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储冬生:基本活动经验实践研究的辩证解读
教师做个思想者
儿童的智慧在指尖跳跃——数学实验的内涵诠释与实践探索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储冬生前言:从一道“钟面问题”说起数学中的许多结论都是用实验和归纳发现的,证明只是补充手续而已。
——高斯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钟面问题”:一天24小时内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一共重合多少次?我对身边的小学生进行过调研,结果发现:大部分的学生无从下手,少数学生能够动笔演算出结果(但是需要较多的时间),也有极少的几个学生能从拨弄手表的实验中收获成功。
想到“拨弄手表进行实验”,问题就不难了,关键在于孩子们普遍想不到这种实验的方法。
这种数学实验意识的淡漠与我们的数学教学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实验意识的培养和实验方法的指导。
“经历、观察、感知、操作、模仿、收集、参与、尝试、发现、探究”构成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实验教学的主要行为动词,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主要途径,也是数学实验的主要思想——一种“用实验学数学、用实验做数学”的思想。
(一)数学实验发展的概述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科学,从这个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是一门试验性的归纳科学。
——波利亚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误解,认为物理、化学需要实验,而数学不需要实验。
其实实验不是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专利,数学来源于生活,起源于实践,应该说自古以来数学就有实验。
人们从结绳计数开始就在进行着数学实验,并且通过实验不断地发展数学。
人们最先接触到的数学问题,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然后进一步形成了数学的理论。
从儿童的数学学习历程看,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建构人的数学知识系统时,就是从实验和操作开始的;小学一年级学习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孩子是借助于实物从数数开始的;在认识图形时,孩子是通过自己动手折纸、剪纸、画图或其他相关操作来认识的……可见,对于数学实验的关注和研究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旧话重提”,为什么要“重提”?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第一、我国的部分学生不能较好地完成老师布置的这类学习任务,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有些欠缺;第二、在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中动手操作和实验能力方面的测评曾一度被忽视;第三、不仅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学习中需要实验,“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领域的学习也需要数学实验的介入;第四、现代意义上的数学实验已不再局限于演示教学和简单的动手能力训练,而是更多地被应用于数学研究和问题探究;第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模拟(也称计算机仿真实验)为数学实验的研究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问题驱动式教学:从模式到实践--兼评两则《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案例
问题驱动式教学:从模式到实践--兼评两则《多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案例
储冬生
【期刊名称】《教育视界》
【年(卷),期】2022()11
【摘要】问题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为了问题、在问题中”的数学课堂
教学,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聚焦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将基础
知识的习得、学习能力的提升、思维方式的进阶、情志品格的涵养寓于问题的提出、探究、思考、解决和拓展的过程中,致力于“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两则教学
案例(以下将武捷老师的案例简称为“案例一”,赵薇老师的案例简称为“案例二”)既彰显了两位老师的个性思考,又践行了问题驱动式教学的一些共同理念与基本模式。
【总页数】2页(P51-52)
【作者】储冬生
【作者单位】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模式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2."问题解决"课堂
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r——以"多边形内角和"为例3.“问题解决”课堂教
学模式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以“多边形内角和”为例4.基于理解,设计教学——兼评两则《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设计5.指向深度学习的动手实践——兼评两则《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课件 基于实验的科学探究学习
主讲人:石河子第十六中学 朱冬冬
学习目标:
1.了解实验科学探究题型的产生和来源。 2.知道一般科学探究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学会利用物质的鉴别、检验等知识来解决 常见的科学探究题型。
科学探究题型的产生和来源主要有:
1.来源于初中化学常见的实验。例如实验室制取二 氧化碳的实验,探究物质充分反应后溶质的成分
活动二(化学课堂实验欢乐多):探究酸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
活动二(化学课堂实验欢乐多):探究酸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请根据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药品完成(酸碱中和反应的测定)实验:
问:你认为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如何设计实 验证明你的结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课堂实验欢乐多):探究酸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 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含有哪些物质?
【提出猜想】 猜想一:溶质只有NaCl;猜想二:溶质有NaCl、HCl 【设计实验方案】 1.取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若溶液由无色变红色则为猜想二 2.取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加入Zn粒,若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则为猜想二 3.取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加入CaCO3粉末,若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则为猜想二 【进行实验验证】 【收集、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操作 加入紫色石蕊溶液 加入Zn粒 加入CaCO3粉末 【实验结论】 猜想二成立 实验现象 若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若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若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 猜想二成立 猜想二成立 猜想二成立 动手实验探究操作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取少量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慢慢滴 产生白色沉淀产生大量气泡,沉淀 加Ba(NO3)2溶液 全部溶解. ②静置后,向沉淀中滴加稀硝酸
【实验结论】 (3)该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初议“本原性、问题驱动课堂教学”
初议“本原性、问题驱动课堂教学”
杨玉东;徐文彬
【期刊名称】《中学教研:数学版》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在“本原性问题驱动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成果陆续刊登后,我们收到了一些读者的反馈——既有鼓励性的共鸣、也有质疑型的询问,这些都给予我们很大的鞭策.本文力图从理念层面简明扼要地阐述本课题的一些基本观念,作为对读者的回应.
【总页数】2页(P1-2)
【作者】杨玉东;徐文彬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003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10097【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4.21
【相关文献】
1."教得好"不如"问得好"r——本原性问题驱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J], 储冬生
2.“教得好”不如“问得好”——本原性问题驱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J], 储冬生;
3.本原性问题,驱动儿童数学学习的关键——例谈角的度量的课堂教学 [J], 崔红梅;
4.“教得好”不如“问得好”——本原性问题驱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J], 雍岚;
5.本原性问题驱动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 [J], 尚丽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走向共生:建设创新型学校——例谈专家型学校管理者
• 7•走向共生:建设创新型学校—-例谈专家型学校管理者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储冬生储冬生,1978年12月出生,江苏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全国优课评比一 等奖获得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南通市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对象,南通市小学数学青年教 师教学研究中心导师,南通市乡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海安县中青年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海安县实验小学副校长。
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积极倡导“问题驱动式数学教学”,潜心打造“生动且深刻”的活力课 堂,应邀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执教观摩课或交流成长体会。
谈起专家型管理者,大家常常会想起读书、写作、理论、讲 座等关键词。
我认为以上这些都很重要,但是考量学校管理 者品质首先还是要看他的实践智慧。
校长不一定要当教育理 论家、教育学家,也不能只是当意气风发的文人,指点江山,而 应当是一个思考着的实践者。
专家型学校管理者的特质应当 是思考力、领导力、规划力、执行力等诸多要素的结合。
我们 常说,培养人的核心素养要关注其“专家思维的培养”以及“复 杂情境中的交往能力”,其实专家型学校管理者的核心素养大 抵也是如此。
下文仅以我校组织的一次“新年狂欢暨项目学 习周”的活动为例,谈一谈我对专家型学校管理者的一些粗浅 认识。
缘起2014年的秋季学期,恰逢阴历闰月,时间特别长,比往常 多出大约一个月的时间。
开学初,学校领导组就着手谋划如 何利用好这段“多出来”的教学时间:一方面学校将日常的教 学工作规划得更细,更有层次;另一方面学校也想重点策划一 两个活动,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校园生活品质。
1月,我们一 行四人参加了在浙江杭州召开的第二届当代教育家论坛,李 希贵等专家都提到他们在学校为学生策划的“新年狂欢周”等 活动。
当时大家就萌生一种共识:我们学校是不是也可以策 划类似的活动呢?为此,学校多次召开校务会、年级部主任 会,研究策划活动方案,最终决定在元旦前的最后一周(因调 休,本周正好剩下三天上学时间),也开展一次我校的新年狂 欢节活动。
谈古诗教学中发现能力的培养
谈古诗教学中发现能力的培养柴东升【期刊名称】《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年(卷),期】2016(000)006【总页数】2页(P71-72)【作者】柴东升【作者单位】河北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城区第二小学【正文语种】中文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朵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奇葩。
选编进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教师教好古诗,有利于学生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丰富联想。
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精练含蓄的特点,均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多年来,很多教师都采用教师抄意思、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来教学古诗。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
”敢于发现,也就敢于创新,因此,在古诗教学中一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那么,我就谈谈在古诗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的。
要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就要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开始。
美国学者罗杰斯在《学习的自由》一书中写道:在提供学习范围的前提下,教师应为学生设置一种自由的学习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方向和行为,自主地探索学习的结果。
自由程度越高的学习活动,往往是一种身心投入越高的活动。
那么,如何设置“发现”的课堂氛围呢?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课堂学习形式,来营造学生的自由学习环境。
首先,把学生按发展水平、学习能力及性格的不同,组成4人以上的学习小组,这样就可以交流探讨,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教师以好朋友、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学生就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见解。
第三,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示出来,把学生推到前台,老师退到幕后。
怎样学习古诗,我让学生出主意。
例如:我在教学《题西林壁》时,先让学生谈谈怎样来学这首诗,请大家出出点子。
学生十分兴奋,一个学生说:“我建议,先让大家自学、讨论,一个人读诗句,一个人说意思,一个人做记录,其他人当听众,然后再向老师汇报学习成果。
在新课程下优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策略
在新课程下优化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策略作者:侍东升来源:《中学生物学》2009年第02期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实验教学越来越成为生物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效方法,能有效落实新课程改革。
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取得较高的实效,就必须了解高考中实验考查的命题趋势和题型,经过多年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发现实验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找出所给材料中实验设计的描述性错误,并加以改正;②给出一篇不完整的实验设计方案,根据上下文补充和完善相关步骤设计;③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结果、结论;④根据所给的实验材料、实验原理等,简单设计实验方案;⑤综合和创新实验。
对学生实验的考查主要体现高考命题原则——变知识立意为技能立意。
从历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实验往往是学生答题的一个瓶颈,是决定学生得分高低的关键,因此,教师加强对实验教学的研究,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更有利于应对高考。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改强调展示知识的产生、形成、创新发展的过程,生物实验教学将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目前,在实验教学方面,生物教师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①教师对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如许多教师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反正高考对实验的考查是“纸上谈兵”;讲实验既节省时间,又便于突出和促进学生把握有关实验知识要点,继而“提高”教学效率。
②班级多,实验课无法安排,绝大多数学校缺乏专职实验员,教师工作量太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准备生物实验。
③生物实验室的设施以及实验经费是否充足也都直接影响着生物实验的开出率,由于近几年高中生物教材的几次大的变动,实验教学必备的硬件条件有些已落后于现行的教材对实验设备的要求,有些仪器设备老化损坏等也影响实验效果。
④教师的实验教学组织能力和操作技能差。
因此,要真正促进和改善生物实验教学现状,优化实验教学,需采取如下的教学策略。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验素质“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
理论研究与实证探讨的基本区别——以古史探索为例
理论研究与实证探讨的基本区别——以古史探索为例文/易建平近来汤惠生发表长文,将中国考古学近几十年发展的推动力,总结为在以夏鼐为代表的“实证派”和以苏秉琦为代表的“理论派”两个不同研究取向之间的互动。
汤惠生认为,夏鼐的实证派多采用归纳法,归纳在先,而后求理;苏秉琦的理论派则倚重演绎法,先建立理论,然后据以对具体的研究对象进行分类概括。
关于这两家研究方法总结的对错不在此讨论。
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两家分别以“实证”与“理论”名派,容易给人印象,一般意义而论,实证研究必须先进行事实归纳,而理论探讨则可以先建立学说,然后给研究对象带套子。
汤惠生本人应该未必愿意读者作这种解释;他本意应该是专指夏鼐与苏秉琦两人不同的研究取向而已。
遗憾的是,仅就文本而言,汤惠生的这种辨析确实又明确指向一般意义上实证研究与理论探讨各自在基本方法上的区别。
更为重要的是,汤文文本导致的这两种理解,确实在中国学术界尤其广义的史学界拥有相当程度范围的共识。
因而,我们下面就一般意义上这两种研究在方法上的基本区别进行讨论,看来不无意义。
本文尤其针对的是,广义史学界的这种共识。
归纳法的基础作用问题学术界通常所言实证研究,其实也就是指具体的个案研究,或者曰,微观研究。
相对而言,理论研究是一种宏观研究。
两者在基本方法上本无本质区别,归纳法在其中的作用都同样重要。
甚至,可以认为,宏观的理论研究之基础首先就是归纳法。
理论的创立,绝不可能仅仅依靠天马行空式的想象,绝不可能仅仅使用所谓义理来进行演绎,尤其是,20世纪以来,科学在方法上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之后。
理论的创立过程一旦开始,也就是微观材料或者汤惠生所言实证材料归纳的开始。
同样,理论创建工作的完成或终结,都难以离开微观材料的检验。
使用波普尔的语言来进行描述就是,宏观的普适性理论随时都有可能被任何一件实证材料或微观材料所“证伪”;理论只有在未被证伪之前,方可并不“正确”地称之为“正确”。
故而,汤惠生所言两者不同,用于区别夏鼐与苏秉琦之两种研究取向或许可行,用于划分一般意义上的实证研究或微观研究与理论探讨之基本方法,则是一种巨大的学术误解。
问题驱动式教学:从理念走向行动
问题驱动式教学:从理念走向行动作者:储冬生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18年第12期储冬生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曾七次获得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教海探航”“师陶杯”征文评比一等奖。
积极倡导“问题驱动式数学教学”,潜心打造“生动且深刻”的活力课堂,应邀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执教观摩课或交流成长体会。
【摘要】问题驱动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
以关键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维是提升数学教学品质的一条有效路径。
从操作的角度分析,理解内涵是基础,教学设计是关键,课程实施是根本。
【关键词】问题驱动教学策略数学学习一、观念生成:以“生动且深刻”为追求数学教学到底应该追寻一种怎样的境界,也许很难有一个所谓的标准答案。
对此,作为一名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也一直在思考,十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不少感性认识,但是一直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这种真切的感受。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一位教育类期刊的资深编辑谈到他们的办刊追求,他说是五个字:生动且深刻。
我突然觉得这不也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应当着力追求的理想境界吗?“生动”是外显的形式,源自小学生的内心召唤,是由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决定的。
“深刻”则是内隐的本质,源自数学学科的内在需求,是由数学的学科特质和本质属性决定的。
“用‘生动’来诠释‘深刻’”是所有小学数学教师都应当用心去追寻的,我们应该学会用“有意思”来表达“有意义”。
这样,我们数学学科、数学课程、数学教师的形象才可能更鲜活、更灵动,更受欢迎。
简单地说,“生动”就是进一步强调儿童立场,“深刻”则是进一步突显数学的学科特质,“生动”和“深刻”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的统一是一节好课必须关注的两个方面。
当我提出这样的数学教学追求时,有的教师建议将“深刻”放在前面,改成“深刻且生动”。
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数学学习追求思维的深刻性,凸显数学的学科特质是很重要的,“生动”在他们看来仅仅是形式而已。
向生活学当师父
向生活学当师父
储冬生
【期刊名称】《教育研究与评论》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很多学校都有师徒结对的优良传统,我们学校也一样。
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不错的徒弟,天资虽一般,但后天还是努力的。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也被学校“赶上架”开始担起师父的角色。
有机会作为师父的代表作一次发言,我第一次审慎地思考师父这个角色。
记得崔永元曾说过:他当年做“实话实说”栏目成功的秘诀就是努力“用‘有意思’来表达‘有意义”’。
也许我说的不一定都很“有意义”,
【总页数】3页(P78-80)
【作者】储冬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引入竞争机制,激活学困生内驱力r——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学困生转化技巧探析
2.厨师父亲的人生追求
3.以STEM科技竞赛活动激活学困生学习力的个案研究
4.人生自古有情痴——忆师父
5.与美同行润泽人生——记我的“师父”金仲明老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开发生态体验课程资源,发展学生生物学力
开发生态体验课程资源,发展学生生物学力作者:许冬生来源:《新教育(中旬)》 2020年第10期江苏省如皋市长江高级中学许冬生【摘要】本文围绕生态体验课程资源与学生生物学力展开研究,通过生态体验课程对学生生物学力提升的促进作用、当前生态体验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基于发展学生生物学力的生态体验课程资源开发路径等方面来阐述生态体验课程资源的应用与价值。
旨在通过生态体验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生物学力。
【关键词】生态体验课程;生物学力;资源开发生态体验课程资源对生物学科教学提供了重要素材支持,在学生生物学力提升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生态体验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如皋市长江高级中学通过硬件、软件工作为学生开展科学实践与探究提供了优越平台。
生态体验是植根于实践情境的教学模式。
生态体验课程资源是对传统生物课程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创新延展,对学生的生物学力提高也有促进作用。
结合当前学生的情况。
基于发展学生生物学力的生态体验课程资源开发路径主要有:一、凸显学生主体,强化自主探究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在以发展学生生物学力的生态体验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学生更应当被视为参与探究的主体。
首先,在选定生态体验课程资源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听取学生的意见;其次,在具体的生态体验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设计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探究主题、探究内容和探究流程。
例如在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1的《分子与细胞》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向征求学生的实践主题。
学生表示对分子与细胞的结构比较感兴趣,但是分子与细胞又比较抽象,难以在头脑中构建立体、生动的模型。
基于此,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在模型制作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协作,搜集必要的模型材料,知道每一个学生完成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学生结合教材中有关分子与细胞的结构理论知识,并充分利用塑料、橡皮泥、颜料、剪刀、胶水等材料来进行模型制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指导者的角色,针对学生在模型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难题,及时地给予解决和疏导。
关注动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驱力
关注动机: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驱力储冬生【摘要】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等.学习动机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具有唤起、指向、强化、维持等功能.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关注学习内容的探索性和实用性、教学组织的启发性和层次性、儿童个体的趣味性和目的性,从而充分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期刊名称】《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4页(P16-19)【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学习;学习动机;内驱力【作者】储冬生【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实验小学【正文语种】中文教学《和与积的奇偶性》,一位老师用教材中的“打开数学书,左、右两边的页码和应当是奇数”这一素材,稍作处理,给出如下设计:教师出示一个问题:小明看一本童话书,已经看了一些,怕忘记看到了第几页,就在书中夹了一张书签,他清楚地记住了这张书签所在的相邻两页的页码和是251,请问这两页的页码分别是多少?教师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想让这个素材能更好地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实施过程中,教师的问题刚出示,学生就讨论开了。
一个学生说:既然怕记不住,为什么要记页码和,直接记住哪一页不是更方便吗?其他学生都认可他的观点,大家都觉得这个问题没有研究价值。
这时教师陷入尴尬的境地,只能“逼”着学生继续去展开所谓的“探究”,学生不想参与的探究,其效果可想而知。
课后,我们一起讨论了这个设计。
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因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探究欲望是需要激发的,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需要策略和方法支撑的。
用好的问题来激发是一种不错的策略,但是问题设计的方式和路径要做进一步的改善。
讨论之后,我们这样改进:教师直接出示一本书,说:我们先做一个游戏,好不好?做游戏,学生当然喜欢。
教师又说:这是一本书,大约350页,现在将书签夹在书中,你能够猜到书签现在夹在多少页的位置吗?教师将书签夹入书中,学生显得有些为难。
例谈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唱词
主讲:魏 洁 数学特级教师 江苏省南京市五老村小学李 新 数学特级教师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实验小学(字幕)魏:老师们,大家好!“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通过大量解决问题的活动逐渐培养起来的,也是在各个领域数学内容的教学中间逐步发展的。
在数学学习中,进行策略教学,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今天,我们共同来讨论在数与代数领域的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
李:什么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它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系?魏: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理解为解决问题时的计策与谋略。
策略与方法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它们的关系类似于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例如,化归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的一种策略,在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通过割、移、补等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而在研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时,依据商不变性质,通过移动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位置,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策略都是化归,但化归的具体方法是不同的。
可见,策略是方法的灵魂,是对方法本质的认识,是运用方法的指导思想。
幻灯片出示:和实现手段,在策略的调控下根据具体问题加以选择和运作。
具有策略的人,更善于创造和灵活使用方法。
魏:对,方法可以在传递中习得,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怎样做并示范给他们看。
但策略却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间感悟获得。
幻灯片出示:采用不同的这种策略来进行解决,而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问题时也会有不同的策略。
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能够使数学学习的品味得到提高;其次,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习能让学生更聪明更能干。
过去应用题教学,通过应用加强双基,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有过促进作用,但过于封闭机械的训练,高度匹配的例题和习题,使得学生的思维貌似严谨,却忽略了学生的经验,显得呆板。
思考无边界 实践有方向——关于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几点基本认识
思考无边界实践有方向——关于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几点基本
认识
储冬生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
【年(卷),期】2016(0)2
【摘要】问题驱动式教学是指,教师精心规划数学教学任务,设计以学科内容本质和儿童认知特质为两翼的课程核心问题,以启发学生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必要的课程资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
问题驱动式教学是一种促进学生优质化发展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策略。
【总页数】3页(P1-3)
【关键词】问题;驱动;问题驱动;教学
【作者】储冬生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5
【相关文献】
1.问题驱动主动经历积累经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实践与思考 [J], 虞敏;
2.思考无边界实践有方向--关于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几点基本认识 [J], 储冬生
3.问题是思考的结果,是深入思考的开始n——问题驱动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实
践 [J], 刘孝旺
4.问题有效驱动概念更好建构--“倍的认识”教学实践与思考 [J], 庄迎春;孙家璧
5.问题驱动,落实深度学习——“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实践与思考 [J], 周雪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问题驱动式教学:让数学学习变革真实发生
责任编辑王春亚E-mail:wangchunya120604@问题驱动式教学院让数学学习变革真实发生/储冬生【摘要】问题驱动是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策略。
以关键问题为抓手引导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维是提升数学教学品质的一条有效路径。
从操作的角度来分析,对问题驱动式教学而言,理解内涵是基础,教学设计是关键,课程实施是根本。
【关键词】问题驱动;数学学习变革;教学策略;问题驱动式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18)73-0054-03【作者简介】储冬生,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南京,210002)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育更好地实现由“知识至上”向“素养为重”的转变?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好地实现由“关注教”向“聚焦学”的变革?数学学科天生就与问题相伴,因而以关键问题为抓手是实现数学学习变革的一条重要路径。
“问题驱动”这一说法源自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教授提出的数学教育四条特有原则———数学化的原则、适度形式化的原则、问题驱动的原则、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的原则。
问题一:什么是问题驱动式教学?问题是有意识地寻求某一适当的行动以便达到一个被清楚地意识到但又不能立即达到的目的。
要谈问题驱动式教学,首先必须明晰问题和问题驱动的含义。
从某种意义上看,问题就是困难。
如果说问题是一种困难,那么学习便是一种发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所在,教学就是一种有意识地消解困难或者设置困难的过程所在。
问题的存在最能激发人的思维或行动动机。
问题驱动是指在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探究引向深入,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体验和理解学习内容的本质,提升其思维品质。
问题是人类好奇心的表现,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在学习活动中,应以“有层次、结构化,可扩展、能持续”的问题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所谓问题驱动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巧妙地设计数学教学任务,紧扣学科课程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必要的课程资源开展数学学习活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行知识建构同时提升能力。
问题驱动式教学从“怎么看”到“怎么办”
智行活力人物储冬生,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教育硕士,全国优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副校长。
教育部教育帮扶重点项目小学数学学科首席专家,“京苏粤浙”中小学卓越教师高端研修项目导师,南京晓庄学院客座教授。
积极倡导问题驱动式教学,相关研究成果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
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
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教学流程可分为四个阶段:问题引入(自学)、问题探究(研学)、问题深化(拓学)和问题总结(延学)。
问题引入阶段的“激发兴趣,制造冲突”是前提,问题探究阶段的“强化过程,多元评价”是关键,问题深化阶段的“举一反三,查漏补缺”是保障,问题总结阶段的“提纲挈领,适度开放”是追求。
问题驱动 教学流程 小学数学一、为什么:价值追寻数学教学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分享,不仅关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基本思想的领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面对新的要求,数学教学需要观念的引领,更需要有付诸行动的能力和担当。
没有策略和方法的支撑,理念就只能挂在嘴上、写在纸上,难以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
实践中,需要在领会课改理念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探索形成具有可行性的方法和策略系统。
数学这门学科天生就是与问题相伴的,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是落实课改理念、提升学生整体素养的有效路径之一。
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问题驱动式教学: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储冬生问题驱动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巧妙设计教学任务,紧扣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利用必要的课程资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
储冬生老师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在小学数学问题驱动式教学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中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是储老师以问题设计为主轴初步建立的问题驱动式教学流程框架,这是储老师下一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其中一些问题设计方式、不同流程与领域的问题设计等还有待深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储冬生:基本活动经验实践研究的辩证解读
基本活动经验实践研究的辩证解读
▇储冬生
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学认识过程,构建比较全面的数学现实,对于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提升数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新课标的修订,基本活动经验在课程目标中被进一步明确,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将其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予以落实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如何使得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从理念走向行动?我以为,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一新话题并平衡和处理好各种关系是我们推进教学改革时应有的思维。
本文结合具体案例略谈几点想法,求教于各位同仁。
继承与发展
案例:面积和面积单位
师:凭你的“感觉”,你觉得1平方米大概有多大?
……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到底有多大呢?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人们规定了一个1平方米的模型。
(师出示教具:1平方米的模型)谁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模型?
生: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面积就是1平方米。
师生合作测量边长,验证学生的描述。
师:你能从生活中找到1平方米的影子吗?
学生举例:餐桌的上面、讲台的前面、水磨石地面的一个方格……约1平方米。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看看1平方米的地面上大约能站多少个小朋友。
学生争先恐后地参与,1平方米的地面大约能站15名三年级的小朋友。
师:大家估计一下黑板的面积大约有几平方米?
生:3平方米左右。
师:他估计的结果对不对呢?
师生合作,用1平方米的教具量一量,加以验证。
【思考】数学教育目标从“双基”走向“四基”并不能看作是“2+2”的简单叠加,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在我们过去的教学实践中就有很多好的传统,这次数学课程标准修订将其作为核心概念单独提出,意在进一步强化。
上例教学面积单位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猜测”,然后提供模型让学生去估计,去测量验证,到生活中去找它的“影子”,再在游戏中强化,从而逐步加深认识,建立起“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猜测、估计、测量、游戏这一系列的活动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过程,学生在多感官的参与中直觉地建立起“1平方米”的概念。
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只是过去我们并未特意从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这一视角来考量它、优化它,发掘它特有的价值和意义。
因而,在继承中发展是我们开展基本活动经验研究的基本战略。
活动与思维
案例: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师:大家认为刚才的游戏还是不公平,现在该怎样改变包中的球,才能使游戏变得公平呢?
生:黄球和白球的个数一样多,游戏就公平了。
师:个数一样多,可能性相等,游戏规则就公平了。
教师将包中的黄球和白球调整为同样多。
师:现在黄球和白球的个数一样多了,摸球的结果又可能会是怎样的呢?
生1:两种球摸到的次数应该相等。
生2:两种球摸到的次数应该差不多。
……
师:在规则公平的情况下摸球的结果到底会怎样呢?实践出真知,大家再分小组自己动手试一试。
学生进行摸球游戏,教师巡视,学生汇报。
师:观察各小组的活动记录大家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各组的情况也不一样,有的摸到的黄球多一些,有的摸到的白球多一些,也有相等的。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公平只是可能性相同,机会均等,摸球的结果并不一定每次都一样多,这还得看“运气”。
师:看来游戏规则公平,只表示双方赢的机会是均等的,即使在规则公平的情况下,游戏的结果仍然是“一切皆有可能”!假如我们把各组的结果都汇总起来又会有什么发现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
以自己去探索。
【思考】数学活动经验有别于日常生活经验,是具有数学目标的学习活动的结果。
比如同样是折纸,可能是美学欣赏,可能是技能训练,也可能是数学操作。
而作为数学活动的折纸,其目的是学习数学,比如轴对称的概念,图形的运动,图形的不变特征等等。
同样,一般的摸球游戏本身并不具备多少数学意义,只有思维的深度介入,才使其具有数学意义。
以此观照上述案例,摸球游戏前的预测显得尤为必要,不少学生认为:球的个数相等,游戏规则公平,游戏的结果摸到两种球的个数也应该是相等的。
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难点,揭示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正是为了矫正他们的错误,把力气用到紧要处。
活动之后对于数据的分析既关注各组数据内部的比较,又提示学生可以从各组数据汇总的角度去分析,这是一种分析方法上的引领和审视视角上的指导,这些对于提升思维含量,使得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倘若没有了前面的预测和后面的分析也许就只剩下“活动”了,没有思维介入的“操作工式”的活动,只能带来缺失了数学意义的“基本活动经验”。
直观与抽象
案例:平均数
师:一下子说出这几幅图中哪根虚线表示这五位女生玩套圈游戏套中个数的平均水平,的确不容易,我们降低些难度,谁能先说说,哪一幅图肯定是不正确的。
生:图1和图2都是错误的。
师:为什么呢?
生:平均数一定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不可能大于最大值也不可能小于最小值。
生:图4也是不对,因为根据“移多补少”的规则,比平均数多出部分之和应该等于比平均数少的部分的和。
生:第3幅图是正确的。
师:如果要使得平均数值达到现在的图4虚线所在的位置,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生:没有达到的4个人,每个人都增加一些就行了。
师:平均数很敏感,每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带来平均数的变化。
生:其实也可以只在其中的一个人上面增加,不过要增加得多一些而已。
师:虽然其它数据都比平均数据低一些,但是由于有一个极大数据就可能将整体的平均水平拉上去了。
平均数容易受到个别极限数据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在使用平均数分析问题时需要注意的。
【思考】积累活动经验总得依赖一些活动,但是所谓活动并不一定都是指直观的操作活动,行为操作的经验是基本活动经验,抽象的思考、探究的经验也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道平均数的巩固练
习采用了选择题的构题方式,题面虽简单,但综合性很强,思维含金量足。
教学目标十分集中地指向于运用平均数的图示虚线出现的不同位置,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本质属性,从而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大小范围、判断依据的直觉把握。
不但有所排除,有所确认,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被否认的图4,假设它的平均数合适,应当怎么去调整各个统计量。
通过统计图的形象展示,诱导学生对一组统计数据中个别极端值对平均数的影响真切地体会并表达出来。
这里没有关于“移多补少”的直观的简单的行为操作,而是借助半抽象的统计图让学生在头脑中去思考,这种抽象思维活动的经验积累也属于基本活动经验的范畴,而且是更高层次的理性的数学活动经验。
生活与数学
案例: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师:课前我们又重温了《曹冲称象》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曹冲将称“大象”转化成了称“什么”?
生:曹冲将大象转化成了石头。
师:第二,为什么要转化成石头呢?
生:因为大象是一个整体不好分,而石头可以分开来称。
师:第三,故事中有一个重要的细节——在船舷上做了个记号,这是为什么?
生:大象在船上的时候,水面到了那里,后来石块放在船上的时候水面也到了那里,这样石块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差不多一样重。
师:第四,一定得将大象转化成石头吗?
生1:不一定非得转化成石头,换成木头、铁块也都行啊……
生2:我倒觉得转化成人才方便,我们可以要求观看的士兵走到船上去,这样还方便些,省得搬东西。
师:这种转化的策略对于我们的数学学习又有什么启发呢……
【思考】很多日常的生活经验都能为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提供基础。
有些老师也关注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于儿童数学学习的价值,但是在实现由生活经验向数学活动经验的提升方面仍然做得不够。
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转化的策略不少老师都用过,但是仅仅指出“曹冲称象”的故事中用到了转化的策略显然还是不够的,这只是关注到了生活经验而已。
上面的案例中,老师追问的四个问题,直指转化策略的实质,其实就是在着力引导孩子实现由生活经验向基本活动经验的提升。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人们的“数学现实”最贴近生活现实的部分,数学现实就像一座金字塔,从与生活现实密切相关的底层开始,一步步抽象,直至上层的数学现实。
学生学习数学,要把握从生活现实上升为数学现实的完整认识过程,即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全过程,这是抽象数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总的说来,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元素间存在着多种关系、多重联系。
我们应该用一种扬弃的眼光来聚焦基本活动经验,植根传统又突破定势,在对教学实践的辩证解读中,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寻求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