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新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解析

新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解析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步十里松原①郭沫若海已安眠了。

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

哦,太空!怎么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

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

【注】①十里松原:即千代松原,在日本九州岛北端的博多湾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大海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

B.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大海的夜景。

C.这首诗写的是山水相连、天地一体的美丽的夜景。

D.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夜行者的观察和感受。

(2)“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既然是“沉默着”,怎么能“赞美”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几处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案】(1)D(2)“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

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古老、欢快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鉴赏。

本诗的内容包括两部分:景物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感受。

故此答案D。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即辨析能力。

沉默是指没有言语上的无声,但赞美并不一定要有声。

他们无数只手臂都高擎着指向天空,这种肢体语言已经激烈的表示了他们的崇敬之情,而在微风吹动下,看起来他们的手臂更像是在战栗,仿似被这天宇的浩瀚之美震撼了,惊住了。

“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及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步十里松原①郭沫若海已安眠了。

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

哦,太空!怎么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

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

【注】①十里松原:即千代松原,在日本九州岛北端的博多湾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大海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

B.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大海的夜景。

C.这首诗写的是山水相连、天地一体的美丽的夜景。

D.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夜行者的观察和感受。

(2)“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既然是“沉默着”,怎么能“赞美”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几处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案】(1)D(2)“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

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古老、欢快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鉴赏。

本诗的内容包括两部分:景物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感受。

故此答案D。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即辨析能力。

沉默是指没有言语上的无声,但赞美并不一定要有声。

他们无数只手臂都高擎着指向天空,这种肢体语言已经激烈的表示了他们的崇敬之情,而在微风吹动下,看起来他们的手臂更像是在战栗,仿似被这天宇的浩瀚之美震撼了,惊住了。

“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及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

诗文中写出了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解析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解析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的感慨。

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2)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3)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____”和“②________”。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答案】(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

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

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3)不尽长江滚滚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解析】【分析】(1)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2)句中的“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观察图一,画面写船行江中,帆正迎风飘扬。

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

(3)考查对诗句的积累。

只要写出的诗句包含“江”或与“长江”有关,书写不出现错字即可。

故答案为:(1)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2)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在“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得高妙,试简要分析。

【答案】(1)阴阴;又(2)“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杨柳阴阴细雨晴”的意思是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

其中的“阴阴”一词表现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又逐春风到洛城”的意思是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又”表示这是梦境的再次出现。

据此可作答。

(2)“又逐春风到洛城”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作者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阴阴;又;⑵“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这句诗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

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诗歌赏析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情怀。

(2)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答案】(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解析】【分析】(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这两句前一句问,后一句答,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这两句炼字炼句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故答案为:(1)设问对家乡、亲人的思念;(2)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解答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大意。

(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

2.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请你写出这首诗歌四个诗句的大意?(2)“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答案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答案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臧克家我爱听人家把星叫作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星星是它的子民,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渺小得没有名字,它们用自己的光圈,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一,二,三,你数!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1946年8月4日午于沪(1)“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中________。

(2)诗人用“星星”象征________,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节诗中“自己的光圈”指什么?(4)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答案】(1)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2)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3)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解析】【分析】(1)结合这首诗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想把他的合伙人从挤出去。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挤,而诗人创设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排挤,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

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即可知道诗人用“星星”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二者的共同之处比较多,如数量都非常多;都非常渺小,都很平凡,默默无闻等。

新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古诗文阅读《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运用了许多类似的手法,请借鉴《天净沙·秋思》的阅读方法,自读《天净沙·秋》,完成赏析。

【答案】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分析】《天净沙•秋》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后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

这是作者的心中之景。

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仿照《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据此拟写即可。

故答案为:①“孤村”、“落日”、“残霞”等名词的组合,给人秋日萧瑟的寂寥之感。

②“青山绿水”让人联想到碧绿的“生机”铺满大地,和谐美好,烘托出诗人的愉悦心境。

(答“白草”、“红叶”、“黄花”这几处色彩的词也可,联系色彩,烘托愉悦心境;言之有理即可)【点评】同样的景物,甚至同样的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有时甚至有天壤之别,这取决于诗人的情感,也取决于诗人的写作写作背景、人生取向。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

新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

新部编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来。

(2)诗的尾联表达了这样的情感?【答案】(1)旅途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2)尾联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和自己流落异乡的孤独。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

这两联描述的画面为:旅途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2)此题考查学生体会诗歌情感体验的能力。

做此类题目应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中关键词、主旨句来体验作者的情感。

经分析可得:“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自问自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乡书”是家书的意思,所以可以看出寄托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故答案为:(1)旅途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2)尾联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和自己流落异乡的孤独。

【点评】在描绘诗歌的画面时,应首先能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然后同时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运用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切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2.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中哪些字词透露出诗人的“游子”身份?(2)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答案】(1)“次”“客路”“乡书”“归雁”。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答案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2)“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

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这句诗的意思是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2)后两句的意思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子如同自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⑵ “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

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境的想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歌的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描绘,注意语言的表达。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和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诗人写作的背景,注意要结合诗歌的意境和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2)“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答案】(1)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解析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步十里松原①郭沫若海已安眠了。

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

哦,太空!怎么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

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

【注】①十里松原:即千代松原,在日本九州岛北端的博多湾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大海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

B.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大海的夜景。

C.这首诗写的是山水相连、天地一体的美丽的夜景。

D.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夜行者的观察和感受。

(2)“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既然是“沉默着”,怎么能“赞美”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几处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案】(1)D(2)“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

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古老、欢快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鉴赏。

本诗的内容包括两部分:景物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感受。

故此答案D。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即辨析能力。

沉默是指没有言语上的无声,但赞美并不一定要有声。

他们无数只手臂都高擎着指向天空,这种肢体语言已经激烈的表示了他们的崇敬之情,而在微风吹动下,看起来他们的手臂更像是在战栗,仿似被这天宇的浩瀚之美震撼了,惊住了。

“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及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步十里松原①郭沫若海已安眠了。

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

哦,太空!怎么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

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

【注】①十里松原:即千代松原,在日本九州岛北端的博多湾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大海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

B.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大海的夜景。

C.这首诗写的是山水相连、天地一体的美丽的夜景。

D.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夜行者的观察和感受。

(2)“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既然是“沉默着”,怎么能“赞美”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几处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案】(1)D(2)“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

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古老、欢快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鉴赏。

本诗的内容包括两部分:景物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感受。

故此答案D。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即辨析能力。

沉默是指没有言语上的无声,但赞美并不一定要有声。

他们无数只手臂都高擎着指向天空,这种肢体语言已经激烈的表示了他们的崇敬之情,而在微风吹动下,看起来他们的手臂更像是在战栗,仿似被这天宇的浩瀚之美震撼了,惊住了。

“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及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答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答案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夜步十里松原①郭沫若海已安眠了。

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

哦,太空!怎么那样地高超,自由,雄浑,清寥!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

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

【注】①十里松原:即千代松原,在日本九州岛北端的博多湾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大海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

B.这首诗表面看是写十里松原的夜景,实际上是写大海的夜景。

C.这首诗写的是山水相连、天地一体的美丽的夜景。

D.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夜行者的观察和感受。

(2)“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既然是“沉默着”,怎么能“赞美”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3)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哪几处景物?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答案】(1)D(2)“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大海、夜空、松原三处景物。

抓住了大海静谧,夜空高远、雄浑,松原古老、欢快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广阔美好的静夜图。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的鉴赏。

本诗的内容包括两部分:景物描写和作者的心理感受。

故此答案D。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内容的理解即辨析能力。

沉默是指没有言语上的无声,但赞美并不一定要有声。

他们无数只手臂都高擎着指向天空,这种肢体语言已经激烈的表示了他们的崇敬之情,而在微风吹动下,看起来他们的手臂更像是在战栗,仿似被这天宇的浩瀚之美震撼了,惊住了。

“沉默着”是写古松外在的形态,“赞美”则是作者对古松所做的拟人化想象。

(3)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景物及其特点的分析及描述诗歌画面的能力。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解析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解析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解析】【分析】(1)首先要熟读诗歌,把握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体会感情,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惊喜。

(2)这首诗描写了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故答案为:⑴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⑵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⑵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赏析,要按照题目提示,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

答题格式:通过写什么景色,表达了什么感情。

2.阅读下列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分别解释“临”与“澹澹”。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的手法和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临:到达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2)日月星辰似乎都在沧海的胸怀之中,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奇特的想象,融情入景,以大海吞吐日月的虚景,表现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解析】【分析】(1)“东临碣石”东行登上碣石山。

临:到达、登上。

“水何澹澹”海水多么宽阔浩荡。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

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用意?(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1)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解析】【分析】(1)“杨花”即柳絮,每年春末,杨絮开始漫天飞舞。

杨花本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别的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格外妖娆,而杨花却要离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天增加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这种鸟春末时从南方飞来,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据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故答案为:⑴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⑵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点评】⑴本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按照提示概括这首诗每小节展现的画面。

街灯明星相互辉映图——________——________——牛郎织女天街闲游图(2)第一节中的“闪”字和“点”字能不能互换?请说明理由。

(3)“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朵”本来是形容“花”的量词,这里用来形容“流星”。

有什么妙处?(4)第一节的四句诗,诗人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这样写的作用是()A.描绘出了一幅迷人的夜景图,抒发了诗人的苦闷、悲伤。

B.驰骋想象,给景色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C.把读者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铺垫。

D.渲染气氛,使天上和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5)诗中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和民间传说不同,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改编?【答案】(1)天上美丽街市图;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2)不能。

“闪”修饰的是“明星”,“点”修饰的是“街灯”。

星“闪”、“点”灯才合常理。

(3)诗人将形容“花”的量词“朵”用来形容流星,形象地表现了“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

(4)C(5)把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悲剧,变成了牛郎织女能骑着牛儿来往、生活幸福美满的喜剧,这样的改编使诗歌流露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给诗中的幻境涂上了一层更加迷人的色彩。

【解析】【分析】(1)根据题目提示,分析诗歌所描绘的人、景、物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再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答案

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天上的街市》,回答问题。

(1)“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浅浅”一词应怎样理解?理由是什么?(2)诗人开始用“好像”,后来用“定然”,怎样理解这种词语运用的变化?(3)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诗人为什么要对这一故事进行大胆改编?(4)你认为“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句诗写得好吗?为什么?【答案】(1)是河床很浅的意思。

诗歌中有“骑着牛儿来往”的句子,可见天河不深。

(2)“好像”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联想;“定然”是用肯定的口吻,表明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3)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4)写得好。

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解析】【分析】(1)浅浅一词的本意是河床很浅的意思。

从“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句中就可知道天河不深;(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细读诗歌可知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比喻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比作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

最后作者用“定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3)本题考查本文主旨的理解分析。

结合本文主旨写作背景明确现实和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的不同,体会作者写作目的是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对丑恶现实的不满;(4)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流星比喻为天上的人走动时拿在手里的灯笼;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流星很美,十分灿烂,像花一样的一朵,表现了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解析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解析

【精品】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臧克家我爱听人家把星叫作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星星是它的子民,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渺小得没有名字,它们用自己的光圈,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一,二,三,你数!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1946年8月4日午于沪(1)“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中________。

(2)诗人用“星星”象征________,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节诗中“自己的光圈”指什么?(4)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答案】(1)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2)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3)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解析】【分析】(1)结合这首诗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想把他的合伙人从挤出去。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挤,而诗人创设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排挤,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

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即可知道诗人用“星星”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二者的共同之处比较多,如数量都非常多;都非常渺小,都很平凡,默默无闻等。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下列对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节描写诗人面对街灯和明星所引发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向往光明的思想。

B.第二节作者想象天上街市中的珍奇物品,含蓄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C.第三节描写作者想象中的牛郎织女在天河骑牛来往的动人情景,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厌弃压迫、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

D.第四节描绘作者想象牛郎织女正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2)“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一句中的逗号有什么表达作用?(3)诗中使用了“你看”“定然”“不信”“请看”等词语,有何作用?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表明作者看得仔细、清楚。

B.这些词语用得肯定,把想象的内容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历历在目。

C.联想自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D.表明作者态度亲切,用语客气,为人谦虚。

(4)下列对这首诗的主题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旨在描写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清新、活泼。

B.这首诗通过想象天街的美丽和牛郎织女的自由幸福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C.这首诗是作者的主观想象,是作者美好愿望的表现,与现实生活无关。

D.这首诗的主题是消极的,它表明了作者只能寄希望于男耕女织的太平生活。

【答案】(1)D(2)逗号一般用来表示一句话中的一般性的停顿。

而此句中的逗号不仅表停顿,更是要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

(3)B(4)B【解析】【分析】(1)D项“抒发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错误,应该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答案

七年级 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春【元】马致远【元】白朴枯藤老树昏鸦,春山暖日和风,小桥流水人家,阑干楼阁帘栊①,古道西风瘦马。

杨柳秋千院中。

夕阳西下,啼莺燕舞,断肠人在天涯。

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①帘栊:带帘子的窗户。

②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1)第二首小令画线句展示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的美丽画面。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句,它和白朴的《天净沙·春》中的“小桥流水飞红”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答案】(1)风和日丽;和煦明媚、春意盎然、生机勃勃(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而白朴的小令中,则通过“小桥流水飞红”明媚艳丽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喜爱春天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的画面。

“春山暖日和风”,作品开篇先从远处着笔呈现了一个宏大而又温馨的背景,也就是说,作者描绘了一幅和煦、温暖、辽阔的春光背景画面。

在这一句里,作者着意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人间的特点,“山”是春意盎然的,“日”是暖意融融的,“风”是和煦温情的。

这样的画面很美:明媚的春光里,春山润泽,春日融融,春风和煦,怡然与舒畅。

(2)本题考查体味思想感情和比较阅读。

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借“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画面,以乐景写哀情。

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

衬托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内心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而白朴的小令中,直接描写“小桥流水飞红”明媚艳丽之景,抒发了在明媚春光里陶醉、喜悦、惬意,喜爱春天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诗歌鉴赏答案及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按照提示概括这首诗每小节展现的画面。

街灯明星相互辉映图——________——________——牛郎织女天街闲游图(2)第一节中的“闪”字和“点”字能不能互换?请说明理由。

(3)“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朵”本来是形容“花”的量词,这里用来形容“流星”。

有什么妙处?(4)第一节的四句诗,诗人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这样写的作用是()A.描绘出了一幅迷人的夜景图,抒发了诗人的苦闷、悲伤。

B.驰骋想象,给景色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C.把读者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铺垫。

D.渲染气氛,使天上和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5)诗中牛郎织女在天上的生活和民间传说不同,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改编?【答案】(1)天上美丽街市图;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2)不能。

“闪”修饰的是“明星”,“点”修饰的是“街灯”。

星“闪”、“点”灯才合常理。

(3)诗人将形容“花”的量词“朵”用来形容流星,形象地表现了“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

(4)C(5)把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悲剧,变成了牛郎织女能骑着牛儿来往、生活幸福美满的喜剧,这样的改编使诗歌流露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给诗中的幻境涂上了一层更加迷人的色彩。

【解析】【分析】(1)根据题目提示,分析诗歌所描绘的人、景、物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再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这首诗第一节写街灯明星相互辉映图,从“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可以看出这一节描绘的画面是:天上美丽街市图。

第三节诗,诗人想象天河不甚宽广,牛郎能够骑着牛儿自由地来来回回和织女相会,因此这一节诗描绘的画面是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第四节诗写牛郎织女天街闲游图。

(2)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闪”形容的明星,“点”形容的是街灯,“明星”会闪闪发光,但“街灯”需要点才能发光。

因此不能互换。

(3)结合诗歌意境分析,这首诗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美丽的、自由的、理想的社会,那里的每一样东西都那么美,那里的人是多么的自由,作者遣词造句的时候要符合整首诗所创设的意境,因此诗人将形容“花”的量词“朵”用来形容流星,形象地表现了“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

(4)这首诗的题目是“天上的街市”,天上怎么会有街市,作者必须引导读者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因此第一节的四句诗,诗人从街灯写到明星,又从明星写到街灯,把读者的视线从地上转移到天上,为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作铺垫,这样联想才比较合理。

故C分析正确。

(5)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及主旨进行分析,这首诗给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牛郎和织女也应该是自由的,快乐的,这样才符合诗歌的主旨,如果诗歌不这样改编,牛郎和织女还是隔河相望,就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相背离。

据此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天上美丽街市图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⑵不能。

“闪”修饰的是“明星”,“点”修饰的是“街灯”。

星“闪”、“点”灯才合常理。

⑶诗人将形容“花”的量词“朵”用来形容流星,形象地表现了“流星”和“花朵”一样美丽。

⑷ C⑸把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悲剧,变成了牛郎织女能骑着牛儿来往、生活幸福美满的喜剧,这样的改编使诗歌流露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给诗中的幻境涂上了一层更加迷人的色彩。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诗歌画面的能力。

答题时应抓住句中的主要景物准确概括,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概括时一要忠实于原文,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⑶。

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

答题时不能把该词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⑷本题考查诗歌首节作用的能力。

诗歌的首节作用和文章首段的作用比较接近,因此答题时应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其作用。

⑸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诗歌的意象是为了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他所选取的意象必须与他所表达的感情相吻合。

因此答题时应结合诗歌主旨进行分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如: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3.阅读下列古诗,回答小题。

秋词(其一)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中“排”字的表达效果。

(2)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诗歌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全诗虚实结合,由虚入实,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答案】(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C【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炼字往往具有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本题考查体会感情和写法特点。

C项有误。

诗人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

诗人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故答案为:(1)“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C【点评】(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最后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2)本题考查体会感情和写法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根据题目要求,针对各个选项的说法准确把握意思,再结合相关语文知识,逐项字斟句酌比对辨析正误。

C项“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的说法有误,诗人通过歌颂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一反历来他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秋风引(唐)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来一段时期的贬谪生活。

“引”是古代的一种诗体。

(1)一,二两句,写出了秋天________的特点。

(2)评“孤客”二字,“使无限情思,溢于言表”。

这“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萧瑟凄凉(2)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解析】【分析】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何处秋风至?萧萧退雁群”: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诗句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由此表达了思乡的思想感情。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孤客最先闻。

”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

“孤客最先闻”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故答案为:⑴萧瑟凄凉;⑵孤客二字,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点评】⑴考查诗句所描绘的意境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描摹物象,联想和想像再现画面;点明景物的氛围特点;揭示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主旨。

“秋风、萧萧、雁群”描绘了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

⑵考查诗人炼字的艺术魅力。

答题时应注意,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孤客”传递出诗人彷徨孤独、思乡心切之情。

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