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原卷版)

合集下载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7次月考试题 文综历史 Word版含答案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7次月考试题 文综历史 Word版含答案

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月考试卷(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1至41题是必考题,42至46题为选考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后汉书·祭祀志》载:“尝闻儒言,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

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

”据此可知(D)A.五帝时期中国已有成熟文字体系 B.商周时期监察制度已具备雏形C.上古先贤倡导道德教化诚信治民 D.印玺尚未具备强烈的政治功能【解析】材料反映了印玺的起源,最初主要作为贵族之间相互取信的信物,还没有赋予其强烈的政治功能,秦始皇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后,印玺成为皇权独尊的重要象征。

A.唐代“文官政治”特色明显 B.门阀政治彻底被科举政治取代C.唐代政治具有一定开放性 D.选官制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解析】从材料可知唐代主要官员的来源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且已打破门阀制度,根据才能选官的科举制占较大比例,一定程度体现了唐代政治的开放性。

A、D两项材料无法体现,B项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

26.右图是1998年绥德中角乡白家山汉画像墓中出土的一幅翻地图(画面分为上下两部分,画面上部分为两层重楼,上层为20个粮仓,下层坐两人;下部分反映了春天翻地场景),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A.地主庄园里徙附集体劳动情形B.租佃制经济下农民生活的艰辛C.田庄经济下农民精耕细作场景D.封建土地制下地主的奢侈生活【解析】材料图中下部分反映的是东汉田庄经济下四个农民分成两组举锄头集体劳作的场景,上部分反映了庄园主不事劳作,过着富庶生活的画面。

27.八仙作为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神话人物,其形象有皇亲国戚、叫花子、道士等。

宋元时期,人们将种种民间传说附会其身;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流传不衰。

湖南省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一)

湖南省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一)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附中版"!"
+0-解析根据材料$"+世纪末#$世纪初#在一般人心目中#提倡无君无父的民主#简直是大逆不道**但 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 入人心#民众认识到低效的君主制无法应对社会转型#故选 -项)根据材料$但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民主取代 君主成为社会的共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未涉及政治制度确 立#也未涉及在世界的地位#排除 .(/两项)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排除 ,项'
"'0/解析-双十协定.的签订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故 . 项错误)"+%*年'月#国民党占领延安#这 次战争并没了大量军队#占领后的延安不过 是一座空城#这样势必会牵制国民党大部分的军事力量#故 / 项正确)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在"+%+年% 月#与题干无关#故 ,项错误'
"(0/解析"+)#年印度尼西亚筹办第四届亚洲运动会'会前#印度尼西亚接受新中国的建议拒绝台湾以 $中华民国&奥委会的名义参加比赛'美国掌控下的国际奥委会等组织#对印度尼西亚施加压力#宣布不承 认第四届亚运会'"+)'年#月又作出了$不定期地禁止印度尼西亚参加奥运会&的决议'为控制和反对歧 视#经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提议#召开了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运动会的召开#主要体现发展中国家 在国际关系中政治(文化的诉求和成果#.(-(, 三项均符合设计理念#/ 项与主题无关#符合题意'
"#0,解析据材料参加阜平城南庄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代表包括中共(国民党(地主士绅(军界(妇女 等各个阶层#进一步联合了各党派#各阶级(各民族和各界人士#说明根据地民主政治有所发展#故选 ,项)因 为是在晋察冀边区召开的会议#所以中共代表占比多#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共取得抗战领导权#抗战是在国民 政府的领导下开展的#排除 . 项)材料是阜平城南庄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与会代表占比示意图#看不出 土地政策问题#排除 -项)"+'*年+月#国民党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 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而材料反映的是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扩大与巩固#排除 /项'

2020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及解析

2020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及解析

2020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1.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和政府约定:商人不背叛公家,公家不得干涉商人营业。

这反映当时(A)A.商业经营的社会环境较为宽松 B.工商食官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C.政府的商业经营政策完全放开 D.商人可以和地方政府分庭抗礼2.下图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

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这一时期(A)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特点 B.官营手工冶铁业的发达C.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解析】据材料铁农具包含“掘土工具、刨土工具、耕田工具等”体现的是农耕工具的多样化,分工细致,这反映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描述铁农具数量而不是铁农具来源,故B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铁器中农具的状况而没有反映其他铁器的情况,故C项错误;据材料铁制农具的数量,结合秦汉大一统人口众多可知铁器没有全面推广,故D项错误。

3.汉朝时期逐渐形成宫省制度,中央政府官员分成中朝官(也称宫中官)、省内官(也称禁省官)和外朝官(也称外廷官)三大系统,汉武帝开始,宫中官、禁省官较多参与机要。

这一变化(B)A.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B.揭示出解决君相矛盾的必然走向C.强调集体议决以防止大臣专权D.有利于中枢权力体系的日趋完备【解析】它反映了秦汉时期为强化专制皇权,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帝不断地用左右近臣削夺外朝大臣的权力,待新的机构权势日重而有震主之威时,再用新的心腹近臣组成另一个机构。

中外朝制度、三省的形成过程都是这样,明清时期内阁和军机处的出现也是如此。

4.台湾学者许倬云说:“战国以来存在着强大的城市化与商业化进程,其中隐含的种种可能,在汉代帝国复杂的政治与社会演变中遭到了窒息。

2020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三5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解析

2020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三5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解析

2020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三5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解析版)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为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美国学者弗兰克综合众多英、美、日等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测算出从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凭借贸易渠道流入中国的白银高达7000吨—10000吨,“因此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当时名副其实的是以中国为中心的”。

这一研究成果A. 与教材叙述海禁政策的史实相冲突,难以置信B. 虽有丰富资料和计量史学的支撑,仍是一家之言C. 依据的均是二手资料,还需考古成果的补充和确认D. 从外国的视角研究中国,能驱散包裹中国的保守迷雾【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者弗兰克在已有的众多资料基础上测算出16-17世纪白银流入中国的数量,得出当时世界经济秩序以中国为中心的结论,学者只是从白银流入数量角度得出的结论,并且没有成为学术界主流观点,因此虽有丰富资料和计量史学的支撑,仍是独特见解的一家之言,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17世纪时期中国仍然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下,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因此与教材叙述海禁政策的史实并不冲突,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研究16-17世纪白银流入中国的情况主要靠已有的研究资料,不可能有大量的考古成果,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学者弗兰克通过丰富资料和计量史学的研究得出当时世界经济秩序以中国为中心的结论,没有体现从外国的视角研究中国,能驱散包裹中国的保守迷雾的问题,并且不符合史实,故D选项错误。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湖南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1.西周时期,姓、氏分开,姓用来区分祖先,氏用来分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秦汉以后,“氏”大多转化为“姓”,姓氏合而为一。

此后“氏”通常指女子娘家姓,称为“某氏”,男子反而不称“氏”。

这一变化反映(A)A.传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 B.女权社会为男权社会所取代C.秦汉的统一推动姓氏的演变 D.秦汉时期婚姻习俗有所改变【解析】“氏”主要源于各级贵族的分封,反映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与宗法制。

秦汉以后,“氏”通常为女子娘家姓,说明“氏”失去了代表传统的社会基础,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A项正确。

西周和秦汉时期都是男权社会,B项错误。

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渐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D)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 B.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解析】“婚丧祭祀”等属于宗法,而“赋役征派,狱讼治安”等又属于行政职能,所以秦汉“乡里”既履行宗法又履行行政职能,D项正确。

秦汉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乡里”并非自治机关,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郡县制只强调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故排除B。

C项说法片面,排除。

3.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

朱绍侯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B) A.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 B.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C.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 D.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解析】“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说明庄园经济有利于防止农民叛乱,维护社会稳定,B项正确。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七次月考试题(文综合)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七次月考试题(文综合)

湖南师大附中高三第七次月考试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140分。

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07年1月30日—2月1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喀麦隆、利比里亚、苏丹、赞比亚、纳米比亚、南非、莫桑比克、塞舌尔等非洲八国。

据此回答1—3题。

1.胡主席出访的第一站喀麦隆被誉为“微型非洲”。

关于“微型非洲”含义的理解错误..的是()A.地貌类型多样B.拥有非洲所有的气候类型C.民族众多,文化多样D.旅游资源丰富多彩2.下列国家与其盛产资源的搭配错误..的是()A.纳米比亚——木材B.赞比亚——铜矿C.苏丹——石油D.塞舌尔——渔业3.下列国家中,胡主席访问时全国普遍高温多雨的是()A.苏丹、莫桑比克B.赞比亚、塞舌尔C.纳米比亚、利比里亚D.喀麦隆、南非读世界大洋表面蒸发、降水与盐度年平均值的地理分布图,回答4—6题。

4.图中三条曲线①、②、③分别表示()A.大气降水量、蒸发量、盐度B.大气降水量、盐度、蒸发量C.盐度、蒸发量、大气降水量D.蒸发量、大气降水量、盐度5.曲线①在南北纬30°左右数值较低,其主要原因是()A.受西风带影响,降水丰富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C.河流众多,淡水补充D.太阳辐射较弱,蒸发少6.曲线③中,60°N处的数值比60°S处的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太阳辐射B.大气降水C.寒流影响D.淡水汇入读某地承压水等水压线图,回答7—9题。

7.P 处承压水的流向是 ( ) A .自西北向东南 B .自东北向西南C .自西南向东北D .自东南向西北8.a 、b 、c 、d 四口水井中,井水水位海拔最高的是 ( ) A .a B .bC .cD .d9.a 、b 、c 、d 四口水井中,挖得最浅的是 ( )A .aB .bC .cD .d读右图,回答10—11题。

2020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毕业班下学期线上月考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0届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毕业班下学期线上月考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0届高三毕业班下学期线上月考检测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第I 卷(选择题)1.考古发现两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

这表明当时A. 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B. 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C. 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D. 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墓葬形制、葬式等制度属于礼乐制度,材料“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反映了西周异族受到礼乐制度文化的影响,故D 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墓葬制度凸显贵族特权,而是强调礼乐制度文化的传播,故A 排除;西周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故B 排除;材料未涉及宗法制与政权稳定的信息,故C 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礼乐制度的影响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A. 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B.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 统治者“无为而治”D. 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由于汉代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故自耕农经济得以发展,故A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属于政策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故B排除;西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西汉后期至东汉,故C排除;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D排除。

3.春秋学(春秋学的主要特点是“舍传求经”,他们在“舍传求经”时以“明王道”为原则)正统论自北宋庆历年间兴起,至南宋愈来愈盛,“华夷之辨”成为两宋时代的思想主题之一。

这一意识的兴起A. 表明传统天下秩序趋向崩溃B. 基于两宋的历史形势而产生C. 反映出中原制度文化的优势D. 阻绝了华夷之间的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详解】两宋之际,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基于两宋的历史形势而产生了春秋学正统论与“华夷之辨”盛行的局面,故B正确;两宋时期传统天下秩序并没有趋向崩溃,故A排除;材料没有将其它文化与中原制度文化比较,故C排除;两宋时期华夷之间的文化交流较频繁,故D排除。

2020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6月高考压轴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答案

2020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6月高考压轴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答案

2020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6月高考压轴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遗址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古城外围存在着一个由10余条堤坝连接山体构成的庞大水利系统,可以推测当时A.农业领域广泛使用铁犁牛耕B.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C.已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D.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25.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

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A.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分裂割据B.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C.九品中正制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D.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26.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河南、河北、江西造瓷器大量运销国外。

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

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这些现象表明宋代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的支柱27.明中叶以来,商人经商的原始资本,有的是在宗族内集聚的,有的是借贷于族人的;在人员的组合上,有的经商者完全使用族人作为助手或伙计。

这主要是为了A.应对激烈复杂的商业竞争B.提高家族在社会中的声望C.强化家族内部的宗法体制D.规避国家“重农抑商”政策28.左宗棠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说:“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

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

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借以捕盗而护商”。

左宗棠在此强调A.创办洋务企业应该以民用为主B.扭转中国对外贸易,设厂自救C.清廷应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D.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29.如图反映的是我国20世纪初社会习俗的变化,它主要表明A.封建传统等级观念已彻底废除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国民人格平等的观念逐渐形成D.新文化运动推动习俗改革30.据统计,“民族”一词在1911年年底前,《申报》可检索出的条目为243条,而到了1939年,则高达2 369条;“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首次出现是在1912年,1939年则达到了372条。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月考(七)历史试题(原卷版)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月考(七)历史试题(原卷版)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B.幻想破灭,反对宗教
C.反对禁欲,追求幸福D.悖离传统,注重理性
13.马克思曾评价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德意志帝国政治体制设置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联邦议会B.帝国议会C.政府内阁D.国家元首
14.下表是二战前美国、苏联、英国、德国四国在世界工业中的比重和四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统计表。其中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国家是
唐代高僧一行发明了“复矩”测量仪,能准确测出冬至日、夏至日、春分日、秋分日四天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和漏刻昼夜分差。
北宋科学家沈括制订了把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的“十二气历”。
明代崇祯年间,精通天文的徐光启联合汤若望用“定气法”划分节气,成为最符合天象的计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如今的中国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引进西欧农业模式,加入了许多工业化要素,诸如化肥、农药与机械。但是,生态系统退化明显,建设生态保育型农业的任务却更加困难。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传承“二十四节气”背后所包含的理念。
——整理自徐旺生《“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及现实意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形成 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作为申遗代表团成员,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阐述申遗理由。(要求:史论结合,简明扼要,表述清晰)
18.[红色音乐]
A.争霸战争此起彼伏B.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C.中央集权受到挑战D.农业生产逐渐衰退
2.据史书记载:“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域数万人,至祁连山。其明年,浑邪王率其民降汉,而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据此判断,汉朝政府( )
A.所遣“骠骑” 指卫青B.向西域移民屯田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2020 届高三5 月模拟文科综合试题卷(含答案)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2020 届高三5 月模拟文科综合试题卷(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湖南师范大学附属学校2020 届高三5 月模拟文科综合试题卷本试卷共12 页,满分150 分,考试用时15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为选择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美国学者弗兰克综合众多英、美、日等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测算出从 16 世纪至 17 世纪中叶,凭借贸易渠道流入中国的白银高达 7000 吨﹣10000 吨,“因此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整个世界经济秩序当时名副其实的是以中国为中心的”。

这一研究成果()A.与教材叙述海禁政策的史实相冲突,难以置信B.虽有丰富资料和计量史学的支撑,仍是一家之言C.依据的均是二手资料,还需考古成果的补充和确认D.从外国的视角研究中国,能驱散包裹中国的保守迷雾25.西周时期,统治者在分封诸侯的同时又逐渐建立了一条环形防线(如图)。

其主要目的是‘A.巩固分封宗法秩序 B.阻止周边少数民族内侵C.防止殷商旧族叛乱 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26.宋朝的军队分为三级,最高为禁军、次为厢兵、再次为乡兵。

上一级队伍经常下一级的优秀人员而将不合格人员淘汰给下一级。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削弱地方整体实力 B.整顿全国军队编制C.强化中央集权统治 D.提高军队的战斗力27.清初洪昇的《长生殿》,写安史之乱中唐明皇与杨玉环的婚姻纠葛。

但它不同于一般人视杨贵妃为“祸水”,也不局限于表达改朝换代的“黍离之悲”,而是在揭示杨、李“占了情场,弛了朝纲”的同时,对杨玉环追求爱情的专一给予深切同情。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七) 文科综合历史(原卷版)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七) 文科综合历史(原卷版)

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三月考试卷(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兵朱皓杨婷高三文综备课组时量:150分钟满分:300分1.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晩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

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A. 保留原始社会部族遗风B. 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C. 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D. 王都的实力与文化自信2.《汉书》记载:“武帝时柏至侯许昌、平棘侯薛泽、武强侯庄青翟、商陵侯赵周,皆以列侯继踵,龊龊(谨小慎微的样子)廉谨,为丞相备员(凑足人数,充数)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著于世者。

”造成这些丞相“备员”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 察举制未脱离世卿世禄的藩篱B. 行政中枢机构权力的转移与嬗变C. “推恩令”以恩德之名收削藩之实D. 外儒内法改变了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3.近代学者辜鸿铭认为:宋代儒学是推崇真正的孔子学说的学派,“同欧洲相比,汉代儒学相当于古罗马的旧教,而宋代儒学则类似新教”。

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宋代儒学同欧洲新教都A. 具有哲学思辨性B. 注重阐发原典C. 适应世俗化需求D. 融合佛道义理4.学者李禹阶在文章中曾谈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国家与近代民族形成的新起点,是一次将王朝国家和以‘夷夏之别’为标志的古代民族向近代世界主权国家和近代民族转化的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

”由此可知,辛亥革命A. 推动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B. 完成了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的转变C.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D. 有力维护了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5.1939—1941年,国民政府实施地方“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实行在民意和民选基础上的地方自治;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

据此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A. 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实现全中国统一B. 粉碎日本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C. 鼓励国统区积极配合敌后战场抗战D. 为持久抗战提供全方位的基层保障6.下表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对表格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 1950—1965年中国实征农业税始终呈现下降趋势B. “一五”时期农业税增加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结果C. “二五”时期农业产量下降反映经济领域已出现“左”倾错误D. 1963—1965年农业产量下降说明当时国民经济混乱不堪7.古希腊戏剧开演前有一些固定仪式,比如:为城邦牺牲公民的子女会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前得到城邦抚恤金,然后这些遗孤会被请到剧场的荣誉坐席。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

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历史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1.岭南石峡遗址已发掘64座大小不一的墓葬,出土遗物三千余件。

有出七成套的木作工具石锛和石凿,数百件实战用的石镞、石钺;还有礼器如琮、璧等,玉琮与良渚一带相近。

据此可推断,该遗址A.已出现掌握贵重礼器的祭司阶层B.处于石器时代向国家迈进的阶段C.有直接或间接远距离的商品交换D.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一定程度发展2.图1、2所示文物均被学界命名为“蜻蜓眼玻璃器”。

据此可知图1古埃及玻璃器(前+4世纪)图2曾侯乙墓玻璃器(战国)A.社会分工发生了进一步细化B.战国手工制造水平超过古埃及C.玻璃器的生产中心发生转移D.玻璃器是中外文明交流的物证3.《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家人子”(宫侍女)出身的窦太后喜好黄老之学,召辕固生问老子书,辕固生答“家人言耳”太后大怒,命他去刺野猪,幸得景帝帮助才脱困。

这一记载最能印证汉初A.无为而治思想发生动摇B.弃道崇儒思想开始抬头C.社会等级意识仍然强烈D.皇权独尊遭受外戚挑战4.王莽改制,根据周朝办法造大钱,后又相继发行契刀、错刀、宝货等货币,民间仍用五铢钱。

王莽下诏:“敢非井田、挟五铢钱者为惑众,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可见当时A.制度变革获得法律保障B.币制由复杂走向简单C.托古改制重视民众基础D.政府的货币信用不足5.《公羊传》记载:“桓何以贵?母贵也。

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然而汉武帝却在立幼子为太子后杀其生母,北魏时期道武帝将子贵母死立为定制。

这一转变的目的在于A.提高三纲五常的地位B.促进华夏认同C.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D.加强集权统治6.唐太宗审查《氏族志》时,认为山东崔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不配第一等。

他指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新修订的《氏族志》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干被降为第三等。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七含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历史月考试题七含解析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9年,《陕甘宁边区选举体例》”,考查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相关知识,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8.1952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南汉宸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指出,“我们深信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和平共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南汉宸指示中国代表团,在对外贸易上不能向苏一边倒。中国和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这反映出
A.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外贸发展
C. 美国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下降D. 中国经贸政策突破意识形态因素
【答案】D
【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详解】根据“1952年”中国代表团的发言、中国同英法等国签署贸易协定的做法,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经贸政策和行动已经突破了意识形态因素,D选项符合题意; 中国和西方国家签署贸易协定,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A选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方提出的,B选项错误;中国和英法签署贸易协定的活动,不能体现出美国在西方影响力下降,C选项错误
10.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新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比以前更大范围的商品。……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A. 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和生产效率提高
B. 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的结合更加的密切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清政府支持商会的建立,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利于资,阶级维护自身权益,D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全面管控,A项错误;材料现象是清政府的行为,不是实业救国的成果,项B错误;清末商会的设立并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C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师大附中2020 届高三月考试卷(七)文科综合第I卷1.“夷夏之辨”在春秋时期曾经是诸侯争霸的舆论利器,而在战国晚期秦与六国的殊死较量中已经完全被遗弃了,诸侯国大多是站在政治道德角度予以攻击。

这种变化表明A.华夏与蛮夷之间文化冲突消失B.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C.礼乐制度下的尊卑秩序已崩溃D. 趋向统一的民族心理初步具备2.下列表格反映汉代前期太尉一职任职变化情况,据此可以推知A. 汉初太尉设置变化无常时有时无B. 汉初太尉设置与加强皇权关系密切C. 太尉大多为皇帝亲信而得以提拔D. 汉初太尉设置与中央集权关系密切3.美国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中指出,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化的很多因素. 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

1023 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兑换首次成为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材料表明A. 宋代近代经济已相当繁荣B. 宋代赋税征收开始以货币为主C. 宋代契约关系已具普遍性D. 商品经济催生了信用金融发展4.元代行省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

圆署会议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圆议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定议。

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

其他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

这段材料主要表明A. 行省权力大而不专B.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统治C. 行省所握权柄颇重D.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5.1865 年,清政府诏令从人口密集的湖北、湖南、河南等省移民到江南地区,允许移民对无主田山、房屋“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

受其影响,安徽宁国县十余年后移民与土著人口比例达3:1。

这反A. 杜会秩序逐步恢复B. 人地矛盾有效缓解映了当时C. 实行统一战线政策 8.1952 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南汉宸在莫斯科国际经济会议上指出,“ 和平共处、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的。

英法等国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协定。

这反映 A.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出现分化C. 美国在西方世界影响力下降 9.“阿提卡被分成三个区域:雅典城及其 分区。

三个区域的一个三分区合在一起成 是跨三个区域的一种人为的集合,它唯 A. 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高峰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是可以团,在对 国经 落并不是集合在一片毗连 才能集合起来。

”这一组 有利于打击氏族贵族 边倒。

中国和发展 10.有学者认18 世纪中后期的新消费主义使得各阶层开始购买它们从前从未有机会购买的、甚至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 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和生产效率提高B. 社会需求与商业发展的结合更加的密切C. 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D. 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各国经济联系加强11.1933 年 11月以后,罗斯福建立了一个由少数阁员参加的全国应变委员会作为超级内阁发挥作 会建立了中央统计局,负责政府统计资料的标准化。

委员会在各州设置代表机构和现场工作组,用 联邦纲领。

罗斯福意在A. 探索社会管理 计划道路6.1904 年,根据商部的意见,清廷谕令颁布了《察定商会简明章程》 《商会章程附则六条》 ,随后各地商会 纷纷建立,到 1908年,全国已有 58个总商会(其中 9个建于海外 )和223个分会。

清末商会的设立A. 便利了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全面管控B. 标志着实业救国取得一定成效C. 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D. 有利于资产阶级维护自身权益7.抗战前,中共在其领导下 地区实行苏维埃制度, 全部权力“属于工人、 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

1939 年,《陕甘宁边区选举体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 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之区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这反映出,陕甘宁边区政府A. 实现无产阶级专政B. 推动国共合作实现D. 实践武装割据思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因素、内陆中央地 个部分,名为三 带的部落,而 个部落,这种法力 D. 体现了易上不能向苏 沿海地区域分为 突破意识 C. 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更大范围的商品。

使本来只买“体 委员释统农业恢复非常艰难,大量官员死亡或避灾使得政府不能正常运转,救济难于保证。

各地起义不断。

崇祯 年间明军“皆致疫疠,不任战”,“与贼战失利 " ,农民军因此长驱直入。

严重冲击了明王朝的统治。

摘编自陈旭 <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材料二 1348 年源于中亚地区的黑死病,在频繁的贸易活动中跨海进入温暖潮湿的英国,并沿着密集 的水上交通网络蔓延。

过度垦荒对生态平衡的打破导致雨量增多。

城镇人口的增加和公共卫生管理的落后, 以及不良的卫生习惯等,更加剧了瘟疫在英国的传播。

大量人口死亡。

带来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价格攀升 粮食需求减少价格下跌,自营庄园利润下降。

转而采取出租制,庄园制逐渐瓦解。

不少农奴成为承租农民, 连渐摆脱对领主的封建依附。

15 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基本消亡。

土地经营规模发展 .大份地盛行。

养羊业发展 迅速。

工商业和城镇逐渐繁荣,欧洲最初的资本家们开始积极寻求节省人力的新技术。

面对黑死病对社会 秩序的侵扰,治安法官组成地方上最有权力和效率的地方司法和行政机构。

伴随着旧贵族权力衰落。

英国 王权得以上升。

富裕农民、乡绅兴起成为新贵族,商人地位进一步提升,社会各阶,层间流动性加强。

经B. 强化政府分权制衡 原则C. 把新政引向社会长远改革D. 依靠州政府力量推进新政12.世界银行 2011年 5 月 17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到 2025 年,巴西、中国、印度、印尼、韩国和俄罗斯 将占全球经济增长总量的一半以上,国际货币体欧元和人民币的多币种构成的国际货币体系。

A. B. C. D.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大疫期间免除灾区官员朝觐考察,并 。

朝廷规定“灾伤去处 "。

根据灾情多综合 粮等方式赈济。

资金除地方起运的赋税可存留外,还可启用救灾仓储资金, 鼓励民间富户出粮、出资等。

国家设惠民药局“以 ,一些济世救时的医生也施医送药,并建议百姓“静坐简出”、 勤扫秽物。

出于对瘟疫的恐惧, 事有亏”影响“天变 " 。

皇帝常下令官员“ 官府疫后多查断荒田,招集流民,给以牛具和种子, 官民常会以祈神 . 驱鬼和祭祀等方法来祈求平安。

担心“人 至下“罪已诏 " 。

人口大量死亡和流动带来田地抛荒, 督劝耕垦,并免除赋税积欠。

但靠人口优势支持的传也不会再由单一货币主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由美元、明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初步建新兴经济体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美国已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 发达经济体难以主导经济全球Ⅱ材料一 明代一朝大小灾疫不 疫者连村司不奏、极刑不饶”。

施粥、煮药、助葬、发放钱帑(国库)银,以及户部遣人抚过大灾难的洗礼,人们对宗教的传统权威性产生了很深的、合乎情理的怀疑与动摇。

死亡逼近的情况下,自我拯救变得更加重要,人们的目光逐渐. 从对天国的期许转向对现实的关注。

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即将来临,近代文明的曙光已接近英格兰。

——摘编自王晓臣《十四世纪的黑死病和英国社会之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朝在救灾防疫措施上的特点。

(2)根据材料分析英国黑死病蔓延的原因。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416 世纪大瘟疫后中国和英国社会发展的不同走向及其原因。

14.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现在研究史学,有两件事情,最应当注意的。

其一,是要有科学的眼光。

便是现存的材料,都要用科学方法去整理。

其中最紧要的有两层:一是把不关于历史之学的析出,以待专家们的研究;譬如天文、律、历。

二是把所存的材料,用种种科学的眼光去研究,以便说明社会进化的现象。

其二,是要懂得考据之学。

研究历史,最紧要的就是“正确的事实”。

事实不正确,根据此事实而下的断案,自然是不正确的了。

其中最紧要的也有两层:一是要懂得汉学家的考据方法(注:其活学根本方法,在于“实事求是”“无征不信" );必须懂得这一种方法,一切书才都可以读,一切材料才都可以使用。

二是要参考外国的书;从前中国历史中,关于外国一部分最不正确。

譬如朝鲜、安南要算同中国关系最深的,记载这两国的事情,还是误谬百出。

今后研究,必须搜罗他们自己的书。

就是中国的事情,也有要借外国史参考,方才得明白的;譬如元朝在西域一方面的事实,就须参考西史;清朝未入关以前的事实,中国人完全茫昧,反要参考朝鮮人的著述。

——吕思勉《中国通史)(1920 年)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

(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 表述清晰)15.材料户籍制度自古有之,是一种综合性社会管理制度,承担多种功能,随经济社会发展而调整变化。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实施,农村居民被登记为农业户口、城市居民登记为非农业户口,从而形成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农村人口极少流动的城乡二元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户籍制度逐步调整,包括放松“农转非”政策、允许农民“自理口粮户口”在小城镇落户、建立身份证制度、实施流动人口暫住证与居住证管理制度等。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养老、医疗、住房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社会政策赋予的权益与人们的户籍身份联系越来越松,国家对城市居民的特殊保护政策越来越少。

2002 年党的十六大以后,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惠民强农政策和相应的改革举措,农村户籍的含金量越来越高。

2014年7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正式启动。

主要包括:一是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二是创新人口管理模式,三是切实保障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

为了推动改革政策落到实处,2016 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推动1 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是建立居住证制度,把原先的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政策。

国务院专门制定了《居住证暂行条例》,并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使符合条件的人群获得的权益与本地城镇居民的差距越来越小。

——摘编自龚维斌《从历史维度看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户籍制度改革》(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 世纪50年代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建立的背景。

(2)概括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户籍制度改革推进的特点及改革的历史意义。

16.材料进入20 世纪80 年代后,核力量均势的美苏两国开始了限制欧洲中程导弹的谈判。

从1981 年到1987年的6 年间,美苏两国先后经历6轮共计110次会议谈判,由于分歧巨大.虽然双方都多次提出不同方案,但进展缓慢,曾一度陷入僵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