证:清泻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2)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3)肝火上炎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4)气血亏虚证:补气摄血-归脾汤2.齿衄(1)胃火炽盛证: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2)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3.咳血(1)燥热伤肺证: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证: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证: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4.吐血(1)胃热壅盛证: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石灰散(2)肝火犯胃证: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证: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5.便血(1)肠道湿热证: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2)气虚不摄证:益气摄血-归脾汤(3)脾胃虚寒证: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6.尿血(1)下焦湿热证: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肾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证:补中健脾,益气摄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证: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7.紫斑(1)血热妄行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石灰散(2)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3)气不摄血证:补气摄血-归脾汤二十六、消渴1.上消:肺热津伤证:生津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2.中消:(1)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2)气阴两虚证: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3.下消:(1)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2)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二十七、内伤发热1.阴虚发热证:滋阴清火-清骨散2.血虚发热证:益气养血归脾汤3.气虚发热证:益气健脾,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4.阳虚发热证:温补阳气,引火归原-金匮肾气丸5.气郁发热证:疏肝理气,解郁泄热-丹栀逍遥散6.痰湿郁热证: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7.血瘀发热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二十八、虚劳(一)气虚1.肺气虚证:补益肺气-补肺汤2.心气虚证:益气养心-七福饮3.脾气虚证:健脾益气-加味四君子汤4.肾气虚证:益气补肾-大补元煎(二)血虚1.心血虚证:养血宁心-养心汤2.肝血虚证:补血养肝-四物汤(三)阴虚1.肺阴虚证:养阴润肺-沙参麦冬汤2.心阴虚证:滋阴养心-天王补心丹3.脾胃阴虚证:养阴和胃-益胃汤4.肝阴虚证:滋养肝阳-补肝汤5.肾阴虚证:滋补肾阴-左归丸(四)阳虚1.心阳虚证:益气温阳-保元汤2.脾阳虚证:温中健脾-附子理中汤3.肾阳虚证:温补肾阳-右归丸二十九、痹症1.风寒湿痹:(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3.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juān)痹通络-双合汤4.肝肾两虚证:培补肝肾,舒筋通络-独活寄生汤三十、痉证1.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羌活胜湿汤2.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息风镇痉-羚角钩藤汤3.阳明热盛证:清泻胃热,增液止痉-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4.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清营汤5.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息风止痉-导痰汤6.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息风止痉-四物汤合大定风珠三十一、痿证1.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肺生津-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3.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运升清-参苓白术散合补中益气汤4.肝肾亏虚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5.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三十二、腰痛1.寒湿腰痛: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甘姜苓术汤-甘姜苓术汤2.湿热腰痛:清热利湿,舒筋活络-四妙丸3.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止痛-身痛逐瘀汤4肾虚腰痛:(1)肾阴虚:滋补肾阴-左归丸(2)肾阳虚:温补肾阳-右归丸三十三、乳癖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三十四、湿疮1.湿热蕴肤症:清热利湿止痒-龙胆泻肝汤2.脾虚湿蕴证:健脾利湿止痒-除湿胃苓汤3.血虚风燥证: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鞘蛇三十五、痔1.风热肠燥证: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2.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止血-脏连丸3.气滞血瘀证: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止痛如神汤《医宗金鉴》4.脾虚气陷证: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三十六、肠痈1.瘀滞证(初期):行气活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2.湿热证(酿脓期):通腑泄热,解毒利湿透脓-复方大柴胡汤3.热毒证(溃脓期):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三十七、崩漏1.血热证(1)虚热证: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上下相资汤(2)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2.肾虚证(1)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2)肾阴虚证:滋肾益阴,止血调经-左归丸去牛膝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3)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黄芪、党参、三七3.脾虚证:补气升阳,止血调经-举元煎合安冲汤加炮姜炭4.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调经-桃红四物汤+三七粉、茜草炭炒蒲黄三十八、痛经1.气滞血瘀证:理气化瘀止痛-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证:温经暖宫,化瘀止痛-少腹逐瘀汤3.湿热瘀阻证: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红藤败酱草薏苡4.气血虚弱证:益气补血止痛-圣愈汤-熟地+白芍、香附、延胡索5.肾气亏虚证:补肾益气止痛-益肾调经汤三十九、绝经前后诸证1.肾阴虚:滋养肾阴,佐以潜阳-左归饮+制首乌、龟甲2.肾阳虚:温肾扶阳,佐以温中健脾-右归丸合理中丸3.肾阴阳俱虚:补肾扶阳,资肾养血-二仙汤+生龟甲女贞子补骨脂四十、带下病1.带下过多(1)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2)肾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3)阴虚夹湿:益肾滋阴,清热止带-知柏地黄丸加芡实、金樱子(4)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止带方(5)热毒炽盛: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白花蛇草、椿根白皮白术2.带下过少(1)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四十一、胎漏、胎动不安1.肾虚:固肾安胎、佐以益气-寿胎丸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当归,+黄芪、阿胶3.血热:滋阴清热,养血安胎-保阴煎加苎麻根4.跌仆伤胎:补气和血,安胎-圣愈汤加菟丝子、桑寄生、续断5.癥瘕伤胎:祛瘀消癥,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加续断、杜仲四十二、肺炎咳嗽1.风寒闭肺证:辛温宣肺,化痰止咳-三拗汤2.风热闭肺证:辛凉宣肺,化痰止咳-银翘散合麻杏甘石汤3.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宣肺降逆-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4.毒热闭肺证: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甘石汤5.阴虚肺热证: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6.肺脾气虚证:补肺益气,健脾化痰-人参五味子汤四十三、小儿泄泻1.风寒泻证: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2.湿热泻证:清肠泄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3.伤食泻证:消食化滞,和胃止泻-保和丸4.脾虚泻证: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5.脾肾阳虚泻证: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6.肝郁脾虚证:疏肝理气,运脾化湿-痛泻要方合四逆汤四十四、厌食证1.脾失健运证:运胃开脾-不换金正气散2.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异功散3.脾胃阴虚证:养阴和胃-益胃汤四十五、水痘1.邪伤肺卫证:疏风清热,利湿解毒-银翘散2.邪炽气营证:清气凉营,解毒化湿-清胃解毒汤四十六、肩关节脱位1.手法复位:(1)手牵足蹬法(2)牵引回旋法(3)拔伸托入法(4)椅背复位法(5)悬吊复位法2.固定方法:胸壁绷带固定法(2-3周)3.药物治疗:(1)新鲜脱位①初期②中期③后期(2)习惯性脱位(3)合并骨折(4)合并神经损伤(5)合并血管损伤四十七、颈椎病1.神经根型2.脊髓型3.椎动脉型4.交感神经型5.混合型治法:(1)理筋手法(2)药物治疗(3)牵引治疗(4)练功活动四十八、腰椎间盘突出症1.理筋手法2.药物治疗3.牵引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