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爱莲说》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下《爱莲说》知识点汇总

部编版语文七下《爱莲说》知识点汇总

七下文言文复习《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常识积累1.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

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北宋哲学家。

世称“濂溪先生”曾任地方官职,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设濂溪书堂讲学。

2.知识链接(1)莲的别称:又叫荷花、芙蕖、玉环、水芙蓉等。

(2)古诗文中歌咏莲花的佳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3.写作背景:作者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岩。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爱莲说》,借花述志。

4.选自《周敦颐集》5.体裁——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如《马说》三、积累词语(一)注释(1)甚:很。

(2)蕃:多。

(3)李唐:指唐代。

(4)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5)染:沾染(污秽)。

(6)濯:洗涤。

(7)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涟,水波。

(8)妖:过分艳丽。

(9)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长枝茎。

(10)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11)亵玩:靠近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2)隐逸:隐居避世。

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13)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14)噫:叹词,相法于现代汉语的“唉”。

(15)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16)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7)宜乎众矣:人应该是很多了。

宜,应当。

(二)词类活用:1.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2.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三)古今异义词:加点词古义今义亭亭净植树立种植宜乎众矣应该合适(四)一词多义:1.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菊之爱宾语前置的标志2. 清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香(五)特殊句式【判断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省略句】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涟而不妖四、课文理解:1.“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揭示了自唐朝以来,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盛行。

部编版 第16课《爱莲说》

部编版 第16课《爱莲说》

美名远扬 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亭亭净值植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2.小结:作者写莲花是为了写人, 用莲花的高洁品质来象征君子的 高尚的品质。写物是为了写人。
托物言志
君子的高 尚品质
托物 ——— 言志(象征)

君子之德:

洁身自好, 不同流合污,
不慕富贵,
不趋炎附势。
师生互动 疑难探究
作者以“莲”自喻,托物言 志,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了自 己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人生态 度,婉曲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 炎附势的污浊世风。
图画小结 用一幅莲花的形状,
总结莲花的美好形象及象 征的君子品质。
中 通外(正直) 直
( 不 攀 附 权
不 蔓 不 枝
濯清涟而不妖
(质朴)
贵 )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 怎样的呢?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 实。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 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 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 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 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 士。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 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 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 享乐。它雍容华贵,绚 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 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追名逐利,趋炎附势, 未免有些庸俗。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 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 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写陶渊明正面衬托了君子的形象。
内容小结 菊

托 物


言 志
反 衬
牡丹
隐逸
君子 爱
富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6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冯上发)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6课 短文两篇——爱莲说(冯上发)

“说”是一种议论文 的文体,可以直接说 明事物或论述道理, 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 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 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字茂叔, 道 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著 名的 。晚年在庐山莲花峰 下建“濂溪书堂”讲学,系统地 传授自己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创 业哲学学派,因此,世人称他为 濂溪先生”。著有 。
不 同 点
1、文体: 一为“铭”,一为“说”; 2、句式:《陋》以骈句为主,
《爱》以散句为主; 3、线索: 《陋》以“惟吾德馨”引领全文, 《爱》以“爱”贯穿始终。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 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同: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异: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 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环境不好,但 人格可以很高尚。
菊 秋季开花,迎寒
斗霜,清高避世
正衬自己不苟同于世俗 的高洁品质
牡丹 花色艳丽,雍
容华贵
反衬莲的高洁品质,表 明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 “菊”和“牡丹”分别比 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 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菊 隐逸者 惋惜
牡丹
富贵者
讽刺
“牡丹之爱,宜乎众 矣。”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
亲近而不庄重
予独爱莲之出 沾染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 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 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
品德高尚 的人
认为
我认为菊, 是花中的 隐士;牡 丹, 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是花中的君 子。
Yī叹词
Xiǎn少,难得
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 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
应当
唉,喜爱菊花的, 陶渊明以后就很 少听到了。喜爱 莲花的,像我一 样的人有几个呢? 喜爱牡丹的人, 应当很多了。

《爱莲说》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题带答案

《爱莲说》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题带答案

《爱莲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蕃】多。

2、【独】只。

3、【李唐】指唐朝。

4、【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5、【染】沾染(污秽)。

6、【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濯,洗。

涟,水波。

妖,过分艳丽。

7、【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8、【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

益,更加。

9、【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10、【亵玩】靠近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11、【焉】语气词。

12、【隐逸】隐居避世。

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13、【噫】叹词,表示感慨。

14、【鲜】少。

15、【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16、【宜乎众矣】人应当很多了。

宜,应当。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不蔓.不枝: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生长枝蔓。

②香远.益清: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③无丝竹之乱.耳: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④无案牍之劳.形: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词类活用,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⑥亭亭净植.:古今异义,古义:立。

今义:栽种。

2、一词多义:鲜①陶后鲜有闻:形容词,读xiǎn,少。

②芳草鲜美:形容词,读xiān,鲜艳。

远①香远益清:动词,远播。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

之①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

②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①出淤泥而不染:表转折。

②濯清涟而不妖:表转折。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转折。

3、判断文言句式:①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省略句,莲之出(于)淤泥而不染。

三、重点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爱莲说》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爱莲说》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诗歌的韵律、托物言志和拟人化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爱莲说》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托物言志的修辞手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创作一首小诗。
3.培养学生运用托物言志、拟人化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的能力,提高表达和创作水平。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提高问题分析、解决能力。
5.通过学习《爱莲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洁身自好、保持高尚品质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作品背景。
4.课文生字词: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淤、染、濯、清涟”等,并理解其在诗歌中的意义。
5.课文背诵:要求学生熟练背诵课文,以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学会品味古诗文的美。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的了解,培育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
举例解释:
-针对生字词,教师可以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词汇。
-在讲解修辞手法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感受这些手法的作用,并通过模仿练习加以巩固。
-对于诗歌意境的把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从而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理解,以提高对诗歌意境的把握能力。

初中七年级必考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初中七年级必考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初中七年级必考文言文《爱莲说》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学家、理学家。

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

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

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

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思想感情。

二、重点字词读音注音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亵玩(xiè) 隐逸(yì) 颐(yí)噫(yī)三、解释重点实词甚蕃 (很多) 陶渊明独爱菊 (惟独) 世人盛爱牡丹(非常)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惟独)(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蔓延)( 分枝)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观赏) (亲近而不庄重)余谓菊(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中通外直 (畅通挺直)四、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

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受影响。

《爱莲说》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爱莲说》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爱莲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蕃】。

2、【独】。

3、【李唐】。

4、【淤泥】。

5、【染】。

6、【濯清涟而不妖】。

濯,。

涟,。

妖,。

7、【不蔓不枝】。

蔓、枝,。

8、【香远益清】。

益,。

9、【亭亭净植】。

亭亭,。

植,。

10、【亵玩】。

亵,。

11、【焉】。

12、【隐逸】。

13、【噫】。

14、【鲜】。

15、【同予者何人】?16、【宜乎众矣】。

宜,。

二、重点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翻译:2、晋陶渊明独爱菊。

翻译: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翻译: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翻译: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翻译:三、理解性默写:①、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②、全文的中心句,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是:③、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四、课内简答题: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4、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5、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7、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蕃】多。

2、【独】只。

3、【李唐】指唐朝。

4、【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5、【染】沾染(污秽)。

6、【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濯,洗。

涟,水波。

妖,过分艳丽。

7、【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归纳

(一)作品概述《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文言文。

说为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

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九年,进士及第,释褐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进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

杜佑入朝为相,迁监察御史。

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

唐顺宗即位后,实践“永贞革新”。

革新失败后,宦海沉浮,屡遭贬谪。

会昌二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周敦颐,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道州营道楼田保(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

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七下语文书第16课笔记

七下语文书第16课笔记

七下语文书第16课笔记一、《陋室铭》一、文学常识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刘宾客集》2.本文选自《全唐文》,我们学过他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陋室”室名,意思为简陋。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特征:一般都用韵。

二、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5.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之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老形6.以古代名人自比的语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7.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河陋之有”?8.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句子:惟吾德馨9.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的句子: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10.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1.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三、文章主题文章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内容理解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①对偶、比喻、起兴、类比;②以虚衬实,以比喻起兴,用类比的方法以次引出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2.“仙”和“龙”比喻什么?最能概括文意的语句是什么?品德高尚的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描写的?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写居室环境:清交往人物:儒日常生活:闲、雅的特点。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什么修辞手法?“上”和“入”有什么好处?①对偶、拟人;②“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PPT课文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PPT课文课件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 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课文赏析


1.请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在课文中用“——”划出来)
2. 用波浪线划出描写莲花生长环境的句子。
3. 哪些句子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
4.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莲花的风度?
理解文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 ,陶后鲜(xiǎn,很少)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 众矣。
我认为菊花,它是花中的隐士;牡丹,在百花中象征着 富贵;莲花,则是花中的君子。哎!喜欢菊花的人,在陶渊 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喜欢莲花的人,跟我一样的还有谁; 喜欢牡丹的,当然很多啦。
第三 部分
问题思考
一、熟读课文出描写莲的语句,并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 进行描写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生长环境 高洁质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形体姿态 正直,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 香味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 气质
清高
二、通过以上这些描写,请概括出“莲花”的品质。
问题思考
三、分析一下作者怎样通过菊和牡丹来衬托莲的形象?
理解文意
水陆草木之(的)花,可爱者甚蕃(fán,多)。晋陶渊 明独(只)爱菊。自(从)李唐(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水上、地上各种花草树木,可爱的品种有很多。晋 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代开始,大多数都非常喜 欢牡丹。
理解文意
予(我)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污染),濯(z
我喜爱荷花,因为它生于淤泥中,却没有被淤泥污染,经过 清水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 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它的香味传得越远越幽香,笔直的 挺立在那里,只可以远远地观赏它而不能随心的把玩。

《爱莲说》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爱莲说》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爱莲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蕃】。

2、【独】。

3、【李唐】。

4、【淤泥】。

5、【染】。

6、【濯清涟而不妖】。

濯,。

涟,。

妖,。

7、【不蔓不枝】。

蔓、枝,。

8、【香远益清】。

益,。

9、【亭亭净植】。

亭亭,。

植,。

10、【亵玩】。

亵,。

11、【焉】。

12、【隐逸】。

13、【噫】。

14、【鲜】。

15、【同予者何人】?16、【宜乎众矣】。

宜,。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①不蔓.不枝:②香远.益清:③无丝竹之乱.耳:④无案牍之劳.形: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⑥亭亭净植.:2、一词多义:鲜①陶后鲜有闻:②芳草鲜美:远①香远益清: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①水陆草木之花:②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①出淤泥而不染:②濯清涟而不妖: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判断文言句式:①牡丹,花之富贵者也: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三、重点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翻译:2、晋陶渊明独爱菊。

翻译: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翻译: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翻译: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翻译:四、课内简答题: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4、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5、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7、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参考答案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蕃】多。

语文人教部编版(2019)七年级下册16.爱莲说基础知识梳理

语文人教部编版(2019)七年级下册16.爱莲说基础知识梳理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16.爱莲说基础知识梳理基础积累1.重点词汇释义1)可爱者甚蕃(甚:很;蕃:多)2)自李唐来(自:从)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予:我;之:用于主谓消独,无实义不译)4)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涟:风吹水面形成的波纹。

清涟:清水。

)5)中通外直(中通:中间空)6)不蔓不枝(蔓:名词作动词,牵蔓;枝:名词作动词,分枝)7)香远益清(远:形容词作动词,传得远;益:越发,更)8)亭亭净植(亭亭:直立的样子;植:树立)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亵渎,不尊重;亵玩:指近前把玩。

)10)陶后鲜有闻(鲜:少;闻:听,听说)11)宜乎众矣(宜:当然)2.一词多义远①香远.益清(远闻)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处)之①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②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③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3.鲜陶后鲜.有闻(副词,少)芳草鲜.美(形容词,鲜艳)3.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蔓,枝:名词活用作动词,分别是“牵蔓”“分枝”的意思)2)香远益清(远:形容词做动词,可译为“远播”“显得清幽”)3)濯清涟而不妖(妖:名词作动词,美丽但不庄重)4.特殊句式1)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濯”后省略了介词“于”)2)判断句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者也”表判断)3)倒装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菊之爱,即爱菊,对菊的爱;“之”为宾语前置标志)5.名句默写(1)《爱莲说》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赞美了莲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6.重点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水中、陆上草本、木本植物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爱莲说》注释、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

《爱莲说》习题带答案【部编版七下第16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蕃】。

2、【独】。

3、【李唐】。

4、【淤泥】。

5、【染】。

6、【濯清涟而不妖】。

濯,。

涟,。

妖,。

7、【不蔓不枝】。

蔓、枝,。

8、【香远益清】。

益,。

9、【亭亭净植】。

亭亭,。

植,。

10、【亵玩】。

亵,。

11、【焉】。

12、【隐逸】。

13、【噫】。

14、【鲜】。

15、【同予者何人】?16、【宜乎众矣】。

宜,。

二、重点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翻译:2、晋陶渊明独爱菊。

翻译: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6、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翻译: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翻译:三、课内简答题: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4、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5、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7、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蕃】多。

2、【独】只。

3、【李唐】指唐朝。

4、【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5、【染】沾染(污秽)。

6、【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濯,洗。

涟,水波。

妖,过分艳丽。

7、【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8、【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

益,更加。

9、【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10、【亵玩】靠近玩弄。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6课《爱莲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6课《爱莲说》
爱莲说
小 接 荷 天 才 莲 露 叶 尖 无 尖 穷 角 碧 , , 早 映 杨 有 杨日 万 蜻 万荷 里 蜓 里花 立 别 上 样 头 红
制 芰 迫 荷 而 以 查 为 之 衣 , 兮 灼 , 若 屈集 曹芙 原芙 植渠 蓉 出 以 绿 为 波 裳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 ,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 县)人,字茂叔,谥号元 公,著名的哲学家。
( )
中心思想: 以花喻人 的手法,通过对 本文采用___________ 莲花的赞美 ,表现了作者清高、刚直的品格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洁身自好 的生活态度。 和____________
背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谢 谢




•是一种古代文体,用于阐述 作者对问题的见解,与现代 杂文和杂感类似。
给下列生字注音
藩(fá ) n 淤( y ) 泥 ū 隐逸 ( yì) 濯 ( zhuó ) 清涟( liá n) 鲜(xiǎn)有闻 亵( xiè ) 玩 噫 ( yī ) 新鲜( xiān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可 远 观 而 不 可 亵 玩 焉
香 远 益 清 亭 亭 净 植
濯 清 涟 而 不 妖 中 通 外 直 不 蔓 不 枝
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菊,花之隐逸者也 (陶后鲜有闻)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宜乎众矣)
同 予 者 何 人
莲 , 花 之 君 子 者 也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则之《爱莲说》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则之《爱莲说》

2.巧用衬托手法。
本文先后用菊花、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 喜爱的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了莲的品格高于百花; 第三次衬托,以牡丹反衬,以菊花正衬,突出了莲的美好形 象。
当堂检测
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爱莲说》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 远扬的句子是:
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 名远扬。
7.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 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 好的品质。
拓展迁移
古人笔下的荷花: 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灼若芙蕖出渌波。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香远益清( 动词,远播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形容词做状语,从远处 )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词做动词,出名,有名 )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词做动词,显出灵异 ) 惟吾德馨( 名词做形容词,德行美好 ) 无丝竹之乱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
无案牍之劳形(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 不蔓不枝( 名词做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 香远益清( 形容词做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显得清芬)
◆字词学习
甚蕃( fán ) 清涟( lián) 噫( yī ) 隐逸( yì )
淤泥( yū ) 蔓( màn ) 颐( yí )
濯( zhuó) 亵玩( xiè) 鲜有闻(xiǎn)
词语释义
水陆草木之花

可爱者甚蕃


独爱菊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 短文两篇——《 爱莲说》(素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 短文两篇——《 爱莲说》(素材)

16、短文两篇——《爱莲说》一、文体知识及其作者情况。

1、“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2、本文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人称濂溪先生,宋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

他是中国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代表作是《爱莲说》周敦颐(1017~1073)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周敦颐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颐、程颢两兄弟,他们后来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学家。

周敦颐生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

人们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

但没有人知道他的理学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并将两个儿子——程颢、程赜送到他的门下,后二程均为著名理学家。

南宋学者,胡宏对敦颐的理论学加以尊信,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对他评价很高,为他作事状,又为《太极图.易说》、《易通》作了注解。

张(木加武字)称他为“道学宗主”,其名声逐渐大起,九江、道州等、南安等地纷纷建濂溪祠纪念他,宁宗赐敦颐谥号为“元”,因此敦颐又被称为“元公”,到理宗时,从祀孔子庙庭,确定了周敦颐的理学开山地位。

周敦颐性情朴实,自述道:“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

他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

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

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即使这样,来到九江时,他还把自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

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

2020部编版七年级文言文专题08 《爱莲说》(知识梳理)(解析版)

2020部编版七年级文言文专题08 《爱莲说》(知识梳理)(解析版)

《爱莲说》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爱莲说》选自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理学家。

谥号“元公”,著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

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了解体裁。

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古代的文体。

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内容概说。

《爱莲说》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文章共两个段落:第一段,写“我”爱莲的原因和莲的美好的品格。

第二段,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四、字音字形甚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枝蔓(màn)亵玩(xiè)隐逸(yì)颐(yí) 噫(yī)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甚蕃(很多)陶渊明独爱菊(惟独)世人盛爱牡丹(非常)出淤泥而不染(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濯清涟而不妖 (洗涤) (清水) (美丽而不庄重)不蔓不枝(长蔓延) (生枝节)香远益清 (更加) (清香)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余谓菊(我)(认为)花之君子者也 (品德高尚的人)陶后鲜有闻(少)宜乎众矣(应当)(多)(二)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长藤蔓。

(2)不蔓不枝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节。

(三)古今异义(1)亭亭净植植:古义:树立今义:种植(2)宜乎众矣宜:古义:当。

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合适,应当。

(四)一词多义(1)清:濯清涟而不妖澄澈香远益清清香(2)植:亭亭净植树立缘坡植牡丹种植(五)虚词用法。

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菊之爱宾语前置的标志六、特殊句式1.省略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人教新编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 爱莲说

人教新编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 爱莲说
第2课时
世界上花草树木都有它们的 特性,人们往往会根据这些物 性,加上自己的价值判断,使 得这些植物仿佛也有人类的道 德思想与情感,“花语”也因 而产生。聪明的你,除了知道 母亲节要送康乃馨,玫瑰花代 表爱情之外,你还晓得哪些特 别的花语呢?
1.茉莉
2.桃花
坚贞纯洁 绝代佳人 轻佻惰性
高尚文雅 富贵盛气 纯洁优美 自傲不群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 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语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
阅读 理解
1、概括文中两段的段意。 第一部分(1):描绘了莲花高贵的 品质(高洁的形象)。
第二部分(2):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 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 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长枝

译文参考:(莲的柄)内 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 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耸立的 样子
更加 香气 香 远 益
散播得远 (形作动)
竖立 净 植 , 洁净
清,亭亭 清幽
译文参考:香气传得越 远就越清芬,洁净地 挺立(在那里),
表转折的连词, 但是,却
可远观而不可
亲近而 不庄重 亵
语气词 玩 焉。 玩弄
——谈谈爱莲花的问题,
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爱莲说》是通过咏物来说明
道理的。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歌咏,
说明爱莲的道理,借以表现自己 的人格和操守。
北宋哲学家,理学家,文 学家。字茂叔,谥号“元 公”,道州营道人。晚年在 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 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 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著有《太极图说》 《通书》等。著有《周元公集》。
言志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爱莲说》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爱莲说》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爱莲说》知识点整理《爱莲说》(朗读者:雅坤).m4a1:48来自教学微课堂打开今日头条,体验完整音频内容一、作者及文体介绍1.作者链接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州(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著名的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文体链接“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一说爱好莲花的道理。

二、读音周敦颐(yí )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亵玩(xiè )隐逸(yì )鲜有闻(xiǎn)噫(yī )三、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之:的。

可:值得。

蕃:多。

译: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唯独。

译: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3.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自,(自)从。

甚,很,十分。

从唐朝以来,人们很爱牡丹。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yú):我。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而:连词,表转折,但是。

下文“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同。

染:沾染(污秽)。

濯(zhuó):洗涤。

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妖艳。

美丽而不端庄。

通,空。

直,挺立。

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益,更,更加。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可:可以。

亵(xiè):亲近而不庄重。

玩:玩弄。

焉:语气助词。

译: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柄内部贯通,外形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节,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但是不能靠近玩弄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
①出淤泥而不染()②濯清涟而不妖()③不蔓不枝()④香远益清()
⑤亭亭净植()⑥陶后鲜有闻()
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意思。

参考答案:染,沾染(污秽)。

妖,美丽而不端庄。

枝,名词作动词,长枝节。

益,更加。

亭亭,耸立的样子。

鲜,少。

亵,亲近而不庄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

参考答案:
①我唯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的洗涤后,却不显得妖媚。

②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

③(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它们,却不可靠近去玩弄它。

④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了。

(3)理解性默写
①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②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③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④“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

⑤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

解题思路:依据语境默写文言名句。

参考答案: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③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⑤莲,花之君子者也。

(4)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④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解题思路:文言文朗读断句。

参考答案: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④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5)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中心的把握。

参考答案: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6)“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参考答案: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7)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参考答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

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8)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本文认为“出淤泥而不染”,你同意谁?参考答案:我同意周敦颐的看法。

因为环境只是影响因素,主观才是决定因素。

只要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外界的不良环境就不会阻碍我们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