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分解
《大学》读后感
《⼤学》读后感朱熹在⼤学章句序中的第⼀句写到:"《⼤学》之书,古之⼤学所以教⼈之法也。
"意思是《⼤学》这部书,是古代⼤学教书育⼈的纲要和准绳。
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中的《⼤学》。
《⼤学》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
经⼀章向⼈们展⽰的是儒家的"三纲⼋⽬"的要义,逻辑分明,层层推进。
"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于⾄善","⼋⽬"指的是"格物、致知、成⼀、正⼼、修⾝、齐家、治国、平天下"。
⼗篇的传的⽂则是引经据典地阐释"三纲⼋⽬",其内容⾔简义丰。
"⼤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善。
"⼤学的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间百姓,从⽽使⼈⼈都达到⾄善的境界。
解释"在明明德"的传⼀章引⽤了《康诰》《⼤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标新⽴异的产物。
"我认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
《⼤甲》⽈:"顾諟天之明命。
"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的德性。
它强调了⼈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们在品⾏和德性⽅⾯的差异。
因此"皆⾃明也",即要我们⾃⼰加强⾃⾝的修养。
"⼤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在亲民"。
《四书章句集注》中"程⼦⽈:'亲,当作新。
'"朱熹说"新者,⾰其旧之谓也,⾔既⾃明其明德,⼜当推以及⼈,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个问题》⼀⽂提到"新民"指使民众提⾼觉悟,实现精神、思想的更新;⽽"亲民"则指使民众富⾜、安顿⽽获得必要的⽣存基础,进⽽亲善于政权结构,易于统治,服从管理。
《大学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热教学内容1.系统、环境等基本概念; 2. 热力学第一定律; 3.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教学要求掌握系统、环境、功、热(恒容反应热和恒压反应热)、状态函数、标准态、标准生成焓、反应进度等概念;熟悉热力学第一定律;掌握化学反应标准焓变的计算方法。
知识点与考核点1.系统(体系)被划定的研究对象。
化学反应系统是由大量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等)组成的宏观集合体。
2.环境(外界)系统以外与之密切相关的部分。
系统和环境的划分具有一定的人为性,划分的原则是使研究问题比较方便。
系统又可以分为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物质交换,又有能量交换);封闭体系(系统与环境之间没有..能量交换);..物质交换,只有孤立系统(体系与环境之间没有物质交换,也没有能量交换)系统与环境之间具有边界,这一边界可以是实际的相界面,也可以是人为的边界,目的是确定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
3.相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均匀部分。
在同一个系统中,同一个相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
例如油水混合物中,有时水是连续相,有时油是连续相。
4.状态函数状态是系统宏观性质(T、p、V、U等)的综合表现,系统的状态是通过这些宏观性质描述的,这些宏观性质又称为系统的状态函数。
状态函数的特点:①状态函数之间往往相互制约(例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中p、V、n、T之间互为函数关系);②其变化量只与系统的始、末态有关,与变化的途径无关。
5*.过程系统状态的变化(例如:等容过程、等压过程、等温可逆过程等)6*.途径完成某过程的路径。
若系统的始、末态相同,而途径不同时,状态函数的变量是相同的。
7*.容量性质这种性质的数值与系统中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具有加合性,例如m(质量)V、U、G等。
8*.强度性质这种性质的数值与系统中的物质的量无关,不具有加合性,例如T、 (密度)、p(压强)等。
9.功(W)温差以外的强度性质引起的能量交换形式[W=W体+W有]。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学分:3学时:30适用专业:各专业一、课程定位1.课程性质《大学语文》课程是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属于公共基础平台课程。
该课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
文科类学生第一学期开设,理工科类学生第二学期开设。
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课程,本质上属于综合素质教育课程。
它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与其他素质教育的课程一起构建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平台。
它突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基础”特征,课程的设计培养方案围绕着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来进行。
2.课程作用作为文化基础课程,该课程围绕着学院“厚基础、强素质、精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理念,定位在以语文能力的培养为本位,同时更注重语文课的平台作用,强调语文与专业发展能力的联系,其“基础”特征指向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学审美眼光、人文关怀、言谈举止、精神风貌、交际沟通等方面。
由此体现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特点。
它不仅包含课程基础性知识内容,更承担着提高学生阅读、思维能力和表达拓展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的任务,为学好各类专业课程和接受通才教育奠定基础。
3.课程任务该课程应该具有精神启蒙、思维创新和能力养成的多重职能,是以提升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综合性“大语文”课程。
应充分体现人文性、基础性、复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掌握必备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的水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具备相应岗位通用文化、文学素养,在综合素养方面有一定的提升。
通过学习,学生应对中国文化、文学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有所提升,具备相应的文学认识水平和文学鉴赏水平;能掌握必备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并提高社会感悟、审美认知以及合作、拓展等综合实践能力。
本课程既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必备前提,更是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使之成长为一个合格公民的有力保证。
二、课程设计1.课程设计理念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育,不是在进行研究型、理论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结构并不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完整性,教育的本位是基于“应用能力”而不是基于“理论研究”,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直接走向企业,直接面向专业工作岗位的应用性人才。
《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
《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大学》读后感1《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止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简而言之,即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
这是它的核心。
再直白些,他讲的就是做人,做学问。
众人皆知,人性本善。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行只是因为成长的环境不同。
但我们所崇尚的都是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品行的君子。
做君子的基础首先要做到正心,诚意,修身。
首先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场合都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使自己有一颗正直的内心。
这样就算外界环境何其复杂,也不能扰乱你的判断,动摇你正确的态度。
俗话说:脚正不怕鞋歪。
再看看如今,不少官员因贪污受贿纷纷被抓。
其实他们缺钱而贪,而是没有正心,被欲望所迷惑。
盲目追求名利,脸面。
认为受贿很有成就感,是自己权力的体现。
再说现在的大学生,不少皆沉迷于网络,或是游戏,或是小说,或是不良影片。
这显然也是不正心的表现。
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任务当然仍是学习。
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为人处事,而不是学习如何花着父母的钱娱乐,消遣。
其余次之。
其次做人要讲诚意。
“所谓诚意,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心慎独也。
”王守仁说:“大学之要,诚意而己矣。
”又曰“君子之要,诚意为主。
”做人要诚意,可是诚心诚意去修养道德却很艰难。
它既需要人们对诚意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愿意过有诚意的人生,同时还要逐渐养成习惯,以诚意人生为幸福,以违反诚意道德为痛苦。
这样才会实实在在去追求诚意。
从善改过,不断完善自己,在各种非诚意的诱惑面前不动心,这是对君子的要求。
而对大学生而言,诚意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大学生是祖国的接班人。
如果连大学生都不讲诚意,那么整个国家还谈什么未来呢?最后,学会修身,做到进取和完善。
《大学》国学个人观后感800字5篇
《大学》国学个人观后感800字5篇《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希望能帮到各位.《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1《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强调说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讲的要治好家族,关键就在于必先修养自身之品德.〝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意思是所说的要治理好国家,关键须先治理好家族.〝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意思是所说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本末倒置就糟糕了……大学短短的两千来字,就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2《大学》是国学四书五经之首.相传《大学》最早是由孔子收集.整理编入《礼记》的文章之一.后人把它和其中的另一篇——《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单独成书,并和《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四书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重要著作,其内容和著述目的不仅在告诉人民怎样做人?怎样齐家?而且还告诉有邦有国者怎样安邦治国?同时还提示天子怎样做才能国泰民安,明德于天下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此书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角度看,可谓一部全方位的理论教科书.因为他的教育对象下从庶民起,中到诸侯.士大夫.上到天子,都包括了.而且他的理论对谁都适用.首先想谈一下个人对《大学》这部经典的感悟,此经开篇便挑明主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完全围绕着发扬德性的原则,是为《大学》三纲,随后展开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大学》八目,而八目却是以修身为中心,阐发修身方法与修身目的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修身,是儒家极为重要的一个核心理念,唯修身才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身中融入仁义礼智信孝悌忠等中心思想,才能成为真正的仁人.从成功与失败的古今人物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凡成功人士都曾自觉不自觉地遵照《大学》所说的修身是为人之本的要求修炼过自己.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大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3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民族.〝读史可以明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书中找到解决现状的办法.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巨大的压力下成长与生活,逐渐变得浮躁,急于成功,基本的东西抛之脑后.人要不断的学习,并确立明确的目标,然后为之奋斗,一步一步的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之人,因为漫无目的的生活着,是在消磨时光,没有真正的价值.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几乎每个人都想成功,都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但是有很多人由于各种原因将自己的理想搁置,而在忙着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觉得压力很大,不是因为现在就业难,而是无法定下心来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我认为,现在大学生就业难虽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但是根本原因是现代学生的整体水平在下降,已经满足不了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据我了解,每年都有空缺的岗位,不是企业不招人,而是没有适合企业招的人.通过阅读《大学》,我懂得〝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只有现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弃旧图新才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决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确定目标,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躁的心安理得的思虑,进而得到收获.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我相信,每个人在努力之后,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修身是〝八目〞中的核心,只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做到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事物要看实质,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据调查显示,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并不是很高,本来受人敬仰的大学生如今多半遭人唾弃,这值得我们反思.而且,近年来知识侵权的问题也很严重,一个不会学习的的民族最终会被社会淘汰只有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是自己成长,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广阔的天空下拥有自己的一片土地.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有一个目标,低着头去努力,也许某一天,当你抬起头的时候,目标就在咫尺之间,不要远望目标,那样只会让自己感觉遥不可及,要〝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在做学问的时候,只要像打磨美玉一样,反复琢磨,就能将自我修炼成人生的最高境界.生活在水泥森林中,压力确实很大,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就能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4小时候读书,老师会要求写读后感,只是那时的读后感过分八股,几乎千篇一律,后来也喜欢上了看书,每看完一本书就会想很多.只是今天所写的大学并非一本书那么简单,或者说不仅仅是一本书.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是真正的去读万卷书或许会发现,不但没有行万里路,反而在原地停留,大学四年,并不算长,但这四年走过的,却影响了一个人的终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的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止于仁,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大学,并没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如此漠然的处世态度,可能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毕竟我们所处的社会太过复杂,太过现实,似乎已经很少有人会或者有机会去体会修身的意义所在.我们总是以仰望的姿态去面对人生,或许仰望意味着追求,意味着理想,却未曾想过仰望的同时却已经将自己贬了值,人确实该有理想,该有追求,但是这种追求这种理想应该如何去体现呢,我们总是在应对这社会所带来的一切,却有多少人能对所谓的社会现实泰然处之,以一个平和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呢.之前看过一本书叫《善待自己.善待生命》,书中有一段话说人用自己的实践一次又一次证明,人是一种可以重塑的生命形式,人是自己自主选择和创造的产品,但走到现实中,我们却把这种重塑生命的机会交给了所谓的现实社会.你用明亮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明亮的;你用美好的眼睛看着世界,世界是美好的,愉快而幸福的生活来自心灵愉快和幸福暗示.我没有很好的理解我所处的世界,所以只好以书中原话来表达我对其的态度,或者我希望我拥有的态度.我想这种态度在现今社会中也算得上是大学中所谓的止于至善罢.《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5初次接触《大学》,不求甚解,读完一遍以后最大的感受即是感动.可能有人觉得奇怪,《大学》讲的并不是声情并茂的煽情故事,为何会感动呢?此时的感动不只源于文中所讲,还源于著书者及注疏者.总结一下,让我感动的有三点.首先,我读的版本是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一直对宋朝的学者无好感,尤其是朱熹,印象中总觉得他是个迂腐古板,呆滞严厉的学者,毫无灵气可言,看过这篇集注之后才发现人家并非徒有虚名.他的注疏严谨而详尽,对原文的理解深刻而通透.想来能千古留名果然是有它的道理的.朱熹只是古代学者的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古代文人学者极为严谨的治学态度.他们毕恭毕敬,兢兢业业地学习钻研孔圣之道,几乎是带了一种虔诚的.这种对待学术的虔诚也许在今天的学者身上很难再发现,这是一种不计功利的严肃和认真,也是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它纯粹源于治学者本身.接下来是第二点,《大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个人道德修养与治理天下之间的辩证关系.前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个人道德修养,〝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句同孔子的〝君子日三省乎己〞道理是一样的.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甚至是几近苛刻的要求.〝治骨角者,既切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而复磨之.〞君子自身的修炼恐怕比治骨角,治玉石更要严厉.这种对于完美人格的执著追求,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令我大为感动的第二个地方.在当今这个标榜个性的时代,人们我行我素,安于自己的本来状态,〝个性〞在张扬其魅力的同时也为不少不思进取者提供了放任自己的理由.古人对于完美的极致追求也许并不会实现,实际上实现的人确实很少,但是他们这种对美的人格的不懈追求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敬重.第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有所作为,换句话说,就是用行动去改变现实,将目标一步步分解细化,从而逐步实现.与此同时,在实现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渐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因如此,古人认真而严肃地经营人生,严格要求自己,修身养性.相比之下,我们现代人面对问题要消极得多,颓废与无奈也多得多.许多时候,我们也给自己树立光辉高远的理想,然而却仅仅是止于口头,懒于行动.只是说说而已,真到要为理想吃苦的时候却畏畏缩缩,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们自己,真是汗颜.以上三点是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此外,《大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与方法论的综合,它的〝三纲领〞,〝八条目〞论述了一个理想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该采取的行动.实际上,理想也是《大学》的一个主题.还有,文中字字珠玑,包蕴万千,读来让人受益匪浅.《大学》国学经典个人观后感800字。
(完整word版)1《大学》全文及注释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
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
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
《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大学》读后感1《大学》原属《礼记》中的一篇,在唐宋时期开始受到重视。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句话告诉我们,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养身心为根本。
修身这个根本抓好了,长大以后就可以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办不到的。
古代圣贤非常重视修身,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许衡是元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有一次,许衡在天气非常炎热的时候路过河南沁阳,当时非常口渴,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路人纷纷去摘梨吃,惟独许衡静坐树下不动。
有人不解地问:“何不摘梨解渴?”许衡答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
”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么乱,梨树哪有主人!”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难道我们的心也无主了吗?”许衡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呀!这种“我心有主”的精神,就是《大学》提出的修身之道。
修身的“身”,指言行而言,“修身”就是修养自己的言行。
人有身体,从具体的洒扫应对进退,到动静、周旋,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礼仪、礼节、与礼貌。
当今,社会上有一些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就没有做到“修身”,他们与《大学》的要求相比,与古代圣贤相比,是多么可耻,多么渺小啊!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也要把“修身”放在第一位,按照圣贤经典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
比如:当有客人到家里来做客,我会先给客人倒水。
放学时,有同学摔倒了,我会主动去把她扶起来。
到别人家里串门,或者到学堂上课,没有经过允许,不能动他人的东西。
读了《大学》我明白了许多道理。
今后我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好学生。
《大学》读后感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有没有可能出现“身不修”、“家不齐”而“国家治”、“天下平”呢?有的人会认为,治理国家与个体没什么大的关系,而是那些当领导的人去治理的。
重庆大学《大学英语》(1-4)考试大纲
重庆大学《大学英语》(1-4)考试大纲课程类别:基础必修课总学时数:256学时学分:14学分一、考试要求大学英语课程是我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因此,大学英语考试的目的在于准确地衡量我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英语每一学期的测试分为四个级别:1、2、3、4级,由专门小组负责出题、课程教授审题,以密封卷形式集体流水阅卷、集体登分,任课老师负责把学生的成绩登录上网,学生在网上查看自己的成绩。
二、考试内容1、期末考试内容、题型和分值比例试卷由七部分组成:翻译(1级)或写作(2、3、4)级(15%),阅读(20%),听力(35%),完型填空(10%),信息转换(10%),选词填空(5%),改错(5%),总分100分。
Part I Translation (Band 1) (15 points):5个句子,汉译英Writing (Band 2.3.4) (15 points):短文写作Part II Reading Comprehension (20 points):多项选择,2篇文章,共10题。
Part III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35 points):对话(多项选择:短对话,长对话);短文理解(多项选择)和复合式听写。
Part IV Cloze Test (10 points):多项选择Part V Information Transfer (10 points):信息转换词汇填空Part VI V ocabulary (5 points):选词填空Part VII Error Correction (5 points)2、题型分解考试各部分所考核的内容和答题方式如下:(1) 写作和翻译部分考核学生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
国学经典《大学》教案全集
《大学》教学规划一、指导思想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首先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加深对祖国五千年文化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其次,可以接受优秀文学熏陶,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
第三,对人格塑造、传统美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培养孩子今后做人、做中国人、做胸怀壮志的现代中国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情况分析《大学》的内容设置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三)》,学习的对象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在知识层面上看,四年级的学生去学习理解古文,确实有点难度,主要靠的还是老师的讲解。
《大学》全文二千多文字,前面部分比较容易琅琅上口,后面的部分读起来会比较晦涩,需要老师深入了解学生,分解难度,读出古文的美感来。
三、《大学》课程教学理念1、重在诵读,辅之以教,旨在积累。
小学生诵读的主要目的在于国学经典文化的积累,因为小学生古汉语知识缺乏、理解能力不强,而他们的记忆正处于黄金时期。
国学经典文化的深刻内涵小学生大多是不能理解的,教师不必过多讲授,针对小学生记忆力强的年龄特点先让他们反复诵读,熟能成诵。
与其讲得过多而学生又不能理解,还不如把时间还给孩子,把重心放在诵读和背诵上,让他们大量地存储国学经典篇目。
学生今后随着古汉语知识的不断增加和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他们会逐渐理解、逐渐感悟的。
2、浸润心灵,引导言行,得体施教。
《大学》里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所以在组织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言行十分必要,但由于《大学》的古文内容比较晦涩,学生大多还不能理解,因此必须结合实际得体把握、有效引导。
(1)、结合当今的教育要求,引导学生改善言行举止。
如:以儒家的仁、礼、孝、信等精神逐渐引导学生的文明习惯养成;(2)、用名句感悟:《大学》中也有很多名句,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德者,本也;财者,未也”,这些句子当中或蕴含深刻的哲理、或寄寓传统的美德、或彰显母语的魅力,学生便于记忆并容易理解。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B类(理论+实践)/C类(纯实践课)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如果没有,则填无二、课程定位《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高职学院学生开设的、以人文性为基底,并呈现工具性、通用性、职业性特点的公共必修基础课程。
其职业性是高职语文与其它各层、各类语文课程的区别性特征。
其目的培养学生汉语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帮助高职学生在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使他们具有进一步深造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潜质,最终成为优秀的高职应用人才。
三、设计思路本课程整体设计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传统语文知识为基础,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为学生职业发展服务。
(一)以传统语文知识为基础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通过学习优秀文学作品鉴赏和阅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精英文化的熏陶,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塑造健全人格。
让学生学会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善于在生活中表现美和进行艺术创造活动的能力。
(二)以素质为主体,以学生能力为中心(三)围绕专业特点,凸显职业导向本课程围绕学生的职业需求来组织教学,在强调语文学习共性的基础上,注重不同专业的不同个性要求。
根据不同专业职业岗位的特点来进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
(四)开发课程体系,扩展教学空间课程开发:教学内容和资源由本系老师、专业课老师以及校外专家来共同组织参与课程的开发。
1、教学内容开发:在基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任课老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留有教学内容和拓展空间。
2、教学资源开发:本课程设立相应的网络教学资料库可以提供老师和学生交流。
四、课程培养目标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这种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一是通过对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为学好本专业各类专业课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大学章句》导读1:序(《四书章句集注》精品导读系列)
《大学章句序》导读第一段: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
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导读:这一段介绍了《大学》的目的与朱子的人生观,给“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与“中国儒家圣人以及政治秩序的必要性、合理性”提供了一种答案。
具体来看:第一句: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说明《大学》是古代教育人成为人的方法之书。
朱子所说的“古代”主要是指尧舜禹时期,这一点可由第二段内容得知。
为什么朱子特为重视“教人之法”?这与宋代儒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关。
先秦儒学是儒学的辉煌时期,孔孟荀开创了儒学多样化的源头,汉代儒学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主,并成为官方哲学,汉后至唐,儒学式微,佛道炽盛,因而宋代儒者面对着重建成圣理想的任务,所以,重建成圣工夫成为宋代儒者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因而朱子特别将《大学》作为四书之首,以标显其重要。
第二句: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
介绍人的来源、本质,这是朱子乃至中国古人所理解的人类生存的真相与意义。
注意人与天的关系,以及人的本质(仁义礼智之性),由此可思考,朱子的天人关系是什么?我们现在的天人关系是什么?还需要这种天人关系么?为什么?第三句: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
朱子点明,人的先天不足之处,即气质之禀的差异性导致不能完全透显天所赋予的仁义礼智之性,因而人不能始终处于纯粹的仁义礼智的本真生活状态,而可能背离仁义礼智。
由此思考:为什么中国古代特别崇尚仁义道德,为什么有人愿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第四句: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
说明圣人、君主的必要性。
高校-《大学英语模块-大学英语(一)》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英语》(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英语》(一)课程代码:英文名称:College English I课程性质:通识课程学分/学时:4开课学期:大一秋季适用专业:全日制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先修课程:高中英语后续课程:《大学英语》(二)等开课单位:课程负责人:大纲执笔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性质:大学英语“一般要求”课程开设四个学期:第一学期大学英语(一)课程包括综合英语1和英语听说1。
使用教材:综合英语使用《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第1册和《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快速阅读》第1册;英语听说使用《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听说教程》第1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年。
教学目标1:通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踊跃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增强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灵活性。
修完“综合英语1”后,学生的词汇量应达到3000左右。
具体要求:读:1)能正确朗读Text A,并能背诵有关规定的段落;2)教师应利用一定的课堂时间讲解和介绍快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尤其是skimming和 scanning的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课外完成《快速阅读》第一册,在阅读生词不超过总数3%的材料时,读速应达到每分钟80个词,阅读理解的准确率不应低于70%。
写:1)能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和每单元所学到的写作技巧,写出符合语言规则的句子,且能联句成段;2)能用英语简单描述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事,并能以日记形式写下来。
译:1)能正确翻译Text A和Text B中的有关句子(英译汉);2)能根据已学到的语言知识或所给的英语词汇,翻译句子或段落(汉译英)。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课程教学、自学、作业、讨论等内容和要求,指明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第一单元成长1. 教学内容①师生交流;课程简介;学习方法指导②成长的喜悦和烦恼2. 教学要点和任务①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的英语学习②文化背景介绍★学习写英文祝贺信∆成长过程中的转折点第二单元友谊1. 教学内容①友谊的定义②友谊的重要性2. 教学要点和任务①文化背景介绍②课文重点词汇和结构★学习写私人信件∆如何保持友谊第三单元理解科学1. 教学内容①科学的定义②科学的利弊2. 教学要点和任务①文化背景介绍②课文重点词汇和结构★学习写说明文∆如何把握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方向第四单元美国梦1. 教学内容①美国梦定义②美国梦的影响2. 教学要点和任务①文化背景介绍②课文重点词汇和结构★学习写记叙文∆美国梦和和中国梦的比较第五单元工作为了生存还是活着为了工作1. 教学内容①工作的定义②工作狂的弊端2. 教学要点和任务①文化背景介绍②课文重点词汇和结构★学习写慰问信∆如何平衡家庭生活、工作和娱乐教学任务:互动问答/看图说话/视频片段欣赏/小组讨论/备稿演讲/主题辩论等等第六单元浪漫1. 教学内容①情人节由来②真爱要义2. 教学要点和任务①文化背景介绍②课文重点词汇和结构★学习写邀请信∆情人节和七夕节比较第七单元动物智力1. 教学内容①动物有智力吗②动物智力举例2. 教学要点和任务①文化背景介绍②课文重点词汇和结构★写作中的举例法∆人和动物之间的沟通第八单元教育问题1. 教学内容①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②教育的重要性2. 教学要点和任务①文化背景介绍②课文重点词汇和结构写作中的因果法中西教育体制比较四、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师生互动;2)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课内开展与所授课文有关的丰富的课堂活动;3)巧妙地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和语用错误;4)指导学生收听课外英语调频节目;5)指导学生使用基于网络计算机英语学习系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6)加强积极词汇的训练;7)逐步培养学生灵活使用各种英语学习的策略。
《哲学概论》答案
《哲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哲学史的发展表明,哲学的主题、内容和表达形式都没有固定的标准,哲学思想和理论从来没有绝对的规定和固定的模式。
哲学的个性具有深刻的人性根据。
哲学的个性源于人的个性。
哲学作为人的自我意识,一向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性化的风格理解和把握人类性的问题。
2.首先,君子乐天知命,积极进取。
其次,君子坦荡率真。
再次,君子宽容和善。
最后,君子具有中庸之德。
3.哲学就是人的自我意识,它对世界的、自然的、历史的全部看法,最终所关注的不过是怎样理解人,人怎样才能成为人的问题。
所以人是哲学的真实的主题与核心内容,哲学的要旨就是要探索人之为人的奥秘。
哲学的实质就是人性观,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看待人性,就构成了不同个性的哲学。
超越物化的“世界观”、也超越抽象的“人性论”,通过具体的人、实践中的人去看人性,是我们所追求的哲学个性。
人性从其生成性上看,没有固定的模式,历史上的各个民族,在体现和发展人性的时候都是有个性的,都是按着各自的特点去实现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从而表现出不同个性的哲学。
哲学的个性是在人类创造的思想活动中生成的,创造性活动是区别于他人又超越自我的活动,哲学从来就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模式和普遍适用的绝对真理。
人的个性和哲学的个性,不仅仅是它的独立性;“自我”的绝对化不等于哲学的个性。
哲学的个性存在于人的丰富性、社会性、传统性、历史性之中。
哲学的个性只有在人类化、世界化中才能存在,个性化的哲学形态既是独特的也是丰富的。
4.《中庸》中认为,孔子的“仁道”是“中庸之道”。
“中”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其中”之“中”,“中道”即“道”在天地万物之中,所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另一层含义是指“中和”之“中”,也即不偏不倚的“中”。
“仁道”既平常又高远,“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还认为“仁道”的特点是“诚”。
《大学》把孔子之道分解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识充分。 ➢ (2)庶人:普通百姓。 ➢ (3)壹是:一律,一概。 ➢ (4)本:本源、根本。
➢ 译文: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 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 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内心 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 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 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 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 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 作为根本。
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统治)众 也。(对父母的孝顺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 侍奉长官;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大学之道:成己而达人,内圣而外王
任务五:研读文本,梳理脉络。
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
明确: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 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 “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 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 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 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 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 抽离出来并做章句,为《论语》 《孟子》做集注, 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 庸》《论语》 《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 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学
习 目
1.掌握文言词句,把握文意,积累文学常识。 2.弄清《大学》 “三纲”“八目”的逻辑关系。 3.了解 “修齐治平”的基本思想,探讨这些思
止
明明德
止于至善以人亲人民明,德而,明则其可明至德,善。 是之谓大学之学个。人至善,亦可亲民、明其德。
亲亲而仁民爱,抚仁民民众而,爱可物使。自己和民众明德。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一)
《大学》全文、注释及译文(一)【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
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
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
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大学化学(1)》模拟试题分解
大学化学(1)》模拟试题分解《大学化学(1)》模拟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注意事项:1. 请考生按要求在试卷装订线内填写姓名、学号和年级专业。
2. 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规定的位置填写答案。
3. 不要在试卷上乱写乱画,不要在装订线内填写无关的内容。
4.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统分人得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个2分,共20分,将1个或2个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选错或未选均评分人无分)1. 已知:A + B → M + N(??rHm)1 = 35 kJ·mol-1 2M + 2N → 2D (??-1 rHm)2 = -80 kJ·mol则A + B → D 的(?H?rm)3 是( C )。
(A)-10 kJ·mol-1 (B)-45 kJ·mol-1 (C)-5 kJ·mol-1 (D)25 kJ·mol-1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 热的物体比冷的物体含有更多的热量;(B) 同一种状态可能有多个热力学能值;(C) 热是一种传递中的能量;(D) 物体温度越高,则所含热量越高。
3.在平衡系统中PCl5(g)PCl3(g) + Cl2(g) ΔrH?m>0欲增大生成物Cl2平衡时的浓度,需采取下列哪些措施( B D )。
(A)加大压力(B)加大PCl5浓度(C)降低温度(D)升高温度4.如果一个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为零,则反应( D )。
1(A) 能自发进行(B) 是吸热反应(C) 是放热反应(D) 处于平衡状态5.下列物质中含有氢键的是( B D )。
(A)HBr (B) HF (C) CCl4 (D) H2SO4 6.在标准条件下,下列反应均为正方向进行:Cr2O72-+6Fe2++14H+=2Cr3++6Fe3++7H2O2Fe3++Sn2+=2Fe2++Sn4+它们中间最强的氧化剂和最强的还原剂是( B )。
《大学之道》(教学课件)—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1)
作品简介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 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 章制度选集,共20卷49篇 。
书中内容一是介绍先秦的礼制条文,二是阐述了周礼的意 义。此外,个别篇目对《仪礼》进行了解释说明。
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 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 汇编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帧《礼记》誉千秋
第5课② 大学之 道
• 《礼记》
文化常识:古代学制
古代学制分为小学、大学两个阶段。 在两个阶段分别学习不同的东西。
小学(古人 8岁入小学)阶段主要教 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 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 知识;
大学( 岁15入大学)阶段则教学生穷 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即学习如何 参与社会管理,参与国家政治。
壹 疏通文意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④于至善。
①大学:“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的学问。
大学之道:是指大学或成就大人之学的根本。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动词,即彰明”,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 明德也就是美好的品德。
③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 “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 恶④从止善:。达到。
作者简介
戴圣,西汉官员、学者,西汉今文礼学 “小戴学”的开创者。生卒年不详,字次君, 世称小戴,西汉梁(郡治在令河南商丘)人。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 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宣帝时立为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任九江 太守,编成《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
大学全文带拼音及译文
大学全文带拼音及译文大学(Dàxué) - 大学全文带拼音及译文大学,是指独立于中小学而设立的高等学府。
大学的成立是为了培养高级、复杂的专门人才,并进行高深的科学研究。
大学是承上启下的学校,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专门人才的摇篮。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大学的定义、历史以及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大学的定义大学是一所高等学府,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大学可以分为综合性大学和专门性大学两种类型。
综合性大学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如文理科、经济学、法学、工程学等,提供丰富的专业选择。
而专门性大学则针对某个具体学科领域进行深度探讨和研究,如艺术学院、农业学院等。
大学的历史大学这一概念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学堂制度。
早在公元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有了一些高级学府,如孔子创办的孔子学堂。
而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则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的国子监。
国子监是当时唯一的皇家学府,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官员和学者,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学的形式在宋朝时期得到了更加完善的发展,并成为了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教育的兴起,大学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起来。
最早的现代高等教育机构可以追溯到欧洲的大学,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
这些大学在教育领域的进步和知识的传播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后,大学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成为了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
大学的发展如今,大学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大学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一些世界知名的大学如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学术地位。
这些大学不仅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学者和科学家,还推动了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大学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师资力量。
一个好的大学需要拥有优秀的教师团队和先进的教育设施。
同时,大学还需要与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机会,培养他们与社会接轨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止于至善”各家注解:
• 张居正直解:(从朱熹之说)
• “止于至善。止,是住到个处所不迁动 的意思;至善,是事理当然之极。大人 明己德、新民德,不可苟且便了,务使 己德无一毫之不明,民德无一人之不新 ,到那极好的去处,方才住了。譬如赴 家的一般,必要走到家里才住,这才是 学之成处,所以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
19
“明明德”各家注解:
• 朱熹的解释: • “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 万事者也。”,天是天然、自然,本来就在的 ,本来就有,明德叫做“虚灵不昧”(虚灵不 昧,虚是空虚,无色无形,灵是我们的灵性、 智慧,不昧是常放光明。) • 人之初,性本善,因被“气禀所拘,人欲所蔽 ,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 ”,经常迷失本性,因为欲望习气的原因,被 时常遮蔽了,经常违背大道,但是,我们人的 本性之光明、明德,一直都在那里的!所以我 们的学习就是“当因其所发而明之,以复其初 也!” • ——通过学习圣贤之道,回复本性的良知。
22
“明明德”各家注解:
• 蕅益大师解:
• “道者,从因趋果所历之路也。只一在明明德 ,便说尽大学之道。上明字,是始觉之修。下 明德二字,是本觉之性。……” • 前一个明字是始觉之修,就是修德,动词;后 一个明字,是讲本觉之性。 • 修行就是把我们的本觉之性圆满的恢复出来。 • (进一步:明德是讲自己,亲民是讲众生,至 善是最后的佛境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
第一讲:《大学》略说
二、《大学》贡献价值
⑹《大学》修身的法典 ⑺《大学》是讲教育学的著作,影响着学风。 ⑻《大学》是国学经典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 ⑼《大学》能治病------
7
《大学》
• 不但是知识教育,更是智慧教育; • 不但是生活技能教育,更是生命觉醒教育。 • 真正读懂了《大学》,你的内心就会爆发出神奇 的智慧,从此,没有任何事情能够困扰你。 • 真正读懂了《大学》,你的内心就会有强大的力 量,从此,没有任何人能伤害你。 • 真正读懂了《大学》,从此,你就走在了内圣外 王的成功道路上! • 今晚,就让我们一起研读《大学》,探寻国学根 本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探求生命智慧。
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 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 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 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 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 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 篇》等作品。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 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 孔庙的四配之一。
20
“明明德”各家注解:
• 张居正直解:
• “上明字,是用工夫去明他。明德,是 人心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的本 体。” • (人)有生以后,为气禀所拘,物欲所 蔽,则有时而昏,故必加学问之功,以 充开气禀之拘,克去物欲之蔽,使心之 本体,依旧光明,譬如镜子脏了,磨得 还明一般,这才是有本之学,所以大学 之道,在明明德。
35
圣贤之路
36
推荐书目:
• • • • • • • 《原本大学微言》南怀瑾 《细讲大学》钟茂森 《大学解读》徐醒民 《大学章句》朱熹(宋) 《大学直解》张居正(明) 《大学问》王阳明(明) 《四书蕅益解》蕅益大师(清)
• 注:讲义内容均参考以上书目及古圣先贤的讲义,有谬误处还请方家 指正,读者见谅!
21
“明明德”各家注解:
• 王阳明解:
• “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 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húsù) ,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 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 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 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 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 • 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 ’。
2
第一讲:《大学》略说
一、《大学》由来
汉唐时期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尽管 《大学》没有从《礼记》中独立出来,但是,西汉的 董仲舒、东汉的郑玄、唐代的孔颖达和韩愈,他们对 《大学》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影响了《大 学》的学术地位。
3
第一讲:《大学》略说
一、《大学》由来
宋代时期 ⑴程颢、程颐将《诗》、《书》、《礼》、《易》、 《春秋》称作“大经”,将《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称作“小经”,并继续尊崇儒家 经学的正统地位,认为“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 人德之门也。” ⑵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 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 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 《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 “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自宋以后, 《大学》成为科举考试科目的钦定科目。
8
读 《 大 学 》 部 分
静心
观 呼 吸 三 分 钟
三、大学作者:曾参
11
(一)曾子简介: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 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
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
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
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
表人物。
12
(一)曾子简介:
23
迷失图
24
“物欲所蔽”
25
“格物致知”
26
“亲民”的各家注解:
• 朱熹《四书集注》解:
• 把“亲民”当做“新民”来讲:“新者 ,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 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 也。”新是革新,把旧的去掉,就是革 新。旧的是我们的习气,所谓毛病、习 气,这是旧的东西。把习气毛病去除掉 ,自性的光明就显发了。所以首先要自 己革除旧习,要自新,这就是“自明其 明德”的意思。
• 朱熹解:
•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 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 “止”当“必至”、“不迁”之意,就 是必须达到;“于”为虚词,“至善” 是事理的极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 尽善尽美的“尽善”之意。 • “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 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 无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学之纲 领也。”
13
四、“大学”的含义
• “大学”一词包含三种意思: • (1)指成人所受的教育,与“小学”相对而得名。 古代把童子所接受的启蒙教育称为“小学”,而 把成人所受的高等教育称为“大学”。 • (2)大人之学。
• (3)大觉。“大觉”是佛教用语,有自觉和觉他 两层意思。
/bhzs /fzbh /qcdbh /shsbh /sesbh /bhtz /csbh /bhgd /tsbh /tsbh /axbh /ssbh /pfcbh
33
“止于至善”各家注解:
• 王阳明解: • “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 ,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也。至善之发见, 是而为是,非而为非,轻重厚薄,随感随应,变动不居,而亦莫不自有 天然之中,是乃民彝物则之极,而不容少有议拟增损于其间也。少有拟 议增损于其间,则是私意小智,而非至善之谓矣。自非慎独之至,惟精 惟一者,其孰能与于此乎? • …故止至善之于明德、亲民也,犹之规矩之于方圆也,尺度之于长短也 ,权衡之于轻重也。故方圆而不止于规矩,爽其则矣;长短而不止于尺 度,乖其剂矣;轻重而不止于权衡,失其准矣;明明德、亲民而不止于 至善,亡其本矣。故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人之学。 • 至善,是指吾人明德之本体,亦即所谓的良知。……吾人意欲探究万事 万物之理则,当求之于心,心即理,理即心。吾人良知,本来智慧具足 ,便是自家的准则,吾人起心动念、待人接物之时,他是便知是,非便 知非,半点也瞒他不得,他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吾人只是不要欺 骗于他,老老实实依着他去做,善便存,恶便去,这里何等稳当快乐! 此便是良知的真实功用。 34
“止于至善”各家注解:
• 蕅益大师解: • “成自性之佛道,名止至善。亲民止至善,只 是明明德之极致,恐人不了,一一拈出,不可 说为三纲领也。此中明德、民、至善,即一境 三谛。明,亲、止,即一心三观。明明德即自 觉,亲民即觉他,止至善即觉满。” • 至善,乃是究竟圆满之论。一切众生本来具足 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 自觉是明德,觉他是亲民,觉行圆满是止于至 善。
29
“亲民”各家注解:
• 蕅益大师解:
• “我心既尔,民心亦然,度自性之众生 ,名为亲民。” • 家国天下,芸芸黎庶,森罗万品,皆是 吾人明德自性中物。故众生有病,我亦 有病,万方有罪,在我一人。 • 自觉觉他,自觉是自明其明德,觉他就 是亲民!
30
朱熹:自度
阳明:度他
31
“止于至善”各家注解:
万丰悦读时光
《大学》曾参
带领人:陈益颖
2017年4月13日
第一讲:《大学》略说
一、《大学》由来
《大学》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中国历史上的 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 位。 《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 篇中的第四十二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 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 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27
“亲民”各家注解:
• 张居正直解:(从朱熹之说)
• “……亲民。亲字,当做新字,是鼓舞 作兴的意思;民,是天下的人,天下之 人,也都有这明德,但被习俗染坏了, 我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鼓舞 作兴,使之革去旧染之污,亦有以明其 明德。譬如衣服涴(音卧,意污)了, 洗的重新一般,这才是有用之学,所以 大学之道,在新民。”
28
“亲民”各家注解:
• 王阳明解: • “亲民”是亲近民众。自己明明德之后,再跟民众在一起, 教化民众,自度度他,让民众都觉悟。“修己”便是明明徳 ,“安百姓”便是亲民。 • 王阳明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与‘在新民 ’之‘新’不同。此岂足为据?‘作’字却与‘亲’字相对 。然非‘亲’字义。如云‘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 乐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 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之类,皆是‘亲’字义。‘亲民’ 犹孟子‘亲亲仁民’之谓。亲之即仁之也。……又如孔子言 ‘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 便是‘亲民’。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