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第一章:古代汉语语法概述1.1 古代汉语的特点介绍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和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强调古代汉语在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的特点1.2 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介绍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强调对比分析、历史比较和文献研究等方法的重要性第二章:古代汉语的词类2.1 名词和动词分析古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的用法和特点举例说明名词和动词在句子中的功能和变化2.2 形容词和副词介绍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和特点分析形容词和副词在句子中的修饰作用和变化第三章:古代汉语的句式3.1 判断句和疑问句探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和疑问句的构成和用法举例分析判断句和疑问句在句子中的表达方式3.2 被动句和倒装句介绍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和倒装句的特点和用法分析被动句和倒装句在句子中的功能和变化第四章:古代汉语的语法变化4.1 词类活用探讨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的活用现象举例说明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用法和变化4.2 句法结构变化分析古代汉语中句法结构的变化,如省略、倒装等探讨句法结构变化对句子意思的影响和表达效果第五章:古代汉语语法实例分析5.1 古代文献选读选取典型的古代文献片段,进行语法分析和解读强调对文献语境的理解和语法知识的应用5.2 语法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古代汉语语法案例,如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培养学生的语法分析和解读能力第六章:古代汉语的词义变化6.1 词义引申与扩展介绍古代汉语中词义引申和扩展的现象分析词义变化对古代文献理解的影响6.2 词义转移与假借探讨古代汉语中词义转移和假借的用法举例说明词义转移和假借在古代文献中的体现第七章: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7.1 比喻和比拟分析古代汉语中比喻和比拟的用法和效果举例说明比喻和比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7.2 对偶和排比介绍古代汉语中对偶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探讨对偶和排比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效果第八章:古代汉语的语法演变8.1 语法演变的原因探讨古代汉语语法演变的原因,如社会变化、语言接触等分析语法演变对古代文献理解的挑战8.2 语法演变的特征分析古代汉语语法演变的特征和趋势举例说明语法演变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体现第九章: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9.1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回顾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和发展介绍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学者和成果9.2 当代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现状探讨当代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分析当代研究的方法和热点问题第十章:古代汉语语法教学实践10.1 教学方法与策略探讨古代汉语语法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分享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挑战10.2 教学资源与评价介绍古代汉语语法教学的资源和工具讨论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标准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古代汉语语法概述古代汉语的特点:学生需要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以及古代汉语在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的特点。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第一章词类活用一概说(一)词的语法分类:词类,就是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

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

组合、聚合关系),同时可以结合意义和形态。

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能单独回答问题(朱: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

反之则是虚词。

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则有出入。

《现代汉语》(寥黄本):实词——名、动、形(区别词近年独立出来)、数、量、代、副、叹、拟声;虚词——助、介、连、语气。

胡裕树本把叹词、拟声词放在虚词类。

朱德熙《语法讲义》归副词为虚词(向熹《古汉语知识辞典》同),又把叹词和拟声词独立与虚词、实词并列的第三大类。

每一类词都有它们意义和用法上的共性,我们之所以给词进行语法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词义和用法。

(二)“词类活用”理论的由来:大家知道,汉语和西方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

词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古汉语尤为突出),因而对词进行语法归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

第一次建立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马氏文通》(1898)就此提出了“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观点(此后持此观点者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反对马建忠(1845~1900)的“字无定类”说,主张根据词的本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又创动词的“致动”、“意动”两个术语,成为“词类活用”说的首倡者。

王力《古代汉语》(1962):“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由于仿古的习惯,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

”此后,在古汉语教学中,“词类活用”的理论被普遍采用。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语法概说语法的继承和发展1、语法的继承性和稳固性。

例句: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②癸卯卜:“今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③丁卯卜,王獲大鱼。

(《卜辞通纂》以上古文句子语序:主→谓;述→宾;状→述2、发展变化,例如:“也”字→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注:现代汉语没有一个词可与之对应。

宾语前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词类的划分▲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其他词的结合能力以及在句子中充当的结构成分。

①根据有无结构能力,把词分外叹词和叹词以外单位词(实词、虚词)②根据能否充当句子结构成分,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

③根据语法功能,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

虚词分为:连词、介词、语气词、助词。

主要实词的语法功能㈠名词:表示人、事物或者时间、地点名称的词叫做名词。

A、名词的组合能力。

1、名词能接受数量词的修饰限制。

例句:①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②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荀子·宥坐)2、名词能受形容词的修饰。

例句: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3、名词能接受名词、代词的限制。

例如:①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左传)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4、名词不能接受副词的修饰,因此,名词前一旦出现副词,该名词即临时活用作与其义相关的动词。

①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史记)注:名词前有副词修饰时,这些名词都临时改变词性,活用为动词。

5、名词不能带宾语,因此名词后一旦出现宾语,该名词便失去名词的特点,活用为动词。

①左右欲兵之。

(史记)②父曰:“履我。

”良业为取履,因长跪而履之。

B、名词在句子中充当的结构成分。

文言文中的名词在句法功能上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一般可以充当句子中的主语、宾语和定语。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

古代汉语语法(一)第一讲 绪论一、古汉语的概念和范围。

1、从时间上看,在“五四”以前的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它是通过书面形式保留下来的。

2、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即通常所说的文言;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六朝时对佛经的翻译用了当时的口语。

文人们也渐渐认识到模仿古人的弊端。

其实,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古汉语书面语和古白话都与当时的口语联系紧密。

《尚书》,在我们看来似乎是非常难读的,却也只是当时的口语而已。

其实,说它难读也不然。

我们现在有不少成语都出自《尚书》。

如: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尚书?说命上》)玩物丧志,玩人丧德。

(《周书?旅獒》)《史通?杂说》:“晋楚方言,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

”《史记》中也夹杂着不少方言口语,而《汉书》在语言上却主要是模仿先秦。

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语也是在不断地发展着的。

而书面语却不愿意发展了。

于是,此两者便渐渐有了差异。

到六朝时,文人也多不满意作文的一味仿古,所以也开始书写当时的口语。

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及至唐代,故白话发展达到成熟期。

当时出现了一种说唱形式的,称为“变文”。

(“变文”原称“转变”,原用以宣传佛经故事。

常常是一幅图加上一段文字,有些像我们现在的小人书。

)古白话到了宋元明发展到最高阶段。

二、古汉语语法教学体系。

实际上,我们所讲述的,是一种共时的语法。

以先秦为基础,兼顾两汉的和古白话。

三、古今语法的主要不同点。

语法,包含词法和句法两部分。

词法,是指词的结构和部分变化形态的规则。

句法,是指用词造句的规则。

例: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现代汉语语法相同)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了)1、文言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优。

古代语法知识点总结

古代语法知识点总结

古代语法知识点总结古代语法是指古代汉语的语法体系,是指古代汉语中的语法规则和结构。

从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出古代语法的发展过程,古代语法主要包括古代汉语的词法、句法等方面的规则,古代语法的形成和发展与古代文学的发展及古代汉字书写系统的建立有着密切联系。

下面就古代语法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古代语法的发展古代语法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汉语初期、古代汉语中期和古代汉语后期。

这三个阶段的古代语法体系在其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原始古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为后来的文言文语法奠定了基础。

1、古代汉语初期古代汉语初期是古代语法的最早阶段,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

在这一阶段,古代汉语的形态结构相对简单,主要存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基本的词类,其语法规则基本以词类的功能和位置来体现。

在此阶段,古代汉语词法变化主要有三点表现:一是名词有天地人三大类名词之分;二是动词词义丰富,形容词的“句用”,句子内部逻辑关系用词法体现;三是代词疑问词的交互使用和加行为词或名词构成复合礼貌性用语。

2、古代汉语中期古代汉语中期,是古代汉语语法发展的第二阶段,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之间。

在这一阶段,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开始趋于严谨和规范,新的词法变化和句法结构开始逐渐发展。

在此阶段,古代汉语的词法变化逐渐丰富,名词的格、数、量的变化规则开始逐渐形成。

动词的时态、语态、方式等变化也开始逐渐规范化,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也开始有了更为准确的规则。

句法结构也开始逐渐完善,主谓宾结构、定语后置等句法规则开始逐渐成为古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3、古代汉语后期古代汉语后期是古代语法发展的第三阶段,时间大约在公元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之间。

在这一阶段,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这一阶段也是古代文言文语法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在此阶段,古代汉语的词法变化逐渐趋于规范,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词类的词法规则开始逐渐完善。

句法结构也逐渐趋于规范化,主谓宾结构、定语后置等句法规则的使用也逐渐趋于标准。

古代汉语语法一全解.完整版PPT资料

古代汉语语法一全解.完整版PPT资料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 认为…美
⑶以贤勇知。--《大同》 以….为贤
名词作状语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九-《和孟”子⑴即·公“孙北九丑次上会饮》合”大泽,道渴而死。--《山海经》 表处所;在路上 ⑵若前置宾语用指示代词充当,则用“之”来复指
使上位空出来 并列为三,并列为四
⑵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战国策》 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⑴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 和夫妇。--《大同》
使….端正;使….纯厚;使…..和睦, 和谐
⑵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战国策》
使上位空出来
⑶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子路从而后》
四、数词的使动
⑴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 使其德不专一
⑵“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 之。”--《梁惠王上》 使之统一
吹风
形容词作动词
⑴淮南王入朝,素善武安侯。--《史记》 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梁惠王下》 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
年。--《史记.信陵君列传》
数词作动词
⑴势齐则不一,众齐则不使。--《荀子》 统一
⑵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礼记》 百次地做,千次地做
⑶庾仲初作《杨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 亲族之怀,大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 四《三都》。 并列为三,并列为四
使动
定义:即述语带有使动意义的用法,述语表示的动 作行为不是主语发出,而是主语使宾语表示的人 或事物发出的
一、动词的使动: ⑴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⑵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
2.其他修饰副词 例:是乃仁术也。--《孟子·梁惠王上》

古汉语语法全解析

古汉语语法全解析

古汉语语法全解析第三章语法第一节语法概说每一种自然语言都有一定的语言的组合法则,人们只有按照一定的组合法则把语法单位组合起来,才能构成语言,才能表达和交流思想。

语言中的这种组合法则就是语法。

人们对于自然语言中的组合法则进行研究所形成的科学,就是语法学,或叫理论语法,亦简称语法。

目前语法学界将语法单位一般分为四级,即语素、词、短语、句子。

各级语法单位内部又可以根据不同的语法特点而分成若干大小不同的类别,例如词可以分为实词与虚词,实词又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虚词又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等;短语可以分为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等;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单句和复句内部又可以分为若干类。

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在语音、词汇和语法这语言的三要素当中,古今语音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今词汇的发展变化也是相当大的,而只有语法是比较稳定的。

尽管语法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交又网络,并且处在变动之中,然而就其基本结构来看,古今语法仍然具有一致性。

当然,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语法毕竟有它的显著特点。

譬如: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词类的数目大致相同,一般分为十二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然而在语法功能方面它们之间还是有所不同,例如:现代汉语里一般把代词划归实词,而古代汉语里则划归虚词,这是根据古今汉语里代词的不同特点而划分的。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实词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古代汉语里存在着大量的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并且往往是其他类的实词活用为动词。

现代汉语里也有词类活用,但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

从词性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数词用作动词。

从用法方面来看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一般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动词,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动词。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总结词
对偶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字数相等、结构相 似的句子来表达相近或相反的含义。
详细描述
对偶通常由两个对仗工整的句子组成,它们在字数、结构和 意义上相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语 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使表达更加鲜明有力。
排比
总结词
排比是一种通过连续使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 似的句子来加强语气的修辞手法。
句子结构复杂
古代汉语中长句较多,句 子结构相对复杂,需要仔 细分析才能理解。
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区别
词汇差异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上存在较 大差异,一些词的意义和用法已经发 生了变化。
句法结构
时态和语态
古代汉语与时态和语态的表达方式与 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如古汉语中常用 “已”、“矣”等词语表示时态和语 态。
详细描述
排比句式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使 表达更加有力。通过连续使用多个结构相似 的句子,排比修辞能够突出强调某个观点或 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语言的震撼 力。
借代
总结词
借代是一种通过借用与原事物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原事物的修辞手法。
详细描述
借代修辞通常利用事物的特征、属性或关系来代替该事物本身,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洁、生动、形象。 通过借用与原事物相关的事物,借代修辞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 力。
判断句
总结词
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描述。
详细描述
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用来描述某人或某事物的性质或状态,通常使用“是”、“ 为”、“乃”等词语来标识判断关系。例如,“刘备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开国皇帝 ”表示刘备的性质。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这部份内容选自《古代汉语语法学》的前两章,第一章介绍跟古汉语语法学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第二章是古代汉语语法的基础知识。

第一章概论在这一章里主要谈四个问题:1)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2)与古代汉语语法学相关的学科,3)古代汉语语法的特点,4)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为了认识古代汉语语法学的研究对象,本节先说明什么是“语法”,然后再说明什么是“古代汉语语法”。

一、语法语法又叫“文法”,是指语言的结构规律,这种结构规律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系统。

为了认识这个系统,我们以下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这个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或说是三种基本语法单位,其次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最后简单地谈谈语法中的共性与个性。

(一)语法单位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每个系统中都包含若干个要素,或若干个子系统。

在语法这个系统中有三个处于不同层次的要素,或说是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它们依次是:句子系统、短语系统和词系统。

系统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关系。

首先,一个系统B,相对于由它及其周围环境所组成的较高一级的系统A,是一个要素a1(或子系统a1)。

同时,这个系统A中还有要素a2、a3……;a1、a2、a3……之间具有某种关系,从而构成系统A。

其次B这个系统中任何一个要素b1、b2、b3……本身又都是低一级的一个系统C,而系统C中又有要素c1、c2、c3……。

所以语法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方面,我们可以把一个子系统看作是一个要素,从而把它置于比它更高一个层次的系统中来研究它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可说是向上的研究。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把一个系统分析为若干个要素,从而观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内部结构关系,这种研究是向下的研究。

这两方面的研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古汉语语法中,这种向上的研究和向下的研究,常常构成一种并不完全整齐的对应关系。

古代汉语语法简介(超实用)

古代汉语语法简介(超实用)

一、词类的活用(一)定义: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

(二)分类1、使动用法(1)定义: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实质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系(兼语句)结构的内容。

格式:主语+使+宾语+名、动、形例:齐使田忌将而往。

《史记·孙膑》(注:“使田忌将”是递系结构。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膑》(注:“将孙膑”是使动用法。

)(2)分类①名词的使动用法。

A名词用作动词,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注:使死生)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B作使动的名词后面也可省略宾语。

例: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

刘向《新序·节士》②动词的使动用法。

A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所以用使动。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十三年》(注:使郑亡)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注:使之活)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史记·陈涉起义》(注:使尉忿恚)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

柳宗元《封建论》(注:使之痛)△①使之活、使之痛、使尉忿恚,是递系结构。

②“活“可以扩展为动补结构“救活”。

③古代汉语里,递系结构和动补结构比较少见。

B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时,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例: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

《荀子·天论》(注:不能病→不能使之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注:烧而走→烧而走之)C古代汉语里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情况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例: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拟人化或拟物化,以形象地表达出 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 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比拟的分类
根据比拟的特点,可以分为拟人和拟 物两种类型。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 ,赋予其人的特征;拟物则是指将人 物物化,赋予其物的特征。
紧缩句
总结词
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详细描述
紧缩句是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的句型。在紧缩句中,通常会省略某些词语或合并多个 词语,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例如“不为也”(省略了否定词“不”)表示不作为的原因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 子成对地排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THANKS 感谢观看
介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详细描述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于”、“在”、“以 ”等。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一起使用,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
和条件。
连词
总结词
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
VS
详细描述
连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如“与”、“及”、“则”等。连词 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
主从结构
总结词
主从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其中一个分句是主句,其他分句是从句,从句对主句进 行补充说明或修饰限定。
详细描述
在主从结构中,从句通常出现在主句之后,用来进一步 解释或补充说明主句的内容。从句可以是形容词从句、 名词从句或副词从句等,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使语言表达更加复杂和丰富。

古代汉语语法概要

古代汉语语法概要

《《古代汉语语法概要》.t x t》全本_语是整个东亚文明和文化的主要传播工具。

在今天,说汉语的人也比说任何一种其它语言的人多。

距今最早的书面汉字实例是所们是从商代最后的首都安阳出土的占卜记录,年代大约是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1050年。

随后的若干世纪,在周代铸造术出现记录皇室捐赠和其它一些类似事情的铭文出现了。

最早的汉语经典(《易经》的一部分,《书经》和《诗经》)也都出现在周代本都是用一种汉字的古老形式书写的。

而这种字形被看作是古典前期的文字。

古典时期始于孔子(前551--前479)时代,经过战国时代,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全国并建立秦王朝为止。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也出现了第一批记述历史的作品。

虽然这一时期的所有作品都使用古代汉语,但它们之间仍存在相当大的语言差异。

毫无疑问,方分权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的结果。

这两个因素使得不同的地区方言变成了他们所在地区的文献传载工具。

这也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差异的详尽研究仍然需要继续,但至少有一点可以区分,就是:(1)一种文学语言的古典形式使用在诸如《左传》和《国语》这。

这种语言可能以中央方言为基础,并展现出与《诗经》共同的特点。

(2)《论语》(语言更古老)和《孟子》(语言有所发展)(3)《离骚》和《楚辞》中的其它早期诗歌使用了楚方言。

(4)在《庄子》、《荀子》和《韩非子》这样的文本中出现了一种示出语言正朝着一个共同的文字标准发展。

但是在不同的文本中仍然存在显着差异。

统一,一种向着共同文字标准的运动在逐渐加速。

不仅由于政府权力的集中,而且由于一种语言使用上倾向性的增强,即比之活更喜欢模仿语言的古典模式。

从这个方面来看,儒教的胜利是一个重要的影响。

它使得儒家经典成为了教育以及在政府部门中晋早期的文本中,如《史记》,人们仍然可以发现口语的影响。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文言像西欧的拉丁文一样,渐渐从当时的口语一点变成一种死的语言。

静止和统一的。

连续不断的文学运动使得不同的文风盛行并且为了诸如政府文稿或是佛教著述这样的特殊目的,也会产生不同文并没有得到发展,中国人通过模仿早期的语言典范来学习写作,而不是像西方人学习拉丁文那样,通过服从清晰的语法规则来学响总会存在一些,甚至在纯文学和诗歌当中。

词类活用—语法简介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课件)

词类活用—语法简介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课件)
——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
兼类:指一个词兼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语法功能, 离开特定语境,依然存在,是固定的而非临时的。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起义》
知:动词“知道”。
(2)草木有生而无知。
——《荀子·王制篇第九》
知:名词“知觉”。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1. 名词活用:名词作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为动 用法、名词作状语
语法
知识点1: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知识点2:词类和词类活用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语法概说
什么是语法?
语法(也叫古代汉语语法?
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结构上存在差异,古汉语和现代汉 语也一样,如果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去理解古汉语,则会出现误解。 学习古汉语语法重点是了解古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差别,在阅读 文言文时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容易造成误解的语言现象。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重点
堂 小
• 古汉语语法学习的基本内容

• 词类的划分
• 词类活用和兼类
子归,何以报我?
——《左传·楚归晋知罃》
何以: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 此处前置,即“以何”。
词类
根据词的语法特点(包括形态变化、组合能力和造句功能 三方面)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 在汉语的语法系统中,根据能否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将词 分为实词和虚词。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量词、代词、副词
2. 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作状语 3. 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
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4. 代词活用 5. 数词活用

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共34页文档

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共34页文档

45,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语法概说 古代汉语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古代汉语语法简要归纳

古代汉语语法简要归纳
二三其德(数次改变自己的品德)
一天下
(二)句法
1.词序(宾语的位置)
宾语前置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吾谁欺,欺天乎?(欺谁)
吾实不才,又谁敢怨?(敢怨谁)
沛公安在?(在安,在哪里)
王者孰为(为孰,为谁)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时,前置
许子奚为不自识?(为什么)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和谁)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的标志——“不,无,莫”
假借义:见下面“六书”中“假借”(和字形毫无关系)
三、文字(主要要掌握汉字的表意法)
(一)汉字的形体结构
“六书”象形(独体字):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抓特点。日,月,羊,牛,草
(汉字的造字法)指事:朱,亦,高
会意(会合两个都表意的字,单独哪部分都不发音,会合意思):休,杳,旦
形声(一半形,一半声):江,河,湖,海
居则曰:“不吾知也”(不知道我)
我无尔虞,尔无我诈(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③用“之”、“是”复指宾语,“之”、“是”和宾语一起前置
唯余马首是瞻(只看我的马首)
“是”复指“余马首”
父母惟其疾之忧(只担心他的病)
“之”复指“其疾”
子是之学(之复指是)姜氏何厌之有先君之好是继
2.省略
(1)动词(谓语)的省略
指示与会意:会意字由若干个意符构成,每个意符基本上由它的形象来会意,指示字则包含了抽象的指示符号,甚至全由抽象符号构成。
会意与形声:形声字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构成,形符表示字义的类属,声符表示字的读音;会意字则由若干个意符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意义,会意字的构成一般没有表音成分。
秦为知之(如果,连词)
与介词(两者间不并列):公与之语(“公”、“之”地位不平等,所以“与”是介词,“跟”)

古代汉语语法讲授纲要

古代汉语语法讲授纲要

古代汉语语法讲授纲要目录第一单元语法概说、名词作状语及词类活用第二单元数量表示法第三单元代词第四单元副词第五单元连词第六单元介词第七单元助词第八单元语气词第九单元基本句法结构第十单元判断句第十一单元被动句第十二单元宾语的位置及句子成分的省略第十三单元常见的凝固结构第十四单元语法知识与中学文言文教学附录1:常用虚词常见用法举隅附录2:古代汉语语法学习要点一、学习目的通过语法部分的学习,初步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构成基本法那么与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中学文言文教学。

二、学习要求1、分清层次,突出重点、难点的掌握;2、在古今汉语语法异同比较的背景下学习;3、加强语言训练,注重运用语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4、结合文选实例进行学习。

三、学习重点、难点1、古今汉语语法异同,掌握古汉语语法的学习着眼点;2、名词作状语及所表示的语法意义;3、名词、形容词、动词的活用,词类活用的条件、判断方法,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对动用法;4、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及语气词;5、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述补结构、述宾结构、连谓结构、助词结构;6、判断句的界说、句式,古汉语的判断词、判断句式的活用;7、被动句界说,古汉语常见的被动句式;8、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用“之、是”标志的几种形式,介词“以”的宾语前置;9、古汉语句子成分省略、双宾语;10、古代汉语固定结构;11、古代汉语知识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对重点、难点语言现象的分析应用;12、附录:虚字例释:之、其、于、以、为、而、那么、虽,也、矣、乎、哉。

第一单元语法概说、名词作状语及词类活用(一)语法概说从古今汉语比较的角度而言,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远没有在语音、词汇等上的差异大。

“古代汉语”课中我们着重讲授古今汉语语法中“异”的部分。

下面我们从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对古代汉语语法作一简单的概述。

古汉语文言语法概要介绍

古汉语文言语法概要介绍

古汉语文言语法概要介绍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同现代汉语比较,总的看来是相同或相近的,但也有一些不同或差异较大的地方。

相同之处就不谈了,下面只谈一下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之处。

从实词、虚词、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四个方面来谈。

第一节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现象(一)古多单音词、今多双音词古汉语中以单音节词汇为主,而现代汉语中以双音节词汇为主。

因此,我们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不要把两个文言单音词的词组,误认为是一个双音词。

例如:①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②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④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⑤遂与外人间隔。

()()⑥无论魏晋。

()()⑦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⑧阡陌交通。

()()必须注意这一现象,不要把它们误认为是一个单词,而笼统地理解成一个意思。

在翻译文言文时,要扎扎实实地把每一字的词义都解释出来。

(二)古今词义的变化1.有些词汇一直沿用至今,词义和用法没什么变化。

如:人、日、月、牛、羊、山、水等,这一类词多属于基本词汇,读书时不会造成障碍,相反却能起到沟通古今语言的作用。

2.有些词的词义有一些变化。

例如:“劝”现代含义是“劝解”、“规劝”,古代的含义是“勉励”、“鼓励”,例句:孙权劝学,“劝学”是鼓励吕蒙学习的意思。

“访”今义是“探访”、“访问”,古义是“咨询”,即征求意见。

例句:“王访于箕。

”(《尚书.洪范》)向箕子征求意见。

“给”今义是“给予”,古义是“供给”、“供应”例句:“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是供应他食用。

“河”今义是指一般较小的流水。

古义是专指黄河。

例句:“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这类词的古今义之间有着细微的不同,要仔细掌握,否则就不能准确地翻译古代汉语。

3.有些词的词义变化很大,古义和今义完全不同。

例如:①夸父与日逐走。

(《山海经》)“走”字的古义是“”②孟子去齐。

(《孟子·公孙丑下》)“去”字古义是“”,与今义正相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语法单位
语素 最小的音义结合体。(结构单位)
词 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造句单位)
级 单 位
短语 是词的组合,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 能搭配的、没有句调的一组词。 (造句单位)
句子 是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一个相 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1)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语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出不同的类: 一是从语音的角度分类(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
象概括即语法学。 这句话合语法。 我没学过汉语语法。
2、语法学
语法学是研究、描写语法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 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
3、语法系统
语法规则构成的系统。
语法体系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语法结 构成分的组合规则和关系所构成的整体。 在这个意义上,一种语言只能有一个客 观的语法体系。——语法
(1)抽象性(最基本的特征)——语法是 从无数具体的结构组合中概括、抽象出来 规则。例:
吃了 写了 看了 红了 亮了 (动/ 形+了)
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
(2)稳固性; 语法的变化是缓慢的。
谁欺?欺天乎?(《论语》)
大郎,你却吃得酒下!有场天来大喜事投奔你, 铲地坐得牢里!(《古今小说》)
语法的稳固性主要表现在历史继承性和不可渗透 性两个方面:
语法的历史继承性,可以从汉语的发展中很明显 地看出。
现代汉语“主+动+宾”这种结构在甲骨文中就 已存在。如:
“河杀我,河不杀我” 此外,现代汉语的连动、兼语、双宾结构,也是
先秦两汉汉语中常见的。 “项庄拔剑起舞”(《史记。项羽本纪》)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列子。汤问》) “王赐晏子酒(《晏子春秋》) 这些都体现了语法惊人的稳固性。 语法的不可渗透性,可以从汉语的接触中看出来
二是,研究语法科学所建构的系统—— 语法学
4、语法与逻辑的关系 风把门吹开了。 风把吹开了门。 门把风吹开了。
因为释迦牟尼是印度人,所以孔子 是中国人。
思考
1、为什么不同的语言学家从一种语 言里归纳出来的语法规律可以有所 不同?
2、判断下列病句是属于语法错误, 还是属于逻辑错误。
多音节语素) 二是根据语素的组合能力(构词能力)来分类。 (成词语素、不成词语素) 确定语素可以采用替代法 字和语素的关系
(2)词: 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
(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作句法 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词和语素的关系
(3)短语: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搭配 而没有句调的一组词。
思考:
切分下列例子中包含的语素和 词
(“用_切语素,用/切分词。) 打扫垃圾 买一斤巧克力 学开摩托车 喜欢吃瓜子儿 他们俩来了 妹妹三岁了
区别词和短语,用的是扩展法
运用扩展法需要注意下列几点:
一是不能扩展成不同的结构。例如“马路” 是偏正结构型的合成词,不能扩展成联合 式——“马和路”。
吃+了 吃了+西瓜 他+吃了西瓜
吃了 吃了西瓜 他吃了西瓜
B、聚合关系:是指词语之间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替换的纵向关系。
他吃了西瓜。 他买了西瓜。 他吃了橘子。 那个人卖了橘子。 组合关系
聚合关系
组合
我看小说

你听音乐

他写散文
思考
“我、他、老师、和、看见 了”,看看这些语言单位可以 组成哪些句子,从语言学的角 度讨论这个问题。
格式:X把Y怎么样了。 风把门吹开了。 云把月亮遮住了。
一. 语法、语法学、语法系统 1. 语法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即词、短 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词语能否搭配、怎样搭配,句式之 间能否转换、怎样转换,都要遵循 一定的规则。
语法有两个含义: 一是语言中客观存在的结构规律。 二是语法研究者对语法规律的理性认识和抽
汉语:语序和虚词的运用显得非常重要
不同民族的语言在语法上存在一定的共性, 但也有各自的特点。这特点体现了语法的民 族性。
5、生成性——根据语法规则可以产生出无限合法的结构组合
动/形+了
做了 放了 进来了 黑了
人称代词/指人名词+们 他们 同学们 朋友们 校友们
A、组合关系:是指词语与词语之间发生的横向的结构关系。
二是扩展后不能改变原来的意义。例如“老 婆”是“妻子”的俗称,不能扩展成“老年 的婆婆”。
三是某些词的重叠形式不能看成扩展。例如 “清楚”——“清清楚楚”、“糊涂”—— “糊糊涂涂”、“商量”——“商量商量”。
离合词
有些组合在词和短语之间是两可的。 这些组合内部没有停顿,有特定的 意义,但可以扩展,属于中间状态。
3、递归性——指在语言单位的组合过程中,各种语法规则可 以反复地无限地使用。例如:
木头房子
一所木头房子
老师的一所木头房子
他的老师的一所木头房子
他的小学老师的一所木头房子
他的丈夫的小学老师的一所木头房子
“电影真好看”
---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小敏知道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我听说小敏知道了小芳说电
我把一件衣服买了。 月亮把云吹跑了。 他可能是当今青年作家中,更有希
望的作家之一。
下面是普通话和柳州话的一些例句, 请说明它们的语序有什么不同“
普通话
柳州话
给我一壶水
给一壶水我
给她一支笔
给一只笔她
你的方言中有没有和普通话的语法 规律不一样的地方?
二、语法的基本特征
好看
---老师不相信我听说过小敏知 道了小芳说电影真好看
鸦鹊鹊,肚下白,打下请老伯,老 伯耳朵聋;请裁缝,裁缝手脚慢; 请老板,老板心肠黑;请菩萨,菩 萨心眼偏;请神仙,神仙要猜拳; 请和尚,和尚不睁眼……
4、民族性
——指一种语言的语法具有区别于别种语言 的语法
例如:
印欧语:形态非常丰富
离合词
判断词和短语: 黄瓜 红纸 马路 走路 竞走 纸张 骡马 看报 飞舞 飞机 瓜果 飞跑 吃饱 吃香 温饱
(4)句子:具有一个句调,能够表达 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言单位。
它是言语交际中的最小单位。句子可以 由一个词加句调构成,也可由一个短语 加句调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