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第四讲
古代诗歌研究第四讲(谢朓)
一,谢朓的生平
谢朓(464-499),字玄晖,祖籍陈郡阳夏.是谢灵运的侄辈. 祖:谢述,曾为刘宋彭城王刘义康的司徒右长史,右卫将军. 伯:谢综,谢约,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444),因参加范晔等 444 人企图拥立彭城王刘义康的密谋,事泄被杀. 父:谢纬,谢纬没有参加此事,又是宋文帝的女婿,免死,流 放广州,后赦还建康. 谢朓为人,纯良好善,才华横溢,却不幸生逢乱世.刘宋末年 动荡的社会局势,在谢朓的心中留下了抹不掉的影子,青少年 时期的经历,对谢朓的一生畏祸彷徨都有着不小的影响.
登永嘉绿嶂山
谢灵运
裹粮杖轻策,怀迟上幽室.行源径转远,距陆情 未毕.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涧委水屡迷, 林迥岩逾密.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践夕奄 昏曙,蔽翳皆周悉.蛊上贵不事,履二美贞吉. 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难匹.颐阿竟何端,寂寂寄 抱一.恬知既已交,缮性自此出.
谢朓在山水诗的风格与笔调上有明显的改进.他不再拘泥 于说理,也不勉强琢句,于是,小谢的诗,便摆脱了大谢 的弊端,而以"清丽"的风格出现,世人称赞谢朓,常用" 清丽"两字: 朓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南齐书谢朓传》) 玄晖句多清丽,韵亦悠扬,得于性情独深.(《野鸿诗 的》) 谢玄晖名句络绎,清丽居宗.(《岘佣说诗》)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朓楼 饯别校书叔云》)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第四讲:英语诗歌的基本押韵格式
《英美诗歌选读》课程教案第四讲首页备注:教学进程一栏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自定页数。
第四讲英美诗歌的基本押韵格式押韵格式(rhyme scheme)指的是一首诗中各押韵诗行的组合形式。
一般说来,每首诗都由数量不同的诗行组成,每一行的结尾都按照其读音的相同或类似而押韵,并表现出规律性。
押韵格式分为定型诗歌格式和普通诗歌格式。
前一种格式主要有十四行诗体、斯宾塞诗体、回旋诗体等押韵格式;普通诗歌格式主要有双行押韵格式(aa)、隔行交互押韵格式(abab)和吻韵格式(abba)。
第一节基本押韵格式一、双行押韵格式(aa)它是英语诗歌最基本押韵格式,主要用于双行诗节(couplet)。
双行诗节指两行押韵或不押韵的诗行。
双行诗节可以单独成为诗节,也可以存在于其他诗节中。
七行体(又称皇韵体,rhyme royal)诗和八行体(octa rima)诗用双行诗节结束,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也是用双行诗节结束全诗。
双行诗节分开放双行诗节(open couplet)和完整双行诗节(closed couplet)两种。
完整双行诗节如果是用抑扬格五韵步写成,就被称为英雄双行诗节(heroic couplet)。
开放双行诗节指的是跨行的双行诗体,即两行诗有共同的语法和逻辑结构,但第二行的意思需要继续下去,直到在后面的诗行中结束。
如济慈叙述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长诗《恩弟米安》开始几行:A thing of beauty is a joy for ever:Its loveliness increases; it will neverPass into nothingness; but still will keepA bower quiet for us, and a sleepFull of sweet dreams, and health, and quiet breathing.Therefore, on every morrow, are we wreathingA flowery band to bind us to the earth,Spite of despondence, of the inhuman dearthOf noble natures (1)(John Keats: Endymion)这些诗行的特点是:首先,每两行押韵,即ever / never,keep / sleep,breathing / wreathing,earth / dearth1美的事物是一种永恒的愉悦:/ 它的美与日俱增:它永不湮灭,/ 它永不消亡;/ 为了我们,它永远/ 保留着一处幽境,让我们安眠,/ 充满了美梦,健康,宁静的呼吸。
第四讲:英语诗歌的基本押韵格式
《英美诗歌选读》课程教案第四讲首页备注:教学进程一栏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自定页数。
第四讲英美诗歌的基本押韵格式押韵格式(rhyme scheme)指的是一首诗中各押韵诗行的组合形式。
一般说来,每首诗都由数量不同的诗行组成,每一行的结尾都按照其读音的相同或类似而押韵,并表现出规律性。
押韵格式分为定型诗歌格式和普通诗歌格式。
前一种格式主要有十四行诗体、斯宾塞诗体、回旋诗体等押韵格式;普通诗歌格式主要有双行押韵格式(aa)、隔行交互押韵格式(abab)和吻韵格式(abba)。
第一节基本押韵格式双行押韵格式(aa)它是英语诗歌最基本押韵格式,主要用于双行诗节(couplet)。
双行诗节指两行押韵或不押韵的诗行。
双行诗节可以单独成为诗节,也可以存在于其他诗节中。
七行体(又称皇韵体,rhyme royal)诗和八行体(octa rima)诗用双行诗节结束,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也是用双行诗节结束全诗。
双行诗节分开放双行诗节(open couplet)和完整双行诗节(closed couplet)两种。
完整双行诗节如果是用抑扬格五韵步写成,就被称为英雄双行诗节(heroic couplet)。
开放双行诗节指的是跨行的双行诗体,即两行诗有共同的语法和逻辑结构,但第二行的意思需要继续下去,直到在后面的诗行中结束。
如济慈叙述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长诗《恩弟米安》开始几行:A thing of beauty is a joy for ever:Its loveliness increases; it will neverPass into nothingness; but still will keepA bower quiet for us, and a sleepFull of sweet dreams, and health, and quiet breathing.Therefore, on every morrow, are we wreathingA flowery band to bind us to the earth,Spite of despondence, of the inhuman dearthOf noble natures (1)(John Keats: Endymion)这些诗行的特点是:1美的事物是一种永恒的愉悦:/ 它的美与日俱增:它永不湮灭,/ 它永不消亡;/ 为了我们,它永远/ 保留着一处幽境,让我们安眠,/ 充满了美梦,健康,宁静的呼吸。
第四讲 如何鉴赏诗歌诗眼(同步练)
第四讲如何鉴赏诗眼即时巩固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常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鉴赏边塞诗大都以词情慷慨、景物恢奇、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
这首诗却独辟蹊径,弹出了不同寻常的异响。
诗的前两句,是对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生动概括。
“玉帛”指朝觐时携带的礼品。
执玉帛上朝,是一种宾服和归顺的表示。
“望”字用得笔重情深,乌孙使臣朝罢西归,而频频回望帝京长安,眷恋不忍离去,说明恩重义浃,相结很深。
“不称王”点明乌孙归顺,边境安定。
这两句平述史实,为全诗做铺垫。
三、四句顺势腾骞,波涌云飞,形成高潮。
“天涯”上承“归去”,乌孙朝罢西归,“静”字用得尤为有力。
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争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是把今日的和平与昔时的战乱作明暗交织的两面关锁的写法,于无字处皆有深意,是诗中之眼。
诗人用彩笔绘出一幅辉煌的画卷: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
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兵气”,犹言战象,用语字新意炼。
不但扣定“销”字,直贯句末,且与“静处”挽合,将上文缴足。
环环相扣,愈唱愈高,真有拏云的气概。
沈德潜诩为“句亦吐光”,可谓当之无愧。
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眼是“静”。
本诗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
在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后,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
第四讲 , 十七年时期的诗歌
《回延安》表现了延安的巨大变化,赞 颂了延安的历史功绩,指明“延安精神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的意义; 《雷锋之歌》挖掘出雷锋精神的时代内 含; 《十月颂歌》是新中国十周岁的礼赞。 贺诗通过想象、夸张、幻想等手法,将 建立于革命理想基础上的革命浪漫主义 风格表现得十分突出。
贺诗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 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如"信 天游"体与"楼梯式"就被诗人以熟 练的笔法熔铸为一体。
1952年-1954年 乌鲁木齐-北京
苹果树下 • 闻捷
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 /你不要、不要再唱歌; 姑娘沿着水渠走来了, /年轻的心在胸中跳着。 她的心为什么跳啊? // 为什么跳得失去节拍?…… /春天,姑娘在果园劳作, 歌声轻轻从她耳边飘过, /枝头的花苞还没有开放, 小伙子就盼望它早结果。 /奇怪的念头姑娘不懂得, 她说:别用歌声打扰我。 // 小伙子夏天在果园度过, /一边劳动一边把姑娘盯着, 果子才结得葡萄那么大, /小伙子就唱着赶快去采摘。 满腔的心思姑娘猜不着。 /她说:“别象影子一样缠着我。 // 淡红的果子压弯绿枝, /秋天是一个成熟季节, 姑娘整夜整夜地睡不着,/是不是挂念那树好苹果? 这些事小伙子应该明白, /她说:有句话你怎么不说? // 苹果树下那个小伙子, /你不要,不要再唱歌; 姑娘踏着草坪过来了, /她的笑容里藏着什么?…… 说出那句真心的话吧! /种下的爱情已该收获。//
他曾采用阶梯式、民歌 体、自由诗、新辞赋体 等多种诗体形式进行创 作,尤其是在学习我国 民歌和古代诗歌、词赋 的表现手法,倡导与实 践新格律体诗歌创作方 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郭小川诗作的总体特色是:具有鲜 明的时代光彩,闪耀着哲理的火花。
专题一 第4讲 现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返回
2.下面对诗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诗由三部分组成,每部分均以这样两句诗开头: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它 重复叠现,构成了这首诗的主旋律。 B.“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里的“土地”,是一种单 纯的客观景物,是作者抒情的载体。 C.“寒冷”“封锁”等词语虽然简洁,但极富弹力与表现 力,它们蕴涵着深深的历史和现实的思考,使诗的意象 和内涵增添了极大的重量。 D.“沿着雪夜的河流……——啊,你/蓬发垢面的少妇”, 这一环境描写为后面创设了凄凉又阴沉的氛围。
返回
(3)要指明表达的作用。分析完了修辞手法只能算是答了一 半,其表意作用则是另一半。表意作用要紧扣修辞手法作 答。如本题中的拟人则要扣住“变无情的自然为有情”这一 角度作答。 [参考答案]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倦意”“黎明的 眼”“湿草的懒味”等词语,不仅真切地呈现了黎明的情 景,且把无情的自然万物变得富有人情味,很好地折射了 “我”的内在情感。
《再别康桥》的 参考答案:(1)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并且造成
第一节和最后一 了全诗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节,语意相似, (2)内容上:诗人无限的情思,由一个“轻轻的招手”这 节奏相同,这样 样的动作牵动出来,并以“挥一挥衣袖”这样的动作结 写有什么作用? 束,貌似复唱,实际上情感已得到深化,渲染了伤别的 请简要赏析。 氛围,构成了主题的回旋。
返回
(3)画面描写
画面
分析
总结
诗人把笔触指向了女性的悲 在这首诗中,诗人勾
惨遭遇,“蓬发垢面的少妇”“垂 勒 了 两 幅 饥 馑 流 亡 第一
着头”坐在“破烂的乌篷船里”, 图,表现了人民所遭 幅
诗歌精讲第四讲诗仙李白课件
太
白
醉
(四)重要行踪
酒 图
3.安史之乱初期李白行踪。
( 清
·
前人都以为安史之乱初起时李白一直
苏
在宣城。而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提
六 朋
出李白在天宝十四载冬曾回梁园,恰
)
逢安史之乱,于是携宗夫人南奔。后
人又作了进一步考证,说李白并非从
梁园南奔,而是从沦陷区改换胡装逃
出后西奔函谷关。
(四)重要行踪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李杜二公, 正不当优劣。李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 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 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明李东阳也认为“二公齐名并价,莫可轩 轾”。(《怀麓堂集·杂记》卷十)
3.李杜正不当优劣
20世纪80年代后,学术界比较李杜多着眼于 客观分析,罗宗强《李杜论略》全面地比较了 李杜二人政治思想、生活理想、文学思想、创 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异同,持论中肯。
第七种说法:李白是李抗之后
• 刘伯涵《李白先世新探》(《中国李白研 究》1990年集)一文持此说。作者认为李 白应出生于陇西李氏的一般平民家庭。
(二)出生地
明人胡应麟:“古今诗人 出处,未有如太白之难定 者。”(《少室山房笔丛》 卷五)
1.山东。 2.蜀中。 3.江苏。 4.长安。 5.陇西成纪
4.是否到达夜郎。 因从永王璘叛乱流放夜郎,但是 否到达夜郎历来有争论。宋曾巩 《李太白文集后序》谓“至巫山, 遇赦得释”。后人亦持未至说。但 清人黎庶昌、张澍等则提出已至说。 如黎庶昌释李白诗题“半道承恩放 还”云:“半道犹言中间也,盖白 本是长流不赦之人,今中间得释。”
(五)交游对象
• 1、李白与杜甫
大学语文第4讲:乐府.古诗
使君出巡有威势——夫婿出则千骑随 使君五马显华贵——夫婿佩剑贵出奇 使君骄横逞权势——夫婿前程岂可比 使君貌丑人格卑——夫婿气度凌于你
场景想象:罗敷越说越神气,越说越得意 使君却是越听越晦气,灰溜溜逃之
“夸婿”乃全诗不可或缺之关键部分, 为烘托人物性格、营造故事情节之需。
采桑女 秦罗敷到底是什么身份?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出行豪华 身份高贵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相貌英俊 风度翩翩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伶牙俐齿 机智聪慧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赏析
罗敷当时为何要讲这番话?意图何在? 罗敷夸婿,完全是有针对性的。
人之于美,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作所言, 实乃避其“难题”,虚处落笔,无中生有,表现其不 可描摹之美。
作品始终于虚处着笔,没有具体的形象勾勒,但却 非常饱满而又耐人寻味地写出了罗敷的美的无与伦比。
写罗敷全须写容貌,令止言服饰之盛耳,偏
无一言及其容貌;特于看罗敷者尽情描写,所谓虚
处著笔,诚妙手也。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因此,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但他回顾已逝的年华时,不因 虚度时光而悔恨,也不因一事无成而羞愧。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3、艺术特色与影响
1) 现实主义传统的发扬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班 固
《诗经》是汉以前的乐府,乐府就是周以后的《诗经》。——余冠英
日出入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 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耶谓何? 吾知所乐,独乐六龙。 六龙之调,使我心若。 訾,黄其何不俫下!
高考诗歌鉴赏第四讲(表达技巧)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1)运用拟人手法(2)诗人把“云”和“月” 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追寻。 (3)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小结 修辞手法答题步骤:
•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 (2)结合诗句具体阐释如何运用这种修 辞手法。 • (3)此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表达 了什么思想情感。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
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 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 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 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 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 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古代诗歌鉴赏 之
表达技巧
《考纲说明》: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复习要求: 1、牢记术语,理解含义;
2、审清题目,规范答题。
表达技巧
• 一、鉴赏修辞手法 • 二、鉴赏表达方式 • 三、鉴赏表现手法 • 四、鉴赏结构技巧
提 醒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 往往将“表达技巧、写作特 色、艺术特色、表现手法 、 艺术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 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 要看清楚,不要被迷惑。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 ① [宋]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试练高考题
• (09江苏卷)
满江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 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 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 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 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第四讲 高考诗歌鉴赏 闺怨诗
霸州市第一中学 王珍彩
一、闺怨诗总说
古代的闺怨诗,主要集中在唐代这一时期,其中又有特别 的一类称为宫怨诗。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 (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 思念情人的感情。闺怨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很独特的门类, 大致说来,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这 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 口气写的。女人本身就具有诗人的气质,感情细腻,容易 入诗,加上些幽怨,就更让有哀怜了。一个欢乐的女人, 她身上诗的意味可能要少一点,一个感情细腻,而处境又 不佳的女人,她身上诗的意味就要多一些。当她在思念自 己的丈夫或者情人的时候,诗的意味就更多,更加缠绵, 更加动人心弦。
3、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陈陶《陇西行》用沉痛的笔墨描绘了这一情形: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 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闺中妻子不知征人 已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还在 梦境中盼他早日回来团聚。元代姚遂的《寄征 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 与不寄问,妾身千万难。”诗用一个女子的口吻 写出了一个闺中少妇为丈夫寄寒衣时的矛盾心情。 同时,那种对丈夫的关切、体贴之情也溢出纸外。
然而,女主人公深深地明白她那种美好的希冀只不过是不 现实的幻想。因而诗人的笔锋随着女主人公心情陡然一转, 从“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到“君子于役,苟无饥 渴?”这样,就把她无奈的思念化作对丈夫深情的祝愿, 祝愿离家在外的丈夫不要受饥挨渴,一颗妻子的心温柔得 令人为之深深感动。总之,这首诗以“赋”的手法对鸡回 巢栖,羊牛归栏的农家日常生活细节浓墨铺排,既描画出 思妇家庭生活的环境与氛围,又“兴”丈夫“于役”不归 的事实,从而真切动人地表达了思妇的盼望丈夫安然归来 的心情。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经•国风•伯兮》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写自从丈 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任由头发女性身体 最富装饰性的部分零乱得像蓬草,以蓬草喻头发,以突出 自己对丈夫的忠贞。
第四板块 现代诗歌阅读 第四讲 品味重要词句(解析版)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现代诗歌阅读专题第四讲品味重要词句【知识精讲】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
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练、形象,富有音乐美,在诗歌鉴赏中,品味语言是基础。
考生应该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领略诗歌的深刻含意,品味隽永的字词语句。
本突破点就是紧扣重要词句,来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的艺术魅力。
一、理解重要词句1.方法聚焦一语,意蕴若干;探究来源,分列答案。
对现代诗歌所表达内容的鉴赏探究,只能是聚焦于重要词句,这是命题考查的需要。
既然是探究,这一语句的意蕴必不会很单薄,否则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2.步骤第一步:确定“探究点”的位置。
第二步:审清题目潜在的命题意图。
第三步:观照全诗,找出与“探究点”有意义联系的诗句。
第四步:分点列出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焦点的探究,但需要观照全诗或是某个语境,否则也会失去探究的意义。
3.答题规范这样的题型,一是考查我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领悟,二是考查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所以,我们必须把答案分解为“点”,清晰表述,分项列出。
(1)概括出词句的深刻内涵或采用的表达技巧。
(2)分析词句在文中的作用或传达出的作者情感。
二、把握语言风格1.方法联系全篇,整体感悟;提炼认知,叙议结合。
要把握现代诗歌的语言风格,就要阅读全诗,整体感受全诗的语言,然后再提炼对全诗语言的看法,最后通过叙议结合的方式,完整回答问题。
2.步骤第一步:叙。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步:析。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步:评。
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步:采用总分式列出答案。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3.答题规范要整体把握诗歌的语言特征,增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然后组织语言作答。
(1)概括诗歌语言风格的特点。
(2)叙议结合,呈现答案。
要“叙”诗中词句,要“议”对词句的感受,这样叙议结合,准确阐释对诗歌语言风格的认识。
六年级暑假作文《第四讲学写诗歌》教学设计
第四讲学写诗歌第一次课第一节一、教学目标1.学会写诗歌。
2.学会欣赏诗歌。
3.学会一些诗歌写作简单技巧。
二、教学重点1.怎么找到写作的点,做到有感而发。
2.如何在诗句中运用情感。
三、教学过程:老师:生活中处处有诗歌。
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伟大的诗人。
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有伟大的诗人。
拜伦、侮涅、普希金……他们的优秀诗篇,为各国人民传诵。
你一定想更多地了解诗歌。
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一些诗歌,然后从中找点写诗歌的小窍门,也学着写一写诗歌!在欣赏以下几首诗歌之前,我们先来看两则关于写诗歌的小故事,对于书上的故事会,同学们在课后去读一读。
杨万里写诗的故事注:杨万里(1127年出生1206年逝世)字廷秀,号诚斋。
江西吉州人(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
南宋大诗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
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员外郎等。
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官归家,闲居乡里。
在中国文学史上,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
他作诗20000多首,只有少数传下来。
有一天,杨万里去旅游。
在路上他累了想休息了。
于是杨万里找到了一家旅馆。
杨万里就在那里吃完了饭休息了。
杨万里刚要躺下休息,他突然听见一个小孩在外面说:“马上就抓到你了,小蝴蝶。
杨万里想出去看个究竟。
他来到了菜园,看到了一个小孩在追一只黄蝶。
可是黄蝶跑进了菜花里,小孩到了菜花里找了找,没发现,结果自己把裤子给弄脏了。
杨万里看见了小孩这个有趣的故事,就回去开始写诗了。
诗的内容和题目是: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宋祁蓬山不远某日,北宋翰林学士宋祁途经繁台街时,有宫车数辆疾驰而来,因不及回避,肃立一旁。
第四讲:儿童诗
我们的田野
美丽的田野, 碧绿的河水, 流过无边的稻田。 无边的稻田, 好像起伏的海面。 平静的湖中, 开满了荷花, 金色的鲤鱼, 长得多么肥大, 湖边的芦苇中, 藏着成群的野鸭。
三、联想与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诗歌的特点。儿童的思维活跃, 富有想象力,联想和想象在儿童诗歌中的运
用就格外重要。
作品赏析: 蜻蜓是一架小飞机
听到了一声声的夸奖, 妈妈就奖我美味的糖果。 好象这是我写的诗篇, 其实,我从来没见过白鹅。 我家小小的阳台上, 连只小鸟都不曾飞落。 更别说从那“曲项”里 向天唱出美妙的歌! 真的,我不愿当什么“神童”, 更不想靠“白鹅”啄来糖果。 如果妈妈带我去趟动物园, 那才是我最大的快乐!
五、结构和语言
连那些小雨点都会变魔术 落在地上立刻就变成了蘑菇
一声鸟鸣
王宜振
一声鸟鸣 把阳光叫得灿烂了 一声鸟鸣 把云朵叫得柔软了 一声鸟鸣 把春天的腰肢叫细了 一声鸟鸣 把蝴蝶的舞步叫乱了
一声鸟鸣 把春天的脚印儿叫绿了 一声鸟鸣 把幸福的衬衫儿叫薄了
一声鸟鸣 把快活的词语叫香了 一声鸟鸣 把春天的纽扣叫亮了
一声鸟鸣 把小草叫得竖起耳朵 谛听春雷 谛听大地的心跳
笑了
哥哥饿了, 弟弟尿了, 妹妹哭了, 爸爸急了。 妈妈说: 我来了, 我来了, 大家都笑了。
不知道和小问好
鲁 兵
有个小朋友, 名叫不知道, 一天大清早, 碰见小问号。 小问号问这又问那, 不知道都说“不知道”。 问他一百个“为什么”, 他说一百个“不知道”。 小问号 好心焦: “你是怎么啦? 尽说不知道。”
我躲在像蛋糕一样的房里想了很多我什么时候想了很多我什么时候才能长高一声鸟鸣王宜振一声鸟鸣把阳光叫得灿烂了一声鸟鸣把云朵叫得柔软了一声鸟鸣一声鸟鸣把春天的腰肢叫细了一声鸟鸣把蝴蝶的舞步叫乱了一声鸟鸣把春天的脚印儿叫绿了一声鸟鸣把幸福的衬衫儿叫薄了一声鸟鸣把快活的词语叫香了一声鸟鸣把春天的纽扣叫亮了一声鸟鸣把小草叫得竖起耳朵谛听春雷谛听大地的心跳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
诗歌鉴赏第四讲:规范答题
06
高 考 诗 歌 鉴 赏 答 题 模 式 归 类
08:10
第二种模式: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届 高 三 语 文 专 题 复 习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 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 借景抒情, 寒蝉凄切, 抒情又分借景抒情 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托物言志,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 墨梅》 石灰吟》 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 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 咏物诗;托物寓理, 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 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 般是哲理诗。 般是哲理诗。
第一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届 高 三 语 文 专 题 复 习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 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 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 青绿,江水映日, 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 草的馨香,泥融土湿, 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 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 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 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 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 步骤二) 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 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 步骤三) 的心境(步骤三)。
06
12
高 考 诗 歌 鉴 赏 答 题 模 式 归 类
08:10
第二种模式: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届 高 三 语 文 专 题 复 习
5.答题示例: .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06Fra bibliotek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步骤一)。 答:此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 此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一 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 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 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 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2014诗歌诗歌第四讲 语言常见风格介绍
雄浑、豪放、沉郁、悲慨、俊爽、 冲淡、旷达、直率 、委婉 、自然、 清新 、平淡、 绚丽、 明快
(一) 雄浑 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 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 《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 《观沧海》。 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 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 《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 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魄宏大,王维 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多么壮丽!而真正能 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十一)、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
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
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
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十二)、平淡
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 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 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 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 渊明的诗,李煜的词。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七) 旷达 代表作家是苏轼。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
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 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人生 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
样的诗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人生现象与自
荔枝来。”以含蓄讽刺的笔调,深刻揭露了唐玄宗
纵情声色,骄奢淫逸,醉生梦死的生活。
诗词格律常识第4讲古风古诗古律古赋古乐府
诗词格律常识第4讲古风古诗古律古赋古乐府诗词格律常识 | 第4讲 | 古风古诗古律古赋古乐府诗词君持续会给大家简单的分享一些基本的诗词常识及定义,预计10讲,希望大家从最基本的知识开始掌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诗词格律常识 | 第4讲巧对诗学术语。
对仗的一种。
指对仗能运用巧思,使诗文折进一层。
巧对无固定规则可循,全凭作者精思妙用,出奇制胜。
如唐杜甫《秦州杂诗》中“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一联,工对中隐括鱼龙川、鸟鼠谷两处秦州地名,使诗作更切合题意,是为巧对。
巧体曲文制作中由于逞才弄巧创造出来的体式。
古人作曲时,有的喜欢运用词语、文字上不同的手段(包括用韵、字句排列、意境创造、词语使用等方面)翻新竞奇以为戏乐而写成的曲体,近似于文字游戏。
有人又称之为“俳体”。
正对一、又称真对,的对。
格律诗中上下两句意义相近的对仗。
它是律诗里用得最普遍的对仗形式。
它要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名物、数字都要两两相对,正对力求工整。
二、合掌对的别称。
刘勰《文心雕龙》中把后代所称的“合掌对”叫做“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
正体诗学术语。
语出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一:“汉谣魏什么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
”所谓正体可以曹、刘、阮、陶之诗为代表,主要指感情真挚激越、风格天然浑朴的作品。
其《太中大夫刘公墓碑》诗又云:“风雅三百正而葩,何以蔽之思无邪。
”可见正体还得合于儒家诗教的风雅之义。
正纽齐梁间诗人沈约等人提出的制作诗歌必须避免的“八病”之一。
其内容是指一首王言诗之内两句之中不能杂用声母及韵母相同的四声各字,如两句中已用了金字,便不能用锦、禁、急等字,如梁简文帝诗:“轻霞落暮锦,流火散秋金。
”锦、金声韵相同,而只是声调不同,这种写法就犯了“正纽”的毛病。
正始体指三国魏后期的一种诗风。
始于正始时期(240--249),故名。
宋严羽《沦浪诗话》云:“正始体,魏年号,嵇(康)、阮(籍)诸公之诗。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唯嵇志清峻,阮旨遥远,故能标焉。
现代诗歌第四讲——北方
现代诗歌第四讲——北方我们用了几节课讲现代诗歌意象这个概念由此又引出了许多新的概念今天是意象的最后一讲,还会接触到一些新的概念所以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些概念,这对今后的创作和诗歌鉴赏都很重要我记得上一讲中我提到了喻指和喻体这两个概念过去我们用一和象还说明意象和物象之间的关系但意象在现代诗歌中是一个整体,不好这样称呼,所以从这节课起,我们把一首诗歌的意义、主旨、所要表达的情绪称为喻指把表现这些意义、主旨、情绪的代替物称为喻体也就是意义是通过物象来表达喻指是通过喻体来呈现这个能理解吧如果没有问题,请大家以后就这样使用这两个词姑娘好像花一样哪个是喻指,哪个是喻体?花是表达姑娘的形象的,就是喻体嗯,没问题了下面我们接着讲概念这些面庞从人群中涌现,湿漉漉的黑树干花瓣朵朵还用庞德的诗歌为例通过上次讲解,这句诗大家都基本能明白其表现的意思就是一群女工从地铁口中涌现出来的基本面貌有人后来查百度,说有很多解释,这个很正常每一个读者的理解都会有区别但大致意思不能错这是现代诗歌特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造成的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简单明了,没人会产生阅读障碍把汪伦的情比做千尺桃花潭水一样深厚那为什么现代诗歌不这样简单明了,让大家一读便知呢还是因为过去的诗歌语言和表达方式一成不变,使读者产生的审美疲劳,所以想读一些更加具有艺术性的诗句这就促使和已经成为过去时的象征性艺术形式的回归我们上次讲夕阳和老人,青松和高洁这都是两种属性相近的词所传递出的一种很容易联想的类比专业术语叫相似的相似夕阳象征老人老人也可以去形容快落山的夕阳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属相相似所以叫相似的相似现代诗歌意象的拼接则为了达到表达上的模糊性(朦胧性)采取的是词性的远距离拼接比如湿漉漉的黑树干比如面庞和它们之间的属性关系猛一看,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在属性上却可以找到相近处比如面庞和花朵的关系花朵和黑树干的关系,整体地去把握,则几个女性的形象就展现出来了这种远距离的词性拼接专业术语叫相异的相似不是过去的相似的相似了从属性上有相异处,但同样有相似处那我举个例子一夜大风吹掉月亮,泪水像一支蜡烛烧痛了土地,微暗的火,几乎不是火,田野漂浮在向下的阴沉里大家先读一读一夜大风吹掉月亮,泪水像一支蜡烛烧痛了土地,微暗的火,几乎不是火,田野漂浮在向下的阴沉里欧阳江河《冷血的秋天》大家看,夜,大风,月亮有相似的属性吧看泪水和蜡烛相似吧烧痛了土地,相异了吧田野和阴沉相异吧但整体读,这些意象都与夜有关夜的风,月,蜡烛,夜的阴沉这里夜似乎引领着后面所有出现的物象在向某一种情绪靠拢秋天,并且是冷血的秋天有泪水,有疼痛,有幽幽的火,有向下的阴沉而是一种痛苦失恋的?离别的?压抑的?困苦的?随便你如何去把握,只要你能和作者一样感受到它的痛楚情绪就可以了这就是意象拼接所运用的相异的相似所产生出来既模糊又确定的意义所在和庞德的花瓣朵朵异曲同工,这个概念可以把握了吧最后,意象的这种表现形式(相异的相似)是通过什么具体手段来表现的?词的属性之间的关联是如何来把握的?这就是我们下一讲要讲到的“现代诗歌意象的表达手法之一:隐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uestions 1. Explain the extended meaning of “the pilgrim soul” in line 7. 2. The second stanza is most touching. Why? 3. How do you appreciate the love expressed in the poem? 4. Should Maud Gonne accept the love of W. B. Yeats?
Unmoved---she notes the Chariots---pausing--At her low Gate---Unmoved---an Emperor be kneeling
Upon he Mat---
I’ve known her---from an ample nation--Choose One--Then --- close the Valves of her attention--Like Stot is the most striking rhetorical device in this lyric? How is it used? 2. What is the love’s philosophy in Shelley’s mind?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Emily Dickinson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Then---shuts the Dooe--To her divine Majority--Present no more---
Questions 1. How do you appreciate the poet’s seriousness in the comic tone? 2. What ar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last stanza with the first three stanzas? 3. What does the title signify?
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s of your changing face;
In the springtime the Sentences and the Nouns lay silently on the grass. A lonely Conjunction here and there would call, “And! But!” But the Adjective did not emerge.
As the adjective is lost in the sentence, So I am lost in your eyes, ears, nose, and throat--You have enchanted me with a single kiss Which can never be undone Until the destruction of language.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 Murmur, a little sadly, how Love fled And paced upon the mountains overhead And hid his face amid a crowd of stars.
Permanently Kenneth Koch One day the Nouns were clustered in the street. An Adjective walked by, with her dark beauty. The Nouns were stuck, moved, changed. The next day a Verb drove up, and created the Sentence.
Love’s Philosophy Percy Bysshe Shelley The fountains mingle with the river And the rivers with the ocean, The winds of Heaven mix for ever With a sweet emotion; Nothing in the world is single; All things by a law divine In one spirit meet and mingle. Why not I with thine?---
See the mountains kiss high Heaven And the waves clasp one another; No sister-flower would be forgiven If it disdained its brother; And the sunlight clasps the earth And the moonbeams kiss the sea; What are all these kissings worth If thou kiss not me?
Each Sentence says one thing---for example. “Although it was a dark rainy day when the Adjective walked by, I shall remember the pure and sweet expression on her face until the day I perish from the green, effective earth. Or, “Will you please close the window, Andrew?” Or, for example, “Thank you, the pink pot of flowers on the window still has changed color recently to a light yellow, due to the heat from the boiler factory which exists nearby.”
When You Are Old William Bulter Yeats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Questions 1. Who is the possible Society selected by the Soul in this lyric? Is the Society open to different explanations? 2. Three pairs of contrasting images are used in this poem. Point them out and explain the effect. 3. Would you agree that this poem presents a human soul as alone, majestic, self-sufficient, proud? If so, how is the impression conveyed? 4. How is the theme of the poem achieved by the use of metaphor and imag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