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中折射出庄子自由精神的构建-2019年文档
(完整word版)逍遥游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

庄子的自由观及其意义解析《逍遥游》出自《庄子》一书,是《庄子》第一篇,是庄子的代表文章。
它阐释了庄子逍遥无为的思想,无名、无功、无己三种境界对应道家-—-—-圣人、神人、至人三种理想人格.本文庄子首先举鲲鹏南飞的例子,表达自己向往像鲲、鹏一样逍遥自由,扶摇而上,一飞万里的思想。
通过鲲、鹏的描写,庄子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将人类在思想上的追求提升到无穷,由自由而游的鱼、海,到鲲的天地,进而达到展翅高飞的大鹏和大鹏的广阔天地,而远眺遥远的天池南冥。
所谓“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於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於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这等境界何其壮阔!但是这种境界上需要再求上升,从悠游於北冥的鲲,酝酿变化而成为翱翔万里的鹏。
这里展现出“道”的无边无际。
同时这一变化也是一种提升,一种对道追求的提升。
然而这并不是最终的境界,只是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深远.鲲鹏仍需“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需要直上九万里而积负大翼之风,而后图南。
为说明积厚方能负重的道理,庄子举了水负舟的例子.紧接着通过“蜩与学鸠之笑"来引出对“小知与大知”的论述。
运用鲲鹏以及蜩鸠的寓言,藉由小鸠的无知,以写出俗人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与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
正如小年无法体会大年,因为小年本身生来的限制,根本无法去经验大年,生命长短是不可违的律则,而蜩鸠先天的限制也无法使他遨游千里。
这反映出庄子大志无法为世人理解可悲现实,同时也是庄子的一种自嘲。
在此我认为庄子并没有对小知者的嘲讽,只是承认有小知与大知之分,并且承认这是先天限制的结果。
作为大知者注定无法被小知者理解接受他们的思想,唯一能做的便是保持自己的独特,不为小知者所扰,不追求名利,即所谓的无为逍遥,达到无名之境。
接下来庄子又列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定乎内外之境,辨乎荣辱之境”的宋荣子;“欲风而行"的列子。
论庄子的自由观及其当代价值——以《逍遥游》为例

论庄子的自由观及其当代价值——以《逍遥游》为例何华;严家凤【摘要】庄子的自由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无道的社会追求大道;二是在无常的世界追求常性;三是在不自由的社会追求精神自由.庄子的自由本质上是一种超越的自由,它超越了现实的困境,超越了生命的无常,超越了世俗认知对自由的固化,进而升腾为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庄子的自由思想在当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鼓励人们超越现象之别,寻求事物的普遍意义;洞彻生死之限,保存人之常性;摆脱世俗之缚,追求绝对自由.【期刊名称】《黄山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21)001【总页数】4页(P34-37)【关键词】庄子;《逍遥游》;自由;当代价值【作者】何华;严家凤【作者单位】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安徽六安237156;安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5庄子即庄周,是一位大约生活在战国中期的思想睿智的哲人,据说曾担任安徽蒙城的漆园吏。
庄子生前没有显赫的官禄爵位,但他却和道家创始人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一生不为名利所累,努力摆脱世俗烦恼而岌岌于自由。
庄子的自由思想成为当代人摆脱现实物欲束缚的清醒剂,更是当代人抚慰心绪、升华灵魂的安神丸。
一、以《逍遥游》为核心的自由世界庄子《逍遥游》中追求自由的哲学思想穿越千年时光隧道,至今仍熠熠生辉。
庄子的自由本质上是超越的,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在无道的社会追求大道,在无常的社会追求常性,在不自由的社会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
(一)在无道的社会追求大道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适逢周王朝礼崩乐坏,周天子失去了拱卫朝廷的诸侯势力,取而代之的是各个诸侯国之间长期的战争与割据,造成连年的祸乱,民不聊生;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快速发展,以及当时社会对新思想的需要,出现“蜂出并作,各引一端”的“百家争鸣”局面。
据史料记载,庄子曾为蒙城小吏,他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和黑暗,选择了辞官归隐。
庄子逍遥游人生追求自由与快乐的智慧之书

庄子逍遥游人生追求自由与快乐的智慧之书庄子逍遥游:人生追求自由与快乐的智慧之书庄子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哲学家,他的名言警句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和人生观。
其中,他的《庄子逍遥游》一文被誉为“人生追求自由与快乐的智慧之书”。
本文将就庄子逍遥游中所传达的自由与快乐的智慧进行探讨。
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而庄子在《逍遥游》中对自由提出了独特的看法。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并非来自于外部的束缚解除,而是一种内心的解脱和超然。
庄子以无为而治、没有私欲的态度来强调自由。
他说:“古之人皆以此逍遥其心,而忘其身”(庄子《逍遥游》)。
庄子认为,只有在放弃追求外在功名利禄的欲望时,我们的内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庄子的快乐观也不同于常人。
他以无欲无求的心态来诠释真正的快乐。
他说:“心之忧矣,以其所欲有告于天”(庄子《逍遥游》)。
庄子认为,我们之所以不能快乐,是因为我们被功名利禄所困扰,而忘记了追求内心真正的欢乐。
他以德行修养、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引导人们追求快乐。
他告诫人们要摒弃功利心、分离纷扰,才能找到真正的内心平静和快乐。
庄子的思想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启发。
他通过描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种种现象,告诉人们如何从繁杂的世俗纷扰中寻求自由和快乐。
他用蝴蝶、鱼游泳等典故来说明人们应该顺其自然地生活,不受外界纷扰的干扰。
他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自由、快乐的追求之道。
在庄子的逍遥游中,他通过描述墨子与丧子、楚王梦蝶的对话来揭示了人生的虚幻和无常。
他告诉我们,人生犹如一场梦境,没有什么是真实的,一切皆是虚幻。
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中,人们应该拥有一颗平常心,超越名利、超然物外,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庄子通过对比现实与梦境的对话,给人们敲响警钟,使我们认识到世事无常,唯有超越世俗,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才能真正活得逍遥自在。
庄子逍遥游人生追求自由与快乐的智慧之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通过摒弃功名利禄的欲望,不受外界纷扰的束缚,我们可以真正体验到内心的自由和快乐。
《逍遥游》读后感

《逍遥游》读后感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名篇,它的思想深邃,文笔瑰丽,是道家哲学的重要篇章。
这篇文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庄子对于自由的追求和对于人生的理解。
首先,庄子在《逍遥游》中强调了对于自由的追求。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摆脱对于外物的依赖,达到心灵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
这种对于自由的追求,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对于自由的理解和追求。
在我看来,自由不仅仅是行动上的自由,更是心灵上的自由。
只有摆脱了对于名利和物质的追求,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自由的快乐和幸福。
其次,庄子在《逍遥游》中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理解。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不应该为了名利和权力而奔波劳碌,而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这种对于人生的理解,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意识到,人生短暂,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刻,追求自己内心的真正愿望和理想。
最后,庄子在《逍遥游》中的思想也给了我很多启示。
他通过寓言和比喻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追求和理想,我们应该尊重并理解彼此的不同,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总的来说,《逍遥游》是一篇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文章。
它让我深刻认识到自由和人生的真正意义,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理想。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幸福,也会更加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探索《逍遥游》中的精神自由与浪漫主义

探索《逍遥游》中的精神自由与浪漫主义Overview1.引言:逍遥游的深远意义2.主体:逍遥游的哲学内涵3.艺术特色:逍遥游的文学魅力4.结语:逍遥游的现代启示引言:逍遥游的深远意义逍遥游概述•庄子代表作:《逍遥游》是庄子的哲学篇章,通过寓言故事展现其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精神自由境界:庄子提出“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主张顺应自然,达到内心无拘无束、自在逍遥的境地。
•浪漫主义色彩:文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描绘出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体现了庄子独特的浪漫主义美学观。
主体:逍遥游的哲学内涵无所依的精神自由•万物皆有所待:揭示了《逍遥游》中万物相互依赖的关系,强调世间万物都无法摆脱外界条件而独立存在。
•绝对自由的追求:表达了庄子对于超越物质束缚,达到心灵自由境界的向往,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精神。
•无己、无功、无名:阐述了实现真正自由的三个层面,即摒弃自我中心、不追求功利、不在乎名声地位,以达到心灵的解放。
真正的有用与无用•无用的价值:在《逍遥游》中,庄子通过寓言表达无用之物的独特价值,如樗树因其无用而得以保全,揭示了世俗价值之外的存在意义。
•不为物所滞:庄子提倡心灵超脱物质束缚,追求内在的精神自由。
不为外物所累,体现了逍遥境界中对物质世界的超然态度。
•灵动与生机:逍遥游的精神强调顺应自然,保持心灵的灵动与生机。
这种状态不受外界评价的限制,展现了生命力的自由展现。
艺术特色:逍遥游的文学魅力神话传说的融合•精神自由的体现:通过神话人物的超凡脱俗,展示了《逍遥游》中追求的精神自由境界,体现了作者对于理想人生的向往。
•浪漫主义的色彩:融合神话故事,增添了作品的浪漫主义氛围,使得文学魅力得以提升,读者能够在奇幻的故事中感受到情感的激荡。
•文学与哲学的交织:神话传说的引用不仅仅是文学手法,更是哲学思考的载体,引导读者深入探究人生意义与宇宙奥秘。
寓言与比喻的运用•奇幻故事的魅力:通过构建超越现实的奇幻世界,吸引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空间,使抽象概念变得生动易懂。
逍遥游

• 至人 • 神人 • 圣人 真逍遥
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算“逍遥 游”) 怎样才算“逍遥游” 提出主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 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清代林云铭评《逍遥游》笔法云:"篇 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 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 只见云气空濛,往返纸上,顷刻之间, 顿成奇观。”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 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
课文延伸 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这一形象?
作者从原则上虽然否定了这一形象,但 是作者又义正词严的驳斥了蜩和学鸠,强 调指出有”大小之辩”,并且浓墨重彩,不 避重复地描绘大鹏雄伟的形象,热爱之情 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
把前面三个字连起来,就是至神圣,只 有达到神圣,才是逍遥者。在哲学家庄子 的心中,那四种重名利的人与斥鼹与学鸠 没有区别,列子宋荣子和大鹏鸟类似,只 有忘记自身的我才是真正的逍遥者,在学 鸠大鹏逍遥者这三类中,第三种无疑是可 望而不可求,庄子对大鹏鸟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其实蕴藏 着自己难言的苦衷。大鹏好比庄子。 那么是什么苦衷呢?我们不妨这样的比较想象: 一只大鹏在茫茫北溟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 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展开了,怒而飞向 天边,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 的心灵能在这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么,这只雄伟的大鹏形象所 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那么,也就无怪后来的为文骚客们对这只大鹏的 青睐了.
万物皆有所待
• 立论:鹏鸟南飞 必待巨风 鲲鹏奋飞时气势壮美
大舟漂浮,有待深水 • 喻证: 芥草为舟,杯水负载
精神自由与《逍遥游》

精神自由与《逍遥游》——庄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小张:最近,社会上流行叶倩文的“潇洒走一回”这首歌,您知道吗?小李:怎么不知道?大街小巷到处可以听到叶倩文动听的歌声。
“不知人间有多少忧伤,何不潇洒走一回”,快要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了!小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
须臾之间,成败得失转换。
人们的心态起伏多变,以“潇洒走一回”的人生态度,超然于成败得失之上,也不无意义。
小李:如果现在对青年人生态度作一番调查,崇尚潇洒人生态度的人肯定不少。
这也许是叶倩文这首歌走红的深层心理动因。
小张:说起潇洒,我们不能不提庄子。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人生哲学家难计其数,而庄子的潇洒人生态度是赫赫有名的。
小李:庄子以其对人生所抱有的超脱态度、浪漫不羁的想象和形象、淑诡瑰丽的言辞,显示出诗人哲学家的特质。
陶渊明、李白、苏轼等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巨人,他们的人生态度、艺术风格何尝不受到庄子思想的熏陶呢?小张:我认为,庄子的潇洒充分体现在他对功名利禄的超脱上。
小李:你这个观点我同意。
小张:《史记》上记载,楚威王闻名庄子很有才能,便以厚币礼聘,请他作相,却被拒绝了。
庄子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卿相,的确是重礼尊位,但我不稀罕。
祭祀用的牛,养了几年,便披上绣花衣裳,被送到太庙作祭品。
到那时,它即使想做一只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可能了。
你赶快走吧,不要玷污了我!我不要做官,我宁愿象一条鱼,在污泥浊水中自得其乐,图个精神愉快。
小李:庄子对功名利禄不屑一顾,与儒家显然不同,好潇洒啊!小张:儒、道是中国人生哲学的两大学派,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它们的奠基人,但他们的言论与著作还处于古朴质实的原初阶段,其思想体系虽然博大精深,但亦常表现为恍惚或迷离。
孟子和庄子分别将孔子和老子的学说宏扬光大,儒道才有中国历史上如此高的地位。
小李:这也就是说,孟子是儒家的亚圣,庄子是道家的“亚圣”。
小张:老子以五千言《道德经》传世,而庄子着书十余万言。
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

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一、本文概述《论庄子的自由观:庄子《逍遥游》的哲学阐释》一文旨在深入探讨庄子哲学中的自由观念,特别是通过对其经典著作《逍遥游》的深入解读,来揭示庄子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
本文将从庄子的生活背景和思想脉络出发,分析《逍遥游》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阐述庄子对自由的独特见解,以及这种自由观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文章将首先介绍庄子的生平和思想背景,为后续的深入剖析奠定基础。
接着,将详细解读《逍遥游》中的关键概念和思想内涵,包括“逍遥”“游”等核心概念,以及庄子如何通过这些概念来阐述他的自由观。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庄子自由观的内涵和特点,探讨其对个体精神自由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价值。
本文还将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对庄子的自由观进行现代解读和应用。
通过对庄子自由观的深入研究和阐释,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自由、实现自我价值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庄子的自由观概述庄子的自由观源于其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他通过独特的哲学视角,提出了一种超越世俗束缚,追求内在精神自由的生活理念。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自由并非简单地摆脱外在的枷锁,更是一种心灵的解脱和超越。
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对“道”的体悟。
这里的“道”指的是宇宙间最本原、最普遍的法则,它无处不在,却又无形无相。
只有深入体悟“道”,人才能洞察万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的限制,实现真正的自由。
庄子的自由观还体现在他对“无待”的强调上。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依赖外在条件或他人施舍的,而是源于内心的自足和独立。
一个人只有做到“无待”,即不依赖任何外在因素,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庄子还提倡“逍遥游”的生活方式,即将人生看作一场游历,不受世俗规范和偏见的束缚,随心所欲地探索世界,体验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庄子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也是其自由观的具体实践。
庄子的自由观是一种深刻而独特的哲学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逍遥游》中折射出庄子自由精神的构建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文章,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很多人甚至达到了烂熟于心的地步。
究其原因,除了这篇文章本身所具有的语言方面的气势磅礴、铿锵有力之外,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可以算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把它放在首篇,亦可见其重要性。
那么何谓“逍遥游”?千百年来历代学者做出了大致相同
的解释。
以魏晋玄学家郭象为代表的注庄者认为,只要“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都是一样的逍遥。
唐代学者陆德明说:“闲放不拘,怡适自得。
”(《经典释文》)清代治庄学者王先谦对此又做了比较明确的诠释:“言逍遥乎物外,任天而游无穷也。
”(《庄子集解》)天,指人的自然天性。
意思是说:顺应天性,不受外物牵累,自由自在地悠游在天地间。
庄子认为,只有“无待”,方能“游于无穷”。
为了阐明这种哲学思想,他不是用抽象的道理来说明,而是用鲲鹏、?鸠、蜩、列子等不同的鲜明形象,生动地阐发这种无为逍遥的哲理。
在庄子看来,鲲鹏展翅九万里,蜩与?鸠“决起而飞”,列子“御风而行”,皆有所期待,只有物我两忘,超脱一切功利的目的,方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
《逍遥游》是阐发庄子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本应用逻辑思维写一篇论说的文章,然而庄子却用文学的形象思维,巧用比喻,
曲折地说明“有待”与“无待”的抽象的哲理。
所以,本文具有突出的、与众不同的文学特色。
具体地说,文章呈现两点突出的艺术特色:一是具有雄奇怪诞、大气磅礴的意境;二是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皆能各尽其妙。
文章开头便写,鲲鹏其大无比,不知有几千里。
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它飞向南溟,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六个月方至南海而休息。
这种雄奇壮阔的景象,气势磅礴的意境,古往今来,曾博得许多文人墨客的赞赏。
晋代阮修的《大鹏赞》就把庄子所写的鲲鹏硕大无比、“志存天地、不屑雷霆”的磅礴气势及其勇猛精神,逼真地再现于纸上。
然后写大鹏怒而飞上九万里的壮观,这种雄奇壮阔的景象是庄子匠心独具的卓越建树。
客观上“令人拓展胸次”,给人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受。
大鹏看似逍遥,实则“有所待”,它必须凭借大风才能飞升,并不是庄子理想中的人格。
但后人却以“大”为逍遥,借其来抒发自己的理想和壮志。
尤其是李白,他在《大鹏赋》中热情地描写了大鹏,使大鹏摆脱了庄子本意的限制,以一副宏大雄伟、神奇无比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
李白还喜以大鹏自比,来抒发自己的凌云抱负及壮志难酬的感情。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
通过《逍遥游》这篇文章,我们看到,庄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继续冥悟着自由的境界。
千百年来,在浮名虚誉乍得乍失间或喜或悲,能像宋荣子那样做到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又有几
人?庄子哲学的根本问题就是自由。
这种逍遥式的自由其实是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精神的绝对自由是其理想性,无为的生活方式是其现实性,而以无为的生活方式来保持精神的绝对自由就是“逍遥”。
这种无为的生活方式即是指因物随便,不刻意强求。
这一点,通过阅读《庄子》的其他文章我们也可以感受得到。
在俊杰辈出的中国哲学史上,庄子是特立独行的一个。
他的逍遥思想总是让人浮想联翩。
庄子以妙趣横生、诗意盎然的神来之笔为我们再造了一个超越高远的心灵世界。
作为《庄子》一书的开篇之作,《逍遥游》为我们卸下一切有形、无形的负累,追寻真正自由的必经之途。
庄子的逍遥简单地说就是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摆脱一切外物的限制,无待无为。
纵观古今中外的思想史,可以说庄子的逍遥是最彻底的。
不管是天上的神仙,尘世的贤臣,还是人间的俗物,只要是无为的,都是逍遥的。
人们不必向往神仙、圣贤,因为事物都是喜忧参半,一分为二的。
关键是我们要保持一颗澄净的心灵,才能去应付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德国的海德格尔说过,心境愈是自由,就愈能得到美的享受。
生活的压力让我们不堪负重,当我们遭遇现实的打击而无路可走时,不妨在心中另辟蹊径,活得洒脱一些。
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消极待世,而是我们不要总学惠施,一味热衷于世俗事业而不知退步抽身。
从自我的狭窄空间,来到孕育万物的大自然中“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本自无心”时的惬意,“人
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般的安逸,以及“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般的娴雅,也都不(下转第55页)(上接第53页)失为一种人生的享受。
像魏晋时的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这种“心与物游”是主体消解自我而融入自然,是一种以自然为美的最高形态。
我想,这就是庄子给我们的引导和启示。
庄子的自由境界涤荡了我们日益蒙尘的心灵,让身体返璞归真。
同时也给后世提供了许多方法论的指导。
抛开庄子旨在说明“无用为大用”的本意不谈,它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凡事不必拘泥于一隅,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事物的价值。
还有宋人贩卖“章甫”(礼帽)到越国,而越国却“断发文身”,根本没有必要购买。
这就是做事应该设身处地的考虑,而不能一概而论。
美学家李泽厚在《漫述庄禅》如此评价庄子:“(在庄子的时代)文明进步所带来的罪恶和苦难触目惊心,从未曾有。
……主宰、支配、控制着人们的身心。
”“于是,庄子发出了最强烈的的抗议!……这很有可能是世界思想史上最早的反异化的呼声。
”自由作为理想,不仅成为人类活动的深层内因,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构成了人类全部活动的价值性基础,自由深刻地体现了人的本质,最自由的渴望无疑是人类活动最强大、最内在、最持久的动力,而庄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要还我们一个自由的灵魂。
置身于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庄子的这种纯明的思想究竟还有多大意义?很多人认为庄子的思想只能适应于庄子所处
的那个时代。
21世纪的世界是一个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时代,认为无为的结果只能被社会淘汰。
其实不然,讲究竞争、提高效率肯定会促进社会发展,这是时代的进步。
但人不是机器,生活也不总是一帆风顺,当我们追求价值实现的途中,如果受到挫折,就需要庄子的淡然无为的思想来慰藉我们的心灵。
所以,无为并不是消极待世的人生态度,而是有选择的无为。
庄子所追求的自由也许是大多数人达不到的,绝对的自由只能带来绝对的束缚。
海德格尔还曾经说过,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上。
拥有精神上的自由、坚守心灵的家园也算是诗意了吧,庄子在《逍遥游》所构建的自由的理想境界,令人心驰神往。
让我们自由徜徉在那个世界,享受片刻难得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