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感觉
人体感觉与运动
![人体感觉与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cd05400f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04.png)
人体感觉与运动人体感觉和运动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感觉是人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的方式,而运动则是人体用于执行各种动作任务的机制。
本文将探讨人体感觉和运动的相关知识,为读者提供对这一主题的全面了解。
一、感觉系统感觉系统是指人体接受外界刺激并产生感觉的机制。
人体感觉系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多个方面。
其中,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形式之一。
通过眼睛接受光线的反射和折射,人类能够感知到周围物体的形状、颜色和运动状态。
听觉是通过耳朵接收声波,并将其转化为人类可以理解的声音信号。
触觉是人体皮肤和其他感觉器官对于物体接触的感知,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物体的硬度、温度和纹理等特性。
味觉和嗅觉是人体对食物和气味的感知,分别通过舌头和鼻子中的感受器官完成。
二、感觉与运动的关系感觉和运动密切相关,两者相互依存。
感觉系统提供了人体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为运动系统的执行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机制。
例如,在进行精细动作时,比如书写和绘画,人们需要将手的位置和力度与视觉反馈相结合,才能准确地完成任务。
这表明感觉和运动系统之间的协调是人体完成各种动作的基础。
三、感觉和运动的神经机制感觉和运动的实现依赖于神经系统的协同工作。
感觉信息通过感觉神经途径传递至大脑,再经过处理和分析,最终产生相应的感觉体验。
运动则由大脑发出指令,通过运动神经途径传递至肌肉,产生相应的动作。
感觉和运动的神经机制涉及多个脑区和神经元群体,如大脑皮层、脊髓和运动神经元等。
这些区域和神经元通过电化学信号相互传递,实现感觉和运动的协调。
四、感觉和运动的临床应用对于感觉和运动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增进对人体机能的理解,还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感觉和运动的障碍可能会导致人体的功能紊乱,如感觉障碍会影响人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和交流,运动障碍会导致动作不协调和失去控制。
了解感觉和运动的神经机制,有助于诊断和治疗这些相关疾病。
此外,感觉训练和运动训练也可以作为康复手段,帮助患者恢复感觉和运动功能。
感觉和运动功能
![感觉和运动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d0e52f69dd88d0d232d46a0e.png)
第二级神经元位于脊髓后角,其轴突入组成脊髓小脑束, 终止于小脑。
3 浅感觉和意识深感觉的异同 〔1〕共同点:① 都由三级神经元组成;② 第一级神经元
位于脊神经节;③ 第三级神经元位于丘脑外侧核;④ 都 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躯体感觉区;⑤ 对躯体感觉 都是穿插支配的。
3 脊休克 脊髓突然横断失去与高位中枢的联系, 断面以下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 响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表现为发汗、排尿、排便无法完成;骨髓肌紧张 性降低;血管的紧张性降低,外周血管扩张, 血压下降。
产生原因:反射消失是由于失去了高位中枢对脊 髓的易化作用。
易化作用:正常情况下,高级中枢如大脑皮质、 脑干网状构造等,通过下行纤维与脊髓运动神 经元构成突触联系,有提高脊髓中枢兴奋性的
〔2〕丘脑的非特异投射:从Ⅲ类核团发出的纤维,间接 弥散地投射到整个大脑皮质,不能引起特定的感觉, 但有以下重要意义:
维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 调节各感觉区的灵敏度,使兴奋性提高或降低。
非特异性感觉传入通路和特异性感觉传入通路共用着第1、 2级神经元,从脑干网状构造开场了分化。
有的学者把脑干网状构造→大脑皮层的这一段称为“脑 干网状构造上行冲动系统〞。
4.适应现象 当用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地作用于感受器时, 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这一现象称 为感受器的适应。不同的感受器发生适应的速度有很大的 差异,可分为:
快适应感受器 嗅觉感受器、触觉感受器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快适应感受器。
慢适应感受器 慢适应感受器以肌梭、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 痛觉感受器为代表,只要有刺激,不管刺激持续多长时间, 这些感受器总是发放冲动。
运动的感受和收获
![运动的感受和收获](https://img.taocdn.com/s3/m/ae5771c3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43.png)
运动的感受和收获运动是一种身体活动,通过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的健康和体质,同时也能带来很多的感受和收获。
在我个人的运动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运动给我带来的快乐、成就感和身体的变化。
运动给我带来了快乐。
每当我参与运动时,我都能感受到身体和心灵的愉悦。
无论是进行激烈的篮球比赛,还是悠闲的散步,我都能感受到运动给我带来的快乐。
运动让我忘记了烦恼和压力,让我沉浸在其中,享受运动的乐趣。
我喜欢与朋友一起踢足球,共同挑战自己的极限,这种团队合作和互相鼓励的感觉让我觉得非常愉快。
运动给我带来了成就感。
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努力,我逐渐取得了进步。
我记得刚开始练习跑步时,我只能坚持几分钟,但经过不断的锻炼,我现在可以轻松跑上一个小时。
这种成就感让我觉得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和自信。
通过参加运动比赛,我也获得了一些奖项,这些荣誉让我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同时也激励我继续前进。
运动也给我带来了身体的变化。
经常进行运动可以让身体更加健康和强壮。
我发现自己的体力明显提高了,不再容易感到疲倦。
我的肌肉也变得更加紧实,体重也得到了控制。
运动还改善了我的睡眠质量,我能够更快入睡,并且醒来后感到精力充沛。
运动还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降低患病的风险。
通过运动,我感受到了身体的变化,这让我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和身体状况。
除了快乐、成就感和身体的变化,运动还给我带来了其他一些收获。
首先是锻炼意志力和毅力。
运动需要坚持和耐心,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取得进步。
通过锻炼,我学会了面对困难和挑战,不轻易放弃。
其次是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在团体运动中,我们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这培养了我的团队合作意识。
而在比赛中,我也学会了竞争,努力争取胜利。
最后,运动也给我带来了认识新朋友的机会。
通过参加运动俱乐部和比赛,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一起分享运动的乐趣,互相支持和鼓励。
总的来说,运动给我带来了快乐、成就感和身体的变化。
通过运动,我不仅感受到了身体和心灵的愉悦,还取得了一些成就,并且身体也得到了改善。
运动的感想
![运动的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2a14bf67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4.png)
运动的感想
运动对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有很多积极的影响,以下是一些我个人对运动的感想:
1.身体健康: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提高代谢水平,增强免疫力,减少患上慢性疾病的风险。
通过定期运动,我感觉自己的身体更加强壮和有活力,不易感到疲劳。
2.心理放松:运动是我释放压力和舒缓紧张情绪的方式之一。
在运动中,我可以专注于动作和呼吸,忘记外界的烦恼和压力,感受到身心的放松与愉悦。
3.增强自信:通过坚持不懈的锻炼,我逐渐提高了自己的体能水平和技能,增强了自信心。
克服一次次的挑战,取得进步和成就,让我更有信心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4.社交互动:参加团体运动或者健身课程,我有机会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增加社交圈子。
在运动中,大家相互鼓励、支持,共同追求健康和目标,这种团队精神让我感到温暖和激励。
5.提高专注力:一些需要技巧和耐心的运动项目,如瑜伽、击剑等,可以帮助我提高专注力和耐心。
通过集中注意力于身体动作和呼吸,我学会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注意力。
6.增强意志力:每次坚持完成一项锻炼,都是对自己意志力的锻炼。
即使遇到困难和挑战,我也会坚持下去,因为我知道坚持锻炼对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运动不仅让我的身体更加健康和有活力,同时也带给我心灵上的愉悦和满足。
它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会持续坚持下去。
生物教案:人体的感觉与运动系统
![生物教案:人体的感觉与运动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66dc6d31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4d.png)
生物教案:人体的感觉与运动系统一、人体的感觉系统感觉系统是人体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系统,它能够收集来自身体外部环境和内部器官的各种感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处理和分析。
人体的感觉系统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五个方面。
1. 触觉系统触觉是人体感知外界物体接触的一种感觉方式。
在人体皮肤中分布着大量的触觉感受器,它们能够感知到外界物体的压力、温度和疼痛等信息。
触觉感受器主要包括触觉小体、温度感受器和疼痛感受器。
当我们触摸到物体时,触觉感受器会受到外界刺激,产生神经冲动,通过神经纤维传递给大脑皮层,我们才能感受到物体的质地、形状和温度等信息。
2. 视觉系统视觉是人体感知外界事物的一种感觉方式。
人体的视觉系统由眼睛、视神经和视觉皮层等组成。
当光线通过角膜、眼镜片等折射后,进入人眼,通过晶状体的调节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将光能转化为神经冲动,并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的视觉皮层。
视觉皮层对神经冲动进行处理和分析,我们才能感知到外界事物的颜色、形状和运动等信息。
3. 听觉系统听觉是人体感知声音的一种感觉方式。
人体的听觉系统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等部分组成。
当声音通过外耳进入人体后,声波经过外耳道到达鼓膜,鼓膜随着声波的震动而震动,进而引起中耳内的听小骨(听骨链),听骨链将声波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耳的液体波动,进一步刺激内耳中的听觉感受器。
听觉感受器将机械能转化为神经冲动,并通过听神经传递给大脑的听觉皮层,我们才能感知到外界声音的音调、音量和方向等信息。
4. 嗅觉系统嗅觉是人体感知气味的一种感觉方式。
人体的嗅觉系统主要由鼻腔中分布的嗅上皮和嗅神经组成。
当气体中的气味分子进入鼻腔,它们会与嗅上皮中的嗅觉细胞结合,激发嗅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嗅神经传递给大脑嗅觉皮层,我们才能感知到各种气味的信息。
5. 味觉系统味觉是人体感知食物味道的一种感觉方式。
人体的味觉系统主要由舌头上的味蕾和颚骨中的味觉感受器组成。
感知觉与运动
![感知觉与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5519301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c4.png)
背侧丘脑腹后核 (第3级神经元)
脊髓灰质后角 (第2级神经元)
第1级神经元位 于脊神经节
躯 干 丘脑 和 四 肢 的 痛 、 温 、 触 ( 粗 ) 觉 传 导 通 路
躯干和四肢的本体觉传导通路
本体觉传导通路
此通路由3级神经元组成, 第1级神经元 (假单极神经元)的胞体
位于神经节内,其周围突 分布于肌、腱、关节及皮 肤的感受器,中枢突进入 脊髓同侧后索。其中来自 第5胸节以下的纤维组成 薄束,来自第4胸节以上 的纤维组成楔束。
薄束核和楔束核 (第2级神经元)
在此更换神经元 后,发出二级纤维, 左右交叉,形成丘 系交叉,交叉后的 纤维在两侧上升称 内侧丘系,经脑桥、 中脑至
球 茎
经
相应中枢
知觉障碍
失认症和失用症 失认症:视觉失认、空间失认、听觉失
认、身体失认、触觉失认 失用症:肢体运动失用、观念运动、结
构失用、穿衣失用、观念失用、面口失 用、拮抗失用、步行失用。
游离神 经末梢
Ruffini小体
浅感觉
痛、温觉和触觉属于浅感觉。
第1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属假单极神经 元),其周围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皮肤的痛、 温和触觉感受器,back
脊髓灰质后角(第2级神经元)。更换神经元 后发出纤维,先向对侧斜升1~2个脊髓节段, 至对侧外侧索的前部和前索上升形成脊髓丘脑 束,back
背侧丘脑的腹后核 (第3级神经元)
在此更换神经元后 发出投射纤维,经 内囊后肢投射到大 脑皮质中央后回的 上2/3区和中央旁小 叶的后部。
头面部痛、温觉和触觉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感觉-运动反应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感觉-运动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6fd236c9f5335a8103d220a9.png)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感觉-运动反应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感觉-运动反应”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感觉-运动反应有机体对刺激的有意识的应答行动。
其在时间上是一个短暂的过程,但在心理结构上可分为反应的准备、中心和结束三个时期。
反应的准备期包括等待信号和准备应答。
反应的中心期亦称反应的潜伏期,包括从执行信号到应答动作开始。
反应的结束期亦称反应的效应期,包括从应答动作开始到效应动作结束,这一时期实现的应答动作受前两个时期中大脑皮层进行的神经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制约。
根据个体作出反应时的感知、注意,以及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相互关系的特点,可分为三类:(1)感觉型动作反应。
其特点:在反应的预备期中,运动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感知执行信号,听觉中枢处于强烈兴奋状态,而运动中枢处于相对抑制状态。
运动者此时的意向是不失时机地感知和执行信号,对启动动作则缺乏充分准备。
此类反应的运动中枢神经冲动过程在感知信号刺激之后才开始产生,需作出一定努力才能使处于抑制状态的运动中枢转入兴奋状态,故需较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反应动作。
此类反应的反应速度较运动型和中间型动作反应慢;反应的潜伏期持续时间平均为160毫秒~175毫秒,但其错误率最低。
(2)运动型动作反应。
其特点:在反应的预备期中,运动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准备应答的动作,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处于强烈的兴奋状态,作好动作准备,听觉(或视觉)中枢则处于一定程度的抑制状态;运动员心理指向随时准备启动,而将感知刺激信号置于注意边缘。
当信号刺激发生时,由听觉中枢产生的兴奋很快传至运动中枢,相应的运动冲动即刻传至运动器官。
因皮层运动中枢处于充分准备完成应答动作的状态,故反应速度极快,反应的潜伏期平均仅为100毫秒~120毫秒。
但因感觉中枢处于相对抑制状态,易误将非反应刺激当成反应刺激进行反应,发生“抢跑”现象。
生物的运动和感觉系统
![生物的运动和感觉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e5d63465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00.png)
添加标题
向磁性:植物向磁场 刺激方向生长的特性
原始生物:通过 鞭毛或纤毛进行
运动
鱼类:通过鳍进 行游泳
两栖类:通过四 肢进行爬行和游
泳
爬行类:通过四 肢进行爬行
鸟类:通过翅膀 进行飞行
哺乳类:通过四 肢进行行走、奔
跑和跳跃
生物的感觉系统
视觉器官:眼睛,用于接 收光线信息
听觉器官:耳朵,用于接 收声音信息
运动系统:控制身 体运动,包括骨骼、 肌肉、关节等
感觉系统:接收外 界刺激,包括视觉、 听觉、触觉等
运动对感觉的依赖 :运动系统需要感 觉系统的信息来调 整和控制运动
感觉对运动的依赖 :感觉系统需要运 动系统的信息来感 知和识别外界刺激
感觉系统:接收外界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 运动系统:根据神经信号,做出相应的动作 协同进化:感觉和运动系统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嗅觉:通过嗅觉器官感受气味,如昆虫的触 角、蜗牛的嗅觉细胞
味觉:通过味觉器官感受味道,如昆虫的口 器、蜗牛的味觉细胞
平衡觉:通过平衡器官感受身体位置和运动, 如昆虫的平衡棒、蜗牛的平衡囊
视觉器官: 眼睛,用 于观察周 围环境
听觉器官: 耳朵,用 于接收声 音信息
嗅觉器官: 鼻子,用 于感知气 味
味觉器官: 舌头,用 于品尝食 物味道
感觉系统: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和味觉等
运动系统:包括骨骼、肌肉、关节等
感觉对运动的调控:感觉系统将外界信息 传递给大脑,大脑根据这些信息调整运动 系统的活动
例子:视觉帮助我们判断距离和方向, 听觉帮助我们判断声音的来源和强度, 触觉帮助我们判断物体的形状和质地, 这些都会影响我们的运动行为。
听觉系统的组成:外耳、中耳、内耳 听觉系统的功能:接收声音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
动物的感觉与运动
![动物的感觉与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b96a1491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19.png)
动物的感觉与运动动物是地球上最丰富多样的生物类群之一,它们拥有独特的感觉和运动方式。
通过观察和研究动物的感觉与运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适应能力。
本文将探讨动物的感觉和运动,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它们的行为和生存方式。
一、视觉感知动物的视觉感知是它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不同的动物在视觉感知上有着显著的差别。
例如,昆虫的复眼使它们能够看到更广阔的视野,但对于细小的物体细节比较模糊。
而鸟类的视觉相对于人类更为敏锐,可以清晰地辨认远处的物体。
大部分哺乳动物则具有较为类似于人类的单眼立体视觉,这使得它们能够更好地判断物体的距离和大小。
视觉感知对于动物的生存和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捕食者通常会依靠视觉感知来定位和追踪猎物;而猎物则利用视觉感知来观察周围的环境,以尽早发现潜在的捕食者。
此外,觅食、求偶和保护领地等行为也离不开视觉感知的支持。
二、听觉感知听觉是许多动物获取信息的另一重要途径。
不同物种的动物在听觉感知上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
例如,海豚和鲸类拥有非常敏锐的听觉,可以通过回波定位自身位置并捕食。
蝙蝠则利用回声定位系统(Echolocation)来导航和捕食昆虫。
而鸟类则通过鸣叫来传递信息并进行社交。
听觉感知对于动物的生存和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动物会通过声音来警示同伴或发出求偶信号;同时,一些动物也通过声音来标记和占有领地,以维护自身的权益。
三、嗅觉感知嗅觉感知是许多动物用来感知外界环境的主要手段之一。
脊椎动物的鼻腔内有丰富的嗅觉细胞,通过感知气味分子的浓度和组成来获得信息。
例如,许多哺乳动物可以利用嗅觉感知来追踪猎物或找到食物来源;一些昆虫则通过嗅觉感知来寻找花朵和受精的机会。
嗅觉感知对于动物的生存和繁殖起着重要的作用。
很多动物利用自身的体味来识别同种族群的成员,同时也可通过嗅觉感知来警示潜在的威胁或者寻找异性配偶。
四、触觉感知触觉感知是动物用来感知身体接触的一种重要方式。
3.感觉、运动、反射
![3.感觉、运动、反射](https://img.taocdn.com/s3/m/70f308d47fd5360cba1adbfd.png)
反射--深反射
跟腱反射:L5~S2
反射--浅反射
反射弧构成:有多个中间神经元 浅反射消失:反射弧任何部位的中断。
见于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
反射--病理反射
出现病理反射的意义:上运动神经元受损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感觉--感觉传导通路
感觉--感觉传导通路
2. 头面部: 3-2-1 头面部皮肤浅感觉感受器→经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核、脑桥核 (换元)→三叉丘系交叉至对侧→三叉 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换元)→经内 囊→中央后回下部感觉中枢
感觉--感觉传导通路
深感觉及精细触觉: 3-2-1
肌腱、关节深感觉感受器及皮肤精细触觉 感受器→经周围神经→脊神经节 →薄、 楔束→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换元)→ 内侧丘系交叉至对侧→内侧丘系→丘脑 腹后外侧核(换元)→经内囊→中央后 回感觉中枢
反射弧构成:2个神经元 深反射减弱、消失:反射弧任何部位的
中断。见于下运动神经元受损。 深反射增强:可出现阵挛、Hoffmann征、
Rossolimo征。见于反射弧未中断而锥体 束受损(上运动神经元受损)。
反射--深反射
肱二头肌腱反射:C5 ~ 6
反射--深反射
肱三头肌反射:C6 ~ 7
反射--深反射
运动--瘫痪
6. 神经根:节段性下运动神经元瘫 7. 周围神经: (1) 单神经病:该神经支配的肌肉瘫痪 (2) 多神经病:对称性四肢远端肌肉瘫痪、
萎缩。
运动—运动障碍的定位诊断
上运动神经元瘫:皮层或锥体束
下运动神经元瘫:颅神经运动核、脊髓 前角细胞或周围神经、肌肉
反射--概述
人体的感觉与运动系统初中生物总结与分析
![人体的感觉与运动系统初中生物总结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45bc40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6c.png)
人体的感觉与运动系统初中生物总结与分析人体的感觉与运动系统是指人体通过感觉器官收集信息并引发运动反应的系统。
该系统由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肌肉组织等组成,其功能在于感知外界环境,维持身体平衡,实现人体运动等。
下面将对初中生物中人体的感觉与运动系统进行总结与分析。
一、感觉系统人体的感觉系统是通过感觉器官将外界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给大脑进行感知的过程。
感觉器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皮肤和舌头等。
其中,眼睛负责视觉感知,耳朵负责听觉感知,鼻子负责嗅觉感知,皮肤负责触觉和温度感知,舌头负责味觉感知。
眼睛是感觉系统中最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
通过角膜、晶状体等结构,眼睛能够将外界光线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给大脑。
大脑再对这些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使我们能够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
耳朵是人体感觉系统中负责听觉感知的器官。
它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负责接收声音波动,中耳将声音传递给内耳,内耳负责将声音转化为神经信号,并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
鼻子是人体感觉系统中负责嗅觉感知的器官。
鼻子内部有许多嗅觉感受器,能够感知不同气味分子的存在,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从而让我们能够嗅到各种气味。
皮肤是人体感觉系统中最大的感觉器官,负责触觉和温度感知。
皮肤表面有大量感受器,能够感知不同的触觉刺激,如轻拍、触摸、疼痛等。
同时,皮肤还能感知外界的温度变化,使我们能够感受到冷热。
舌头是人体感觉系统中负责味觉感知的器官。
舌头表面有许多味蕾,能够感知不同味道的存在,并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从而让我们能够品尝到不同的味道。
二、运动系统人体的运动系统是通过肌肉和骨骼组织协同工作,实现身体运动和姿势调节的系统。
运动系统包括骨骼系统、肌肉系统和神经系统。
骨骼系统是人体内部的支撑系统。
骨骼由多块骨头组成,通过关节连接在一起,能够使人体保持稳定的姿势和完成各种动作。
骨骼还能够保护内脏器官,为肌肉提供着力点。
肌肉系统是人体内最主要的运动器官。
肌肉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种类型。
感觉与运动ppt课件
![感觉与运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70a50680c22590102029db3.png)
背根内侧脊髓 同侧后索上行 延髓下部薄束核
和楔束核
交换神经元 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内侧丘系
丘脑编辑版ppt
5
第一节 感觉的形成概述
二、感觉的传导
• 丘脑及其投射系统
– 特异投射系统:由脊髓和脑干传入的感觉,经丘脑换 元后发出的纤维能投射到大脑的特定区域,引起特定 的感觉。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
– 非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性感觉上行神经纤维与脑干网 状结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 元通过短轴突多次更换神经元后,上行抵达丘脑的网 状结构,再次交换神经元后弥散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 泛区域。其作用在于维持或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但不产生特异的感觉。
感觉与运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感觉的形成概述 视觉 位觉 其他感觉
编辑版ppt
1
第一节 感觉的形成概述
• 感觉
–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上的反映 – 客观事物→感觉器官→神经冲动→大脑皮质
• 感觉的分类
– 特殊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 躯体感觉:有深部感觉(本体感觉、痛觉)和
– 集中于中央凹 – 亮视觉,感色力强,可分辨颜色和物体的微细
结构,形成中央视觉,分辨率高
• 视杆细胞
– 距视力轴20°最密集 – 暗视觉,视野广泛,形成周围视觉
编辑版ppt
22
第二节 视觉
• 光化学
– 视网膜受光刺激后,感光细胞发生一系列化学 变化
• 视杆细胞
– 视紫红质→反视黄醛+视蛋白→神经冲动 – VitA:反视黄醛→顺视黄醛→视紫红质
投射特点
•交叉(对侧支配) •倒置(但头不倒置)
•投射范围大小与 运动精细度 成正比 感觉灵敏度
生物教案:人体的感觉与运动系统
![生物教案:人体的感觉与运动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43230b5a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1.png)
生物教案:人体的感觉与运动系统感觉与运动系统是人体中非常重要且复杂的一个系统。
它负责接受外界刺激并产生相应的感觉,同时也控制人体的运动和姿势。
本文将通过介绍感觉与运动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常见感觉和运动障碍以及保持健康的方法等方面,为读者深入了解这一系统提供指导。
一、感觉与运动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感觉器官感觉器官包括皮肤、眼睛、耳朵、鼻子和舌头等,它们分别负责接收不同类型的感觉信息。
皮肤可以感受到温度、压力和疼痛等刺激;眼睛主要用于接受光线刺激,帮助我们看到周围的事物;耳朵则负责听取声音;鼻子可以嗅到气味;而舌头则使我们能够品尝食物。
2. 神经传递当感觉器官接收到刺激后,会将信息转化为神经信号,并通过神经元传递到大脑。
这些神经信号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最终到达大脑的感觉和运动区域。
在大脑中,这些信息被分析和处理,产生出我们对外界刺激的感知。
3. 运动控制感觉与运动系统不仅能够感知外界刺激,还可以控制人体的运动和姿势。
大脑通过指令传输给肌肉,使其收缩或松弛,从而实现身体的运动。
这一过程涉及到大量的神经元、神经递质以及多个脑区之间的协调工作。
二、常见感觉和运动障碍1. 感觉障碍感觉障碍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感觉器官无法正常接收和传递刺激信号的情况。
例如,皮肤受伤后可能会丧失对疼痛的感知能力;视网膜受损可能导致失明;听力损害则可能导致听力减退。
这些障碍会极大地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和交流能力。
2. 运动障碍运动障碍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人体无法正常进行运动或姿势控制的情况。
例如,帕金森病会导致肌肉僵硬和震颤,影响步态和平衡;中风可能导致半身不遂等。
这些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巨大负担。
三、保持感觉与运动系统健康的方法1. 锻炼身体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骨骼健康,同时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和功能调节。
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和游泳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并改善大脑血液循环。
此外,一些定向训练也可以针对性地锻炼感觉和运动功能。
运动感受
![运动感受](https://img.taocdn.com/s3/m/7adf2ce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03.png)
运动感受运动,是一种让人身心愉悦的活动。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还可以增强我们的心理健康。
每当我参与运动,我都能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力量,带给我一种独特的感受。
首先,运动让我感受到身体的力量和机动性。
无论是跑步、游泳还是打篮球,我都能够感受到身体的力量和机动性,这种感觉让我感到自信和有活力。
当我奔跑在操场上,感受着风在耳边呼啸而过,我感到自己无拘无束,仿佛可以飞翔在天空中。
当我击球时,我能够感受到肌肉和关节的协调运动,这让我感到身体的力量和机动性,也让我更加自信和强大。
其次,运动让我感受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身心疲惫,压力累积。
而当我参与运动时,我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活动上,让身体和思维得到放松和平衡。
无论是瑜伽、太极还是登山,都可以帮助我放松身心,感受到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当我在海边做瑜伽时,我可以感受到身体与大自然的融合,仿佛自己变成了大海的一部分。
这种身心的平衡和和谐让我更加坚定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最后,运动让我感受到团队合作和互助的重要性。
许多运动都是需要团队合作的,例如足球、篮球等。
当我和队友一起奋斗、努力追求同一个目标时,我能够感受到团队合作和互助的重要性。
当我在足球场上与队友配合默契,我能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感受到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部分,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运动中,我也学会了互相帮助和支持,明白了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样的感受让我在团队合作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积极和乐观。
总而言之,运动给我带来了许多特殊的感受。
它让我感受到身体的力量和机动性,感受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感受到团队合作和互助的重要性。
每一次运动,都让我感到充满活力和自信。
我相信,只要坚持运动,我们的身心将会永远年轻、健康和活力。
无论是在阳光下奔跑,还是在潺潺的小溪旁练习瑜伽,运动都会为我们带来美妙的感受。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运动的力量吧!。
1_运动与感知觉的发展(2)
![1_运动与感知觉的发展(2)](https://img.taocdn.com/s3/m/b12caf94cf84b9d529ea7a16.png)
头——尾规律:动作的发育自上而 下。孩子的动作是先会抬头, 然后会用手取物,再会坐、站、 走,是遵循着从头到脚的先后 次序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由近到远的规律(中心到外周): 靠近躯干的肌肉动作先发育, 然后才是肢体远端的肌肉发育 和动作形成。比如孩子先会抬 肩,后会用手取物,从肩、腰 部的动作向手、腕、足、踝的 过渡。
•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 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一)感觉的种类
1.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的发展
视敏度是指精确辨别物体或一定距 离以外的物体的能力(视力)。
新生儿的最佳视距:20cm(20/150) 1个月视力: 20/100 2个月视力:20/60 5-6个月视力:20/20,相当于成人1.0
2.听觉的发展
• 胎儿后期听觉相当灵敏,出生后不仅能听到声音,对声音频率也很敏 感,能区别不同的语音。
• 新生儿喜欢听柔和、高音调的声音,喜欢妈妈的声音。 • 婴儿2个月能辨别不同的语音。 • 3-4个月头可转向声源。 • 6个月可区分父母声音,叫名字已有应答,对发声玩具感兴趣。 • 18个月可区分不同声响(狗叫与汽车喇叭声)。 • 24个月对声响区别较精确。 • 3岁对声音的区别更精细,能区别“er ”和“e ”。
出生
消失的月龄
4-7 4-7 2-3 4-5 3-4 2-3
新生儿的先天反射
• 觅食反射:用手指或乳头触摸 新生儿的面颊,他就会将头转 向被触摸的这一侧并张开嘴表 现出吸吮动作。这反射大约在 生后4-7个月时消失。
吸吮反射:将奶头或其他物体
放入孩子口中或者手指触及上、 下口唇,即引出吸吮动作。此 反射大约在4-7个月时消失。
动物的感觉和运动
![动物的感觉和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33285331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7.png)
迁徙:动物需 要运动来迁徙, 寻找适宜的生
存环境
感觉和运动的相互影响
感觉器官:动物通过 感觉器官接收外界信
息
运动系统:动物通过 运动系统对感觉信息
做出反应
适应性:感觉和运动 相互影响,使动物更
好地适应环境
生存策略:感觉和运 动相互影响,帮助动
物制定生存策略
感觉和运动对动物适应环境的影响
感觉器官:动物通过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感知 环境
触觉在动物行 为中的作用: 觅食、求偶、
躲避危险等
动物的运动
爬行动物的运动方式
爬行:四肢着地,腹部贴 地,缓慢爬行
游泳:一些爬行动物如海 龟、鳄鱼等,可以通过四
肢划水游泳
跳跃:一些爬行动物如青 蛙、蜥蜴等,可以通过后
腿发力跳跃
飞行:一些爬行动物如蝙 蝠、翼龙等,可以通过翼
膜或羽毛飞行
哺乳动物的运动方式
感觉和运动的相互作用:动物通过 感觉和运动的相互作用,更好地适 应环境变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运动能力:动物通过行走、奔跑、 跳跃、飞行等运动能力适应环境
适应性进化:感觉和运动能力在动 物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是适应性进化的重要因素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X
嗅觉器官:动物通 过鼻子或特殊的嗅 觉器官来感知气味。
嗅觉细胞:嗅觉细 胞分布在嗅觉器官 中,能够识别不同 的气味分子。
嗅觉信号传递:嗅 觉细胞将气味信号 传递给大脑,大脑 进行分析和处理, 从而产生嗅觉。
触觉
触觉是动物对 外界环境的直
接感知
触觉感受器: 分布在皮肤、
毛发等部位
触觉功能:识 别物体形状、 质地、温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自主运动-临床症状
6. 肌张力障碍(dystonia)
异常肌收缩引起 缓慢扭转样不自主运动 或姿势异常 痉挛性斜颈 (spasmodic torticollis) --局限性肌张力障碍 颈部肌肉痉挛性收缩 使头部缓慢 不自主扭曲和转动
不自主运动 Involuntary Movement
不自主运动-概念
患者在意识清醒状态下 出现不能自行控制的 骨骼肌不正常运动 表现形式多样 一般睡眠时停止 情绪激动时增强 与基底节病变有关 纹状体组成及病变综合征 图2-25,图2-26
不自主运动-临床症状
1. 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
临床特点
瘫痪分布范围
痉挛性瘫痪
较广, 偏瘫、单瘫、截瘫和四肢瘫
弛缓性瘫痪
多局限(肌群为主), 或四肢瘫(如GBS)
肌张力
反射 病理反射 肌萎缩 肌束震颤 皮肤营养障碍 肌电图 肌肉活检
增高, 呈痉挛性瘫痪
腱反射亢进, 浅反射消失 (+) 无, 可见轻度废用性萎缩 无 多数无 神经传导速度正常, 无失神经电位 正常, 后期呈废用性肌萎缩
是帕金森病 特征性体征 与意向性震颤 (小脑病变--动作性震颤) 不同
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 引起节律性颤动 常见手指搓丸样动作 频率4~6次/秒 静止时出现 也见于下颌、唇和四肢
不自主运动-临床症状
2. 肌强直 (rigidity)
与折刀样肌张力增高 (锥体系病变) 不同
铅管样强直 (lead-pipe rigidity) 帕金森病 伸肌与屈肌张力均增高 向各方向被动运动阻力相同 齿轮样强直 (cogwheel rigidity) 伴震颤
肌萎缩-分类及临床特征
1. 神经源性肌萎缩 (1) 脊髓前角细胞和延髓运动神经核病变
• 通常在肢体远端呈节段性分布,对称或不对称,伴肌力减 低、腱反射减弱和肌束震颤,无感觉障碍 • 延髓运动核病变可引起延髓麻痹、舌肌萎缩与束颤 • 肌电图可见纤颤电位或高大运动单位电位;肌肉活检可见 肌纤维数目减少、变细、部分变性,细胞核集中,间质结 缔组织增生
感觉障碍-临床表现
感觉障碍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病变部位不同 临床表现各异 图2-20
感觉障碍-临床表现
1. 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型 2. 周围神经型 图6-3 3. 节段型 后根型
单侧节段性完全性感觉障碍
后角型
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前连合型
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感觉障碍-临床表现
4. 传导束型
4.1 脊髓半切综合征
刺激性病变
对侧躯体相应部位 局限性阵发性抽搐 如杰克逊(Jackson)癫痫
• Jackson癫痫 • 抽动自一侧拇指开始,沿手指、腕部、肘 部、肩部扩展,甚至延及同侧下肢等,称 之为贾克森癫痫。
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
2. 皮质下白质(放射冠区)
放射冠皮质与内囊间的投射纤维形成
愈接近皮质的神经纤维分布愈分散 引起对侧单瘫 愈深部纤维愈集中 导致对侧不均等性偏瘫
小脑蚓部病变导致 躯干性共济失调 小脑半球病变导致 步态不稳或 粗大的跳跃动作 (舞蹈样步态)
步态异常-分类及临床特征
6. 醉酒步态
见于酒精或巴比妥类中毒 步态蹒跚、摇晃和前后倾斜 似欲失去平衡而跌倒 不能通过视觉纠正 与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区别 醉酒者可在窄基底面上行走 短距离并保持平衡 小脑性共济失调始终为阔基底步态
1. 一般感觉 • 浅感觉(痛、温、触觉) 来自皮肤、粘膜 • 深感觉 (运动觉、位置觉和震动觉) 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关节 • 皮质感觉 (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 两点辨别觉、定位觉、重量觉) 2. 特殊感觉--视、听、嗅、味
感觉障碍-解剖学基础
感觉传导径路 图2-14
共同特点 均经3级 神经元传导 2级神经元纤维 交叉到对侧
病灶水平同侧脑神经 下运动神经元性瘫 对侧肢体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包括病变水平以下的 对侧脑神经 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Weber综合征 Benedikt氏综合征 Millard-Gubler综合征 Foville综合征 Jackson综合征
一侧脑干病损 病变累及该平面 脑神经运动核及 尚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 或/和皮质核束
4 .手足徐动症(athetosis)
肢体远端游走性肌张力增高或减低动作 蚯蚓样爬行或扭转样蠕动 见于Huntington, Wilson, Hallervorden-Spatz 肝性脑病
5. 偏身投掷运动(hemiballismus)
肢体近端粗大无规律投掷样运动 见于对侧丘脑底核 及其联系的苍白球外侧部病变(梗塞、出血)
感觉系统 sensory
分类
• 特殊感觉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属于脑N) • 一般感觉 浅感觉、深感觉、复合感觉等 包含躯体感觉和头、面部感觉 头面部感觉(三叉丘系)
躯体感觉障碍 Disorders of somatic sensation
感觉障碍-概念
感觉 作用于各感受器的 各种形式刺激 在人脑中反映
感觉障碍-解剖学基础
不同点 后角细胞司痛温觉 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 脊髓丘脑束上行
传导径路不同是 分离性感觉障碍 (痛温觉受损 触觉保留)的基础
深感觉、精细触觉 纤维自后根神经节发出 在同侧后索上行 至薄束核、楔束核
感觉障碍-解剖学基础
髓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 图2-15
脊髓丘脑束 自外向内 骶、腰、胸、颈 (SLTC)排列 薄束、楔束 自外向内 颈、胸、腰、骶 (CTLS)排列
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
5. 脊髓(spinal cord) (1) 脊髓半切损害
病变同侧损伤水平以下 痉挛性瘫痪 (腱反射亢进 病理征 踝阵挛) 深感觉障碍 病变对侧损伤水平以下 痛温觉障碍 病损同节段征象 常不明显图2-24
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
(2) 横贯性损害
受损平面以下两侧肢体瘫 完全性感觉障碍 括约肌功能障碍
定位诊断-驰缓性瘫痪
3. 神经丛
一个肢体多数 周围神经瘫痪 感觉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4. 周围神经
瘫痪分布与 每支周围神经支配一致 伴相应区域感觉障碍
肌萎缩 Muscular Atrophy
肌萎缩(muscular atrophy)-概念
肌肉营养不良导致 骨胳肌容积缩小 肌纤维数目减少
• 下运动神经元病变或肌肉疾病
肌萎缩-分类及临床特征
此外 脑卒中长期瘫痪病人 可逐渐出现 废用性肌萎缩 肌肉血管病变 (炎症、血栓或栓塞、损伤) 可导致 缺血性肌萎缩
步态异常 Gait Disorders
步态异常-分类及临床特征
1. 皮质脊髓束病变 2. 失用步态
可导致 痉挛性偏瘫步态 痉挛性截瘫步态
双侧额叶病变 脑积水、进行性痴呆 无瘫痪或共济失调 但不能站立或正常行走 步态不稳或小步伐 脚如粘在地上 迟疑或冻结状
感觉障碍-症状分类
抑制症状
完全性感觉缺失 polyneuropathy 分离性感觉障碍 syringomyelia
刺激症状
感觉过敏 hypersthesia 感觉倒错 dysethesia 感觉过度 hyperpathia 感觉异常 paresthesia 疼痛 (pain)--局部性、放射性、扩散性、牵涉性
– – – – 颈膨大以上--四肢上运动神经元瘫 颈膨大病变--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 胸髓病变--双下肢痉挛性截瘫 腰膨大病变--双下肢弛缓性截瘫
定位诊断-驰缓性瘫痪
1. 脊髓前角细胞
• 节段性弛缓性瘫 • 无感觉障碍
2. 前根
节段性分布弛缓性瘫痪 见于髓外肿瘤\椎骨病变压迫 脊髓膜炎症 后根常同时受累 伴根性疼痛 节段性感觉障碍
肌萎缩-分类及临床特征
(2) 神经根、神经丛、神经干及周围神经病变
肌萎缩常伴 支配区腱反射消失 感觉障碍
EMG\NCV 相应改变
肌萎缩-分类及临床特征
2. 肌源性肌萎缩
肌肉病变所致 不按神经分布,多为近端型 (骨盆带、肩胛带)对称性 伴肌无力 无感觉障碍和肌束震颤 血清酶增高 EMG--肌源性损害 肌活检--肌纤维肿胀破坏,横纹消失 空泡形成,核聚集中央 间质结缔组织增生,炎症细胞浸润
步态异常-分类及临床特征
7. 感觉性共济失调步态
见于Friedreich共济失调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 MS、脊髓痨、感觉神经病 患者闭眼站立不能 摇晃易跌倒 睁眼视觉可部分代偿(Romberg征) 行走下肢动作沉重 高抬足,重落地 夜间走路或闭眼时加重
步态异常-分类及临床特征
8. 跨阈步态
见于腓总神经麻痹 腓骨肌萎缩症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 胫骨前肌、腓肠肌无力
减低, 呈弛缓性瘫痪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浅反射消失 () 显著, 早期出现 可有 常有 神经传导速度减低, 有失神经电位 失神经性改变
定位诊断-痉挛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不同部位病变 引起不同临床表现 图2-22
1. 皮质(cortex)运动区
局限破坏性病损 引起对侧单肢瘫 对侧上肢瘫合并 下半部(中枢性)面瘫 大范围病灶可致偏瘫
对脊髓内与髓外病变鉴别有重要意义
感觉障碍-解剖学基础
节段性感觉支配图2-16 皮节 每个感觉根或脊髓节段 支配一片皮肤感觉 31个皮节 每个皮节均由3个后根 重叠支配--三根定律 图2-17 脊髓损伤上界 比查体平面高1(–1)
感觉障碍-解剖学基础
节段性支配关系 有助于定位诊断 颈、腰和骶部脊神经前支 形成颈丛、腰丛和骶丛 周围神经 (体表分布与脊髓的 节段性分布不同) 图2-18, 2-19
病变累及三叉神经脊束、脊束核 对侧已交叉的脊髓丘脑侧束
感觉障碍-临床表现
6. 偏身型
脑桥、中脑、丘脑及内囊等 7. 单肢型 大脑皮质感觉区分布较广 局灶病变仅损及部分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