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2020-2021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第1章第4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教案
1.4《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中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难点:文化的纵横对比及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1、请同学们预习课本P22
—24,查找资料,了解不
同地域文化与人口的相关
事例。
2、请xxx同学单独为大家
准备爱尔兰的相关婚俗资
提醒学生预习书本,
提示学生主要知识点
和身边的案例,给学
生自学方向,为课程
的讲授打下基础。
高中地理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湘教版必修2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一、读课标,找方向。
1 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 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二、读课文,找知识点。
1、文化和地域文化文化: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和的总和。
地域文化:一定长时间形成的特定现象。
[自主探究] 举例说明文化和地域文化(如国家的、地域的、民族的等等)★2、外国文化与人口(1)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种族和民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这些差异对于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像、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最大。
(2)婚俗影响,主要表现在和。
(3)发展中国家:初婚年龄,出生率;婚姻关系,出生率。
发达国家:初婚年龄,出生率;婚姻关系,出生率。
(4)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宗教一般不反对。
[合作探究1]1 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 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有哪些?2 欧洲信奉基督教,为何出生率最低?★3、中国文化与人口(1)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和等方面。
(2)生育方面表现为:从到;从到。
职业选择表现为:从到。
人口流动表现为:从到。
[合作探究2]1 举例说明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 中国传统的生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形成此观念的原因是什么?3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对人口有何影响?三.练习巩固。
1.下列事物或现象中不属于文化范畴的是()A梆子 B豫剧 C盆地 D城市2.导致非洲人口出生率高的主要因素是()A 经常发生战乱 B先进的生产方式 C妇女所占的比重小D宗教信仰普遍3.能够影响人口生育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是()A只生一个好 B 男女都一样 C多子多福 D四海为家四.课后作业。
(自主完成“中学第二教材”P13-14的习题)。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4 地域文化与人口3-湘教版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活动建议是“收集资料,收集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文化背景与人口,二是中国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发展、人口的迁移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本节教材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入和拓展。
教材开始就给出了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基础。
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域地域文化的形成。
随后从婚姻和宗教两个方面分析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最后介绍了中国文化与人口,从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了中国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目标】依据本节内容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中的要求,本节课主要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并分析产生的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1.文化背景与人口。
2.中国的文化与人口。
三、学生情况分析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人口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文化方面平时可能涉及的不多,也不了解。
尤其是学生对国内国外文化了解不深,很难从文化角度去分析人口,故在课堂中应补充一些关于文化的常识性知识,扩展学生知识面,从而更好的理解分析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体验学习等教学方式。
教师通过“乡土地理”让学生亲近地理。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文综组张建娥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及原因。
教学难点文化的含义,地域文化的形成。
教具准备教师:收集我国和西方欧美国家在生育观念、婚俗、宗教信仰以及对其人口发展影响的相关资料、部分人口数据资料、典型地域文化景观图片等。
制作课件。
学生:调查当地文化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预习新课。
教学方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课件(.ppt)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课件展示:“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
当今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师以上文字材料揭示了人口发展受什么因素的影响?生文化传统。
师什么是文化?生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师(总结)地理学关于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课件展示: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兵马俑”“荷兰风车”师以上材料是不是文化现象?生是。
师从以上两个地区的文化现象看,文化有没有地域差异呢?如果有,这种地区文化的差异现象称为什么?生有。
称为地域文化。
师(精讲)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如:有人称江南地区为“稻米文化”,称蒙古为“游牧文化”,称美洲印第安人创造的文化为“玛雅文化”等。
湘教版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湘教版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阻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阻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阻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阻碍难点:1、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2、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教学过程与方法】师: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接下来,请同学们回答,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在哪一些?生: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师:对,我们讲到社会文化因素中的文化要素会引起人口迁移,我们摸索一下,文化因素除了对人口迁移有阻碍外,还会对人口的那些方面有阻碍呢?(学生讨论)师: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新课《地域文化与人口》,来讨论一下,文化对人口各个方面的阻碍。
师:书写标题地域文化与人口【点评】这种导入尽管没有新颖性,然而关于利用新课的导入去考察学生对上一环节的把握情形,个人觉得依旧有必要的,而且如此的导入,感受没有拖泥带水,比较自然的将内容过渡到所要学习的环节。
【讲授新课1】--概念辨析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一下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区别,然后作以下补充: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口的阻碍具有专门大的差异。
师:现在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化对人口进展的阻碍,存在着哪些差异性。
投影:发达国家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中国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比发达国家和中国人口出生率对比师: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生:说明了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也大大的高于发达国家师:对,我们明白造成出生率差异的缘故有专门多种,现在我们从文化方面入手,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对出生率的阻碍。
湘教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
【课标】: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欣赏歌曲, 体会不同风格民歌的独特魅力, 感悟什么是文化和地域文化, 完成下列填空。
1.文化: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和的总和。
材料1: 在中国, 没有哪个地方像温州一样,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一次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也没有哪一个地方像温州一样, 有那么多人分布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据不完全统计, 在海外的温州人有40万;在国内创业的则有135万, 占了温州全市常住人口(912.7万)的1/5左右。
材料2: 温州地区人口迁移示意图。
(见课件)
思考: 1.温州的人口迁移与文化背景有何关系?
增长。
【学以致用】(充当时事评论员, 对当前个别人口文化现象进行辨析, 养成以辩证观和发展
观看待问题)
材料: 2019年11月15日, 中央决定放开“单独二胎”, 即一方独生子女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
子。
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 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
思考: 据你了解, 放开单独二胎政策有何积极意义?你如何看待计划生育政策?
【课堂反思】:
请根据你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试着构建知识网络。
2、对本节课你还存在哪些困惑?(与同学或老师交流)。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设计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人口素质的概念(2)了解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能力目标(1)结合实例,了解作为社会的人,其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2)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主动的,可以改善环境,也可以毁坏环境,其中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3.德育目标明确只有提高全民族、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最终实现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提高全民族的人口素质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并付诸行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案例教学。
(利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对生产和生活中典型事例的具体分析,说明人口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人口数量与环境》一节里,我们了解到:环境恶化与人口数量的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但人口数量的多少并非是惟一的、决定性的因素。
人口的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往往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1.4《人口素质与环境》的关系。
一、概念(板书)1.人口素质的概念(板书)人口素质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共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他们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和相互制约,各自反映了人口素质的某个侧面,共同构成了人口素质的整体。
2.人口身体素质(板书)人口身体素质是指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人口素质的好坏,一方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环境因素。
即使是遗传因素,也受到环境的长期影响。
其中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在本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
二、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板书)1.社会环境因素(板书)人类创造并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等,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2教学教案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5)
授课年级
高一
课题
地域文化与人口
课程类型
新授
课时
1
上课日期
授课老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化、地域文化的含义,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及产生影响的原因。
2.通过搜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了解外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特点,培养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3.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深刻理解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PPT展示相关问题参考答案。
第二层级
环节一探究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好小组合作探究思维探究与创新内容。小组内部小组长要做好工作的协调和分配。探究内容均衡分配给各组,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老师要及时进行纪律的规范和探究内容的指导工作,分配好展示任务。展示部分建议口头展示和展区展示相结合。
学生独立完成,与同伴互查,疑难问题交与小组讨论。对于错误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结构性预习,达到预想的预习效果。
导学建议
重点
难点
1.明确外国文化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差异及对人口生产的影响。
2.举例说明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主要选用不同的实例,重点分析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对人口的影响。首先,引导学生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然后做以下补充:地理学中的文化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2.婚姻地域范围的不断扩大,对人口的发展具有哪些意义?
PPT展示相关答案。
第三层级
知识
运用
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
抢答的方式与点将的方式相结合。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回顾导学案上“课程达标训练”相关试题。
PPT展示相关分析及参考答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9
文化的重要性
环节一(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相对应)
从欣赏图片到解读图片
在欣赏过程中,学生自然会进行各种联想,这个主题妙在既在学生的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学生思维受到了极强的震撼
理解文化的含义
环节二(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相对应)
中外文化对比及对人口的影响
学生展开讨论
让学生知道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体现在人口素质、婚姻观、职业选择、人口迁移
环节三(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相对应)
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案例串联主线
学生展开讨论
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属于文化范畴的是
A、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典型
B、日本多火山、地震
C、我国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D、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下列事物或现象不属于文化范畴的是
A、陕北民歌
B、的影响和中国城市对人口的影响。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做导学案课前梳理。
教学策略
案例分析法、阅读讨论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学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落实目标
导入新课(让学生知道要到哪里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与人种和土地这些物质要素同样重要的精神要素,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发展史。我们来看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文化?
基于课标的课堂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课题名称地域文化与人口设计者王浩
单位阿尔山市第一中学授课年级高中
章节名称
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学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8
文化背景与人口 中国文化与人口
婚俗 宗教
婚育观 职业选择
人口流动
4/5
湘教 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8
教学反思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基本掌握了本节的基础知识,具 有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之处,比如在时间的控制上,要留给学生更充分的 思考、交流时间;在学生活动上,应该鼓励更多的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情分析
1 、高一的学生已经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当代中西方文化、人 口增长的差异性也有所了解;
2 、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教 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完成部分内容的学习;
3、高一学生在课堂参与上较高二高三更活跃一些,小组讨论可行性大。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5
湘教 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8
知识点三: 中国文化与人 口
1.播放《孔雀东南飞》 中的部分音频, 提出有 关古时婚育观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2.展 示 林 志 玲 图 片 和 材料,引导学生思考现 代的婚育观。 3.展示问题:中国文化 对人口的影响表现在 哪些方面, 具体有哪些 变化?学生结合教材 内容回答。 4.展 示 表 格 , 提 出 问 题,古代和现代文化产 生的社会背景和中国 文化对人口发展产生 的积极意义。 引导学生 思考完成。
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难点:文化的纵横对比和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湘教版 地理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一、学习目标1.了解文化、地域文化的含义,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及产生影响的原因。
2.通过搜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了解外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特点,培养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3.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深刻理解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三、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地域文化与人口概述1.文化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①_______和②_______的总和。
2.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③_______现象。
外国文化与人口1.婚俗(1)初婚年龄发展中国家:④_______之风盛行,初婚年龄偏低,⑤_______延长,⑥_______差距缩短,加快了人口的增长。
发达国家:⑦_______乃至不婚、不育者司空见惯,降低了⑧_______。
(2)婚姻稳定程度:许多西方国家,⑨______________不够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导致⑩_______。
2.宗教:为了扩大势力,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
中国文化与人口1.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
2.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1)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2)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3)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4)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答案:①物质财富②精神财富③特定文化④早婚⑤生育时间⑥亲子年龄⑦晚婚⑧人口的出生率⑨婚姻关系⑩出生率降低(二)合作探究1.为何具有“多子多福”“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的中国目前也出现了“丁克”家族?答案:“丁克”家族的出现是人们生育观改变的结果,分析时要从引起我国目前生育观改变的因素入手。
从职业构成看,“丁克”家族中的职业女性,她们的收入较高,工作压力较大,往往感觉“生孩子的时机不成熟”。
从学历看,虽然“丁克”家族出现两极化,但她们大多集中在沿海大城市,接受新观念机会较多,思想较开放,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小。
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中国文化与人口学案 湘教版必修2-湘教版高一必
中国文化与人口一、考点突破中国文化的发展变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中国文化的发展变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难点:1. 文化的横向和纵向的对比;2. 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
随着社会的进思考:古代形成“父母在,不远游”观念的原因是什么?①从观念上看,这是我国孝敬父母的优良传统。
“不远游”可使儿女守候在父母身边进行照顾,让父母尽享天伦之乐。
②从交通通信方式看,古代交通通信极不发达。
如果远游则难以与父母联系,使得相互间牵肠挂肚。
【随堂练习】1. 当代中国,逐渐形成的一种婚育文化时尚是()A. 争取早婚晚育B. 适当晚婚晚育C. 只结婚而不育D. 尽量早婚早育答案:B思路分析: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妇女的初婚年龄大多集中于15~20岁,在人口相对不足的古代农业社会,早婚早育有利于劳动力增殖。
而在人口压力十分沉重的当代中国,适当晚婚晚育逐渐成为一种婚育文化时尚。
2.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是()A. 早出晚归B. 安土重迁C. 季节性迁移D. 逐水而迁答案:B思路分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定居是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要求,故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是安土重迁,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孝道思想。
例题1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我国20周岁以下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未来可能会有超过2500万人面临“婚荒”。
蓝皮书指出在2010年前后,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生的人口将大量进入婚恋时期,由婚龄人口性别失衡引起的“婚姻挤压”问题将越来越凸显出来,即使现在鼓励女性胎儿的养育,未来的“婚荒”也会非常严重。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对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衡影响较大的文化观念是()A. 早婚早育B. 男女都一样C. 多子多福D. 学而优则仕(2)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的直接原因是()A.“丁克家庭”的流行B. 医疗技术手段的提高C. 生活水平的提高D. 人为控制遗传基因(3)控制人口性别比升高应采取的可行措施有()①强化舆论宣传,进一步树立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的文明婚育观念②政府从国外大量引进女性人口,降低性别比,缓解“婚荒” ③制定促进性别比平衡的法律法规④建立社会保障及利益导向制度,逐渐缩小家庭对子女的依赖程度,给予生育女儿户奖励和补偿,从根本上解决男性偏好问题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思路分析:第(1)题,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增殖财富主要依靠扩大人口规模,尤其是增加男性劳动力来实现,从而形成了“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湘教版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湘教版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四节地区文化与人口教课设计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四节地区文化与人口【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认识文化与地区文化的观点。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采集资料,对照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别。
(二)过程与方法1.经过举例说明地区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育学生剖析实例的能力。
2.经过采集资料,对照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别,培育学生查找、采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的能力。
(三)感情、态度和价值观1.经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认识我国相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经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长的历史和绚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课要点难点】要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难点:1、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照 2、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本源【教课过程与方法】师: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人口迁徙,接下来,请同学们回答,惹起人口迁徙的因素在哪一些?生: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师:对,我们讲到社会文化因素中的文化因素会惹起人口迁徙,我们思虑一下,文化因素除了对人口迁徙有影响外,还会对人口的那些方面有影响呢?(学生议论)师: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今日的新课《地区文化与人口》,来议论一下,文化对人口各个方面的影响。
师:书写标题地区文化与人口【评论】这类导入只管没有新奇性,可是关于利用新课的导入去观察学生对上一环节的掌握状况,个人感觉仍是有必需的,并且这样的导入,感觉没有拖拖拉拉,比较自然的将内容过渡到所要学习的环节。
【讲解新课1】--观点辨析教师指引学生认识一下文化与地区文化的观点和差别,而后作以下增补: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地区文化,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而不同的地区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拥有很大的差别。
师:此刻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存在着哪些差别性。
投影:发达国家目前的人口自然增添率和中国目古人口自然增添率对照发达国家和中国人口出生率对照师:这组数听说了然什么问题生:说了然中国的人口自然增添率高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也大大的高于发达国家1/4湘教版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四节地区文化与人口教课设计师:对,我们知道造成出生率差别的原由有好多种,此刻我们从文化方面下手,来商讨中西方文化对出生率的影响。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4
地域文化与人口一、说教材《地域文化与人口》这一节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在本章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是对前而内容的一个延伸,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影响人口的多方而凶素,让学生对地域文化有了正确的认识。
二、说学情通过前而几节课的学刊,学生对于人口方而的知谚{有了一定的认谚{,但是对于文化方而平时可能涉及的不多,也不了解。
尤其是学生对外国文化不够了解,也许只知道一些,所以应该多举一些外国文化对人口影响的实例。
三、说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让学生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2、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3、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体会中国文化的不断进步。
四、说教法与学法l、教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2、学法:资料收集分析法,探究法,讨论法五、说教学流程1、导入(1)通过呈现景观图片,如印度服饰、建筑、我国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通过一则资料,上海的丁克家庭调查报告,使学生能初步感受到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新课外国文化与人口(1)通过教师讲解,举一些外国文化与人口的事例,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通过婚俗、宗教两方面,举例“晚婚的爱尔兰妇女”)(2)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查资料及平时了解所得到的关于外国文化与人口的案例。
中国文化与人口(1)让学生自主分析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通过多方而来展现中国地域文化对人口发展影响变化情况,可以举一些实例,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节中唐代妇女的初婚年龄来加强了解。
(2)教师补充一些婚姻法的内容(3)探究:中国传统人口文化中有哪些陋刊被逐渐革除,哪些优良文化值得发扬光大。
总结:书本上活动题: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学生讨论)六、说板书设计。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设计(湘教版)
影响人 口合理容量 的重要 因素 , 口迁移又为地域文化 人 的融合和冲突提供 了可能 , 而本节侧重探究地域文化对 人 口数量 、 口素质 、 口迁移 、 口观念等的影响 。通 人 人 人
过 学 习 , 学 生 懂 得 人 口与 环 境 相 互 制 约 、 互 影 响 的 让 相 关 系 。 因此 本 节 课 标 内容 探 究二 : 以 上地 区 文化 看 . 从 文化 存 在 着地 域 差 异 ,
这 种差 异 现 象称 为什 么?
外 国文化对人 口的影 响和中国文化对人 口的影响 ; 收集 资料 , 比较不同地 区人 口的文化差异。 过程 与方法: 通过举例说 明地域文化对人 口的影响 ,
通 过探 究 , 自然 过渡 到 地 域文 化 对 人 口的影 响 。
现象。如有人称江南地 区为“ 稻米文化 ”称蒙古为“ , 游牧 文化 ”称美洲印第安人创 造的文化为“ , 玛雅文化” 。 等
在 漫 长 的历 史发 展 过 程 中 , 个 国家 、 个 地 区 、 一 一 一
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 民族特色 的文化传统 ,
这些 文 化 传统 对 人 臼的发 展 会 有 不 同 的影 响 。
从原 因人手提出对策是思维的起点。 一是可以降低初 婚的年龄, 二是降低离婚率。 这样政府可以用法律的手段 , 降低初婚的年龄 , 对离婚采取严厉的政策, 降低离婚率。
预 设 材 料 : 据 德 国法 律 , 婚 年 龄 女 性 为 l , 根 初 6岁 男 性 为 2 岁 ; 德 国 , 府 是 不 鼓 励 离 婚 的 , 旦 男 方 提 1 在 政 一
出现 人 口负 增 长 ; 材 料 二 中 , 以得 出 , 主 教 反 对 节 在 可 天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2湘教版必修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教材中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难点]文化的纵横对比及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前面第三节当中我们学习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其中就提到了社会文化因素中的文化要素会引起人口迁移。
那文化因素除了影响人口的机械增长外,还会对人口的哪些方面有影响呢?展示四张图片,分别是荷兰的风车、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玛雅古迹以及菲律宾的梯田。
和学生讨论形成以上不同文化的自然原因。
请同学们阅读下列资料,思考回答:1.天主教反对包括堕胎在内的人为控制生育的方法,他们认为孩子是上帝赐予的,实行控制就是对神的意旨的违反;2. 爱尔兰妇女平均初婚年龄1926年为29.1岁,1951年50岁未婚女性占同龄女性的26% 。
【板书】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过渡】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不同国家的生育观不同,生育观是文化的一部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2页第一自然段,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区别。
【板书】一、文化背景与人口【点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地域文化则是指在一定地域内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教师举例】如六盘水人喜欢在早餐的时候吃多辣椒的羊肉粉,因为六盘水的气候比较寒冷,食用羊肉粉利于驱寒祛湿。
【讲解】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存在较大差异。
[推荐学习]高中地理第1章人口与环境第4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学案湘教版必修21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1.了解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理解不同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重、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 文化背景与人口 阅读教材P 22,完成下列问题。
1.文化与地域文化(1)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2.文化背景与人口 (1)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①初婚年龄⎩⎪⎨⎪⎧发展中国家:偏低→加快人口增长发达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降低人口出生率②婚姻稳定程度:西方国家婚姻关系不稳定,离婚率较高,再婚现象较多,会导致出生率降低。
(2)宗教对出生率的影响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因此形成较高的出生率。
正误判断:(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及“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明地域间文化特征相同。
( )(2)晚婚的习俗会导致人口的低自然增长。
( )【提示】 (1)× 材料说明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2)√ 晚婚必然造成晚育,还会缩短育龄妇女的生育时间,亲子年龄差距拉大。
妇女的晚婚习俗,会大大降低人口的出生率,导致人口的低自然增长。
教材整理2 中国文化与人口 阅读教材P 23~P 24,完成下列问题。
正误判断:(1)从“学而优则仕”到“全面皆商”是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变化。
( )(2)从“多子多福”到“只生一个好”再到“全面推行二孩”的政策,是生产力进步的表现。
( )【提示】 (1)√(2)√ 人口生育观念、人口生育政策都是由当时社会生产力决定的。
[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作探讨]《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一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难点]
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教学媒体与教具]
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印制作业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在上一节课里,我们讲到社会文化因素中的文化要素会引起人口迁移,我们思考一下,文化因素除了对人口迁移有影响外,还会对人口的哪些方面有影响呢?(学生讨论)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新课《地域文化与人口》,来讨论一下,文化对人口各个方面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概念辨析
【学生阅读】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区别。
【讲解】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存在着哪些差异性。
【资料分析】投影:发达国家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中国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比;发达国家和中国人口出生率对比。
提问: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说明了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也大大的高于发达国家。
【点拨】我们知道造成出生率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种,现在我们从文化方面入手,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对出生率的影响。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的出生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分组活动】我们从中西方婚姻方面进行对比,思考婚姻因素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投影:
西方中国婚育年龄
婚姻稳定程度
学生分四组完成这张表格,每一组在完成一个空格的同时,也要讲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学生归纳总结)
【板书】二、中外文化对比及对人口的影响
【讲解】通过对比,我们看到,中国的生育年龄要比西方发达国家早,婚姻相对西方来说也要稳定,这些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我国的出生率高于西方。
通过同学们进一步的挖掘,我们也认识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是造成婚育年龄、婚姻稳定程度的重要因素。
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小小的计算题,计算一下你自己的婚育年龄大概是几岁左右。
(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发言)
【讲解】很高兴看到大家的答案,如果是国家计生委主任看到这个答案的话,我估计他不会再为计划生育担心了(学生笑)虽然大家的答案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基本相同,大家基本上将这个年龄定在24岁以后,有很多人还将这个年龄划到了28岁以后,从婚育年龄上看,你们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学生又笑)我想知道的是,你为什么会给出这样一个答案呢?(提问部份学生)(学生自由发言)学生的答案可能涉及求学、事业、不想过早有家庭的压力等。
【过渡】在这里,我已经看到我们同学们的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的文化也正在悄然的经历一场变革,这也正印证了任何事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我们中国的文化也不例外。
接下来,我们就来将中国的古代文化与你们现在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作一个比较,看看这两种文化对我们国家的人口究竟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板书】三、中国文化与人口
【资料分析】投影“孔雀东南飞”中的一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从这段文字里,大家能看出当时婚姻所具有的特点吗?为什么具有这种特点?这一特点对人口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回答)当时的结婚年龄比较早,十七岁就已经结婚了。
当时人口少,人均寿命短,劳动力不足。
在当时,早婚有利于劳动力的增加。
【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六条、第十六条有关内容。
【思考】婚姻法里提到的“晚婚”和“计划生育”内容,对我国目前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吗?
(学生回答)略
【思考】从孔雀东南飞到我国的婚姻法,我国的婚育年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了我国的婚育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也说明了中国的文化随着时代发生了变化。
【活动】填表比较中国文化对我国人口其它方面影响的古今变化。
古代现代
婚姻观
生育观
择业观
居住观
【承转】我们再来看“孔雀东南飞”:“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
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这段文字里面,我们看到,焦仲卿的母亲要休刘兰芝是说“此妇无礼节”,我想问一下,刘兰芝在哪里失了礼节呢?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原因是刘兰芝没有生育,而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失了礼节。
【讲解】对,这是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
现在我们看屏幕。
投影:《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从这则材料里,我们看到刘兰芝在当时没有生育,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的确是失了礼节。
但是看看现在,我们还有这样的观念吗?我们当前又是怎样一种生育观呢?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活动】
逐渐革除的陋习 发扬光大的文化
积极意义
婚俗制度 生育特点 职业选择 迁移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
【合作讨论】
材料一: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突破50亿。
为了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对人口问题的特别关注,199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时至今天,世界人口已达63.8亿。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03年底,中国总人口已近13亿。
材料二: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我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18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
但分布的格局极不平衡,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是每平方千米2118人,而西藏每平方千米只有1.8人。
按照胡焕庸线,我国的东南半壁占国土面积的43%,居住着全国人口的94.4%,而西北半壁占57%的国土只居住着5.6%的人口。
这种不平衡的态势更加重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黑河
腾冲
国土57% 人口 5.6%
国土43% 人口94.4% 南海诸岛
胡焕庸线示意图
材料三:目前,我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从总体上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文盲率为6.72%,农村小学教育质量还比较低,初中毕业生能进入高中的只有30%,而高中毕业生进入各类大学的则只有30%左右。
我国的大学入学率只有美国和加拿大的1/20。
平均每1万人口中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数量,日本是中国的530倍,德国是中国的236倍。
尽管我国拥有一批世界上优秀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但数量极少,人口总体的文化程度(12岁及以上人口)1964年为2.3年,1982年为4.6年,1987年为5.1年,1990年上升为5.5年,只接近小学水平。
阅读以上材料,讨论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人口面临着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无关系?试举例说明。
2.你认为目前我国民众的人口观、婚育观和传统观念相比有了哪些变化?
【点拨】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的压力过大;二是人口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还很低,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材料说明了”,不要离开了这个要求去泛泛谈论我国人口的所有问题。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像浩瀚的海洋,其中既有优良美好需发扬光大的一面,也有迷信落后需扬弃的一面。
特别是在长期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人们面对大自然还显得非常渺小,形成了人口、婚育观念,如“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亲上加亲”等等,这些观念对我国的人口增长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人口就没有限制地猛增起来。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会随着发生变化。
对第2题的回答,一定要结合当前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水平及国家政策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概念的区分
1、文化
2、地域文化
二、中西方文化对比及对人口的影响
1、中西方婚姻对人口的影响
2、中西方宗教对人口的影响
三、中国文化与人口
1、古今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文化是发展的
3、对文化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