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美学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对美学的认识
美学——是一种奇妙的,抽象的,不能用言语来描述的学科。正如一些学者所说是一种哲学分支。出于一种对于美的一种向往,当时选课的时候看到美的艺术与审美这门课便毫不犹豫的选了。...从这期的学习中我对美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美学无处不在,在我们身边的食物都是美的,只在于你是如何看待,是否有发现美的眼睛。美渗进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人生困境与美学
世界美学大会会场,一位留胡子的男嘉宾在用轮椅把妻子推进会场时,轮椅被门卡住了。
“我来告诉你什么是艺术。”他抱起妻子走进了会场。
这位嘉宾是美国美学协会现任主席、纽约城市大学教授卡罗尔,他的妻子是美国舞蹈协会前主席莎莉,曾在大学任舞蹈和戏剧教授,2002年突发的脑中风,从此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和语言能力。
会上,卡罗尔一边听大会发言,做着笔记,一边照顾坐在轮椅上的莎莉。会下,卡罗尔一口一口给妻子喂饭,而自己总是等妻子吃完再吃。
心中有爱,一切不都很美吗?卡罗尔不经意间说出的话让陪同这位夫妻的北京大学外交学院英语系学生阳平有种豁然开朗之感。爱与美,让这对25年前在舞会上一见钟情的夫妻,至今厮守,笑对坎坷。卡罗尔和莎莉对爱与美自然而然的现场诠释,使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流溢着浓郁的生命与美的气息。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则将灵魂分为九等,爱好智慧、爱好美、爱好诗神缪斯的人排在第一等,卡罗尔夫妇应该是柏拉图“理想国”里的永久居民吧。德国诗人哲学家席勒说,美学是跟心灵做的游戏,它带来一种自由感。大概这种自由感解放了束缚在轮椅上的爱情,让它更超越,更博大。
卡罗尔夫妇用爱去拥抱人生困境的情怀,让人难忘。他们在会场的身影,也许比学者们的发言更能直观地引发人们思考,美学到底意味着什么?美学在当今的社会中应该扮演一种怎样的角色?
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主任叶朗教授在大会发言中说:“美学研究的全部内容,最后归结起来,就是引导人们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使自己具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和更有情趣的人生。”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世英说,哲学以提高人生境界为最高的任务,就是要把人的生活境界提高到审美的境界中来,就像席勒所说的那样,做一个结合感性与理性为一体的“审美直观”中的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完全的人”。
当今社会出现了很多问题,如高校学生自杀、富士通员
工自杀,以及被人们经常提及的各种精神、心理疾患。这些现象与美学有关吗?面对各种人生困境,美学能起什么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高建平说,美学家不是心理医生,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说,美学与这些现象没有任何关系。审美与艺术构成人的另一种生活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得到沟通,相互和谐的关系被重新建构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认为,“乐”能达到“治”。高校的问题与校园文化建设有关,企业的问题和企业文化建设有关。不管是校园文化还是企业文化的建设,都应该是人文学者,包括美学研究者应该关注的问题。美学家不应只是生活在书斋中的学者,他们的学问必须与社会联系起来。
英国社会学家费瑟斯通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概念,他指出,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正在逐渐消泯日常生活与艺术作品之间的界限,所以美学家的目光应该从艺术馆拓展到更大的社会生活领域。日常生活审美化正在消弭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把“生活转换成艺术”的同时也把“艺术转换成生活”。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现实中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使人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优秀的人才都被这种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美是自由的、非功利的,自由的心情、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不正是美的赐予吗?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在我认为真,善,美的统一即可为美,特别是美与善的统一。亚里士多德就认为:“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美学不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论框架,而还是有着充实的内容、明确的对象以及一系列概念范畴的严谨体系。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是18世纪中叶的事情。当然,审美活动、审美现象是自从有了人类生活以来就一直存在的。那些原始人用来装饰身体的贝壳、石珠、兽牙,以及史前陶器上巧妙的线纹和图形、岩画和洞穴壁画的造型等,就充分表明,早在人类产生装饰和娱乐自己的最初意识之际,人便
不仅同动物生存状态有了质的区别,而且其审美意识的最初萌芽也已诞生。可以这么说,只要有人和人的活动存在,就有人对美的感受、追求、创造以及对美的问题的不断思考。问题在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与美学的学科历史毕竟还是两个概念。实际上,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美学的学科历史都远远短于人类的审美活动史和审美意识史。在人类思想的早期发展中,美学问题的提出与探讨,既与当时社会的政治、伦理和人生理想紧密相关,也是组成早期人类思想整体的重要内容。
尽管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发展主线仍然延续在后现代美学进程上,但它的内部却发生了剧烈扭变:在人本主义这条线上,从“结构”到“解构”的转向,充分体现了美学的“后现代”特点——结构主义曾强调作品本文背后实际起支配作用的“结构”的存在,解构主义却要取消一切“中心”,消解全部“结构”;结构主义强调作品本文的内部研究,解释学美学、接受理论等却把重点转移到读者和接受过程,强调本文意义的不确定、相对和多义,呈现了“非中心化”的特点。在科学主义这条线上,分析美学曾经由语言分析入手,反对固定的美的本质探讨,走向了美学的取消主义;后分析美学则集中到艺术本体论上,以折衷主义取代取消主义,走向了美学的建设性方向。
此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法兰克福学派高举社会批判旗帜,提出“反艺术”的理论;他们对卢卡契(G.Lukacs)美学“整体性”概念的批判,体现了一种反对将本质和必然作宿命理解的倾向。而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在批判地吸收各种理论基础上,同样把马克思主义美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后现代”阶段,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的思想活力。
后现代文化景观中,美学成了没有美的本质的碎片。这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美学形态的美学(反美学),尽管还存在许多问题,但它在克服美学的贵族态度和被动性之际,有助于美学在更为开放的文化空间里,把审美问题与人对合理生活的追求进一步结合起来。
美就是美的事物的一种属性,我们因了这些属性而感得那些事物的美;但美同时也是一种感情,即美感。我们是因了这些感情而判定一个事物是否是美的。而不是单纯的观看事物本身。那么,我可以说,美就是能让我们产生美感的事物的美的属性。
通常外在的美总是在我们的眼前飘荡,然而以貌取之有事不科学的,所以我们在发现美的时候不可过早的下结论。要知道内在的美是需要时间去发现的,就如同探索一般,这是一个过程。所以美是一个视觉与感觉并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