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

班级:10011014

姓名:付博烨

学号:1001101413

指导老师:家富

中国地质大学()

2012年6月16日

目录

第一章引言----------------------------------2

第二章地层----------------------------------3

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5

第四章地质构造----------------------------6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10

第六章结束语-------------------------------12

参考文献---------------------------------------12

附图I 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

附图II 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

第一章引言

图区位于伏牛南麓金山镇地区,图区面积约170平方公里。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还有奇峰、雨峰、孤峰、伏牛山等。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势为西高东低。图区人口4万,分布于王庄、安村、王家庄、村金山镇等。在图的东南方向有条较大的河。村镇主要分布于这条河即其支流附近。

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没有等高线,图区有3条较大的逆断层4条平滑断层5条正断层及7个向斜背斜,并且有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有一小块花岗岩和斑岩。

本报告主要由本人于2012年6月16日完成。工作主要包括绘制该地区的联合地质剖面图、构造纲要图并研究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

第二章地层

该地区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地质年代从D2至K2,但缺失早三叠世(T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地层走向基本为北东南西向,倾向随构造的变化而有不同。

2.1 上古生界

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

中泥盆统(D2)砂岩、砾岩,为河流相沉积,主要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村东南部的背斜核部,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

上泥盆统(D3)页岩、泥岩,为滨——浅海沉积相,主要分布于图区东南角的村背斜的翼部,出露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

下石炭统(C1)砂岩、砂砾岩,为滨海沉积相,主要呈北东——南西方向条带状分布于图区的东南部、中部和西北部,与上覆岩层整合接触,出露面积较大。上石炭统(C2)粉砂岩、页岩,为滨—浅海沉积相,该时代地层呈北东——南西条带状分布。

下二叠统(P1)灰岩、泥岩,为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北东——南西方向呈条带状广泛分布于图区

中二叠统(P2)砂岩,为滨海沉积相,该时代地层沿北东——南西方向分布于图区的中部。

上二叠统(P3)灰岩、页岩,为浅海沉积相,该时代地层仅呈长条状沿北东——南西方向分布于图区中部,与上覆岩层T2为平行不整合。

2.2 中生界

中三叠统(T2)泥灰岩、灰岩,为浅海沉积相,该时代地层沿桑园——五里河断裂呈长条状分布于图区中部,与上覆地层K1为角度不整合。

下白垩统(K1)砂岩、砾岩,为滨海或湖泊相沉积,该时代地层仅呈长条状分布于图区的西北角,于上覆岩层K2为整合接触,与下伏地层P3为角度不整合。

上白垩统(K2)粉砂岩、页岩,为滨浅海沉积相,该时代地层分布于图区的西北角和北部,该时期的沉积围较大,导致与下伏岩层存在超覆现象。

2.3 新生界

古今纪(E)砾岩、砂岩,为河流相沉积,该时代地层分布于图区的西北角,

与下伏岩层为整合接触关系。

第三章岩浆岩与变质岩

该地区发育有两种岩浆岩,位于陵庄周围的花岗岩和位于伏牛山南侧以及陵庄东侧的斑岩脉。

花岗岩:分布于图区的东北角,在陵庄周围大面积分布,面积约为5Km,表现为岩株与围岩呈不整合接触,侵位时间大约在P1——T2褶皱以后,陵庄逆掩断层之前;

斑岩脉:

以岩脉形式发育,见于陵庄、雨峰附近,面积约为0.1Km平方公里,与围岩成侵入接触关系,侵位时间大约在K2之后。

图区没有变质岩显示,但可以推知在侵入岩体或岩脉附近存在小规模接触变质现象。

第四章地质构造

4.1构造层划分

从上述地层一章可知,研究区缺失上三叠统(T1),使得上二叠统(P3)及中三叠统(T2 )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上三叠统-上侏罗统(T3-J3),使得下白垩统(K1)与下伏地层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新近系(N)及以上地层。因此,将构造层划分为D2-T2构造层、K1-E构造层,其中D2-T2构造层又划分为D2-P3亚构造层和T2亚构造层。

4.2褶皱

f1:村—金山镇线性背斜褶皱:该褶皱分布于村至金山镇一带,核部为D2,翼部由D3、C1、C2、P1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约45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枢纽略倾伏,两翼夹角约110度,形成时间晚于P1,早于村正断层。

f2: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由孤峰和陵庄两处向斜褶皱组成,核部均为

T2,翼部由P3、P2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北西翼倾角80度,南东翼倾角40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两翼夹角约60度。孤峰处呈现短轴褶皱状态。

f3: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两处短轴背斜的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P1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45度;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80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向北西倾,两翼夹角约35度。

f4:奇峰—雨峰短轴背斜褶皱: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组成,北西翼走向北东—南西,倾向北西,倾角45度;南东翼为倒转岩层;走向北东—南西,倾角75度,但是由于此处的逆冲推覆构造导致南东翼被剥蚀得所剩无几。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为圆弧形态,轴面倾向北西。

金山镇地区总体的组合形式为背向斜的组合,背向斜的交替出现,整个区域中所有褶皱的轴迹平行,是平行是排列褶皱,反映了垂直于褶皱延伸方向的挤压应力场。

4.3断层

F1:陵庄—五里河逆冲断层:层面走向北东南西,倾角20度,延伸约 1.8万米。上盘为五里河、诸岭短轴倒转背斜褶皱组,下盘为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根据构造窗和飞来峰可判断该逆冲推覆构造的最小位移位为2.2千米。它是整个地区规模最大的断层。

F2:奇峰—雨峰逆冲断层:位于奇峰和雨峰之东侧,断层走向北东—南西,两端分别延粗图外,图全长约18km,断层西倾向北西,倾角20—30度。上盘(即下降盘)为组成奇峰和雨峰背斜的石炭系各统地层;下盘(即下降盘)为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构成不完整向斜上升盘的石炭系各统岩层逆冲于下二叠统和上石炭统地层之上。地层断层约800km。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一致,为一纵向断层。断层中部为两个较晚期的横断层所错断。断层形成时代与同方向、同性质的桑园—五里河逆冲断层相同,即中三叠世(T2)之后,早白垩世(K1)之前,两条断层构成叠瓦式。

F3~F7:村正断层系:五个正断层面的走向垂直于村褶皱的枢纽,延伸1—1.5千米。延枢纽方向从北东至南西向每个断层面的倾向依次为北东、南西、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