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项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正在激励着全国人民为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而上下一心,团结奋斗。
2005年10月11日,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选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的全局性任务,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与发展方向。
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我们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古老的中华民族,节约理念深入人心,节约之风代代相传。
共和国走过的58年光辉历程,无不有力地证明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对社会主义中国迅速崛起的巨大作用。
节约,体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是为子孙后代着想的未雨绸缪之举。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制定了一项宏伟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切实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着力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矛盾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资源环境保障能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拟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性、重要性及建设的途径和措施作一粗浅的论述。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性及其重大战略意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确立了明确目标。
1、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日益严重凸显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做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物质保证。
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
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大大低于世界平均值,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6/10、1/10和1/22,人均资源量排在世界各国的第120位。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是2.8万亿立方米,受开发利用、洪水,再加上生态需要等种种制约,我们实际利用的水资源大约是8000—9000多亿立方米。
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城市缺水年总量达60亿立方米。
专家预测,我国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16亿的高峰,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我国将成为严重缺水的国家。
温家宝:要抓好资源节约、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T e bul n c r t h i g de o a e di
M at l er wor 01 l d
温 家宝 : 要抓好资源节约 、 建 设环 境 友 好 型 社 会
国务 院总理温 家宝在十 届全 国人大 四次会议 上作 政府工作报告时 ,提出资源节约工作要抓好六项措施 , 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 温家宝 说 :抓好 资源节 约工作 ,一要综 合运 用各 种手段 ,特别是 价格 、税收等 经济手段 ,促 进资源 合理
开发和节约使用 。
二要抓 紧制定和 完善各行 业节能 、节水 、节地 、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节材标准 ,推进节能降耗重点项 目建设 ,促进土地集约 利用。鼓励发展节能降耗产品和节能省地 型建筑 。
三要大力推动 以节 能降耗 为重点 的设备 更新和技术改造 ,加快 淘汰高耗能 、高耗水 、高耗材 的工艺 、设
备和产品。
四要大力发展循环经 济。在重点行业 、产 业园区 、城市和农村 实施 一批循环经济试 点。完善资源综 合利
用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税收优惠政策,Βιβλιοθήκη 推进废物综合利用和废旧资源回收利用。
五要全 面加强管理 ,把节 能降耗 纳入经济社会 发展的统计 、评价考核体 系 ,建立信 息发布制度 。从今年 开始 ,每年都要公布各地区和主要行业 的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情 况。 六要在全社会广泛持久地 开展资源节约活动 ,使建设 资源节约型社会深入人心 ,蔚成风气 。
0 卜 9
简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意义和基本措施
简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意义和基本措施前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本文主要从什么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及其意义和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个方面着手认识这一重大战略政策。
并在最后提出大学生应当在这方面如何表现。
正文: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概述(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我国资源相对紧缺,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进行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约束,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观目标的实现。
我国资源利用问题非常突出。
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从工业能源效应来看,目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以上;我国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产率约为每立方米水产出1公斤粮食,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 25%;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我国节能型居住建筑仅占全国城市居住建筑面积的3.5%,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 3倍。
第二个问题是,近年来我国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增大。
我国单位GDP能耗从2002年开始又出现增长趋势,尤其是电力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资源的约束矛盾不断加大。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水平
•
人生不是自发的自我发展,而是一长 串机缘 。事件 和决定 ,这些 机缘、 事件和 决定在 它们实 现的当 时是取 决于我 们的意 志的。2021年2月12日 星期五 1时53分3秒Fr iday, February 12, 2021
•
感情上的亲密,发展友谊;钱财上的 亲密, 破坏友 谊。21.2.122021年2月 12日星 期五1时53分3秒21.2.12
我国环境资源现状
我国资源问题现状严峻
第一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 第二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第三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产业升级阶段和消费结构升级阶段,
资源需求急剧增加 第四是资源高消耗带来环境污染严重,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
理的老路
第一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 国,人均上的贫国。
重在评估建设水平,能够 对现状进行较好的描述
考核评价型
将建设指标分为资源节约、环境友 好两大类,可以提出相应目标值, 在宏观上具有良好调控作用
目标导向型
标准约束型
标准约束型:则根据细分领域差异 设定不同的指标约束值,特点是内 容全面且带有强制性
结论
构建“两型社会”标准体系,不仅 需要描述现状、提出目标值,还应 考虑主体功能差别导致的“两型社 会”建设重点的差异,需要在借鉴 这三类指标体系优点的基础上,确 立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的标准体 系
• 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不断推进历史性转变。 • 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制定与本地基本情况相适应
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 • 正确处理预防和控制的关系,建立健全“全防全控”的防
范体系。 • 正确处理成本和效果的关系,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 • 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完善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 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 源化为原则,是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 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突破通 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 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 率。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 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 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 持续发展。
注:国内石油生产年均增长仅1.7%,石油需求增长则达 6%,对外依存度2003年为36%,现在上升到44%。
材料2、每万美元GDP能耗吨油当量及能源总利 用率情况
中国
7.24 吨
美国
2.33 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德国
1.46 吨
日本
1.31 吨
中国能源 利用率 33%
发达国家 利用率 40-50%
注:由于缺乏自主创新,经济增长中75%靠能源、原 材料、劳动力的投入,25%靠技术进步。
在这里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去年上海市夏天 用电最紧张的时候,市政府决定所有宾馆、大 型商场、所有商务楼的温度要调高1℃,就是从 原来的23℃调到24—25℃。所有市委、市政府 的机关楼首先采取这个措施,结果就节省了100 多万千瓦的电力。所以,这是有很大潜力的。 有人说现在是市场经济,人家有钱要花,我们 无法禁止,而且说这样的消费还可以促进发展、 带动就业。我认为,你有花钱的自由,但是任 何人没有随意浪费社会公共资源的权利,因为 资源不是属于个人的,不是钱能够买来的。浪 费的行为,应该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和鄙视,并 被相关的法律法规所禁止。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 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 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 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更加科学 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 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 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把祖国建设 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国家, 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 容辞的责任。要在全社会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形成爱护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的前提下,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中,通过健全机制、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加强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
在这里,“节约”有两层涵义:一是杜绝浪费,即要求我们在经济运行中减少对资源消耗的浪费;二是在生产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的、甚至更多的财富。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既要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并且能够尽量循环利用,又要保证全社会较高的福利水平。
因此,建设节约型社会实质上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和长远战略方针。
二:提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1、是由我国人均资源较少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我国虽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水平,其中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水平的1/3、1/4、1/5、1/10和1/22,是世界上人均资源占有水平较低的资源小国之一,资源相对不足、环境较弱,众多人口对有限资源的压力将愈来愈大。
(2).我国条件复杂,资源种类齐全,但资源质量不高,自然生产力低。
(3).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之间不匹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
(4).后备资源供给不足,潜伏着更大的资源危机。
如果不能在方面强化投入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石油、天然气、将严重衰竭。
总之,我国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供水能力紧张,能源紧缺愈加深重,不足,后备资源基础薄弱,资源迅速扩大,各类资源供应长期紧缺,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矛盾的基本格局,资源短缺将长期成为遏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这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 么?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 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1、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 人口过多,大大增加了对资源的索取量和对 自然界的排放量,从而使人对自然资源和环 境的压力与日俱增。 2、我国资源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 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 3、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惩制约经 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社会?
国内外的成功实践表明,能否有效推进资 源节约型社会建设,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 面的因素:一是能否真正确立科学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 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二是能否广泛动 员社会各主体在不同层面和不同环节上各 自充分发挥其保护资源环境的作用;三是 能否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 术以及宣传教育等方法和措施,共同促进 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每个公民都应当摒弃讲排场、摆阔气、爱 面子、相互攀比的陈旧观念,从身边的小 事做起,节约每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 一滴油、一粒米、一块煤……不要小看我 们身边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如果人人都把 节约资源意识渗透至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13亿人将会创造惊人的数字,对建设节约 型社会将会做出巨大贡献。
潘家铮: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惟一出路 世界各国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应该 是共同的方向,节约应该是全人类的美德。但对于中国来 说,这一点尤其显得重要和紧迫。
我国是人多而物不博。现在发展水平还很低,人均GDP仅 为发达国家的十几分之一,还需要大力迅猛发展。中国人 口已达13亿,占全球1/5,高峰将达16亿或更多,而主要资源 耕地、水、能源、各种矿产按人均计,都列在世界最后 列。例如人均耕地仅1亩多,为世界平均的1/3,还在不断减 少,要养活自己难度极大。如果有1/10的粮食要进口,就会 压垮世界粮食市场。又如石油,为世界平均的1/10,如果中 国按美国现在的标准消费,每年需50亿吨以上,全世界生 产的石油都给中国用也不够。其他如水和重要的矿产资 源现在都已面临危机,如没有远虑,前景十分危险。另外, 中国的环境也不容许这样消耗下去。 这种资源的短缺又和资源的严重浪费、低效使用并存。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只有建设节约型社会才是惟一的出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摘要: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从我国国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本文从国家相关政策出发,研究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内涵和重大意义,重点探讨了建设两型社会中应着力解决的几方面重点工作。
关键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经济,生态保护我国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在全社会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环境的约束,将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下,2005年3月举行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及系列相关举措,包括“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发展目标。
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降低能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二、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可以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降低空气及水体污染,从而改善自然环境。
三、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改善社会环境,使社会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从而提升社会的整体素质。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资源消费量急剧增加,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是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应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各环节,通过采取技术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厉行节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社会发展模式。
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和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
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
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铁矿石、铜和铝土矿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1/6和1/9,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
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资源消耗强度加大的阶段,更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
近两年我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又加大了国内资源的供给压力。
环境形势更加严峻。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二次污染严重。
农村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
()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全行业党员网络党校单选(共30分)1、()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A.创新B.共享C.绿色D.开放2、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B )作出新贡献。
A.公共安全B.生态安全C.网络安全D.社会安全3、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积极引导全球()议程,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
A.政治B.经济C.贸易D.合作4、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收入。
A.合法B.隐性C.非法D.灰色5、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A.政府B.高校C.科研院所D.企业6、()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A.创新B.协调C.开放D.共享7、必须坚持以()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A.政治建设B.文化建设C.经济建设D.社会建设8、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责、失职追责。
A.一B.双C.三D.多9、实施工业(),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
A.质量工程B.精益管理工程C.强基工程D.大国工匠工程10、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
A.经济安全B.国家总体安全C.食品安全D.网络安全多选(共40分)11、加快形成()、()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
A.统一开放B.公平C.高效D.竞争有序12、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以可控方式和节奏主动释放风险,重点提高财政、()、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态环保、()、()等方面风险防控能力。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国家
(1)要继续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开发。 同时,要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 场、两种资源。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 展循环经济,解决能源资源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 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查 处这类违法行为。 (4)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深化 改革,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一方面,要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 和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步建立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 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 护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 因
1、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 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 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路子。 2、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 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 环境的关系,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较快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 障。有利于缓解资源供求矛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资源需求持续增加,资源供需 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节约 资源。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 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 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要建设节约型经济就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一是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建立一批一流的科技研发机构;大力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原始性创新,着力提高国家和企业选择研发主攻方向、配置研发资源的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二是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整合现有的电子与信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软件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科研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合理利用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是建立科技创新机制。
出台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抓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四是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重点培育一批专业化服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科技评估和风险投资中介、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形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资源、环境对我们来说都是十分宝贵的财富。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大的方面说就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
纵观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对自然的严重破坏,进而影响了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
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
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而我国资源相对不足,粗放的发展模式对环境和生态都产生了严重的破坏,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护并且合理的利用了资源,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资源消耗高、利用率低,影响了我国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以及国际竞争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能够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总之,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十分必要的。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第三,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人口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中的最大
问题,因此,控制人口,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人口的控制是非常成功的,但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使我们在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方面仍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环境污染严重,等等。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经济、资源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等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为了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不断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在发展观念和发展实践上所实现的深刻转变和战略转型。
如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经常用“地大物博”来描述祖国的广袤与富饶。
从大的方面看,这样讲当然没有问题,但并不等于说我们国家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
相反,目前我国乃至全球的资源形势日益紧张,不容乐观。
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少。
比如,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237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1.5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大多数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另一方面,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
过去,我们比较多的是依靠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导致资源消耗过大,浪费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与此同时,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大吃大喝的消费方式在生活中并不鲜见。
虽然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奢侈浪费的消费观还在发展,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现实告诉我们,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不把节约资源的政策方针放到更重要的位置,经济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制约,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因此,必须坚持资源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资源节约观念、资源节约型主体、资源节约型制度、资源节约型体制、资源节约型机制、资源节约型体系等。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背景材料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重要途径、工作重点和措施。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进能源资源节约,明年务必取得明显成效。
①要大力推进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降低这些行业的资源消耗水平;②在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③同时,要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二、角度分析▲(一)从《经济生活》角度思考1、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平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惩等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集约发展之路。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
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3、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调节着生产。
消费观念是否正确,它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的市场的开拓。
这就要求每个消费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思考1、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弱。
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
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姚广标改革开放以来,全世界都在感受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步伐。
从1978年至2004年,中国已经连续26年GDP年均增长率超过9%。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04年我国GDP总量达19317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六位。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日益严重。
因此,在2003年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
一、循环经济的深刻内涵1.循环经济的由来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他3受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认为宇宙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而存在,并最终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
唯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实现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尽可能少地排出废物。
同理,地球经济系统如同一艘宇宙飞船,尽管地球资源系统较宇宙飞船大得多,地球寿命也比宇宙飞船长得多,但是,也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地球才能得以长存。
在70年代,循环经济的思想还处于萌芽时期,当时人们关心的主要是对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
80年代,人们才认识到应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
直到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环境保护、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和废弃物的再利用等才整合为一套系统的以资源循环利用、避免废弃物更多地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
2.循环经济的本质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更需要加快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本文将探讨如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途径和措施。
首先,要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
资源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而有效利用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过度开发和浪费,导致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
因此,必须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
首先,要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严格限制资源的开采和使用。
对于那些大量消耗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业,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管控和规范。
例如,对于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使用,应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其次,要推动节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更好利用。
比如,在工业生产中,可以推广高效节能设备和工艺,减少能源消耗。
在交通出行领域,可以鼓励使用清洁能源车辆,减少对传统燃油车辆的依赖。
总之,通过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可以有效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环境污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
为了加快建设环境友
好型社会,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首先,要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打击力度。
对于那些大规模污染环境的企业和行业,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依法追究其责任。
同时,要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掌握环境污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其次,要促进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环保产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因此,要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和鼓励,通过政策扶持和税收减免等措施,推动其快速发展。
同时,要加强对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环保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总之,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可以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要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
环境保护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因此,要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素养。
首先,要在学校教育和教材中加强环境教育的内容。
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保行为习惯。
其次,要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加强环境宣传。
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大众传递环保知识和理念,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此外,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活动,激发人们对环保事业的热情和动力。
总之,通过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可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综上所述,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等多个方面的努力。
只有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的持续发展。
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相信
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一定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经济激励。
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通过合理的政策制度和经济手段来引导和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首先,政府可以加大对绿色、低碳、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补贴和奖励等经济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和参与环保产业的发展。
同时,可以加强对绿色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支持,提供专项资金和科研项目,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推动环保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其次,政府可以制定和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惩罚力度。
通过加强执法和监管,严厉打击违法排污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形成强大的震慑力。
同时,可以建立健全环境审批和评估制度,对有潜在环境风险的项目进行严格审批和评估,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
此外,政府还可以加强资源征税和环境税收的改革。
通过调整资源税费率,提高资源价格,引导企业和个人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过度消费。
同时,可以建立和完善环境税收制度,对环境污染和损害资源的行为征收环境保护税、碳排放税等,增加环境和资源的成本,从而促使企业和个人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另外,政府需要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和企业共同参与资源节约和
环境保护的工作。
可以通过开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评选活动,给予优秀单位和个人表彰和奖励,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同时,可以建立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示范区和示范企业,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和推广更多地区和企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除了政府的引导和激励措施外,加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还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每个个体都应该树立环保意识,从生活的点滴方面做起。
比如,减少用水,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选择低碳出行方式等。
只有每个人都能从自己做起,才能形成全民参与的“绿色风潮”,真正实现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
总而言之,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政府要扮演好政策指导和经济激励的角色,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和引导,加强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惩罚和监管,改革和完善资源征税和环境税收制度。
同时,广大市民也要积极参与,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共同努力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才能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美丽宜居的环境。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的持续努力和坚定信心,但无疑是我们必须迈向的方向,值得每一个人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