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最新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鸟》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鸟》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鸟》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鸟》优质课教案精彩开篇词人和世间万物都属于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灵的共同家园。

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地球才生机勃勃,才风情万种,才姿态万千!所以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一切生灵!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状物散文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情感和主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

”诗人笔下的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生机勃勃。

而梁实秋笔下的鸟却带给人悲苦,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的《鸟》的世界一探究竟吧!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羽翮(hé) 瞵视(lín) 抟摇(tuán)鸟啭(zhuàn) 曳着(yè) 斑斓(lán)丰腴(yú) 秾纤(nóng)(xiān) 倏地(shū)鸢鹰(yuān) 跼蹐(jú)(jí) 感喟(kuì)戟张(jǐ) 褴褛(lán)(lǚ) 窗棂(líng)鸱枭(chī)(xiāo)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没有依靠。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战栗:竭力克制因过分激动而引起的颤抖。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

干瘪:干而收缩,不丰满。

3.作者链接梁实秋(1902—1987),原名治华,字实秋,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生于北京。

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

代表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给文章划分结构并概括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2):自己爱鸟而感受到鸟的苦闷。

第二部分(3-5):描写了鸟悦耳的鸣叫和优美的形体。

第三部分(6-7):鸟在带给人喜悦的同时也给人悲苦。

最新整理初一语文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鸟》教案.docx

最新整理初一语文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鸟》教案.docx

最新整理七年级初一语文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鸟》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鸟》教案一、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对鸟的喜爱。

在品读重点段落关键词句的基础上,加深作者对爱鸟深意的理解。

2.感悟重点段落中关键词句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并结合全篇内容完整表述文章的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读重点段落的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爱鸟的深意。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段落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完整表述中心。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默读法、赏读法等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的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是通过默读和回答“思考探究”中二、三两题来完成。

2.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

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小学时我们学过冯骥才的《珍珠鸟》,文中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来学习梁实秋的《鸟》,体会本文带给我们的感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学习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作者对鸟的情感是怎样的?文中哪些段落可以看出作者的这种情感?预设:喜爱。

1、3、4段。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3、4段,思考作者爱鸟的哪些方面?预设:爱鸟的声音和形体。

教师明确:文章开宗明义上来就写“我爱鸟”,在3、4段作者直接表达了对鸟声音和形体的欣赏、喜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从作者情感的角度设计问题,直接从3、4段切入,感受字里行间描写对鸟的喜爱之情。

(三)内容探究结合文章内容教师质疑或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第1段写“我爱鸟”,然后接着3、4段写可以吗?写第2段有什么作用呢?预设:可以,总分结构,3、4段具体写喜爱的原因。

不可以,作者既然加第2段肯定有意图的。

引导学生思考:第2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明确:内容──胳膊上的鹰失去神气,笼子里的鸟苦闷。

鸟-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鸟-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鸟-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学习内容——《鸟》一文及相关背景知识。

2.学会分析文本及理解所读文章的深层含义。

3.培养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发扬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鸟》一文的主题,分析文本,找寻文中所体现的核心合作和信任。

2.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和讨论,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协作能力。

难点:1.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深层次理解能力。

2.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联想能力,独立思考。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引入课题,了解物竞天择的报道,自然界中的飞禽动物,为学习《鸟》做引导。

2.围绕自然界中的飞禽动物,展开课前讨论,引导学生们思考课文中可能会涉及到的主题。

2.阅读理解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小组内进行讨论,提出对文本的看法和理解。

2.课堂展示,将不同组别的观点互相交流和比较,找出共通之处,深入思考而合作意义。

3.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鸟在晴朗时都无处可躲,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

”2.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为什么鸟在晴朗时都无处可躲呢?在这个环节中既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见解,也要帮助学生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3.讨论完成后,将小组中最好的讨论结果整合成思维导图。

4.合作及总结1.碰头思考——学生将思维导图和讨论结果汇总,进行碰头思考。

2.小组项目——从研讨结果中项目化,分配任务,并落实实施。

3.小组展示——展示自己的成果并邀请同学进行评价。

4.知识回顾——教师梳理课文的学习内容,并进行知识内容的延伸。

四、课堂小结1.本节课涉及课文内容《鸟》,围绕自然界的生灵,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生与不可分离。

2.课堂内容重点突出“合作意义”,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教育学生保持信任、关爱等心态。

3.课程难度较大,需要进行多层面的提问与反馈,让学生发表看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力。

五、课后作业1.找出三段话,解释这些话是如何告诫人们要珍惜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2.写下一段话,表达你对这节课的感悟;3.或者整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点,进行表格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鸟》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鸟》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鸟》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鸟》的主旨,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并运用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象征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讨论、创意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和动物的热爱,培养他们对生命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文章中对鸟的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学生对自然和动物的热爱及保护意识的培养。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鸟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文中的深层含义。

激发学生在写作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描写手法和象征手法。

作者简介:梁实秋: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翻译家,以其幽默、机智的文风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著称。

《鸟》是其散文代表作之一,通过对鸟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

教学准备:《鸟》课文PPT课件,包含梁实秋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鸟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不同种类的鸟和它们的生活习性。

学生作业本、笔、创意写作卡片、小组讨论记录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梁实秋的照片和简介,简要介绍其生平和文学成就。

2. 通过鸟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鸟的兴趣和好奇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梁实秋的生平和《鸟》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如“婉转”、“翱翔”等,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作者对鸟的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深入探讨(15分钟)1. 描写手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如使用细节描写、比喻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2. 象征意义:讨论鸟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象征在个人生活和社会文化中的意义。

互动活动(20分钟)1. 创意写作:学生根据文中对鸟的描写,创作一篇短文,可以是对鸟的进一步描写,也可以是鸟的象征意义的延伸。

初中课文《鸟》教案

初中课文《鸟》教案

初中课文《鸟》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了解鸟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 了解鸟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生字词卡片。

3.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鸟类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哪些关于鸟类的知识?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鸟》。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2.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鸟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点评。

2. 引导学生关注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保护鸟类的意识。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观察身边的鸟类,记录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3. 写一篇关于鸟类的短文,可以是科普知识、故事、感想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鸟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能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鸟类,提高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鸟》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鸟》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鸟》教案一、教材分析《鸟》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通过描写鸟的生活性,展示了鸟类的美丽与神奇,旨在启发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鸟类的生活性,研究相关的词汇和知识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1. 掌握《鸟》这篇课文的内容,理解鸟类的生活性。

2. 研究相关的词汇和知识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预导入: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对鸟类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2. 听读导入:播放录音资料,让学生跟读课文,培养听说能力。

3. 理解课文: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深入理解《鸟》这篇课文。

4. 拓展研究: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或小组讨论,进一步了解鸟类的生活性。

5. 写作训练: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鸟类的文章。

五、教学过程1. 预导入:让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鸟类,引导学生讨论鸟类的特点和性。

2. 听读导入:播放《鸟》这篇课文的录音资料,让学生跟读课文。

3. 理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4. 拓展研究:组织学生观察鸟类行为、野外实地考察等活动,深入了解鸟类的生活性。

5. 写作训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鸟类的文章。

6. 总结回顾: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1.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写作表现,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反思: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鸟》教学设计

部编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鸟》教学设计

鸟一、导入师: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来梁实秋先生的一篇散文——《鸟》。

【出示幻灯片1】(板书1:题目,作者)师:昨天让大家先解决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下面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出示幻灯片2】(开火车,一个接一个来)师:我们把每个词语一起读2遍。

二、分析课文1.师:题目是《鸟》,顾名思义,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要写鸟,那么他写了哪些类型的鸟?生:囚在笼里的鸟(师:那一段?生:第2段)自由自在的鸟(师:那一段?生:第3,4段)被人幻想的鸟(师:那一段?生:第5段)【板书2】风雪中丧命的鸟(师:那一段?生:第6段)2.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写了4中类型的鸟,作者对这4中鸟持什么态度?(文中有一句原话揭示了作者对鸟的态度,它是哪一句?)生:我爱鸟(让学生做上记号,分析)师:喜欢是爱,同情是爱,包容是爱,理解是爱,有时甚至分离也是一种爱。

3.师:下面请大家用一句话分别概括作者对这四种鸟的“爱”有何不同?【出示幻灯片3】(师:可以举一个例子,我先给同学们举个例子,以第2段为例,接下来同学们试试看)看到(听到/知道……),那的模样(鸣叫/境况……),我感到。

【板书3】师:那我们现在就结合具体语段来分析首先来看囚在笼里的鸟(第二自然段)——苦闷师:作者是如何描写囚笼中的鸟的?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师:这是什么问?生:反问师:将它改成陈述句。

生:师:那一句更好?生:反问句。

师:为什么?生:反问句语气更强烈,更好的写出了鸟没有了神气),可以把再读原句,读出反问的语气。

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师:老师把这句话改了一下,请大家看看和原句比有何区别?(学生读原句与改句)【出示幻灯片4】“这种地步”指鸟被囚于笼中。

“大概”表推测,用猜测加强反问的语气。

”仅”,只的意思,“仅次于,仅优于”强调鸟“苦闷”和“快乐”的程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鸟》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鸟》教案

《鸟》1、我爱鸟.2、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蹓跶(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的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搏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3、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4、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啄,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烂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的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脚,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5、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有人初闻杜鹃,兴奋的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鸟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壮力大,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的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己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鸟,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出来了.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6、鸟并不永久的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诗人哈代在一首诗里他在圣诞的前夕,炉里燃着熊熊的火,满室生春,桌上摆着丰盛的筵席,准备着过一个普天同庆的夜晚,蓦然看见在窗外一片美丽的雪景当中,有一只小鸟蹐局缩缩的在寒枝的梢头踞立,正在啄食一颗残余的僵冻的果儿,禁不住那料峭的寒风,栽倒地上死了,滚成一个雪团!诗人感喟曰:“鸟!你连这一个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我也有过一次类似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的跳动抖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见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7、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鸟》教案一、导入济慈《夜莺颂》和雪莱《致云雀》.永生的鸟啊,你不会死去饿的世代无法将你蹂躏今夜,我偶然听到的歌曲当使古代的帝王和村夫喜悦或许这同样的歌也曾激荡露丝忧郁的心,使她不禁落泪站在异邦的谷田里想着家——济慈《夜莺颂》你好呵,欢乐的精灵!你似乎从不是飞禽,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以酣畅淋漓的乐音,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从地面你一跃而上,像一片烈火的青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 ——雪莱《致云雀》二、切入文本1、齐读文章第五段,比较下两句话哪句更好,并说出原因.①“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②“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无干.”(梁实秋认为济慈和雪莱的诗是对鸟的幻想,所以不好,因为他倡导的是“理性文学”.前一句反问,增强语气.)“情感现象都应该向理性低首.在理性指导下的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通的,在这种标准下创造出来的文学才是永恒价值的文学.”——梁实秋《文学的纪律》三、深入感悟1、我爱鸟,是因为爱鸟______的声音.(第3段)(明确:不只是爱鸟的声音,更爱鸟自由的表达方式.)2、我爱鸟,是因为爱鸟______的形体.(第4段)(明确:不只是爱鸟的形体,更爱鸟自然的生命形态.)(1)“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啄,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烂的花彩.”(排比,写出鸟的万千姿态与色彩斑斓,表现对鸟的喜爱.)(2)“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这是宋玉《登徒子好色赋》里的,用来形容邻家女孩的身材完美,胖瘦刚好合适. 是夸张的说法.)(3)“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①“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能不能改成“好由衷的喜悦涌上我的心头.”?(“刺”字写出了面对自由高傲而拥有尊严的鸟,作者内心充满欣赏之情,又为自己不能拥有自由、美好人生而感到遗憾.)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来就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的表现出来.——梁实秋《文学因缘·文学讲话》②“高踞枝头,临风顾盼”联想到自己,哈佛博士归来,《雅舍小品》名噪一时,却因为“抗战无关论”的言论被说成是“反对抗战”不断受到左派打击,但是面对这样的打击作者的态度是“飞走了,不回顾,不悲哀.”“抗战无关论”“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以有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梁实秋,1938年12月1日,重庆《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编者的话》》③“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爱鸟自在的活动模式.)3、鸟给人的都是喜悦的情感吗?(第六段,鸟也给人悲苦,因为自然环境冻死,因为人为的囚禁,由鸟联想到人,“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的难民.)4、文中是如何写“笼中鸟”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①反讽的戏谑,如“优待”表面上说笼子里的鸟饮食方便,倍受关爱,实际上却是对夺取他者自由的行为的讽刺.②对比,表现“笼中鸟”饱受肉体上的囚禁,精神上的压迫;“我”的不忍看,印证了“我”这个爱鸟之人因鸟的不自由二悲苦,表达了“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讽刺文学的出发点是爱,不是恨,人性本有缺点,人生本有不如意事,文学家探索人生,热爱人生,看到不合理不道德的现象,则想加以指责矫正,讽刺便是一种很好的手段.”——梁实秋四、课外拓展我想写《笼中鸟》难以掩盖的忧伤,假以不停地____歌唱,以换取那_____________的干粮.不愿摇尾乞怜,却没有_________的勇气. 久羁的心渴望自由,渴望,与同类______在山林间去寻找那一片_____的天空. 清脆的鸣叫,由衷地发自歌喉,即使,为填饱肚皮起早贪黑;哪怕,为躲避天敌____________.月明夜,一声惊鸿,从栖息的树梢___向天空然后,下落又回到我的故园.我死了,愿成为其它动物的腹中餐,亦愿化作泥土____于潮湿的草丛,我相信,我的生命将_______.五、总结文章由鸟及人,想到人对鸟肉体上的囚禁,精神上的压迫,联系到现实生活中人对人的压迫.六、作业作业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鸟
教学目的:
1.积累词语和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状物散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重点:生动的语言
难点:托物言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古诗词中有哪些描写鸟的诗句?说出来(生说诗句)……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充满生机。

而梁实秋笔下的鸟却给人悲苦,为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的作品,去品味一下吧!
一、文学文化常识:
1. 梁实秋(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笔名秋郎。

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

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

1923年留学美国。

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

1949年定居台湾。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

1966年退休。

2.主要作品:杂文集:《骂人的艺术》《雅舍杂文》《实秋杂文》等.
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小品续集》《雅舍小品》(3、4集) 《清华八年》《秋室杂忆》等.
翻译书目:《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 《结婚集》(短篇小说
集) 《咆哮山庄》(长篇小说) 《威尼斯商人》(剧本)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等.
3.“雅舍”是指梁实秋在重庆北碚与友人合住的六间陋室,是作者避乱隐居之所。

《雅舍小品》的第一篇《雅舍》就描写了他当时居住的简陋屋舍。

“雅舍”本无雅处,寒伧、简陋,但作者在旅居中却颇具雅兴,为什么?只因为“自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因为作者在此陋室及其周遭的景物中感悟到一种旷远、安谧与亲切,从而忘记了世事的纷扰,怡然自乐,他以超然的态度来体验生活和对待时代的同雨。

梁实秋在30年代因鼓吹抽象人性论,反对文学的功利性等原因受到过鲁迅等左翼作家的尖锐批评,但梁实秋不是一个没有反帝爱国思想的人,早在1935年他就撰文批评国民党政府奉行的不抵抗政策;他曾参加慰问团亲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写过像《记张自忠将军》那样宣传爱国抗日的文章。

但到入川前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剧变。

他是国民党的参议员,参政会议长汪精卫投敌不仅使他愤慨,也使他感到受了愚弄;到重庆后,又目睹达官显要在大发国难财,“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现象在官场比比皆是。

于是一种由失望引起的幻灭感使这个本来就对老庄比较亲近的士大夫文人产生了思想危机,于是他转向独善其身,追求心境的平和。

为了获得心理平衡,他采取“一切只要随缘”的态度来对等生活,寄情于巴山蜀水之间,以随遇而安的心态来处世,以超然的目光来审视尘世万象,《雅舍小品》中的散文正是在这种心境下产生的。

1938年12月,他在《中央日报》的《平明》副刊上发表了“编者的话”,他说:“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有的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

我的意见稍为不同。

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
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

”这段话在当时的文坛引起轩然大波,曾引起过文艺界的“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

面对左翼人士的批判和声讨,梁实秋没有作过多的辩解和回复。

《雅舍小品》可以说是他上述主张的艺术实践,或者借用台湾文学史家周锦先生的话说,《雅舍小品》正是上述主张遭到批判之后他的一种“无言的抵抗”。

二、听写字词(见课本“读读写写”)
三、整体把握:
1.找出各段的中心句。

2.理清文章结构
五、思考探究
1.文章依照不同的鸟给与自己的不同感受,把鸟分为四类,哪四类?
2.第②段中作者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来说明“鸟儿的苦闷”?请举例说明
3.第三、四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鸟的美?
4.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5.文章2、7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从作者对各种鸟的描写中,你感悟到作者希望有怎样的社会和人生?
六、写法思考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

“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状物散文以描写为主,物为我所用,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写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七、练习
鸟被关在笼子里引起了作者的同情,请为世界爱鸟组织写一句宣传标语呼吁大家保护动物:
参考答案
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

五、思考探究
1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令人喜悦的鸟令人憎恶的鸟令人悲苦的鸟
2引用:“抟扶摇而直上”说明鸟儿的自由翱翔与笼子里的鸟对比,表达了作者的同情。

反问:“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瞵视昂藏的神气?”作者对空中霸主“鹰”遭遇的同情。

类比:“粘在胶纸上的苍蝇”与“笼子里的鸟”类比,形象直白。

反语:“优待”
4明确: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

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

作者表明客观地看待事物的态度。

因为鸟会带给人联想,比如杜鹃让人想到杜宇、
望帝,想到啼血、客愁,所以往往忽略这种鸟的本性,作者虽爱鸟,但却是一种冷静的爱,单纯的爱,并不赋予过多的牵强的感情色彩。

5内容:运用反衬手法,用笼中鸟、寒鸦、鸱枭反衬生活在自由天地中那些鸟的可爱,同时突出的表达了作者不满于囚禁似的笼中养鸟养鸟的做法
结构:首尾呼应,使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发人深思,回味悠长,深化了主题。

6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

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

六本文的物是鸟,课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了鸟的声音、形体,以及它给人带来的欢乐和悲苦;作者把“情”寄托在鸟上,表达了对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七、1、你爱谁,就把谁关起来吗?
2、如果你爱鸟,就去观鸟,切勿关鸟!
八19.作者在本文的一开头便点出自己喜爱鸟,“我爱鸟”。

通读全文,请分条概括作者喜爱鸟的原因。

(4分)
20.第2小节中的画线句“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贴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标本室里住着罢”的深刻含意是什么?(4分
21.有人认为第5小节中的画线句可以不要,你同意吗?为什么?(4分)
22.在这篇散文里边,作者尽情赞美鸟类的自由、活泼、俊俏,但是在最后一小节中作者又写出了另一番寓意,你能读出这番寓意吗?(6分)
19.(1)“我”爱鸟的声音。

声音,如交响乐,如哀乐,让我的心情为之沉醉;(2)“我”
也爱鸟的形体。

鸟的形体较之世界其他生物,更俊俏,就是盘旋着的鸢鹰亦是一种令人喜悦的雄姿;(3)鸟给“我”的悲苦也是让“我”喜爱鸟的原因之一。

20.鸟的快乐都被那些闲人闲情禁锢成了苦闷,作者在这里用看似平缓实则严峻的语气斥责了那些束缚鸟类“自由”的闲人闲情。

21.不同意。

这篇散文善于发挥联想,在写鸟的各种情态时,十分自然地联想到了济慈、雪莱、哈代有关鸟的作品,联想到自己经历中有关鸟的种种镜头,丰富了描写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厚度。

22.①最后一节中“自从离开四川以后”点出了另一番寓意,作者离开故乡后,岁月飞逝,眼前所见的可怜的麻雀、寒鸦等早已失去了“天府之国”各种鸟类的活泼多姿,作者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故土的思念。

②作者希望建立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强权、没有欺压、没有贫困的社会,希望有个能够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的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