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最新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doc

最新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doc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讲地球的运动一、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通过“目标展示——真题引入——知识梳理——考点复习——当堂巩固”等环节,实现各层次的复习目标,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二、复习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难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技能(含图形转换)。

三、课时分配:3课时四、复习过程真题引入学习任务一:真题引入,明确复习目标,把握命题的方向与特点【学生活动】做练习,回忆知识,感受考试。

【教师活动】简单评析,分析考情。

【配套练习】(2010北京学业水平)1.读图9“某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图中的.AB、CD、EF三条线,表示地轴的是,表示晨昏线的是。

(2)图示日期是,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3)该日甲、乙、丙三地中, (选择填空)。

A.甲地和丙地昼长相等 B.乙地最早见到日出C.丙地出现极夜现象 D.三地正午人影等长(4)该日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向(方向)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昼变,且昼 (长于,短于)夜。

【方法点拨】教师点拨,学生记录考情及应对策略,呈现复习目标。

知识梳理学习任务二:回顾已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知识,加深印象,完成知识体系中的填空。

【教师活动】检测学习效果。

自转与公转自转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周期:1恒星日长小时分秒,转动角度3600;1太阳日长小时,转动角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外,其它地方均为。

湘教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1.3 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以及公转的轨道和黄赤交角。

2.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3.分析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原因。

4.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演示实验和动画演示,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通过填图、绘图,增强动手能力。

3.通过自学导读,学会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培养整理和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逐步形成地理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读图、绘图活动,培养地理审美情趣。

3.树立辨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掌握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方法。

[教学媒体与教具]实物演示;多媒体动画演示;板图板画图示[课时安排]4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研究宇宙,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

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的运动。

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谈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自转。

【讲解】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探究】北极星的观测【读图分析总结】由于北极星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故北极星光线可以看成是平行光线。

在北极点(90ºN)观测,北极星位于头顶(其地平高度为90º);在赤道(纬度为0º)观测,北极星位于地平线的正北方(其地平高度为0º);ΦºN观测,北极星位于北部天空(其地平高度为Φº);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在地平线以下)。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导入新课]“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

赤道的周长约 4 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讲授新课]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

(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湘教版高中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之“地球公转”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课程标准有两条,表述为: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先讲述了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的运动特点。

之后教材再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这两段教材,堪称是姊妹篇。

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运动特征进行比较。

本节教材内容在组织和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地理课已经学过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但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

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比初中地理有了进一步深化,体现在教材中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并注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

2.注意用图来说明问题。

教材中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3.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及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设计思路地球公转这节教材主要包含上述两条课程标准。

在学习地球公转本节知识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归纳等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还使用列表比较、课堂检测等方法,以实现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准确掌握。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通过本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并且在初中阶段也学过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因此,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知道它们的方向和周期。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情况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演示。

2. 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如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实例。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演示,引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分析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等。

5. 小组讨论:布置讨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地球自转1. 地球自转的概念与特点2.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周期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七、教学内容第七章:地球公转1. 地球公转的概念与特点2. 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周期3.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八、教学内容第八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原理2. 地球自转和公转相互作用产生的地理现象九、教学内容第九章:昼夜交替与时间计算1. 昼夜交替的成因与特点2. 时间计算的方法与实践十、教学内容第十章:四季变化与气候1. 四季变化的成因与特点2. 气候变化与地球运动的关系3. 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十一、教学内容第十一章:地球自转与地球仪1. 地球自转对地球仪的影响2. 地球仪的构造与使用方法3. 地球仪上的地理现象解读十二、教学内容第十二章:地球公转与地球仪1. 地球公转对地球仪的影响2. 地球仪上的地球公转轨迹与特点3. 地球仪上的地理现象解读十三、教学内容第十三章:地球运动与地理导航1. 地球运动在地理导航中的应用2. 地球仪在地理导航中的作用3. 地理导航的实际操作与实践十四、教学内容第十四章:地球运动与地球动力学1. 地球运动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2. 地球动力学的基本原理3. 地球动力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十五、教学内容第十五章:地球运动与人类活动1. 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人类活动对地球运动的影响3. 保护地球环境,维护地球运动的平衡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您提供了湘教版地球运动教案的完整内容,涵盖了从地球自转到地球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十五个章节。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周期。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运动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

2. 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

3.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

2. 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2. 讲解地球自转: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

3. 讲解地球公转: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解释四季变化的原因。

4.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气候、生物等方面的影响。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球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航海、农业等。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周期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分析地球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能力,评价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行星的自转和公转特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 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日出日落、季节变化等。

3.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的研究进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八、教学资源:1. 地球运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知道它们的方向和周期。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如日出日落、农作物种植等。

5. 小组讨论: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方式等。

2. 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开展小组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交流等。

六、教学内容6.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a. 地球自转的证据:星星的移动、太阳的东升西落b. 地球公转的证据:季节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周期7.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a.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区的划分b.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度的变化、五带的划分8. 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a. 地球自转与人类生活:日出日落、时间计算b. 地球公转与人类生活:季节变化、农业生产9. 地球运动的相关现象a. 地球自转的相关现象:科里奥利力、地转偏向力b. 地球公转的相关现象:月球的相位变化、行星的视运动10. 地球运动的探索与研究a.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历史:天文学的发展、日心说与地心说的争论b. 地球运动与现代科技:卫星观测、GPS系统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理解它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湘教版高中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之“地球公转”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课程标准有两条,表述为: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先讲述了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的运动特点。

之后教材再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这两段教材,堪称是姊妹篇。

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运动特征进行比较。

本节教材内容在组织和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地理课已经学过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但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

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比初中地理有了进一步深化,体现在教材中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并注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

2.注意用图来说明问题。

教材中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3.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及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设计思路地球公转这节教材主要包含上述两条课程标准。

在学习地球公转本节知识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归纳等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还使用列表比较、课堂检测等方法,以实现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准确掌握。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通过本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并且在初中阶段也学过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因此,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设计
通过flash与幻灯片相结合,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黄赤交角及二至二分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运动规律。
分析讲解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图解的形式来分析晨昏线及其特点
3、四季及五带的划分
通过对知识的深入分析,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昼夜长短变化、晨昏线、四季及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相关知识。
分析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其计算
通过对知识的深入分析,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地方时、时区、区时等一系列相关知识。
归纳小结
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方时差,昼夜更替,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转
通过归纳,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让他们在脑中能够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课堂巩固
(教学评价)
1、一架飞机于5月1日6时从甲机场(60°E)起飞,直抵位于50°W的乙机场,中途飞行共用了20小时,求飞机到达乙机场时,两地的时区各是什么时间?乙地的地方时为几时?
另外,本章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及其原因;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的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最新湘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最新湘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最新湘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一、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1)昼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2)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4)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

如图4-6。

①在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为0º;②太阳直射光线与晨昏线成90º;③直射点A 与晨昏线和最小纬线圈切点B 的纬度之和等于90º;如当太阳直射在20ºS 时,切点B 的纬度为70º´N 或70ºS 。

2、产生时差(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

同一经线地方时一定相同。

(2)时区与区时: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度为15°,因此相邻两个时区相差两个小时。

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3)日界线:国际上规定180°经线作为日期的分解线,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地方时为0时(或24时的经线)是另一条日期变更线。

3、水平运动物体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转。

误区警示 (1)“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中的“早”与日常生活中的“早”有所不同。

前者中的“早”应看东西方位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的时间数值比相对位置偏西的地点大,即时间较早。

(2)的地方时不等同于时间,它是指所在116°E 的地方时,而时间是指120°E 的地方时。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篇一:湘教版高中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之“地球公转”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课程标准有两条,表述为: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先讲述了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的运动特点。

之后教材再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这两段教材,堪称是姊妹篇。

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运动特征进行比较。

本节教材内容在组织和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地理课已经学过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但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

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比初中地理有了进一步深化,体现在教材中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并注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

2.注意用图来说明问题。

教材中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3.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及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设计思路地球公转这节教材主要包含上述两条课程标准。

在学习地球公转本节知识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归纳等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还使用列表比较、课堂检测等方法,以实现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准确掌握。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通过本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并且在初中阶段也学过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因此,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能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利用地球仪进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设计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现象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的欲望。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地球的运动概况1. 地球自转的概念及特点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约1670公里/小时。

2. 地球公转的概念及特点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沿着椭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自西向东的转动。

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365天)。

地球公转的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 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成因:地球自转导致太阳光线只能照亮一半地球。

昼夜交替的影响:划分地球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2. 地方时差地方时的概念:当地太阳时。

地方时差的成因:地球自转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时不同。

地方时差的影响:时间计算和交通、通信等方面。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 四季变化四季变化的成因:地球公转导致不同季节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和角度变化。

四季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等。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成因: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影响: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日照强度。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地球仪、模型、图片等,了解地球的运动概况。

2. 操作法:利用地球仪进行地球运动的相关操作,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球运动概念的理解。

2. 地球仪操作:评估学生对地球运动的操作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合作态度等。

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必修1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课程标准、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浙江省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要求“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观察演示实验和模拟演示实验,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第一、第二节学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而第三节开始学习地球自身运动的特点及其产生的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理解大气运动和洋流形成原因的基础。

教材内容分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大部分内容,自转部分先图文并茂介绍了地球自转概况,再采用文字和活动相结合分析了地球自转的三个地理意义,公转部分先介绍了公转概况,再图文结合介绍公转的地理意义。

学生学习了自转的概况之后,学习自转对日产生活的影响。

昼夜更替现象学生容易理解,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借助地球仪空间想象昼夜更替状况。

而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和地方时比较抽象,而且较难理解。

如何变抽象为具体,地理课堂演示实验和角色扮演变抽象复杂的地理现象为活灵活现的课堂实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和掌握地理知识解决这个难题,同时有助于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学情分析】地球运动是高中地理的教学难点,也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

而学生刚进入高中学习,在对高中充满好奇的同时,学习能力和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处在起步阶段。

如何突破这部分难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自转的地理意义对高一新生提出了很高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

【设计思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过程,领悟知识,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技能,养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地球仪,学生绘出想象中的昼夜现象,进而观察模拟地球自转的地球仪,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昼夜现象的联系与区别。

《浙江省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要求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向,而对产生的原因没有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

理解昼夜交替、四季的更替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的含义。

通过回顾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由近到远、由浅入深逐步发展的。

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和公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本节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自然规律、对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常识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的过程。

是对科学的探索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时机。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

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

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

本节内容都是重点,四季产生是难点。

但本节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本节教材由“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五带的划分”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11幅插图,三个“想一想”两个“读一读”一个“做一做”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

三方面知识互为联系。

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

空间概念的难点是地球公转,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

5的夹角,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四季。

由于知识点多,程度深,初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教法建议:出发点:为学生展现认识的过程和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尽量使教学形式多样化。

第一课时,首先介绍人类天地观的发展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

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通过对地球不同地点的昼夜更替的观察,理解周期和晨昏圈的概念。

通过现场对太阳高度的观测或指导课后做观测作业,加深学生对昼夜更替、太阳高度和地方时的理解。

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和四季的产生”是难点,关键抓住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的指示方向不变,从现象入手,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公转的空间概念,明确方向和周期。

设计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模拟“地球公转示意图”让他们用身心感受地球和太阳的空间位置关系。

体验地轴的倾斜,真正理解“二分二至”的含义,突破难点。

第三课时“四季的产生”在前两节的基础上,通过复习,得出了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

“五带的划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填图并指图说明五带的名称及,划分的依据,通过五带的天文和气候特征,(有时间可做填表、填图,并做整章的练习)。

本课也可以通过看录象、电脑课件、幻灯片强化巩固知识。

然后,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示例关于“地球自转”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教学难点:晨昏线的概念。

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一块泡沫塑料、一支铅笔、量尺、一段塑料绳、两个夹子。

教学过程:[导入]:现在大家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是一个球体,这个地球是一个行星,它和另外八个行星一起围绕太阳旋转。

人类就住在太阳系中。

但是“发现”这个体系,也就是说,真正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花费了多少世纪的苦功啊?我们来回顾一下人类天地观的发展。

(略)现在让我们一起探索地球运动的奥秘。

[演示并提问]: 教师转动地球仪1)地球怎样自转?(绕轴旋转)2)描述地球自转方向?地球上指向北极星方向的几点是什么?(确定方向“北”)3)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P10读一读。

(讨论或学生举例)4)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演示并讲解] 教师用手电照射地球仪1.地球是一个球体,向光的一半叫昼半球,背光的一半叫夜半球。

昼夜半球相交的大圆叫晨昏圈.(用一段塑料绳折成大圆环放在晨昏圈的位置,两个夹子把绳固定在地球仪底座)2. 从黑夜进入白天的是晨线,是日出之处。

从白天进入黑夜的是昏线,是日落之处3. 北京是在白天还是黑夜(有红五角星标记)?纽约呢?(兰色)[演示并提问] 一边拿手电照射一边转动地球仪现在北京在那儿?纽约呢?在日本正在卫星实况直播世界杯足球赛,英国的球迷大概要在什么时间观看?美国纽约呢?[小节]:由于地球在不断自转,各地的昼夜在不断交替着。

[讨论]:生活在地球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观察太阳的高度变化。

(有兴趣,让学生算赤道的周长)[学生活动]:弄清教室的东南西北方向,用手画出太阳东升西落的弧线。

[做实验]:(也可留做作业)在一块泡沫塑料上垂直插入一支铅笔,或木版上垂直钉一个钉子,放在阳光下,使铅笔的影子正好投在泡膜上,用直尺量出铅笔的影长。

利用这个装置,观察记录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铅笔的影长,说明影长的变化规律时间正午影长(厘米)[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绕轴旋转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一天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

2.使学生理解由于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

5的夹角、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二分二至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地球公转示意图,弄清二分二至点的含义教学媒体:手电、地球仪、自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度的夹角模型。

教学过程:[片段]:分析地球公转示意图[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暖的变化也与接受到的太阳光热密切相关。

由于日地距离遥远,地球比太阳小的多,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作一组平行光。

[板图]:平行光照身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提问]:哪儿是直射点?直射点在图形上有什么特征?[小节]:平行光线延伸过圆(球)心的光线是直射线,和球的交点就是直射点[演示] 步骤:(1)地球仪在灯泡的照射下,最亮处就是直射点(2)另一地球仪摆在对面(注意观察两者轴的倾斜方向)用教鞭连接两地球仪的直射点,教鞭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三点成一线。

(注意两个球体的光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3)旋转教鞭一周,所得轨迹就是公转轨道。

[学生活动] 由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请观察,地球绕日公转中,直射点的位置有无变化?一个学生(个儿稍高)当太阳,在中间,向两侧张开双臂,表示平行光四个学生(个儿差不多)的头当地球,分别站在P11地球公转示意图的四个位置上。

[演示步骤]:1.找齐. “太阳”张开双臂旋转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学鼻子位置。

(鼻尖代表赤道)2.倾斜. A,B,C,D四个“地球”的头同时指向北极星方向(A前倾,C后仰,B,D侧偏)3.观察. 确定二分二至点。

(太阳的直射光分别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4.公转. 四个“地球”在轨道运行,位置相互替换。

辨别新位置(注意保持头的倾斜方向不变)5.自转加公转。

留一个“地球”,让他自己旋转一周的同时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头的指示方向不变)[分小组演示]:教师指导[提问]:哪个时间看不到头顶?哪个时间看不到下巴?这两个时间出现的是什么现象?读一读:极昼极夜[小结]:学生用观察和体验的结果填入表中节气太阳直射纬度极昼极夜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2日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2日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板书:二.地球的公转1.绕太阳旋转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一年(356天)关于“四季和五带”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四季的产生2.使学生了解五带的划分教学重点: 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教学难点:四季的产生教学过程:[片段][提问]:1. 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带来了一天冷热的变化,早晚冷,中午热。

可是一年中同样是正午,夏季和冬季的温度明显不一样,谁能用刚学过的公转的原理解释这个问题?“想一想”先让学生回忆地球公转轨道图,重述二分二至点,太阳的直射位置。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了地球在公转中,同一地区接受的太阳光热不同,产生了四季[板书]4.季节变化2. 与公转轨道面成66.5°的夹角。

(可讨论若地轴垂直公转轨道面,会如何?)[板书]:5.五带的划分[小组活动](4-5人)要求:1.读五带的划分的内容,总结出划分五带的两个依据。

2.画图填写(1)五带的名称(2)五带划分的几条界限3.(每2组分配到一个带)派代表上台,先在黑板上填写自己所在带的名称,划分的界限。

再介绍这个带的特点,太阳照射、昼夜长短、气候、景观、人们的生活、物产等,可参考书上的图片。

其他同学互相补充。

教师指导并点评。

板书设计:4.季节变化5.五带的划分探究活动第一课时请学生在一天当中的早、中、晚三个时段观测太阳高度和热量的情况,并在课堂上总结结论。

第二课时请学生扮演太阳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

第三课时小组活动,阅读“五带的形成” 通过互助学习,找出五带划分的依据,派代表介绍自己所代表的温度带的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