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著名社团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
语丝社: 时间:1924年11月 地点:北京——上海 人员: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等。 刊物:《语丝》周刊(1924年11月——1930年3月) 主张:“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生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杂文和小品文,被称为“语 丝体”,在指摘社会弊端和抨击旧文化方面,做出了自己特殊期间,在“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易卜生主义的影响之下形成的一种小说创作潮流。以小说的形式提出并 反映各种社会人生问题。是五四启蒙精神和作家的人生思考相结合的产物。代表作有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王统 照的《沉思》、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庐隐《海滨故人》等。多采用客观写实的手法,有的作品也注重写意。 乡土派小说: “国民性批判” 作家与作品:王鲁彦(《菊英的出嫁》《黄金》)、许钦文(《鼻涕阿二》《石宕》)、许杰(《赌徒吉顺》《惨 雾》)、台静农(《拜堂》《父亲的花园》《地之子》)、蹇先艾(《水葬》)、彭家煌(《怂恿》)废名 总体特色: 1、“侨寓者”的文学——受鲁迅影响而形成的一个小说派别。以偏远地方的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二集导言》) 2、揭示国民的灵魂——延伸鲁迅所开拓的主题 3、浓郁的地方色彩 4、为人生的主题 5、写实的手法
新月诗派: 回归诗本身,衔接诗歌传统,讲究理性的节制,三美主张,古典主义倾向 闻一多(1899——1946)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 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爱国主义 诗集:《红烛》《死水》 主题:浓郁的爱国主义思想,为青春,为爱情,为太阳,为祖国而歌;因黑暗,因丑恶,死亡,苦难而低徊伤情,爱之 深,恨之切的情感。 艺术:新格律诗,长歌当哭/象征、比喻、典故/三美 春柳社: 中国话剧开始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他们于一九零七年春在东京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接着又正式排演了根据 林纾的翻译小说改编而成的五幕剧《黑奴吁天录》。辛亥革命后,春柳社部分社员回国,在上海和一些原在当地提倡话 剧的人合作,演出了《猛回头》、《社会钟》、《热血》等戏。 民众戏剧社: 一九二一年三月在上海成立。发起者为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等十三人。五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 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民众戏剧社的宣言中明确地提出:“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他们强 高戏剧必须反映现实和负担社会教育的任务,认为它“是推动社会使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代表 作欧阳予倩的《泼妇》。 太阳社: 从1928年1月起,经过整顿的创造社和由蒋光赤、钱杏邨等组成的太阳社,在《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 刊》等刊物上,正式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倡导。
中国现代文学十年所出现的重要社团及其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十年所出现的重要社团及其影响PART ONE:文学社团一,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7月在北京成立,其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叶绍钧。
他们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文学,创造新文学”信奉“为人生而艺术”的文学观念,主张文学为人生,从“为人生”出发,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观点,写法上倾向于现实主义。
代表作品及刊物有:沈雁冰接编革新后的《小说月报》及《文学月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
影响:文学研究会在反对封建主义、反对鸳鸯蝴蝶派的游戏文学方面采取了一致的态度,不仅反对旧礼教,也反对旧文学,对《礼拜六》、《游戏杂志》一类刊物进行了有力斗争。
进一步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强调“新文学上的写实主义。
文学研究会的发起者与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有卓越贡献的人物,在介绍外国进步的现实主义文学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
二,创造社于1923年在东京成立,其代表人物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徐正祖、陶晶孙、何畏。
前期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为艺术而艺术,重视美感,注重文学表现的时代使命,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后期主张进行文学革命运动,代表作品及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洪水》等刊物和郭沫若的实际《女神》、郁达夫《沉沦》等。
影响:从人事角度重新发掘创造社历史,还原满是矛盾与歧异的原生态发展进程,实际上也是在寻求一种失落了的,不为既定文学秩序所拘囿,勇于反叛,敢于发言,在不停的论争与吵架中获取前进的人文精神。
创造社与其他社团在创作、翻译、文艺批评问题上的争论客观上有利于不同风格流派文学的竞争和发展,为后期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新月社于1923年在北京成立,代表人物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饶孟侃、孙大雨。
他们的思想多倾向于自由主义,主张新诗格律,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特点。
新月社简介
新月社简介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1928.3.10)。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闻一多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辞藻,建立了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的新格律诗理论。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
因为它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 ,起初,他们多在《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上发表作品,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专栏的开辟,可以看作该诗派的正式形成,而1931年《新月诗选》(陈梦家编选)的出版,则可以看作该诗派的一个总结,也标志着该诗派的结束。
为新月社诗歌理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
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新月社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一个影响较大的文学社团。
它的前身是1923年北京的新月社,先以聚餐会形式出现,后来发展为俱乐部。
参加者有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林徽音等人。
近现代文学流派社团
近现代文学流派社团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并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五四运动后,成员逐渐分化,到1931年小说月报停刊,该会便无形中解散了.创造社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十余种刊物.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文艺思想倾向是浪漫主义的,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不仅创造了许多浪漫主义倾向的诗歌、小说及戏剧,翻译也以欧美浪漫主义作品为多.1925年“五卅”以后,是创造社的后期,郭沫若、成仿吾等主干人物的思想变化,提倡革命文学;1927年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9年创造社被国民党查封,成员多数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学派认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认为新文化运动为“模仿西人﹐仅得糟粕”﹔攻击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是诡辩家﹑模仿家﹑功名之士﹑政客.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于1933年,学衡停刊.学衡派文化思想不仅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的重要课题,而且更是深入研究20世纪20——3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思潮变动所必需的,它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丰富和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发展.浅草沉钟社1922年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创办浅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中出过文艺旬刊,其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面则有冯至的诗歌,林如稷、陈炜谟、陈鹤翔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情感,富于感伤色彩.湖畔诗社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有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四人.同年4月,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出版,并因此得名为"湖畔诗人".诗社没有固定的组织和章程,只是一种友爱的结合,其成员绝大多数是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他们写作抒情诗,但最有影响的是爱情诗,风格清新、自然、天真、率直,表现了对传统封建世俗大胆反叛的精神,艺术上也较成熟.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这些诗作很能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被朱自清称为当时"专心致志做情诗"的四个年轻人.新月社新月社是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徐志摩、、等.前期他们把作为阵地,后期创办新月月刊诗刊周刊1931年.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语丝社鲁迅所支持的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11月,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文,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等.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现代评论派1924年,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在北京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借周刊名,被称为现代评论派.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倾向于鲁迅和部分“语丝”派成员相对立.现代评论于1927年7月迁至上海,1928年底停刊,改派也随之解体.现代评论派以自由主义思想为主流,在倡导启蒙,改造文化等方面做过许多工作,在中国新文学发展史和新文化发展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是一个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复古流派,代表人物是章士钊、瞿宣颖.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鸳鸯蝴蝶派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莽原社1925年4月成立于北京,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韦素园、韦丛芜、高长虹、向培良等,以创办莽原周刊而得名.莽原提倡“撕毁旧社会的假面”,注重批评和文明批评,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1927年停止活动.未名社1925年8月成立于北京,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韦素园、韦丛芜、台静农等.“未名”,是“还未想定名目”的意思.其时鲁迅正为北京北新书局编辑专收译文的未名丛刊 ,遂以“未名”为社名,丛刊改归该社发行.这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有专收翻译作品的未名从刊和专收创作的未名新集.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文学理论与文学史着作的翻译,为现代文学的理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文学翻译推动白话作为新文学的语言载体迅速走向成熟,实现了胡适所设定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春柳社一个以戏剧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团体,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吴我尊等.1907年正式公演黑奴吁天录.这是春柳社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创作活动,演出在东京引起了轰动,其影响达于国内.辛亥革命后,春柳社员陆续归国.1912年初,陆镜若在上海邀集欧阳予倩等人成立了新剧同志会,正式从事职业演剧.它始终保持着春柳社的宗旨和传统作风,因此可算作“后期春柳”.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话剧的奠基和发端.新潮社新潮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社团,是个学生社团,它诞生于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前夕,一些学者怀着挽救“国粹”的想法掀起了“整理国故”运动.在这一影响下1919年初,在北京大学校园里,成立了相互对立的两大阵营“新潮社”和“国故社”,“新潮社”以新潮为阵地,提倡民主与科学,旨在为中国新文明的建设打下一基础.主要成员有罗家伦、傅斯年、杨振声、许德珩、俞平伯等.新潮是新青年最坚实的同盟军,与新青年一道,共同擎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大旗,扩大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民众戏剧社中国学术研究团体.1921年春成立于上海.发起者是汪优游,主要成员有沈雁冰、欧阳予倩、郑振铎、陈大悲、徐半梅、熊佛西、张聿光、沈冰血等13人.重视戏剧的社会作用,明确提出:“我们的责任有两重:一重是改造戏剧,一重是改造社会.”剧社“以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为宗旨”,于同年5月创办了中国较早的戏剧刊物戏剧.民众戏剧社的这些主张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对当时出现的话剧团体,如戏剧协社、辛酉剧社、南国社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兴起制造了舆论.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上海民众剧社“五四”以后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发起者为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陈大悲、欧阳予倩等十三人.5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民众戏剧社强调戏剧必须反映现实和负担社会教育的任务,认为它"是推动社会使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总的说来,是和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基本上一致的.此外,他们还介绍了罗曼罗兰的"民众戏院"及西欧的小剧场运动,以助长"爱美剧"的声势.民众戏剧社的主要贡献是将"五四"革命精神在戏剧理论方面作了充分的发挥,也强调舞台实践,鼓励青年学生参加"爱美剧"运动.南国社1923年成立于上海,领导人田汉,先是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了话剧创作获虎之夜等,后又办南国月刊南国周刊.南国社开展话剧创作活动主要是在1928-1929年,全部公演田汉创作的剧本古潭里的声音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归等.南国社发展了"五四"时期的爱美剧,他们对黑暗现实的反抗往往带有伤感成分和浪漫色彩.它在中国话剧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它的成员,以后不少成为中国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方面的骨干人才.南国社戏剧活动较彻底地摆脱了对外国戏剧的模仿并挣脱了文明戏的束缚,在中国话剧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太阳社1927年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屯阝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太阳社的主要成员大都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从事文化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有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倾向: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太阳社先后编辑与出版了太阳月刊、时代文艺、新流月报、拓荒者、海风周报等刊物,以及“太阳小丛书”“太阳社丛书”等,在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太阳社于1929年底自动宣告解散,1930年春全部成员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30年代的左翼文坛上,太阳社是一个产生过广泛影响的文学社团.象征派诗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象征派诗人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①运用一种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来表现自己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传达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觉和印象.②运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表现微妙的情境.③依靠艺术形象的暗示来表达感觉和情调.④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和跳跃.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象征派诗歌后来趋向成熟,取得较高成就的是在30年代戴望舒手中.左联“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成员有:鲁迅、茅盾、郭沫若、周扬、田汉、蒋光慈等,其中鲁迅是旗帜人物.在“左联”成立大会上鲁迅发表了后来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强调革命作家一定要接触实际的社会斗争.“左联”成立后先后出版的刊物有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等.“左联”诸人通过翻译、介绍和研究马克思文艺理论,在宣传的过程中,不仅以马克思文艺理论作为自己的实践指导,更是把其作为思想批评的武器.为了服从旨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春“左联”解体,其前后活动存在的6年时间,对30时代乃至后来文学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左联重视翻译工作,加强与世界文学的联系,出现了一大批文学作品,全力推进文艺大众化活动,成果显着.剧联"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简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戏剧家统一战线组织.1930年成立于上海.主要代表有刘保罗、田汉、赵铭彝、于伶等.剧联成立后,起草并通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除在上海设立总盟外,先后在北平、汉口等地设立了分盟和小组,使左翼戏剧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在演剧方面,团结进步的戏剧工作者,组成50多个左翼剧团.其中上海就有艺术剧杜、南国社等.剧联领导的演剧活动,具有革命性、群众性和战斗性的特色.为了开展工人演剧活动,剧联成立了工人演出委员会,推动了工人剧运的发展.左翼戏剧运动为后来话剧向职业化、实用化过渡准备了条件.为中国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初步开拓了道路,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人才.1936年初,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自动宣告解散.中国新诗会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1932年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共同发起.主要刊物是新诗歌.中国诗歌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廓清新月派、现代派在诗坛造成的某些迷雾,推进和发展革命的诗歌运动.中国诗歌会在内容方面主张"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方面则提倡"大众歌调",就是要创作大众化的诗歌,使诗歌普及到群众当中去.中国诗歌会成立后,不仅注意诗歌创作,而且注意理论研究.他们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出版"歌谣专号"、"创作专号"加以实践.中国诗歌会对我国革命诗歌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现代派现代派得名于1932年出版的现代大型文学杂志,主要负责人为施蛰存、苏汶、戴望舒三人.现代发表各类作家的作品,包括左翼作家的作品.在现代上发表诗歌的人很多,一批诗人从思想到艺术有许多共同倾向,称之为"现代诗派".现代诗派的首领是戴望舒,主要成员有徐迟、路易士、卞之琳、何其芳等.后又编新诗杂志,推进这股现代派诗潮.现代诗派的诗作表现了幻灭中的追寻、对现实的理性批判意识和孤独寂寞的心态,追求语言的自然质朴、形式的自由舒展,以新异的手法提升了诗歌的表现力.这股现代派诗潮,因后期新月诗派向现代派转化,而汇成一股不小的潮流.被人称之为新诗的黄金时代和成熟期.除现代派诗外,还有现代派小说,以施蛰存、穆时英为代表,创作了一批心理分析小说和新感觉主义小说,称之为心理分析派和新感觉派.心理分析派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家施蛰存.其特点是运用弗洛伊德学说深入细致地严肃地描写人物的性心理、性压抑、性转移、性变态等等.此前,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叶绍钧、庐隐等的一些作品中,都有性压抑、性心理分析的成分,但一般都是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为主要创作特色,性心理描写作为其中的因素、成分.而施蛰存这时期创作了一批性心理分析小说,代表作有梅雨之夕春阳石秀等.心理分析派小说在现代小说中别具一格,丰富了文学表现生活的内容和手法.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主要是指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30年代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地的作家群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文学流派,是强调宽大、强调审美、强调民族文化精神重造的纯文学流派."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就是京派小说,其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其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代表作是边城萧萧长河等.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海派海派是指区分于鸳鸯蝴蝶派的拥有“现代质”的海派,是指站在现代都市文明和商业文化的立场上来打量上海,用现代上海人的口气讲述上海故事的文学流派.海派小说作家主要是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从五四文学分离出来走向都市大众读者的张资平、曾今可、曾虚白、林微音不是京派的林徽因等初期海派.二是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小说家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等,谓之第二代海派.三是40年代涌现的后期海派作家张爱玲、苏青、徐讦等人.他们热衷于在都市生活中虚秘五光十色的美,热衷于表现商业文明的节奏和情绪,有同人刊物,真正体现了流派的特征.代表作有: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施蛰存的上元灯穆时英的公墓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金锁记.新感觉派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众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是第二代海派.主要作家有施存蛰、刘呐鸥、穆时英,还有之后的黑婴、禾金等.刘呐鸥创办于1928年9月的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小说集.和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身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印象.、等是他们的代表作.七月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主张“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说,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作.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保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及时弊、幽默中含讽刺.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开心.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开明派30年代独具特色的一支散文作家队伍,他们大都是上海立达学园的同事,30年代又聚集在开明书店周围,有丰子恺、夏丏尊、叶圣陶诸先生.他们以儒家文化为立身之本,通过有所爱有所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实践来体现对君子人格的追求和对社会承担的道义;他们又以江南文化为性情道德理想的追求来丰富人生内涵,来体现人的自由本质和生命价值.他们的作品平淡如水,明白如话,却擅于在平凡中开掘生活的哲理,追求高远的情境,严谨而有韵致.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山药蛋派在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时期,赵树理创作的广泛影响及其作品表现出来的浓厚的山西地方色彩,使得当时同在山西的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人纷纷效仿,并在50年代中期以火花杂志为主要园地汇集在一起,并不断创作出在当时有一定影响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思想和艺术趣味上比较趋同,所以文学批评界曾一度以文学流派视之,将这一创作群体命名为“山药蛋派”因为山西盛产山药蛋或“火花派”.马烽和西戎是其中的代表.这些在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虽有比较深厚的农村生活基础,但视阈的狭隘和艺术手法的单一,也给他们的作品造成了很大的缺陷,对于他们作品艺术水准的质疑,也成为批评家质疑该流派实际存在的焦点.荷花淀派荷花淀派是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此派一般都充满乐观精神和浪漫主义气息,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九叶诗派。
五四文学社团简介
五四文学社团简介五四时期那可是文学社团百花齐放的时代呢,咱得好好唠唠这些社团。
一、文学研究会这可是个超级重要的社团啊。
它里面聚集了好多有理想的文学青年呢。
他们的主张就是为人生而艺术,可不是那种只追求风花雪月的哦。
社团里的人就想通过文学来反映社会的各种问题,像茅盾等一批大作家就在这个社团里呢。
他们的作品大多都有着对现实生活的细致描写,从老百姓的苦难到社会的黑暗,写得那叫一个深刻。
他们还积极地翻译外国的文学作品,把那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介绍到咱们国家来,让咱们能了解到外面的文学世界。
二、创造社创造社的风格就比较独特啦。
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有点小浪漫又有点小叛逆呢。
郭沫若、郁达夫这些大才子都是创造社的成员。
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激情,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都像是燃烧着一团火。
就像郭沫若的诗歌,那气势磅礴得很,感觉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
郁达夫的小说呢,写自己内心的苦闷、孤独还有对人性的探索,很是细腻。
而且创造社的人都很有个性,在当时的文学界那可是相当的亮眼。
三、新月社新月社的成员就有点高大上啦。
徐志摩、闻一多他们在里面呢。
新月社比较注重诗歌的格律,徐志摩的诗那是美的像一幅画,他写的爱情诗,把那种浪漫的爱情写得甜甜蜜蜜的,就像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句都成经典了。
闻一多呢,他对诗歌的形式和格律有着自己独特的研究,他的诗读起来节奏感特别强,就像音乐一样。
而且新月社还经常搞一些文化活动,在文化交流方面也做了不少贡献呢。
四、语丝社语丝社也是很有特点的。
他们的文章风格比较犀利,就像一把把小刀,直刺社会的弊病。
鲁迅也跟语丝社有着密切的关系呢。
他们的作品有很多是杂文,对那些不合理的现象进行批判,语言幽默又深刻。
读他们的文章就感觉像是在跟一个聪明又风趣的朋友聊天,但是这个朋友还时不时地给你讲点大道理,让你不得不佩服。
五四时期的这些文学社团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当时的文学天空,而且对咱们现在的文学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呢。
新月社简介
新月社简介第一篇:新月社简介新月社简介新月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1928.3.10)。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闻一多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辞藻,建立了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的新格律诗理论。
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
因为它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起初,他们多在《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上发表作品,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专栏的开辟,可以看作该诗派的正式形成,而1931年《新月诗选》(陈梦家编选)的出版,则可以看作该诗派的一个总结,也标志着该诗派的结束。
为新月社诗歌理论作出了最重要贡献的是闻一多。
他曾系统地提出了新格律诗的理论,认为诗是“做”出来的,主张戴着格律的脚镣跳舞,并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新月社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一个影响较大的文学社团。
它的前身是1923年北京的新月社,先以聚餐会形式出现,后来发展为俱乐部。
参加者有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林徽音等人。
现当代文学名词解释社团
五四文学社团1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社团。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孙伏园、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
文学研究会以改版后的《小说月报》为机关刊物,后来又相继出版了《文学旬刊》、《文学周报》、《诗》等,还编辑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一直到1932年上海抗战爆发,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毁于战火而被迫停刊,文学研究会的活动也自然停止了。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反对消遣的、游戏的文学,提倡为人生的艺术。
《文学研究会宣言》指出: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
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事业,正同劳农一样。
文学研究会的文学实践: 创作了大量为人生的文学,也翻译了许多外国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被压迫民族的文学。
2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的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陶晶荪等。
他们都是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他们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具有”尊天才”、”非功利”等艺术倾向。
他们强调文学必须忠实表现作者自己的”内心要求”,凭着自己的灵感去创造,文学就是天才的创造物,主张文艺应该除去一切功利的打算,追求文学的全与美。
3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
语丝社是以《语丝》周刊而得名。
社团的组织者是孙伏园,骨干是鲁迅。
从1924年创刊到1927年被北洋政府查封,在语丝上发表文章,最能代表语丝方向的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农、俞平伯等人。
语丝社的主张就是要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
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语丝》派是以散文和杂文见长的。
就杂文而言,以鲁迅、周作人和林语堂为代表的杂文在内容上敢于直面人生,针砭社会、抨击社会腐朽事物,有着鲜明的战斗倾向,而在艺术风格上,嬉笑怒骂、冷嘲热讽、任意而谈、无所顾忌,形成一种独特的文体--语丝体,在当时的文坛引起巨大的反响,对后来的杂文和随笔创作也影响巨大。
新文学流派
【孤岛文学】从1937年11月到1941年12月的四年零一个月的上海租界地区的文学,被称为孤岛文学。孤岛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文和戏剧创作上。
【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创办的《七月》杂志而得名,以自由体的形式来表现高昂的战斗激情,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等。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流派、社团 发布者: 静心斋 浏览数: 1 发布日期: 2008-08-06 16:41 邀请建立师生关系 推荐此资源 添加到收藏夹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是“五四”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宣扬“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九叶诗派】九叶诗派是40年代出现于国统区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辛笛、陈敬容、穆旦等人,其创作达到了忠于时代与忠于艺术创造的较完美的融合,标志着中国现代诗的成熟。
【战国策派】战国策派是40年代国民党的文学派别,宣扬法西斯主义与“尚力政治”,代表人物有陈铨等人。
【 荷花淀派】抗战后期‘著名作家孙犁写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建国后孙犁将其几十个短篇和散文编为《白洋淀纪事》出版,吸引了不少青年作者,如刘绍棠丛维熙等。他们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了相同或相近的风格特色,人们便称以孙犁为代表的这一群作家为荷花淀派或白洋淀派。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总体特征是反传统和非理性,“五四”时期开始传人中国。
【象征诗派】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有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人,他们的诗受西方象征主义影响,崇尚“朦胧”与“含蓄”。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著名社团简介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著名社团简介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
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后迁上海),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孙伏园、朱希祖、郭绍虞、耿济之、周作人、许地山、瞿世英、蒋百里、王统照共十二人。
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
后来陆续加入的有冰心、庐隐、朱自清、王鲁彦、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彭家煌、朱湘等,共一百七十余个会员。
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和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与其它方面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文学研究会提倡新文学,反对封建的旧文学: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
其创作倾向于现实主义,以现实人生为题材。
写出了一批反帝反封建的“问题小说”,反映出社会时代的风貌。
该会主办的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周报》、《诗》月刊等。
翻译和介绍了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和许多压迫民族的文学。
同时注重出版新文学创作的《文学研究会丛书》。
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之多、影响之大,以及在流派发展特色上的鲜明突出,使其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团体。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1932年初《小说月报》停刊后,文学研究会也就基本停止了。
创造社创造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另一个著名的新文学团体,也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
1921年6月创造社在日本东京成立。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他们是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
该社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周刊》、《洪水》、《思想》及《文化批判》等十余种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是跟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派”相对立的“艺术派”。
崇尚天才,表现自我,追求个性解放。
强调“直觉”、“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倾向于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与他的译作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该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尤其在文学青年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新文学运动中出现的社团情况
2024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上学期模拟预测联考物理试题一、单选题 (共6题)第(1)题某同学在相同条件下用激光分别照射S1、S2、S3、S4四片光学片,得到如图条纹,可知( )A.S1、S2均为单缝片,S1缝宽较大B.S1、S2均为双缝片,S1缝距较大C.S3、S4均为单缝片,S3缝宽较大D.S3、S4均为双缝片,S3缝距较大第(2)题如图一手机悬空吸附在磁吸式充电宝上,缓缓转动充电宝使手机屏幕由水平转为竖直,两者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则手机与充电宝间作用力( )A.不断增大B.不断减小C.方向改变D.方向不变第(3)题一单摆换用更长的摆线,最大摆角不变,则摆球的振幅A与通过最低点的动能E k( )A.均变大B.均不变C.A不变,E k变大D.A变大,E k不变第(4)题如图所示,质量为3m、半径为R的四分之一光滑圆弧体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小球(可视为质点)从圆弧体的最高点由静止释放,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则小球下滑过程中( )A.小球和圆弧体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B.小球的机械能守恒C.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速度大小为D.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速度大小为第(5)题北京时间2023年11月1日6时50分,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绘五号卫星。
已知该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轨道离地高度为(大约),地球的半径为,地球表面附近重力加速度大小为,忽略地球的自转,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绘五号卫星在加速升空阶段处于失重状态,进入预定轨道后处于失重状态B.天绘五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的运行速度大小为C.天绘五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的周期为D.天绘五号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后的运行周期比同步卫星的运行周期大第(6)题压缩空气储能(CAES)是一种利用压缩空气来储存能量的新型储能技术,绝热压缩空气储能方式是压缩空气并将产生的热能储存在各种介质当中,比如混凝土、石头、矿洞矿石中等。
中国现代著名文学社团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
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新月社成立于1928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
因为它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鸳鸯蝴蝶派是发端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十里洋场”的一个文学流派。
他们最初热衷的题材是言情小说,写才子和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象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上海文艺之一瞥》),并因此得名而成为鸳鸯蝴蝶派。
这一派的早期代表作为徐枕亚的《玉梨魂》,是用四六骈俪加上香艳诗词而成的哀情小说。
湖畔诗社:现代文学社团。
1922年3月在浙江杭州成立。
成员为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4人。
他们曾先后出版冯、应、潘、汪的诗合集《湖畔》(1922),冯、应、潘的诗合集《春的歌集》(1923),汪静之诗集《蕙的风》..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
中国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13.白马湖作家群: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在上虞白马湖畔春晖中学任教,生活过的夏丐尊为首,包括朱自清等一批魅力四射的文坛人物群体,环境的恬美、至善至性的交情,充满了文人生活的魅力,文章清新隽永、质朴平易、自然畅达、情理合一,时时保有一种对文化、自然、社会、人生的责任感。
14.左联:中国左翼作家的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名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门中支持思维,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着自己的实践,作品都体现着强烈而鲜明的时代色彩。
在工作中有过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错误倾向。
但为建设人民大众的革命文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代表人物有鲁迅、茅盾、郭沫若等,代表刊物有《北斗》等15.两个口号争论:1936年上海左翼文学界关于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这两个口号的争论,这两个口号都是因过大对华侵略和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为适应党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要求而提出的。
国防文学口号先由上海文学运动和国防戏剧。
国防诗歌活动,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由党中央特派员冯雪峰到上海和鲁迅、胡风等商量后由胡风撰文提出的,受到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的指责而发生争论,通过论争达到了新的团结,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广泛的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思想条件。
16.第三种人:标榜自己不站在任何阶级立场上,对各个阶级,对各种文艺不加以褒贬的文艺流派,该流派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以苏汶,胡秋源(代表作《阿狗文以记》)为代表,他们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重心是艺术真实论,提倡文学的自由品格,主张艺术多样性,关注文学的高品位,观点有失偏颇,但有一定合理性。
17.《蚀》三部曲:茅盾于1927年发表《幻灭》及后来发表的《动摇》和《追求》三部小说,被称为《蚀》三部曲,展现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鲜活生动的展现时代女性现象,为新文学任务画廊增添了新鲜的艺术现象,为小说叙事贡献了新方法。
语丝社名词解释现代文学
语丝社名词解释现代文学
语丝社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社团
一、语丝社的背景和概况
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学社团,成立于1924年,由鲁迅、周作人兄弟发起。
该社以创办《语丝》周刊为主要活动阵地,主张“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以独特的风格和姿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语丝社的宗旨和主张
语丝社的宗旨是提倡“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强调文学要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发挥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批判和引导作用。
该社主张文学应该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呼吁打破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推动现代白话文的发展和普及。
三、语丝社的主要成员及作品
语丝社的成员包括了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一批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学者和作家。
他们的作品多以独特的讽刺和幽默风格,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尖锐的批评和嘲讽,如鲁迅的《阿Q正传》、《孔乙己》等经典作品。
四、语丝社的影响和意义
语丝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社团,其影响和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主张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语丝社的成员们通过独特的讽刺和幽默风格,将文学变成了一种有力的社会批判工具,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最后,
语丝社也为中国现代白话文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结语
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学社团,它以独特的风格和姿态,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今天看来,语丝社的主张和作品依然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欣赏。
现代文学史文学社团及流派归纳
现代文学史文学社团及流派归纳在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文学社团和流派的发展演变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景观。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文学社团和流派的归纳和概述:1.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文学社团。
它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和复古主义思潮。
代表作家有鲁迅、冰心、叶圣陶等。
2.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的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等。
3.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主张“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他们的诗歌创作注重形式和韵律,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鲁迅为代表,主张“任意而谈,无所顾忌”,以散文创作为主,关注社会底层生活和民族命运。
5.鸳鸯蝴蝶派:活跃于清末民初的一个文学流派,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作品大多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纠葛和世俗风情。
代表作家有张恨水、包天笑等。
6.左翼文学: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左翼文学流派,主张文学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反对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买办阶级的压迫。
代表作家有鲁迅、茅盾、巴金等。
7.京派: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文学流派,主张文学要独立于政治之外,关注民族文化传承和人文精神。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萧乾等。
8.海派:与京派相对应,海派文学强调与国际接轨,关注都市生活和现代文明。
代表作家有张爱玲、钱钟书等。
9.七月诗派:以胡风、阿垅为代表,主张诗歌要表现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工农兵的生活。
他们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革命精神。
10.九叶诗派:活跃于20世纪40年代的现代诗歌流派,以穆旦、辛笛等九位青年诗人为代表,主张诗歌要表现人民疾苦和反封建精神。
11.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作品多描写农村生活和普通人物,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12.白洋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河北作家群,作品注重表现战争中的人性和人情,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现代文学社团
现代文学社团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以下几个: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
发起人有茅盾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
•新月社:成立于1923年,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
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
•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撰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这些文学社团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学活动,如读书会、讲座、创作比赛等,来推动现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播。
创造社、浅草~沉钟社、湖畔诗社、新月社、语丝社
日期:23-6-2013∙当时的作家有一个困境:想写,但是无法写得好。
∙矛盾替作家找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体验生活。
∙不过也明白了这一个是无法解决的药方∙当时出现了:o问题小说o教育小说o改革小说∙一般人很难接受文学高于首道德伦理的。
∙一些古代文学是以说教式的,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内容里的深遂性。
∙郭沫若的孩子:郭世英从父亲处获得了国家的阅读材料(只供高资高干的孩子)。
∙后来从事地下阅读社而被升学逮捕。
∙后来自杀。
∙郭沫若获得孩子的死讯后,长期压抑来维护自己的地位身份。
∙因此长期写作以抒发丧子之痛。
创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
∙成员们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
[1]∙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五四以后新文学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
∙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并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
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23年5月13日,创造社的《创造周报》创刊,泰东图书局出版,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编辑。
∙发刊词是郭沫若写的一首诗《创世工程之第七日》。
∙诗中表示"我们是不甘于这样缺陷充满的人生,我们是重新创造我们的自我",“我们自我创造的工程,便从你贪懒好闲的第七天做起"。
∙《创造周报》于1924年5月停刊,共出52期。
∙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树》、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冯乃超的《艺术与社会生活》、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文章,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
12.四大文学社团:创造社
• 品以黑暗污浊的大都市为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揭 示出了深刻的社会矛盾,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 展示了他们自发的反抗意识及纯洁美好的心灵; 同时也表现出,在那样的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 与穷苦工人之间是可以沟通的,并且歌颂了他们 之间真挚的友谊。 • 二,艺术特点 • 1.人物形象塑造 • 刻画了一位正直、善良、真诚、乐于助人、具有 朴素的阶级反抗意识的下层女工的形象。 17岁的 女工陈二妹,主动买来面包留给“我”充饥,规 劝“我”不要吸烟,担忧“别人时,又马上坦率 地检查自己。(对我的关心与爱护) • “我”是一位有才华、潦倒困顿、感情忧郁,对 黑暗的现实有着愤慨,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有 着深切同情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表现出“我” 对弱者的同情,对下层劳动者身上美好品性的赞 美,对黑暗的憎恶。(我的感怀与珍惜) • 2.结构严谨,整个故事发展完整自然。不同于其 不重视情节,结构松散的早期小说。 • 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步步设伏,层层推进,前后勾 连,适时解“扣”,不露痕迹,十分自然。
张资平简介
• 创造社重要作家,也是多产作家。主要以“色情 小说”著称。1922年发表的《冲击期化石》为现 代第一部长篇小说。 • 20年代末至30年代,张氏等人的三角恋爱小说引 发一波“性文学热”,其《飞絮》《苔莉》等作 品虽遭新文学主流抵制,却深受市场欢迎。封建 社会长期对性文化、性意识的禁锢,加剧人们的 好奇心和神秘感,“五四”以来的新思潮,冲击 封建禁锢,倡导个性解放,包括张扬性意识等, 成为时代潮流。张氏作品是人们对性意识的自觉 追寻和无意识的契合。
• 3 .注重描写人物心理历程。作品多次直接袒露 “我”的内心活动,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人物情感 与理性的冲撞以及人物灵魂净化的心理历程。 • 4.第一人称叙述,“我”所见,“我”所感,不 仅使作品 具有了 一种浓郁的抒情色彩,而且有利 于结构的曲折幽婉。 • 5.运用对比手法。污浊环境与美好心灵的对比, 审慎戒备与关心依恋的前后对比。 •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作者小说由主观浪漫 抒情向现实主义转变途中的重要作品,也是我国 现代文学中最早表现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著名社团简介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
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后迁上海),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孙伏园、朱希祖、郭绍虞、耿济之、周作人、许地山、瞿世英、蒋百里、王统照共十二人。
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
后来陆续加入的有冰心、庐隐、朱自清、王鲁彦、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彭家煌、朱湘等,共一百七十余个会员。
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和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与其它方面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文学研究会提倡新文学,反对封建的旧文学: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
其创作倾向于现实主义,以现实人生为题材。
写出了一批反帝反封建的问题小说,反映出社会时代的风貌。
该会主办的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周报》、《诗》月刊等。
翻译和介绍了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和许多压迫民族的文学。
同时注重出版新文学创作的《文学研究会丛书》。
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之多、影响之大,以及在流派发展特色上的鲜明突出,使其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团体。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1932年初《小说月报》停刊后,文学研究会也就基本停止了。
创造社
创造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另一个著名的新文学团体,也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
1921年6月创造社在日本东京成立。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他们是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
该社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周刊》、《洪水》、《思想》及《文化批判》等十余种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是跟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派相对立的艺术派。
崇尚天才,表现自我,追求个性解放。
强调直觉、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倾向于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与他的译作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该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尤其在文学青年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后期他们特别注重文学的使命,反帝反封建,对旧社会进行猛烈的抨击批判。
并且注意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科学问题。
1925年后,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社的作家发生分化。
郭沫若等积极提倡革命文学,投入革命浪潮。
大革命失败后,分化加剧,一部分作家退出创造社,主要成员郁达夫因与同人意见不合也退出了。
同时,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初黎、李一氓等新生力量加入进来,创造社又有了起色。
创造社的活动一直受到国民党的忌恨,1929年2月被查封。
语丝社
语丝社因编辑出版《语丝》周刊而得名。
语丝社并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其成员是指刊物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
《语丝》周刊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由孙伏园、周作人先后任主编,鲁迅、孙伏园、周作人、林语堂、川岛、刘半农、章衣萍、钱玄同、顾颉刚、江绍原等为主要撰稿人。
《语丝》成为鲁迅跟复古思潮和资产阶级现代评论派作斗争的重要阵地,鲁迅被称之为语丝派主将。
《语丝》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短评、杂感、小品等。
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
内容上随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随笔和短论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
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幽雅清新的小品文,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最具特色的两大类,对散文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1927年10月,《语丝》周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查封。
同年12月《语丝》在上海复刊,先后由鲁迅、柔石、李小峰主编;鲁迅、周作人、杨骚、章衣萍、韩侍桁、陈学昭等为主要撰稿人。
《语丝》在1930年3月10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才停刊。
莽原社和未名社
莽原社和未名社都是由鲁迅发起和领导的文学社团,1925年8月成立于北京。
莽原社的主要成员是在鲁迅指导下的李霁野、高长虹、向培良等几个文学青年。
《莽原》周刊由鲁迅主编,注重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
1926年高长虹背叛鲁迅,分化出去,鲁迅便将停刊了的《莽原》周刊改为半月刊,交未名社出版。
未名社的主要成员有鲁迅、韦素园、曹靖华、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共六人。
后来李何林、王士菁也曾参与过该社工作。
它是以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为主,兼及文学创作。
特别着重翻译和介绍俄国文学与苏联文学,以及北欧、英国的文学作品。
有专收译作的《未名丛刊》和专收创作的《未名新集》。
主要收获有台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韦丛芜的《君山》,鲁迅的《朝花夕拾》等书。
未名社在反帝反封建方面比语丝社更激进,因此多次遭到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击压迫,1931年5月停止了活动。
浅草社和沉钟社
浅草社是沉钟社的前身,1922年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
他们认为,当时的文坛犹如一片荒土,他们愿作培植浅草的农人。
出版过《浅草季刊》。
1925年初由于发起人林如谡出国,浅草社活动也随之停止。
同年,浅草社同仁和杨晦、蔡仪等北京成立了沉钟社。
办有《沉钟周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及法国的小说。
创作方面有冯至的诗歌,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杨晦的剧作。
这些作品多抒写知识青年生活的苦闷无奈,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色彩,鲁迅对浅草社和沉钟社很关爱,称赞他们认真踏实的作风,在他的《野草·一觉》中提到这两个刊物。
在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时又选了他们的作品,称赞这两个文学团体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湖畔诗社
1922年4月,新诗团体湖畔诗社在浙江杭州成立。
代表诗人有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和汪静之四人。
同年4月,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出版,因而得名为湖畔诗人。
他们创作的思想倾向,主要是歌唱纯真的友谊和爱情,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具有天真快乐的格调。
他们写作抒情诗,尤其是爱情诗,风格清新活泼,自然天真,带有浪漫色彩:表现了对封建世俗勇敢反抗的精神,艺术上相当成熟,在文学界有一定影响。
1923年,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三人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之前出版过汪静之诗集《惠的风》,之后出版过汪静之的《寂寞之国》。
这些新诗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
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说: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
’的四个年轻人。
这一评论精辟地称赞了湖畔诗人的创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